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與文書
㈠ 司法文書的各類定義
控告、檢舉書:控告人、檢舉人提出的控告、檢舉事實的書面材料。
控告、檢舉筆錄:控告人、檢舉人以口頭方式提出控告、檢舉事實,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所作的筆錄。
自首書:犯罪人對自己犯罪行為向司法機關自首時寫出的書面材料。
訊問筆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訊問被告時,對於被告人陳述的有罪和犯罪情況或者無罪的辯解等所作的筆錄。
勘驗、檢查筆錄:偵查人員、法醫師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屍體等進行勘驗、檢查後,對有關情況寫成的筆錄。
搜查筆錄:偵查人員為搜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對被害人和可能隱藏罪犯和犯罪證據的人身、物品、住處等進行搜查後,對有關情況寫成的筆錄。
立案報告:根據控告、檢舉、自首材料或公安機關偵查發現的犯罪案件,經初步審查和偵查,確認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寫出的報告,用以確定案件的成立和指導偵查工作。
案件偵查終結報告:偵查機關經過偵查、預審,已經破案,確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和充分,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時寫出的上報材料,簡稱破案報告。它反映案件的全部偵查活動情況與偵查結果,以作為起訴的依據。
提請批准逮捕書:偵查機關寫出的逮捕人犯的書面請求,送檢察機關審批。
起訴(免於起訴)意見書:偵查機關對於立案的案件,經偵查、預審終結,認為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依法提出的應追究(或因某種原因不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書面意見。連同有關案卷和證據材料一起移送檢察機關審查。
逮捕證:偵查機關執行逮捕人犯時所出示的證件。
拘留證:偵查機關依法拘留人犯時所出示的證件。
搜查證:偵查人員執行搜查任務時向被搜查人出示的證件。
通緝令:偵查機關為追捕在逃的被告人歸案而發出的命令,用以取得各機關和廣大群眾的協助。
起訴(免於起訴)決定:檢察機關認為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和充分,應依法追究(或因某種原因不追究)刑事責任而作出的書面決定,用於發給偵查機關、被告人及其所在單位和被害人。
批准(不批准)逮捕決定:檢察機關審查偵查機關的提請批准逮捕書後作出的決定,用於發送偵查機關。
起訴書:檢察機關根據起訴決定向審判機關提出的公訴,又叫公訴書。在開庭審判時由公訴人在審判庭上宣讀。其副本在開庭前送給被告人。
抗訴書:地方檢察機關認為本級審判機關的一審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時,向上一級審判機關提出重新審理的書面請求。
補充偵查意見書: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人犯的案卷材料,經審查後認為證據不足或主要犯罪事實不清時,作出的要求偵查機關補充偵查的書面意見。
訴狀:被害人或監護人就某一事件,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向審判機關提出起訴的書面材料,又叫自訴狀。
開庭通知書:審判機關於開庭審理案件前,將開庭時間、地點預告檢察機關、辯護人、證人等的書面通知。
案件審理終結報告:審判人員將案情及處理意見提請上級審批時寫出的書面報告,簡稱審結報告或結案報告。
調解書:審判機關對於通過調解方式處理的民事糾紛案件所作出的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書。
判決書:審判機關對於審理終結的案件,向訴訟當事人作出的處理決定。其內容為: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確定被告有無犯罪、犯何種罪,適用何種刑罰或免除刑罰等。判決書用於當庭宣告,並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檢察機關。
裁定書:審判機關在案件審理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程序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如:對於缺乏罪證和被告人行為不構成犯罪的案件,經向自訴人說服撤回自訴而自訴人不接受時,審判機關則可用裁定書予以裁定駁回,將裁定書發給當事人;進行二審的審判機關,對於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或抗訴案件,經審理後認為原判決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正確、量刑適當時,可用裁定書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
審判庭筆錄:書記員對法庭審判的全部活動所作的筆錄。它是記錄審判工作和製作判決書的重要依據,又是二審審判機關審查原審全部審判活動的重要依據。
合議庭評議筆錄:審判人員在案件審理終結,退庭對案件進行評議時所作的筆錄。
宣判筆錄:審判機關在宣告判決時所製作的筆錄。
執行通知書:審判機關對於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交付執行時製作的文書,送達監獄或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
刑事判決布告:審判機關將刑事判決的罪犯、有關犯罪事實和處理情況,告知有關人員和人民群眾的公開張貼的文告。
公證書:公證組織接受當事人申請公證,依法對其法律行為或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和事實,確認其真實性與合法性的證明書。它是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非訴訟性質的書面證明,如用於:證明合同、委託、遺囑、繼承、收養等法律行為,證明結婚、離婚、學歷、經歷、出生、死亡、失蹤、親屬關系等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
㈡ 司法文書
1、被告人的基本情況
張某,男,1969年4月20日生,漢族,小學文化,住XX省XX市XX鄉XX村。2001年至年曾任村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村幹部,對村裡各家各戶的情況十分熟悉。2002年7月,因其品行不端,張某被解除職務。因涉嫌強*罪和故意殺人罪於年月日被刑事拘留,於12月10日被逮捕。12月20日,XX市公安局將案件移送XX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2、被告人的犯罪事實
2002年9月以來,由於手頭拮據無錢出去「風流」,慾火中燒的張某就將邪惡的目光盯上了正在上初三的陳某某。11月初,他多次到陳某某學校向學生打聽初三年級放晚自習的時間,還到陳某某家附近轉悠了好幾次。
11月20日晚,張某早早地吃過晚飯,然後挨到8點多鍾就到陳某某家附近守候。9點鍾剛過,下了晚自習的陳某某像往常一樣回家,當她走近家門時,早已守候在附近的張某立即上前搭話,他自稱是村幹部,來了解村裡有無人家違反計劃生育。陳某某也認識他,就邊走邊回答他的問話。突然,張某趁陳某某不備,用事先准備的木棒將她擊昏,又迫不及待地將她拖到屋後草地上。張某正在脫陳某某的衣服准備對陳某某實施*淫時,陳某某醒來拚命與他扭打並喊「救命」。由於害怕陳某某高聲喊叫引來村民,導致自己的惡行敗露,張某死死地卡住陳某某的脖子,直到她不再動彈。之後,張某才感到驚恐,他自作聰明地偽裝現場,並連屍體帶書包、雨傘等物一起全部拖到竹林深處拋棄,然後倉皇逃竄。
㈢ 司法文書的作用
司法文書作為書面依據和憑證,代表國家意志,適用法律,懲罰罪犯,保護公民,調整國家、集體(團體)、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保障社會秩序。
㈣ 試論司法文書的概念、特點、作用和寫作要求
1.法律文書的概念、特點
法律文書是指公民、法人、國家機關及其它組織在處理各種法律事務中,為實現法律賦予的權利和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而依法製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一系列文書的總稱。
法律文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法律文書,泛指一切法律上有效的文件、文書。狹義的法律文書,指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使用的司法文書和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所使用的訴訟狀。
法律文書的特點:
(1)適用法律的嚴肅性
適用法律的嚴肅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法律文書的製作,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事實必須真實、清楚,證據必須確鑿、充分,論證必須嚴密、理由充足,結論必須正確、符合法律要求,語言必須嚴謹、明確,切忌模稜兩可、含糊其辭。另一方面法律文書的製作,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程序法是確保各種實體法得以貫徹實施的保障,也是確保法律文書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必要條件。
(2)事實認定的客觀性
認定事實的客觀性包括下面三個方面:第一、准確地揭示案件的本來面貌;第二、全面闡述案件的各個側面;第三、准確表達案件關鍵部分的事實。
(3)生效執行的權威性
法律文書由法律保證其生效執行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具體表現在法律文書製作的合法性、執行的強制性和解釋的單一性三個方面:第一、製作法律文書的主體必須具有相應的合法資格;第二、法律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文書的許多文種都具有法律強制執行的效力,以此來保證法律實施的權威性;第三、法律文書的解釋必須是單一性的,不能有任何詞語的歧義和模稜兩可的提法。
(4)體裁格式的規范性
法律文書在長期的法律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裁和格式,依照法律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格式,把特定的內容和項目簡明扼要、條清理晰地表達出來,不僅是形式上的需要,便於製作、查閱、管理和執行,而且還是法律文書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需要,唯有規范的法律文書,才能保證其完整、准確和有效。
(5)語言文字的准確性
法律文書的語言表述必須與法律的精神相一致,必須與法律規定的提法相同。語言風格力求朴實簡練,通俗易懂,不用或少用各種修辭手法,不能濫用文言文,造句多用肯定、陳述、判斷句式,少用或不用反問、設問、疑問、感嘆等加強語氣和感情色彩的句式。
2.法律文書與立法文書、司法文書、訴訟文書的區別與聯系
法律文書與立法文書、司法文書、訴訟文書之間是一種屬種關系,法律文書的外延大,它包括立法文書、司法文書和訴訟文書。
立法文書,即規范性法律文書,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地方權力機關、以及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制定並正式公布施行的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司法文書,指司法機關(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實施法律的過程中,依法製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文書。
訴訟文書,指司法機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程序法的規定參加訴訟活動,在訴訟活動過程中所製作的各類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義的文書。
3.法律文書的作用
法律文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面:
(1)法律文書是體現國家意志的重要工具;
(2)法律文書是維護社會穩定、懲罰犯罪的銳利武器;
(3)法律文書是國家機關對社會實現管理和調整的有力手段;
(4)法律文書是教育公民、宣傳法制的有效形式。
4.法律文書的寫作要求
法律文書的寫作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強政治理論和政策、法律的學習;
(2)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寫作原則;
(3)認真研究各類法律文書的性質、作用和寫作方法;
(4)樹立嚴謹朴實的文風,不作形容描繪,不搞形象刻畫。
(二)起訴狀的寫作
1.起訴狀的概念和分類
起訴狀是向法院提起公訴或自訴的法律文書。公訴的法律文書通常稱為起訴書或公訴書,指的是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按照審判許可權的規定,對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被告人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時所製作的法律文書。自訴的法律文書通常稱為訴狀、狀子、狀紙等,指的是公民個人以及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律文書。
起訴狀依據起訴對象的不同,分為刑事起訴狀、民事起訴狀和行政起訴狀三類。
刑事起訴狀是刑事案件的自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控告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或者附帶民事責任的法律文書。
民事起訴狀是民事案件的原告或其法定代理人,為維護自己的民事權益,就有關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律文書。
行政起訴狀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或其法定代理人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時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據行政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律文書。
2.起訴狀的格式和寫法
各類起訴狀的格式和寫法基本相同,但因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公訴的起訴書和自訴的刑事起訴狀、民事起訴狀、行政起訴狀略有差異。
(1)起訴書的格式和寫法
起訴書的格式,主要包括首部、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具體格式請參考教材。
首部的寫作方法:
第一、標題和編號。標題由行文機關名稱和文書名稱組成。編號由年度、院名(簡稱)、部門(簡稱)和序號組成。
第二、被告人基本情況。需寫明姓名(別名、化名)、性別、年齡(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文化程度、職業、住址、是否受過刑事處罰等。如有同案被告數人,需按主犯、從犯、脅從犯的順序分別寫明。
正文的寫作方法:
第一、案由和案件來源。寫明本案移送審查起訴的單位、時間和過程等訴訟程序情況。
第二、犯罪事實和證據。起訴書在敘述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時,必須是經過檢察機關查證核實的事實。要如實記述被告人犯罪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經過、後果等。詳寫主要犯罪事實,略寫次要犯罪事實。犯罪證據需另起一段書寫,要把案件查證屬實的證據一一列舉,同時還要表明「證據確實、充分」等明確態度。
第三、起訴的理由和法律根據。要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進行高度概括,准確認定被告人觸犯刑法哪一條哪一款,構成何罪,說明提起公訴的目的和建議。
結尾的寫作方法:
第一、受文機關。一般用「此致××人民法院」字樣,格式與書信相同。
第二、落款。檢察長或檢察員署名,年月日,並加蓋公章。
第三、附件。包括卷宗的卷、冊、頁數目;證據名稱和數量;被告人姓名,羈押處所,未在押的,寫明其住址;證人職業及住址;附帶民事訴訟書狀的說明等。
(2)起訴狀的格式和寫法
起訴狀的寫作格式請參考教材。起訴狀由首部、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
首部的寫作方法:
第一、標題:由案件性質和文種組成。如「民事起訴狀」、「刑事起訴狀」、「行政起訴狀」。
第二、當事人基本情況:在原告欄和被告欄中要分別寫明原告人和被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等內容。如原告是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則需寫明法定代理人的姓名,與原告的關系。如果原告是法人或非法人團體,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姓名、職務、電話及相關內容。原告無論是公民或者法人,如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要寫明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姓名、所在單位和代理許可權。
有數個原告、被告,應按照他們在案件中的作用和地位,依次說明其基本情況。
正文的寫作方法:
第一、訴訟請求:主要寫請求人民法院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具體內容,即起訴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第二、事實和理由:本部分是起訴狀的核心部分,包括事實和理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是請求人民法院解決原告一方訴訟請求的重要根據,主要是擺事實、講道理。
第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住址。
結尾的寫作方法:
第一、受文機關。一般用「此致××人民法院」,也可以用「為此,特向貴院起訴,請依法判決」等。
第二、起訴人簽名、簽章、起訴時間。
第三、附件。包括起訴狀副本、物證、書證的數量。
3.起訴狀的寫作要求
(1)請求事項要明確具體,合理可行;
(2)陳述事實要客觀真實,突出重點;
(3)理由闡述要中肯,援引法律要准確。
本文來自:3COME文檔頻道(www.reader8.cn)原文鏈接:http://www.reader8.cn/data/2007/0129/article_74114.html
㈤ 司法文書的概念是什麼急
偵查、檢察、審判、公證等司法機關在處理各類案件的各個環節、步驟上形成與使用的專用文書。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等;也包括不直接發生法律效力,但對執行法律有切實保證作用的文書,如訴狀等。司法文書作為書面依據和憑證,代表國家意志,適用法律,懲罰罪犯,保護公民,調整國家、集體(團體)、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保障社會秩序。其製作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確定生效之後的判決書、裁定書等,在執行上具有強制性。司法文書的種類很多,按參與訴訟活動的不同職能的機關分:偵查機關,主要有控告、檢舉書,控告、檢舉筆錄,自首書,訊問、勘驗、檢查、搜查筆錄,立案報告,案件偵查終結報告,提請批准逮捕書,逮捕證,通緝令等;檢察機關,主要有起訴(免於起訴)決定,批准(不批准)逮捕決定,起訴書,抗訴書,補充偵查意見書等;審判機關,主要有訴狀,開庭通知書,案件審理終結報告,調解書,判決書,裁定書,執行通知書,審判庭筆錄,合議庭評議筆錄,宣判筆錄,刑事判決布告等;在公證機關形成的有證明書、委託證明書等公證書。 控告、檢舉書 控告人、檢舉人提出的控告、檢舉事實的書面材料。 控告、檢舉筆錄 控告人、檢舉人以口頭方式提出控告、檢舉事實,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所作的筆錄。 自首書 犯罪人對自己犯罪行為向司法機關自首時寫出的書面材料。 訊問筆錄 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訊問被告時,對於被告人陳述的有罪和犯罪情況或者無罪的辯解等所作的筆錄。 勘驗、檢查筆錄 偵查人員、法醫師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屍體等進行勘驗、檢查後,對有關情況寫成的筆錄。 搜查筆錄 偵查人員為搜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對被害人和可能隱藏罪犯和犯罪證據的人身、物品、住處等進行搜查後,對有關情況寫成的筆錄。 立案報告 根據控告、檢舉、自首材料或公安機關偵查發現的犯罪案件,經初步審查和偵查,確認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寫出的報告,用以確定案件的成立和指導偵查工作。 案件偵查終結報告 偵查機關經過偵查、預審,已經破案,確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和充分,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時寫出的上報材料,簡稱破案報告。它反映案件的全部偵查活動情況與偵查結果,以作為起訴的依據。 提請批准逮捕書 偵查機關寫出的逮捕人犯的書面請求,送檢察機關審批。 起訴(免於起訴)意見書 偵查機關對於立案的案件,經偵查、預審終結,認為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依法提出的應追究(或因某種原因不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書面意見。連同有關案卷和證據材料一起移送檢察機關審查。 逮捕證 偵查機關執行逮捕人犯時所出示的證件。 拘留證 偵查機關依法拘留人犯時所出示的證件。 搜查證 偵查人員執行搜查任務時向被搜查人出示的證件。 通緝令 偵查機關為追捕在逃的被告人歸案而發出的命令,用以取得各機關和廣大群眾的協助。 起訴(免於起訴)決定 檢察機關認為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和充分,應依法追究(或因某種原因不追究)刑事責任而作出的書面決定,用於發給偵查機關、被告人及其所在單位和被害人。 批准(不批准)逮捕決定 檢察機關審查偵查機關的提請批准逮捕書後作出的決定,用於發送偵查機關。 起訴書 檢察機關根據起訴決定向審判機關提出的公訴,又叫公訴書。在開庭審判時由公訴人在審判庭上宣讀。其副本在開庭前送給被告人。 抗訴書 地方檢察機關認為本級審判機關的一審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時,向上一級審判機關提出重新審理的書面請求。 補充偵查意見書 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人犯的案卷材料,經審查後認為證據不足或主要犯罪事實不清時,作出的要求偵查機關補充偵查的書面意見。 訴狀 被害人或監護人就某一事件,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向審判機關提出起訴的書面材料,又叫自訴狀。 開庭通知書 審判機關於開庭審理案件前,將開庭時間、地點預告檢察機關、辯護人、證人等的書面通知。 案件審理終結報告 審判人員將案情及處理意見提請上級審批時寫出的書面報告,簡稱審結報告或結案報告。 調解書 審判機關對於通過調解方式處理的民事糾紛案件所作出的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書。 判決書 審判機關對於審理終結的案件,向訴訟當事人作出的處理決定。其內容為: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確定被告有無犯罪、犯何種罪,適用何種刑罰或免除刑罰等。判決書用於當庭宣告,並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檢察機關。 裁定書 審判機關在案件審理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程序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如:對於缺乏罪證和被告人行為不構成犯罪的案件,經向自訴人說服撤回自訴而自訴人不接受時,審判機關則可用裁定書予以裁定駁回,將裁定書發給當事人;進行二審的審判機關,對於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或抗訴案件,經審理後認為原判決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正確、量刑適當時,可用裁定書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 審判庭筆錄 書記員對法庭審判的全部活動所作的筆錄。它是記錄審判工作和製作判決書的重要依據,又是二審審判機關審查原審全部審判活動的重要依據。 合議庭評議筆錄 審判人員在案件審理終結,退庭對案件進行評議時所作的筆錄。 宣判筆錄 審判機關在宣告判決時所製作的筆錄。 執行通知書 審判機關對於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交付執行時製作的文書,送達監獄或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 刑事判決布告 審判機關將刑事判決的罪犯、有關犯罪事實和處理情況,告知有關人員和人民群眾的公開張貼的文告。 公證書 公證組織接受當事人申請公證,依法對其法律行為或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和事實,確認其真實性與合法性的證明書。它是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非訴訟性質的書面證明,如用於:證明合同、委託、遺囑、繼承、收養等法律行為,證明結婚、離婚、學歷、經歷、出生、死亡、失蹤、親屬關系等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
麻煩採納,謝謝!
㈥ 法律文書與司法文書、訴訟文書之間是何種關系
1、法律文書和訴訟文書的關系
從主體上來看,法律文書的製作主體為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組織和當事人。
而司法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司法組織包括律師機構、公證部門、仲裁機構、勞改機關;當事人包括法人和公民,他們進行訴訟或處理某些法律文書,也要依法製作具有某種法律意義的文書。
而訴訟文書是當事人、代理人、第三人等向法院提交的用於訴訟過程中的文書,如起訴書,答辯狀之類。法律文書按處理問題的途徑或方式可分為訴訟類和非訴訟類。
訴訟類案件可按訴訟的性質分為刑事的、民事的和行政的三種。
非訴訟的包括公證證明的、仲裁裁決的、人民調解的、行政機關處理、處罰的和復議的等。從專業的法律分類來說,訴訟文書毫無反抗之力的任由法律文書的控制擺布,在法律文書的外延之內。
2、法律文書和司法文書的關系
司法文書從屬於法律文書的種類。司法文書是法院作出的裁判文書,訴訟文書是當事人、代理人、第三人等向法院提交的用於訴訟過程中的文書,如起訴書,答辯狀之類的文書。
司法文書主要是指司法機關也就是法院和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要用到的,當然還包括與法院檢察院打交道的律師和當事人用的。
但法律文書就更廣了,只要是有法律意義的文書應該都算。比如行政機關的處罰決定書。其相對人就是非訟機關當事人。
(6)司法與文書擴展閱讀:
法律文書是司法行政機關及當事人、律師等在解決訴訟和非訟案件時使用的文書,也包括司法機關的非規范性文件。包括規范性和非規范性兩種。一般的法律文書是指我國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檢察院、法院、監獄或勞改機關以及公證機關、仲裁機關依法製作的處理各類訴訟案件和非訴訟案件的法律文書和案件當事人、律師及律師事務所自書或代書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義的文書的總稱。亦即指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各種法律以外,所有非規范性的法律文書的總稱。
司法文書是指偵查、檢察、審判、公證等司法機關在處理各類案件的各個環節、步驟上形成與使用的專用文書。主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等;也包括不直接發生法律效力,但對執行法律有切實保證作用的文書,如判決書等,注意:訴狀不屬於司法文書。
訴訟文書是以正確為原則,以鮮明為旨歸,凡是在其中提出了訴訟當事人自己的訴訟請求。訴訟理由和訴訟的根據,並引起訴訟程序的發生文書,就叫起訴訟文書。
㈦ 執法與司法的區別是什麼
一、法的實施與法的實現(及實現的標准)
(一)法的實施
1、法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指紙上的法律條文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兌現)
(1)法是一種行為規范,在被制定出來後實施前,只是一種「書本上的法律」,處在應然狀態;
(2)法的實施,就是使法律從書本上的法律變成「行動中的法律」,使它從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人們的具體行為,從應然狀態進到實然狀態。
2、法的實施方式可分為三種:
○1法的遵守;
○2法的執行;
○3法的適用。
(二)法的實現
1、法的實現是指法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被轉化為現實(是法的實施的一種,強調法在實際生活當中所得以實現的實際的效果)
(1)與法的實施不同,法的實施是人們施行法律,使法從應然狀態到實然狀態的過程和活動;
(2)也不同於法的實效,法的實效是法律被人們實際施行的狀態和程度,側重於結果。
(3)「法的實現是將法的實施的過程性與法的實效的結果性結合的一個概念」。
2、法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1)法作為一種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義務關系來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只有將抽象的行為模式轉化為人們現實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2)法的實施並不必然意味著法的功能的實現,只有將法的實施與對法的實效的追求結合起來,使法真正得到實現,才能發揮法在社會生活中應有的作用。
(三)法的實現的標准
(1)人們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行為的程度,是否能夠按照授權性規范行使權利,按照義務性規范履行義務,是否能夠根據法律設定的法律後果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2)刑事案件的發案率、案件種類、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況;
(3)各類合同的履約率與違約率,各種民事或經濟糾紛的發案率及結案率,行政訴訟的立案數及其審結情況;
(4)普通公民和國家公職人員對法律的了解程度,他們的法律意識及法治觀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
(5)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的對比;
(6)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公正、公共福利等法的價值的切身感受;
(7)法律的社會功能和社會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及其程度;
(8)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二、執法
在法治環境之下,人們是不大談執法的。法應該是公眾的法,而不是政府的法。
(一)執法的含義
1、執法,又稱法的執行
(1)廣義的執法,是指所有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實施法律的活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時,就是講的廣義的執法。
(2)狹義的執法,專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法行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實施法律的活動。稱行政機關為執法機關,即為狹義。此處所講法的執行,取其狹義。
2、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是法的實施的重要方面。在現代社會,國家行政機關被稱為國家權力機關或立法機關的執行機關,後者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前者貫徹、執行,付諸實現。
(二)執法的特點
1.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具有國家權威性
(1)因為:
○1現代社會,大量法律的內容是有關各方面社會生活的組織與管理,都需要有法可依;
○2根據法治原則,為了防止行政專橫,專司社會管理的行政機關的活動必須嚴格依照立法機關根據民意和理性事先制定的法律來進行。
(2)因此,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的過程就是代表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過程,社會大眾應當服從。
2.執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執法具有國家強制性,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的過程同時是行使執法權的過程。
4.執法具有主動性和單方面性。對於國家行政機關而言,執行法律既是職權,也是職責。
○1應當以積極的行為主動執行法律、履行職責,而不一定需要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和同意。
○2如果不主動執法並因此給國家或社會造成損失,就構成失職,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執法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政的原則 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定許可權、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進行管理,越權無效。這是現代法治國家行政活動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2.講求效能的原則 是指行政機關應當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講究效率,主動有效地行使其權能,以取得最大的行政執法效益。
3.公平合理的原則 是指行政機關在執法時應權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嚴格執行規則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適度,避免由於濫用自由裁量權而形成執法輕重不一、標准失范的結果。
三、司法
(一)司法的含義
司法,又稱法的適用,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
(二)司法的特點
1.司法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按照法定職權實施法律的專門活動,具有國家權威性
(1)在我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是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的專門機關,其他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從事這項工作。
(2)在中國,司法權包括審判權和檢察權
○1審判權即適用法律處理案件,作出判決和裁定;
○2檢察權包括代表國家批准逮捕、提起公訴、不起訴、抗訴等。
(3)司法機關依照法律代表國家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2.司法是司法機關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實施法律的活動,具有國家強制性。
3.司法是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活動,具有嚴格的程序性及合法性
(1)司法機關處理案件必須依據相應的程序法規定。法定程序是保證司法機關正確、合法、及時地適用法律的前提,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
(2)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處理,應當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否則無效。
(3)枉法裁判,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司法必須有表明法的適用結果的法律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和決定書等
(1)這些法律文書具有法律約束力。
(2)它們也可以作為一種法律事實,引起具體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3)如果對它們的內容不服,可以依據法定程序上訴或申訴,但是任何人都不得抗拒執行已經發生法的效力的判決、裁定或決定。
(三)司法與執法的區別
1.主體不同
○1司法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適用法律的活動;
○2執法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來執行法律的活動。
2.內容不同
○1司法活動的對象是案件,主要內容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2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執法的內容遠比司法廣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
○1司法活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2執法活動也有程序規定,但由於本身的特點,特別是基於執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規定沒有司法活動那樣嚴格和細致。
4.主動性不同
○1司法活動具有被動性,案件的發生是引起司法活動的前提,司法機關(尤其是審判機關)不能主動去實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後才能進行應用法律的專門活動;
○2執法則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對社會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要求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地去實施法律,而並不基於相對人的意志引起和發動。
(四)當代中國司法的要求和原則
◎嚴格依法辦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1.司法公正 既包括實質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以程序公正為重點。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在我國,法律對於全體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財產狀況等,都是統一適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權利並承擔同等的義務。
(2)任何權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不能歧視任何公民。
(3)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要保證訴訟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要切實保障訴訟參加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4)任何公民違法犯罪,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都是違法的。
註:事實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不平等很少見,應該是在法律面前平等(對主體范圍不作狹隘的限定)。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1)以事實為根據,就是指司法機關審理一切案件,只能以與案件有關的客觀事實作為根據,而不能主觀臆想。
(2)以法律為准繩,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司法機關在工作中,要符合法律所規定的規格或要件,遵照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劃分並嚴格按照司法程序辦理案件;
○2在法律適用中堅持法制統一性的要求,根據我國的法律淵源體系適用法律。
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1)司法權的專屬性,即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各級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此項權利;
(2)行使職權的獨立性,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自己的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
(3)行使職權的合法性,即司法機關審理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正確適用法律,不得濫用職權,枉法裁判。
註: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與司法獨立不同,它是中國化了的司法獨立。
㈧ 人民法院司法文書的作用和好處
在我們的法律工作中,不論是公安機關的偵查,還是人民檢察院的批准逮捕和起訴,不管是
人民法院的審理或判決,還是公證處的公證、仲裁機關的仲裁、律師事務所為案件當事人代
理的辯護、代書、訴訟等,都離不開法律文書的應用。
例如:公安機關要拘留犯罪嫌疑人,必須出示拘留證,否則就是違法行為,被拘留
者有權拒絕。人民檢察院要提起公訴,就得使用起訴書,起訴書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法律文書,
否則,人民法院進行的審理和被告人進行的辯護便都沒有依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就要制
作筆錄,要進行裁定和判決,而這些筆錄、裁定和判決,都是極重要的法律文書。此外,公
證處進行公證、仲裁機關進行仲裁、律師進行辯護等都要製作相關法律文書。總之,任何機
關或公民,要實行任何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都離不開法律文書。
由此可見,法律文書在司法實踐工作中作用很大,它以文字的形式,全面、准確、
如實地記載和保留案件材料和證據,使法律機關及法律組織與案件當事人及時勾通、互相交
流,從而保證案件處理的公正、公平,維護法律的尊嚴,打擊敵人,嚴懲犯罪,保護國家和
人民利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此外,法律文書除具有以上作用外,還是做好司法檔案工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執
法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據,是衡量法律機關幹部能力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