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知識框架
⑴ 有誰能給我詳細講下2006年新修改的公司法
「新公司法」之十大創新
2006年1月1日,運行了近十二年的1993年公司法終於壽終正寢,新的公司法,也即2006年公司法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新公司法共二百一十九條,相較舊公司法而言,還少了十一條。
公司法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極端重要的法律,它的修改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的修改也必將對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規范發揮重大作用。那麼,新公司法相比舊公司,究竟「新」在何處呢?依筆者之見,新公司法至少有十處創新,頗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新公司法已經完成了從體制改革法到商事法的角色轉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舊公司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表明是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著眼於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體制改革法的色彩非常濃厚。並且舊公司法比較注重國有公司的制度設計,注重發揮國家在現代企業制度改造中的主導作用。
舊公司法經過運行了十二年,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確立,國家控股的大型國有企業已經全部完成了公司化改造,從體制和制度上已經使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生根發芽。
在此種背景下,舊公司法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原有的一系列關於企業改制的條文已經顯得不合時宜,新公司法著眼於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適時的將立法的目的調整為「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的比較純粹的商事法應當說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次變革。
第二,新公司法增創了「一人公司」,使個人創辦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可能。「一人公司」的制度創設應當說是新公司法的一大亮點。舊公司法要求有限責任公司必須是兩人以上五十人以下,在實際施行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這個規定一方面壓制了個人創辦有限公司的熱情;
另一方面,一些有投資願望的個人又不得不聘請一些掛名股東,以規避公司法的強行性規定,使公司法的這一強制性要求變成了一紙空文;
同時,由於掛名股東的出現,又平空增添了大量糾紛,給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基於這種得不償失的情況,新公司法解除了這一禁令,對鼓勵投資,減少糾紛,必將有所裨益。
第三,新公司法採納了學界多年提出的「授權資本」的建議,大大降低了創設公司的門檻。授權資本制和實收資本制的論爭一直是公司法修改過程中的一個焦點,舊公司法著眼於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考慮,採納了實收資本制。經過十二年的運行並參酌國外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經驗,我們發現,發達的西方國家以及港台地區莫不採用授權資本制。
並且我們的外資法律制度,已經允許外商獨資企業採用授權資本制,在同一個法律框架內,採用兩種不同的注冊資本制度,本身是不合理的。
新公司法採納了學界的強烈的呼聲,更加註重公司法鼓勵創業的作用,毅然採納了授權資本制,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我們閱讀一下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條,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我們有三萬元,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有限責任公司的老闆!我們相信,新公司法必將成為一些創業者的圓夢之法!
第四,新公司法增加了多條股東權利救濟的途徑,回應了在舊公司法在實務操作中的困境。舊公司法運行十二年,其中發現問題最大的是實務操作的困難,尤其對於中小股東的保護極為不利,一些中小股東在公司中缺乏發表意見的機會,有時一些大股東甚至完全漠視中小股東的利益,幾年不分紅的現象相當普遍。
但是,舊公司法賦予中小股東救濟的途徑卻非常少,以至於中小股東投訴無門,只有忍氣吞聲。新公司法吸收了最近幾年學界研究的成果,十分注重股東權利救濟的途徑,對於股東代表訴訟、股東轉讓股權等規定進行了補充和細化,給我們現實的司法運作指明了方向。
第五,法院的地位在新公司法中得到充分尊重,司法救濟已經成為解決公司法爭議最主要的途徑。法院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其地位和作用已經日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但是由於舊公司法規定過於籠統,沒有預料到現實運作中的復雜情況,使公司法上的權利往往得不到司法的保障。
新公司法十分注重權利的司法救濟,很多條文直接規定糾紛由人民法院解決。例如:新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就規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
第六,新公司法加強了對上市公司的規制,尤其加強了對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限制。在近年來,上市公司違規操作屢屢發生,中國股市持續低迷,法律規定的不完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情形更是令人痛心。
新公司法相較舊公司法而言,比較注重公司法與證券法的銜接,對上市公司的組織架構做了進一步的完善,並要求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更加註重維護中小股東和股民的合法權益。
第七,新公司法反映了公司治理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於董事、監事、股東、經理的權利制約更加精緻。公司治理結構是整個公司法研究的核心問題,近年來研究成果可以說是相當豐富,新公司法吸收了這些研究成果,使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的權利更加趨於平衡,相互之間的權利制約更加精緻。如,新公司法第四十一條第三款就規定:「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會會議職責的,由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或者監事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這一規定,就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司法實務界的董事和監事權利濫用的問題。
第八,新公司法基本解除了對公司的轉投資限制和對公司股東擔保的限制。公司的轉投資限制和公司對自己股東擔保的限制是舊公司法中重要的禁止性規定,但是這兩個限制也屢遭學者詬病。
新公司法終於取消了這兩個限制,賦予了公司經營活動更大的自由。新公司法第十五條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
第九,股東的出資方式不再限於舊公司法中規定的五種,只要是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財產就可以作為出資方式。
舊公司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也即,舊公司法對於出資的方式只限定了上述五種,除此之外,別無出資其他方式,這種僵硬的規定顯然不利於引導和鼓勵公民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除了上述五種財產外,財產的存在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公司法審時度勢,適時的調整指導思想,作出了新的調整,應該是明智之舉。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股東可以以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第十,新公司法加大了對違反公司法的制裁力度,進一步規范了公司的解散和清算制度。舊公司法對於違反公司法的違法行為制裁力度比較輕微,一般為一萬元以上十萬以下的罰款,在很多情況下,根本不能起到應有的阻嚇作用,新公司法提高了罰款的標准,一般為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
另外,舊公司法將刑事責任作為公司法律責任的一種形式,新公司法則取消了刑事責任的規定,更好的體現了公司法與刑法的銜接。
公司的解散和清算是現實中發生比較多的一類糾紛,並且往往相當復雜,不進行清算就擅自解散的公司相當普遍,對債權人的保護相當不利,基於這種局面,新公司法花了很大篇幅細化了公司的解散和清算制度,明確了清算主體,強化了清算責任,這些修改相對於舊公司法來說,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總之,新公司法無論從章節安排,還是制度設計,都是對舊公司法的一次巨大的變革。這次修改,應當說是舊公司法施行十二年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十五年來基礎上的一次重大調整。
新公司法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的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當然,新公司法也留下了很多缺憾,例如,它還沒有完全解決外資公司與內資公司的差別待遇問題;它對於當前中國市場經濟還不盡完善的狀況下,債權人的保護可能不一定有力;它還沒有完全解決公司法運行中的一些難題。但無論如何,新公司法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部極端重要的法律,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http://www.c.gov.cn/gcs/fagui/select.asp?id=1472新<公司法>
⑵ 公司法怎麼樣規定公司對外擔保的具體決策的
公司能否以其財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在新《公司法》實施前一直存在爭議,理論與實務界也在積極探討。盡管隨新《公司法》的頒布實施,有關公司對外擔保能力問題的爭議已塵埃落定,但為求法律適用的統一,似乎仍有探討的必要。
《公司法》原第60條第3款規定:「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從字面上看,該規定似乎不難理解,「不得」含有否定、禁止的含義,即本條規定的是禁止公司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行為。然而,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既然法律規定董事、經理不得從事對外擔保行為,那麼如果其違反上述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了擔保,該擔保行為的效力如何?公司董事、經理可否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以外的法人債務提供擔保?公司能否以其資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這些問題均產生於上述法律的模糊規定。
《公司法》原第60條第3款是對董事、經理個人行為的約束,還是對公司擔保能力的限制,對此問題,學者間認識不一。有學者認為,原《公司法》第60條第3款是法律上對公司權利能力的限制。「限制公司提供擔保的理由有二:一是切實保護股東權益,避免公司財產因提供擔保而招致被查封拍賣。此處所稱保證,既包括人的擔保如充當他人的保證人,也包括物的擔保如以公司財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抵押。向他人提供擔保有可能使公司受到重大不利,並因此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特別是,這種損害風險往往是公司事先無法預測和防範的,故公司風險與充當無限責任股東並無不同,這無疑會妨礙公司正常業務的開展。二是,普通商業公司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活動。擔保屬於金融業的組成部分,普通商業公司無權涉足金融業,除非公司宗旨允許公司從事金融業或者明確規定可以對外提供財產擔保……此條究竟為禁止公司提供擔保,還是禁止董事及經理對外提供擔保,理解上存有疑義,但應為禁止公司提供擔保作同一解釋。另有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見解,他們認為該規定並未禁止公司對外實施擔保行為,只是禁止公司董事、經理對公司的股東及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並且認為公司董事、經理可以以公司資產為非公司股東的法人組織的債務提供擔保,並有權決定公司對外實施擔保。
我們認為,《公司法》原第60條第3款的規定並非限制公司的擔保能力,而僅僅是對公司董事、經理經營許可權所作的限制,目的是為了防止董事、經理違背誠信義務,為牟取個人私利而濫用擔保職權,損害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的利益。眾所周知,以公司資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在會計學上被稱為「或有負債」,盡管這種「或有負債」並不一定會轉化為實際負債,但這種負債風險卻時刻存在。當公司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時,如果債務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不能償還債務,債權人必然從設定擔保的公司財產中變價受償。由於提供擔保的行為大多是無償行為,對公司來說難有法律上利益可言,而公司財產為股東出資及公司債權人對公司所擁有債權之集合,如果對公司董事、經理提供擔保的行為不作任何限制,必將導致因其濫設擔保而使公司資產流失,最終損害的是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的利益。由是觀之,限制公司董事、經理的越權擔保行為,不僅包括為本公司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而且包括為其他法人債務提供擔保,因為為其他法人債務提供擔保同樣會存在損害公司股東及債權人利益的問題。因此,對《公司法》原第60條第3款的規定應作擴張解釋。有學者認為,「由於法律沒有禁止公司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其他公司或單位設定抵押擔保,而從理論上說,公司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對公司的資產有獨立的支配權,因此,公司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他公司或者單位提供抵押擔保是許可的,由此訂立的抵押合同應是有效的。」這種見解值得商榷。雖然在實踐中公司之間相互提供擔保的情形比比皆是,但這並不是因為公司董事、經理可以公司資產為其他法人債務提供擔保,而是因為法律並沒有限制公司的擔保能力,只要履行公司章程規定的對外擔保的條件並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批准,公司仍然可以對他人債務提供擔保。那種如禁止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其他法人債務提供擔保,必將導致公司之間相互提供擔保的行為被全面禁止,勢必大大限制公司的融資渠道的擔憂就顯得多餘。
關於董事、經理違法對外提供擔保的效力,《公司法》並無明確規定,僅於原第214條第3款規定:「董事、經理違反本法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責令取消擔保,並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將違法提供擔保取得的收入歸公司所有。情節嚴重的,由公司給予處分。」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董事、經理違法提供擔保的行為並非無效,而是恰恰相反。因為只有在擔保有效的基礎上才能責令取消擔保,否則,如果擔保無效,也就談不上什麼取消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公司法》原第60條第3款作為強制性規定,在性質上應屬取締規定而非效力規定,它僅僅約束公司治理結構中的董事、經理的個人行為,不具有約束公司的效力,更不具有約束公司債權人的效力。「分析該條文並作反對解釋,董事、經理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股東或者個人債務所提供的擔保有效」。
盡管立法上對董事、經理違法擔保的行為效力問題語焉不詳,但作為我國最高審判機關的最高人民法院對此卻作出了絕對無效的否定性評價。《擔保法解釋》第4條規定:「董事、經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六十條的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除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債務人、擔保人應當對債權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於上述解釋,銀行界從自己的利益的角度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公司法》這條規定只是限制公司內部的經營管理活動,並不能影響公司對外的民事責任。換句話說,《公司法》規定董事和經理不允許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股東和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只是為了約束董事、經理的個人行為,防範道德風險,並不是為了規范法人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如果發生了董事和經理以公司名義對公司股東和個人債務的擔保行為,只是應對董事、經理個人行為進行處罰,並不應影響公司對外承擔的法律責任——這就是說,擔保本身並沒有喪失法律效力。銀行界的異議並沒有改變最高法院的立場,就在《擔保法解釋》出台後一年,最高法院即在「中福實業公司擔保案」中再次堅持並重申了其在司法解釋中的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60條第3款對公司董事、經理以本公司財產為股東提供擔保進行了禁止性規定,中福實業公司的章程也規定公司董事會非經股東大會批准不得以本公司資產為公司股東提供擔保,因此,中福實業公司以趙裕昌為首的五名董事通過形成董事會決議的形式代表中福實業公司為大股東中福公司提供連帶責任擔保的行為,因同時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中福實業公司章程的授許可權制而無效,所簽訂的保證合同也無效。」
最高法院的法官在論述公司對外擔保的限制問題時,認為《擔保法解釋》第4條以及「中福實業公司擔保案」是利益衡量的產物,體現了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曹士兵指出,「在利益衡量上,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在公司擔保問題上被置於較之債權保護更為重要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證券市場經歷了風風雨雨後的理性選擇。原證券管理委員會發布的61號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裁決的『中福實業公司擔保案』,從價值取向上明確了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從監管的角度和法律適用的角度,傳達了在利益衡量上對中小股東權益的眷顧的理念。」有的學者則對此提出不同主張,他們認為這是最高法院利益衡量的誤區,「在利益衡量問題上,最高法院也沒有考慮其行為可能給銀行業帶來的巨大沖擊,不懂得尊重業內的意見的重要性。按照銀行業的解釋,企業正常的擔保行為往往可以使企業投資者同時獲益,並不是所有公司為股東擔保的行為都會損害其股東的利益。根據銀行的信貸實踐,公司的擔保行為往往發生於有關聯的企業之間,否則,擔保關系一般不可能發生,而最終影響企業的貸款融資的效率。由於對銀行資產進行監督的主要力量應該是新成立的銀監會,它的主要職責是化解銀行業的風險,最高法院應該依靠銀監會的力量來化解2700億元的風險,而不是增加其風險。所以,最高法院對於在司法解釋形成之前的2700億元的信貸資產應該有所說明,這種解釋必須是具體細致和語境化的,必須尊重業內已經形成的市場慣例。」
關於公司的擔保能力問題,2005年修訂後的《公司法》作出了明確規定。該法第16條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與原《公司法》相比,上述規定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將該條規定置於新公司法「總則」之中,而不是如原公司法那樣置於「有限責任公司」一章的「組織機構」一節中,說明這一規定是對公司本身的規范,而不單單是對董事、經理的規范,同時也說明這是對所有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公司的規范;二是其中的第二、第三款對公司是否可以為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提供擔保的條件及程序如何,有清楚明確的規定,其文字表述也不會引起理解上的歧義和爭議。根據新《公司法》第16條的規定,公司可以為他人提供擔保,這里的他人應指除公司本身以外的一切民事主體,既包括其他自然人、法人和組織,也包括本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公司對外提供擔保以公司章程的規定為前提,如果章程沒有規定公司可以提供擔保,則公司不能對外提供擔保。公司章程是規定公司的組織及行為的基本規則的重要文件。通過公司章程對公司對外提供擔保的條件、限額、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並將公司章程在工商登記中予以公示,即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在有章程規定的條件下,公司對具體債務的擔保決定還必須由其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在公司章程對擔保總額及單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情況下,即使經過了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也不能超過規定的限額。這是對公司對外擔保能力范圍的限制。新《公司法》對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為一般人提供擔保來說,公司為其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條件要嚴格的多,前者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均可,而後者則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公司董事會則沒有此項職權,而且在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時,被擔保的股東或者受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擔保事項的表決。另外,新《公司法》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擔保行為,對其提供擔保的條件以及決議程序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根據該法第122條的規定,上市公司在一年內擔保金額超過公司資產總額30%的,應當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並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新《公司法》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外擔保能力問題亦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法第149條第1款第(3)項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與原《公司法》相比,上述規定將限制對外擔保的對象擴大到了董事以及包括經理在內的高級管理人員,被擔保的對象也不再僅僅局限於公司股東、其他債務人,而是擴大到了一切民事主體,即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不得以公司財產為任何人提供擔保。而反過來說,如果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遵守公司章程的規定,並且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是可以以公司資產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根據新《公司法》第149條第2款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公司法的規定對外擔保,其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這里依然沒有明確說明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法對外擔保的法律效力如何。我們認為,對於新《公司法》的上述規定應做與原《公司法》第60條第3款相同的解釋,即董事、高級管理人違法對外擔保的,該擔保行為並非無效。
可見,不論是原《公司法》,還是新《公司法》,在公司對外擔保能力問題上的規定是一脈相承的,即都允許公司以其資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相互之間進行融資的客觀需要。但是,由於原《公司法》對此問題上規定的模糊,導致了學者間的理解分歧,新《公司法》則在吸取學者建議的基礎上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由於對外擔保既包括人的保證,也包括物的保證(抵押、質押),因此,公司作為擔保人,不論是為自身債務,還是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在新、舊公司法的框架內都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⑶ 公司法問題
明確約定出資比例,實際股東的權利與義務,股權轉讓的限制等條款;保證公司其他股東對代持協議予以簽字確認;明確名義股東擅自轉讓實際出資人股權時,實際出資人的損失如何計算。
1.公司需要在法律框架內運作。目前,最具體的法律文件是《公司法》。《公司法》頒布以來,經過多次修改,內容不斷完善。因此,這些問題包括公司的注冊資本以實物支付,一人也可以成立公司,由擔保權擔保的財產,由擔保抵押設定的財產,不允許作為投資。例如,只有土地交付,但沒有轉讓登記;土地已轉讓但未交付;第三種情況,既沒有交付土地,又沒有辦理土地轉讓手續。
2.上述三起案件均視為虛假投資。第一,轉讓登記程序;第二種情況,用於交付程序;在第三種情況下,應同時辦理交付和轉移手續。股權可以用作資本,並應考慮轉讓。債權一般不能作為出資。土地承包權、采礦權、探礦權均可出資。但價格應在評估後確定。發起人以自己的名義和他人為擬設立公司的利益簽訂的合同有效,設立公司的權利和義務由公司繼承。發起人以擬設立公司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的,該合同視為有效。
3.撤資包括以貸款形式或通過虛假合同轉移所有資金。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足額抽回出資的,股東會不得取消其股東資格,但公司章程另有明確規定的除外。新《公司法》的立法理念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體現了鼓勵投資、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的精神,取消了許多不必要的干預,廢除了公司設立審批制度,降低了強制性標准,加強當事人意思自治,突出公司章程制度建設的影響。
拓展資料:
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股東權益保護提供製度保障。中國公司法中的公司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
1) 根據屬地主義原則,它是根據公司法在中國設立的公司;
2) 組織形式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 立法中沒有規定其他組織形式,實踐中也不允許建立其他組織形式。
⑷ 我國法律體系框架
我國的法來律體系包括自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題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涮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採用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則、招標投標法等屬於民法商法。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干預經濟運作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公司法知識框架擴展閱讀:
法律體系,是指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根據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和調整方法的不同,劃分為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不同的法律部門,從而構成一個內在統一的整體。
該書針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情況,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和發展現狀進行詳細介紹。根據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公告,對於憲法及憲法相關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社會法的分類以及各個部門法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說明,對於了解我國法律體系框架、研究各部門法學具有指導作用。
⑸ 學習公司法的感想
公司法學習心得
這學期我學習了公司法這門課程。通過學習了解了許多公司法方面的知識,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公司法立法的目的在於「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它鼓勵投資創業。另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更有意義的是,公司法將促進了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再就業。
作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組成形式,公司是社會生產力及企業組織形態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早起的企業基本上是個人出資、個人經營、個人管理、個人收益、個人承擔風險的個體企業,規模小且經營范圍狹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合夥組織發展、盛行起來。在這過程中法人制度為公司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從16世紀開始,西歐封建社會迅速階梯。隨著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企業。 公司的作用
(一)公司是最佳的集資工具。集資是公司產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其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對巨額資金資金的需求。一方面,有限責任制、股份的可自由轉讓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公司的組織機構及利潤分配製度又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能夠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因此公司成為最佳的集資工具。
(二)公司有利於企業的現代化管理。股東以股權為基礎,按照公司法規定的方式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而公司法人則建立股東或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作為公司的權利機構、經營管理執行機構及監督機構,依公司法的規定行使職權。各機構的產生、許可權的規定充分貫徹了分權與制衡以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統一的原則,使公司的管理達到了高度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公司的產生,使企業的管理走向了現代化。
(三)公司有利於企業法人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公司制度的發展史上,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特有的產權結構形式和權利行使機制,最終確立了企業法人制度,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對於我國,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徹底改變了舊體制下的政企關系。
(四)公司有利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公司發展的歷史表明,公司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歷史。因此,公司制度對我國經濟改革的意義在於,公司制在國有企業中的運用向現有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公司製得實施將要求政府控制企業的方式發生相應改變,要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其要素市場的建立和健全,要求市場競爭法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公司制度的運用將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
學習公司法,可以使我們學會掌握公司組織的規律;學會運用規律,認識指導企業實行公司制改建;學會對公司依法進行管理,讓公司組織最大限度的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對於自己來說,都是非常重要是知識。
⑹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問題(1)
1.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你知道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是如何構成的?答:【報告原文】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關鍵詞二:依法治國
【報告原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
關鍵詞三:依法行政
【報告原文】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試分析《公司法》、《證券法》、《中外合資企業法》等在法律體系中的分類及其特點。
答:第一,法律體系是法學體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國家的法學體系中的實體法學(也稱應用法學)內容,是同法律體系中的法律部門劃分相對應的,如法律部門劃分為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等,法學體系也就相應地劃分為憲法學、民法學、商法學、行政法學、經濟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等等。第二,法律體系也是法學體系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法律體系中新的法律內容的增加和擴充,便會促成新的法學體系內容的出現。第三,法學體系發過來也會成為法律體系發生變化的原因和根據,這表現為兩個方面:①法學的研究結果,會促成新的法律的產生,補充和調整原有法律體系的內容和結構②法學關於「法律體系」的學術研究,也會改變原有的法律體系布局和結構,使法律體系重新布局,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情勢和認識的發展要求。
2. 對於「公司」 , 顧名思義甲解釋是「公平司法」,乙解釋為「公開司令」,丙解釋為「公共司治「,丁解釋為「公交車司機」,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考慮你認為哪個解釋更恰當?答:丙解釋為「公共司治更恰當,為什麼?因為更符合本義!!
3.《公司法》制定和修改的許可權屬於什麼機關?首次通過是什麼時間?首次施行是什麼時間?至今經過了幾次修改分別是在什麼時間?試分析每次修正的主要背景和內容。
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司法》保護哪些方面的合法權益?制定《公司法》的目的有哪些?
5.《公司法》所指公司有幾類?分別指什麼?公司與企業有什麼異同?如何理解公司的法人財產權?
6.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分別以什麼對什麼承擔責任?試解釋其實質分別是什麼?
7.公司股東有哪些權利?如將「選舉管理者的權利」歸納為「選舉權」一樣,試歸納其它幾種權利。
9.有人說公司成立日期是股東的出資時間,也有人說是向登記機關的申請時間,這些說法對嗎?你認為應該是什麼時間?
10.公司營業執照叫《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分公司的執照叫什麼?
11.公司營業執照有哪些登記事項?試比較公司與分公司的營業執照的登記事項的區別,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別?
12.對於公司營業執照上所稱的「法定代表人」,但現實中常有人稱「法人代表」甚至「法人」,這些稱謂對嗎?
13.所謂公司住所是指公司辦事機構所在地,如公司有多個不同地的辦事機構,如何登記住所?
14.《公司法》與公司《章程》是什麼關系?當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總經理或公司大股東的意見與公司《章程》規定不一致時,以什麼為准?
15.子公司與分公司有哪些區別?
16.如何理解「在一般情況下,公司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
17.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嗎?公司法對此有哪些規定?什麼叫擔保表決的「迴避原則」?
18.公司職工的權益又稱為公司處理的「三項基本權益」之一(與問題2比較),具體保護職工權益有哪些途徑?
19.有人認為公司職工的學歷完全決定了職工素質,你認為對嗎?
20.什麼是公司的「新三會」和 「老三會」?既然公司有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為什麼還必須成立黨組織、工會和職代會?試分析它們分別有哪些作用??
⑺ 揭開公司法人面紗主要涉及公司法內容的那些方面
公司法》第20條和第64條
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四條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⑻ 公司法中章程規定是怎麼規定的
一、公司法中章程規定是怎麼規定的
1、公司章程,就是指公司依法制定的、規定公司的名稱、住所、經營的范圍、還有經營管理制度等等重大事項的基本文件,也是公司必備的規定,公司組織的及活動的基本規則的書面文件。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一條
【公司章程】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
二、公司章程如何設立
公司章程設立如下:
1、先區分公司形態,明確您所開辦的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這兩者在公司章程制定上還是有較大區別的=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的內容主要記載在《公司法》第25條當中,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主要內容記載在《公司法》第82條當中。您可根據公司的性質來選擇章程的內容。
2、章程內容要符台法定要求,主要內容應全面具備:我國《公司法》第25條對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的框架結構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些規定都是起草章程時不可缺少的,每一項內容都應當根據實際制定出來。
3、對一些特別事項要在章程中明確規定:例如,在公司成立後,在向其他公司投資或者提供擔保時,是由董事會決定還是由股東會作出決定,都應該在章程中加以明確規定,以免日後說不清楚而導致糾紛。如果不設董事會的執行董事的職權范圍,也應在章程中有明確規定,章程上對執行董事職權的記載,是以法律形式對執行董事的授權,執行董事也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該由執行董事辦的一定要在章程中明確規定,不可無權,也不可越權,一切都按規矩辦事,公司才能正常運營起來。
4、有些內容可以在章程中另行規定:即《公司法》對有關問題作出了統一規定,但叉允許公司章程對此作出不同的規定。
5、不可照搬照抄:公司章程的制定是公司成立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制定章程不可有快捷的想法,更不可把別人的章程拿來照搬照抄。每個公司的經營范圍、股權結構、管理方式等情況均有不同,特別是關於對外投資、擔保,以及是按股權表決,還是按人數表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安排,照抄照搬很容易導致章程與自己的公司對不上號,給實際執行造成困難。
6、由專業人員起草:章程內容比較繁多,特別是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更略顯復雜。因此,章程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起草的。在此建議,無論是成立有限責任公司還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都應委託專業人士根據實際情況起草,起草好了公司章程,公司運營才能更加穩妥。
⑼ 南安普頓大學公司法課程
本課程單元旨在將會計和管理專業的學生安置在通常由會計師和業務經理工作的公司法環境中,學生將考慮商業世界的法律框架,以了解如何以及為什麼以特殊方式組織商業。學生將研究可用於商業實體的不同法律形式,以便他們了解公司和非公司業務的含義。學生將考慮商業企業的法律責任以及專業商業會計師,審計師和經理的責任。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對公司法的各個方面都有知識和了解,以便他們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他們的工作中。
主要學習內容
交易結構,有限責任以及公司的性質和功能
成立企業
公司發起與管理
維持財務和資本;股份和股東
公司管理; 董事和審計師
保護公司利益;知識產權,社會和環境責任
公司擴張,生存,營救,破產和解散
⑽ 《公司法》關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規定有哪些
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股東會、董事會或執行董事、監事會或監事
1、股東會
地位:是公司的最高權利機構,由全體股東組成的非常設性機構。對外不代表公司,對內不執行業務
職權:決定並同意公司的一切重大事情
(1)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2)選舉和更換非由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事及決定其報酬(選舉產生的董事等與股東是什麼關系?未規定)
(3)審議批准董事會報告、監事會報告;
(4)審議批准公司年度財務報告預決算方案;
(5)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6)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定;
(7)對公司增減注冊資本作出決定;
(8)對公司合並、分立、變更、解散、清算等作出決定
(9)修改公司章程
(10)公司章程規定的其它職權
(去掉了股東向外轉讓出資作出決定權)
(7)(8)(9)事項要由代表2/3以上表決權通過。其它則過半。
表決及議事規則:可由公司章程規定(除法律規定外),未規定的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
會議程序(更完善):
第一次股東會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
以後的股東會:設立董事會的: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主持,由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主持時由半數以上董事推舉一名董事主持;不設董事會的:由執行董事召集和主持,董事會、執行董事不履行職責,由監事會或監事召集和主持,監事會或監事不召集和主持,代表1/10以上的表決權的股東召集和主持。
股東會會議提前15天通知股東,但章程規定或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
定期的:按章程規定
臨時的:1/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1/3以上董事、監事,(不設監事會則監事)提議召開,應當召開。
趨勢:股東會地位在下降
2、董事會、執行董事、經理
地位:業務執行機構,決定公司一般經營事務,對內執行公司業務,對外代表公司。對股東大會負責。
產生組成:由股東會選舉的董事組成,3—13人,每屆不得超過3年,可連任(兩個以上國有及國有投資主體董事會中應有公司職工代表,其它的可有職工代表)。
董事長為法定代有表人(產生辦法由章程規定),對外代表公司。
問題:股東會與董事會何種關系?公司法在此有變化,但仍未明確。
職權:股東會的召集權、業務執行權、決定權、提案權(多了制訂發行公司債券方案權)
職權通過董事會會議行使
會議程序:
董事長召集和主持,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董事長,副董事長不履行職務時由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一名董事召集主持。
會議決議表決:
每位董事平等有一個表決權。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具體議事規則和程序由章程規定
問題:相對於權利董事的義務重。董事的權利是什麼?
趨勢:股東會中心向董事會中心過渡
經理:
職責:負責公司日常經營活動
產生:董事會聘解
職權:主持權、組織實施權、擬定製定權、決定權
3、監事會、監事
地位: 日常監督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
產生組成:股東選舉產生。由股東代表和造當比例的職工代表(可由章程規定,但不得低於1/3)。據公司規模1—3人組成
職權(加強):
檢查公司財務權;
對董事、經理高級管理人員履行職務監督(防止濫用權利)、提出罷免建議權;
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糾正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權
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議,召集和主持股東會議(在董事會不召集主持時)權;
向股東會提案權;
代表公司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起訴權;
章程規定的其它權利
監事會活動經費由公司承擔
4、工會及黨組織
股東有權組建工會
職權:維護職工權益,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
公司義務:公司改制、經營、制定重要規章應當聽取工會和職工意見建議(未聽取效力如何?未規定),公司應當為工會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
參加保險、培訓職工
依黨章規定設立黨組織
三、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股份公司組織結構適用原則:
寡頭民主
具有強制性
典型的資合公司
1、股東大會
地位: 公司的權利機構,不是常機構
職權:與有限責任公司基本相同
選舉權可據章程的規定或股東大會的決議,實行累積投票制。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可實行累積投票制(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或者監事時,每一股份擁有與應選董事或者監事人數相同的表決權,股東擁有的表決權可以集中使用)。
股東大會的召開:定期的每年一次
臨時性的:發生法定的情況之一可有2個月內召開(與有限公司有不同)
程序: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主持,由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主持時由半數以上董事推舉一名董事主持;董事會不履行職責,由監事會召集和主持,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由連續90日內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1/10以上的表決權的股東自行召集和主持
表決:一股份一表決票, 一般決議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重要的2/3以上通過。
會議召開的通知時間、發行無記名股票通知時間變短分別20 、30日(原30、45日)
股東大會召開前10日,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者,可向董事會提出臨時提案,董事會收到2日內通知其它股東,並將提案交股東大會審議。
股東大會地位變化:
由於股權分散無法控制公司,股東不具備管理能力,組織結構上向董事會中心發展,股東會地位形式化
原因:股東會為非常設機構;一票一權的表決制為大股東順利進入股東會提供了機會;市場對經營決策的新要求,股東會的議事特點使之不能適應這一要求;股東會的種種授權給了董事會
結果:股東會保護全體股東利益機構的職能弱化。
問題:股東的得益如何保護?設計用何種制度即適應市場對決策的要求,又能保護全體股東的利益?
公司法在此方面作出了努力
2、董事會
地位:常設決策權構,對外代表公司,對內負責經營管理。各國立法顯示,董事會成為公司治理結構的中樞。
組成:股東大會選舉的董事組成。5—19人
資格:不能出現消極資格的情形
職權:與有限責任公司同
會議召開:每年至少召開2次,過半以上董事出席方可舉行。董事應對董事會決議承擔責任。
1/10以上的股東、1/3以上的董事、監事可提議召開
董事對公司具有謹慎與忠實義務(為解決代理成本,美國公司法首先引入誠信義務)
內容:當不存在利益沖突下,公司董事應善意地、按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在相同情形下表現出的勤勉、謹慎的技能。在與自身利益沖突下,必須以公司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
董事會權利擴大張
董事會權利的擴張可以滿足公司日常經營的需要,發揮董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結果:可能董事會濫用權利,損害小股東和公司的利益
問題:如何對董事長會權利制衡及對其監督?
經理機構——董事會領導下的日常業務執行機關,對董事會負責
現在權利中心向管理人中心發展。出現管理人內部控制問題
3、監事會
地位與作用:監督董事會及董事業務執行
資格:消極資格,有關職權與禁止同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公務員、董事長、經理、財務人員不得擔任監事。
組成: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不少1/3)
職權:由法定職權、章程的規定、股東會的授予。主要是。財務監督權、職務監督權、不當行為阻止權、提議召開主持臨時股東大會權。
至少每6個月召開一次
問題:監事會缺位
結果:在董事會中心下,監事會不能發揮有效作用。
問題:設計什麼樣的監督機制、約束機制?
公司法在這方面作了努力
股份制發展給人們提出的問題及解決
1、如何解決代理成本問題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一方在公司股東無力也無動機監督企業經營,專門的經營者進行管理,但由於利益沖突,產生代理成本。
科學分配權利並形成有效的制衡
2、如何解決合理的股權結構問題
3、如何在董事會中心主義下解決股東大會的地位與作用
(1)股東大會對董事會制衡
(2)股東對董事制衡
一是股東參加股東大會;
二是通過投票選舉制度對董事會控制,具體:
代理投票爭奪:
累積投票制:低於一定數量的小股東可以將其累積計算的投票權全部或部分集中於某一侯選人上,而無需每一侯選人分別投票以增加選中的可能。累積投票權為擬選任的董事人數與該 小股東持有股份數的積。
小股東的派生訴權:小股東能證明董事利用控制權為不當行為並阻止公司以公司的名義向大股東追討損失,允許多小股東為了公司的利益向大股東提起訴訟。
強調董事義務:注意義務、忠實義務
三是授權股東個人在其利益或公司利益受損時,有權對公司及董事長提起訴訟;
四是董事成員之間相互監督
關於獨立董事
2001、8證監會《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正式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公司法將獨立董事的規定正式寫入)
獨立董事: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它職務,並與所受聘公司及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
要求:具有獨立性;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具備公司運作的知識;具有5年以上的經驗。
權利:重大關聯交易認可權;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騁會計師事務所;提請召開臨時股東會;提議召開董事會;獨立騁請外部審計機構和咨詢機構;公開向股東徵集投票權。
注意義務:但不必給予持續的注意,有權合理信賴董事會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對經濟的監督義務低於執行董事,對關聯交易較一般董事重
忠實義務:這是一絕對義務
對第三人義務:在公司瀕臨破產時,有義務要求公司申請破產;有義務不批准公司與他人簽訂明知是不能履行的合同;在進行信息披露時有理由相信中介機構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
獨立發表意見
4、如何解決管理人內部控制問題
5、如何建立的效的經營者激勵制度
起源於美國的做法:管理層融資收購,即公司的管理者收購其任職的公司,從而對其控制,實現經營者和所有者合而為一。
6、如何使監事會的地位不至於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