民法典兼並
㈠ 債務危機的解決途徑
一、破產還債
當債務企業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作為債權人的企業應依法及時地申請債務人企業破產,保證自己的債權最大限度地滿足。
二、當事人協商清償債務
中國《民法典》和《民法典》確立了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有權自主地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債務的清理也應屬於意思自治的范疇,因此,當事人協商清償債務的行為應得到法律的認可。協商清償債務具有簡便易行、成本低、中斷時效等優點,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果債務人不守信用,拒不履行償債協議,就只能通過其他合法途徑解決。
三、訴訟清償債務
協商償債是私力救濟的手段,而法院的強制償債是公力救濟。當事人雙方不能協商償債時,債權人企業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院的判決保證自己債權的實現。當然,協商不是必經程序,當事人可不經協商直接向法院起訴。
四、兼並清債
兼並清債是指一個企業通過以現金購買或者以股份交換其他企業的資產或股份,將其他企業吸收合並而使之失去法人資格或者對其他企業形成控股,以改變其法人實體,而由存續企業或控股企業對被吸收企業或被控股企業的債務進行清償的方式。企業兼並能充分發揮企業的組合效能,優化經濟結構,並能妥善處理債務人企業的遺留問題。企業兼並後,被兼並企業的債務由兼並企業承擔,被兼並企業的職工由兼並企業安置,這不僅有利於企業債務的清償,則且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
五、債轉股
債轉股是指債權人企業與債務人企業通過協商將債權人的債權按其價值摺合為股份,使債權轉化為股權,從而使企業債務歸於消滅的償債方式。目前債轉股作為企業進行公司化改造的一種重要措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中存在問題還很多,有必要在實踐中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六、申請債權保全
債權保全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在債務人不行使其對第三人的債權,或任意處分其財產以致影響債權人債權實現時,債權人依法申請有權機關採取相應措施,以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保證自己債權實現的方式。包括債權人的代位權和撤銷權。如果說以前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的法律依據尚不十分充分的話,那麼新《民法典》中債權保全制度確立,為債權人申請債的保全提供了依據和保障。
七、行使擔保物權
為保證債權的實現,中國《民法典》規定在債權之上可以設定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留置權和質押權,依據物權優於債權的原理,在債務人不能履行到期債務時,債權人可以依法變賣、拍賣擔保物並以其價金優先受償。但在實踐中,不少債權人不注重擔保物權的作用,不令債務人提供應有的物權擔保,或縱使債務人提供物權擔保,也不能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積極地行使擔保物權,因而使自己的債權得不到實現。
㈡ 公司並購合同主要包括哪些條款
並購公司合同主要包括以下條款:雙方當事人基本信息、陳述與保證、賣方在交割日期前的承諾、交割的先決條件、並購價款、股權及資產轉讓的時間地點方式、雙方責任義務、違約責任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
公司合並,應當由合並各方簽訂合並協議,並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合並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㈢ 公司被兼並後還存在嗎
法律分析:法人代表變更,如果沒有對這家被兼並的公司做實質上的調動,那麼一般來說,這家公司就是兼並公司的一個下屬公司了,而原先的法人代表也就是這家下屬公司的負責人罷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十七條 法人合並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合並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法人分立的,其權利和義務由分立後的法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㈣ 本人在歷史學習資料上看到:封建制度不可能解決土地兼並,因為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那我想問在資本主義制
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隨著制呢業的發展,羊毛需求量增大,受利益的驅使,貴族地主採取暴力手段,將農民與土地分離,圈地種草養羊,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牧場和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是原始資本積累的重要形式,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和自由勞動力,形成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向農民出售也形成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工業革命前,政府通過頒布法令在全國開展圈地運動,較好地解決了工業化所需要的資金和勞動力。在圈地運動中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又為工業革命的廣泛開展和農業機械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②.法國吉倫特派統治時期,經國民公會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無償廢除「沒有領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權利。雅各賓派統治時期,把逃亡貴族土地分成小塊分期付款向農民出售;農村公有地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廢除一切封建權利,這就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形成了資本主義小農土地所有制。結束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雅各賓派政權贏得了農民的支持。拿破倫通過《民法典》給法國小農土地所有制以法律保護。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制約了法國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美國獨立後,通過各種手段,使領土迅速擴張。著名的「西進運動」,可見一斑,一方面,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殺,或被趕往更為偏遠、荒涼的地區;另一方面,西部的廣大地區得到開發,通過這一原始資本積累的形式,構建了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實現了人力資源和生產技術由東部向西部的轉移,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內戰期間,林肯政府順應民意,頒布了《宅地法》,允許在西部無主土地上連續耕種5年以上的美國農民,繳少量手續費就可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調動了人民戰勝南方叛亂軍的革命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美國資本主義土所有制。
④.俄國通過1861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高價贖買。改革使農奴解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廢除了農奴制,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步伐。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造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當中相對落後。
⑤.日本明治維新,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允許土地買賣,為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提供了法律保障,實行統一徵收地稅。土地制度的變更,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㈤ 關於農村山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
在沒有規劃、開發利用下,農村的土地還是為集體所有。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法律分析
農村山地是屬於全體村民的,是全體村民的合法權利。公民的合法財產是受法律保護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侵佔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對物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物權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權利。他物權是指所有權以外的物權,亦稱定限物權。它是所有權權能與所有權人發生分離,由所有權人以外的人,即他物權人對物享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支配權。他物權在相關法律中被稱為「與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他物權與所有權—樣,具有直接支配物,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性質。業主私自佔用公共區域,既是一種違反管理規約的違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違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的違法行為。在此情況下,物業公司有權代表全體業主提起訴訟要求違法、違約業主停止對公共區域的侵佔,這既是物業公司的權利,同時也是義務。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德等,本著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 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二條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登記,依照有關不動產登記的法律、行政法規執行。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㈥ 民法典,第多少條規定村幹部私自集體土地承包個人,第幾條是違法
摘要 《農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並嚴格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擬訂承包方案,並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予以公布,使全體村民了解承包方案。承包方案不能違背法律法規,不能以村規民約代替法律規定。三是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承包方案公布後,一定時間,應當召開本集體經濟經織成員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承包方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方可通過。四是組織實施承包方案。
㈦ 銀行債權
法律分析:(一)債務主體利用各種手段,懸空銀行貸款,逃廢銀行債務
一是利用租賃、承包、託管、重組等方式,如組建新企業時,承租原企業的全部設備,把金融機構的貸款本息掛賬懸空,將企業的全部設備和資產承包給其他企業或個人,規避銀行債務。企業兼並重組時只兼並有效資產,不承擔銀行債務。二是利用改制方式,把原來的老企業化整為零,變成多個核算單位,分流企業資產,致使真正承擔銀行債務的老企業成為"空殼"。三是利用引進新投資者,將企業有效資產作為投資注入新組建公司,把銀行債務和不良資產留在原企業。四是利用多頭開戶,蓄意逃廢債務。部分企業借改制更名重新開立賬戶或多頭開立賬戶、專用賬戶當作基本賬戶使用,使原貸款銀行收貸收息工作十分困難。五是企業在經營困難或者了解到金融機構要對其採取法律手段時,就策劃由其能控制的關聯企業或其它關系較好的債權人對其起訴。原被告雙方與法院協調配合,將企業的全部資產查封,致使其它法院無法重復查封,而企業仍使用該資產正常經營,金融機構則收貸無望。
(二)資產評估失實,銀行資產損失
一些地方資產評估部門或評估人員不具備法定資格,評估隨意性大,過多地剝離資產,造成企業人為的資不抵債,使銀行貸款無法在企業財產處理時按"債隨資產走"的辦法得以保全,或在改制重組中低估資產、評估中遺漏債務、對潛在的債務不予關注等,使債權銀行無法得到保護。
(三)地方政府對企業實行"封閉改造",逃避銀行監督
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保護主義心理的支配下,以保護本地區的社會穩定為借口,人為地干預企業的破產程序,使一些早就應該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不能進入破產程序。在企業改制時債權銀行封鎖消息,不讓債權銀行參與企業改制方案制定和企業清理、資產評估,對有效資產隨意打折處理,隨意確定不同債權人的債權落實比例,通過暗箱操作,導致既成事實後,再通知銀行,使銀行喪失維護債權的機會。
(四)借破產之名,逃廢銀行債務
目前我國不規范、不成熟的破產體制很容易使企業"假破產,真逃債"。我國對國有企業的破產實行審批制,企業從申請破產到爭取到破產指標再到進入破產程序將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經營者有充分的時間將企業的有效資產轉移,或將較優良的資產合法地償還給關系較好的債權人。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後資產的變現和評估也內部操作,在制定破產預案時人為調整資產負債率,實施破產過程中增大破產費用,降低破產財產的變現價值,扣除破產費用和職工安置費等費用後,銀行債權的清償率已接近於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三條 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六百七十四條 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
第六百七十六條 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逾期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