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觀點
1. 急求刑法周光權的觀點。
佩服,佩服!-------------------------------------yili----------------------------------------------歐式內傢具容 [url= http://www.rfxy.cn]
2. 刑法理論因果關系錯誤中的事前故意有幾種處理意見
刑法犯罪故意的一種。
事前故意,又稱韋伯的概括性故意,是指行為人事先對犯罪事實整體有認識而實施行為的一種故意心態。
在事前故意中,判斷故意的有無應以行為人行為當時的意圖為判斷標准,後行為的故意應當被認為是事前故意的延續,對該引起結果的全過程應進行概括把握,而認為具有故意的情況。
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以下處理意見:
(1)第一行為即勒頸部、捂口鼻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即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的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時對死亡有間接故意(或未必的故意),則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否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
(3)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認定為一個故意殺人既遂;(4)將兩個行為視為一體,作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來處理,只要存在相當的因果關系,就認定為一個故意殺人既遂
3. 個人覺得張明楷刑法學的一些觀點有些勉強,脫離現實和科學理論的支撐,大家看那
關於女兒的死亡,甲應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區別疏忽大意的過失與意外事件,關鍵是看回甲是答否應當預見到他人會誤飲用毒葯。甲把毒葯放到了書架上,而不是把毒葯放到他人難以發現的隱蔽處,因此他應當預見到可能會發生他人錯把毒葯當做水或飲料等而誤服用的情況,但他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而且也確實發生了損害結果,因此認定為過失更妥當。
4. 「司法考試」是採取刑法理論主流觀點,還是司法解釋
其實,不抄能完全說是採取某一個觀點或者司法解釋,一般來說,司法解釋的地位更高,其地位和法律平等,但司法考試畢竟是考試,很多時候,出題人為了推出自己的觀點而出的題目,答案往往就是按照自己的觀點所解釋的,比如出刑法的張明楷教授,經常在司考出題中推廣自己的觀點,所以既然是考試,也要善於應變,你要知道出題人想讓你干什麼,而不是你想干什麼,摸准出題人的心思,才能做對題目,我說司法考試採用什麼觀點有用嗎?沒有用,你說,也沒有用,出題人說,才有用。有時候出題人就是為了指出司法解釋或者法律中不合理的地方,推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的答案和司法解釋是有出入的,所以你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5. 刑法學界對片面共犯所持的觀點有哪幾種
片面共犯是指參與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認識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沒有專認識到有他屬人和自己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一是片面的共同實行,即實行的一方沒有認識到另一方的實行行為。例如,乙正欲對丙實施強奸行為時,甲在乙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暴力將丙打傷,乙得以順利實施姦淫行為。
二是片面的教唆,即被教唆者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教唆的情況。例如,甲將乙的妻子丙與他人通姦的照片和一支槍放在乙的桌子上,乙發現後立即產生殺人故意,將丙殺死。
三是片面的幫助,即實行的乙方沒有認識到另一方的幫助行為。例如,甲明知乙正在追殺丙,由於其與丙有仇,便暗中設置障礙物將丙拌倒,從而使乙順利地殺害丙。
對此如何處理,中外刑法理論上都存在較大爭議。有人否認片面共犯的概念,認為片面共犯不成立共同犯罪;有人肯定片面共犯的概念,認為所有片面共犯都成立共同犯罪;有人只承認片面教唆犯與片面幫助犯;有人僅承認片面幫助犯。我國刑法理論大多肯定片面的幫助犯。
參考資料:
1.法律出版社《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
6. 刑法的評價對象
一、犯罪對象
出現的問題:在以往的認識中,刑法理論界較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在它看來,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是犯罪行為直接產生作用的客觀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會關系主體,而物指的是反映這種關系的一種客觀體現。犯罪分子對犯罪對象施加的違法行為,其實就是藉助實際存在的人或物對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但若是根據此說法做進一步的推論,結果就變成了:由於犯罪的行為要對犯罪的客體構成一定的侵害,必須依靠犯罪對象來完成,所以,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是彼此統一的。
不同於這種傳統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觀要件的因素,但不屬於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他們還認為,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之間的關系可借本質和現象來體現。將其以本質現象來做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並非在所有場合之下,這一觀點都能得以成立,就拿受賄罪來說,雖作為行為指向,但賄賂並不是犯罪客體在實際中的具體體現。從這一點來看講,如果貿然把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轉化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就意味著在不同的條件下,犯罪對象可能不是行為直接指向的東西。
二、行為對象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很少涉及與行為對象有關的內容,盡管行為對象一詞曾被使用,而且只是用來代替以往意義上的犯罪對象。通常來講,在刑法理論中,行為對象常被稱做行為客體,指的是被危害行為威脅的人或物。
7. 如何理解刑法學舊派觀點的合理性
最明顯地就是,我國刑法是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這就是舊派觀點合理性最好體現
8. 刑法觀點展示什麼意思
就是說有關這個問題,司法實踐中有不同做法,學理界也有不同的觀點
學理界的不同觀點大多都是張明楷,周光權提出
司法考試中的考點就在於,你要知道每種不同的觀點結論,和該結論的理由
9. 身份犯的大陸刑法理論
在祖國大陸刑法學界,關於身份犯的概念在認識上也不一致,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將身份犯定位為犯罪或犯罪人,認為身份犯即常人犯的對稱,是指以一定身份或其他特定關系為犯罪構成要件或刑罰加減免除原因的犯罪或犯罪人;另一種觀點則將身份犯定位為一類犯罪,但在具體成立範圍上復有兩種不同見解:其一,認為身份犯是指以行為人具有法律規定的某種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必要要件的犯罪[9]。其二,認為身份犯是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要件或者刑罰加減根據的犯罪」[10]。我們認為,身份犯就其一般意義而言,只能是一類犯罪,而不是指犯罪人,故第一種觀點過於寬泛。第二種觀點之兩種見解均將身份犯定位為一類犯罪,其立足點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界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身份犯有純正身份犯與不純正身份犯之分,前者是指以特定身份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後者則是以特定身份為刑罰之從重、加重、從輕、減輕或免除條件的犯罪。故見解一實際上只是給純正身份犯下的定義,沒有將不純正身份犯包括在內,因此有以偏概全之嫌。第二種見解雖然既包括了純正身份犯,也包括了不純正身份犯,但是該見解並未明確身份犯之法定性的特徵。綜上,筆者認為,所謂身份犯是指刑法規定的以行為人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或量刑情節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