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進步
新修改刑事訴訟法針對司法實踐中證人應當出庭而不出庭的問題版比較突出的現象,權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作出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
新刑訴法第187條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
新刑訴法第188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處罰人對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這是關於強制證人出庭制度和對證人拒絕出庭作證的懲罰措施的規定。
在實踐中,要注意把握強制證人到庭的條件,一是證人經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二是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三是證人不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只有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證人不出庭,才可以採取強制手段。
⑵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制較之前有哪些進步
西周的治國模式是奴隸社會較為完備的時期,其「保民」,「明德慎罰」的立法思想與目前國家提倡的「以德治國」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禮刑結合」。
以德配天君權神授說的產生,認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獨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屬於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西周統治者感到僅靠神權不足以維系其統治,還必須兼顧人事,重視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治國方略運用於法制方面就是要明德慎罰。即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須寬緩、審慎,執行刑罰更要慎重。這意味著神權思想第一次動搖,為戰國時期神權的進一步衰落和儒家思想產生提供條件。
(2)刑法的進步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的刑事法法律形式:
1、禮。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又稱《周禮》,為周公所制。所謂周公制禮,即在周公主持下,對以往宗法傳統習慣進行整理、補充,釐定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及相應典章制度、禮節儀式。禮在西周伴隨著宗法思想與制度的系統化而發展成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禮制。
2、刑。西周法的基本形式之一。相當於現代刑法典,迄今所知有《九刑》、《呂刑》。尤其是《呂刑》,貫穿明德慎罰精神。
3、誓。即誓詞,周王或諸侯發布的戰前動號令,屬於軍令。
4、誥。即訓誡之詞,周王對諸侯發布的命令。
5、命。即王命,周王對某一具體事務臨時發布的命令。
⑶ 五分鍾演講稿刑法與進步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台,「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麼令人振奮!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籲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紐約,這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卻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鍾,就有一場搶劫上演。而在我國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觸犯刑法的不良現象。如:強要同學錢財,參與搶劫,更有甚者結幫犯罪。據報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萬寧市17歲學生溫某,因持塑料槍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來,青少年結幫犯罪現象也呈上升勢頭,加入黑幫犯罪的一般是18歲以下的在校學生。來自公安機關的一則統計數字表明,80年代後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佔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l%。犯罪,無疑永遠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正義。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鑽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並學會捍衛它!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總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准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擁有。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⑷ 刑法與進步的含義是什麼
1、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2、進步:是指人或事物向上或向前發展。
⑸ 刑訴法新規定是進步還是倒退
這次人大會上引起最多關注的,莫過於刑訴法修正案。對於我這個學習刑訴法16年的人而言,應該是好事。但後來發現,與流行的謬誤作戰,確實有點累。因為公知們誤導網民說:新刑訴法尤其是73和83條,是大倒退! 於是群情激憤,關於「秘密拘捕」的傳聞喧囂塵上,某些人如喪考妣。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人罵了半天認真對比過新舊條文嗎?1979年和1996年刑訴法都規定:「 按照新刑訴法草案第83條的規定, 拘捕必須在24小時內通知家屬,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情形,僅限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並規定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也就是說,新法至少做了三個限定:(1)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不再適用於任何罪名,而是只限定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大大縮小了范圍;(2)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不像舊法一樣隨意不通知了。(3)必須通知家屬,而不是家屬或單位了,家屬知情權得到保障。三個方面,都是 限制公權,保障人權。 還有人說,那去掉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主義犯罪的例外行不行?我認為不行,原因有三:(1)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主義犯罪是各國打擊的重點,例如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為加強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力度而限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做得只比中國更嚴格而非更寬松。至少新刑訴沒有像美國《2011年國防授權法》那樣規定不經審判就可以一直拘押犯罪嫌疑人,直到其「敵意」消失。(2)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主義犯罪屬於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犯罪,如果偵查不力,將危及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假如有ABCD四人涉嫌參與恐怖主義犯罪,現在拘捕了A ,准備張網抓BCD ,假如必須24小時通知家屬,那BCD得知消息後會逃脫或者臨時改變犯罪計劃,會對公眾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時只能等BCD都抓獲後一並通知家屬,以免打草驚蛇;(3)擔心該例外濫用,那涉及到法律執行的問題,司法機關會出台細則,刑法相應的條文也會修改。但若以可能濫用為反對的理由,那麼任何法律規范都有濫用的問題,不要把立法和司法混為一談。「在將要授權的一切情況中,首先要決定的一點是,這樣一種權力對公共利益是否需要;其次是,在批准決定的情況下,要盡可能有效地防止濫用權力」——《聯邦黨人文集》中這句話,不能跳過第一句而只談第二句。 還有人擔心危害國家安全罪規定不明確,偏要讓新刑訴法規定。刑訴法是程序法,實體的問題應該由刑法規定。現行《刑法》分則第一章12個條文已經明確規定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是犯罪,不懲罰思想。普通人很難犯這罪,不必有過多擔憂。當然,對於恐怖主義犯罪,應該在實體法上有更明確的規定。 此外,對於新刑訴法第73條指定居所的監視居住,舊法本身就有(舊法第57條第一項),並非新法發明。新法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後,原先要被關進看守所拘留的人,現在有了一個可以不被直接拘留和逮捕的新選項。事實上還是變寬了。有些人認為是「雙規」的擴大化,卻沒有想到這是「拘捕」的縮小化。舊法中監視居住的規定有漏洞,只規定未經批准不得「會見他人」 ,卻沒說不能上網。故監視居住後嫌犯仍可聯系同案犯。尤其在嫌犯住所的監視居住更是如此。故實踐中公安寧願選擇把犯罪嫌疑人關看守所里。新法73條擴大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范圍,正使一些原本要被關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不用被關押。這難道不是保障人權?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主義犯罪和特別重大賄賂犯罪而指定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的情形,也是需要通知家屬的,所以並不存在「秘密拘捕」。如果阻止了新法的通過,人權保障將回到舊法的狀態,也就是三十三年前或十六年前的狀態,這是人民願意的嗎?社會總是要前進,法治也應當進步,哪怕是一小步,都值得鼓勵,而不是扼殺。 好在人大代表還是順應民意,以贊成2639 ,反對160 ,棄權57通過了新刑訴法。法治的每大一步,都是由這樣的一小步一小步構成的。祝賀新刑訴法! 美國《2011年國防授權法》,S.1867,Section 1031: 不經審判,拘押,直到(被拘押者)「敵意」消失。至少從文字上來說,這才叫霸氣。參考:新刑訴法草案全文以及新舊對比:
⑹ 刑法與進步
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了刑事法「理念」的進步與發展。技術發展與古典犯罪論體系和內晚近犯罪論體容系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康德法權哲學思想,對於「構成要件」這種法實證主義所要求體現的模型具有所謂「康德式」的批判。
在人類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勞動技能的進步似乎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那麼,技術與人類的意識的變化,尤其與刑法理念更新的關系是什麼,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其實,在福柯的哲學思想當中,似乎可以找到技術與理念關系的答案。「其開始研究19世紀法國社會中的刑事制度,旨在探討知識構成的『法律-政治』模式和『權利-知識』的合二為一。這是因為若沒有權力,知識就不會形成,若沒有知識,權利就不會實施
縱覽歷史,從18至20世紀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人類認識論、方法論及其世界觀的變化與發展,以及刑法理念,特別是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和期待可能性理論隨之相應的演化與變異中,在刑法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國家刑法權力實現的「技術」不斷地深化,決定了刑事法「理念」的演進與發展。而「技術決定理念」論題的奧秘也將會繼續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啟示。
⑺ 中國古代刑法及現代刑法的區別與進步
簡單來說 更具體完善 情節更細致,刑種也更人道!程序更加完善。 但我們中國還沒有完善的刑法體制!!!
⑻ 司考課聽很多,刑法柏浪濤讓我進步最大.民法有沒象他那樣,對考點涉的行為方式和判斷標准分析特別清晰的老師
民法的名師有抄很多,我過司考那年聽的是張翔的,但是聽張翔的要一定的基礎才行,我建議還是試試李建偉的吧,他現在都是眾合的校長了,講課方面肯定不會差的,他對知識點的把握以及與考點的聯系還是很獨到的,希望能幫得到你
⑼ 刑法與進步五分鍾演講
《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⑽ 西周時期刑法的發展
西周時來期,墨、劓、
、宮自、大辟等五刑仍被作為主體刑而廣泛使用。除此以外,徒刑、拘役、流刑也是當時的重要刑罰手段。
(1)徒刑
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罪人,關在監獄中「任之以事而收教之」,即進行勞動改造,而且不準犯人像正常人那西半球戴冠飾。「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即按罪行輕重而關押不同時間。史稱這種制度為「圜士之制」。這說明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與身體刑、財產刑不同的勞役刑,即有期徒刑。
(2)拘役
史籍記載,西周時把犯罪情節輕微的人罪犯縛手足,放在朝門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過,然後送到司空那裡作短期勞役,時間最長為九個月。這種處罰近似於後世的拘役,史稱「嘉石之制」。
(3)贖刑
贖刑是一種刑罰執行的交通辦法,既允許受刑人拿出一定金錢或物品折抵刑罰。贖刑在夏朝時即已存在,西周時曾廣泛使用,贖刑金額根據刑種不同而大小不一。
(4)流刑
流刑即流放。西周時期流刑大多針對貴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