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詐騙
❶ 民事詐騙會坐牢嗎
你這個屬於民事糾紛.如果你可以證明借款為事實的話(或對方承認該借款)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你們雙方沒有約定還款期限,對方也未明確還款時間,你可以隨時追討欠款.
要想把錢要回來,證據是否充分很重要.如果怕對方真賴賬的話,在訴訟前可以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如果對方有財產可執行的話),但你本人需提供相應數額的財產擔保.
❷ 構成民法上的欺詐,須具備下列哪些條件
第一,欺詐人具有欺詐的故意。所謂欺詐故意,是指欺詐人明智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包括使被欺詐人陷於錯誤認識的故意和使被欺詐人基於錯誤認識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故意必須以欺詐人對事實情況的明知,被欺詐人對事實情況不明知的前提條件,否則不構成欺詐。
第二,欺詐人具有欺詐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通過語言、文字或活動有意隱瞞事實或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包括為使被欺詐人陷於錯誤、加深錯誤、保持錯誤等,而實施的虛構、變更、隱匿事實的行為。欺詐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的方式。不作為主要是指在法律上、交易習慣上或契約上有告知事實真相的義務而故意不履行告知義務的情況。
第三,被欺詐人陷於錯誤是基於欺詐人的欺詐,即被欺詐人並非因自己疏忽之故,而是因欺詐之故陷於錯誤。這里的錯誤是指當事人對合同的主要內容的認識缺陷。如果被欺詐人未陷於錯誤,即使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和行為,也不發生欺詐的法律後果。同時要求欺詐與陷於錯誤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第四,被欺詐人因錯誤認識而為一定的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將欲成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被欺詐人在為意思表示時認為是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會引起期望的法律後果。而事實上因受欺詐,其意思表示不會發生期望的法律後果。也即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陷於錯誤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被欺詐人雖然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認識,但並未因錯誤認識而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欺詐。
另外,欺詐必須違反法律法規、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有利於社會、他人,善意欺詐,不構成欺詐。
❸ 詐騙怎樣分刑法詐騙與民法詐騙了,
民法不叫做詐騙抄,如果交易或合同存在欺詐行為(合同屬於可變更、可撤銷),被欺詐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關系,並賠償損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和產品質量法中還有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其實,刑法的詐騙和民法的欺詐,不是絕對分離的。
刑法中詐騙罪的要件,主要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欺騙、隱瞞事實真相等手段,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並處分財產的行為。當然,構成本罪還要達到一定的金額。各省標准不一。
個人以為,民法的欺詐主要還是在等價有償的基礎上的。比如以次充好,將過期食品再包裝銷售,至少已有對價的。
而刑法上的詐騙,更多的是光憑一張嘴,不用對價或用嚴重不對等的代價,讓受害人處分大額財產,比如集資詐騙等。
❹ 什麼屬於民事欺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相關 司法解釋規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內更、終止民事權利容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可以依法進行起訴。欺詐是故意欺騙他人,使之陷於錯誤的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則是由於他人的欺詐行為陷於錯誤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拓展資料
民事欺詐主要是指行為人為了用於經營,藉以誇大履行能力等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當事人陷入認識錯誤並與其訂立合同,不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實施欺詐行為獲取對方的一定經濟利益。
相關法律知識:合同詐騙,即行為人必須有使對方當事人受欺詐而陷入錯誤,並因此為意思表示,從而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有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既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對方當事人陷入錯誤,也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礙對方當事人使其發生錯誤;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方式,也可以表現為本應作為而故意不作為的方式。
受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
❺ 什麼叫民事詐騙案什麼是刑事詐騙案
1、民事欺詐行為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2、刑事詐騙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一百九十三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5)民法詐騙擴展閱讀
區別
(一)主觀方面:欺詐行為人主觀目的是通過瞞、哄、誘導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對其不利而對欺詐行為人有利的行為。通過「履行義務」的合法形式,謀取非法利益,其實質是「不法獲利」
(二)客觀方面:刑事詐騙行為人虛構的是主要事實,即行為人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虛構事實的同時,常常使用虛假的身份、虛假的證件,甚至編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後不受法律的追究。而民事欺詐行為人虛構的往往是輔助事實,即一般具有合法的民事主體資格,無須用假冒身份、虛構地址、造假證件等。
(三)履行承諾的實際能力和行為方面:第一,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全部或者大部分用於揮霍、從事非法活動或攜款潛逃的,應該認定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第二,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主要用於約定義務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三,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用於其它合法經營活動,但是卻有積極履行約定義務行為的,也應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四,如果行為人給對方造成損失後,不主動採取補救措施,推脫責任或者逃匿的,應認定為具有詐騙的故意。
❻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欺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內民事欺詐行容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刑事詐騙指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通常認為,該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
❼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有什麼區別
民事欺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民內事欺詐行容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刑事詐騙指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通常認為,該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
❽ 刑事詐騙和民事欺詐的區別
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有意隱瞞事實情況,造成了對方當事人誤信,導致其利益受損而從中自己獲利的行為就是民事欺詐。而詐騙行為則是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捏造事實,隱瞞真相,無中生有的手段,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數額較大的,構成了詐騙罪。
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是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是沒收個人的財產。」而欺詐行為雖然也是違法的,但其嚴重程度仍然只是屬於民事違法的范疇之內。
對於民事欺詐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是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是無效的。」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法律規定,是要求返還財產,欺詐行為一方對於對方產生的損失要進行賠償。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給您幫助,謝謝。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