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土地管理法司法解釋

土地管理法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26 00:39:39

1. 江蘇宅基地具體的處理司法解釋,謝謝!

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次修正)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1987年6月26日江蘇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根據1989年6月30日江蘇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1994年2月22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
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根據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結合本省情況,制定本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陸地、水域、灘塗等一切土地。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全面規劃,加強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依法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勞動群眾集體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家根據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被征地單位和承包經營土地的個人,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是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城鄉土地的國家行政機構。主要職責為: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土地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主管土地調查、登記、統計,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土地徵用、劃撥和權屬變更的審查報批、發證;
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和保護依法進行檢查和監督,查處違法佔地案件;會同有關部門解決土地糾紛,做好協調工作;調查研究,解決土地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鄉(鎮)應在行政編制人員中指定專人負責土地管理工作,村設兼職土地管理員。
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應根據土地統一管理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規劃、管理、使用和保護工作。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國有土地、集體所有土地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接受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的管理。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六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
第七條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規定的用途管好用好所使用的土地。
國家建設依法徵用的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用地單位只有使用權。
第八條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
依法需要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或者因買賣房屋,轉讓、調撥土地上的附著物而涉及土地使用權變更的,必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辦理土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更換證書。
第九條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十條使用國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單位或個人的土地使用權,注銷土地使用證書:
一、用地單位已經撤銷或搬遷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兩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第十一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報請當地人民政府處理。跨行政區域的土地爭議,由爭議各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青苗、林木和附著物。
第三章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會同統計及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進行調查統計,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使用國有土地、集體所有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申報。調查統計的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土地資源情況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確定年度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的控制指標,報經上級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執行。
第十四條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協調。在城市規劃區內,新的工業建設項目和其他建設項目,必須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選址定點。
城市蔬菜基地,應安排在郊區、遠郊區。經規劃確定的城市蔬菜基地應保持穩定,不得佔用或徵用。確因特殊情況必須佔用、徵用的,除按審批許可權報批外,並按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新蔬菜基地開發基金。
第十五條佔用城鎮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佔用耕地從事非農業生產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六條開發國有荒山、荒地和灘塗,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個人使用;用於非農業生產建設的,按國家建設用地審批程序辦理。
第十七條嚴格控制佔用耕地、林地新建磚瓦窯廠。市、縣人民政府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情況,統一規劃,加強管理。
一、在丘陵地區和有廢地、廢河等土源可以利用的地區,發展磚瓦商品生產,滿足國家建設和城鄉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的鄉(鎮),對現有的磚瓦窯廠應認真進行清理和整頓。有土源的,繼續辦好;無土源的,應限期停產;
三、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下的鄉(鎮),禁止使用耕地建磚瓦窯廠。已建的,除有土源者外,應限期停產;
四、燒窯、挖砂、開山採石等使用後的土地,由用地單位或個人負責墾復,恢復利用;不能墾復利用的,按照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分別由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償收回,另行安排使用。
第十八條禁止在耕地、林地和水利工程、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保護區內取土、墳葬。
第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耕地,維護水利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沙化、鹽漬化和水土流失,制止荒廢、破壞耕地的行為。
國家建設和鄉(鎮)村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
第四章國家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國家建設需要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和使用國有土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基本建設程序規定批準的初步設計和規劃部門確定的選址定點等文件,向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在土地管理部門主持
下,由建設單位、被征地單位和有關單位,擬定征地方案和補償、安置協議,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辦理征地有關手續,劃撥土地。
被征地單位和建設用地單位應當嚴格執行補償、安置協議,保證將被徵用的土地及時交付使用。建設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選址定點、用地數量、范圍和用途進行施工。工程結束時,應及時報請土地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驗收。符合批准用地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給土
地使用證書。
防洪搶險、緊急軍事行動等特殊情況需要使用的土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先用後辦報批手續。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先用後批。
第二十一條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一、徵用耕地一千畝以上,一級基本農田五百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千畝以上,由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二、徵用耕地三十畝以上,蔬菜地三畝以上,其他土地五十畝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徵用耕地三畝以上、三十畝以下,蔬菜地三畝以下,其他土地十畝以上、五十畝以下,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徵用耕地三畝以下,其他土地十畝以下,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有耕地、蔬菜地和其他土地的,省、市、縣人民政府一次對各類土地的審批許可權除執行前款規定外,合計畝數不得超過本級政府批准徵用「其他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應當盡量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確需佔用基本農田的,必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經批准同意進行建設的,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建設用地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城市郊區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審批許可權的規定。一個建設項目需要使用的土地,應根據總體設計一次申請批准,不得化整為零越權審批。分期建設的項目,應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第二十二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建設單位應支付土地補償費、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如下:
一、土地補償費
1.徵用耕地、蔬菜地,根據國家規定的價格政策,按該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六倍計算;
2.徵用魚塘、藕塘、養殖場、果園、竹園、林地等土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五倍計算;
3.徵用柴山、灘地、水塘、葦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4.徵用宅基地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計算;房屋由建設單位另行征地移遷重建的,原宅基地不再給予補償;
5.徵用無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補償。
二、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
1.青苗補償費,一般按一季農作物的產值計算;能收獲的不予補償。多年生經濟林木,可以移植的,由建設單位付給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由用地單位給予合理補償或作價收購;
2.房屋拆遷,按房屋結構、面積、新舊程度,給予合理補償;
違章建築物和開始協商征地後突擊搶栽的樹木、突擊搶建的建築物,不予補償;
3.農田水利工程及機電排灌設施、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和電力、廣播、通訊設施等附著物,按照實際情況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三、安置補助費
1.征地前農業人口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的被征地單位,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三倍;征地前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滿一畝的被征地單位,徵用每畝耕地安置補助費以年產值的四倍起算,人均耕地每減少零點一畝,安置補助費相應增加年產值的一
倍,但最高不得超過年產值的十倍;
2.徵用非耕地安置補助費,按該土地年產值和略低於鄰近耕地的安置補助倍數計算;
3.徵用房屋和其他建築物的地基以及無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四、按照本條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十倍。
五、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除應當屬於個人的附屬物和青苗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他費用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有關鄉(鎮)村商定處理,用於組織被征地單位發展生產、安排多餘勞動力就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佔用。
六、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規定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條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通過發展農副業生產,興辦鄉(鎮)村企業和服務性行業等途徑,進行安置;安置不完的,由勞動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優先安排符合條件
的人員到有勞動力計劃指標的用地單位或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業。其中,安排到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人員,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並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
被征地單位的耕地全部被徵用或征地後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足零點一畝的村民小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征地單位原有的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剩餘的零星土地交給當地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國有土地管理使用。
第二十四條經批准徵用的耕地和其他納稅的土地,應減免農業稅。
第二十五條依法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造成地面塌陷的集體所有土地,應盡量改造利用。不能耕種的塌陷土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作征地處理,但補償安置標准應該適當降低。屬於國家所有的塌陷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統一安排使用,也可以安排給用地單位改造利用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因堆放材料和運輸通道等需要的臨時用地,應盡量在征地范圍內解決。確實無法解決的,由建設單位在申請徵用土地時一並向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臨時用地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與有關單位簽訂臨時用地協議,並按該土地年產值逐
年給予補償。建設單位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的建築物,使用期滿,應及時歸還土地,並負責恢復生產條件,或支付相應的復耕費用。
建設單位為選擇建設地址需要對土地進行勘測的,架設和鋪設地上、地下管線以及進行地質勘探或其他野外作業需要臨時用地的,必須報經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並按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償。
被徵用土地上的墳墓,由征地單位報請當地土地管理部門公告墳主限期遷移,並支付遷墳費;無主墳墓,由用地單位代遷或深埋。
第二十七條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在不影響工程進度的情況下,應允許農民收獲,不得鏟毀;在一個耕種收獲期內因故暫不使用的已征土地,應允許農民繼續耕種。
第二十八條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按照國家建設用地的規定辦理。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與鄉(鎮)村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興辦的聯營企業,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規定實行徵用,也可以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議將土地的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
在城鎮從事個體經營需要使用國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使用國有土地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變更用途或停業的,土地應及時退回國家,房屋作價處理。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與土地所有單位簽訂臨時用地和補償協議。
第二十九條國家建設需要使用的國有土地,按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程序和審批許可權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劃撥。使用國有荒山、荒地的,無償劃撥;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已經劃撥的國有土地,原使用單位受到損失的,建設單位應按照對土地的投入、青苗、附著物等受損失的實
際情況給予合理補償。原使用單位需要搬遷的,建設單位應負責搬遷。
國有農、林、牧、漁場(圃)和機關、團體、學校、廠礦等企業、事業單位,在其所使用的土地上進行非農業生產建設或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徵求上級主管部門的意見,並依法報經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鄉(鎮)村建設用地
第三十條鄉(鎮)村各項建設用地,應當按照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原則,制定規劃,經村民大會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由鄉(鎮)人民政府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城市規劃區內的鄉(鎮)村建設規劃,應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居民住宅建設、鄉(鎮)村企業建設、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必須按鄉(鎮)村建設規劃進行。
鄉(鎮)村建設依法經批准使用集體所有的耕地,相應減免農業稅。
第三十一條農村居民建房,按鄉(鎮)村建設規劃須使用耕地或國有土地的,應當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耕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居民建房不得佔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農戶、非農戶,方可向所在地的村(組)申請宅基地:
一、統一規劃建設的居民新村(或居民點)需要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二、原有宅基地面積低於本《辦法》的規定標准,有的子女已經達到婚齡,居住擁擠,確實需要分居的;
三、經批准回鄉落戶定居的離休、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工、軍人、華僑、僑眷等需要安排宅基地的。
第三十二條農戶宅基地的用地標准(包括居住用房和附屬用房建築用地、庭院、家前屋後少量綠化地),根據鄉(鎮)人均耕地不同情況,以戶為單位確定。經濟條件許可的,應鼓勵建樓房。其標准為:
一、城鎮郊區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下的鄉(鎮),每戶宅基地應少於零點二畝;
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二畝以下的鄉(鎮),每戶宅基地為零點二畝至零點三畝;
三、丘陵、山區和人均耕地在二畝以上的鄉(鎮),每戶宅基地可以多於零點三畝,但最多不得超過零點四畝;
四、住房和附屬建築物的佔地面積不得超過宅基地的百分之七十。不得以自留地、飼料地抵算宅基地。
不同地區使用宅基地的具體標准,由市、縣人民政府在本條規定的限額范圍內,根據鄉(鎮)人均佔有耕地的情況,作出規定。
經批准使用的宅基地,由主管單位發准建證;房屋建成驗收符合規定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發給宅基地使用證書。
老宅基地面積超過本《辦法》規定標準的,應通過實施鄉(鎮)村建設規劃,調整居民點,更新改造舊房等途徑,逐步將多佔的土地收歸集體。
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請宅基地;出賣房屋的,應將宅基地退還集體,注銷宅基地使用證書;買賣房屋的農戶符合申請宅基地條件的,經鄉(鎮)人民政府批准,換發宅基地使用證書。
遷居、拆除房屋後騰出的宅基地,退還集體,統一安排使用,注銷宅基地使用證書。
第三十三條城鎮規劃區內的非農業戶居民、職工、國家工作人員建住宅用地,由城鎮建設部門按照城鎮規劃統一征地,集資統建,或報經批准由所在單位統建。確有必要申請使用集體所有土地建住宅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參照本《辦法》徵用土地的規定,支付補償費和安置
補助費。
第三十四條鄉(鎮)村企業建設用地,必須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批準的其他文件,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按本《辦法》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村企業建設用地標准,由省人民政府按照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生產規模,另行制定。
鄉(鎮)企業建設使用村(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負擔能力,參照本《辦法》第二十二條的有關規定,給被用地單位以適當補償,並妥善安置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第三十五條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的土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按本《辦法》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被用地單位的土地調整和補償安置辦法,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條鄉(鎮)村各項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的用途。批准後一年未使用的土地,應交還原集體經濟組織繼續耕種。
第三十七條農村專業戶、個體工商戶和經濟聯合體等從事非農業生產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應持有關部門的證明文件向所在村(組)提出用地申請,商訂協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規定許可權審批。
農民自理口糧進城經商、務工、從事運輸業和服務性行業,需要使用土地的,應向城市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參照本《辦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規定辦理。
第六章獎勵與懲罰
第三十八條對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一、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
二、同違反土地法規、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做出貢獻的;
三、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成績顯著的。
第三十九條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以及超過批準的用地數量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對非法佔用的土
地,每畝處以三百元至一千元的罰款;對非法佔地的單位主管人員和主要經辦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條農村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級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
由縣級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應比照前款從嚴處理。
第四十一條無權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非法批准佔用的土地,按本《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處理。對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單位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收受賄賂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
責任。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一律無效,沒收違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並可對當事人處以違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對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侵犯或者非法變更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非法變更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無效。造成損失的,賠償損失。
第四十二條破壞土地資源,非法取土、挖沙、採石、采礦等,嚴重毀壞耕種條件的,或因開發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漬化,故意拋荒,使農業生產受損失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治理和糾正,並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一至三倍處以罰
款。
第四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門、有關部門非法佔用被征地單位和個人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城市新蔬菜基地開發基金的,由本級或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退賠,並可處以非法佔用款數額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罰款;對主管人員及主要經辦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個人非法佔用的,以
貪污論處。
第四十四條在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過程中,拒不執行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煽動群眾鬧事、阻撓國家建設的,進行批評教育或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的過程中,利用審批土地、變更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調處糾紛,發放證件等職權,營私舞弊、行賄、受賄,敲詐勒索,貪污國家、集體財物和侵佔個人財物,情節輕微的,進行批評教育,退出非法所得,並給予行政處
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分,由當事人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決定並執行。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除依法可由鄉(鎮)人民政府決定執行者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出決定。當事人對處罰決定
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又不履
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受到限期拆除新建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處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停止施工。對繼續施工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有權制止。拒絕、阻礙土地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治安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
本《辦法》規定的罰款,上繳同級地方財政。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七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使用土地的管理辦法,按《江蘇省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執行。
第四十八條各市、縣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或補充規定,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第四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11月27日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實施辦法》和1983年10月22日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村鎮建設用地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省、市、縣過去發布的土地管理文件、規定,與《土
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相抵觸的,以《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為准。
附: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
(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1997年7月31日公布施行)

2. 司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章第九條

<土地管理法>第九條規定的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九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15年。

3. 個人的開荒地受法律保護嗎集體佔用個人的開荒地應該有補償嗎請哪位律師給明確解釋一下!謝謝!

開荒復地如果是依法的,受法制律保護,對開墾的荒地有使用權,集體佔用個人開荒地應該給與補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

第三十八條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的土地;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應當優先開發成農用地。

國家依法保護開發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十九條 開墾未利用的土地,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可開墾的區域內,經依法批准後進行。禁止毀壞森林、草原開墾耕地,禁止圍湖造田和侵佔江河灘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破壞生態環境開墾、圍墾的土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湖。

第四十條 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

(3)土地管理法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

(一)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五)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4.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第二項的司法解釋 15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征購為國有的土地 主要是指(一)市區范圍內尚未確定使用權人的國有土地; (二)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籌資需要徵用的土地; (三)土地使用期限屆滿應依法收回的國有土地; (四)市政府依法收回的閑置國有土地; (五)土地違法案件經依法查處、被市政府依法沒收和責令退回的土地; (六)因單位搬遷、解散、撤銷、破產、產業結構調整或者其他原因調整應當收歸政府的國有土地; (七)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後無力開發,又不具備轉讓條件,已閑置2年以上,由政府依法收回的土地; (八)因實施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調整的廢棄國有土地、經政府依法批准進行儲備的新征土地; (九)土地使用權人申請儲備中心收購的土地; (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全部成員成建制轉為城鎮居民後,原屬於其成員單位集體所有的土地;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