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沙皇刑法

沙皇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9-14 23:28:16

⑴ 明治維新的積極,消極影響, 以及評價, 後人影響

積極影響:1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
2成為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3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4擺脫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為其他落後國家提供啟迪和經驗
消極影響:1農民生活貧困,影響國內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2軍國主義擴張,給各國帶來災難
3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4愚民政策,天皇崇拜
後人影響:激勵愛國志士救亡圖存,改弦更張,例如百日維新
中國近代,現代改革大多吸取了明治維新的教訓,從而增強國力,開創新的輝煌

⑵ 怎樣評價拿破崙

拿破崙是一名來出色的軍事自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⑶ 尼古拉二世訪日遇刺後,為何兒島惟謙堅持以謀殺未遂判處

明治維新之所以取得成功,日本之所以能由封建社會迅速地過渡到近代社會,明治天皇固然扮演著關鍵角色,但一大批維新志士的努力同樣重要。在這些人中,曾喊出寧肯國家滅亡也要維護司法獨立、號稱日本“護法之神”的兒島惟謙,堪稱典型代表。

兒島惟謙,乳名雅次郎,字有終,號天赦園,1837年生於宇和島,是當地藩士金子惟彬的次子。兒島惟謙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出生後不久便遭父親嫌棄,被寄養在鄰居家裡,很多年後才被接回本家。年輕時的兒島惟謙是個維新派,與維新派著名人物坂本龍馬、五代友厚等人交往密切,在倒幕運動中相當活躍。

德川幕府被推翻後,兒島惟謙作為倒幕功臣正式踏入政壇,從御用掛(相當於天皇顧問或秘書)做起,此後擔任品川縣少參事、名古屋審判所長、大阪上訴院長等職務,1891年晉升為大審院長(大審院在1947年之前相當於日本的最高法院)。兒島惟謙剛一就任大審院長,便碰到無比棘手的案子——“大津行刺案”,而也正是因為此案,最終讓他名揚天下。

所謂的“大津行刺案”,發生在沙俄皇太子尼古拉(即後來的尼古拉二世)訪日期間。1891年5月11日,尼古拉在日本親王棲川宮威仁等人的陪同下游覽位於大津城的旅遊勝地琵琶湖,同行的還有希臘王子格奧爾基。由於此時日俄關系緊張,民間謠傳尼古拉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刺探日本情報,以備將來作戰所用。雖然只是一則謠言,但傳播速度很快,深信不疑者亦大有人在。

兒島惟謙

頂著重重壓力,日本大審院特別庭最終做出裁決,津田三藏“謀殺未遂”罪名成立,處以終身苦役(同年9月因急性肺炎死於獄中,但世人多懷疑是政府謀殺)。消息傳出後,沙俄強烈表達不滿,而尼古拉更是痛罵日本人為“東方獼猴”。至於日本方面,青木周藏、西鄉從道、山田顯義因為干涉司法審判未遂,經媒體揭發後被迫辭職。

當然,與沙俄的不滿和3位大臣辭職相比,日本則因案件判決受到歐美國家的稱贊,認為它能夠堅持司法獨立,實在難能可貴。除此之外,此案的審判結果還給日本帶來兩大“利好”:一,使司法權最終擺脫內閣的操控,《明治憲法》引進的三權分立制衡原則得以落實,對日本議會民主制的發展影響深遠;二,日本借勢與英法美等多國協商,最終達到修改、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標。

案件判決結果如此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兒島惟謙由此受到國內外輿論界的交口稱贊,並因此獲得日本“護法之神”的美名。可惜,兒島惟謙在大審院長的位子上並沒有待多久,在“大津行刺案”後的次年即因審理花紙牌賭博事件不當而引咎辭職。此後,兒島惟謙長期擔任貴族院議員、眾議院議員,直到1908年死於任上,終年72歲。

⑷ 有關拿破倫的事跡

介紹拿破倫:http://ke..com/view/5292.htm

滑鐵盧戰役:http://ke..com/view/67415.htm

十分詳細``希望能對你有唆幫助

⑸ 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德川時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制的國家。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8世紀中葉起日本農村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並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德川時代,日本農業的發展雖然十分緩慢,但取得的成就還是比較顯著的。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商業性農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作物的生產在農業中占的比重顯著提高。特別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區,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19世紀上半期已超過稻米的種植面積。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同農業分離。隨著商業性農業和農村手工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發展,商品交換關系也日益頻繁起來,並初步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的全國市場。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以商人為代表的商業資本直接控制生產,是日本資本主義因素產生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大阪附近的棉織業中心河內為例,在19世紀中期出現了許多經營「木棉寄屋」的包買主,他們收購農村手工業者的產品,再轉售給大阪的棉布批發行。商業資本進一步控制生產的形式是「換棉」和「出機」。「換棉」即商人供給皮棉,由農村手工業者紡成紗或再織成布,商人按成品數量支付現款,或分給一部分產品作為工資。「出機」是指商人供給棉紗和織機,由手工業者在家裡織成布匹,商人則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資。後來,「出機」資本家便設立自己直接經營的手工工場,從貧苦農家招募「機織下女」即女工從事生產。幕末,由包買主直接控制生產從事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經營方式,已得到比較廣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也陸續在制絲、絲織、棉織、陶瓷、釀酒、造紙等生產部門出現。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如濃尾、泉州地區的棉織業部門,工場手工業已開始占據統治地位。

由於受到封建制度的種種限制,總的說來幕末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還是不高的。資產階級尚處於形成的初級階段,他們雖然還沒有能力領導革命,但對現存的舊體制是不滿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還導致新興地主階層的出現。一些農村的富裕農民、商人高利貸者和手工工場主通過抵押或典當的方式非法佔有農民的份地,轉化為地主。他們或者僱用工人自營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給佃農徵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領主之間也存在許多矛盾。這些被稱為「豪農·豪商」的資產階級與新興地主,後來成為倒幕維新運動的社會基礎。處於幕藩領主封建統治下的廣大農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動力。在德川時代日本共發生2809次農民暴動,幕末農民暴動更加頻繁,僅1801—1867年就爆發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統治的斗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紀中葉日本能夠成功地進行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日本的封建制度異常僵化,缺乏自我調節的機制,統治等級的內部矛盾重重,從中分化出一支主張變革的力量——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代替資產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者。

在德川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幕藩領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買賣,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無法得到法律的承認。因此,領主階級不僅不能將他們包容進自己的隊伍之中,相反卻將其推向反對派的懷抱。就國家的政治體制而言,日本是一個封建的幕藩制國家,它既有作為中央政權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領主——大名自行統治的二百幾十個藩國。一些藩國的領主,主要是外樣大名,對幕府的統治心懷不滿。這不僅會導致領主階級的公開分裂,而且為倒幕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方便條件。在幕藩體制下,日本除實際上的全國最高統治者將軍外,還存在著形式上的國家君主——天皇。他雖被剝奪了統治大權,但歷史的傳統使他仍具有強大的精神影響力,可以成為革新勢力反對幕府統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時期,日本在選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實行的是世襲門閥制。幕府和諸藩的各種官職,均依武士等級身份的高低來分配。「權門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職,一些門第較低而富有才乾的下級武士則無緣獲得較高的職位,對上層武士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因此,幕藩體制和武士等級的內部充滿了各種矛盾,這一方面使幕府的統治易於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於在舊統治營壘中分化出一支主張變革的力量。

在德川時期,全體武士的年均收入為35石,下級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這個數字還低得多。從18世紀中期起,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將軍和大名「皆感國用不足」,常採用削減甚至停發下級武士俸祿的手段來解決自己的財政困難。對門閥制早已懷有不滿情緒的下級武士,由於經濟地位的急劇惡化而「恨主如仇」。這就使武士等級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大批下級武士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從事手工業生產以維持生計。他們的實際階級地位隨之發生變化,逐步轉化為同幕藩體制相對立的小商品生產者。另外,下級武士中經營商業或組織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則以從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間收容養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過繼給他們作養子,來解救自己的經濟困難。這就使他們同資產階級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兩者在經濟利益上逐漸趨於一致。此外,還有一些下級武士改業為教師、醫生等,補充了知識分子隊伍。他們中間有些人就學於蘭學家,接觸了西方的資產階級文化,並深受蘭學家的樸素民主思想和富國強兵主張的影響,產生了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朦朧願望。正是通過上述途徑,部分下級武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世界觀逐漸地向資產階級方面轉化,成為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言人。這就使日本能夠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未成熟的條件下,成功地進行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就國際環境而言,明治維新是在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威脅下爆發的,這一外部條件催化了這場革命的提早發生。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一支船隊來到日本江盧灣的浦賀港,要求日本放棄鎖國政策,同美國友好相處,締結通商條約。在武力威脅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國國書,答應在1年內給予答復。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隊來到浦賀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舉行談判,簽訂了《日美和好條約》。這是日本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隨後,英、俄、荷等國也先後援例同日本簽訂了類似的「和好條約」。1856年8月,美國任命的駐日本總領事來到下田,同幕府進行談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恫嚇,終於迫使幕府於1857年6月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締結了通商條約。因為這些條約均簽訂於安政五年,通稱「安政五國條約」。西方國家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迫使幕府同意開港通商,還取得如下特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同待遇、認定關稅權、建立居留地權等等,使日本的國家主權遭到破壞。從1859年7月起,日本據約正式開港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被迫開國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對革命的爆發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於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脅而被迫開國,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虛弱。開國所帶來的嚴重民族災難與社會災難,又使幕府成為眾矢之的,陷於孤立,甚至在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嚴重分裂。這就使幕府已無法再按老樣子統治下去。其次,開港通商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而反封建的斗爭空前高漲。1863—1868年共發生370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其中僅1866年便發生141次。由於開國而受到打擊的工商業者和下級武士也積極行動起來。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們為社會基礎而形成的。最後,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及隨著開國而逐步加深的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於下級武士的有識之士逐步認識到在日本「採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必要性,為此就必須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動統治。他們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出發,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們成功地領導了倒幕維新運動。

二、倒幕運動

幕府在開國問題上屈辱和無能的表現,引發了早已不滿幕府專制統治的強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樣大名的反幕活動。他們乘機抬出天皇,圍繞締結通商條約和因將軍家定後嗣而引起的繼承人問題對幕府施加壓力,以圖改革幕政、參與中央政權。於是,在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發生了公開的對立。一些主張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標榜「尊王攘夷」,積極配合強藩大名進行反幕活動。但幕府竭力維護它的專制統治,拒絕實行任何讓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經天皇批准便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同意開港貿易。同時他還決定由血統最近的德川慶福繼任將軍(就任後改名家茂)。接著就在1859年10日(陰歷)發動「安政大獄」,逮捕了從事反幕活動的志士百餘人,將倒幕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吉田松陰等處死。主張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處罰。為了替被害者復仇,水戶和薩摩兩藩的18名志士於1860年3月24日(陰歷)在江戶的櫻田門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給予幕府的專制統治以強烈的沖擊。「安政大獄」和「櫻田門之變」是幕府專制勢力同反幕勢力之間公開沖突的開端,從此斗爭便日趨激化了。

井伊的後繼人久世廣周和安藤信正為緩和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鞏固幕府的統治地位,策劃將天皇的妹妹嫁給將軍家茂,實現以幕府為中心的「公武合體」①。強藩大名也接過「公武合體」口號,以薩摩藩主之父島津久光為首,積極推進他們自己的公武合體運動。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權威,迫使幕府進行改革,建立以將軍為首的雄藩聯合政權,使整個幕藩領主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克服所面臨的內外危機。但因受到堅決維護幕府專制制度的反動勢力的阻撓,以雄藩大名為主導的公武合體運動雖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讓步,但終於還是破產了。

在兩種對立的「公武合體」運動交錯展開的同時,以西南強藩的下級武士為主體、得到「豪農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運動也迅速興起。對領導這一運動的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先進分子來說,尊王是借「王政復古」之名,行改革幕府專制制度之實;攘夷則已不是盲目的排外運動,而是為了反對列強的殖民侵略政策,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他們一方面通過尊攘派公卿三條實美等人把孝明天皇爭取過來,並利用他的權威迫使將軍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陰歷)開始實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動天皇「親征攘夷」,企圖借機發動政變,舉兵討幕。5月10日傍晚,長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實行攘夷,炮擊了通過下關海峽的一艘美國商船,隨後又炮擊了法國和荷蘭的軍艦。但長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兩國軍艦的報復。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國組成聯合艦隊,再次炮擊長州藩的下關(史稱「下關戰爭」),長州藩慘敗後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敗的同時,尊攘派的反幕活動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雖然是個狂熱的攘夷分子,但他不願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壞,暗中把尊攘派的政變計劃告訴了幕府。於是幕府便聯合公武合體派大名,於1863年8月18日(陰歷)先發制人,用武力把以長州藩下級武士為主力的尊攘派盡行逐出京都,史稱「八一八政變」。而早在同年7月,長州藩尊攘派的著名領袖高杉晉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負責守衛下關以防西方列強進行報復。他建立一支由下級武士和農民、市民組成的武裝隊伍—奇兵隊,到1864年已發展到4000餘人,在經濟上得到豪農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長州藩還出現了一些效仿奇兵隊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裝隊伍,泛稱為「諸隊」。隨著軍事力量的增加,長州藩的尊攘派產生了急躁冒險的情緒。為了報「八一八政變」之仇,他們不顧高杉晉作的反對,於1864年7月(陰歷)向京都發起進攻,在宮門外與幕府軍發生激戰,結果遭到慘敗,史稱「禁門之變」。幕府隨即聯合薩摩藩的公武合體派發動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企圖一舉消滅尊攘派的勢力。長州藩的保守派借機重新掌握了藩政實權,並向幕府謝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爭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在下關戰爭、「八一八政變」和「禁門之變」中遭到的挫敗,使長州藩尊攘派認識到,在與外國武力懸殊的情況下,實行攘夷是輕率無謀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動統治,實行「開國進取」的方針,使日本真正富強起來,才能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為此,必須「聯合草莽志士」,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並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倒幕陣線,以實現武力倒幕。正是基於上述認識,倒幕便取代攘夷成為尊攘派的首要戰略目標,尊攘派也就開始轉化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陰歷),高杉晉作等人以藩內最大的商業城市下關為據點,依靠豪農豪商和人民群眾的支持,發動武裝起義,奪取了藩政實權。隨後,他們就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開港貿易」的近代化方針指導下,大力推行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長州藩建設成為「割據倒幕」的根據地。這時,薩摩藩的實權人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島津久光的公武合體路線失敗,轉化為倒幕派。這就使薩、長兩藩開始接近。因此,當幕府打算再次發動征討長州的戰爭時,薩摩藩不但表示拒絕參加「私戰」,而且經土佐藩坂本龍馬從中斡旋,在1866年1月(陰歷)與長州藩結成倒幕的軍事聯盟。薩長聯盟的建立改變了幕府與倒幕派之間的力量對比,倒幕派開始占據優勢。

幕府一意狐行,於1866年6月(陰歷)悍然發動了第二次征長戰爭。但因薩摩藩拒絕參戰,幕府直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以及長州藩全體軍民的奮勇抵抗,幕府遭到失敗。在戰爭進行期間,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慶喜繼任將軍職。1867年初,他接受法國公使的建議,進行軍事和財政改革,以圖重振幕府的權威。與此同時,薩長兩藩也在積極進行討幕戰爭的准備。英國看到倒幕勢力壯大,決定支持他們倒幕,積極出售武器給他們。不久,安藝藩加入討幕聯盟,土佐藩也約定響應,進一步擴大了倒幕陣營。這時,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席捲了包括京都、大阪、橫濱、江戶等大城市在內的幕府管轄區;幕府的根據地關東一帶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幕府統治勢力薄弱的邊遠地區斗爭更加激烈。這一切使幕府統治發生了根本的動搖。在這種形勢下,德川慶喜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1867年10月24日(陰歷)向朝廷提出辭職報告,將「大政奉還」於天皇(孝明天皇已於1866年底死去,15歲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後來的明治天皇),企圖以此來剝奪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繼續維持其反動的統治。

但是,薩長兩藩的倒幕派並未因此而動搖。他們向京都集結兵力,於1867年12月9日(陰歷)發動宮廷政變,以天皇名義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並正式成立設有總裁、議定和參與3種官職的新天皇政府。當晚新政府舉行會議,決定讓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即交出「兵馬之權」和領地、領民。德川慶喜不甘心失敗,立即奔赴大阪,糾集幕府軍向京都進發,於1868年1月3—4日(陰歷)同以薩長為主力的政府軍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發生激戰。幕府軍失敗後,德川喜慶由海上逃歸江戶。4月(陰歷),政府軍兵臨江戶城下,德川慶喜被迫開城投降。佔領江戶後,政府軍繼續征討東北地方的叛亂諸藩,於10月初平定了這一地區。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陰歷)攻下幕府殘余勢力固守的軍事要塞五棱部。歷時一年半的國內戰爭以政府軍的全面勝利而結束,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終於被徹底推翻,因這場戰爭發生在農歷戊辰年,史稱「戊辰戰爭」。

三、明治政府的資產階級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發動「王政復古」的政變時,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號為明治)為首的「三職」政府。從1868年4月(陰歷)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為內閣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顯要職務均由親王、公卿和藩主擔任,但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實際負責處理政務的主要是出身於下級武士的倒幕派領袖。他們在中央政府的不斷改組中,逐漸排除了官居顯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後,除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和右大臣岩倉具視是公卿外,擔任參議和省卿(相當於部長)的實權人物,幾乎都是薩、長、土、肥4藩的倒幕派領袖。

早在1868年3月(陰歷),剛剛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綱領——《五條誓文》,其內容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影響,甚至還具有一些軍國主義的色彩,但卻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因此,這是一個引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資產階級改革綱領。然而,對於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步驟,仍然是模糊的。於是決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陰歷),明治政府派出以岩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大型使節團赴歐美考察。使節團通過考察加深了對西方社會的了解,進一步認識到,為了日本的獨立富強必須實行全面的改革,並找到一條在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切實可行的道路。歸國後,大久保等人於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實權,建立起所謂「大久保體制」,進一步推進了資產階級改革。

明治政府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奉還版籍」和「廢藩置縣」

1869年6月(陰歷)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戰爭中獲得全面勝利的有利形勢,誘使各藩藩主自動「奉還版籍」於朝廷,把藩主變為藩知事(地方官)。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1871年7月(陰歷)又以武力為後盾,宣布「廢藩置縣」,免除全國各藩知事的職務,一律遷往東京居住;廢除藩制,把全國劃分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這就一舉奪得地方政權,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並在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成為維新運動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變革。

2.廢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權

在「奉還版籍」時,新政府就廢除了公卿、諸侯之稱,改為華族,一般武士改稱為士族和卒(後一部分編入士族,一部分編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確定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體制下處於被壓迫等級的農、工、商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隨後,又逐漸剝奪了舊統治等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廢除了對平民的各種封建性限制,並准許華族、士族與平民通婚,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舊統治等級——武士的特權主要包括:統治權、封建財產特權和壟斷軍職的特權。在推翻幕府的統治和奪得地方的政權之後,明治政府又廢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對平民「格殺勿論」的特權,從而徹底剝奪了武士等級過去享有的統治權。在幕藩體制下,將軍和大名作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領地內的農民徵收封建年貢的權利,隸屬於他們的武士也通過領取俸祿的形式參與了對農民的剝削。這成為新政府的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於是它便逐漸減少俸祿總額,最後於1876年8月用發給「金祿公債」的方式贖買了武士所享有的這種封建財產特權。武士壟斷軍職的特權也早在1872年隨著徵兵制的實行而被剝奪了。這樣,武士作為一個特權等級被消滅了。其上層因領取高額的「金祿公債」,轉化為地主和資本家;廣大的下級武士則淪為小商人、自由職業者或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

3.土地改革

在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時,新政府便著手確定土地所有權。1868年12月(陰歷)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應作為農民佔有之土地」。1872年2月(陰歷)又明令解除幕府頒布的永世禁止土地買賣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後,允許四民買賣和私有」。同年7月(陰歷),進一步通告在全國丈量土地,發給土地的實際所有者以土地執照,確認其土地所有權。接著在1873年7月發布「地稅改革法令」,規定:取消過去封建貢租按村攤派,由實際耕種者繳納的辦法,改為由持有土地執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納;不再以土地收獲量作為徵收貢租的標准,改為以土地的法定價格為標准;廢除貢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稅率徵收的規定,新地稅的稅率一律定為地價的3%。此外,政府還按地稅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徵收附加稅—村費;將舊稅法水田交納實物,旱田交納貨幣或實物的規定改為一律用貨幣交納。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幕藩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自耕農和新地主成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體上確立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實行的土地稅制也屬於近代稅制,地稅額雖不下於封建時代的貢租,但卻成為明治政府初期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4.殖產興業

岩倉使團通過對歐美各國的考察認識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業是日本的當務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國後,立即設立內務省,親自擔任內務卿,大力推行殖產興業的政策。政府利用國家的資金,採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方式,創辦了一批官營的「模範工廠」,「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資本引向發展近代工業的道路。為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將官營企業轉讓給同它密切勾結並因而擁有特權的大資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護下,從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現了早期工業革命的熱潮。它幾乎擴展到一切主要產業部門。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發展得異常迅猛。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近代大工業便首先在這一部門佔有了統治地位。5.文明開化

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教育改革在文明開化運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培養建設資本主義新國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產業工人和軍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國家建立了包括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實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學校體系,並努力在全民范圍內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開化政策影響下,一些洋學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於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明六社」,創辦機關刊物《明六雜志》,積極宣傳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義、歐化主義,對日本人民進行啟蒙教育。明治政府還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如「改歷」,「易服」、「剪發」等,以改革中世紀的風俗習慣,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憲法和召開國會

明治政府雖然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但它的統治方式卻是專制主義的,從而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後期,在日本掀起一場要求開設國會、制定憲法的群眾性政治運動,即自由民權運動。在人民斗爭的壓力下,明治政府於1889年頒布了帝國憲法,1890年召開了第一屆帝國議會。雖然人民還享受不到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但畢竟確立了有著君主立憲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家體制,使統治者在施政時不得不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於「朕即國家」的絕對專制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總之,通過倒幕維新運動,基本上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使日本由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⑹ 誰能介紹下蘇聯的刑法最好有蘇聯刑法的全文。

8-1(58條第一款)。反革命罪。反革命行為,是指任何以推翻、削弱、分裂工農階級議會,或(依照蘇聯及加盟共和國憲法)代表工農階級利益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政權、工會、自治組織為目的的行為。

顛覆或削弱國外共產主義力量、本國經濟建設以及任何蘇聯國家利益的行為,也以本罪論處。

在關繫到共產國際以及世界工人階級利益時,針對他國工人階級政府的上述行為,同樣可以構成本罪。【好霸道的管轄權!】

58-1a(58條第一款第一項)。背叛國家罪,指蘇聯公民對蘇聯軍事力量、國家主權及不可侵犯的領土作出的破壞行為。例如間諜行為,出賣國家機密,私通外敵,架機叛逃國外等,皆構成本罪。

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有減輕情節者判處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犯本款罪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軍人架機叛逃,其成年親屬提供協助或知見不舉的,處5—10年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其他共同居住的成年親屬,處流放西伯利亞隔離區5年以上,並處剝奪政治權利。【這條規定真是五花八門。連同住的親屬也要株連到。現在看來是不是很無稽?在當時簡直是當然的事。而且要留意,流放西伯利亞的刑期是沒有任何法定上限的。如果要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以下略)。】

軍人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處10年有期徒刑。

其他公民不能阻止他人背叛國家的,依照本條第12款之規定處罰。

本款規定的適用,擴大化嚴重。事實上放心吧,蘇聯刑法里沒幾條規定的適用是擴大化不嚴重的。勞改犯病得半死不能上工的,可以適用本款關於削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定。戰時絕對槍斃。和平時期,也許能混個減輕。

任何曾被敵人俘虜的紅軍士兵,都可以適用本條關於私通外敵的的規定。由於只有在戰時才會被俘,又是軍人,可以保證百分百槍斃。運氣好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整個步兵排都拉下水。

曾有一波蘭人,成年後到奧地利工作。由於蘇聯侵佔了他的家鄉,導致蘇聯刑法可以對其適用,他又無法證明自己在奧地利沒出賣任何蘇聯利益,於是依照本款私通外敵的規定挨了槍子兒。

58-2(58條第二款)。武裝暴動罪。基於反革命的故意,進行武裝起義、協助他國入侵的,曾在蘇聯境內或其他地區參加、領導懷有上述目的的武裝團伙的,強行割裂蘇聯及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聯系,或試圖分化與蘇聯具有盟約的其他國家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沒收全部財產,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有減輕情節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這條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反分裂國家,還包括打擊歷史反革命、維護蘇聯世界霸權的內容。通俗地說就是強盜在誓死保衛他搶來的贓物。另外量刑部分,能抓到的人判死刑,抓不到的(例如已經流亡國外的)則宣布為公敵、沒收、剝奪,搞臭他。注意本文有半數條款是依照這一款判罰,就是說要是定了這些條款的罪名,只要被抓住了八成就是死。】

任何被蘇聯佔領的國家與民族,只要表現出一點分離主義傾向,便會會依照本款引來大規模的處決和流放。

另外順帶一提,同樣是1926蘇俄刑法典第19條規定了有犯罪意圖的人,與既遂犯同罪。很強大,適合與本文一切條款共同適用。例如,在一些剛被佔領尚不穩定的地區,公開以母語說話便會被處決。

58-3。戰時助敵罪。在戰時以任何手段為交戰國提供幫助的,或以任何手段試圖干擾、阻礙作戰行動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這種罪名哪國都有,但再次強調第二款的判罰是絕對死刑!真他媽夠狠。】

本條適用於任何在敵國佔領區生活過的蘇聯人。不管是自己開的店被德國兵光顧過,還是曾經撿過德軍吃剩的干糧,都可以判刑。雖然不是人人都判,但只要願意,想槍斃誰就槍斃誰。

58-4。對國際資產階級提供任何協助的,不承認共產主義有權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親自或指使他人進行反共產主義宣傳,對共產主義制度進行誣陷或作出其他敵對行動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或部分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主要是言論罪。我看見一堆兜底條款。立法者是肉聯廠出身還是設計核彈的?】

本條針對對資產階級提供幫助的人。因不滿暴政而流亡國外的蘇聯人或其他國家的前共產黨,被抓住了便依照本款規定判刑。

58-5。利用本人或國外代理人的國際關系,使用偽造證件、公文、印章或其他不法手段影響外國或國際組織,使其對蘇聯宣戰、進行武裝干涉,或在國際事務中招致對蘇聯的其他不友好行動如貿易禁運、沒收國外財產、斷絕外交關系、撤銷國際條約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這一條是指為蘇聯引來敵對行動,太另類,適用得不多。

58-6。間諜行為。為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轉發、扣押,或以泄漏為目的收集國家機密的,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對蘇聯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的,處死刑,或宣布為工人階級公敵,剝奪蘇聯或加盟共和國公民身份,驅逐處境,沒收全部財產。

向國外政府、反革命組織或個人、間諜組織以泄漏為目的轉發、收集或傳送國家機密以外的經濟信息的,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構成本法第193條第一款及第二十四款之罪的,數罪並罰。

這一款的擴大解釋最為嚴重,因為有嫌疑也可以定罪。例如有海外關系,懂外語,上班路上遇上某外國使館打字員的太太等。經歷過文革的大概明白。

58-7。以反革命的故意,破壞國家的生產、運輸、貿易、金融、信貸體系,或以其他手段干擾相應國家機關、國家機構及公司企業正常活動或致資本主義獲利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田裡長草,機器漏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些都是反革命分子暗中破壞的結果。要不然還能因為什麼?少廢話,快找個人出來槍斃。

58-8。領導或參與針對蘇維埃權力或積極分子、革命工人、農民組織的恐怖活動的,即使行為人不屬於任何恐怖組織,亦應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注意犯罪對象是積極分子和工農群眾,而對行為後果沒有任何規定。這一條是公報私仇的利器。你沖某黨員吼一句「THE HELL WITH YOU」,就可以依照這一款抓起來槍斃。

曾有一賣菜的老婦被黨員老爺撞翻了攤子,喊一句「這人瞎了眼了」,便被認定為恐怖分子關了起來。

58-9。基於反革命的故意,以爆炸、縱火等方式對本國公共交通系統、運輸系統、海運系統、其他國有建築設施實施破壞或毀壞的,處以民事賠償,並按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工人幹活時擰斷了根螺絲,可以依照這一條抓起來槍斃。至於其他各類無心的工程事故,無不讓當事人斷子絕孫。

58-10。惡意散布煽動推翻、分裂或削弱蘇維埃聯盟的言論,或為實施本條第二款、第九款犯罪而有上述行為,或以任何手段作出同類文化傳播行為的,處6年以上有期徒刑。

實施上述行為造成惡劣影響,或在戰時實施上述行為,或惡意挑起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的,依照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判罰。

最主要的言論罪。只規定了最低刑,不封頂。斯大林親自批復,有期徒刑可以長達25年。至於惡劣影響是什麼意思,更是隨便解釋。我國現行法律豈非如此?

58-11。任何意圖實施本條犯罪而進行的二人以上的集會,或參加任何持有同類目的之犯罪集團的,依照其所涉嫌之犯罪定罪判罰。

例如20年前有人見到你和你媽聊天。你20年後罵黨員被抓起來,你媽絕對是共犯。你們母子就是反革命集團。要是你爸沒死,也算他一個骨幹。

(如果你叫胡一刀,你媽叫風波惡,你娘倆就是胡風反革命集團咯~~)

58-12。明知有犯罪事實而未能阻止的,處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

這一條的擴大解釋是,知情不報,就等於是你自己乾的。如果有人殺了斯大林,你知道卻不報告,那法院會認定你和那人各自殺了一個斯大林。

58-13。積極參與或積極打擊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階級立場不明,在沙皇政權時代參與秘密警察工作,內戰時期參加反革命政府的,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判罰。

歷史反革命。

58-14。反革命破壞,即故意不履行法定職責,或因疏忽大意影響政府機關正常運作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沒收部分或全部財產。情節嚴重的,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

適用於不交征購糧的農民,工時不夠的集體農庄成員,病得半死的勞改犯。

⑺ 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的人物生平

普列漢諾夫1856年12月11日(俄歷11月28日)誕生於沃羅涅什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他父親是世襲貴族、退職上尉瓦連廷·彼得羅維奇·普列漢諾夫,母親馬麗亞·費多羅夫娜是維·格·別林斯基的侄孫女。普列漢諾夫,童年時代在素有教養的父母的教育下,學完了中學一年級的課程。於1868年進入了沃羅涅什軍事學校二年級。在該校畢業後於1873年進入彼得堡的康土坦丁諾夫炮兵學校。1874年秋轉入彼得堡礦業學院。
在礦院學習期間他結識了著名的革命家、經濟學說史專家伊萬·費多羅維奇·費先柯以及在當時先進青年學生中聞名的民粹派工人代表米特羅范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普列漢諾夫從1875年起就參加了民粹派的革命活動。1876年12月6日民粹派的「土地和自由社」在彼得堡喀山教堂前組織了一次政治性示威遊行,普列漢諾夫在演說中宣告:「土地和自由歸農民和工人!」「土地和自由萬歲!」
此後,他逐漸變成了一個職業革命家。1877年他秘密出國,先到柏林後到巴黎,織識了著名的民粹派思想家彼得·拉甫羅夫(此人和馬克思、恩格斯有書信往來)等人。同年7月又回到彼得堡。7月底他到薩拉托夫在青年學生和工人中進行革命宣傳。1878年夏天他決心「到民間去」,在頓河地區活動。出任民粹派機關報《土地與自由》的編輯。這時,普列漢諾夫自認為是「徹頭徹尾的民粹派」。
七十年代的民粹派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斗爭相當堅決,但他們的理論卻是錯誤的。他們認為農民是天生的社會主義者,只要一發動,就會像乾柴著火似地起來暴動。然而「到民間去」運動的失敗,使大部分民粹主義者開始對這種看法產生懷疑。他們轉而採取個人恐怖手段。這就導致「土地與自由社」在1879年沃龍涅什大會上的分裂。會後,恐怖主義者成立了「民意社」。1881年3月,他們終於炸死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這並不能改變專制制度的統治,只是招來更殘酷的鎮壓。民粹派運動走上了絕路。另一部分人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主張保留原有的策略,組成「黑土重分社」,但他們也已無所作為。 1880年初,第二次逃亡國外,自此開始了長達37年(直至1917年回國),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泛濫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1901年至1916年)的流亡生活。同年年底,他到了巴黎,結識了茹爾·蓋得、卡爾·考茨基、威廉·李卜克內西和愛德華·伯恩施坦等人。1881年底普列漢諾夫著手翻譯《共產黨宣言》。他後來寫道:「閱讀《共產黨宣言》是我一生中的新時期,我受到《宣言》的鼓舞,並立即決定將它譯成俄文」。1882年當他收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寫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以後,很快把《宣言》印了出來。鑽研和翻譯馬克思主義重要文獻促使普列漢諾夫從民粹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他曾寫道:「我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在1884年,而是在1882年。」1883年普列漢諾夫與巴維爾·波利索維奇·阿克雪裡羅得、維拉·伊萬諾夫娜·查蘇利奇等志同道合者在日內瓦創立了「勞動解放社」。該社把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如《僱傭勞動與資本》、《哲學的貧困》、《費爾巴哈論》、《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變》、《恩格斯論俄國》等書譯成俄文出版。他們領導的「勞動解放社」的活動對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勞動解放社」為在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了基礎。普列漢諾夫的一些著作曾受到恩格斯的稱贊和列寧的推崇。恩格斯看過《我們的意見分歧》一書後說:「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俄國青年中有一派真誠地、無保留地接受了馬克思的偉大的經濟理論和歷史理論……如果馬克思能夠多活幾年,那他本人也同樣會以此自豪的。」《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一書出版後,恩格斯在給普列漢諾夫的信中說:「您爭取到使這本書在本國出版,這本身無論如何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列寧認為本書「培養了一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
1889年,應拉法格邀請,普列漢諾夫作為俄國社會主義者的代表,出席了國際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1889年7月14日至21日於巴黎),他在大會上發言說:「俄國的革命運動,只有作為革命的工人運動,才能取得勝利。我們沒有其它的前途,也不可能有其它的前途。革命的俄國無論如何不應置身於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之外,相反地,它今天同歐洲現代社會主義運動接近起來,必將給全世界無產階級事業帶來巨大的好處。」他的發言受到恩格斯的好評。這次大會結束後,他前往倫敦拜會恩格斯,以實現他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宿願。他得到恩格斯非常盛情地接待。普列漢諾夫後來回憶說:「我很高興我能在幾乎整整一個星期中和他就各種實際和理論的問題作長時間的談話。」
1893年8月在第二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普列漢諾夫第二次見到恩格斯。1894年7月普列漢諾夫秘密來到英國,第三次會晤恩格斯。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艾威林等都勸普列漢諾夫留在英國。他也喜歡能夠與恩格斯經常會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普列漢諾夫一生中最光輝的年代。1896年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剛一出現,普列漢諾夫就立即給《新時代》主編考茨基寫信,請他在雜志上留出位置,以便回答伯恩施坦的挑戰。他寫道:「今天的問題就是誰埋葬誰的問題,是伯恩施坦埋葬社會民主黨,還是社會民主黨埋葬伯恩施坦?我個人是不懷疑而且從沒有懷疑過這一爭論的結局的。」
當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經濟派」出現以後,普列漢諾夫一邊繼續與伯恩施坦論戰,一邊同「經濟派」斗爭。他指出,「經濟派」與西歐修正主義者沆瀣一氣,試圖使工人變為聽命於資產階級的政治工具。
1895年,列寧以療養為名出國去瑞士會見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其他成員。列寧的博學多才、堅定的革命人生觀和充沛的精力,給普列漢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在我們的革命運動中有這樣的年青人,這是多麼幸運呀!」
1900年普列漢諾夫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第三個俄譯本,回擊了「經濟派」篡改《宣言》的企圖。同年,他支持列寧創辦《火星報》,為《火星報》撰稿37篇。闡明正在創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許多理論和政策性問題。
在1903年7月30日開幕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普列漢諾夫被選為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由他宣布大會開幕。在討論究竟什麼人可以做黨員的黨章第一條條文時,他說,他深信真理在列寧一邊,對馬爾托夫草案的擁護者所說的不敢苟同。「列寧的草案可以成為防止他們鑽入黨內的保障,單是由於這一點,一切反對機會主義的人就應當贊成這個草案。」這說明,普列漢諾夫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二大」上是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的,會上他被選為《火星報》編輯和布爾什維克的總委員會主席。 從1903年到1918年是普列漢諾夫生命的最後15年。1914年,列寧在評論普列漢諾夫時寫道:「普列漢諾夫個人功績在過去是很大的。但是從1903年以來,普列漢諾夫就在策略和組織的問題上極可笑地動搖著。」列寧的這一評述,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應成為研究普列漢諾夫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後活動的指針。在黨的二大以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國外的組織——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人國外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03年10月26日到31日在日內瓦召開。普列漢諾夫希望二大上的分歧能在這次會上得到消除。但是,由於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繼續堅持錯誤路線,致使分歧更加擴大了。在這次會上普列漢諾夫是同列寧站在一起的。但在會議剛一結束,普列漢諾夫就動搖了。他囿於和他共同創立「勞動解放社」的幾個老朋友的關系,從黨二大的正確立場倒退,開始同孟什維克調和,終於轉到了「另一個陣營」去了。他擅自把阿克雪裡羅得等補選到《火星報》編輯中來,遂使該報急向右轉,成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二大決議的機關報。在《火星報》52號(從此被稱之為新火星報)上發表了《不該這么辦》一文,反對列寧維護馬克思主義革命原則的堅定的立場。
普列漢諾夫對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採取了國際主義的立場。在社會黨國際局全體會議上,根據他的倡議通過了譴責日俄戰爭的宣言。在第二國際第六次(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上,普列漢諾夫與日本社會主義者片山潛熱烈握手,引起了與會者的歡呼。普列漢諾夫認為,對這次罪惡的戰爭承擔責任的不是俄國人民,而是它最凶惡的敵人——沙皇政府。
當普列漢諾夫聽到俄國1905年革命消息時,感到歡欣鼓舞。他寫了《分開走,一起打》一文,說明布爾什維克在新條件下的策略思想。他認為,首先必須使人民不去仰仗教堂的神幡和十字架,而用某種更嚴肅更現實的東西武裝起來。其次是無產階級必須得到「社會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特別是要得到軍官們的支持。因為軍官」是我國『社會人士』的親骨肉」。其中心思想是要同資產階級聯盟,完全忽視了農民的作用。這是他轉向孟什維克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為了制定1905年革命的戰略和策略路線,由布爾什維克在倫敦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普列漢諾夫硬以「不合法」為借口拒絕參加,並以布爾什維克的總委員會名義通過決議不準其他代表出席,否則開除出黨。但不久,他卻參加了孟什維克在日內瓦召開的所謂黨的工作人員第一次全俄代表會議,會上按照孟什維主義修改了布爾什維克的「二大」決議。大會後,把決議給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了解了決議內容後,認為這些決議給了布爾什維克的中央機構以致命的打擊,他因此於1905年5月29日發表聲明退出《火星報》和黨總委員會。開始採取所謂站在「派別之外」的特殊立場。列寧對此表示歡迎,並希望同普列漢諾夫聯合起來,但後者對列寧的熱情不予理睬。
1905年10月17日沙皇發表召開立法杜馬宣言,普列漢諾夫急切地希望回國參加斗爭。但是在莫斯科十二月武裝起義失敗後,他不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反而責怪政治罷工「開始得不合時宜」,「本來就用不著拿起武器」。列寧批判了他這種對待武裝起義的機會主義觀點。
在斯托雷平反動時期(1907至1912年),特別是1908年和1909兩年,他幾乎完全脫離了布爾什維克的實際工作而從事大量理論研究與寫作。當孟什維克的取消主義剛一露頭時,普列漢諾夫就開始同取消派斗爭,尤其是同以波格丹諾夫為代表的「新式的取消派」、「改頭換面的孟什維克」作了不可調和的斗爭。他領導的「護黨派」主張保存布爾什維克的秘密組織和秘密工作。在1908年發表的《戰斗的唯物主義》就是直接針對取消派。
普列漢諾夫反對取消派的斗爭,是他政治經歷中的光輝一頁。普列漢諾夫的過去的策略上的錯誤「沒有妨礙他在1908年代裡歌頌地下工作並揭露其敵人和對手」。
但是,在1912年布拉格代表會議後他反對開除取消派分子出黨,卻指責布爾什維克分裂統一的黨,他說「問題不在於尋找誰有過錯,而只在於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同分裂作斗爭」。他企圖不惜任何代價在一個黨內使革命者和機會主義者的重新「膠合」。社會黨國際局為了實現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各派別的聯合,於1914年7月16至18日召開了布魯塞爾「統一」會議。普列漢諾夫仍站在反對布爾什維克立場上,為不惜任何代價的「統一」辯護,攻擊列寧起草的關於布爾什維克准備進行談判的條件是「新的刑法典的條款」。列寧在一封信中說,普列漢諾夫思想「十分模糊」,「模糊之處就在於他想同誰統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列寧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普列漢諾夫攻擊這個口號是「夢話」。普列漢諾夫在洛桑的一次講演中尖銳地批評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及其黨團在國會投票贊成預算,「充當了德國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帝國主義政策的支柱」的可恥行為;但在許多方面竟同意法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沙文主義觀點。列寧稱贊普列漢諾夫對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所作的批評;譴責他為法國社會民主黨領袖的沙文主義立場所作的辯護。列寧不止一次批評普列漢諾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立場是對社會主義利益的背叛。是「俄國的(和英法的)社會沙文主義,即口頭上的社會主義,實際上的帝國主義的代表」。從此列寧和普列漢諾夫徹底地分道揚鑣了。
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普列漢諾夫回到闊別37年的祖國。他在幾次講演中極力鼓吹把對德戰爭進行到底的必要性。這就迎合了反革命勢力的需要。為了戰勝德國,他親自出任臨時政府的鐵路職工生活改善委員會的領導,並親赴莫斯科參加臨時政府為動員反革命勢力「將戰爭進行到底」和制止社會主義革命而召開的國務會議。他在會上號召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都應當(根據自願)尋求一條經濟和政治妥協的道路」。8月,普列漢諾夫在臨時政府召集的國事會議上作了一生最後一次政治演說。在演說中,他公開號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進行合作,否則兩者都會滅亡,「整個國家都會滅亡」。他還提到一則愛爾蘭神話,說有兩只好鬥的貓,彼此各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雙方都只剩下一條尾巴。這是他對自己以前革命活動的徹底背叛。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普列漢諾夫仍堅持他的立場,對十月革命持否定態度。他看不到俄國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在占人口多數的時候才能奪取政權。但是,當有人動員普列漢諾夫參加推翻蘇維埃政權的活動,並請他擔任新政府的首腦時,他堅決予以拒絕:「我把一生中的40年獻給了無產階級,我是不會向它射擊的,即使它正沿著錯誤的道路走下去。」
1918年5月30日,普列漢諾夫因肺病死於芬蘭的皮特凱雅爾維療養院。死後埋於彼得格勒的沃爾科夫公墓,在別林斯基墓的旁邊。在普列漢諾夫的墓碑上,雕有他正在閱讀思索的半身像,墓碑的一側刻有他病重時為安慰他的妻子而念誦的詩句:「他已和自然融為一體」,表明了他對待死亡的唯物主義者的態度。
列寧在普列漢諾夫死後,曾號召年青黨員研究普列漢諾夫所寫的全部哲學著作,認為不這樣做,「就不能成為一個覺悟的、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⑻ 聖瓦西里大教堂沙皇加冕是什麼時候

1547年,按照俄國皇室的習俗,17歲的伊凡正式加冕。大主教馬卡林在克里姆林宮大教堂為伊凡主持了隆重的儀式,將珠光寶氣的皇冠戴在伊凡頭上。不同尋常的是,這頂皇冠是東羅馬帝國留傳下來的。伊凡用俄語翻譯了拉丁文愷撒,用其音譯「沙皇」作為自己的稱號,來顯示自己的權力與威嚴,從此,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誕生了。他立志改革俄羅斯,謀求創立一個強盛的東正教大帝國。

5個月後,莫斯科一場大火燒死了1700多人,人們根據傳言,將災禍的罪魁禍首推給當時最有權勢的格林斯基家族。他們沖進克里姆林宮,將格林斯基家的住宅洗劫一空,並殺死了所有能找到的格林斯基的家族成員。伊凡四世認為:這件事情反映了人們對飛揚跋扈的大貴族的仇恨。

由此,一系列讓人震驚的改革措施開始推行。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貴族,通過頒布《兵役條例》,規定擁有規定俄國土地面積的人必須出一名騎兵,直接為沙皇效勞。通過建立縉紳會議制度,取代貴族杜馬;取消貴族在司法、征稅和行政等方面的特權;官員的選派在平民中進行。許多大貴族的領地被沒收,更多的大貴族遭到流放。1565年直屬沙皇的特轄軍成立,這些身著黑袍,跨騎黑馬,馬頭上掛著狗頭和掃帚的軍隊,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恐怖風潮到1572年,數萬人被伊凡四世懲處,尖樁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讓舉國上下無不噤若寒蟬。從此,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大帝國時代來臨了。

⑼ 初三歷史資料

世界近代史
☆近代化(近代社會):
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構建資產階級的人文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資本主義的發展:
16——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完善、走向成熟,近代社會開始逐漸確立
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鞏固和擴大,近代社會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級,近代社會終結,向現代社會邁進
☆資本主義制度:
生產力:大機器生產
優越性(進步性)生產關系:僱傭關系
思想意識:要求摧毀封建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體現資本主義制度自由、發展的要求
局限性:貧富不均
☆資產階級能統治世界的原因:
生產工具先進,交通便利,使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必然戰勝落後的生產方式
☆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的因素: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改革、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工業革命、殖民掠奪
☆資本主義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方式:
1、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確立資本階級統治(英國、法國)
2、通過民族解放戰爭推翻殖民統治(美國獨立戰爭)
3、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組度廢除舊制度(俄國、日本)
4、通過對外發動王朝戰爭(德國、義大利)
☆四大資產階級革命: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運動

時間 性質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文藝復興運動 14——17世紀 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
會大門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人文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 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啟蒙運動 17——18世紀 資產階級領導的、弘揚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識形態,把人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理性主義 洛克、霍布斯、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
自由主義思想 19世紀 略 自由主義 亞當•斯密、邊沁、孔德、杜威
社會主義思想 19世紀 略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文藝復興運動
1、中古世紀,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封建統治束縛人的思想,扼殺人性,阻礙社會進步和科學發
展,引起廣泛的不滿
背景 2、14世紀前後,處於歐洲貿易最繁榮區域——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興起許多城市國家,開始產生新興資
產階級,他們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義」
3、印刷術的推廣與普及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含義:14——17世紀,許多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自
由,表現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本性,一時成為風潮和時尚的思想文化運動
發源地: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影響范圍:幾乎西歐所有國家
影響:打破中世紀以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動歐洲思想文化
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起推動作用,是近代
以後歐洲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根源

國籍 稱謂 作品 意義
但丁 義大利 詩人、
文藝復興的先驅 《神曲》 《神曲》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
達•芬奇 義大利 藝術家(畫家)、
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
莎士比亞 英國 文學家(戲劇家) 「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使英語文學創作達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給人以無限豐富的聯想,以和悅的眼神、發自內心的微笑表現人性的光輝,達•芬奇
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賦予筆下人物真實的個性與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位市民婦女的溫柔與典雅,鼓
勵人們去大膽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擺脫宗教題材的束縛
☆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藉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運動,不是古代希臘、
羅馬文化的簡單恢復,而是以人文主義為武器,進行反封建、反教會、反神學斗爭,為資產階級服務
☆16——18世紀的四次巨變: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運動

啟蒙運動
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背景 自然科學取得長足的進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們群眾的利益仍然不斷遭到侵犯和剝奪
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不滿足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斗爭,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摧毀封建制度
含義:17——18世紀,許多思想家的理論啟迪人們的思想的時代是「理性時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義」
天賦人權:每個人生而自由、平等
盧梭. 「人民主權說」:人的權利是自然賦予、不可剝奪的天然權利
代表人物 「社會契約論」
孟德斯鳩:代表資產階級激進派(小資產階級),提出「三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分立」學說
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其精神支柱天主
教教會,抨擊天主教教會的罪惡行徑,指出教皇實力建立在「成見與無知」的基礎上
意義:「性質」+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理論依據
☆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的相同點:反對君主專制,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文藝復興運動的矛頭指向是歐洲宗教神學,啟蒙運動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制度

新航線開辟
根本原因: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黃金成為最貴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換手段,追逐金錢的
夢想和日益膨脹的發財慾望成為歐洲人向海外擴張的物質動力
原因 條件:歐洲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對地球的了解,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地理知識在
歐洲的傳播
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東西方陸路貿易的通道;
間接原因:《馬可•波羅游記》的盛行,使歐洲人認為東方非常富有,有利可圖
目的:開辟市場,掠奪財富
時間:15世紀——17世紀
代表人物: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含義:15世紀——17世紀,歐洲各國在進行的海外探險、考察、尋找黃金和侵略擴張活動
性質:殖民擴張活動
1、錘煉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拼搏、堅強樂觀的精神,開闊眼界
對歐洲 2、歐洲市場擴大,歐洲貿易中心變化,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歐洲各國加入殖民行
列,西歐殖民者從殖民地大肆掠奪財富,歐洲各國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新興資產階級,加速歐
影響 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海外市場和原始積累
積極作用:是繼鄭和遠航之後人類航海史上的又一壯舉,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一起,擴展人類的活
對世界 動空間和范圍,連接歐洲與非洲、亞洲、美洲的航路,打破以往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
和孤立發展的局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產生了
消極作用:使廣大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長期陷入落後和貧困之中

時間 資助國 航向 航線 意義(地位)
迪亞士 1487 葡萄牙 向東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 穿越大西洋,發現好望角,
開辟歐洲至印度的海上航線
哥倫布 149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 略
達•伽馬 1497 葡萄牙 向東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印度西海岸 實現歐州人從非洲沿岸
到達東方的夙願
麥哲倫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旅行
☆西班牙、葡萄牙多次開辟新航線的原因:
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大西洋沿岸;國力較小,無力爭奪歐洲大陸;造船和航海技術較好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目的:為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尋找黃金
過程:哥倫布每到一個地方就宣布是西班牙王室的領地,現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廣大中、南美洲地區,除巴西以
外都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體現新航路開辟具有殖民主義色彩),但既沒有找到通往中國和印度的新航
線,也沒有圓黃金夢,臨死前仍誤認為到達了亞洲的印度,因而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稱為「印第安人」,
加勒比海上的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
個人才能和信念,自學獲得地理學、天文學、航海學等專業知識,並堅信地球是圓的
成功的原因 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見「新航路開辟」「原因」
☆麥哲倫:
進步性:是偉大的航海家,1519——1522進行環球航行,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實地圓說,為
世界航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局限性:是殖民強盜,新航路的開辟具有殖民主義色彩,拉開長期血腥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掠奪的序幕
☆新航路開辟後,印第安人遭到殖民主義者的野蠻掠奪和種族滅絕,處境極其悲慘
☆進行新航路開辟的國家的早期殖民活動的區域與所開辟的新航路基本一致,如西班牙主要在美洲,葡萄牙主要
在非洲、亞洲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時間:16——18世紀
特點:暴力形式(武裝斗爭、人民起義)、法律形式(利用立法手段)
舉例: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共同點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異同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結果:取得勝利,改變社會性質,確立資產階級政權
不同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 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的發展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性質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階級 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美國北方工商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 資產階級

結果 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成為總統制的聯邦國家
法國成為共和制國家
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影響

對英國:確立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
對歐洲:迅速波及其他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打擊、削弱歐洲封建勢力,是一場「歐洲范圍的革命」 1、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以小勝大、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傑出戰例;2、打碎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道路,建立資本主義制度;3、獨立戰爭所體現的資產階級的進步的政治精神,對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帶來深刻的影響,促進法國大革命爆發,有力地推動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

進步性:徹底摧毀法國封建專制制度,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局限性: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只為少數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與自由仍是寫在旗幟上的理想和目標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頒布的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民法
(《拿破崙法典》)
時間 1689 1776.7.4 1791 1804
人物 —— 托馬斯•傑斐遜 —— 拿破崙
頒布機構 議會(國會) 第二次大陸會議 制憲會議 ——

內容

嚴格規定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的權力;確定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明確規定公民應有的權利 1、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2、人民主權說:人民建立起得到被統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標和原則,人民就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並建立一個新的政府;3、宣布獨立: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並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解除對於英國國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1、天賦人權: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2、財產權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第一次確認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並吸收大革命以來的各種社會立法和理論上的成果

影響 確立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保留統而不治的君主、國會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政治體制,為限制王權提供憲法保障,法律取得至高地位,使人治走向法治

書面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對美國建國以後的國家制度作了明確規定。它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反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進步性:1、「自由、民主、平等」原則成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的一面旗幟,在反封建戰爭中起巨大的號召作用,也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2、開啟現代法治社會的先河,提出尊重、維護人權的思想
局限性:只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規范,鞏固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打擊封建勢力,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頒布《權利法案》的目的:限制王權(國王的權力),保證國會的權力
◇《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天賦人權(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財產權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直接原因(導火線):1638蘇格蘭人民起義
特點:剝奪王權、保留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盟,具有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和不徹底性
對戰雙方: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和以國會為代表的新貴族
開始的標志:1640新議會(國會)的召開
封建勢力和新貴族先後爆發兩次內戰
過程 1649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共和時代
克倫威爾任「護國公」,成為統治英國的獨裁者
1660軍官蒙克把查理二世接回,查理二世被迎立為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結束的標志:1688「光榮革命」(「宮廷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威廉和瑪麗到英國執政
☆克倫威爾:領導、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後來破壞資產階級共和制
☆英國人把宗教信仰看的很重要的原因:
人的宗教信仰反映他的政治態度,比如天主教教徒支持王權是保守的,新教徒主張推翻王權,建立資本主義制
度,發展資本主義
☆典故「風能進,雨能緊,國王不能進」的含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的權力受到嚴格限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公民有權拒絕國王,但無權拒絕貧困」的原因: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產生貧富不均的制度
☆英國實行民主政治、但不取消國王的原因:
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逐漸壯大
2、政治前提:1688「光榮革命」
3、歷史傳統:1415《自由大憲章》確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權」的基本原則,成為立憲的政治基礎
4、理論依據:17世紀啟蒙思想
☆當今英國國王統而不治,首相領導內閣,掌握國家行政權力

美國獨立戰爭
17——18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13個殖民地,形成現代美國的基礎,從事罪惡的「三角貿易」
背景 北美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形成市場,形成統一的美利堅民族
1756——1763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在北美的殖民統治權展開「七年戰爭」,英國戰勝法國
英國因長期戰爭財政困難,向北美各個殖民地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阻礙北美發展,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導火線):1773波士頓傾茶事件
對戰雙方: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統治者
開始的標志:1775.4.19來剋星頓的槍聲
1776.7.4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決定組織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過程 初期:美軍受挫,英國軍隊的實力遠遠超過大陸軍
轉折點:1777.10薩拉托加大捷: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鼓舞士氣,堅定信心
1781.10約克鎮戰役:英軍司令康華利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軍事對抗階段結束
結束的標志:1783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是一場正義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得道多助
勝利的原因 全體北美人民在華盛頓的正確領導下英勇作戰,不屈不撓(根本原因)
廣泛的國際援助(法國、荷蘭)
☆華盛頓:
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1777.10帶領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
1781.10英軍司令康華利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制定1787年憲法,1789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6
在做了兩屆總統後主動放棄了繼續當選美國總統的權利,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開創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美國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是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法國大革命
政治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在封建等級制度下階級矛盾激化
原因 經濟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宮廷腐敗與財政危機
思想原因:啟蒙思想的傳播
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開始的標志:1789.7.14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攻佔巴士底獄

代表階級 上台時間 被推翻時間 措施
斐揚派 大資產階級 1789 1792 頒布《人權宣言》
吉倫特派 工商業資產階級 1792 1793 1792.9.22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雅各賓派 小資產階級利益 1793 1794.7.27 革命被推向高潮,實行「革命恐怖政策」

過程

結束的標志:1794.7.27「熱月政變」,結束雅各賓派的統治
☆法國封建等級制度:天主教教士←貴族←平民(城市資產階級、農民、平民和市民)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功績: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
☆推動法國大革命不斷走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眾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
法蘭西第一帝國(資產階級軍事專政):1804拿破崙建立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拿破崙三世建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建立
☆拿破崙時代:1799.11.9霧月政變——1815.6.18滑鐵盧戰役
☆拿破崙:
前期成功的原因:個人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幹,適合法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後期失敗的原因:對外戰爭威脅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他國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國的聯合抵抗,同時連年
的征戰造成法國的經濟困難
評價:是法國大革命時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軍事獨裁者。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
後採取發展資本主義的措施,頒布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推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進
程,為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究和科技教育做出貢獻。但拿破崙也有局限性,他的對外戰爭功過參半,
早期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動搖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具有正義性;但後期戰爭侵犯多國主權,
損害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導致人民反抗,最終帝國覆亡
☆霧月政變:1799.11.9,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國家政權,政變後建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
☆對內政策:頒布法典:
措施:鞏固政權,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鐵腕統治,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802拿破崙通過修改憲法使自己成為終身第一執政
事件 1804.5拿破崙再次修改憲法,改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12拿破崙成為資產階級皇帝,開始統治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1810拿破崙制定頒布《民法典》(《拿破崙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對外政策:發動戰爭:
具有復雜性:
性質 前期:具有反侵略、反干涉性質的民族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動搖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
後期:帶有濃厚的霸權主義色彩、具有侵略性的戰爭
1805.12奧斯特里茨戰爭
1810奧地利公主路易斯嫁給拿破崙,拿破崙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帝國的鐵蹄踏遍除俄國外的整個歐洲
事件 1812拿破崙率軍進攻俄國,以失敗告終
1813萊比錫戰役:法國軍隊在德國被第六次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
1815.6.18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在比利時滑鐵盧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從此退出法國政治舞台
影響: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過程,加速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推廣到所征服的歐洲國家,戰勝歐洲干涉力量,爭取歐洲霸權
☆拿破崙登上政治舞台的決定性因素:資產階級期望穩固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
☆《民法典》說明拿破崙是資產階級皇帝,沒有破壞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是拿破崙對後世影響最大的
☆華盛頓與拿破崙的共同點:推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進程
☆在人類社會由法治向人治轉變過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華盛頓、拿破崙、孫中山

熱點內容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方案 發布:2024-11-15 14:03:56 瀏覽:74
美國紐約律師 發布:2024-11-15 13:58:45 瀏覽:932
2014注冊會計師經濟法音頻 發布:2024-11-15 13:45:47 瀏覽:768
司法廉潔隊伍 發布:2024-11-15 13:04:04 瀏覽:513
對校園法治社理解 發布:2024-11-15 13:02:37 瀏覽:313
平面設計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5 13:02:33 瀏覽:25
勞動法固定期限合同視為長期 發布:2024-11-15 12:18:11 瀏覽:740
老賴民法 發布:2024-11-15 11:56:26 瀏覽:723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