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司法
⑴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有何重大意義
第一,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專從司法為民屬的角度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角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第三,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尊重保障人權的角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第四,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的角度推進司法體制的深化改革。
⑵ 人權保障的最後防線是
人權保障的最後防線是司法保障。
中國已建成完善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憲法確立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系,相關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構築起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通過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司法制度建設,建立起了完善的人權司法保障體系。
陸續出台了保障人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以及保障特定群體人權的各項政策措施,有力地起到保障公民各項權利的作用。
中國人權研究、教育、培訓與知識普及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公民的人權意識進一步提升。中國加入並嚴格履行國際人權公約,參加國際人權機構,開展了諸多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
(2)人權司法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明確要求。
並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對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具體部署。
《決定》提出「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強調「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
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⑶ 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司法機關應該如何做
1、一是要加大司法機關的監督力度和監督責任,保證司法監督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2、二是要擴大司法監督的主體范圍,為檢查機關監督行政強制措施提供法律依據;
3、三是要以深化司法公開為抓手,切實保障當事人及其辯護人、代理人等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讓他們打一場明明白白的官司;
4、四是要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發表訴辯意見和提出主張的權利,探索實行在每一個訴訟環節結束前,辦案人員都要問訴訟參與人「你還有沒有話要說」的制度,直到聽到「沒有了」的回應後才進入下一個訴訟環節,從而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說話權利。
(3)人權司法擴展閱讀:
要樹立保障當事人申訴權利的理念。有關機關和部門對當事人依法進行的申訴行為,不得採取扣押申訴材料、限制申訴人人身自由、扣押申訴人合法財產、攔卡堵截申訴上訪活動等非法手段加以限制和阻撓。對當事人合法正當的申訴請求,要認真辦理,依法及時解決問題,防止申訴程序空轉和申訴權利虛置。
要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對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終審裁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沒有錯誤的,不得因當事人的無理申訴隨意提起再審,堅決維護終審裁判的權威,防止案件終審不終;
對因申訴和依照法律規定啟動再審程序後作出的生效裁決,沒有事實和法律錯誤的,要依法及時終結訴訟程序,同時做好對當事人的服判息訴工作,不得因當事人無理繼續申訴而反復提起再審,防止案件該結不結。
⑷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哪些
完善人權司法保抄障制度主要包含:
一、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
二、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三、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⑸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有何重大意義
應當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部署,放在《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整個戰略部署中來認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來把握其基本特點和重大意義。
一、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為民的角度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使發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執政理念。通過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等改革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的有關制度和程序,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在司法過程中依法享有更加充分真實的人權,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僅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而且從人權司法保障和救濟的重要方面貫徹了整個改革的戰略部署。
二、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角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司法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體制改革,尤其是司法體制中有關人權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毫無疑問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熱切期待改革的重要領域。《決定》將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等改革作為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任務,體現了以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為重點和突破口之一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一種在憲法框架下和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扎實有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有益實踐。
三、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尊重保障人權的角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根據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基本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法治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到2020年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法治中國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制和人權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按照《決定》的要求,健全社區矯正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和律師制度等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必然有助於完善法治中國的制度基礎,有助於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有助於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權保障體系。
四、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的角度推進司法體制的深化改革。
《決定》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列為現階段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實際上是在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後,將法治建設的重點從改革開放前30年的以立法為中心轉向憲法法律實施的重大布局調整。法治中國建設的上述主要任務,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圍繞憲法法律實施展開的。
根據《決定》的部署,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當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艱巨任務,又是檢驗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好壞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也就是說,如果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保障司法人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就有理由認為這一改革是不成功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場更深刻的司法體制改革,我們必須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新的歷史高度,來認識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更加積極穩妥、更加求真務實地參與並推進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⑹ 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什麼
1、2013年11月14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及「人權司法保障」的概念,「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庄嚴寫入我國憲法,成為一項重大的憲法原則。全會還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相關改革安排也寫入了黨的重要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2、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觀點認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全會強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3、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後續舉措。
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⑺ 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司法機關要什麼
一、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堅決貫徹疑罪從無規則
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是刑事司法人權保障的重心所在。因為國家專門機關以國家強制力為支撐和後盾,在追究和懲罰犯罪的過程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超越許可權,甚至濫用權力,進而侵犯被追訴者的權利。在刑事訴訟中,保障被追訴人人權的基礎條件在於確立無罪推定原則。根據該原則,被追訴犯罪的人在最後確定有罪以前應被假定為無罪的人,是訴訟的主體,不得強迫其自證其罪。而且公訴機關要承擔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法院要根據確實充分的證據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才能定罪,不能證實有罪,就應作無罪處理。
無罪推定要求「罪疑刑疑」作有利於被告人的處理。也就是說,定罪有疑作無罪處理,量刑輕重有疑作輕刑處理。無罪推定可以說是增強人權刑事司法保障的重要法寶。我國刑訴法尚未明文規定無罪推定原則,但其內容在刑訴法中已有較充分體現。如我國刑訴法不僅確立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基本原則,還規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以及證據不足不起訴、證據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疑罪從無規則等。
盡管如此,為了進一步完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還應在立法、司法解釋中確立無罪推定原則,並落實有關無罪推定原則的相關內容,尤其是對於達不到有罪證明標準的疑罪案件,司法人員應當寧縱勿枉,堅決依法貫徹疑罪從無規則。應當吸取過去冤、錯案發生的教訓,不容許搞疑罪從輕、留有餘地的做法。對於過去以疑罪從輕處理的案件,被判刑人不斷申訴的,應當主動審查,確屬證據不足的,應當予以改判糾正。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完善人權的刑事司法保障。
二、嚴禁刑訊逼供,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刑訊逼供不僅是最大的程序不公,也是造成刑事冤案的最重要原因。據統計,至少95%以上的冤案是由於刑訊(包括變相刑訊)造成的。每一起冤案錯案,不僅嚴重侵犯了被錯判者的人權,而且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為了有效遏制刑訊逼供,修改後的刑訴法在原有制度基礎上,用多個條文構成「組合拳」來嚴禁刑訊逼供的發生。如建立了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規定了犯罪嫌疑人在拘留、逮捕後應及時送交看守所並在看守所訊問等等。修改後的刑訴法實施以來,刑訊逼供現象雖已得到明顯遏制,但是刑訊逼供仍未絕跡,特別是變相的刑訊逼供時有出現。
要杜絕刑訊逼供,還應當進一步堵塞法制上的漏洞,如防止犯罪嫌疑人在進入看守所之前、在看守所訊問中以及在監視居住期間,尤其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期間可能出現的刑訊逼供,防止偵查人員利用法律沒有規定的變相肉刑,如曬、凍、烤、餓和疲勞訊問等來取得供述。
⑻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哪些舉措
必須更加重來視尊重和保自障人權,去了各個部門的職責,加大監管力度和曝光度,需要各個部門以及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和參與,。
1、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2、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3、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權利,防止無罪的人受到刑事法律追究,防止有罪的人受到不公正的處罰
4、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⑼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寫入憲法,意味著立法、執法、司法
(來1)我國通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心,自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 (2)立法保障,就是將公民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運用國家強制力加以維護。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 (3)法律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使公民得到了維權的利劍,使公民的人身權、受教育權、社會經濟權利等得到切實的實現,尊重公民的生命、發展和成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利於法制社會的形成和發展。 |
⑽ 如何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應該從規范司法程序、健全追究機制、逐步減少罪名、廢止教養制度、健全矯正制度、健全司法救助、完善法律援助、完善律師制度這八個方面來進行。
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確保涉案財物處理的法治化、規范化、公開化。
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健全防止和糾正錯案機制,要嚴格遵守證據裁判原則,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准確把握刑事案件證明標准。
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控制死刑的適用,完善死刑復核程序,准確把握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的司法理念,嚴格落實我國對罪犯懲罰與教育改造相結合的方針。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廢止勞動教養制度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強化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社會的重要體現,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完善社區矯正配套制度,擴大社區矯正工作覆蓋面,促進相關部門配合銜接;加強社區矯正保障能力建設,完善機構設置、強化隊伍建設,提升社區矯正的教育幫扶水平。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要推動國家立法,確定司法救助的對象,突出救助重點,使資金用於最需要救助的人員;完善司法救助措施,健全救助方式,合理確定救助金額;健全司法救助程序強化司法救助保障工作,在政府主導下,確保司法救助資金有保障、使用有規范、救助有實效。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要繼續創新法律援助模式,保障弱勢群體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及時調整法律援助范圍,加大法律援助辦案經費保障,推動建立法律援助專項資金。完善法律援助與相關部門工作銜接機制,健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司各部門工作銜接配合機制。
完善律師制度。要加強對律師的管理與服務,規范律師活動,為律師行使執業權利提供司法保障,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