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基本常識
Ⅰ 刑法知識
搶劫罪
〔釋義〕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立即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第二百六十九條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八十九條聚眾「打砸槍」,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除判令退賠外,對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相關法律、司法解釋和規定〕
《鐵路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傷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刑事罰則若干問題的解釋》(1993.10.11法發〔1993〕28號)
如何認定和處理在列車內實施搶劫的犯罪行為?
《鐵路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
(一)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是搶劫罪中一種嚴重的犯罪形式。具體認定時,應當根據刑法有關搶劫罪的規定,結合鐵路運輸的特殊性,綜合考慮。凡在列車內,對旅客使用暴力、脅迫手段,如以語言威脅、暴露或者暗示攜帶有凶器或者依仗人多勢眾,對被害人施加精神庄力等,強拿旅客財物或者以「借錢借物」的名義,索取財物的,以及對旅客實行強買強賣,侵犯旅客財產權益的,均應以搶劫罪論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見「盜竊罪」法律依據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11.22法釋(2000)35號)
為依法懲處搶劫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包括封閉的院落、牧民的帳篷、漁民作為家庭生活場所的漁船、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進行搶劫的行為。
對於入戶盜竊,因被發現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入戶搶劫。
第二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既包括在從事旅客運輸的各種公共汽車,大、中型計程車,火車,船隻,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上對旅客、司售、乘客人員實施的搶劫,也包括對運行途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攔截後,對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員實施的搶劫。
第三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是指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資金、有價證券和客戶的資金等。
搶劫正在使用中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運鈔車的,視為「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
第四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搶劫數額巨大」的認定標准,參照各地確定的盜竊罪數額巨大的認定標准執行。
第五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七)項規定的「持槍搶劫」,是指行為人使用槍支或者向被害人顯示持有、佩帶的槍支進行搶劫的行為。「槍支」的概念和范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的規定。
第六條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2005年6月8日 法發[200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印發,供參照執行。執行中有什麼問題,請及時報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搶劫、搶奪是多發性的侵犯財產犯罪。1997年刑法修訂後,為了更好地指導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布了《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搶劫解釋》)和《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搶奪解釋》)。但是,搶劫、搶奪犯罪案件的情況比較復雜,各地法院在審判過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為准確、統一適用法律,現對審理搶劫、搶奪犯罪案件中較為突出的幾個法律適用問題,提出意見如下:
一、關於「入戶搶劫」的認定
根據《搶劫解釋》第一條規定,認定「入戶搶劫」時,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戶」的范圍。「戶」在這里是指住所,其特徵表現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與外界相對隔離兩個方面,前者為功能特徵,後者為場所特徵。一般情況下,集體宿舍、旅店賓館、臨時搭建工棚等不應認定為「戶」,但在特定情況下,如果確實具有上述兩個特徵的,也可以認定為「戶」。二是「入戶」目的的非法性。進入他人住所須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搶劫行為雖然發生在戶內,但行為人不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進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戶內臨時起意實施搶劫的,不屬於「入戶搶劫」。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脅迫行為必須發生在戶內。入戶實施盜竊被發現,行為人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脅迫行為發生在戶內,可以認定為「入戶搶劫」;如果發生在戶外,不能認定為「入戶搶劫」。
二、關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認定
公共交通工具承載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數人的特點。根據《搶劫解釋》第二條規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主要是指在從事旅客運輸的各種公共汽車、大、中型計程車、火車、船隻、飛機等正在運營中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上對旅客、司售、乘務人員實施的搶劫。在未運營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針對司售、乘務人員搶劫的,或者在小型計程車上搶劫的,不屬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
三、關於「多次搶劫」的認定
Ⅱ 刑法知識內容概括
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刑法解決如何定罪與量刑的問題。簡單地講,刑法=犯罪+刑罰。
(一)刑法的形式
刑法的形式,也稱刑法的淵源,是指刑法通過什麼方式展示給人們。在我國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刑法典、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
1.刑法典。這是指全面、系統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內容的法典。現行刑法典是1997年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提示】《刑法修正案》是直接對刑法典的修改,是刑法典的內容。至今我國共有10個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十)》自2017年11月4起生效。
2.單行刑法。這是指規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後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項的法律。我國只有一部單行刑法,即1998年12月頒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3.附屬刑法。這是指在經濟、行政等非專門刑事法中附帶規定的一些關於犯罪與刑罰或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目前,我國的附屬刑法一般只重申刑法典的內容,沒有確立新的犯罪與法律後果的具體內容。
【提示】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廣義刑法包含上述一切形式的刑法,即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刑法典也被稱為普通刑法,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被合稱為特別刑法。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條文時,特別刑法優先適用。
【歸納】刑法的各種表現形式。
(四)刑法的任務
第2條[刑法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Ⅲ 打架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
打架斗毆相關的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斗毆的;
(二)追逐、攔截他人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的;
(四)其他尋釁滋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Ⅳ 刑法知識點
【6.29每日干貨】
具體認識錯誤
1. 對象認識錯誤: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侵害(客觀上乙對象並未出現——主觀認識錯誤)。
2. 結論:根據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得出的結論一致,針對甲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針對乙不構成犯罪,乙不在現場)
3. 打擊錯誤:行為本身的誤差導致行為人意欲侵害的對象甲與實際侵害的對象乙不一致。(客觀上兩人都出現了——客觀行為導致的錯誤)
結論:(1)根據具體符合說:由於客觀侵害對象與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因此針對甲構成故意犯罪未遂,對乙構成過失犯罪。二者想像競合,從一重罪處罰。
(2) 法定符合說;只要行為人認識到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在「在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就有犯罪故意。不需要具體到「是誰」。因此只成立一罪故意既遂。(對甲構成故意犯罪未遂,對乙構成故意犯罪既遂,想像競合)
4. 對象認識錯誤VS打擊錯誤:
(1)判斷是主觀認識錯誤還是客觀行為錯誤。
(2)判斷錯的時間。如果一開始就錯,則是對象錯誤;中間錯誤,則是打擊錯誤。
(3)想要侵害的對象是否在現場。
三種判斷方法沒有順序的區別,考試的時候綜合運用即可。
【7.1每日干貨】
認識錯誤其他問題
1. 教唆犯的認識錯誤
(1) 被教唆者認識錯誤:被教唆者按照自己的認識錯誤來處理,教唆者按照打擊錯誤認定。
(2) 教唆錯誤,即教唆者指示錯誤:教唆者是認識錯誤,被教唆者沒有認識錯誤。
2. 幫助犯認識錯誤
幫助行為本身錯誤是打擊錯誤,如果幫助犯對象認錯了,是對象錯誤。
3. 如果行為人基於數個犯意,實施多個行為,觸犯多個罪名,則應該數罪並罰;認識錯誤都是只有一個行為,定一罪。
4. 一行為導致多個結果:請大家根據咱們干貨的截圖來進行補充
7.2每日干貨)
第四天 包容評價關系
1. 刑法上的包容評價是 法益之間 的包容關系,判斷兩個對象是否可以包容評價的依據是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具體包括三種情況: 交叉包容 、 大包小 、 沒有包容關系 。
2. 分則的具體行為中,常見的包容評價有(1)綁架,拐賣婦女、兒童包容 非法拘禁 ;(2)
故意殺人包容 故意傷害 ;(3)強奸包容 強制侮辱、猥褻 ;(4)搶劫包容 故意傷害 ;(5)盜竊包容 侵佔 ;(6)綁架包容 敲詐勒索 。
3.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 不同的犯罪構成(罪名不一樣) 即侵犯的客體不同,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
4. 抽象的認識錯誤不需要考慮 具體符合說 ,法定符合說是指:只要行為人認識到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二者在 「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 一致,就成立故意的既遂, 不必要求具體一致 ,即符合法律規定即可,只具體到:人或物。不具體到:此人是誰。
第五天 抽象認識錯誤
1. 抽象認識錯誤的情形之一——無法包容,行為人主觀上想犯A 罪,客觀上卻實施了B 罪,A 罪與 B罪之間在法益上無法包容,則行為人構成 A 罪的未遂 (或無罪)加上 B罪的過失犯罪 (或無罪)。可能評價無罪的原因是 沒有法益侵害可能性 或 刑法未規定為過失犯罪。
2. 抽象認識錯誤的情形之二——主觀超出,行為人主觀上想犯重罪,客觀上卻觸犯輕罪,主觀重罪的故意在刑法上可以包容評價為輕罪的故意,在主客觀一致范圍內成立 輕罪犯罪既遂 ,主觀超出部分成立 犯罪未遂,應認定為重罪未遂與輕罪既遂的 想像競合犯 ,從一重罪處罰。
1. 抽象認識錯誤的情形之三——客觀超出,行為人主觀上想犯輕罪,客觀上卻觸犯重罪,二者之間在刑法上可以包容評價,在主客觀一致范圍內成立 輕罪的故意犯罪既遂 。如果刑法有關於客觀重罪的過失犯罪的罪名,則成立 重罪的過失犯罪 ,與輕罪既遂成立想像競合犯;如果刑法沒有關於客觀重罪的過失犯罪的罪名,則只定 輕罪犯罪的既遂 。
第六天 因果關系(一)
1. 1在故意犯罪中,要注意區分犯罪成立和犯罪既遂。因果關系是解決犯罪是否既遂的問題,並不是解決犯罪是否成立問題。沒有因果關系,只是不對結果承擔刑事責任,但仍然可能成立犯罪,並且承擔刑事責任(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犯罪中止)。
2. 在過失犯罪中,有因果關系是 犯罪成立 的條件,過失犯罪是結果犯,不存在犯罪形態,沒有因果關系,則不成立犯罪,無罪。
3. 有因果關系不一定成立犯罪,還需要具備 主觀要件。因果關系是 客觀屬性。與行為人主觀上是主觀故意還是過失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有因果關系,但主觀上沒有故意/過失(沒有主觀構成要件),屬於 意外事件 ,無罪。
4. 因果關系不具有 假設性,必須是是客觀實際發生的,要結合具體的客觀的案件來分析,不能用大概率來判斷,即使是概率極低的事件,有因果關系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和概率大小沒關系。
5. 刑法上的「因」:該行為必須是 犯罪行為 ,不能是生活行為;該行為必須是 實行行為 ,不能是預備行為,該實行行為「著手」的標準是 : 分則具體罪名的犯罪行為+ 對法益造成現實緊迫直接的危害。
6. 刑法上的「果」是 犯罪構成的結果 ,一般的犯罪既遂需要 實害結果 ,但 抽象危險犯 和 具體危險犯 只需要達到危險狀態就既遂。
第八天 犯罪形態(一)
1.犯罪形態指的是犯罪在時間上的狀態,犯罪未完成形態包括犯罪預備、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只有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有犯罪形態,過失犯罪是結果犯,沒有犯罪形態。犯罪形態不僅僅是針對基本犯罪而言,對於加重犯,也應承認其犯罪未遂/中止形態。
2.犯罪停止形態具有終局性和不可轉換性,一個犯罪只會有一種犯罪形態。只要出現了任何犯罪停止形態,就不可能出現其他犯罪形態,同時只要終局性停止,後面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改變前面行為的性質。
3.對一個犯罪行為既遂時間的判斷,主要基於客體法益的侵害。
4.分則特殊罪名既遂時間的總結
第十天 犯罪形態(三)
1. 犯罪中止的主觀條件
見表格
2.犯罪中止的主觀/客觀矛盾問題:當案情中主客觀不一致時,以犯罪分子的主觀認識來判斷是否具有中止的自動性。(1)不能因為存在客觀障礙就否認中止的自動性。雖然客觀上具有一定的障礙,但只要行為人主觀上認為犯罪行為還可以繼續實施,但沒有實施的,就可以成立犯罪中止。(2)當行為人主觀上認為無法繼續實施犯罪,不能因為客觀上犯罪行為可以繼續就認定為中止,應該認定為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中止只看主觀層面,即行為人主觀上自動停止犯罪,不看客觀。「能達目的而不欲」是中止;「欲達目的而不能」是未遂。
4.在犯罪預備階段成立「
【7.12每日干貨】
第十四天 刑法修正案十一(一)
1.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應當負刑事責任。
2.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1)增加「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修改「姦淫幼女罪」,姦淫不滿十周歲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傷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3)修改「猥褻兒童罪」,明確猥褻兒童罪法定刑升格條件,包括猥褻兒童多人或者多次的;聚眾猥褻兒童的,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兒童,情節惡劣的;造成兒童傷害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猥褻手段惡劣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3.增設「妨害安全駕駛罪」,對行駛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駕駛人員使用暴力或者搶控駕駛操縱裝置,干擾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駛,危及公共安全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前款規定的駕駛人員在行駛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離職守,與他人互毆或者毆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4.增設「妨害葯品管理秩序罪」,違反葯品管理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生產、銷售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禁止使用的葯品的;(2)未取得葯品相關批准證明文件生產、進口葯品或者明知是上述葯品而銷售的;(3)葯品申請注冊中提供虛假的證明、數據、資料、樣品或者採取其他欺騙手段的;(4)編造生產、檢驗記錄的。
【7.17每日干貨】
第四天 基於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
1.(1)原則上, 交付 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如動產買賣、動產質權的設立(以 佔有改定 方式交付的,質權未設立)。
(2)例外,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如以 沒有權利憑證的 有價證券、基金份額、 股權 、知識產權中的 財產權 、應收賬款等設立權利質權的,辦理登記後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2.動產的交付制度:分為現實交付(直接交付標的物)、觀念交付(包括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和擬制交付(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等交給受讓人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①簡易交付:適用情形為先借(租)後買,交付時間為 買賣合同生效 時;②指示交付:適用情形為標的物由第三人依法佔有,交付時間為 指示交付的合意生效 時,對第三人生效的時間為 通知到達 第三人時;③佔有改定:適用情形為先賣後借/租,交付時間為租賃/借用 合同生效 時。
【注意】:當出賣人以佔有改定方式交付時,標的物仍在出賣人手中,無法達到公示效果。因此,無權處分人以佔有改定方式交付的, 不發生 善意取得。
Ⅳ 刑法基本小常識有哪些
主要是常見的犯罪
處罰的刑期、原則等
可以查看法律全文
刑法
Ⅵ 簡述刑法概念。特徵
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埂,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犯罪構成的特徵: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成立或者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於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於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
犯罪構成要件是指從同類案件形形色色的事實中經過抽象、概括出來的帶有共性的,對於犯罪性質和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實特徵來說明,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只有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必須將構成要件的事實同其他事實相區別。
3.犯罪構成具有法定性。
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規范加以規定或者包含。只有經過法律選擇的案件事實特徵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在立法者看來,某一行為成立犯罪的前提是構成要件缺一不可。犯罪構成要件的法定性與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具備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行為才具有刑事違法性。需要指出的是,刑法典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分別由總則和分則共同實現。因此,認定具體犯罪時,應以刑法典總則規定為指導,根據刑法典分則對案件事實逐一認定,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Ⅶ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包括以下幾種法律法規: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和規章等。
1、法律 :
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立法通過後,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稱為既定法,如憲法、刑法、勞動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釋:
是對法律中某些條文或文字的解釋或限定。這些解釋將涉及到法律的適用問題。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做出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種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的解釋,用於指導各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相當於是各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
地方性法規大部分稱作條例,有的為法律在地方的實施細則,部分為具有法規屬性的文件,如決議、決定等。地方法規的開頭多貫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等。
5、規章:
其制定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些規章僅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有效。如國家專利局制定的《專利審查指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等。
還有一些規章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僅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北京市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的決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等。
(7)刑法基本常識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作用
一、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
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規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法規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思想行為防線。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三、 法律法規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法規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
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四、 法律法規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Ⅷ 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是什麼
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如下:
1、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沒有權利開除在校學生。
2、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自主決定依法採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轉土地經營權。
3、如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如無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且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則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4、乘坐計程車,司機過失駕駛造成你受傷,可以選擇要求計程車公司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因為自己和計程車公司之間是運輸合同關系。
5、14歲以下可以不在刑法上負任何責任,14到16歲犯8種罪(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依舊要負刑事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民法、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Ⅸ 公共基礎知識:刑法之犯罪構成的分類
為了更好地研究與學習犯罪構成,可以根據犯罪構成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採用不同的標准,對犯罪構成的形式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
根據犯罪構成的形態方面的特點,可以將犯罪構成分為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1.基本的犯罪構成
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符合刑法條文關於某種犯罪的完成形態規定的犯罪構成。我國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各種具體犯罪,都是以犯罪既遂為完成形態而規定的。因此,在我國刑法學中所說的基本的犯罪構成,首先是指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既遂犯的犯罪構成。
2.修正的犯罪構成
修正的犯罪構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標准,根據故意犯罪在行為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預備、中止、未遂等不同的表現形態,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體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況下,對基本犯罪構成中個別要件的具體要求作相應的修改或者變更後形成的犯罪構成。
(二)標準的犯罪構成和派生的犯罪構成
根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方面的特點,可以將犯罪構成分為標準的犯罪構成與派生的犯罪構成。
1.標準的犯罪構成
標準的犯罪構成,又稱獨立的犯罪構成,是指符合刑法分則條文對具有標準的社會危害程度行為所規定的犯罪構成。《刑法》第234條第1款規定的故意傷害罪,就是故意傷害罪的標准犯罪構成。標準的犯罪構成是相對於派生的犯罪構成而言的,它是犯罪構成的基本形式。
2.派生的犯罪構成
派生的犯罪構成,是指在標准犯罪構成的基礎上,根據刑法分則條文在標准犯罪構成個別方面的特別規定而形成的犯罪構成。派生的犯罪構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構成和減輕的犯罪構成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