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關於性
① 民法典性騷擾規定包括哪些內容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包括六編。經研究,將分編順序修改為現在的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
6、隱私權和個人信息。針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草案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並為即將制定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留下銜接空間。
來源:新華視點
② 民法典擬針對性騷擾作出什麼規定
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回人 格 權編以民法典一個答分編的形式亮相。人格權編草案確定了人 格 權的一般規則,規定了生 命 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具體內容。同時,針對實踐中反映較多的問題,還對法定救助義務、禁止性 騷 擾等問題做了規定。
人格權編草案在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基礎上,對各種具體人格權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為人格權保護奠定和提供了充分的民事請求權法律基礎。
③ 民法典性有哪些亮點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中有關婚姻家庭編部分,與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相比,主要修改5方面:修改患有疾病禁止結婚的相關內容,草案規定,一方患有嚴重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不如實告知的,對方可以請求撤銷該婚姻;增加一項婚姻無效的情形,規定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草案新規定了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草案增加了離婚損害賠償的兜底條款;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
「草案明確規定,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人格權不得放棄、轉讓、繼承,對人格權不得進行非法限制。民事主體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姓名、名稱、肖像等,但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許可的除外。草案還規定了人格權受到侵害後的救濟方式。」沈春耀說。
「為保護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權,草案規定了權利的具體內容,還針對實踐中反映較多的問題,對法定救助義務、人體組織器官捐贈、禁止性騷擾等問題作出規定。」石宏說。
為了平衡好保護個人權益和發揮新聞報道、輿論監督作用之間的關系,草案在詳細規定名譽權和榮譽權內容的同時還規定,行為人為維護公序良俗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行為人捏造事實、歪曲事實、對他人提供的事實未盡到合理審查義務或者包含過度貶損他人名譽內容的除外。
④ 民法典草案第五百一十一條質量要求強制性國家標准,推薦性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第五百一十一條 質量要求中的「強制性國家標准」、「推薦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特指的是:
一、強制性國家標准(代號:GB/Q): 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准。強制性國家標准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責提出、組織起草、徵求意見和技術審查,由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立項、編號和對外通報。強制性國家標准由國務院批准發布或授權發布。
二、推薦性國家標准(代號:GB/T): 對於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准配套、對各有關行業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推薦性國家標准。推薦性國家標准由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三、行業標准(代號:機械行業標准(JB/T)、電子行業標准(SJ/T)、化工行業標准(HG/T)、鐵路運輸行業標准(TB/T)、船舶行業標准(CB/T)等):行業標準是對沒有國家標准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准。行業標准不得與有關國家標准相抵觸。有關行業標准之間應保持協調、統一,不得重復。行業標准在相應的國家標准實施後,即行廢止。行業標准由行業標准歸口部門統一管理。
⑤ 民法典性騷擾怎樣處罰
《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本條確立了「個人+單位」的反性騷擾機制。
一、行為人的責任構成
由於《民法典·人格權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對人格權保護、侵權保護採納了一般條款模式,即便本條不予規定,實施性騷擾的行為人也應承擔民事責任。但本條規定了性騷擾行為的責任構成與單位的安全保障義務。就行為人責任而言,本條明確的構成要件有二。
一是在侵權行為上,「對他人實施性騷擾」意味著,性騷擾不限於異性之間,同性之間的性騷擾也在禁止之列。
就空間而言,性騷擾行為不限於工作的場所、學習的場所,還包括其他與工作、學習內容有關的場所、空間,比如出差地、旅館、飯店等。
二是在過錯方面,只有故意才叫「騷擾」,性騷擾行為應以故意為要件,過失行為難以構成性騷擾。這就將性騷擾與對他人私密部位的「誤傷」區別開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體工作時講葷段子的情形,對其是否構成侵權的判斷,應作此區分:若行為人並未針對特定主體,受害人也沒有表示反對的,不應構成性騷擾;若行為人針對特定主體,又違背他人意願的,應當構成性騷擾。
二、單位的安全保障義務
《民法典》第1010條第2款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有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以防止和制止性騷擾行為的義務。這就意味著,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負有預防、處理性騷擾行為的安全保障義務。
此種安全保障義務的確立,在預防、處置性騷擾行為的功能之外,也有利於受害人收集證據。
關於本條第2款「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的理解,「等」字昭示,不應將「利用職權、從屬關系」作為單位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而應將其作為單位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意在強調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的違法性。因此,行為人未利用職權、從屬關系實施性騷擾的,單位若違反了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的安全保障義務的,仍應承擔責任。
三、單位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形式
《民法典》第1010條第2款雖然規定了單位有防止和制止性騷擾的安全保障義務,卻未言明違反義務時的責任形式,從而留下了解釋的空間。對此,我國學者普遍承認性騷擾行為的用人單位的替代責任(僱主責任)。少數學者認為,用人單位(僱主)的此種責任實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責任。
我們認為,僱主責任的理論基礎旨在保護雇員,防止其因執行工作任務而動輒得咎,但(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的)性騷擾則超出了這一規范目的,二者不能等同。
在性騷擾的法律規制中,單位(尤其是用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依據在於:通過個人訴訟無助於解決性騷擾的普遍化,強化單位(尤其是用人單位)的內部責任才是最為高效、低廉的問題解決方式。因此,本質上屬於過錯責任,應類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關於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過錯責任)。這也符合非工作場所內性騷擾的規制要求。
⑥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備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中,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在民事及商事領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從而使民事活動、商事活動由一整套系統的、完備的、具有邏輯體系的法律來進行規范。
2、 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國需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同樣意味著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行為的規則,民事主體無論在經濟活動中如訂立和履行合同,還是家庭生活中如結婚、離婚,均應遵循。如發生民事糾紛,訴請法院裁判時,法院應以民法作為裁判基準 。因此,通過制定民法典,統一裁判規則,從而使民事案件審理有統一的裁判基準,進而實現「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對全民進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民法典規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動的行為規則,並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進行科學、系統編纂形成民法典後,必將成為對全民進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書,也會是增強全民法治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的有效規范和指引。
二、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的可行性
1、 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市場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
經過「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及義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公民懂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3、 法學理論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編纂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30多年,在這30多年時間里,中國民法學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為代表的民法學家們進行了持之以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及著作。對幾種代表性的編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編纂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論證,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人才儲備充分。
5、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中國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審判經驗,也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民商事法官。同時,法官對於民商事法律規則的不足及各單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6、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資借鑒
目前已編纂了民法典的國家及民法典有: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蘭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薩克民法典、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庫曼民法典等。據中南政法學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統計,現在世界上有113個國家有民法典。其中,歐洲32國,南北美洲24國,非洲34國,亞洲23國。此外,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7、 民法典編纂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在梁慧星、鄭成思、王利明、巫昌楨、唐德華、費宗禕起草的專家建議稿基礎上,經過討論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已於2002年12月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新聞媒體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礎上,結合2002年之後中國民事、商事領域發展的實際,重新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