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局李擁軍

司法局李擁軍

發布時間: 2022-09-02 19:14:47

⑴ 黔江區2021年10月辦公室正副職共有多少個

摘要 經2021年10月20日重慶市黔江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

⑵ 李擁軍的主要著作

1、王肅元、劉光華主編:《經濟法案例教學教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何勤華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姚建宗主編:《法理學》(新世紀法學創新教材),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4、鄒曉紅主編:《外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版。
5、姚建宗等:《新興權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試論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與劉藝工合著),載《科學、經濟、社會》1997年第3期。
2、《關於人民陪審制度難以執行根源的探討》(與劉藝工合著),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卷1998年第6期轉載。
3、《從辛普森案透析美國的訴訟機制》,(與劉藝工合著),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4、《試論英國商法的演變、主要特徵及發展趨勢》(與劉藝工合著),載《蘭州商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5、《試論現代歐美商法的發展趨勢》(與劉藝工合著),載《經濟與法》1999年第2期
6、《從民族思維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7、《從美國的陪審制度看司法公正》,載何勤華主編:《20世紀外國司法制度的變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從「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體制度與理念的歷史變遷》,載何勤華主編:《20世紀外國民商法的變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司法儀式與法律信仰主義文化的建構》,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6期;收錄於曾憲義主編:《法律文化研究》第2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0、《陰陽與因果:從民族思維模式對中西法律文化的一種解析》,載《美中法律評論》2004年12號(總第1卷、總第1期)
11、《法學家之死與法律信仰》,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9月30日法治時代版;《清風苑》2004年第6期轉載。
12、《建構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邏輯》,載《檢察日報》2003年7月30日法辯版。
13、《「春秋決獄」的現代司法價值》,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9月22日法治時代版。
14、《由武松殺嫂而引發的思考》,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12月1日法治時代版。
15、《鳴權利民,言法興邦——記吉林大學法學院張文顯教授》,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1月7日法治時代版。
16、《司法儀式的文化意蘊》,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3月31日法治時代版。
17、《口號的變遷》,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3月6日法律服務版。
18、《定分止爭》,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3月26日法律服務版。
19、《磨坊主告倒國王》,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4月1日。
20、《國富民強的法寶》,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4月6日。
21、《愚公新說》,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4月13日。
22、《形式正義》,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4月21日。
23、《重刑未必靈驗》,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5月14日。
24、《法律主體的變遷》,載《深圳法制報》2004年5月17日。
25、《社會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的第一屬性》(與葉美紅合寫),載《經濟視角》2004年第2期。
26、《民情:美國民主與法制的土壤——《論美國的民主》讀後》,載《中西法律傳統》第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7、《「法治、憲政與人權」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與侯學賓合寫),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期。(CSSCI)
28、《從「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體制度與理念的歷史變遷——對法律「人」的一種解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2期(CSSCI);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卷》2005年第7期「熱點推薦」欄目全文轉載;
29、《論市民社會的權利——對個人、社會、國家權利關系的一種解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2005年第4期。
30、《論權利的生成》,載《學術研究》(CSSCI)2005年第8期。
31、《權利研究與中國勞動法觀念的更新》,載《當代法學》2005年第5期。
32、《論人類的權利》,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1期。(與侯學賓合寫)
33、《中國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權思想》,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12月12日法治時代B2版
34、《銀行的VIP是對誰的VIP》,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9月28日理論與實踐版
35、《西方性犯罪的立法的特點》,載《人民法院報》2005年10月21日海外法域B4版
36、《抓好軟硬體建設,建設一流研究基地》,載《社會科學報》2005年7月21 日高校觀察版(與黃文藝教授合寫)
37、《包公誤判》,載《人民法院報》2006年4月17日法治時代B2版。
38、《現代西方國家性犯罪的特點與趨勢——關於完善我國當前性犯罪立法的特點與趨勢》,載《河北法學》2006年第7期(CSSCI);收錄於何勤華主編:《20世紀外國刑事法律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9、《判例法在中國的實行與緩行》,載《政治與法律》(CSSCI)2006年第6期。
40、《寬容與不容:現代社會法對性調整的特點與趨勢——以性權利為視角的考察》,載《法制與社會發展》(CSSCI)2006年第6期。
41、《平凡中的偉大》,載《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5日「綠海周刊」版。
42、《掀開男權主義的面紗——對中國當代性犯罪立法文化的解讀與批判》,載《法律科學》2007年第1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收錄於何勤華主編《混合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3、《從意識到話語:性權利觀念的歷史演進和發展脈絡》(與周紹強合寫),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2期(CSSCI)。
44、《性權利存在的人性基礎》,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4期摘要。
45、《從斗爭到合作:權利實現的理念更新與方式轉換》(與鄭智航合寫),載《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CSSCI);人大復印資料《法理·法史學卷》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46、《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法理學:1978—2008》,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5期(與劉雪斌、封霏合寫,第二署名)(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轉摘;人大復印資料《法理·法史學卷》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47、《我國軍婚特殊保護制度的困境與出路》,載《當代法學》2009年第3期(CSSCI)。
48、《我國法律體系的反思與重構》,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4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轉摘;人大復印資料《法理·法史學卷》2009年第12期全文轉載。
49、《從傳統到現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與調整方式的轉換》,載《法律科學》2009年第4期(CSSCI)。
50、《權利與權力的分野與暗合——對個人與國家權利關系的一種解析》,載《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CSSCI)。
51、《中國環境法治的理念更新與實踐轉向——以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轉型為視角》(與鄭智航合寫),載《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2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52、《盧梭人民主權理論的內在邏輯及其警示》,載《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3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6期全摘要。
53、《婚姻的起源與婚姻形態的演變——一個突破功能主義的理論解釋》(與桑本謙合著),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CSSCI);《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卷》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54、《當代中國法律中的「政治人」影像》,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CSSCI);人大復印資料《法理·法史學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轉載。
55、《民情:美國陪審制度存在的基礎和土壤——對提高我國人民陪審制度運行效果的一個有益的啟示》,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秋季卷。(CSSCI)
56、《當代中國工會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載《行政與法》2011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工會工作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轉載。(與陳雷合著)
57、《性的自治與規制——在法律規則的視野下對性權利的一種解讀》(與付中強合著)(CSSCI),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年第1期。
58、《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現實困境與出路——基於陪審復興背後的思考》,載《法學》2012年第4期(CSSCI);《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轉摘。
59、《自私的基因與兩性的博弈:人類婚姻制度生存機理的生物學解釋》,載《法律科學》2012年第3期。(CSSCI)
60、《主體性重建與社會糾紛解決方式的轉向》(與鄭智航合寫),載《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11期。(CSSCI);《新華文摘》2012年第5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收錄。
61、《「政治之重」與「司法之輕」:我國當下人民陪審的制度價值和社會基礎》,載《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第5期。(CSSCI)
62、《轉型社會中的性權利》,載《人權研究》2012年總第11卷。(CSSCI)
63、《親屬相奸何以為罪——亂倫罪回歸中國刑法的深層思考》,載《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CSSCI)
6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發展的動力與機制》,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2期。(CSSCI)
65、《「孝」的法治難題及其理論破解》,載《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0期。(CSSCI),《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
66、《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講「孝」》,載《大眾日報》 2014年01月26日
67、《「規訓」的司法與「被縛」的法官:對法官績效考核制度困境與誤區的深層解讀》(與傅愛竹合寫),載《法律科學》2014年第6期。(CSSCI)
68、《「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的博弈:親屬豁免權的中國面相》,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6期(CSSCI)。

⑶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熱點內容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
廣東司法親子鑒定 發布:2024-11-16 01:59:43 瀏覽:104
民法典之意 發布:2024-11-16 01:57:40 瀏覽:269
勞動法最近案例 發布:2024-11-16 01:43:34 瀏覽:741
刑法總論ppt 發布:2024-11-16 01:33:36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