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團結義務
㈠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㈡ 憲法規定的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憲法)在計劃生育、贍養和撫養、維護國家主權、服兵役、納稅等方面都作了具體的義務要求:
第四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第四十九條 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第五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第五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2)刑法團結義務擴展閱讀:
違反法定義務應該承擔的責任
1、民事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也可以是以人身、行為、人格等為責任承擔內容的非財產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的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是補償性的。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民事責任可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2、行政責任。對行政違法者的制裁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規定的行政相對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處分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違反法律規定的行政人員所實施的法律制裁。
3、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擔的由國家司法機關代表國家依法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即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負刑事責任意味著應受刑罰處罰。
參考資料來源:公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㈢ 刑法規定的救助義務
法律分析:刑法規定的救助義務如下: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例如家庭成員的撫養義務,當事人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義務;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例如醫生、執勤消防員等 ;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典型的如合同行為設定的義務;4、先行為引起的義務,即先行為導致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危險發生的特定義務 。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第二十一條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五條 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及時施救。第八百二十二條 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
㈣ 刑法中忠誠義務說 具體含義是什麼
首先,合理界定忠誠義務法律化的限度。並非任何意義上的不忠,都需要法律的介入,現代立法只能在有限但卻具有根本意義的范圍上提出忠誠的要求。
從類型上看,作為法律義務的忠誠,只是對特定關系下具有特殊身份的主體的要求,具體可概括為如下幾種類型:一是公民對國家的忠誠義務;二是公職人員的忠誠義務;三是私法信託關系中的忠誠義務;四是家庭成員間的忠誠義務。
從對象上看,法定忠誠義務並非鼓勵對個人的忠誠,也不要求對某種特定意識形態或政策目標的服從,其強調的是對通過正當程序成為共同體價值目標的普遍認同與一體遵行。明確這一限度,以有效防止忠誠義務的人格化與意識形態化。
從內容上看,作為法定義務的忠誠內容,強調存在於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主體之間,其內容的須與其忠誠關系及內容限度直接關聯。如對公職人員忠誠要求應限於職務關系中,而與私人生活無涉,且對公職人員的忠誠義務要求應與其職務內容及性質存在合比例關系。忠誠義務的設定須立足於公職關系雙方對忠實關系的依賴程度,考慮公職人員的最大負擔可能,作妥當的限定。明確這一限度,以有效防止忠誠義務的泛化。
㈤ 刑法249條的內容是什麼
《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內容如下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本罪的構成
1、罪體
(1)行為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行為是煽動。這里的煽動,是指公開以語言、文字、圖畫或者其他方法,使群眾激起或者產生民族仇恨、民族歧視。
(2)客體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體是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視。這里的民族仇恨,是指基於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民族之間相互敵對、仇恨的狀況。民族歧視,是指按照民族成分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民族的基本權利的現象。
2、罪責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責任形式是故意。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而有意實施的主觀心理狀態。
3、罪量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罪量要素是情節嚴重。這里的情節嚴重,是指使用侮辱、造謠等手段進行煽動的;多次進行煽動,屢教不改的;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影響惡劣的等。
(5)刑法團結義務擴展閱讀:
本罪與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界限
兩罪都是破壞我國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的犯罪,其主觀特徵都為故意犯罪,但兩罪的區別表現在:
1、主體要件不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主體要件為特殊主體,即只有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的自然人才能構成此罪,非國家工作人員或者雖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但不屬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其侵犯少數比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不構成此罪。
當然,倘其行為符合其它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構成要件的,應以他罪定罪處罰,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主體要件為一般主體,凡所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構成本罪。
2、客體要件不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各民族的平等權利,有時,本罪的客體還可能是復雜客體,即行為人實施的煽動行為不僅構成對其一民族平等權利的侵犯,有時還可能直接侵害有關民族公民的人身、名譽、人格等權利;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客體則是我國少數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
3、客觀要件不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觀特徵主要表現為行為人故意實施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
煽動,就是蠱惑人心,以鼓動、勸誘或者其他方法,促使某一民族群眾對其它民族產生仇恨、歧視等情緒或心理,或者採取一定的敵視行動。
其危害性就在於可能使被煽動者產生某種破壞民族團結的違法犯罪的意圖和行動。行為人進行煽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書寫、張貼、散發標語、傳單、印刷、散發非法刊物;錄制、播放錄音、錄像;發表演講、呼喊口號等,從而製造民族矛盾,使不同民族之間相互為敵或相互歧視。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客觀特徵則表現為非法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所謂非法侵犯,是指違反憲法和有關的法律規定,採用暴力、脅迫等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或者強制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從司法實踐來看,非法侵犯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強迫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例如,強迫少數民族改變自己的飲食禁忌,禁止少數民族公民身著民族服飾等;
其二,破壞少數民族的風俗活動,例如擾亂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阻撓少數民族的婚喪嫁娶儀式等;
其三,阻止少數民族對自己風俗習慣的改變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㈥ 刑法有對我國公民規定基本權利和義務嗎如果有的話,請詳細列出來,謝謝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規定的,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
我國的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如下:1 .平等權 2 .政治權利和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 4 .人身自由權 5 .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賠償權 6 .社會經濟權 7 .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8 .婦女的權利,婚姻、家庭、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 9 .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公民的基本義務包括: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遵守憲法與法律、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納稅的義務。
㈦ 中國刑法中14歲青少年應履行的義務和責任
青少年要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義務,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宣傳國家的民族政策,並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爭。
國家和青少年應怎樣承擔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責任
國家方面:(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增強綜合國力;(2)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3)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
青少年方面:(1)樹立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擁護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方針、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2)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肩負起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立志成才,報效國家。(3)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㈧ 義務是必須履行的嗎
義務是必須履行的。
公民的基本義務包括:
1、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
2、遵紀守法和尊重社會公德;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5、依法納稅;
6、其他方面義務。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權利」的對稱。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法律規定權利主體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
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第五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 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㈨ 刑法的義務和權力,急需呀
刑法的義務是維護個人、公共安全,財產安全,維護不特定人群的生命安全刑法的權利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㈩ 16歲應履行的法律義務有哪些
已解決問題收藏來 轉載自到QQ空間 青少年應履行什麼義務和擁有什麼權力
[ 標簽:履行 義務,履行,權力 ] 要精煉 孤雁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9-12-05 17:03
滿意答案10歲以下為無行為能力人,本人民事行為均無效;10歲以上至18歲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智力、年齡等相符的行為或者純獲益而不需履行義務的民事行為,如果16歲以上已有經濟來源並可獨立生活,可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
限制或無行為能力人一般來說就是受教育的義務,基於憲法來說。
完全行為能力人,需要履行的義務有以下方面(以憲法為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是有關 公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契約。中國憲法是社會主義憲法,它從宏觀結構 到微觀內容都體現了以尊重公民權利和自由為核心的權利本位的觀念。它在生產資料公有制 和消滅階級對立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相統一的權利義務分配機制。根據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於2004年3月1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可知,我國公民的政治 義務總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般性政治義務和為獲得權利而必須堅守的不妨礙他人和守 法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