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刑法典
⑴ 犯罪的形式概念與實質概念的區別,如何區分
犯罪的形式概念來是指從犯罪的源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是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例如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1條規定:「法律以違警刑所處罰之犯罪,稱為違警罪;法律以懲治刑所處罰之犯罪,稱為輕罪;法律以身體刑所處罰之犯罪,稱為重罪.」這就是犯罪的形式概念的立法例.
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例如1922年《蘇俄刑法典》第6條規定:「威脅蘇維埃制度基礎及工農政權在向共產主義制度過渡時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會的作為或不作為,都被認為是犯罪.」這就是犯罪的實質概念的立法例.
是「犯罪的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和「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的區別
⑵ 《刑法》分為幾大類
我國刑法分為十大類犯罪: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專章 破壞社會主屬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⑶ 以下哪個文獻是罪刑法定原則最早的思想淵源
以下哪個文襲獻是罪刑法定原則最早的思想淵源?
答案:C
A、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
B、1810年法國刑法典
C、1215年英國《大憲章》
D、1787年美國憲法
《大憲章》是英國憲法的基礎,創造了「法治」這一理念。時至今日,《大憲章》中的三個條款目前仍然有效,包括保證英國教會的自由,確認倫敦金融城及其他城鎮的特權,以及所有人都必須有合法的審判才能被監禁(罪刑法定)。
⑷ 外國刑法強奸罪相關規定
《義大利刑法典》 第十二章侵犯人身罪第609-2 性暴力中規定,「採用暴力或威脅手段或者通過濫用權力,強迫他人實施或者接受性行為的,處5年至10年有期徒刑。」法國刑法典》 [20] 第一卷第二編第三節第一目第222-23條規定,「以暴力強制威脅或趁人不備,對他人施以任何性進入行為,無論其為何種性質,均為強奸罪。強奸罪,處15年徒刑。」1997年生效的俄羅斯聯邦刑法 [21] 分則第十八章侵害性不受侵犯權和個人性自由的犯罪中規定有:強奸①即對受害人或其他人使用暴力或使用暴力相威脅,或利用受害人孤立無援的狀態與之實行性交的,處3年以上6年以下的剝奪自由;②……。」英國刑法《1956年性犯罪法》 [22] 只是簡單地規定,「男子強奸婦女的犯罪行為。」《1976年性犯罪法》以制定法的形式確認了上議院在檢察長訴摩根一案中作出的關於強奸的普通法上的定義,現在的《1956年性犯罪法》 [23] 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男子強奸婦女或其他男子即構成犯罪。 綜上有關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立法所述,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限制為男子和對象為女子的國家有日本、美國、加拿大、原西德等;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和對象均無限制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限制為男子而後把對象從單一的婦女增加為「婦女或其他男子」的國家有英國。同時亦可說明,從國外的刑法立法例來看,強奸罪的直接主體未必是男子,亦可是女子;強奸罪的對象未必一定是女子,照樣可以是男子,包括男子強奸男子;另外,強奸罪的直接主體和對象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增加的趨勢.
⑸ 求法國的法律全文
你的問題不清楚,是法國民法典,法國刑法典,還是別的什麼法律??分類很多的。
⑹ 法國刑法典的結構體系和特點
民法法系又稱大陸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是西方兩大法系之一,影響范圍最大。它於中世紀羅馬法復興後萌芽,近代資本主義法律誕生時最終形成。和普通法法系比較,它具有以下特點:(1)系統地,直接地接受羅馬法的影響。羅馬法的影響深遠,英美法系也不例外。但是,英國法只是部分地接受羅馬法的原理或制度,間接受其影響。法國,德國等國則系統,直接地接受羅馬法的影響,它們將羅馬法演變為基本法性質的民法體系,並且作為整個法律制度的基礎。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原則,形式都深受羅馬法的影響。這兩部著名的民法典是民法法系的核心和標志,法系有兩個分支:一個是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拉丁分支,一個是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分支,兩者各具特色。(2)一般不存在判例法,成文法是它的法律形式,重視法典的編纂,由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構成完整的成文法體系。法官審理案件以法律明文規定為依據,一般不受判例拘束。制定法律注重層次和體系,講究相互和諧與配合。法學教授,專家對法律的制定和發展有較重要的影響。(3)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規定審查案件,法官在法庭審判中卻起著主導作用,法官往往通過解釋擴大適用法律條款。鑒於成文法無法包羅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引起的法律問題和案件,容許法官適用類推,類推成為成文法的補充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大法系有相互影響和溝通的趨勢。普通法法系國家的制定法地位上升,民法法系國家判例的實際作用提高,但兩大法系仍保留著自己的基本特點。
⑺ 以下哪個文獻是罪刑法定原則最早的思想淵源
一、這個法律原則最早的思想源頭是12165年英國的大憲章,有關解釋如下:
罪刑法定的早期思想淵源,一般認為是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它確定了"適當的法律程序"的法的基本思想。該條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褫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
二、這個法律原則的演變補充解釋如下:
罪刑法定的思想,在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得到更為系統與全面的闡述,由此形成了一種思想潮流,與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相抗衡。例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處在政府之下的人們的自由,應有長期有效的規則作為生活的准繩,這種規則為社會一切社會成員所共同遵守,並為社會所建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那麼,這些規則應該採取什麼形式呢?洛克認為:"制定的、固定的罪刑法定原則相關圖書、大家了解的,經一般人同意採納和准許的法律,才是是非善惡的尺度。"法國著名啟蒙學家孟德斯鳩也有類似的論述,但是,較為明確的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是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貝氏指出:"只有法律才能為犯罪規定刑罰,只有代表根據社會契約而聯合起來的整個社會的立法者才能擁有這一權威。任何司法官員(它是社會的一部分)都不能自命公正的對社會的另一成員科處刑罰。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罰就不再是一種正義的刑罰。因此,任何一個司法官員都不得以熱忱或公共福利為借口,以增加對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罰。"貝卡利亞對封建社會的刑罰擅斷進行了猛烈地拼擊,表達了對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法治社會的無限嚮往。當然,罪刑法定真正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還是近代刑法學鼻祖費爾巴哈有力倡導的結果。費爾巴哈在《對實證主義刑法的原則和基本原理的修正》一書中指出:"每一個判刑的行為都應依據法律處刑。"而費爾巴哈"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對公民的處罰"一語更是使罪刑法定原則的精神實質昭然若揭。
罪刑法定從學說到法律的轉變,是在法國大革命勝利以後完成的。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經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法國制定了刑法典,並於1810年公布施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1810年《法國刑法典》 。該法第4條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沒有在犯罪行為時以明文規定刑罰的法律,對任何人不得處以違警罪、輕罪和重罪。"1810年《法國刑法典》一經頒行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仿效的範本,遂使罪刑法定主義成為在大陸法系國家刑法中通行的刑法基本原則之一。
⑻ 法國最重的刑罰是什麼
法國刑法,指《法國刑法典》和單行刑事法律的總稱。
法國現代刑法的制定始於法國革命,其制憲會議於1791年制定了《法國刑法典》,該法典以刑事古典學派的刑法理論為指導思想,以罪刑法定主義為基本原則,同時貫徹了罪刑等價、刑罰人道主義以及罪責自負等刑法原則;在體繫上最先劃分了總則與分則,並把犯罪劃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對重罪規定了不允許法官有裁量餘地的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大大縮小了適用死刑的范圍,並廢除了無期徒刑、殘害肢體的身體刑和沒收全部財產的刑罰。因此,該法典被稱為「過分寬大」的革命刑法。拿破崙發動政變並於1804年建立第一帝國之後,於1810年制定了新的刑法典,即《拿破崙刑法典》。該法典強化全面鎮壓,以重刑著稱。例如,恢復了無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刑;明顯增加了死刑的運用范圍;擴大法官的裁量權,對重罪採用相對法定刑。但該法典仍然保留了作為法國革命成果的罪刑法定主義、罪責自負等原則,並詳盡規定了犯罪構成要件。而且其立法技術也達到相當高度,體系完備,概念明確。因而該法典成為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制定刑法的典範。法國現行刑法典由通則和4卷5個部分組成,共477條。「通則」規定了犯罪的分類(重罪、輕罪和違警罪)、未遂的可罰性和罪刑法定主義。第1卷「關於重、輕罪的刑罰及其效力」,規定了重罪、輕罪刑罰的種類,並對刑罰作了總則性規定。所規定的身體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流刑、有期徒刑、監禁及懲役;名譽刑包括驅逐出境及剝奪公民權;懲治刑包括於懲治場所的有期拘禁、停止一定的公民權、私權及親屬權。第3卷「關於重罪、輕罪之處罰、宥恕與刑事責任」,主要規定了共犯與責任能力等問題,共犯分為正犯與從犯兩種,對從犯「應處以與正犯相同之刑」。第3卷「重罪、輕罪及其處罰」,屬於刑法分則,分為「危害國家之重罪與輕罪」與「危害個人之重罪與輕罪」兩編,前者包括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非法群集罪、危害國憲的犯罪和妨害公共安寧的犯罪;後者包括侵害人身罪和侵害財產罪。第4卷「違警罪及其處罰」,規定了違警罪的刑罰種類,以及各種具體的違警行為及其法定刑。違警刑分為拘役、罰金和扣押物品的沒收。該法典自1811年1月1日施行以來,經過了多次修改和補充。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重要修改和補充有:1970年有關法律擴大了緩刑的適用范圍,制定了「刑事監護」的新措施;1975年有關法律增補了以消除受刑者復歸社會障礙的措施;1981年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死刑的法律,將死刑相應地改為無期懲役或無期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