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過度參與司法

過度參與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8-21 20:47:35

Ⅰ 如何認定對司法活動的不正當干預

利用言語、職權等對參與司法審判的當事人造成可能影響審判結果的干預均可以被認為是不正當干預司法。

Ⅱ 如何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針對不問層級司法部門之間的行政化管理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報告案件處理等現象,明確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同層級的司法部門之間要逐步回歸原本意義上的審級關系,解決行政權制約審判權、審判不獨立問題。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積極探索司法公開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司法行為。人民法院實行六項公開,將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向社會公開。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建設,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讓審判流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接受公眾的檢閱,倒逼裁判文書做到事實清、依據足、說理透。人民檢察院實行檢務公開,對不起訴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依法實行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答復。公安機關實行警務公開,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責任公開認定、交通事故公開處理等制度。針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審理程序透明度不夠高、「重罪多減、輕罪少減」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問題,建立減刑、假釋審理程序公開制度,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使刑罰的執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監督員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檢察機關過度主導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真正使之成為司法機關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和監督司法活動的重要舉措,更好地直接體現司法民主。

Ⅲ 是干擾司法審判,還是阻礙輿論監督

是干擾司法審判,還是阻礙輿論監督,其判斷的標准在於,在宏場法治精神和公平正義精神的前提下,把握好適度原則,以適度為衡量標准。司法過度阻礙則是阻礙輿論監督,輿論缺失了法治精神過度行為而障礙了司法公正則是干擾司法審判。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基本精神,人民法院應該努力把每一個案件都打造成贏得群眾信任、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品案、鐵案,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也是我們共同的利益所在。

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法律的尺度,認真負責謹慎地發表自己對某一案件的看法,這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任何背離法律准繩的聲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法律的尊嚴。

法官不受任何影響和干擾依法辦案,是神聖職責;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辦案,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近來,互聯網上經常有一些為犯罪嫌疑人開脫,或提前「定罪」的現象,有的甚至輿論一邊倒,來勢洶洶。這種試圖以「輿論審判」來影響甚至左右司法審判的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於「輿論審判」和司法審判關系的深思。

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於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動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銳利,用起來就越要當心。輿論表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產生一些消極的東西,這些消極的東西如果影響了司法人員對案件的正確判斷,就必然影響司法公正。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法院獨立辦案,不僅不能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影響,同樣也不應該受「輿論審判」的影響。法治社會不僅要求審判的公正,更要求對司法權威的維護。法官不受任何影響和干擾,依法辦案,是神聖職責;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辦案,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公眾積極參與輿論監督,是社會的進步,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積極成果。要努力發揮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首先,需要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少一些偏激義憤,多一些成熟理性;其次,要引導公眾用法律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使網上的言論在推動民主法治建設中更多更好地發揮「正能量」;第三,進一步加大司法公開的力度,公開也是有力的輿論導向。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裁判文書上網公布暫行辦法,通過及時公開公眾關心的司法信息,不僅可以讓公眾有機會和途徑了解結果的由來,將正義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而且可以防止獨立公正審判受其他因素所左右。

人民法院要在密切關注司法輿情的基礎上,正確分析,寬容對待,既不能對輿情無動於衷,也不能為輿情所左右,影響對案件的依法獨立公正審判。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基本精神,人民法院應該努力把每一個案件都打造成贏得群眾信任、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品案、鐵案,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也是我們共同的利益所在。

Ⅳ 怎麼申請過度醫療司法鑒定

法律分析:申請醫療事故鑒定需要的程序是:

1.申請: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應當提出書面申請。

2.受理: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

3.移送: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自作出受理決定之日起5日內將有關材料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4.提交相關鑒定材料。

5.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會。

6.形成鑒定意見並且送達鑒定意見書。

法律依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第十四條 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對委託鑒定事項、鑒定材料等進行審查。對屬於本機構司法鑒定業務范圍,鑒定用途合法,提供的鑒定材料能夠滿足鑒定需要的,應當受理。對於鑒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不能滿足鑒定需要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要求委託人補充;經補充後能夠滿足鑒定需要的,應當受理。

第二十八條 司法鑒定機構應當自司法鑒定委託書生效之日起三十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鑒定事項涉及復雜、疑難、特殊技術問題或者鑒定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經本機構負責人批准,完成鑒定的時限可以延長,延長時限一般不得超過三十個工作日。鑒定時限延長的,應當及時告知委託人。司法鑒定機構與委託人對鑒定時限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在鑒定過程中補充或者重新提取鑒定材料所需的時間,不計入鑒定時限。

Ⅳ 我國舉證制度是怎麼規定的

一、《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此規定既然適用於民事訴訟的全部過程,那麼當事人不僅在審判過程中,負有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的義務,在執行程序中同樣負有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的義務,即執行舉證義務。《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採取本法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二百二十三條之規定的執行措施後,被執行人仍不能償還債務的,應當繼續履行義務。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該條規定中,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申請執行人向人民法院舉證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的過程。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二十八條規定:「申請執行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及線索,被執行人必須如實向人民法院報告其財產狀況。」該條規定進一步明確了申請人向人民法院舉證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及財產線索和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舉證自己的履行能力是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若干規定》規定以下幾種執行程序中的舉證形式:1、關於申請執行人申請執行時的舉證責任。《若干規定》第20條規定:「申請執行時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文件和證件:申請執行文書;生效法律文書副本;申請執行人的身份證明;繼承人或權利承受人申請執行的,應當提交繼承或承受權利的證明文件;其他應當提交的文件或證件。」也就是說,債權人申請執行時,應當就其主體適格、執行依據合法有效等承擔舉證責任,否則根據該規定第18條的精神,法院將不予立案執行。2、關於申請執行人在執行過程中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狀況或線索的舉證責任。《若干規定》第28條規定,申請執行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或線索。3、關於被執行人提供財產狀況時的舉證責任。《若干規定》第28條規定,被執行人必須如實向人民法院報告其財產狀況。4關於案外人提出異議時的舉證責任。《若干規定》第70條規定,案外人異議一般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並提供相應的證據。


Ⅵ 行政干預司法違了什麼法

法學界普遍認為,司法獨立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司法改革實踐表明,行政對司法的干預是最為廣泛和深刻的,其對司法公正造成的戕害也是最大的。因此,有必要從制度上加強對行政權力監督與制約,斬斷行政干預司法的黑手。
按照現代法治要求,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在內的各種國家權力的運作都應當納入司法最終審查的范圍。在法治國家,法院在社會關系調整過程中居於核心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與此同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也對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由於傳統政治體制的影響,我國法院遠沒有樹立起應有的權威。非但如此,行政機關通過財政、人事、編制等行政管理對法院行使審判權進行干擾與限制,使我國的法院淪為相當邊緣化的境地。
行政干預司法的第一個途徑即財政控制。我國實行「一級政權,一級預算」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人民法院財政預算是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的組成部分,其決定權掌握在同級人民政府手裡。不但法院辦公環境的改善、辦公設備的添置決定於同級政府預算,就連法院人員工資開支、辦公經費支出等也都要受制於同級政府。「吃著人家嘴短,拿著人家手短」,法院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法院有時不得不充當地方政府的看家護院。盡管《預演算法》規定政府預算應當依法進行,盡管同級人大及常委會對預算具有審批、監督和撤銷權,但這些都不足以約束政府的預算行為。中國的法院院長們都知道,與政府搞不好關系意味著什麼。因此有人說,在中國當法院院長可以不懂法律,但不能不懂官場邏輯。
編制管理是政府幹預司法的第二個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對法官的性質、范圍、職責、及權利義務、任職條件、考核培訓、獎勵懲戒、福利保障等各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但是,符合這些條件就能夠成為法官嗎?當然不是,這只是成為法官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是前提條件。按照現行人事管理制度規定,法院法官職位還要受到政府編制的約束。編制管理本來是行政機關設置行政機構的管理活動,但是現在卻同時成為政府控製法官職位設置的制度。另外,許多地方政府還規定,法院招聘法官除了符合《法官法》條件外,還要具有本地方居民戶口、通過人事部門組織的公務員資格考試。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突破法律規定,在事實上把法官納入行政人事管理的范疇。這樣,各級政府就通過編制管理、公務員資格管理及戶籍管理等從宏觀上控制了法院人事權。
行政干預司法的第三個途徑是通過政法委。作為黨領導政法工作的專門機構,政法委在組織協調司法機關辦理案件、保障人民權利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認個別黨的政法機關違反憲法和法律,干擾司法機關依法辦案、妨礙法律正確實施的情況存在。按照現行黨政領導體制,政府首長多為地方黨委第一副書記,其黨內排名較政法委書記靠前,而政法委又是司法工作的「領導」機關。為維護政府利益,政府首長常以其在黨委中的身份通過政法委干擾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職權。與前兩種方式相比,政府通過此種方式干預司法更為隱蔽,造成的危害也更為嚴重。
因此,斬斷行政干預司法的黑手應當從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入手。首先,在現行政治體制下,提高人民法院院長在黨內的地位。按照黨的組織原則,將法院院長增選進各級黨委常委會,並不斷提高其在黨內的位置;其次,按照《憲法》規定,建立黨政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的責任追究制。《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應當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從本質上講,違法干預司法也即妨礙法律實施,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再者,按照《黨章》規定的組織原則,規范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通過立法禁止各級黨組織對正在審判過程中的具體案件發表意見、作出指示,要進一步強調民主集中制,防止個別黨員領導幹部假借集體名義干預司法。同時,將各級黨委會對政法工作的決議、決定記錄在案,並要求參與討論的黨委會成員簽字確認,以備將來復查,追究違法干預者的法律責任;最後,在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領導的同時,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需要說明的是,司法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協調進行。只要這樣,才能使法院從人財物上擺脫對政府的依賴,斬斷政府對司法干預的黑手。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隨著人類法制文明的進步,隨著人權保障水平的提高,行政干預司法必將受到更為強烈的質疑和抵制,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也必將得到真正的實現!

Ⅶ 妨害司法公正的罪名

法律分析:指違反法律規定,使用各種方法妨害國家司法機關正常訴訟活動,破壞國家司法權的行使,情節嚴重的行為。具體包括打擊報復證人罪、擾亂法庭秩序罪、窩藏、包庇罪、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等。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一條 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條 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九條 擾亂法庭秩序罪是指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毆打、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

Ⅷ 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包括哪些情形

妨害司法秩序罪包括以下幾項具體罪名,也即幾種情形:
一、【偽證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三、【妨害作證罪】,是指採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
妨害司法罪(相關書籍)
作偽證的行為。
四、【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是指在訴訟活動中,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
五、【打擊報復證人罪】,是指對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六、【擾亂法庭秩序罪】,是指在法庭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訴訟參與人或旁聽人員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
七、【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窩藏、包庇罪為選擇性罪名,具體包括窩藏罪和包庇罪。
八、【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行為。
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是指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行為。

Ⅸ 如何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對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等職責許可權以及相互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構建職能明確、分工合理、制約有效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時切實做到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規范司法用權行為,全面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拓展監督渠道,主動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的監督、社團的監督、輿論的監督、公民個人的監督。

二、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
賦予獨任法官裁判權,尊重合議庭評議案件形成的多數意見,切實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審判職能由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行使,如果出現了錯案,相應的責任也由主審法官承擔,加強主審法官的責任心,促進法官業務水平的提高。
既充分考慮當前法官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現狀,肯定院長、庭長對裁判過程和裁判文書予以把關的積極意義,明確院長、庭長在具體案件裁判中的管理許可權,明確審判委員會的職責,又必須突出法官的裁判主體地位,對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參與行為作出明確的限定,避免把「審核」衍變為「審批」,「要求復議」衍變為「強制性變更」。

三、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針對不問層級司法部門之間的行政化管理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報告案件處理等現象,明確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同層級的司法部門之間要逐步回歸原本意義上的審級關系,解決行政權制約審判權、審判不獨立問題。

四、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
積極探索司法公開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司法行為。人民法院實行六項公開,將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向社會公開。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建設,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讓審判流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
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接受公眾的檢閱,倒逼裁判文書做到事實清、依據足、說理透。人民檢察院實行檢務公開,對不起訴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依法實行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答復。
公安機關實行警務公開,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責任公開認定、交通事故公開處理等制度。針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審理程序透明度不夠高、「重罪多減、輕罪少減」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問題,建立減刑、假釋審理程序公開制度,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使刑罰的執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監督員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檢察機關過度主導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真正使之成為司法機關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和監督司法活動的重要舉措,更好地直接體現司法民主。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
安徽當塗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6 18:00:21 瀏覽:201
法規教育課件 發布:2024-11-16 17:52:09 瀏覽:183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發布:2024-11-16 17:51:28 瀏覽:287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發布:2024-11-16 17:49:38 瀏覽:972
道德具有廣泛 發布:2024-11-16 17:48:15 瀏覽:44
2016年勞動法陪產假 發布:2024-11-16 17:48:10 瀏覽:105
兩高貪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16 17:34:31 瀏覽:980
刑事訴訟法第二第七節 發布:2024-11-16 17:24:22 瀏覽:847
法律法規文本資料庫 發布:2024-11-16 16:53:09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