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獨立性
㈠ 《刑法》分為幾大類
我國刑法分為十大類犯罪: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專章 破壞社會主屬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㈡ 刑事訴訟法的獨立價值
刑事訴訟法作為刑事實體法的程序法,它能夠獨立保障刑事實體法的實施。它作為程序法本身就具有獨立的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程序正義。
它回答或者解決了如何發現犯罪,揭露犯罪,懲罰犯罪!它更加的保護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和人權問題。
刑事訴訟法的價值主要在於維護秩序、保障人權,即刑事訴訟作為分配權利義務,並據以解決糾紛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為了保證刑罰權的實現不演變成為赤裸裸的國家報復,必須對國家追訴犯罪的行為予以程序規范,以保證國家刑罰權實施的公正性。
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訴訟結構、原則、制度、程序,體現著程序本身的民主、法治、人權精神,也反映出一國刑事司法制度的進步、文明程度,是衡量社會公正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刑事訴訟法具有彌補刑事實體法不足並「創制」刑事實體法的功能。當刑事實體法規范的語意抽象而模糊時,刑事訴訟法擔負特別的「解說」功能,而這種活動是由刑事訴訟法規范的。
刑事訴訟法立法目的是什麼
1.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
2.懲罰犯罪
3.保護人民
4.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
5.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法律依據:
《刑法》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訴訟原則、結構、制度、程序,體現著程序本身的民主、法治、人權精神。
㈢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的工具價值和獨立價值
刑事訴訟秩序、公正、效益價值是通過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實施來實現的。一方面,刑事訴訟法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實現秩序、公正、效益價值,這稱為刑事訴訟法的工具價值;另一方面,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適用本身也在實現著秩序、公正、效益價值,這稱為刑事訴訟法的獨立價值。
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刑事訴訟法不僅僅是一部懲「惡」的法律,更是一部揚「善」、求「美」的法律。不僅是一部懲罰法,更是一部保障法,它不僅賦予公檢法追究懲罰犯罪的職權,而且還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藉以自保的權利。
懲治犯罪,是刑事訴訟法作為刑事實體法的實施法所追求的直接目的,這也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功能所在。保障人權,則是從價值論的高度賦予刑事訴訟法更高的價值追求,也是刑事訴訟法的終極價值目標。
刑事訴訟中,集中體現了公民的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緊張沖突與衡平關系。限於國家權力的強大和個人權利的渺小,要求國家機關在處分公民權益時必須遵循正當、合法的程序進行,以防止國家權力的恣意、專斷,這就是正當程序原則。
(3)刑法的獨立性擴展閱讀:
注重程序正義是現代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共同的價值取向。刑事訴訟活動不僅僅是一種以恢復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為目標的認識活動,而且也包含著一種程序道德價值目標的選擇和實現過程。那就是,刑事訴訟法旨在追求看得見的正義,刑事訴訟法具有獨立於工具價值之外的公正價值。
如果把刑事訴訟法比喻成一座神聖的宮殿,那麼刑事訴訟法原則就是這座宮殿的基石。程序法定在我國的首次提出,是謝佑平教授和當時還是他的研究生的萬毅教授2000年合寫的一篇題為《程序法定原則初探——評司法機關的解析權》的論文。
在兩年後的專著《刑事訴訟法原則——程序正義的基石》中,則系統地闡述了刑事訴訟法原則的概念、特徵、體系、分類、功能和發展趨勢,創造性地將刑事訴訟法原則區分為公理性原則、政策性原則,並縱橫捭闔、刪繁就簡、深入淺出,用最簡單的方法,闡述最深奧的原則。
用競技運動的精神,來觀察和理解刑事訴訟活動的原理、原則,既簡單,又深刻,讀來令人印象深刻。
眾所周知,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長期存在「重實體輕程序」「重權力輕權利」「重配合輕制約」「重打擊輕保護」之積弊,實在需要引進或提出一種與之完全不同的理念,使之對中國人的思維定勢和極致追求形成強烈的沖擊。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國際准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比如,控辯平等未能實現,強化偵查措施的法定化程度不足,司法獨立缺乏制度保障,無罪推定原則的弱化,訴訟難以及時終結,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未能法定化等。
十幾年過去了,隨著刑事訴訟法的再一次修改,隨著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有些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有些問題正在得到改善,有些問題仍然還在那裡。
㈣ 什麼叫主刑獨立使用
主刑只能獨立使用是指一個犯罪人,只能判決一個主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㈤ 刑事辯護的獨立性特徵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刑事辯護強調把人自身作為一種獨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會用來實現某種外在目標的手段,強調其具有人格尊嚴,並在與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獨立性。所以,刑事辯護律師是獨立訴訟參與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具體特徵:(1)辯護律師獨立於檢察官的指揮;(2)辯護律師獨立於法院發現真實的願望;(3)辯護律師獨立於委託人的意志。
㈥ 《刑法》規定的獨立刑是什麼
我國刑法規定有主刑和附加刑,沒有獨立刑。
刑法第三章刑 罰
第一節刑罰的種類
第三十二條【刑罰種類】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第三十五條【驅逐出境】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㈦ 分析刑事訴訟法的獨立價值
1.(1)「審訊人員將李某提到公安局案基地對其實施了捆綁、吊打、電擊等行為,3天3夜不許吃飯,不許睡覺,只給少許水喝,並威脅不坦白交代搶劫殺人罪行、認罪態度不好法院會判死刑。最終,李某按審訊人員的意思交代了搶劫殺人的事實。」這是偵查人員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取的李某的供述,依據《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1款的規定,屬於非法證據,而且,依據該條款的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應當予以排除。(2)「偵查人員還對李某的住處進行了搜查,提取扣押了李某鞋子等物品,當場未出示搜查證」,偵查人員搜查扣押的李某的鞋子等物品,屬於物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1款的規定,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屬於非法證據,才應對該證據予以排除。2.依據《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2款之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由此可見,本案負有排除非法證據義務的機關包括東湖市公安局、東湖市檢察院和東湖市中級法院。3.對於李某的盜竊罪而言,有保安的指認,而且有李某的供述,並經查證屬實。因此,對李某的盜竊罪應作有罪判決。對於李某的搶劫罪,只有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供述和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物證加以證明,未達到《刑事訴訟法》第53條第2款規定的給被告人定罪的「證據確實、充分」的三個要求「(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因此,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的規定,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4.結合本案,簡要說明刑事訴訟法對保障刑法實施的價值。刑事訴訟法在保障刑法實施方面的價值有:第一,通過明確對刑事案件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的專門機關,為調查和明確案件事實、適用刑事實體法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第二,刑事訴訟法通過明確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主體的權力與職責及訴訟參與人的權利與義務,為調查和明確案件事實及適用刑事實體法的活動提供了基本構架;同時,由於有明確的活動方式和程序,也為刑事實體法適用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第三,規定了收集證據的方法與運用證據的規則,既為獲取證據、明確案件事實提供了手段,又為收集證據、運用證據提供了程序規范。第四,關於程序系統的設計,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避免、減少案件實體上的誤差。第五,針對不同案件或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程序,使得案件處理簡繁有別,保證處理案件的效率。在本案中,刑事訴訟法通過規范證據的收集程序和運用規則,讓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的專門機關排除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同時,在本案中,通過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的專門機關相互之間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了刑法的正確實施,保證了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目標的實現,以有效的程序機制保障了刑法的實現。5.結合本案,簡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過程,闡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訴訟價值。(1)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違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方法獲取的證據,原則上不具有證據能力,不能為法庭採納。既包括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也包括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在我國,為保證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於證據的收集、固定、保全、審查判斷、查證核實等,都規定了嚴格的程序。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幾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199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265條也規定,以刑訊等非法手段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2010年6月發布的《關於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一方面,明確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關於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屬於非法言詞證據。第2條規定,經依法確認的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14條規定,物證、書證的取得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否則,該物證、書證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另一方面,明確了非法取得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排除程序。2012年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吸收了《關於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相關內容,在三個方面增加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第一,排除范圍。即刑事訴訟法第54條的規定。第二,法庭調查,包括啟動、證明、處理。即刑事訴訟法第56、57、58條的規定。第三,法律監督。即刑事訴訟法第55條的規定。在本案中,排除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是對2010年《關於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及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關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有效貫徹和落實。(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訴訟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利於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乃至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進行否定性評價,能夠使非法取證一方承受不利的程序結果和實體結果,消除非法取證的心理動力,從而達到保障訴訟參與人各項權利、保障無辜的人不受追究的目的。在本案中,排除李某的供述等非法證據,有利於保障李某的人權,同時,警示司法人員在以後的執法中應充分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第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利於保障程序公正,保障訴訟程序獨立價值的實現。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助於督促公檢法機關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過程序性制裁來實現對程序公正的追求。在本案中,通過排除李某的供述等非法證據,彰顯了程序的獨立價值,維護了程序的公正性,是程序公正價值的重要體現。第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利於規范司法行為,維護司法權威,彰顯法治精神。司法行為是否合法、是否規范,是衡量司法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關繫到司法權威的實現和確立。司法機關若非法取證、帶頭違法,就會嚴重損害司法機關形象,損害法律權威,對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也有著巨大的破壞。在本案中,排除李某的供述等非法證據,有利於抑制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督促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樹立懲罰與保護並重的司法理念,堅持規范理性文明執法,這對樹立我國司法的權威,具有重要意義。參考資料:2012年海天司法考試刑事訴訟法真題解析
㈧ 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
刑法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的幫助犯
實踐中具體在認定幫助犯時,應當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在共同犯罪中,應當認識到幫助行為和實行行為是兩個行為,註定兩者間犯罪故意存在一定空隙,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不可能是完全重合、一致。同時,對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應當作較為廣義的理解:在主觀方面故意的內容可是概括的,並不必然要求同一,但其應當認識到不是自己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而是和他人共同實施犯罪。「共同犯罪是指只有二人以上以相同的故意實施了相同的犯罪行為,才能成立,但並不是指只有二人以上的故意內容與行為內容完全相同時,才能成立,因為許多犯罪之間存在交叉與重疊的關系」。
第二,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基點在於能預見風險而參與。在司法實踐中,共同犯罪人對共同犯罪結果的預見,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預見特定、具體犯罪的結果;二是預見概括性的犯罪結果,即並非某種具體結果,而可能是某幾種犯罪結果或是其中一個結果,但只要這個結果包括在能預見的范圍之內,共同犯罪人之間就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從刑法理論上分析,前者屬於確定的故意,後者屬於不確定故意中概括故意。對於概括的故意,只要行為人能認識到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范圍,對此之認識和意志應視為共同故意之范圍。
第三,實踐中,判斷某一行為是否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一般應當以幫助犯和正犯是否存在明示或默示的內容為標准。通常實踐中,行為的顯性、明示狀態認定不成問題,但默示行為的認定則因具有隱性而較為困難。默示是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方式之一,一般表現為共犯人對實施某一犯罪行為,彼此心領神會,只要能認定在犯罪過程中存在「心理上的趨同和一致,即共同的不正當需要的出現」而予以幫助的行為,就能構成幫助犯。
第四,在幫助犯的情形中,即使正犯實施的犯罪超出了共同故意,但只要和幫助者所認識的犯罪具有構成要件上的重合性,即兩種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同類法益相同,其中一種犯罪行為比另一種犯罪行為更為嚴重,或者是嚴重犯罪行為包含了非嚴重犯罪行為的內容,並且犯罪行為的實施方式、手段相同,也能成立幫助犯。進而論之,這種情形如果以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為例,實行犯實施超出預謀故意傷害的犯罪故意內容,而幫助犯在場卻沒有積極制止該犯罪行為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結果發生,仍舊可以認定對該行為是容忍或認可的,主觀上具有罪過,幫助他人犯罪的行為成立。
以上知識就是對「論述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這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㈨ 不違反民法的行為是否可以違反刑法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是否意味著刑法沒有獨立性
刑法具有獨立性,刑法體系是完全獨立的一個部門法。之所以說刑法是其他部門法律的保障法,是因為刑法是最嚴厲的法律,具有最威嚴的強制力。它不僅是其它部門法的保障法,而且具有更廣泛的涵蓋性,其他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無法解決的重大矛盾,都要依靠刑法予以解決。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謂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㈩ 刑法中,獨立罪名怎麼理解
獨立罪名是和選擇性罪名相對的概念。如故意殺人罪就是獨立罪名。而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就是選擇罪名,看行為人的行為,如果只是竊取,就成立為境外組織竊取國家秘密、情報罪,如果行為人以上行為都有,就成立整個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