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認定

司法認定

發布時間: 2020-12-25 06:09:56

Ⅰ 瀆職罪的司法認定

瀆職犯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瀆職罪是懲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職責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才能構成此類犯罪,其他人員不能構成。
二、次類犯罪在實踐中都是具體表現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國家權力或者不履行、不認真履行國家權力的違反自己職責的行為。
我國現行刑法未對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予以明確規定,基於我國現有刑法體系、立法價值的要求以及考慮到司法實踐的需要,過失不能成為濫用職權罪的罪過,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應包括「故意加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我國現行刑法未對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予以明確規定,學界對於該問題的觀點亦未達成共識。
刑法總則第十四、十五條規定了故意、過失兩種主觀罪過,學理上對故意與過失做了進一步劃分: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故意界定為直接故意;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故意界定為間接故意;將已經預見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過失界定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的過失界定為疏忽大意的過失。我們試圖以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是包含故意、過失抑或二者兼具為標准,將關於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的學說分為兩大類:單一罪過說和復雜罪過說。 1、故意說
該說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只能為故意,即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都可構成濫用職權罪。此觀點被認為是我國學界的通說。其故意的具體內容是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發生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該結果的發生。另有學者認為,濫用職權罪主觀故意的內容為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造成國家機關正常活動以及公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活動的信賴感受到侵犯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2、間接故意說
該說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只能由間接故意構成。在比較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的區別時,指出前者的主觀罪過為間接故意,後者的主觀罪過為過失。
3、過失說
該說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只能為過失。理由如下:
(1)刑事立法確定主觀方面形式的依據是行為人對結果的認識與意志,濫用職權罪的故意是行為人對行為本身的故意,不是對結果的認識與意志。濫用職權罪以「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為要件屬於結果犯,對結果犯應以行為人對該結果的心態作為確定罪過形式的依據。
(2)由於玩忽職守罪是過失犯罪,刑法第397條將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規定在同一條上,並且法定刑相同,最高只是七年有期徒刑,故意犯罪不可能這么輕。 1、故意加過失說
該說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2、間接故意加過失說
該說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為過失和間接故意。又有學者指出濫用職權罪的基本犯罪形態為過失,加重犯形態為間接故意。持該說的學者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不能是直接故意,其理由為:主觀上行為人只能是出於其他犯罪故意,而不是單純的濫用職權犯罪。從濫用職權罪的法定刑來看,如果行為人故意濫用職權,並故意追求嚴重的危害結果,最重才處7年有期徒刑,明顯違背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
3、間接故意加過於自信的過失說
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形式不存在直接故意僅存在間接故意;行為人之所以濫用職權,即不正確行使職權或者逾越職權,是出於輕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僥幸心理,即過於自信的過失心理。
4、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說
該種學說認為做為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的復合罪過形式是指「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即基於司法實踐的經驗與邏輯推理,立法機關將某些實踐中難以區分或根本不可能區分具體罪過形式的犯罪隱含地規定為復合罪過犯罪,在理論上其罪過形式應是間接故意與輕信過失之復合。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就是該種間接故意與輕信過失的復合罪過形式。
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的真理性需要實踐的檢驗。根據刑法學界的通說,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在認識因素上是相同的,即都是認識到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者區別為對於危害結果的意志因素:前者為放任,後者為輕信可以避免。對於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的理論應建立於司法實踐之上。對於實踐中存在的行為人在客觀上的確採取了一定預防危害結果發生的措施、但因對避免結果發生的主客觀條件估計過高而致使該危害結果實際發生的情形,其主觀罪過應認定為間接故意。
須探討的是以下兩種情形:一為行為人並未在客觀上採取任何措施,而完全憑著僥幸心理或企圖藉助於非自己的力量以達到使危害結果不發生的目的。例,某甲為一國有林場在編幹部,在職期間利用職權允許其親友在林場內設一磚窯廠,後因磚窯廠火種致使成片森林燒毀,給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其二為行為人雖採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但依普通人的標准便可認識到,這些措施是根本不可能有效地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例:某乙為一國有林場在編幹部,在職期間利用職權允許其親友在林場內設一磚窯廠,為防止磚窯廠火種引發森林火災,某乙令其親屬在磚窯廠四周設木樁形成隔離帶,後仍由於燒磚火種引燃木樁隔離帶進而引發森林火災,致使國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上述兩種情形是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的,我們不難看出,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態度是介於放任與輕信可以避免之間的,從司法認定上來看對二者進行區分則更加困難。由於人的主觀心理具有非直觀性、不確定性與易變性,這就決定了罪過形式認定的間接性、困難性與復雜性。而能夠證明被告心理狀態的唯一手段往往是事實的推定。行為人意志的推定則最難。這就難以確定明確的證明標准,從而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但中國刑事訴訟法並未明確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這就難以避免地違背程序正義理念,從普遍正義的角度看違背罪刑相適應原則。因此,對於行為人在客觀上的確採取了一定預防危害結果發生的措施、但因對避免結果發生的主客觀條件估計過高而致使該危害結果實際發生的情形,其主觀罪過的認定為間接故意;對於行為人並未在客觀上採取任何措施,而完全憑著僥幸心理或企圖藉助於非自己的力量以達到使危害結果不發生的目的情形,以及行為人雖採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但依普通人的標准便可認識到,這些措施是根本不可能有效地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的情形則應引入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
有觀點認為,復合罪過形式的缺陷在於法定犯罪主觀要件要麼是故意要麼是過失,如果認為是復雜的主觀要件實際上就沒有主觀要件。進而認為應當引進規范的要素:行為人的義務在行為人主觀上根本沒有起到決定作用,行為人違反了決定規范,是一種明知不可違而為之的狀態,因而是一種故意的責任。這種觀點值得商榷。首先,該觀點僅看到明示的復合罪過形式,實際上對於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采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其次,該觀點引入規范要素作為濫用職權罪的責任要素,不符合我國犯罪構成體系。將規范要素作為責任要素是大陸法系的做法,大陸法系犯罪構成採用遞進式,中國刑法對於犯罪構成采耦合式,兩者是自成體系的矛盾體。矛盾的各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每一方面的發展都與矛盾其他方面以及矛盾整體密切聯系,因此,我們很難做到將某一外部因素引入我國犯罪構成這一矛盾體中而不破壞其本身的秩序。若將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引入我國主觀罪過理論與實踐中來,由於其本身並未改變現行刑法以及刑法理論關於主觀方面的立法與規定的性質,而是對其修正,因此,該種因素的引進符合我國犯罪構成體系自身的發展規律。
從對於主觀罪過的諸學說來看,「認識說」與「希望說」認為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是一個整體,近代出現「容忍說」以後,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心理狀態被分別界定於故意與過失中。在普通法系國家,由於判例的發達,罪過形式分為故意、輕率、疏忽三種形式,其中輕率大致相當於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這對於中國具有借鑒意義。由於在濫用職權罪的認定中存在行為人在客觀上的確採取了一定預防危害結果發生的措施、但因對避免結果發生的主客觀條件估計過高而致使該危害結果實際發生的情形,因此不能排除間接故意作為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的可能。因此在肯定實含的復合罪過形式的同時我們並不否定間接故意罪過的存在。綜上,我們認為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宜采「故意加實含的復合罪過」。

Ⅱ 試述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及其司法認定是是什麼

1、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要他人財物,或者違法收版受他人財物並為他人謀取利益權的做法。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做法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要他人財物,或者違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職務上主管、負責或者承辦某項公共事務的權利所形成的便利要求。受賄罪的做法方式有兩種:一是索賄。即做法人在公務活動中主動向他人索要財物。二是收受賄賂。即做法人違法收受他人財物,並為他人謀取利益。謀取的利益能夠是不正當利益,也能夠是正當利益。主動索要他人財物的做法,比被動受賄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刑法》限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要他人財物的就構成受賄,而不要求做法人有為他人謀取利益這個要求。
2、《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規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
在經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以行賄論處。
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

Ⅲ 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及其司法認定是什麼樣的

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案件時,要嚴格把握、注意以下問題:
1、已離、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只有利用本人原有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通過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利益,而本人從中向請託人索取或非法向請託人索取或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才能以受賄罪論處。因此,已離(退)休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受賄罪的受賄行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利用了本人原有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
(2)這種便利條件,必須是通過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具體完成的。這種便利條件與在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便利條件,是相互包容的、依存的。
(3)為請託人謀取利益。至於該利益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以及是否真正謀取到了利益,均不影響受賄行為的成立。
(4)本人從中向請託人索取或非法收受財物。其中,所索取或非法收受財物的價值或使用價值,必須達到5千元起點。至於本人從中索取或非法收受到的財物,是否真正歸本人所有了,並不影響受賄行為的成立。
2、為請託人謀取利益如系行為人不違背原職務的行為,則不論何種原因受賄未遂,均不宜追究離(退)休人員的受賄責任;為請託人謀取利益如系行為人違背原職務之行為,則不論何種原因受賄未遂,也應追究離(退)休人員的受賄責任。
3、請託人給予行為人的賄賂,應當是離(退)休人員所要求互相約定的財物。如有不同,行為人收受後,或請託人未按約定的期限給付行為人賄賂的,均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4、行為人在職期間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但未向請託人要求或約定賄賂,而請託人在行為人離(退)休後出於感謝給予財物的,一般該離(退)休人員不構成受賄罪。但是,如果行為人違背原職務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且明知請託人是因此而給予數額較大財物的,則不因為行為人的離、退休,而影響其構成受賄罪。
5、對於離、退休人員被重新聘用,並依法從事公務中而為的受賄行為,應按受賄罪論處。
6、對於在職時受賄,而離職後為請託人謀利,或者在職時為請託人謀利,而離職後索取、接受財物的,應按受賄罪論處。

Ⅳ 司法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行政認定有什麼區別

司法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行政認定的到底有何區別呢? 「司法認定主要版是在審理商標侵權權案件中進行的一種認定,案件結束後不能再在其他方面持續享受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廳長夏磊介紹,比如某個商標還沒有被行政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但其持有人覺得該商標事實上已經非常馳名了,其他人侵犯了其商標權,就可以向法院申請認定其為馳名商標,享受特殊保護。而司法認定其是否馳名,也都是有法可依的,認定條件和行政認定差不多。 南京工商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業界一直對司法認定馳名商標有很大爭議。有人認為,地方企業和本地法院比較熟悉,有的地方法院為了保護地方企業,可能會比較容易認定其是馳名商標,從而作出不利於外地企業的判決。因此,目前業界普遍都覺得行政認定的馳名商標更權威一些,企業一般也都希望通過行政認定獲得馳名商標。

Ⅳ 請告訴我什麼是司法認定

簡單說,就是司法機關,主要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對案件事實所作出的認定 。

Ⅵ 司法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行政認定有什麼區別

你好,這是馳名商標認定的兩種方式。

馳名認定的途徑:

司法認定:人專民法院在審理屬商標糾紛案件中,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對涉及的注冊商標是否馳名依法作出認定

行政認定:行政管理途徑中有商標局予以認定;商標異議復審、無效案件中可向商標評審委員會請求認定馳名商標。

馳名商標注冊等問題,您還可以詢問我們:

Ⅶ 司法認定可以用什麼代替

關於兩者關系如下:一、工傷認定前的司法鑒定能否代替工傷鑒定。《工傷保險條例內》第二十五條規容定: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後,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

Ⅷ 司法認定的介紹

又譯「認知」來。英美法系中源指刑事和民事案件中,法庭可以認定某些事實的存在,而無需作為證明對象用證據加以證明。司法認定的理論根據在於:某些事實眾所周知,如果要求對這些事實予以證明,未免失之迂腐。這些事實為一般人所不爭議,如人的妊娠期不可能只有兩個星期,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某地某日太陽升落的時刻等等。

熱點內容
冠邦律師 發布:2025-02-09 02:20:36 瀏覽:760
公司員工涉及到的法律 發布:2025-02-09 01:58:25 瀏覽:661
簽購房合同請律師費用 發布:2025-02-09 01:56:20 瀏覽:85
商品房交接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9 01:18:41 瀏覽:155
張庭法學 發布:2025-02-09 01:08:00 瀏覽:829
哺乳一小時勞動法 發布:2025-02-09 00:20:12 瀏覽:793
河南一諾司法 發布:2025-02-09 00:18:29 瀏覽:517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電話地址 發布:2025-02-08 23:51:49 瀏覽:696
網路安全立法過程 發布:2025-02-08 23:40:38 瀏覽:552
詐騙罪立法目的 發布:2025-02-08 23:39:25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