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論述刑法

論述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04:55:19

⑴ 請論述刑法的三大原則的含義和要求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⑵ 簡述刑法概念。特徵

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埂,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犯罪構成的特徵: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於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於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從同類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於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實特徵來說明,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有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必須將構成要件的事實同其他事實相區別。

3.犯罪構成具有法定性。

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規范加以規定或者包含。只有經過法律選擇的案件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在立法者看來,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構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構成要件的法定性與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備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行為才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分別由總則和分則共同實現。因此,認定具體犯罪時,應以刑法典總則規定為指導,根據刑法典分則對案件事實逐一認定,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⑶ 論述唐律的刑法原則

唐代的刑事法律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之中。唐律的刑法原則分為三類:第一是十惡重懲原則,第二是皇親、官僚減免原則,第三是其他刑法原則。
1.十惡重懲原則。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並「特標篇首」。十惡的具體內容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上述十種犯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大不敬,這是十惡的核心內容;第二類是嚴重危害封建社會秩序的犯罪,如不道;第三類是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總之,這十種犯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權的根本利益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關繫到封建政權的生死存亡,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予以重懲。
對十惡犯罪重懲表現在:第一,凡預謀者,即構成犯罪;第二,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第三,株連親屬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第四,不可得到寬免,死刑必須立即執行。
2.貴族、官僚減免原則。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確定了對於犯罪的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制度,包括議、請、減、贖、官當等。
「議」,即「八議」,是對八種特權人物犯死罪,在審判處罰時適用的特殊程序。這八種特權人物為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賢人君子,有突出品行者)、能(有傑出才幹者)、功(有卓著功勛者)、貴(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政務,有突出貢獻者)、賓(前朝皇室後代)。
「請」,是奏請皇帝、進行裁決的特殊程序。
「減」,是減一等刑罰。
「贖」,是以銅贖罪。
「官當」,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流兩種刑罰。
這項原則充分暴露了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但是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封建特權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限制了貴族、官僚的恣意妄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權,將貴族、官僚的生殺予奪集於己手。
3.其他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
(2)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但是唐律為了防止該項原則的適用影響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唐律明確規定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隱不告。
(3)自首減免刑罰。
(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原則。
(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的原則。
(6)數罪並罰的原則。
(7)累犯加重的原則。
(8)類推原則。
(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註:以上只是唐律刑法原則的一個概述,如你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站內聯系)

⑷ 論述刑法制定依據,並舉例說明

我國刑法第1條規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這一規定明確了我國刑法的根據。

⑸ 論述刑法犯罪種類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也說對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財產的危險。從行為的表現形式上看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破壞公用工具、設施危害公共安全;實施恐怖、危險活動危害公共安全;違反槍支、彈葯管理規定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責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其構成條件為:1)侵害的客體是社會的公共安全,即對不特定多人的死傷或重大公私財物的廣泛性破壞,而不是侵犯某一特定個人的人身權利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物的少量損失。這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區別於其他各類犯罪的最本質特徵。(2)客觀要件表現為實施了各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並已經造成了實際損害後果,或者雖未造成實際損害後果,但卻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這類犯罪中的某些具體犯罪,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行為,足以危 害公共安全的,即構成犯罪的既遂。(3)主體多數是一般主體,少數應由特殊主體構成。(4)主觀要件有些犯罪表現為故意,有些則為過失。過失犯罪比較集中,是這類犯罪的又一顯著特點。(二)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其特徵為:1、犯罪主體:自然人,某些犯罪最需要具有特定的身份。2、主觀方面:故意3、客觀方面:12種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4、犯罪客體:國家安全。(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在市場經濟運行或經濟管理活動中進行非法經濟活動,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公民的人身權利包括人的生命權(即生存權)和健康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主要是指侵犯公民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生命權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權利,任何人也不能非法剝奪。公民的民主權利主要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通信自由權等。刑法為了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能夠更好的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並使其民主權利不受侵犯,將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作為專章加以規定。這一章主要包括以下罪名:殺人罪、傷害罪、強奸罪、綁架罪、猥褻、侮辱婦女罪、非法拘禁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罪、破壞選舉罪、刑訊逼供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虐待家庭成員罪等。(五)侵犯財產罪是指故意非法地將公共財產和公民私有財產據為已有,或者故意毀壞公私和財物的行為。包括:搶劫罪;盜竊罪;聚眾哄搶公私財物罪;侵佔罪;敲詐索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等。其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表現為以暴力或非暴力、公開或者秘密的方法,攫取公私財物,挪用單位財物,或者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客觀表現:其一,採用各種非法方法和手段,將他人控制之下的財物,轉移到行為人的控制之下據為已有,如搶劫、搶奪、盜竊、詐騙等等犯罪。其二,將業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財物,應當退還而拒不退還,非法據為已有,如侵佔罪。其三,非為據為已有,而擅自動用自己經手、管理的財物的.如挪用資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其四,毀壞公私財物,使財物的價值全部或部分喪失的,如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從侵犯財產罪的行為方式上看,大多數犯罪只能以作為的方式實施,例如,搶劫、盜竊、敲詐勒索等罪,不可能以不作為方式實施。但是,侵佔罪表現為將代為保管的!(六)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良好的社會秩序既是國家機關對社會生活進行管理的目標,也是使國家各種管理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同時也是國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因此我國歷來注重用刑法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行為作斗爭。其構成特徵為:(一)本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即國家機關依法對社會進行管理而形成的正常的社會秩序(二)本類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以分為以下九類:(1)擾亂公共秩序;(2)妨害司法;(3)妨害國(邊)境管理;(4)妨害文物管理;(5)危害公共衛生;(6)破壞環境資源保護;(7)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8)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9)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其中,絕大多數行為表現為作為,少數行為表現為不作為。(七)危害國防利益罪是指危害作戰和軍事行動,危害國防物質基礎和國防建設活動,妨害國防管理秩序,拒絕或者逃避履行國防義務,損害部隊聲譽的行為其構成特徵:1、危害國防利益罪侵害的同類客體,是國防利益。所謂國防利益,是指國家為提高國防物質基礎建設水平,加強國防管理,防備和抵禦侵略與顛覆,捍衛國家 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維護部隊聲譽,而享有的進行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建設和斗爭等活動的排他性的權利。具體包括作戰利益與軍事行動利益,國防自身安全, 武裝力量建設,國防物質基礎,軍事斗爭,國防管理秩序等等。任何人(主要指非軍人)實施的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行為,沖擊軍事禁區行為,拒絕逃避服兵役 的行為,都會危及國防利益。為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對情節嚴重或造成重大後果的上述行為均作為犯罪,予以刑事處罰。2、危害國防利益罪在客觀上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危害作戰和軍事行動,危害國防物質基礎和國防建設活動,妨害國防管理秩序,拒絕或者逃避履行國防義 務,損害部隊聲譽的行為。其中,所謂危害作戰和軍事行動,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軍人依法執行職務,戰時故意向武裝部隊提供虛假敵情,戰時造謠惑眾擾亂 軍心,戰時拒絕或者故意延誤軍事訂貨,戰時拒絕軍事徵用等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所謂危害國防物質基礎和國防建設活動是指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 訊,向武裝部隊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偽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以及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車輛牌照等專用標志 等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所謂妨害國防管理秩序,是指聚眾沖擊軍事禁區或擾亂軍事管理區,煽動軍人逃離部隊,或者明知是逃離部隊的軍人而僱用,在徵兵工作 中徇私舞弊,接送不合格兵員等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所謂拒絕逃避履行國防義務,是指預備役人員戰時拒絕、逃避徵召或者軍事訓練以及公民戰時拒絕、逃避服 役等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所請損害部隊聲譽,是指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等行為。3、危害國防利益罪的主體多為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且一般都是非軍人。但也有少數罪,只能由特殊主體構成,如刑 法典第368條第2款規定的阻礙軍事行動罪,第374條規定的接送不合格兵員罪等。此外,單位也可成為某些危害國防利拚罪的犯罪主體,如第370條規定的 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等。(八)貪污受賄罪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並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收受他人財物並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1)利用職務上的便利。(2)利用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在主觀方面是由故意構成,只有行為人是出於故意所實施的受賄犯罪行為才構成受賄罪,過失行為不構成本罪。(九)瀆職罪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妨害國家管理活動,致使公共財產或者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其特徵為:1.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或者說本罪為身份犯,即只有那些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成為本罪的主體。但刑法第398條第2款規定的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和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除外。所謂特定身份,在本類罪中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各級國家機關中的管理人員。應當注意的是刑法把一般國家工作人員排斥在本罪的主體之外。國家工作人員包括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只是國家工作人員中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指國家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等部門的公職人員,還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各級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各級機關的公職人員。2.本罪的主觀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過失。刑法分則第九章規定的33個罪名中,有24個罪名只能由故意構成,有9個罪名只能由過失構成。3.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包括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並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所謂濫用職權,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依法行使職權而任意擴大自己的職務許可權;所謂玩忽職守,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疏於職守、不按規程或規章行使管理職權;所謂徇私舞弊,則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視神聖公職如兒戲,為了一己之私而徇情枉法。應當指出,一般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和徇私舞弊的行為並不都構成瀆職罪,只有那些因為瀆職行為而致使公共財產或者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才構成犯罪。4.本罪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所謂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管理職權的正常活動,如各級行政部門(包括工商、衛生、內外貿易、海關、教育、財政稅收、交通、農林漁政等部門)、司法部門的正常管理活動。瀆職罪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嚴重失職行為,而這種嚴重的失職行為顯然是對國家機關正常管理活動的嚴重侵害。(十)軍人違反職責罪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現役軍人、戰時預備役人員以及其他軍內在編職工違反職責,危害國家軍事利益,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構成軍人違反職責罪應當符合下面幾個條件:1.必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或者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現役警官、文職幹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和其他人員才能構成本罪。2.必須實施了違反軍人職責的行為3.必須是危害國家軍事利益的行為。4.必須是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⑹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論述)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犯罪構成,是指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其中,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單位。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行為人的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是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主觀方面要件,有些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某些特定犯罪的構成還要求行為人的行為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或者損害特定的對象等。犯罪構成有助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對准確、合法、及時地同犯罪作斗爭,切實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者不受非法追究,具有重要意義。

⑺ 論述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版平等的原則。

1.行法權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⑻ 刑法論述題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論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徵
二.論述我國刑法的效力范圍
三.論述犯罪故意
四.論述犯罪既遂
五.論述犯罪未遂
六.論述犯罪中止
七.論述繼續犯
八.論述想像競合犯
九.論述結果加重犯
十.論述連續犯

熱點內容
購銷合同怎樣簽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4:12:06 瀏覽:316
陽光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2-12 13:48:59 瀏覽:750
楊秀清民法 發布:2025-02-12 13:23:34 瀏覽:280
司法小貼士 發布:2025-02-12 12:58:20 瀏覽:834
依法治國的案例最新 發布:2025-02-12 12:44:23 瀏覽:786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