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的本性

司法的本性

發布時間: 2022-09-01 18:43:10

『壹』 司法的本質屬性和核心要求

司法的核心是公平,公正,正義。
法律最本質的屬性是 階級性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貳』 「司法」的概念是啥

「司法」又稱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在我國,司法機關僅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司法權包括審判權和檢察權。

『叄』 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對嗎

是的,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
在對司法公正的理解中,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程序公正指的是過程公正,即司法過程應當有正當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應當符合司法的內在本性和運作機制的公正要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范,以實現司法公平的解決糾紛,處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實體公正強調個案處理的公正性。
關於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關系,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實體公正優先論和程序公正優先論。實體公正優先論認為,司法結果公正是優先的、最終的公正,程序公正首先為實體公正服務。程序公正只是一種手段,實體公正才是最終目的。這種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司法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日漸式微。程序公正優先論認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司法公正就是程序公正,當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程序公正優先。這種觀點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司法改革時提出,目前在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已經成為主流觀點,甚至有人宣稱「程序就是目的,法律就是程序」。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優先和實體公正優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一、實體公正優先論的缺陷
首先,實體公正優先論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看到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和程序自身的價值。法律程序的合理性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離開實體內容來評判的。比如,一般來說,公開的審判要比秘密的審判好,有當事人參與的程序要比無當事人參與的程序合理等。上述程序合理性的評判無需藉助於法律的實體內容就可以獨立進行。這說明程序是相對獨立於實體內容的,程序有自身的內在價值。美國學者貝勒斯對程序自身的內在價值論述得非常充分,他認為,程序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於結果的,它們是獨立於程序的結果之外的。我國學者陳瑞華認為,評價法律程序的價值標准在於它本身是否有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它在確保好結果得以實現方面的有用性。[1]
其次,實體公正優先論忽略了法律程序對法治實現的重大意義。法律程序除了對解決實體爭議、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外,對法治的實現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法律程序在西方近500餘年的法治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與法律職業並列被稱為法治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正當的法律程序是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權利制衡的機制;是法律權威的保障;是解決糾紛效率的保證;是權利實現的手段。[2]
第三,實體公正優先論不利於我們的法理念與世界接軌,不利於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和司法協助。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是解決許多法律問題的必要途徑。《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已將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標准國際化。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我們有必要強調程序公正。
此外,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上缺少「正當程序」、「程序公正」的基因。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深受將實體公正推向極致的大陸法的影響,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創立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又受到強調集中性、忽視個人權利、重實體、輕程序的蘇聯法制的直接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在司法審判中極力推崇實體公正,忽視甚至抵製程序公正。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最後裁判結果是正確的,也損害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
二、程序公正優先論的不足
程序公正是英美法的傳統,它起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英美國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重視程序正義的傳統和理念,即不是從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來保證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程序公正可能會導致個案中的實質不正義,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正義。程序公正是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則調整社會關系,這就有可能會引起個案的不公正與不合理,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公正。事實上,將程序公正推向極致的美國的立法和司法界已經意識到了強調程序公正、忽視實體公正有很多弊端,並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承認「偵查陷阱」所獲得的證據在一定情況下合法有效等。

『肆』 司法的概念、特點是什麼

概念:又稱法的適用,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具體應用法專律處理各種案件的屬專門活動。
特點:被動性、中立性、終極性、形式性、專屬性等

拓展資料

  • 司法

    1.古代官名、星官名

  • 2.現指檢察機關或法院依照法律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

    3.司法(Justice),又稱法的適用,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參考資料司法_網路

『伍』 司法公正的司法公正的目標和保障

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前者可以稱為程序公正,後者可以稱為實體公正。它們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 所謂實體公正,就是說司法活動就訴訟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關系所做出的裁決或處理是公正的。所謂程序公正,是指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換言之,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權利主張機會是公正的。就司法系統而言,實體公正是指系統的最終「產品」是否公正;程序公正是指該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否公正。
如何闡釋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學者們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統一於司法公正的兩個方面,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有人指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兩個相互區別的價值標准,實體公正不等於程序公正,程序公正也不等於實體公正;堅持程序公正並不必然導致實體公正,獲得實體公正也不必須遵循程序公正。還有人強調,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在許多情況下不僅是相互區別的,而且是相互對立、相互沖突的,追求實體公正就可能傷害程序公正,而堅持程序公正又可能犧牲實體公正。至於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有的學者斷言沒有實體公正就沒有司法公正;有的學者聲稱程序公正必須優先於實體公正;有的學者則高喊要統籌兼顧,要權衡利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理論探討可以眾說紛紜,司法實踐卻必須有一定之規。於是,世界各國在確立其訴訟、制度時不得不就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做出或明示或默示的界定和取捨。當然,各國的作法並不相同,有時甚至大相徑庭。一種極端的作法是片面追求實體公正,忽視程序公正。一言以蔽之,無論程序如何,無論手段如何,只要結論是公正的,就是司法公正。這曾經是大陸法系國家訴訟制度的傳統之一,現在仍然是一些國家確立訴訟制度的主導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的訴訟制度也曾經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另一種極端的作法是片面強調程序公正,甚至以犧牲實體公正為代價也在所不惜。這是在普通法系國家重視程序規則的司法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美國的司法制度堪稱代表。
筆者認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不可偏廢的。實體公正應該是司法系統追求的根本目標,程序公正則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措施和保障。實踐經驗證明,單純追求實體公正不僅會導致漠視甚至踐踏訴訟參與者的正當權利,而且也會導致司法公正觀念的扭曲。當然,片面追求程序公正也是一種誤區。凡事都應有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就變成了做樣子給別人看。雖然這樣做具有一定的社會穩定功能,但是也有不容忽視的弊端,因為犧牲了實體公正必然會使司法公正「傷筋動骨」。 實體公正的要旨在於要求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和處理各種糾紛的時候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但是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之上。例如,某甲違約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某乙犯罪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但這是有一個重要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某甲確實違了約和某乙確實犯了罪。如果某甲本來沒有違約,某乙本來沒有犯罪,法院卻讓某甲賠償、讓某乙受罰,那麼這顯然就毫無司法公正可言了。由此可見,追求實體意義上的司法公正,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事實認定有誤,實體公正就成了一句空話。換言之,實體公正的具體實現是以准確認定案件事實為基礎的。
然而,案件事實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件。對於當事人來說是這樣,對於辦案的司法人員來說更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司法人員與歷史學家的工作性質有很大的相似性,因為他們都必須通過現存的材料去認識發生在過去的事件。換句話說,他們的認識活動都具有逆向思維的特點,即從現在去認識過去,從結果去認識原因。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另外,司法人員對發生在過去的案件事實的認識還不是直接實現的,而是間接地通過各種證據來實現的。案件中各種證據的情況是錯綜復雜的,人們對證據的收集和使用是要受時間、空間等有關條件限制的,因此人們對案件事實的認識便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認定案件事實的問題並不像有些人想像得那麼簡單。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案件事實總是涇渭分明,非黑即白。認為認定案件事實即使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題,也一定是一道能夠找到確切答案的幾何題。然而,這些人的觀點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習慣。換言之,這些人喜歡或者習慣於非此即彼、非真即假、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一件證據,要麼就是真的,要麼就是假的。一個認識結論,要麼就是對的,要麼就是錯的。絕對不能有第三種可能性。但是現實生活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往往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熟悉司法實踐的人都知道,人們在通過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時候經常要不可避免地面臨那種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就是沒有確切答案的模糊認識狀態。以人們認為最有科學性的鑒定結論為例:有經驗的司法鑒定人員都知道他們在進行各種法庭科學鑒定時經常會面臨一些無法給出確定性結果的難題。例如,在根據毛發根鞘細胞中的性染色體來判斷毛發性別的鑒定中,人們一般都把Y染色體作為認定男性毛發的依據。但是大量的數據表明,女性毛發的根鞘細胞中也可以有Y染色體,只是數量較少。在單位檢材內,男性毛發的Y染色體數量為20至80,女性毛發的Y染色體數量為0至25。如果具體案件中毛發檢驗結果表明Y染色體的數量在26以上或19以下,結論可以說是明確的;如果檢驗結果表明Y染色體的數量在20至25之間,那麼結論就是「灰色」的了。在筆跡鑒定和司法精神病鑒定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鑒定人員的個人主觀經驗的鑒定中,這種「灰色」區域更為常見。即使在客觀標准比較明確的指紋鑒定和DNA遺傳基因紋鑒定中,「灰色」區域也時有所見。
嚴格地說,在任何一起案件中都存在著證據認識的模糊性和不完全屬實的可能性。這一方面是由證據本身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人的認識能力所決定的。任何證據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因而根據其認定的案件事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確,換言之,法官依據證據對案件事實所做出的判斷也都具有誤差的可能性。
有人認為,承認司法人員認定案件事實時存在模糊性和局限性,就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觀,就是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潭,筆者對此不能苟同。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人類是有能力認識一切客觀真理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世界上的事物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都是可知的,並不等於說每個具體的人都有能力認識客觀真理。恩格斯曾經指出:「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②
司法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都屬於認識的「個別實現」,都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的,都是不可能無限期無止境地進行下去的。因此,就每一個具體案件來說,司法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都不是「絕對真理」,都只能是「相對真理」。由於司法人員在認定案件事實上存在著模糊性和誤差的可能性,由於實體意義上的司法公正是以准確認定案件事實為基礎的,所以實體公正也是有局限性和模糊性的。 司法程序公正包括訴訟程序的正當性和訴訟權利的平等性等基本要求。就司法活動而言,程序公正具有兩個基本功能:其一是保護訴訟參與者的平等權利和正當權利;其二是保障在訴訟中實現實體公正。
程序公正的第一個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顯而易見的。所謂正當程序的原則,首先就是要保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當然,這里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要限制政府官員的權力,防止他們濫用手中的職權。這涉及到司法活動中如何平衡個人權利保護和對官員權力限制的問題。有些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採取的態度是寧肯放縱違法犯罪者,也不能讓政府官員濫用職權。他們認為政府官員濫用職權也是一種違法行為,而且對社會的危害更為嚴重。
程序公正的第二個功能主要表現為正當的程序可以保證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這就是說,按照訴訟活動的一般規律,根據各類案件的一般情況,程序公正可以而且應該導致實體公正,或者說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保障。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的這種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只看到程序公正的第一種功能,如果我們只強調程序公正的保護權利功能,那就很容易步入將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完全對立起來的誤區,甚至會在司法公正的道路上南其轅而北其轍。
誠然,在訴訟程序中強調保護訴訟參與者(特別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權利是必要的,而且在有些情況下這種權利保護會和司法活動的目標發生沖突,但是就一般情況來說,這種權利保護並不是與追求實體公正的目標背道而馳的。例如,程序公正的基本規則之一是堅決反對和禁止執法和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訊逼供。這當然是為了保護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但是它也具有保障實體公正的功能,因為實踐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了刑訊逼供是造成冤假錯案的罪魁禍首。盡管有些人聲稱「不動大刑,焉得實供」,但是在「重刑之下,屈打成招」的例證確實不勝枚舉。由此可見,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之間既有對立的一面,更有統一的一面,而且統一是本質,是主流。 如前所說,追求實體意義上的司法公正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實體公正本身在具體案件中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與此相比,程序公正則具有較強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通過程序公正來保障實體公正並進一步全面實現司法公正是一條可行之路。換言之,程序公正可以做為在實踐中追求司法公正的切入點。
例如,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依靠證據,因此就要有切實可行的證據規則來保障正確地收集證據和使用證據,保證依據這些證據所認定的案件事實具有客觀性和准確性。司法人員在訴訟中審查判斷證據的時候,不僅要認真審查每一個證據的可靠性和關聯性,而且要認真審查每一個證據的發現、提取和保管等程序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這後一種審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用非法手段收集的證據不僅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而且會使司法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識步入歧途。筆者並不否認在有些案件中,非法收集來的證據可能對案件事實具有證明性,但是若沒有非法證據的使用限制,司法實踐中的證據肯定會有魚目混珠、以假充真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堅持這樣的證據排除規則,即凡是沒有按照法律規定收集的證據,都不能在訴訟中使用。
證據排除規則只是保障程序公正的一個手段,程序公正還有很多具體的規則。和實體公正相比,程序公正的規則一般都比較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在追求司法公正的時候應該以程序公正為切入點。當然,這又涉及了深層次的司法公正的價值取向,而這正是本文下面要討論的問題。

『陸』 司法的特徵是什麼

司法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

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

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

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

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

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

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柒』 司法的顯著特徵

法律分析: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捌』 司法的含義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類似的法諺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已逐漸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司法」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法律職業者和普通人掛在嘴邊的名詞。然而,在面對諸如「究竟什麼是『司法』」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時,不但外行說不出什麼道道來,就連法律人自身,恐怕也無法說得明晰與透徹。

引人注目的是,我國憲法對「司法」的概念並未明文界定。在筆者看來,這種立法的缺失並非立法者的過失疏漏,實乃有意為之。留下「司法」的懸念一是立法者無法消彌學界關於「司法」概念的爭論,二是立法者自身亦對「司法」及其性質認識模糊。最重要的,憲法和法律有意疏漏「司法」的概念有助於國家決策層適時對「司法」作出調整。至於「司法」的實質意涵有無藉由理論加以建構的可能,在學界向來也備受質疑。

在西方,「司法」一詞大都同時作為學理上的概念和各國實定法上的用語而存在。依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司法有別於立法及行政,是「處罰犯罪或裁決私人爭訟」的權力,性質上屬於純粹的法律作用,而非政治作用。法官不過是法律的傳聲筒,只能依三段論法精確地適用法律條文,不具有違憲審查權,甚至連解釋權亦嚴格受到限制。但從現代各國司法體制及司法機關的職權來看,孟氏對司法的定義方式顯然與現實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認為,司法的內容受各國傳統及時代因素影響,具有歷史的可變性,無法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界定。考察現代各國對「司法」概念的具體實踐,大體上,美日與德法堪稱兩類典型。

美國的司法概念,依其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以「事件及爭訟」(cases and controversies)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而且,法院審理案件時,附帶對有關法令進行違憲審查,這是司法的本質性義務。日本戰後對美國司法制度全盤照收,因此,在對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態度。

法國自大革命以來,即將司法范圍限定於民、刑事裁判,不包括行政案件的裁判。司法的任務亦受嚴格限制,大革命時期的法律規定,法官干預立法權及執行權行使的,即構成瀆職罪。同時,法院「解釋」法律也被絕對禁止,相應地,法官僅能一板一眼適用法律。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憲法雖然引進違憲審查制度,但該制度與一般司法不同,這很突出地反映在相應法律條文的歸屬上:後者規定於第八篇「司法權威」,而前者卻另外規定於第七篇「憲法院」。同屬大陸法系的德國,傳統類似於法國,將行政法院排除在司法體系之外,現行基本法則另設「裁判」(Rechtsprechung)一語,做為「司法」的上位概念,用以統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財政法院、勞動法院、社會法院及具有抽象違憲審查權的憲法法院。

然而司法的實質並不在於司法范圍的深廣,而在於「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的底線。我國司法體制本仿蘇聯而建制,在我們當年所著力效仿的蘇聯解體之後,其國原依存的司法體制亦分崩離析。現今的俄羅斯等國在司法體制上也業已全盤接收「三權分立」學說,並已完成相應改制。在此境遇下的中國司法體制既面臨與原蘇聯舊體制的決裂,又礙於政治因素及本土國情而無法斷然象俄羅斯等國一樣對司法制度進行徹底改造,「有中國特色的司法體制」一語便成為國家決策層所握持的一根救命稻草,並為學界學者所著力維護。

如果有關「司法」概念的爭議僅僅存在於學界,倒也能讓我等百姓們圖個清靜:管他吵得天翻地覆呢,那是學者們的份內之事,犯不著讓普通人操心。然而正因為法律的缺席,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與司法有些許聯系的機關或部門的攪局,他們在各自的權力范圍之內對司法指手畫腳,終至「司法」成為一張「普羅米修斯的臉」,變幻莫測。諸如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大聲疾呼「深化司法改革,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諸如眾多將「公檢法司安」統歸「司法部門」而行文的黨內及政府紅頭文件,再諸如通常兼任公安部門領導人的政法委書記在個案上對檢察長、院長的指示,等等等等。「司法機關」終於淪落為「政法機關」的一個下位概念。

想想「司法機關」的可憐境況吧,一方面雖享有與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卻游離於國家權力的邊緣並深受政府越權之苦,而老百姓並不懂得這么多彎彎,「腐敗」的帽子決然要扣在「司法」的頭上。正因為「司法」背負了沉重的「最大的腐敗」之後,從而卻成功地掩蓋了在這背後隱藏著的比「最大」「更大」的「腐敗」。而這「更大」的「腐敗」才是真正的「腐敗」之源。

誠然,因各國歷史及國情各異,在司法一語上世界各國也各有特點,而絕無完全相同的兩套司法體系。然而,各國司法概念雖不盡相同,對司法獨立的強調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遵循卻早已成為各國通例,這亦是「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並能最終達成公正的前提與底線。1985年11月29日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同樣將「司法獨立」原則規定為對各國司法的最低限度要求。這一國際司法文獻特別強調:各國應保證司法機關的獨立,並將此原則正式載入其本國的憲法或法律之中。司法機關應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並依法律規定來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間接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不論其來自何方或出於何種理由。

『玖』 司法的特徵

法律分析: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

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

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

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

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

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

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熱點內容
巡視監督條例 發布:2025-01-14 03:36:00 瀏覽:729
個人計程車外包面臨那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4 02:58:43 瀏覽:136
理化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44:36 瀏覽:560
濰坊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18:44 瀏覽:236
采礦權司法拍賣 發布:2025-01-14 02:10:24 瀏覽:637
合同法分類 發布:2025-01-14 01:13:24 瀏覽:533
理財代持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01:09:07 瀏覽:12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