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光緒日本刑法

光緒日本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9-16 13:55:41

⑴ 中華明國南京國民政府的「六法全書」的內容

民國六法
《六法全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六法全書,原指國民政府制定的「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的六法。廣義的六法全書則包括了以上六大法典為主的國民政府的所有法律。國民黨《六法全書》的立法框架,屬典型的「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典,不過其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實行民商分立的體例。

日本六法
最早的漢譯日本《六法》見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的《新譯日本法規大全》一至七類(1-16冊)。《新譯日本法規大全》收入1905年前日本明治中期以後法律規范近3000個,按照近代國家行政機關順序排序,既包括大陸法系意義上的日本《六法》,還包括官制、官規、財政、警察、衛生、交通、監獄等等,共80冊.為方便讀者閱讀該書,錢恂、董鴻兩人詳細注釋了其中難懂的名詞,編撰了《日本法規大全解字》,作為該書的附錄,後單獨出版.至1911年,該書已出到第16版,名為《法規解子》。

⑵ 甲午戰爭時期,日元對中國庫平銀的匯率是多少

匯率:1庫平兩足銀=0.18英鎊=1.64日元

清朝通過借款在三年內賠款於日本,向日本支付具體數額為賠款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駐軍費150萬兩、成色實足(紋銀0.17與足銀0.18的匯率差)損失1325萬兩/225萬磅,銀元貶值的磅虧(支付給匯豐銀行和倫敦貴金屬交易商)1494兩。共計25969兩(紋銀),合4422萬英鎊,其中支付給日本4197萬英鎊(兩種演算法相差30萬磅)。清朝於1895、1896、1998與俄法、英德、英德訂立借款合同,借庫平銀3億兩,本息計7億4000萬兩。甲午(1984)至庚子(1900),年均攤還外債本息2000萬兩,約為歲入的1/4。

清國の資金調達(賠償金借款)

1895年露仏借款 4億フラン(1582萬ポンド)
1896年第1次英獨借款 1600萬ポンド
1898年 第2次英獨借款 1600萬ポンド

流傳的2億兩或者2億3000萬兩過於簡單,而同上計算的方法得出結果後加上「掠奪的財務」變成3.4億兩,則沒有證據。約4200萬磅的結果與日本方的計算也較吻合——井上馨:「想到有3億5000萬日元涌進國內,無論政府或私人,都產生了一種無限富有的感覺。」日本獲得約4000萬英鎊(戰研原文),合3億6459萬日元(甲午軍費為2億日元),7895萬日元彌補軍費缺額,2億2605萬日元用於軍事擴充(含陸軍、海軍、水雷艇),2000萬日元獻給皇室,1000萬日元作為教育基金,57萬日元作為官立八幡制鐵所資本(約3000萬日元的去向戰研的文章沒有交代)。一說有7260萬日元作為貨幣改革時的准備金,從上文來看顯然是不足的。但是日本的說法里反復提到這一點(但無具體數字)而幾乎沒提及軍費用途。大概是由於當時賠款用金英鎊支付,金英鎊又可以直接兌換黃金,因此對銀本位改金本位的貨幣改革中起了國家銀行資本的作用?還有災害准備基金1000萬日元的說法。這個較為可信。

1840年:鴉片戰爭。
1853年:黑船開國。太平天國攻下南京。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幕府海軍建立。

1861年:慈禧垂簾聽政。
1865年:江南製造局(造船廠)創立於上海。
1866年:福澤諭吉創立慶應義塾。駐地軍艦操練所改為講習所(海軍學校)。福建馬尾開設水師學堂。
1867年:橫須賀制鐵所(造船廠)竣工開業。
1868年:明治元年,倒幕成功。

1871年:日清友好條約。
1872年:日本設陸軍海軍,實行徵兵制。太平天國滅亡。
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李鴻章以四百萬兩年費籌建現代海軍。
1876年:日本自造艦900噸的清輝號下水。中國海安號為2800噸,後因造價昂貴停止造艦。日朝簽訂《江華條約》,日本自此從朝鮮身上完成原始積累。
1877年:西南戰爭。東京大學成立。

1880年:日本制《教育令》《刑法》,要求開設國會。中國購定遠、鎮遠。
1883年:雙方大量購船。日本陸軍大學成立。
1885年:日本實施內閣制。鎮遠、定遠回國。
1888年:北洋海師成軍。
1889年:日本制定憲法。當年軍費總額占預算近30%。光緒親政。
1890年:日本第一屆國會。北洋水師八大遠齊備。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軍費占預算69.31%。
1983-1984財年日本政府預算為8400萬日元。
1895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總金額超過5億日元,預期1902年完成的軍備預算計劃。

據記載,道光時期(1820--1850年)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約4000萬兩。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約占該額的37%。在償付賠款的過程中,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動用關稅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賦、鹽課、兵餉和商捐等的徵收科派,致使本該應用於自身發展的大筆款項被索賠國掠走。但是,從宏觀上觀察,這一時期清政府尚能做到收支平衡,賠款對財政經濟的影響還不顯著。

這是因為:第一,清政府的財政收支結構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只有廣州一個通商口岸,關稅收入甚少。鴉片戰爭後,隨著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對外貿易的擴大,關稅漸成為中國最大的財源之一。同治末年,清政府年收入達到6000萬兩左右,比道光時期提高了50%。到光緒初年,又增到8000萬兩,比道光時期提高了1倍。這些新增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賠款對清政府的壓力。第二,賠款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太大。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分4年償清,平均每年償還373萬兩,約占歲出的9%。甲午戰爭賠款在中國財政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

據統計,從甲午開戰到是年臘月底,日本從中國獲得的兵船、軍械、軍需等物價值7100萬多日元,摺合庫平銀4734.5萬兩。日本隨軍記者川崎三郎在甲午戰後曾做過一篇《日清戰役戰利品概算》,對我們的統計也極有參考價值。這個《概算》的內容是從甲午開戰到乙未戰爭結束,包括了所有各次戰役的戰利品統計數字,從中減去甲午年臘月底以前的部分,得出的就是乙未正月以後的數字了。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所獲得的艦船、武器、彈葯及其他軍需物品等,按日金價計算,共值8982.2萬元, 摺合庫平銀5988.3萬兩,這個數字當然很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除以上這些實物以外,日本還通過這次戰爭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貨幣。 對此,中外多有記述。如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稱:平壤一戰,「將弁私財,軍士糧餉,凡有金幣12箱,內共金磚67塊,金錠61碇,金沙14 箱,大小30包,皆將領私財, 而軍士糧餉,除糧食以外, 尚存餉銀約及10 萬兩」,皆為日人所得。 蔡爾康等編《中東戰紀本末》所譯日本官報亦稱,此戰「得金銀40箱,每箱約重英權300磅,高麗錢不計其數」,並注曰:「英金1鎊合華權4兩,英權一磅合華權12兩。 其實,這些記述皆限於平壤一戰, 且不甚具體,很難據此作出比較精確的計算。根據日本當時所發表的歷次戰報,將其所獲金銀貨幣種類及數量具體開列後統計,幣類別甚雜,計值單位不一,現據日方的逐一計算,計其值為3000萬日元,摺合庫平銀2000萬兩。 以上三項總計。共為1.198億日元,摺合庫平銀7988萬兩。

⑶ 日本的「六法」是哪六部法。

六法全書 近代世界法律有兩大法系,英美法系,以英、美為代表;大陸法系,以法、德為代表,日本和當時的中國的"六法"均屬之;兩大法系在全世界的影響,大致各佔一半。大陸法系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都可以簡稱"六法",因此,"六法全書"的名稱,實際上涵蓋了世界上半數以上的國家,甚至蘇聯的立法也可以包括在內。
在日本,關於"六法全書"來源的說法也有很多.另外一種說法是:明治初年僅有五法一說,六法的說法是從東方的傳統延伸過來的."我國的法律受到法國法的影響,明治初期有法國五法之說.順便指出,明治9年近藤圭造抄譯《法蘭西五法略》公開出版,五法這一用語出現了,但是並沒有六法這一詞.『六法全書'的由來雖然無法確定,但是東亞自古以來『六'有東南西北上下的意思,而且,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律疏議》卷一引用的李悝《法經六篇》就分為六部分,《周禮》的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唐六典》等等,六法可能就是從這個東方的傳統延伸來的."
最早的日本《六法全書》的譯本是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的《新譯日本法規大全》,該書是日本《六法全書》的全譯本,共80冊.為方便讀者閱讀該書,錢恂、董鴻兩人詳細注釋了其中難懂的名詞,編撰了《日本法規大全解字》,作為該書的附錄,後單獨出版.至1911年,該書已出到第16版,名為《日本六法全書》,《六法全書》的說法自此開始.
中國近代的"六法全書"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時期:晚清修律時期、國民政府成立時期、國民政府時期,日臻成熟.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廢除"六法全書",之後又對"六法全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引進蘇聯法律。
《六法全書》,原指「憲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六法。國民黨《六法全書》的立法框架,屬典型的「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典,不過其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實行民商分立的體例。
「英美法系」國家立法的主要特點,是實行案例法體例,沒有公法與私法、民法與商法的區分,稱民商合一體例。
「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以法國和德國為典型代表,一般採取民商分立的體例。不過「大陸法系」也有個別國家如瑞士,實行民商合一體例,辦法是將「商法」的內容主要是《公司法》並入統一的《民法典》。
當年,《六法全書》的民商法律在立法時,中國的法學家對中國應該實行民商分立體例、還是實行民商合一體例,曾有過許多討論,也有一些爭論。主張實行民商合一的學者,提出過有力的論據。但最終的民事立法,還是基本依照「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制訂,雖然也參考了《瑞士民法典》的一些方法,多了一些民商合一的傾向,但基本框架仍然採取民商分立的體例。
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中,其中「憲法」的來歷有點麻煩,需要單獨作點交待。這部「憲法」,是1947年召開「國民大會」時制訂通過的。但是,由於國民黨破壞「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挑起內戰、取締中共和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悍然召開「一黨國大」,而被中共和民主黨派稱為「偽國大」;由於「偽國大」的召開違反民主原則和程序,因而其通過的「憲法」,也就被稱為「偽憲法」。而且時隔不久,國民黨政權就被推翻了。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合作破裂,三年內戰,國民黨政權傾覆,敗走台灣。毛主席宣布「廢除偽法統」,《六法全書》在新中國建立時被廢除了。但國民黨政府卻把他的「法統」——《六法全書》帶到了台灣。

⑷ 求古代行刑者的各類叫法和刑法各類資料越全越好

中國古代的挺全了,我找點國外的吧

一、動物行刑

這是羅馬的暴君Nero Claudius Caesar時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這些女人都是給斗獸場的獅子、豹子等野獸作為食物的。

二、割喉刑
割喉始終是古羅馬所特有的刑罰,因此有"羅馬刑"之稱。它的要旨就是割斷喉嚨。與砍頭刑不同的是:在此刑中,頭和軀干並不分離,但這兩種刑的行刑原則是一樣的,因為犯人主要是由於窒息、失血過多以至腦部失血而死,其直接原因在於頸動脈和主動脈被切斷。割喉刑用的是匕首。但羅馬的刑罰中卻從未將「割喉刑」列為主要的死刑手段。

三、剖腹刑
該刑是用利刃刺入犯人的肚腹並拉開口子,導致內臟受損而死。希臘和羅馬僅是整死人便罷手了,但在古波斯,割開肚腹之後,還要從中揪出六到八米的腸子,纏在絞車上,而日本的割腹刑則是由自己來執行,用於證明自己的忠誠、找回失去的榮譽。在剖腹的同時,一頂有英雄特徵的桂冠便戴到了死者的頭上。所以,並非一般的市井之民也有資格剖腹。他們一般是被砍頭的。在日本,砍頭不僅意味著剝奪生命,還有污辱靈運魂魄的意向。

四、投擲刑
該刑的關鍵在於讓犯人從高處跌落。當然,在沒有高處的地方,便不能夠執行,例如沙漠里……

五、餓刑
如果單純讓犯人飢渴致死,便體現不出施刑者的創意與匠心了。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常使用的是"飢餓面具",當面具扣到人臉上後,犯人的口腔里會被塞進一條鐵舌頭,用於強迫他進行呼吸,如此,即便滿地食物,犯人也無法進食,直至餓死。圖片說明:立枷,犯人多有被活活餓死的。

六、十字架刑
該刑在古埃及時便有,在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國家運用得十分普遍。一般說來是用於懲罰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如奴隸、乞丐。為了羞辱罪大惡極的犯人,有時也用十字架刑。

七、活埋
活埋一般用於大規模屠殺。在中國的戰國時期,秦將白起一次便活埋了趙國降卒四十萬,秦始皇的坑儒行動只是小巫見大巫。圖片說明:日本的水刑——剛開始人還可以勉強將頭探出水面,到後來……

八、木樁刑
對於此刑,19世紀的《大網路全書》下了這樣的定義:"將人類的殘忍性發揮到極致的創造之一"。行刑方法在於將木樁插入犯人身體,最常見的是插入肛門,任其死去。1958年,伊拉克國王的舅舅因同性戀被處木樁。

九、活剝

活剝即揭人皮,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 在古印度,活剝又稱"小火去細毛",即用火把灼燒皮膚,把身體烤熟到三分。這時,活肉徹底附著在身體上的皮膚分離。然後「置犯人的叫喊於不顧,將他的皮整個地揭下來……他的肌肉完全呈現,血管清晰外露,可以看見內臟在搏動,光線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纖維熠熠生輝」。

十、肢解

該刑意味著乾脆地剁下四肢。但發展到一定時期後,

施刑者認為「乾脆」太便宜犯人,於是,有了許多種花樣

波斯人別出心裁的做法是先從手指下刀,然後切腳趾,再砍手、臂、踝、腿、耳朵、鼻子……

中國人的玩法是截去四肢後用金創葯止血,用布包住傷口、再塞入一隻大瓮中,置放在廁所里,犯人要痛苦很久才會死去。到了漢以後,凌遲刑代替了肢解刑,也許在行刑者看來,凌遲刑更痛苦也更精妙……

如今,某些國家依然規定,對小偷可以採用截肢刑,巴基斯坦的法典規定:"第一次犯偷竊罪者將被從手腕關節處砍去右手;第二次犯者將被砍去左腳。"但藉此刑剝奪犯人性命的事幾乎沒有了。

亞洲和中東的民族尤為偏好此刑。該刑的關鍵在於將人體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十一、碎身刑

這是典型的西方死刑,與西方人酷愛擺弄機械密切相關。犯人赤裸著身體被固定在一隻帶鐵釘的大輪盤上,通過搖動手柄,輪盤可以繞軸旋轉,輪盤每轉一圈,固定在地面上的鐵刺就會剮下一條肉來,轉個十來圈,犯人基本上就被扯碎了。圖片說明:解剖刑——從聲帶至乳房,一塊塊地切割,與中國的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二、碾刑

碾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用一種固定的重物壓死;二是將犯人放在中間,兩邊同時用力並逐漸加碼;三是用帶有利物的東西軋碎或扯爛。在羅馬和埃及,常會把犯人鋪在尖刺上,然後用巨石碾過,如此犯人決無活機。圖為夾棍刑。

十三、壓杠子

日耳曼人的碾刑用的是沉甸甸的木頭大盤,由馬拖著來回地碾壓,直到犯人變成血肉模糊的 一片醬沫。在波斯,犯人則被塞入那種用來榨葡萄和橄欖的壓榨機中,被這般處理過的犯人,形狀全無

十四、火刑

用火燒人是最原始蠻荒的做法,古代的西方和東方都對火刑津津樂道。

十五、烤刑與炙刑

這兩種刑均為常用的處死方法,它們與火刑的區別在於:對犯人一定要用"小火"來處理。將爐火控制在某種范圍內,其目的在於讓犯人在清醒狀態下斃命。

十六、鋸刑

這是一種特別的分解具是鋸。據說東方人喜好橫鋸,而西方人酷愛直鋸。在基督教傳入日本後,日本人也熱衷於直鋸,他們慣常是從頭頂開鋸,而西方施刑者則倒行逆施,從兩腿之間腹股溝的位置開鋸,這樣做的後果最可怕,因為在切到肚臍的位置前,犯人的意識都非常清醒。為了延長受難過程,往往會讓犯人保持頭沖下的姿式,這樣腦部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可以避免血流失過快而死。鋸刑史上最後的"傑作"是由某些患有狂躁症的蓋世太保來完成的。他們有各種型號的鋼鋸,在他們手裡,人變成一棵可以恣意妄為的樹,想鋸那個部位都成。圖片說明:16世紀德國多見的一種酷刑——鋸刑,在到達要害之前受刑者絕對意識清醒。

十七、箭刑與貫穿刑

大家看到她的第一感覺是什麼?說出她的用途你大概就會倒吸一口冷氣了,這就是有名的紐倫堡之「鐵處女」。她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容器,內部布滿銳利的鐵釘,人只要被放到裡面,隨著她的關閉,那將會是地獄的風光。

*鐵處女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一名西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楣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在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紐倫堡的鐵處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創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國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德國時將它毀掉了,因此目前並沒有保留下來。德國人的手藝果然是最精巧,整個刑具可說是當時工藝的結晶!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他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

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籍,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楣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十八、毒刑

從很早的年代始,服毒致死就是執刑方法之一。

有記錄本案的早期毒殺是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死刑執行。蘇氏因得罪雅典的權貴而被毒死。當毒葯送到後,他問劊子手:"好吧,我的勇士,告訴我該怎麼做?"後者告訴他,喝下毒葯後不要在房間里走動,因為運動會減緩毒葯的發作,延長死亡的時間。也要盡可能地少說話,否則就需喝下兩倍以上的劑量。據說蘇氏都接受了。那時的希臘,多是用歐洲普遍可見的毒芹中提取出來的毒芹鹼來做毒葯。(芹葉鉤吻)

而在古中國,則多用從動物、昆蟲、礦物、植物中的提取毒物,似乎比起西方,毒死人的渠道要多得多。

現代社會出於對有效性和人道的考慮,又開始使用先民的方法了。毒氣室、安樂死注射似乎都是一種延續。

十九、吊刑

它有別絞刑,方法是將犯人雙手反剪,再用繩子捆住手腕吊升到行刑架的頂端,然後,驟然松開繩子使其下落,停頓在高於地面僅數十公分處。在降落停止產生的沖力作用下,犯人的雙臂會被拉得脫臼。

經過重量設計的吊刑則更為殘酷,有記錄表明,如果受刑人腿上捆上超過60公斤的重物受刑,就會連雙腿都會拉脫臼。如果超過100公斤,那麼在沖力作用下,全身的骨頭都會碎裂,就算是肚皮綻開,五臟六腑溢出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19世紀中葉,中國的清政府曾用吊刑處罰過天主教的傳教士,並將吊刑作為一種合法形式的刑罰普遍運用

二十、鞭刑與棒刑

鞭刑存在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高而鞭刑狠的國家首推新加坡。

二十一、車輪刑

這是一種將人綁在車輪上活活打死的刑罰。

二十二、磔刑

就是中國的「五馬分屍」,該刑的特殊之處在於犯人的四肢要同時遭受"力的作用"……

二十三、扼殺

扼殺即勒死,它和絞刑一樣是一種使人窒息的刑罰。但它不主要依賴犯人本身的重量,而是通過某種作用在脖子上的外力來致死。扼殺曾被亞洲和歐洲的許多民族所施用,但在歐洲若乾地方有規定,不允許處女遭受扼刑,於是劊子手在用繩索或其他刑具套住犯人的脖子之前,要先使處女失身。

二十四、絞殺

絞殺並非絞刑。它與扼殺的原理十分相似,可以說是一種手工死刑的機械化。

最初的絞殺是讓犯人坐在一塊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著一根豎著的木樁,劊子手從木樁上的窟窿中放進去一根麻繩,編成環將犯人脖子套住,再將麻繩的兩端在樁的另一面打結,從中插入一根棍。當轉動棍子時,環收緊使犯人被勒死。這種方式絲毫不傷頸動脈,卻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後來,出現了用金屬製造的絞殺機、鐵項圈代替了繩套,可以旋轉的螺絲讓鐵環的收縮更加容易。

⑸ 為什麼凌遲這種殘酷的刑法出自中國

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性.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點兒而已

你的這個問題。相關的說一下,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習慣於全完的獨裁統治,人性中有一點就是,當人無法受到約制時,那這個人就會為所欲為到無法以人的思想去想像的地步。而中國歷史上的獨裁統治,就是這種沒有約束的,盛世不過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一種恩賜,而慘絕人寰時剛是他們收起了這點恩賜並無法無天。
而你說的其他民族無此酷刑,就因為他們的獨裁統治沒有到這個地步。在基督的世界中,國王與教會抗衡,上帝是最大的統治者。
其實在非中華文明的世界,還有比我們這種暴行更惡的。只不過,他們沒有中國這樣的穩定的、被習慣的獨裁統治,所以,沒有行成中國這種成文並能流傳的刑法而已。魯迅先生說過,中華民族根本里有一個「奴」字。他的這句話,概括了從古至今中國人內心的本質。是我們自己甘甘心心成為奴的。

去看看一些關於中華民族本性不劣根性方向的書吧.以一種平和、辨證的態度去看。我只說一下,中華民族中確有一些低劣的方面,其實每個民族都有,只是中華民族中最低劣的一面就是不承認這些東西。所以,看這些書的許多人都會罵這些書的作者是賣國什麼的。
推薦你看看台灣柏楊先生寫的《醜陋的中國人》,可以當成是他單說了台灣或者單說不了解放前的中國人,這樣心就平衡啦。當然,他的有些觀點,是要區分的,不要全看。只是說,他對中華民族劣性剖析很深刻。

⑹ 古代有那些殘忍的刑法

中國古代的刑法可謂千奇百怪,手段極其殘忍。從名目上來講就有笞杖、鞭撲、枷項、宮刑、專刖刑屬、割鼻、斬首、腰斬、梳洗、剝皮、烹煮、絞殺、凌遲、車裂等多種名目。在這些刑法之中,如笞杖、鞭撲等一般情況下只會使人受些皮肉之苦,一般不會要人性命。有些刑法會使人致殘。有些刑法可以使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而有些刑法則會先把人折磨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才讓其死去。在以上的這些中國古代刑法中,以宮刑、刖刑、斬首、腰斬、絞殺、梳洗、烹煮、剝皮、凌遲、車裂等酷刑有中國古代的十大酷刑之稱。而其中又以凌遲、車裂等刑法最為殘酷。
古代的法律體系具有「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特點,所以歷朝歷代一般都有一部統一的法典,裡面以刑事規定為主,兼具其他類型的法律規定。

諸如《法經》、《九章律》、《開皇律》、《太史律》、《宋刑統》等等……

⑺ 中國從清末到現在的法律的主要變化過程是什麼

從無系統到有系抄統,由人襲治緩慢向法治轉變。
清末以沈家本、楊廷芳為主的法治派和禮學派有爭論。
臨時憲法大綱只作用了很短一段時間,被袁世凱改了兩次。
後來軍閥割據,也立了幾個法。
革命根據地主要以土地立法為主。
建國前以人民政協宣言代替憲法。

⑻ 日本近代不也受到美國等侵略么它怎麼就崛起了呢而中國還受它欺負啊

明治維新!以下給你介紹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所實行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抗。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明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52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長州( 今山口縣 )、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 今高知縣 )、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 ,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禦外侮的斗爭,並在人民群眾推動下,發展為武裝倒幕。

明治維新三傑

西鄉隆盛
在明治維新的眾多元勛當中,擔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這三人又被稱為「維新三傑」。其中又以西鄉隆盛的人格最受日本人喜愛。
西鄉隆盛生於文政十(1827)年12月7日,是薩摩(鹿兒島縣)藩士西鄉吉兵衛之長男,幼名小吉。 由於家境貧窮,十八歲時一邊擔任「郡方書役助」以補貼家計,另一方面與大久保一藏(利通)、有村俊齋(海江田信義)等人一同研讀『近思錄』,學習陽明學,並在無參禪師門下參禪。二十八歲(1854年)時隨藩主島津齊彬至江戶。當時正值將軍繼嗣問題,舉國分成擁護德川慶喜與擁護德川家茂兩派。西鄉隆盛加入擁護慶喜派,而四處奔走。安政五(1858)年,由於「安政之大獄」(安政年間,彈壓擁護德川慶喜份子的大獄),西鄉隆盛護衛著被幕府追究的僧月照返鄉。沒想到薩摩藩也對他們加以追究,於是兩人投身錦江灣。月照絕命,隆盛大難不死,被處以流刑。
1864年返回薩摩藩後,西鄉隆盛在倒幕運動中,不斷發揮他的破壞力。1868年,隆盛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勝海舟談判下,無流血的進入江戶城。但是西鄉隆盛卻在此時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薩摩。因為他認為不可留在中央,擔任比藩主地位還高的職位。到江戶開城為止,他是代表下級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領袖。他視名利如糞土,視死如歸,不為子孫買美田。然而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級武士生活日益窮困。徵兵令實施之後,武士的軍事權又告喪失,為打開這種僵局,遂使西鄉隆盛興起「征韓」、「征台」的念頭。他毛遂自薦,想當遣韓大使,但遭岩倉具視、大久保力通等人的反對而下野。明治10(1877)年, 鹿兒島的私立學校學生及下級武士擁立西鄉隆盛為統帥,舉兵反抗政府。史稱西南戰爭。西鄉隆盛戰敗,自刃而死。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誕生於天保元(1830)年8月10日,是薩摩(鹿兒島縣)藩士大久保次右衛門利世之長男。幼名正助、後又改名為一藏。他與西鄉隆盛不但是小同鄉,同樣是下級武士出生,而且家境貧窮。但兩人在個性及政治生涯方面,卻大相逕庭。西鄉好惡分明、熱情洋溢、時而採取不合理的行動。而大久保沈著冷靜、剛毅果斷、始終抱持現實主義的政治態度。西鄉雖博得一般人的喜愛,可是卻以悲劇收場。大久保雖為人所畏懼,但一生都處於權力的高峰。
明治四(1871)年,大久保利通晉身大藏卿,一心致力於內政之建設。同年任岩倉考察團的副使,周遊歐美各地。於考察歐洲時,遇到德國宰相俾斯麥,大受其影響。1873年聽到西鄉等人激烈的征韓論主張,立即回國。他與岩倉具視站在同一陣線,強烈反對征韓,因此而與多年的好友西鄉決裂。征韓派辭職後,大久保兼內務卿,成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動殖產興業政策。他雖然專制,但沒有地域觀念,大量採用有能力的人才。明治11(1878)年5月14日,由於他的獨裁引起反彈,被士族島田一郎等人暗殺。享年49歲。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
木戶孝允出生於天保四(1833)年6月26日,當時的人傳說,該年出生的人雖小有才能,但不能成大器。他是長州(山口縣)藩士和田昌景之子。通稱小五郎,後成為桂九郎兵衛的養子。由於小時體弱多病,以致於晚年健康欠佳,神經衰弱。他十七歲加入吉田松陰門下。二十歲時四處拜師求藝,先後學習劍道、造船術與西學。1850年加入尊王攘夷運動。木戶孝允除於明治元(1868)年撰寫「五條誓文」草案外,並且在「版籍奉還」、「廢藩置縣」中也擔任核心角色。明治四(1871)年隨岩倉具視考察歐美,擔任全權副使。1873年回國,建議政府制定憲法。翌年兼任文部卿。木戶和大久保雖一開始就主張「征韓」,但明治四年以後卻搖身一變,主張內治優於對外發展,所以開始反對侵韓、侵台之舉。木戶雖然屬於理想主義的開明政治家,但心胸狹窄,因此沒有人追隨他。連同是長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井上馨也追隨大久保。明治10(1888)年5月26日病歿,享年四十五歲。

倒幕經過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涌,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發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廢除幕府 ,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 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 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 在函館 ),戊辰戰爭結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 五條誓文 》,6月11日公布《政體書 》。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逐步廢除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火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的口號下 ,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 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專制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發布《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 。1890 年發布《 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19世紀70~80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並於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對外關系方面 ,隨著國力日漸充實 ,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從1894 年開始修改條約,至 1911 年終於全部廢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1875年武裝入侵朝鮮,次年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79年並吞琉球,改為沖繩縣。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明治政府首先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此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殖產興業,就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⑼ 日本的國志分為哪幾類

1877年,黃遵憲的同鄉何如璋奉命出使日本,邀請黃遵憲以參贊之職一同前往,許多官員把出使國外看成是一件苦差使,但黃遵憲欣然接受邀請。正是這次日本之行,使當年考舉人三次落第的黃遵憲寫出了一部對中國近代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著作《日本國志》。那麼,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呢?

黃遵憲到達日本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第九個年頭,原來和中國一樣面臨西方列強侵略的日本,這時已迅速崛起,這極大地刺激了黃遵憲,使他對明治維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長達兩年多的調查研究,他於1879年開始了《日本國志》的寫作。

《日本國志》全書40卷,分為天文、地理、軍事、刑法、物產、禮俗等12種志,他在寫作中引用了日本政府大量的公報、法令和統計數字,用清晰的表格和精確的數字說明問題,比如在「地理篇」中就有府縣沿革、經緯度、寒暑等18個統計表。1882年,黃遵憲奉命出使美國之前,把剛寫成的《日本國志》呈送給了清廷的總理衙門。在離開日本之際,黃遵憲做詩告別日本友人:「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1895年,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出版,這部曾經被當局束之高閣的著作終於因1894年的甲午戰爭的慘敗而引起了朝野的關注,光緒皇帝曾經命人找來《日本國志》,仔細閱覽。

1896年9月,急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了黃遵憲。光緒問:「泰西之政何以勝中國?」

黃遵憲回答:「泰西之強,悉須由變法。臣在倫敦,聞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華。」

據說光緒當時的反應是:初甚驚訝,旋笑頷之。這次召見後,光緒決定要重用黃遵憲,而這時朝廷里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的斗爭日趨劇烈,光緒等不及了,他連下三道詔書催黃遵憲迅速來京。然而,此時的黃遵憲由於在進京的路上染上了痢疾,最終沒能成行。

黃遵憲是晚清愛國詩人,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是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於廣東,卒於1905年。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出使階段;參加變法階段;鄉居階段。黃遵憲的《日本國志》以大量篇幅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情況,並批判秦漢以後的專制主義,肯定西方的立法制度,提出一系列學習西方的主張。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但由於外國駐華公使干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

熱點內容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