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公民
① 在民法中,市民與公民的區別是什麼
我國民法中:市民在我國,只要指以戶籍為標准,做的一個群體分類。
公民則指所有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② 民法通則公民民事權利
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范圍或者實施某一行為(作為或不作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可能性。簡單的說,就是權利主體對實施還是不實施一定行為的選擇權。在理解權利的概念時,要注意與權能和許可權相區分。其中,權能通常指權利的具體形式;而許可權是法律准許當事人意思發揮作用的限度范圍。有以下基本含義:
(1)、權利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的利益范圍或者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2)、權利是權利主體要求他人實施某種行為或者不實施某種行為, 以實現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主體得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濟。
分類: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
③ 民法總則為什麼將公民改為自然人
梁慧星教授:這是民法的科學性的問題,因為民法中的主體就是自然人。「公民專」是屬一種政治上的身份,簡單說,就是有這個國家的國籍的人。有了國籍,就有了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同一個人,在參加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叫公民,在參加民事生活的時候他叫自然人。
我們制定《民法通則》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觀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則》制定的時候關於叫公民還是叫自然人其實已經有爭論,當時沒有決定,沒有最終解決,就在公民的後面加了個括弧寫上自然人。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
④ 民法總則保障公民的什麼權利
您好,民法總則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范圍或者實施某一行為(作為或不作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可能性。
1、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2、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3、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4、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5、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6、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9、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10、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11、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12、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13、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1)作品;
(2)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3)商標;
(4)地理標志;
(5)商業秘密;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植物新品種;
(8)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14、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15、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16、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
17、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8、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⑤ 民法通則中公民權利有哪些
公民所有的權利,都源於憲法的規定。
主要有:財產權和人身權,這兩個方面!
民法通則,也必須要依照憲法的規定進行制定和實施。
具體細節:可以到新華書店買本紙質的民法通則看看,也可在網上搜到。
⑥ 民法中自然人與公民的區別有哪些
自然人是在自然條件下誕生的人,自然人與法人都是民事主體。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自然人是在自然狀態之下而作為民事主體存在的人,代表著人格,代表其有權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
所有的公民都是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是某一特定國家的公民。公民屬於政治學或公法上的概念,具有某一特定國家國籍的自然人叫做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二節 監 護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
第五節 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第三十一條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
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
第三十三條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三十四條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⑦ 民法對公民的民事行為是如何規定的
是民事行為能力吧。
民法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無民事行為能力。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1 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這里還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屬於《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法律確定年滿18 周歲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主要考慮是自然人的智力狀態,而不考慮自然人的經濟狀況。因此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沒有經濟收入的,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這些人如果因為違法行為需要承擔責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沒有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
16 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謂「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根據《民通意見》第 2條的規定,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將這些人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利於他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利於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都應當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使後來失去工作,也仍然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兩類:分別是10 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後果的精神病人。《民法通則》第12條第1款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第13條第2款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部分民事行為能力。他們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對事物有一定的識別和判斷能力,因此他們可以從事一些民事法律行為。但是由於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判斷能力的影響,因此法律對他們的行為能力給予必要和適當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根據法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進行的民事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獨立進行。法定代理人由監護人擔任。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通則》第12條第2款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3條第1款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區別在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而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以自己的法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他們要從事民事活動,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由監護人擔任。
四、例外性規定
對於涉及民事行為能力的問題,還要注意兩個例外: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這樣規定目的在於保護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利益,避免其在從事民事行為時的利益受損。
例如:甲8歲,擅長小提琴演奏,暑假期間在某酒吧打工掙錢。暑假結束後酒吧老闆乙以行為人無行為能力為由拒絕支付報酬。此例中老闆乙的理由不能成立。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報酬時,老闆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為由拒絕支付。
2.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依照《民通意見》第67條第2款的規定,即使當事人成年且平時精神正常,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在神志不清狀態下所為的民事行為仍然無效。這實際上強調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是有區別的。
⑧ 民法第八條對公民的界定
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版的除外。中華權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