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施行
① 民法總則的實行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實施時間:2017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專的總則編,屬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1)民法總則施行擴展閱讀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
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② 民法總則實施的時間
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施行時間是一部法律的必備內容。由於《民法總則》是民事生活領內域的基本法容,有些制度是對《民法通則》的修改和補充,有些制度是創設性的全新制度,需要在通過後宜留出一定的時間供社會各界學習、准備。但是,考慮到力爭在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在這之前,需要使《民法總則》施行一段時間,接受實踐的檢驗。因此,反復研究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建議《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通過後,預留約五個半月的時間,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從該日起,《民法總則》發生法律效力,以後發生的民事事實和行為應依照《民法總則》的規定;該日之前發生的民事事實和行為,《民法總則》不發生法律效力,即沒有溯及力。但是,這些事實和行為在2017年10月1日後仍處於延續狀態的,可以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③ 中國民法總則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正式實施。民法總則從修訂、審議到發布都備受社會關注,被輿論視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它的影響可謂涉及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難題,如何解決都可在民法總則中找到原則依據。
見義勇為歷來為中國文化所倡導,民法總則對此也予以鼓勵。比如,如果他(她)在救人時受到損害,可以得到補償。
人終將老去。兒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近親屬、居委會、村委會、民政部門等也可提供幫助、進行監護。他(她)將在監護人的陪伴下度過晚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留下的財產,將在法律的保護下按照其生前意願得到妥善處理,哪怕繼承者或接受者目前仍是個母親腹中的胎兒。
④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你好,
盡管《民法總則》以《民法通則》為基礎進行的編纂,基本吸收了《民法回通則》規定的民答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但是《民法總則》的實施,並不代表著《民法通則》的廢止。2017年第66號主席令中,只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並沒有明確同時廢止《民法通則》,且在《民法總則》中也只是規定「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沒有廢止《民法通則》。因此,《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將在一段時間內並存共用。
在並存共用的階段,對於兩法均有規定的內容,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對於《民法總則》中沒有規定但在《民法通則》中有規定,適用《民法通則》的規定。對於兩法均未規定的事項,《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⑤ 民法總則什麼時候起施行
民法總則10月起施行 開啟「民法典時代」
民法總則通過後,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民法總則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⑥ 民法總則的施行時間是什麼
於僅靠民法通則已經不能約束人民的行為,故而我國立法機關在了解我國實際民情之後,制定了民法總則,我們知道,目前民法總則已經修訂完畢,並且一般頒發,但是不少公民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時間是何時,所以律圖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下列相關信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時間是何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二、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1)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
(2)地位: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
(3)平等原則主要體現在:
A、主體條件平等。
即公民、法人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條件平等。
B、主體地位平等。
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任何人沒有特權。而且不論什麼身份,在從事民事活動時地位平等。
C、法律保護平等。即法律適用平等。法律 教育 網
從抽象平等到具體、特定平等轉變趨勢。
平等是指法律地位平等,並非現實的平等。因此實質上只是競賽機會的平等,而非競賽結果的平等。
(4)平等原則還可以延伸出:「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故有:
A、非經他方同意不得為他方設定權利、義務。
B、對內的權利限制不對抗不知情(善意)的第三人。
(二)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1)概念
自願原則,在傳統民法理論中多稱意思自治原則。所謂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2)其基本理念是保障和鼓勵人們依照自己的意志參與市場交易,強調在經濟行為中尊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讓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形成合理的預期。意思自治不僅反映在債法中,而且反映在物權法(處分自由)繼承法、親屬法中(遺囑自由等),當然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在債法。
(3)內容
A、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
B、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
(4)自願原則的延伸:主體可以從事自甘冒險活動,但受公序良俗的限制;法律承認習慣的效力時,受習慣的制約;約定必守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2017年什麼時候起實行
您好!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
《民法總則》第二百零六條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