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的概念
『壹』 訴訟時效的完整概念!謝謝!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權利人將失去勝訴權利,即勝訴權利歸於消滅。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後,如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且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另一方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視為其自動放棄該權利,法院不得依照職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應當受理支持其訴訟請求。
完整概念需結合法律規定來看:
1.①《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②《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 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自追償請求人解決原賠償請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對其本人提起訴訟的法院的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
③《海商法》第二百六十條 有關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④《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三條 有關共同海損分攤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理算結束之日起計算。
⑤《拍賣法》第六十一條第三款 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2.①《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六條 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二年。
③《專利法》第六十二條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我國專利法規定的訴訟時效是2年,德國為6年,美國、日本為3年,trips里並無明確指出專利訴訟時效,但是第41條--50條規定了海關的臨時措施時間,20個工作日或31個日歷日。
歐洲各國設有專門的專利侵權法庭,英國(倫敦),荷蘭(海牙),德國(特別杜塞爾多夫),法國(巴黎)和義大利(12 個法院專門從事知識產權事務,分別在巴里、博洛尼亞、卡塔尼亞、佛羅倫薩、熱那亞、米蘭、那不勒斯、巴勒莫、羅馬、都靈、的里雅斯特、威尼斯)。英國,德國和荷蘭的程序被認為是比較快捷的。如,在荷蘭一年內可完成一項專利裁決;在英國,專利審理通常自程序啟動可能持續9-12 個月。相反,在法國,專利審理通常自程序啟動持續12-18 個月,並在審理結束後六個星期內才作出決定。而在義大利的專利審理可能需要長達數年之久。
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 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專用權有效期限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 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⑥《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⑦《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款 有關航次租船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⑧《海商法》第二百五十八條 就海上旅客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有關旅客人身傷害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二)有關旅客死亡的請求權,發生在運送期間的,自旅客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因運送期間內的傷害而導致旅客離船後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計算,但是此期限自離船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年
(三)有關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⑨《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九條 有關船舶租用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⑩《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有關船舶碰撞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碰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第三款規定的追償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之日起計算。
○11《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二條 有關海難救助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救助作業終止之日起計算。
○12《海商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根據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要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13《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
3.①《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 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②《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七條 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二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①《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二款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就是「除斥期間」,前面的訴訟時效指的是訴訟權利,這個概念主要指針對與實體權利,也就是法律規定你的某種實體權利的存續有一個固定的期間,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繼承法》第二十五條:「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婚姻法》的第十一條規定:「因脅迫結婚,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婚姻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鐵路運輸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第十五條規定:「對承運中的貨物、包裹、行李發生損失或逾期,向鐵路運輸企業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適用鐵路運輸規章180日的規定。自鐵路運輸企業交付的次日起算;貨物、包裹、行李全部滅失的,自運到期限屆滿後第30日的次日起計算。但對在此期間內或運到期間內已經確認滅失的,自鐵路運輸企業,交給貨運記錄的次日起計算」。
『貳』 海事法的海事法的含義
根據「海事法」的這一概念,我們把屬於「海商法」調整范圍中的船舶碰撞、海難救助、船舶殘骸清除、船舶污染海洋環境、共同海損、海上人身傷亡損害賠償、海事索賠責任限制界定為「海事法」的范圍。同時,國家海事主管機關對海損事故的行政調查和處理,與這些海損事故產生的民事法律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有必要納入海事法范疇加以分析和研究。
在英國,有學者將海商法(maritime Law)的組成分為海上運輸法(law of carriage by sea)、海上保險法(law of marine insurance)和海事法(admiralty law)。按照這種區分方法,海事法是海商法中除海上運輸法和海上保險法之外的其他內容的總稱。
在美國,admiralty,admiralty law與maritime law通常作為同義詞使用,是指「制約海商和海上航行、海上人員和財產運輸,以及一般意義上的海上事務的法律的整體;制約水上商務中產生的合同、侵權和工人賠償請求的規則」。但也有觀點認為,「maritime一詞是指「海的或者與海有關的」,「maritime law」是指「有關海洋資源的利用、海上商務和航行的法律、規則、法律概念和程序的整體;「admiralty law,,的含義一方面比「maritime law」窄,因為它僅指海上航行與航運的私法,另一方面又比maritime law」的含義寬,因為它既適用於海域,又適用於內陸水域。
在我國,也有學者認為,「海事法」是「海商法」的同名詞,並認為在當代,「海事法」稱謂比「海商法」更確切。這是因為,「海商法」二詞形成於航運發展早期商航一體」,又稱「船貨一家」的年代,即船舶所有人在裝貨港購買商品,作為貨物裝於其自有的船舶上,運輸至卸貨港銷售,以賺取商品買賣的商業利潤,船舶只是其實現商品買賣的運輸工具,即船舶所有人從事的是商業活動。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西歐完成了產業革命,推動了國際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商航一體」逐漸解體,出現了「商航分家」,又稱「船貨分家」,即船舶所有人不再從事商品流通領域的貨物買賣,其船舶運輸他人的貨物,賺取的是運費而非商品買賣的商業利潤。至此,船舶所有人實現的只是商品在流通領域中的位移,這種活動被認為是生產活動,或者說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從而,「海商法」一詞的「商」字 已不能適應船舶所有人從事的活動的性質從商業活動到生產活動的轉化。因此,有學者認為,現代海商法已不再調整商業性活動,「海商法」的名稱也應正名為「海事法」。
『叄』 投保額和保價額的定義和區別
保險合同條款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保險合同條款的內容,是指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通過協議而達成的保險人對投保人(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提供保障的有關事項的條款,它是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根據。這些內容採取條文化的方式表達,因此也稱為保險合同條款。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當事人的姓名和住所
合同必須有特定的當事人,保險合同並不例外。保險合同訂立後,保險費的支付,危險事故的通知,保險金的給付,皆須有明確對象。所以,保險合同中須列明當事人。
由於保險合同大多運用保單形式。在保單中保險人姓名地址已印就,要填寫的是投保人姓名。
在貨物運輸保險中允許採取指示式和無記名式,指示式即除記明投保人的姓名外,並記載「或其指定人」字樣。這種保險單投保人可以用「背書」方式轉讓給第三人。「無記名式」,即不具體載明投保人的姓名、投保人以交付保險單的方式而改變保單持有人。凡保險單持有人即可依據保險單條款內容向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以上作法是為了方便貨物轉讓。特別是海上運輸貨物,在運輸途中常有貨物易手的情況發生,無法先行徵得保險人的同意。所以,除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外,允許保險單隨貨物轉移而轉移。
總之,保險合同以記名式為原則,以指示式及無記名式為補充。
保險合同如在投保人之外另有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在合同中也應載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姓名。我國《海商法》規定,海上保險合同中只須列明被保險人名稱即可。在「指示式」或「無記名式」的保險單中,被保險人即是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的人。
保險合同必須載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所在地。標明投保人的地址可界定真實的投保人身份,避免發生張冠李戴,此外,各種權利與義務的行使,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所在地密切相關。所以在保險合同中標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地址是十分重要的。
二、保險標的
在不同的保險中保險標的的內容有所不同。 有形財產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指保險事故可能發生的財產。 無形財產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指被保險人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人身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可能發生人身事故的被保險人。
在保險合同中明確載明保險標的是保險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如在合同生效時保險標的因非保險事故而滅失,保險合同即因喪失保險標的而失效。
在財產保險合同中載明保險標的可判明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有無利害關系,有無保險利益。也就是判明投保人是否有投保資格的根據。保險利益在合同中不須記載,只要明確記載投保人及保險標的即可判定。可確定投保人可以投保的最高保險金額。可明確保險人提供經濟保障的目標。在保險事故發生後,可以核實損失,計算賠款。
在人身保險中須載明被保險人的姓名,其目的也在於明確保險人提供保險保障的對象。同時,也使保險人了解被保險人的狀況,諸如被保險人的年齡、職業、住所、健康情況等,從而明確自己承擔的危險責任。
三、保險金額
保險金額,簡稱保額,是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應賠償金額的最高限度。
一 載明保險金額的作用:
⒈投保人根據保險金額確定其應付的保險費;
⒉確定保險人賠償的最高限額。保險企業是承擔風險責任的企業,但其責任也有一定限制。保險金額的確定,就是保險人與投保人共同確定的責任限額。即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人應按實際損失賠付,最高賠償額以保額為限。
二 保險金額的確定方法:
在不同的保險合同中,保險金額的確定方法不同:
⒈財產保險合同保險金額的確定。
在財產保險中保險金額要根據保險標的價值確定,原則上保險金額不能超過保險標的的價值。
保險標的的估價標准不同,保險標的價值的確定也不同。原則上應以客觀的市價為准。
投保時作為確定保險金額基礎的保險標的的價值,就稱為保險價值或保險價額,即對保險標的所有保險利益在經濟上用貨幣估計的價值額。這種保險價額的確定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依市價決定。市價變動,保險價額隨之變動。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人的賠償金額不超過保險標的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市價的總額。
第二,依當事人雙方約定。當保險標的無市價可參考的情況下,為便利當事人,可以由雙方約定保險價額。在這基礎上再確定保險金額。保險人在發生賠償責任時不須再對保險標的估價,根據約定的保險價額計算損失。
第三,依法律規定。在有些保險中,國家法律規定保險價額的計算標准,稱為法定保險價額。我國《海商法》規定,保險人與被保險人未約定保險價值的,保險價值依照《海商法》規定計算。
保險金額的確定不得超過保險價額,因為投保人要求保險保障以保險利益為限,超過保險利益的保險金額即為超額保險。但是有些險種並不限於保險標的的本身利益,應包括與該標的相關的利益。如貨運險,除貨價外,還有運雜費,預期利潤等。因此必須妥善掌握,區別對待。
⒉人身保險合同保險金額的確定
人身的價值無法衡量,所以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不存在保險價額。保險金額是人身保險合同雙方約定保險人承擔的最高給付限額或實際給付的金額。人身保險的保險金額在長期人壽保險中一般不作限制,只受投保人本身支付保險費能力的制約。但是對一些短期人身險或簡易人身險則往往對保險金額的最高額作出限制。這種限制由保險人在保險基本條款作出規定。
四、保險費
保險費簡稱保費,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支付的費用,作為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提供經濟保障的代價,即保險人分攤危險的代價。
保險費是建立保險基金的源泉,保險人能否有賠償能力,決定於他所收取保險費總額是否能彌補他所承擔的全部賠償責任。
保險費的多少,取決於保險金額的大小和保險費率的高低。
保險合同中須載明保險費率。保險費率是指保險人在一定時期按一定保險金額收取保險費的比例。
保險費率之對於保險,相當於商品價格之對於商品。正確確定保險價格將對保險需求有直接影響。保險費率的確定與一般商品價格的確定方法不同。一般商品價格是根據其已支出的生產成本和費用來確定的,但保險賠償金在其事故發生前還是一個未知數,只能事先對未來損失作一估計。為了科學釐定保險費率,必須積累損失記錄檔案,進行統計,運用大數法則來預測各種風險的損失率,在這基礎上確定保險費率。
在保險合同中如未訂明保險費,只要投保人明確保險險種和保險金額,就可依照保險人預先制定的保險費率表推算出保險費的數額。只要投保人同意支付保險費,即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有效成立。
五、保險危險
保險危險是指造成保險人承擔賠償損失責任的事故原因。造成損失的危險事故種類繁多。為確定保險人分擔危險責任的范圍,保險合同上必須載明承保的危險項目。可以一個保險合同只承保一項危險,也可以一個保險合同承保多項危險。但均得在保險合同中一一列舉。保險標的的損毀是由於合同所載明承保危險所致的,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反之,則不負賠償責任。
並不是任何危險,保險人都願意或可能承保。凡保險人可能承保的危險稱為可保危險。保險人不可能承擔責任的危險事故,稱為不可保危險。
可保危險須有下列條件:
一 可能性。危險須有發生的可能。無危險也無保險。如運輸中的食用油只有滲漏的危險,不會有破碎的危險。平板玻璃只有破碎的危險而無滲漏的危險。不同的保險標的可能遇到的危險事故不同。所以只有對特定的保險來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才可成為保險合同中承保的危險。
二 適法性。保險事故的發生必須不是由於非法行為所造成。
三 偶然性。危險事故的發生是偶然的。危險事故的發生存在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發生。危險事故不是被保險人故意造成的,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必定發生的損失如機械設備的折舊,財務上正常出現的拖欠等均不可以保險。
四 確定性。危險所導致損失的價值是可以確定的。否則保險人難以計算危險所帶來的損失,也難以確定其賠償責任,計算保險費率。
五 未來性。危險的發生須屬將來。危險有發生的可能性,而尚未發生,才可作為可保危險,如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事故已經發生,危險已成過去,這種危險就不能成為保險合同承保的危險。
六、保險責任、除外責任及賠付方法
具體落實到條款中,每種保險條款依據保障類型的不同將有較大差異。
七、保險責任的起止期限及保險期間
保險人承保的保險責任從開始到結束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保險責任起止的期間。
保險合同載明保險責任的起止期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投保人的保險保障是從保險責任有效期間才能享有,保險事故只有在保險責任有效期內發生,保險人才予以承擔賠償責任。
在這里要分清以下三個時間概念。
合同成立時間。這是指雙方當事人經過要約與承諾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訂立合同的時間。合同的成立意味當事人依照法定程序而設置了合法的保險關系。
合同生效期間。這是指合同從開始生效到結束。前者稱起保日,後者稱期滿日。從起保日到期滿日這一段時間又稱為保險期限(或保險期間)即指保險合同效力的延續時間。
保險責任的起訖期間。這是指保險人的保險責任的開始和終止時間。即指保險人承擔保險賠償責任開始的時間和終止的時間。
在通常情況下,保險合同成立之日,即合同生效之時,保險人的保險責任也即開始。保險合同期滿日,也即合同效力終止和保險責任告訖之時。但有時合同成立日,合同生效日和保險責任開始日不完全一致。這是因為當事人對保險合同的生效和保險責任的開始均附上條件的緣故。
當事人在進行某種法律行為,不希望該行為的效果立即發生,或不希望效果無限持續,因而對其行為的效果的產生或終止給以一定的限制,必須等待某種事實發生時,才開始生效。或者終止其效力。這稱之為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保險合同的起保日及滿期日,除註明年、月、日外,還要註明時辰。這在各國法律或習慣不同。目前我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保險條款規定合同生效是從起保日的零時開始到滿期日的24時為止。
保險期間的計算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 用日歷年、月計算。如財產保險合同通常為一年,期滿後可以續訂。人身保險的期限可以是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二 以一項事件的始末為存續期間。 在保險合同中載明保險責任的起訖時間及保險期間,即明確保險合同的開始,延續及終止時期,也明確了保險責任的起訖。
八、爭議條款
在合同中寫明發生保險爭議的處理解決辦法。一般的順序為:協商、仲裁、訴訟。
九、訂約的年、月、日、時
在合同中寫明訂約的年、月、日時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有了訂約的具體日期,才能確定投保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危險是否已經發生或消滅、保險費交納期限以及合同生效期間的計算等等。 十、其他條款
在保險合同基本條款之外,當事人還可以約定履行特種義務的條款,即特約條款。特約條款中最重要的是保證條款。在我國目前在開展保險業務中很少採用,但為各國所普遍使用。因此有必要掌握其基本含義及內容,以適應保險業發展的需要。
一 保證的定義
保證是被保險人根據具體情況作出關於某種事實的確認或作為與不作為的許諾。根據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有關保證條款的規定,所謂保證指被保險人所作允諾的保證,也就是說,被保險人保證在某些事情應為或不應為,或者保證履行某種條件,或者肯定或否定某種事實情節的存在。 二 保證的作用
在實際業務中,保險人要證實被保險人隱瞞或謊報重大事實並非易事,而且有些危險與被保險人的行為是否謹慎有關。因此,為保護保險人利益,確保保險人接受承保的條件與事實情況相符,不致於承擔自己原來並不準備承擔的危險責任,一種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在保險合同中增加保證條款,以保證保險業務的質量。
三 保證的種類
按保證的內容可分為承諾保證與確認保證。確認保證只保證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涉及將來的情況。承諾保證是指某一事項現在如此,將來亦必繼續如此。
四 違反保證條款的法律後果
對違反保證條款的法律後果,按一般慣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⒈保證條款中所保證事項,均推定為重要。提起訴訟時只要證明保證已被破壞即可,不必為保證的內容是否重要舉證。
⒉被保險人破壞保證,無論其故意或過失,效果相同。被保險人不得以無意違反保險條款為抗辯的理由。
⒊保證條款的破壞不必要與後來危險事故的發生有因果關系。
⒋違反確認保證,將使保險人有權自始取消合同,因為違反這種保證的行為或狀態,必然在合同開始時即產生或存在。違反承諾保證,將使保險人有權從違反這種保證之日起解除合同。但在保證違反之前出現的損失,保險人仍承擔責任。
⒌保險人在對方違反保證時,有權行使合同解除權,但也可以放棄追究違約責任的權利。 各國法律對違反保證條款的法律後果的規定不盡相同,在實際操作時應特別注意。
五 保證條款履行的例外
保證條款應嚴格履行,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例外:
⒈由於情況、環境變化,保證已不適用,或被保險人無法履行保證。
⒉由於法令變更,被保險人履行保證條款反成非法行為。 ⒊保險人事先棄權。
『肆』 有限責任、無限責任、有限連帶責任、無限連帶責任的區別和概念
一、定義不同:
1、有限責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專用語,一般在經濟領域提及。有限責任是與無限責任相對而言的,二者是投資者對其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責任的形式。
2、無限責任:指當企業的全部財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時,投資人應以個人的全部財產用於清償,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的責任與投資人的責任連為一體。
3、連帶責任:指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當事人對其共同債務全部承擔或部分承擔,並能因此引起其內部債務關系的一種民事責任。
4、無限連帶責任:指無限責任企業的投資人除承擔企業債務分到自己名下的份額外,還需對企業其他投資人名下的債務份額承擔連帶性義務,即其他投資人無力償還其名下的債務份額時,自己有義務代其償還債務份額。
二、責任的范圍不同
①有限責任,是指以全部財產中的部分財產來承擔責任。
②無限責任,是指以全部財產來承擔責任,即有多少財產就承擔多少責任。
2、債務人關系不同
①無限責任說的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債權承擔的是無限責任,是區別於有限責任而言的。
②無限連帶責任不僅僅強調債務人對債權人是無限責任的關系,同時強調債務人之間的責任是連帶的。
(4)海商法的概念擴展閱讀
無限責任與無限連帶責任的認定:
一、無限責任:
1、共同承攬人對定作人承擔連帶責任,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兩個以上的受託人共同處理委託事務的,對委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3、個人獨資企業,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二、連帶責任:
1、一個合夥人或者數個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夥企業債務的,應當承擔無限責任或者無限連帶責任,其他合夥人以其在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為限承擔責任。
2、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伍』 船舶碰撞的中國船舶碰撞概念的爭議焦點
中國法學界的學者和司法工作人員對船舶碰撞概念以及船舶碰撞的構成要件有著不同的觀點,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中國海商法第170條規定,即上述中國船舶碰撞構成要件的第二點「船舶碰撞以船舶間實際接觸致損為原則,以非實際接觸為補充」上。
有的學者認為,根據中國海商法第170條規定以及《里斯本規則》的相關規定,間接碰撞屬於船舶碰撞的范疇,現代海事處理中將間接碰撞包括在船舶碰撞內更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定。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構成船舶碰撞必須在船舶間發生了實質性的或直接的接觸,間接碰撞或浪損不屬於船舶碰撞的范疇……但在中國的立法中可以類推適用船舶碰撞的規定。
司法實踐中同樣存在這樣的爭議(舉例說明):
2000年6月9日原告平湖市南市建陶物資有限責任公司與被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平湖市支公司海運貨物保險合同糾紛簽訂一份國內貨物運輸預約保險協議書,並附有1997保險條款,約定被告承保原告所運貨物的基本險,按運輸方式不同分別適用《公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水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鐵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或《國內航空貨物運輸保險條款》,保險期限為2000年6月12日零時起至2001年6月11日二十四時止。2000年8月初,原告從廣東省南海市購買了一批貨物,並由蒼南縣航運公司的「浙蒼機8」船從廣東省石灣碼頭運至浙江省乍甫港。2000年8月17日11時許,在香港北航渡水域,「浙蒼機8」船為避讓他船,操縱不當,使船舶失去穩性,船體向左傾斜沉沒,致使船上所載運的原告貨物全損。2002年8月5日原告向本院起訴,要求被告支付貨物保險賠款1036765元,逾期付款違約金暫計137164元,合計1173929元。11月26日,本案以被告支付原告30萬元而調解結案。
本案爭議的焦點就在於如何理解船舶碰撞的概念。原告及審理該案法院的少數意見認為,《海商法》第165條和第170條應一並考慮,且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船舶碰撞和觸碰案件財產損害賠償的規定》 (以下簡稱《碰撞賠償規定》)對「船舶碰撞」的含義做了明確:「船舶碰撞是指明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兩艘或者兩艘以上的船舶之間發生接觸或者沒有直接接觸,造成財產損害的事故」。1910年《船舶碰撞公約》第13條「本公約的規定擴及於一艘船舶對另一艘船舶造成損害的賠償條件,而不論這種損害是由於執行或不執行某項操縱,或是由於不遵守規章所造成。即使未發生碰撞,也是如此。」
《里斯本規則》則直接把間接碰撞規定在船舶碰撞的定義中。根據以上法律法規及國際公約的規定,應理解為船舶碰撞的概念應該包括船舶的間接碰撞。故本案中的間接碰撞屬於1997保險條款所稱船舶碰撞的范疇。
被告及審理該案法院的多數意見則認為,《海商法》第165條關於船舶碰撞的概念是明確的,即船舶發生接觸是船舶碰撞構成的要件之一,間接碰撞是船舶碰撞責任分擔上適用,而不是間接碰撞就等於碰撞。1910年《船舶碰撞公約》也作類似規定,第1條「海船與海船或海船與內河船發生碰撞,致使有關船舶或船上人身、財產遭受損害」。第13條規定的擴大適用,並沒有改變船舶碰撞的定義。同時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碰撞賠償規定》對「船舶碰撞」解釋僅是解決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問題,其並不能改變海商法對船舶碰撞的定義,沒有普遍約束力。本案貨物的載運船舶是操縱避讓不當,沒有與他船發生接觸,故不屬於碰撞范疇;而且經中國人民銀行審閱的《水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解釋》中對於碰撞也作出一致解釋的:碰撞,是指船舶在可航行水域與本船以外的物體發生直接接觸或撞擊的事故。基本險是列明風險,涉案貨物的滅失的原因非屬於1997保險條款第五條列明風險的范圍,故不屬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責任。
『陸』 海商法中的」船舶優先權」是什麼概念
船舶優先權是指海事請求人依照《海商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經營人提出海事請求,對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舶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享有優先權的內容是: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遺反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費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
船舶優先權的行駛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船舶優先權因海事請求權的轉移而轉移,不因船舶所有權的轉移而消滅,但船舶轉讓時,船舶優先權自法院應受讓人申請予以公告之日起滿60日不行使的除外。
船舶的優先權因下列情況之一而消滅:
一、具有優先權的海事請求,自優先權產生之日滿一年不行使;
二、船舶經法院強制出售;
三、船舶滅失。
『柒』 我國海商法給提單下的定義是什麼
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海商法》第71條) 簡稱B/L,在對外貿易中,運輸部門承運貨物時簽發給發貨人的一種憑證。收貨人憑提單向貨運目的地的運輸部門提貨,提單須經承運人或船方簽字後始能生效。是海運貨物向海關報關的有效單證之一。 海運提單Marine Bill of Lading or Ocean Bill of Lading,或簡稱為提單Bill of Lading, B/L,是國際結算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單據。《漢堡規則》給提單下的定義是:Bill of lading, means a document which evidences a contract of carriage by sea and the taking over or loading of the goods by the carrier, and by which the carrier undertakes to deliver the goods against surren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a named person, or to order, or to bearer, constitutes such an undertaking.《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993年7月1日施行第71條規定:「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 提單具有以下三項主要功能: 1、貨物收據。 對於將貨物交給承運人運輸的托運人,提單具有貨物收據的功能。承運人不僅對於已裝船貨物負有簽發提單的義務,而且根據托運人的要求,即使貨物尚未裝船,只要貨物已在承運人掌管之下,承運人也有簽發一種被稱為「收貨待運提單」的義務。所以,提單一經承運人簽發,即表明承運人已將貨物裝上船舶或已確認接管。提單作為貨物收據,不僅證明收到貨物的種類、數量、標志、外表狀況,而且還證明收到貨物的時間,即貨物裝船的時間。本來,簽發提單時,只要能證明已收到貨物和貨物的狀況即可,並不一定要求已將貨物裝船。但是,將貨物裝船象徵賣方將貨物交付給買方,於是裝船時間也就意味著賣方的交貨時間。而按時交貨是履行合同的必要條件,因此,用提單來證明貨物的裝船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2、物權憑證。 對於合法取得提單的持有人,提單具有物權憑證的功能。提單的合法持有人有權在目的港以提單相交換來提取貨物,而承運人只要出於善意,憑提單發貨,即使持有人不是真正貨主,承運人也無責任。而且,除非在提單中指明,提單可以不經承運人的同意而轉讓給第三者,提單的轉移就意味著物權的轉移,連續背書可以連續轉讓。提單的合法受讓人或提單持有人就是提單上所記載貨物的合法持有人。提單所代表的物權可以隨提單的轉移而轉移,提單中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也隨著提單的轉移而轉移。即使貨物在運輸過程中遭受損壞或滅失,也因貨物的風險已隨提單的轉移而由賣方轉移給買方,只能由買方向承運人提出賠償要求。 3、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成立的證明文件。 提單上印就的條款規定了承運人與托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而且提單也是法律承認的處理有關貨物運輸的依據,因而常被人們認為提單本身就是運輸合同。但是按照嚴格的法律概念,提單並不具備經濟合同應具有的基本條件:它不是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約束承托雙方的提單條款是承運人單方擬定的;它履行在前,而簽發在後,早在簽發提單之前,承運人就開始接受託運人托運貨物和將貨物裝船的有關貨物運輸的各項工作。所以,與其說提單本身就是運輸合同,還不如說提單只是運輸合同的證明更為合理。如果在提單簽發之前,承托雙方之間已存在運輸合同,則不論提單條款如何規定,雙方都應按原先簽訂的合同約定行事;但如果事先沒有任何約定,托運人接受提單時又未提出任何異議,這時提單就被視為合同本身。雖然由於海洋運輸的特點,決定了托運人並沒在提單上簽字,但因提單畢竟不同於一般合同,所以不論提單持有人是否在提單上簽字,提單條款對他們都具有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