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改革目的

司法改革目的

發布時間: 2022-09-01 19:22:52

㈠ 如何看待司法體制改革

您好,
第一,對本輪司法改革的態度問題。我認為,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依然應該拿出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本輪司法改革。中央這次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大大超出了學界的預期,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是應該對之大力支持的。在司法改革問題上,學界是有共識的,黨中央也有共識。當然,完全的共識可能還沒有形成,但目前司法改革的環境和氛圍已經良好,因此,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積極努力支持司法改革,把握住這次機遇。
第二,應充分認識到司法改革的艱巨性。我參與了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所進行的司法改革的部分工作,也參加了廣東省司法改革試點方案的調研、座談,等等。從自己的親身體會而言,從實際出發,我認為,對於司法改革不應過於樂觀,而必須充分認識到其艱巨性。僅以這次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試點的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來說,每一項試點工作的實現其實都很難,困難重重。下面以法院的改革為例說明。
首先是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以法院的改革為例。這項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單列法官員額,精簡法官隊伍,提高法官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方案將法官在司法隊伍中的比例確定為33%,這給中央很大的信心,覺得上海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實際上,上海方案中的33%是以法院現有全體人員總數而不是單以中央政法編法官人員總數為基數計算的。深圳的員額制改革,力度比上海還大,在我看來,上海方案的改革力度並不十分大。但即使如此,困難也很大。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現有人員。如果大量現有人員超出改革方案確定的人員分類比例,如何安置這些需要轉崗的人,顯然就會成為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同時,伴隨著法官待遇提高,一批長期不辦案的法院領導轉為法官,那麼,現在正在一線辦案的青年法官可能就要轉為法官助理等,辦案質量誰來保證?不會辦案的成為一線法官,會辦案的成為法官助理,這種情況如何避免?對於人員分流,我們的慣例就是論資排輩,這種辦法阻力最小,但與改革的目的直接沖突。如果不允許法院領導迴流辦案,法院行政管理人員通過職務升遷而認可改革的動力不復存在,就可能成為提高法官待遇的阻力。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管著法官的待遇低於法官的待遇,他們的積極性如何調動?
其次,完善司法責任制的目的,是形成權責統一、責任明晰、管理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明確法官辦案的權力和責任,要求法官對所辦案件終身負責,嚴格錯案責任追究,對於提高案件質量顯然具有積極意義,主觀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完善司法責任制,需要釐清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關系。比如,如何在主審法官與合議庭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在合議庭與審委會之間劃分許可權和責任范圍,如何處理好法官與法院院長、主管副院長、庭長、主管副庭長的關系,切實去除司法的行政化,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面臨諸多體制性難題,涉及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等多部法律,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規劃。而且,法院的領導是法官的行政上級,即使他們不再享有審批案件的權力,但作為領導,他們對法官的影響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不允許審批案件,法官獨立又做不到,法官如何負責?同時,有些案件,法院領導都決定不了,這是我國的實際情況,辦案必須講政治,一個法官,能負起責任嗎?另外,完善司法責任制,還面臨如何平衡權力和責任的問題。偏重責任忽視權力,最終很可能導致法官在重壓之下以消極怠工逃避責任,無法實現提高審判質量的目的。所以,如果不能在法官獨立上同時推進,這項改革也很難到位。
再次,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的措施和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現對人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法官統一由省提名、管理並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機制;二是實現對財物的統一管理,主要是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經費由省級政府財政部門統一管理機制。上述改革措施和目標的針對性很強,就是要切實解決以往地方法院因人財物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政府而無法實現審判獨立的問題,去除司法的地方化。但是,在目前的國情下,即便地方法院在人財物方面不再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也仍然難以完全擺脫其影響。像建設規劃、家屬安置等,很難不受地方控制。特別是,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離開了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同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法院開展工作比如執行判決就會面臨不少困難,甚至寸步難行。因此,如何在擺脫地方黨委政府幹預的情況下,獲得其對法院工作的支持,需要進一步的制度保障。另外,實現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後,如何避免省委省政府省法院對省以下各級人民法院工作的干預,也是需要繼續認真考量的問題。從實際情況看,上級對下級的干預,實際上並不比同級黨委政府的干預少,甚至還要更多。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最後,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目的是通過提高待遇、保障安全,推動司法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建設,使法官們能夠安於工作,獨立判斷,獨立負責。對此,中央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指出,對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包括在薪俸、任期、豁免、懲戒、免職等方面,可以做出有別於普通公務員的特殊規定。應當說,這種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符合司法職業的特點。問題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對法官的退休年齡、薪酬待遇做出優於公務員的規定,如何讓全社會尤其是行政部門理解並接受這種改革而不致產生新的矛盾?畢竟,每個部門都會認為他們工作的責任心要求更高,工作性質更重要,例如紀委、組織部、發改委、編辦等等,還有主導本輪司法改革的政法委系統。從目前已經出台的試點方案看,待遇和保障其實很有限,但責任要求、工作量要求則有很大提高,司法人員是否可以承受這種改革?之前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從貴陽市法院系統借調來一批法官幫助辦案。工作結束後,廣州中院表示,其中一部分優秀法官可以留下來工作,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留下。貴陽的法官普遍認為,在廣州工作,工資待遇雖然可以高一倍,但工作量則多出了數倍,不合算。需要知道的是,當年求職時,他們中的許多人想分配到廣州工作來不了,現在有機會,他們卻不願意來。這種心理,應該不是個別的,需要我們重視。
第三,我認為司法改革應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進一步明確司法改革的目的。我認為,司法改革的目的最終是解放生產力,是為了解放司法官,也就是進一步提高法官檢察官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切實忠於憲法法律,有條件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處理案件,化解矛盾,保障建設與改革。體制改革只是保證他們切實做到依法辦案的一種方式。不能把體制改革本身當成目的,而應把通過體制改革解放司法官當成目的。目前,有些改革措施,僅僅是為了完成中央布置的改革工作,對如何更好地達致改革目的缺乏考慮,甚至缺少熱情,聽取一線法官、檢察官、律師意見不夠,針對性需要加強。
第二個問題是需要進一步釐清司法改革的動力來源。司法改革依靠誰進行?由誰來推動?這就涉及到目前司法改革的領導體制問題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幹部管理體制和工作體制。在體制不改的情況下,由上級發動進行改革,成效可能有限。例如,成立法官懲戒委員會懲戒有錯誤的法官。但懲戒委員會能代替紀委嗎?是代替不了紀委的。懲戒有懲戒委員會,違紀有紀委,違法還有司法機關。懲戒委員會能做違紀違法查處工作嗎?還有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能代替組織部,能代替人事部門嗎?現在,法官檢察官通過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提名,由組織部門考察,提交人大任命;而院長、檢察長則是組織提名,包括上級法院、檢察院與下級法院、檢察院的同級黨委協商後提名,但提名後,也要到組織部門去考察,然後要提交人大去通過,而且是地方人大通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目前的法律體系格局下,如何發揮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的作用,就是一個問題。況且,我國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制度,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是自下而上的。如果僅考慮上級來推動改革,不認真發揮下級的作用,工作可能很難做好,而且還涉及我們的政權組織形式這一根本問題。所以,依靠誰去進行改革?不去充分發揮地方的作用,不去動員人民群眾,僅僅靠這種方式改,我覺得可能有點問題。還是應該要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級與下級、中央與地方、領導與群眾,才能把司法改革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頂層設計在司法改革中的作用。頂層設計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當年中國之所以進行改革開放,主要原因就是既有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在小平同志「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指引下,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情況好了,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是不是就可以放棄摸著石頭過河,改為頂層設計?我覺得需要慎重考慮。目前,加強頂層設計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不應過分強調、依賴頂層設計的作用,就司法改革而言,還是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提法,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我之所以持上述觀點,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情復雜,地區差異巨大,對此,頂層設計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各個地方,司法改革如果完全依靠中央的頂層設計,在具體實踐中放棄「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改革的效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中央的政策當然很重要,有利於減少改革的阻力,但地方的支持也很重要。例如,深圳市給法官漲工資,一開始,組織、人事、財政部門都有不同意見,但是因為一來中央有政策,二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大力支持,法院與有關黨委政府部門也進行了充分溝通與協商,獲得了大家的理解,最後還是實現了。所以,各地在司法改革的實踐中,除了中央的尚方寶劍,還必須依靠自己主動去探索、打拚,與同級黨委政府認真協商,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本地區的具體問題,走出一條真正有效的司法改革之路。這是目前體制沒有大的改變之前,司法改革真正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㈡ 如何認識司法責任制改革

您好 ,檢察機關實行司法責任制,主要目的是通過構建公正高效的檢察權運行機制和公平合理的司法責任認定機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要求,保障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提高檢察機關司法公信力。檢察機關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必須圍繞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司法責任制若干意見》)明確的改革目標任務,推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配套改革,實現改革效果的最大化。
明確各類辦案主體的職責。主要是合理配置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官及各類檢察輔助人員在案件辦理中的職責任務,明確檢察長、副檢察長、業務部門負責人的監督管理職責。第一,明確檢察長、副檢察長的司法辦案職責。與審判機關辦案模式不同,檢察機關實行上命下從的一體化工作機制,檢察權行使帶有一定行政性,檢察長、副檢察長的指揮審核和決定本身即為辦案方式的一種。因此,檢察長、副檢察長辦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辦案中依法行使指揮、審核和決定權;二是以其本來的職務身份直接參與辦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承擔偵查、訊問、出庭等具體辦案活動。第二,明確檢察官的司法辦案職責。檢察官經檢察長授權,依法履行辦案職責,對授權范圍內事項有權作出決定,並承擔相應責任。檢察官負責辦案組織工作,帶領和指導檢察官助理等輔助人員履行職責,辦案組成員應當服從檢察官的指揮。第三,明確檢察官助理的司法辦案職責。檢察官助理一般應具有法律職業資格,根據檢察官指派,依法參與辦理案件,協助檢察官開展訊問(詢問)、出庭、調取證據、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草擬案件審查報告、有關法律文書以及檢察官交辦的其他法律事務工作,但沒有案件決定權。第四,明確書記員等其他人員的司法辦案職責。書記員承擔案件的記錄工作,負責案件的收轉登記、歸檔和法律文書的收發傳遞、各類工作材料的管理以及檢察官交辦事項等職責。檢察官根據辦案工作需要,經分管檢察長批准,可申請司法警察和司法技術人員參與執行辦案相關任務。第五,明確檢察長、檢委會、部門負責人等主體的司法辦案管理監督職責。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在辦案中監督、指導檢察官辦案工作,業務機構負責人負責本部門的司法辦案管理工作,監督、檢查、協調檢察官及檢察輔助人員的司法辦案工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㈢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是什麼意思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的意思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版皮書表示,權建立法官員額制,就是要通過嚴格考核,選拔最優秀的法官進入員額,並為他們配備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確保法院85%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

(3)司法改革目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2014年以來,司法改革緊鑼密鼓,攻堅克難,統籌兼顧,扎實推進。

中共中央確定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青海、海南、貴州7個省市作為首批司法改革先行試點。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同意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雲南、寧夏開展推進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4項改革試點。這是繼去年7個試點省市後的第二批試點。會議要求試點地方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試點實施方案,推動制度創新。

㈣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如下: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戰略目標是: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會議精神,以目標為導向進行改革。

司法改革的必要性:

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也本應是一個社會最為持重穩定的力量。15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司法改革卻像進行了一次輪回,並且儼然已經沖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線,類似於先鋒角色。

因此,中立和公正的司法裁判,已經是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重大課題。過去多年人們呼籲要解決的體制性問題,比如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對司法的地方干預等等,都被納入了此次司法改革要解決的范疇。

㈤ 清末司法改革的特點及意義

首先,中華法系兩千年的發展貫穿在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禮對法律的影響逐漸增大,從西周時期創制周禮,到西漢時期董仲舒進行春秋決獄改革,開始引禮入法,再到唐朝時期真正確立中華法系禮法合一的特徵,禮在中國法律發展中始終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而在清朝,司法改革出現的禮法之爭的主要爭論就在於禮教制度是否應該繼續存在,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法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既禮法分離。中國的法律發展開始向西方看齊,開始向法律現代化邁出第一步。

其次,《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訴訟法,這兩部草案是以資產階級國家的訴訟制度和原則為基礎的,是中國法律開始近代化的一個標志之一。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程序法草案,意味著諸法合一的中華法系開始走向瓦解,中國法律中開始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區分。有助於人們司法觀念的形成,並為中華民國時期訴訟法的修訂及訴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再次,清末司法體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改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行政與司法合二為一的傳統與體現專制主義的審判訴訟制度,確立了「司法獨立」原則,並確立了一系列司法機關的新職能,開始引入西方近代社會的監察體系,拉開了中國近代司法的序幕,開啟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進程。雖然在清朝覆亡在即的歷史背景下不可能全部施行,但卻為民國時期司法機關體系的建立和近代意義的訴訟審判制度的締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拓展:

清末司法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改革司法體制內的弊端為主要任務,並沒有觸及到傳統的司法體制的改革。第二個階段從改革官制入手,全面移植西方的司法體制,以實現預備立憲的目的。本文主要選取第一個階段《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的制訂過程和第二個階段的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敘述。通過這兩個事件真實地再現清末司法改革的原貌,並著重討論改革中出現的爭議。

㈥ 司法創新的重要性和意義

法律分析: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法律在維護國家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司法體制改革也勢在必行。

從國家層面來看,司法是國家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的一項重要活動,為確保法院、檢察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是司法改革最首要的目的。司法體制改革還為促進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的提高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司法權為促進社會公平主義、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更是體現了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的重要理念。

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國現階段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毫不動搖地把發展作為黨和國家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此,法治建設依然顯得尤為重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把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機統一起來。我們更要用司法改革的方向來達到我們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為構建公平、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貢獻力量!

從我們個人層面來看,司法改革提高了審理案件的效率,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方便。讓群眾一起分享中國文明進步的豐收,讓中國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也大大解放了法官檢察官的司法活動受束縛的處境,提高了司法人員的相應待遇,讓更多的司法工作人員更好更公正地做好司法工作。

法律是一種上層建築,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司法公正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我們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更是體現了司法公正的決心。司法改革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為中國法治事業邁向新的台階,更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作出了更好更大的貢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㈦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

司法體制改革不僅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把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賦予司法體制改革在整個政治體制改革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承載起探索依法治國條件下在法治軌道上用法治方式完善中國政治體制的使命,探索依法循序漸進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
1、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才能在全社會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2、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諧。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體制改革深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3、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們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

㈧ 司法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國家推進司法改革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推進我們國家的依法治國的戰略以及司法的公正

㈨ 如何評價司法改革提出的員額制

人民法院深化司法體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推行員額制。司法的正義與公平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司法的正義回歸每一個老百姓,是目前人民法院需要做的首要事情。

在司法責任制度改革中,各項改革措施相輔相成。各級檢察機關探索的新的司法處理機制,使處理案件的主要責任更加明確,更有利於實現公平與正義,法律本來就是用來保障公民的生活和權利不被侵犯。

㈩ "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這句話是哪位法學家說的該如何理解

西方法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法諺反映了正義的時效問題,也就是說正義本身具有時效的內涵。遲來的正義沒有實際意義,對於渴求正義的人們來說實際上是不正義的東西。

論遲來的正義非正義
所謂「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是英國的一句法律格言,它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司法裁判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司法裁判的結論必須是公正的,而司法裁判的程序性也必須是公正的。在程序公正的問題上,一個重要問題是必須及時做出司法裁判並將這個裁判告知當事人。過遲做出裁判,或者過遲告知當事人都是不公正的,因此也是非正義的。
在司法領域,遲來的正義會為當事人造成各種法律上的損害。法乃公器,自當體現出公信力,然而現實中,各種各樣的案件由於司法程序上的人為因素或者法律本身設計上的缺陷,使得公民的維權成本增加,使得法律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一、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的內在追求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都是審判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標。而公正和效率的提出,使司法改革的大目標得以確立。它的確立標志著我國的司法改革的思路已經變得更為成熟,從過去單一性的追求,比如對於抗辯制和程序正義的簡單摹仿,發展到更深層和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思考;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司法改革不斷深化的趨勢。此外,公正與效率目標的確立,不僅是一個口號和觀念的提出,而是在認識到司法工作的性質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對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本身的深層理論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司法改革的各個方面和具體制度的設計。在這一意義上,對於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追求,將迫使我們把司法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看待,從而避免過去摸著石頭過河的零打碎敲狀況。
二、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雖然公正和效率都是司法工作追求的目標,但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不可簡單地視為一體。我認為:公正是司法的最終和最高目標;效率是通過司法實現公正的最佳狀態。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效率是司法的內在追求之一。如果失去公正,效率也就沒有意義。在這一意義上,公正是第一位的。當然,在司法效率普遍低下的時期和地區,效率作為第一位的追求,也是應該的。
公正和效率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補充的密切關系是主導方面,也就是說,兩者密不可分。我們不會認為僅僅追求正義而不顧效率會真正實現法治;反過來,也不會認為僅僅追求效率而不顧正義與否是正常狀態。可見,沒有效率的正義是延誤或虛幻的正義,而沒有正義的效率則是恣意的效率。
公正和效率這對「孿生子」也會產生爭執。在建立這一矛盾最佳結合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設立公正和效率的統一標准和原則,尋求兩者的結合點,也要認識到,上述標准和結合點並非一種僵死不變的公式,而是一種辯證的、因時因事而異的、需要創造性的裁量權靈活處置的原則指引。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在不同的情況下,司法對於公正和效率的側重也有不同。因此公正和效率說起來容易,真正從理論上論述清楚,從實踐上建立各種保障制度,以求實現公正和效率的完美結合,則是一項艱苦細致的長期任務。
三、實現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保障
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實現必須要有具體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在這一意義上,公正和效率可以成為司法改革這一系統工程的統領原則,可以用來檢驗各種具體制度和程序的改革和設立。只有在各項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情況下,司法公正和效率才能真正實現。
此外,運用制度和程序的人也是實現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保障。雖然我國法官的素質已經在一定程序上得到了提高,但從新時期的要求和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看,其素質水平仍然亟待提高,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亟需通過人員分類分層分責的方式得到改良。
除了法官的專業素質外,他們的道德素質也到了應當引起足夠重視的地步。我認為:制定法官道德規范,健全法官道德監督機制和相應的懲戒制度,是當前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制定具體道德規范的時候,應當主要考慮法官職業的特性和基本要求,並以此為根據,制定具體規范。概括而言,法官的道德規范應當圍繞以下原則考慮制定。(1)法官應當具有中立性、超然性和客觀性。(2)法官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3)法官應有精英意識和對於社會利益、矛盾沖突的整體上的把握和洞察力。(4)法官應當具有超然性,也就是要甘於寂寞,不求聲名,最好成為實施正義的「看不見的手」。(5)法官應當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的權威是靠法官的信念和行為,甚至是自身為代價來實現的。(6)法官應具有高度自律性,不受誘惑,潔身自好。
司法公正和效率是司法的最高境界。它們的實現需要全體法官和司法人員的努力和奉獻,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熱點內容
范健商法學第四版 發布:2024-11-16 05:51:04 瀏覽:455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