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183
㈠ 「不是你撞的,為什麼你要去扶」是南京法官說的嗎
原話並非如此,只是在判決中,出現大量「按常理推定」的推理過程,有些人稱之為「自由心證」或「經驗主義」,也就是在案後從媒體宣傳中看到的: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她?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送她去醫院?
如果不是你撞得,為什麼不向家屬討要為老太太墊付的200元錢?
彭宇案中可以看出,法官的審判更傾向於實體正義的追求,因為他繞過了正常的審判路徑,去扮演了一個「調停」、「和稀泥」的角色,但可怕的是他繞過的路徑卻是案件審理的核心——證據。當這樣違反法律思維的推理過程,出自於一位司法者、審判者的判決之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對於彭宇案只能用一個「反常」來評價,因為它不符合法律、邏輯、經驗甚至是道德。
(1)民法總則183擴展閱讀:
拋開法律不談,它還激發了社會道德的一次危機。當人們談及「扶老太太」這個話題的時候,往往伴隨的是言談者臉上蔑視的表情。沒有人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除非先找來別人來幫他作證或者錄像。
見義勇為、尊老愛老變成「笑」談,當然這一切並非始於彭宇案,但至少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甚至有人評價彭宇案說道:它讓中國人的道德素養倒退了20年。
當然不是因為人們素質低,而是素質高的成本太高。雖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但是可以客觀地說,彭宇案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48條和第183條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悟到道德與法制的哪些道理
道德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國家必須講道德,如果你不講道德的話,那就要必須有法治來進行懲處,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
㈢ 民法總則183條體現了什麼法律知識
《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內民事責任,受益人容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法官釋法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玉平、張榮波等見義勇為先進模範的事跡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引領著時代美好的道德風尚。但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生活中,「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社會負能量也不斷地困擾著人們,一定程度上令許多人在應見義勇為的時候猶豫不前。為了肯定弘揚見義勇為這一傳統美德,鼓勵人們在危難之前相互幫扶,《民法總則》在《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法定補償責任和見義勇為者造成受益人損害時免除責任。《民法總則》實施以後,我們在遇到他人危難之時,一定要鼓起勇氣、見義勇為,因為我們不僅有著道德的支持,更有著法律的保障。
㈣ 民法總則183條體現了什麼法律知識
《民法總則》第183條:來因保護他人民事權源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法官釋法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玉平、張榮波等見義勇為先進模範的事跡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引領著時代美好的道德風尚。但不得不承認,在現實生活中,「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社會負能量也不斷地困擾著人們,一定程度上令許多人在應見義勇為的時候猶豫不前。為了肯定弘揚見義勇為這一傳統美德,鼓勵人們在危難之前相互幫扶,《民法總則》在《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受益人對見義勇為者的法定補償責任和見義勇為者造成受益人損害時免除責任。《民法總則》實施以後,我們在遇到他人危難之時,一定要鼓起勇氣、見義勇為,因為我們不僅有著道德的支持,更有著法律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