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判斷題

民法判斷題

發布時間: 2020-12-25 13:28:27

⑴ 4. [判斷題] 商法實際上是民法的特別法。()a對b錯

您好,正確。因為,商法和民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通屬私法,兩者有專著密切的聯系。商法大量使屬用民法的某些原則、制度、規范,同時,屬於商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和規范也不斷的被民法所吸收。
眾所周知,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它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而這些都符合龐德所指的個人利益的特徵。無疑,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的主要則是由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換規則,完全可以視為民法的特別法,因此,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關於民法中繼承權的判斷題

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是指法定繼承遺產的繼承順序,排在第一順序專的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屬
同時,繼承法也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你要注意,是主要,這兩個字很重要。

⑶ 關於《綜合基礎知識》主要實體法里「民法」的判斷題

1.民事主體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都可以作為民事法律主體。
自然人包括本國公民和外國公民。
法人就多了,像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企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國有民營企業、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等,某種特殊情形下,國家也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其他組織,比如一些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起字型大小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有區別的 一、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是作為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如法律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則每一個公民都享有行使財產所有權的權利能力。但並不是說,只有當公民行使了某一項民事權利,才能證明其有權利能力。國家賦予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一種法律上的確認,它不以公民是否行使民事權利決定是否擁有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與具體民事權利的不同在於:第一,民事權利能力是取得具體民事權利的前提。法律賦予公民財產所有權的權利能力,但只有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才能享有具體的民事權利,如果不參加具體的民事關系,就只有民事權利能力,而沒有民事權利。第二,民事權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權利與承擔民事義務兩個方面,民事權利能力不僅是享有民事權利的前提,還是承擔民事義務的前提。而民事權利一般僅僅指權利,不包括民事義務。第三,民事權利能力是由法律直接賦予的,而民事權利則是在具體的民事活動中產生的。 公民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一般說來,公民的權利能力與年齡無關,但有的權利能力,需要達到一定年齡時才能享有,如工作的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是法律所賦予的,與公民的人身不可分離,非依法律不得限制與剝奪,亦不得由公民本人放棄。公民從事訂立合同的民事活動,應當具備訂立合同所需要的民事權利能力。一般說來,公民訂立合同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只要不違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可以自由地訂立合同。但是,公民的權利能力受到一般的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 二、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這里的「能力」或者「資格」是指民事主體的意識能力或者精神狀態,包括思維是否正常,是否有認識能力、判斷能力,是否具有辨別是非和處理自己事務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不同。民事行為能力以民事權利能力為前提,只有具備民事權利能力,才可能有民事行為能力。但有民事權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行為能力。民事行為能力既包括民事主體對其實施的合法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也包括對其實施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等三種情況。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一般而言,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發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僅能夠有意識地實施法律行為,而且能夠估計到實施某種行為可能發生的後果及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因此,一般的立法都規定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太小,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太差,還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民事活動,從保護他們的利益和保障社會經濟秩序出發,法律不賦予他們民事行為能力。他們所需要進行的民事活動,由他們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由於他們喪失了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無法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從維護他們的利益與保障社會經濟秩序出發,法律不賦於他們民事行為能力。他們所需要進行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 (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生理與心理有一定程度地發育,並且已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規而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有一定的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具備了一定的從事民事活動的能力。因此,法律應當賦予他們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另一方面,雖然有一定的行為能力,但智力發展還不全面,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還比較弱,對某些較為復雜的事情還不能完全進行成熟地認識與判斷,也不完全具備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能力。因此,法律不能賦予他們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是賦予他們一定的、與其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相適應的行為能力。他們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進行,或者取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並非所有精神病人都是完全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有的精神病人並未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有一定的認識與判斷能力,應當賦予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民法通則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⑷ 民法判斷題. 有償的民事法律行為都是雙務民事法律行為。( )

有償民事法律行為來的實質自意義就是要對對方的行為支付相應的對價,簡單的說就是雙方都有付出有回報。這因為就是說,雙方都對對方承擔一定的合同義務,所以這就是雙務民事法律行為。
但雙務民事法律行為不一定是有償民事法律行為。

⑸ 關於民法的幾個判斷題,如果有誤,請說明理由和違反的法條;如果正確,請說明相關規定....3Q

3.超市在營業廳牆上貼有「偷一罰十」的警示牌
這個是錯誤的。超市不是國家回機關,沒有行政處罰權答。他們只能要求賠償損失和報案。
4.某羽絨服賣場貼出聲明:「即日起,所有售出商品概不退換」
這一條,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是無效的。
5.一家摩托車生廠商在其銷售單上聲明:「未成年人駕駛本車造成損害,本場概不負任何責任」
同前面一題一樣。
6.一煙草生產廠商生產的卷煙的焦油含量符合國家標准,所以在卷煙的包裝盒上不必標明:「吸煙有害健康」字樣
標明「吸煙有害健康」,是法定強制義務。無論是否質量符合規定,都要標明。
其他的都符合法律規定。

⑹ 法律基礎判斷題,求解析

1、民法的調整范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並非所有財產關系都能夠用民法來調整,如國家之間的債權關系等。
2、不動產買賣,所有權自登記之日起轉移。
3、公民失蹤,其民事主體資格並未消滅。被宣告為失蹤人後,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並不因宣告失蹤而消滅,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失蹤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與失蹤人人身有關的民事法律關系,如婚姻關系、收養關系等,也不發生變化。法院宣告公民失蹤後,應為其指定財產代管人,宣告失蹤後,代管人可以以失蹤人的財產清償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
4、不能代理的:人身性質的行為;當事人約定由本人親自實施的;違法行為。
5、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成為法人代表後,其自然人格即被法人吸收,其以法人代表的身份進行的民事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都由法人承擔。但行使與法人代表身份無關的民事行為而承擔的責任由自己承擔,法人代錶行使代表權違法法律法規存在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6、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以及明知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放任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放任不包含希望和直接追求。因此,以某種犯罪目的為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其主觀上一定是積極追求的直接故意。
7、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處罰種類和幅度內對行為人適用較輕種類或者較小幅度的處罰。

⑺ 民法判斷題。 求答案。

1、錯,是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2、錯。
3、錯。根據權利范圍劃分。
4、錯。表述不完整。應該為版,不滿十權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5、錯。
6、錯,是物權性質。
7、錯,因欺詐、脅迫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是,屬於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可行使撤銷權使其自始不發生效力。
8、錯。在合同法當中規定了一種撤銷權消滅的情形,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9、錯。說反了。
10、錯。有限合夥人不得以勞務出資。
11、錯。
12、錯,屬無效民事行為。
13、對。
14、對。
15、對。
16、錯。
17、錯。
18、錯。
19、錯。
20、錯。

⑻ 民法典頒布後,現行的物權法、婚姻法、民法同時廢止。公務員試題判斷題,是對是錯

不用!現在抄就可以復習,民法典是在現有的民法總則前提下修改部分的法條。所以說,民法總則不會再變了,民法典裡面90%的條文是不變的,變的是個別的條文。
另外,民法的內容比較多,要想一步學到位的難度特別大。需要循序漸進,一層一層的過,一次比一次深化是比較好的辦法。因此,大家現在可以開始復習民法。

⑼ 判斷題民法總則規定,法人享有人格權

不對。這句話不嚴謹,法人享有的是有限的人格權,並不是所有的人格權。根據《民回法總則答》第一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9)民法判斷題擴展閱讀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熱點內容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
楊潔法規 發布:2025-02-09 07:12:28 瀏覽:703
法官刑場救人 發布:2025-02-09 07:10:39 瀏覽:592
外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2-09 07:05:05 瀏覽:110
道德經的奧秘1 發布:2025-02-09 06:58:39 瀏覽: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