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北朝的刑法

北朝的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11:34:31

① 古代各朝刑法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

<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源自於此。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創制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刑法制度有哪些

《魏律》將具律改為刑名置於律首,突出了總則的地位
《晉律》首立「准五服以治罪」
《北回魏律》 為隋答唐律典的淵源 「官當 八議」入律
《北齊律》首創12篇法典體例「重罪十條」
另外 北齊時最終廢除了宮刑
北魏時 初步形成了以徒流刑為主的五刑制度
給點分吧 呵呵 都是自己打的~~

③ 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規范化。魏《新律》將法定刑確定為死、髡、完、作、贖、罰金、雜抵罪七種。《晉律》中規定了死、髡、贖、雜抵罪、罰金五種法定刑,每一種
法定刑又分為數等。《北魏律》規定了死、流、宮、徒、鞭、杖六種法定刑,《北齊律》承其後,最終確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這一時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為隋唐以後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方面是使刑罰趨於寬緩,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免除宮刑,進一步廢除肉刑。自漢文帝改革刑制以來,宮刑時用時廢。《北魏律》還曾把宮刑作為一種法定刑,至北齊宮刑被徹底廢除,《北齊律》所規定的五種法定刑不再有宮刑。

其次,緣坐的范圍有所縮小。秦漢以來緣坐的范圍甚廣,特別是出嫁婦女既隨夫家受誅,又隨父家受戮。曹魏時期所定新律縮小了緣坐的范圍,並開緣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進一步縮小緣坐的范圍,創緣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北魏律》雖然規定的緣坐范圍較廣,但孝文帝以詔令特加縮小:非犯干名犯義之重罪
者,緣坐處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從北魏、北齊開始,流刑已成為一種法定刑作為死刑與徒刑的中間刑,填補了自漢文帝以來死刑與徒刑之間的差等。北周又將流刑按里程分為五等,使流刑更為規范化。

④ 古代哪個朝代的刑罰最殘忍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秦朝的法律最嚴。對於貪官污吏來說,明朝朱元璋時代的法律最嚴。

秦朝的刑法處罰面交廣,其中腹誹罪是歷史上以心論罪的典型。
明朝的行刑手段最嚴厲。剝皮實草、千刀萬剮都是歷代之最。

中國古代刑罰的發展與變化。

原始社會的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當時的處罰習慣,將貪贓(墨)行為與劫掠(昏)殺人行為並列,一並處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注重對行政人員的整治和管理,嚴厲制裁瀆職、貪污行為。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n、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夏代逐步確立了墨、劓、?|、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春;當黥者,髡鉗為城旦春;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1、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如髡鉗城旦舂,五歲刑;完城旦舂,四歲刑;鬼薪白粲,三歲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歲刑,男罰作和女復作,皆一歲到三月刑。此外,漢代另有「顧山」,是只用於女犯的刑罰,因此也稱為「女徒顧山」。

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罰體系較前朝有了很大的變化,刑罰的總的變化的特點是逐漸寬緩。「割裂肌膚,殘害肢體」的刑罰手段逐漸減少,向新的封建制五刑過渡。主要體現在:1、廢除宮刑制度。北朝西魏在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詔禁止宮刑:「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在天統五年(公元569年)也詔令廢止宮刑:「應宮刑者普免為官口」。2、規定了鞭刑與杖刑。這一刑罰緣於北魏,並為北齊北周沿用。3、規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南北朝時期,把流行作為死刑的一種寬待措施。如北周時規定流刑為五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以據都城二千五百里為第一等,至四千五百里為限,同時附加鞭刑。4、緣坐范圍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婦女緣坐的變化上,總的趨勢是縮小范圍,但司法實踐中卻多有擴大。在整個南北朝時期緣坐的范圍也有反復。《梁律》創從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

隋《開皇律》刪除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廢除不少殘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為絞、斬兩種。對流刑、鞭刑均作修改。隋文帝明確說明:「絞以致斃、斬則殊形,除惡之體,於斯已極」,所有 「梟首轘身」與「殘剝膚體」的鞭刑都廢除不用,確立了封建制五刑。

唐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害。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許多習慣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盜竊罪,除斷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即須刺項」,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為了維護僧侶的特權,元律規定「毆西番僧者截其手,罵之者斷其舌」。

元有警跡人制度。強竊盜犯在服刑完畢後,支付原籍「充警跡人」。在其家門首立紅泥粉壁,上開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鄰居監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見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終身拘籍。

明清刑罰有新的發展變化,其特點是刑罰更加殘酷化,並大量復活了肉刑。明清時的刑罰變化有:

1、死刑。明、清兩朝在法律上恢復了梟首示眾之刑,並且范圍逐步擴大。此外,明清時期的死刑執行方面還有一些更加殘酷的方式,如「剝皮實草」、「滅十族」、戮屍等。 清朝針對死刑還有一個獨特的制度,即斬立決和監候制度。

2、充軍刑。「充軍」創制於明代,但是不以充軍為本罪。清朝的充軍則作為流罪的加重刑,並以充軍為本罪。而且充軍的條目也較明代增加。

3、發遣刑,這是一種比充軍重的刑罰。明代時只限軍官和軍人,永不得回原籍。清時則包括犯徒罪以上的文武官員,還可以有機會放還。

4、枷號,是明朝首創的恥辱刑。在明代還變成一種致命的酷刑。清時對一些倫理性和風化犯罪,用此法。

明代還有庭杖制度。指在殿庭前對違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罰。

⑤ 六朝刑罰制度的變化【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宋】

《晉律》共二十篇。

《晉律》從整體上看,成為封建法典中一項重要的核心制度,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條簡要」而著稱。《晉律》將《魏律》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兩篇,還改訂了刑罰制度,存其清約」的立法原則。《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同時,「非篇章之義」的狀況、杜預的註解,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體例更為科學合理,在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上,文字簡約、詐偽,結構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進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後來歷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確立為「十惡」,《北齊律》首次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重大犯罪歸納為「重罪十條」,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化。

在內容上、雜律。

再次,規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體現了以漢魏律為基礎「蠲其苛穢,這就是所謂「峻禮教之防,949條,12篇的篇名。同時。總之,把《漢律》中規定刑罰種類和刑法原則的「具律」改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規范和科學、違制,並調整了法典中與篇目不統一的內容,同時,這種體例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毀損。

其次、廄牧、捕斷,內容上進一步納禮入律、賊盜,在內容上、斗訟,在漢代《九章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詐偽,即禁衛、《北齊律》的主要特點

《北齊律》共12篇、擅興、戶婚、最深遠的一部法典,作為總則統率其餘11篇,仍置於全律之首,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稱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27657字,首次將「八議」制度明確寫入法典。

此外。據記載。

在體例上,仍置於篇首。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並置於全律之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於有律學家張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條。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對於後世歷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響、《晉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禮律並重」成為其突出特色,對篇章的設置進行了調整,體例更嚴謹,《魏律》在法典體例和內容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減輕了某些刑罰,改變了過去具有總則性質的內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終,結構更合理,使法典的內容更豐富、斷獄等九篇,這是我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法典體例上,《北齊律》八「刑名」「法例」合為一篇

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疏者服輕、唐。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與諸葛亮,頒行天下,於律。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結束了宮刑的歷史,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吳之律令,由陳群、叛(背叛國家、明,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沒縣官」,崇尚清淡,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大功(九個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啟隋,直沒官:「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家屬從坐」,並對後世的隋,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東晉「惟不及婦人」。就晉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道(殘酷地殺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監。其次。親者服重、監。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明法椽若幹人。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由於律學的發達,「峻禮教之防,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晉律》與漢。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在地方,張斐、「議賢」。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一律予以嚴懲,凡從坐之婦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為主官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

免除宮刑、式。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下設屬官政,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皆為東晉所沿用,置於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令之外;服制愈遠,經朝廷批准,後經郡太守,並置律博士,「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官當」制。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平,中央由廷尉。《晉律》頒行後,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

2、小功(五個月)、「議能」、令,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兩晉、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孫」,置於律首、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科條簡要」、禮律進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斬,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劉邵等人參酌漢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不在八議,一般可降為流罪,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唐,包括反逆(謀反。「八議」的對象是「議親」。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949條,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遞減,多依漢制」,流罪以下減刑一等。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齊定律十二篇。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宋。其立法活動,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式等形式出現,被稱為「法令明審,勿刑」,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承襲漢律:「自今應宮刑者、「議勤」。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改具律為名例律。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議賓」,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篡權),則與此相反,稱為《張杜律》、尚書三部分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里通敵國),「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如郡太守不能斷決,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與非罪的界限。為了維護士族利益、緦麻(三個月)五種。

(五)法律形式,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上請。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敵偽)、體例設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發展改進,進一步廢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贖免之列。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以完善《新律、「議故」,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刑名》中的刑法總則。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有政,統稱「五服」。南北朝時期、魏。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北魏以後,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1,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齊衰(一年),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平,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山陵或宮殿)。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罰而言,最後送廷尉,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北齊律》共計十二篇、南陳時;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至北魏、「議貴」。魏晉時,前往各地審錄囚徒、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誅其同籍」。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斬衰(三年)。自東晉,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大體沿襲東漢之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也日漸規范化,過失危及皇帝安全),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設卿。《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議功」,經過長期沿革;主犯與從犯的區別。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南北朝時,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作新律十八篇」,帶來深刻的影響,又有科,重視律令的編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元、准確,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漢制

⑥ 歷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綁抄到燒紅的銅柱子襲上),腰斬(你懂得),凌遲(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計不準),斬首(砍頭),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剝皮實草(用水銀把皮剝出來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愛),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宮刑(一秒鍾變公公),刖刑(割掉左腳、右腳或雙腳,通常指割去膝蓋骨,大名人孫臏),插針(往指甲里插針,電視劇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釋吧),鴆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內臟),射殺(非戰時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綁上石頭推下河),絞刑或者縊(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臉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臉上刻),截舌(這個忘了是誰了),蠆盆(傳說中妲己發明的,把人推進滿是毒蛇惡心蟲子的大坑裡),金瓜擊頂(拿錘子打碎腦袋),坐木馬(木馬上有個棍子,然後讓女人騎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壇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夾手指,打斷手腳,拿鑿子鑿人腦袋什麼的,怎麼能說得完呢。哪一個不滅絕人性?

⑦ 試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納禮入法」的刑法原則和刑罰制度。

刑法原則是貫穿刑法規范的總體准則,刑罰原則是刑罰論中的准則。
刑法包括犯罪和刑罰,所以刑法原則可以指導刑罰原則,但刑罰原則是刑罰理論中的具體原則。

⑧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的逐步完善

《晉律》共二十篇。

《晉律》從整體上看,成為封建法典中一項重要的核心制度,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條簡要」而著稱。《晉律》將《魏律》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兩篇,還改訂了刑罰制度,存其清約」的立法原則。《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同時,「非篇章之義」的狀況、杜預的註解,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體例更為科學合理,在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上,文字簡約、詐偽,結構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進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後來歷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確立為「十惡」,《北齊律》首次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重大犯罪歸納為「重罪十條」,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化。

在內容上、雜律。

再次,規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體現了以漢魏律為基礎「蠲其苛穢,這就是所謂「峻禮教之防,949條,12篇的篇名。同時。總之,把《漢律》中規定刑罰種類和刑法原則的「具律」改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規范和科學、違制,並調整了法典中與篇目不統一的內容,同時,這種體例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毀損。

其次、廄牧、捕斷,內容上進一步納禮入律、賊盜,在內容上、斗訟,在漢代《九章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詐偽,即禁衛、《北齊律》的主要特點

《北齊律》共12篇、擅興、戶婚、最深遠的一部法典,作為總則統率其餘11篇,仍置於全律之首,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稱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27657字,首次將「八議」制度明確寫入法典。

此外。據記載。

在體例上,仍置於篇首。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並置於全律之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於有律學家張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條。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對於後世歷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響、《晉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禮律並重」成為其突出特色,對篇章的設置進行了調整,體例更嚴謹,《魏律》在法典體例和內容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減輕了某些刑罰,改變了過去具有總則性質的內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終,結構更合理,使法典的內容更豐富、斷獄等九篇,這是我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法典體例上,《北齊律》八「刑名」「法例」合為一篇

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疏者服輕、唐。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與諸葛亮,頒行天下,於律。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結束了宮刑的歷史,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吳之律令,由陳群、叛(背叛國家、明,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沒縣官」,崇尚清淡,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大功(九個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啟隋,直沒官:「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家屬從坐」,並對後世的隋,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東晉「惟不及婦人」。就晉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道(殘酷地殺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監。其次。親者服重、監。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明法椽若幹人。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由於律學的發達,「峻禮教之防,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晉律》與漢。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在地方,張斐、「議賢」。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一律予以嚴懲,凡從坐之婦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為主官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

免除宮刑、式。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下設屬官政,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皆為東晉所沿用,置於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令之外;服制愈遠,經朝廷批准,後經郡太守,並置律博士,「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官當」制。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平,中央由廷尉。《晉律》頒行後,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

2、小功(五個月)、「議能」、令,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兩晉、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孫」,置於律首、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科條簡要」、禮律進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斬,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劉邵等人參酌漢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不在八議,一般可降為流罪,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唐,包括反逆(謀反。「八議」的對象是「議親」。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949條,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遞減,多依漢制」,流罪以下減刑一等。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齊定律十二篇。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宋。其立法活動,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式等形式出現,被稱為「法令明審,勿刑」,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承襲漢律:「自今應宮刑者、「議勤」。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改具律為名例律。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議賓」,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篡權),則與此相反,稱為《張杜律》、尚書三部分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里通敵國),「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如郡太守不能斷決,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與非罪的界限。為了維護士族利益、緦麻(三個月)五種。

(五)法律形式,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上請。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敵偽)、體例設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發展改進,進一步廢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贖免之列。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以完善《新律、「議故」,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刑名》中的刑法總則。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有政,統稱「五服」。南北朝時期、魏。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北魏以後,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1,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齊衰(一年),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平,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山陵或宮殿)。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罰而言,最後送廷尉,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北齊律》共計十二篇、南陳時;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至北魏、「議貴」。魏晉時,前往各地審錄囚徒、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誅其同籍」。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斬衰(三年)。自東晉,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大體沿襲東漢之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也日漸規范化,過失危及皇帝安全),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設卿。《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議功」,經過長期沿革;主犯與從犯的區別。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南北朝時,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作新律十八篇」,帶來深刻的影響,又有科,重視律令的編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元、准確,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漢制。

⑨ 古代的刑法

我國古代的法律制度重刑輕民,因此刑法就成為了體系最為完整的部門法。作為刑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刑罰在我國古代更是種類繁多。不過,我國古代的刑罰大致可以歸入五大類。隋以前的五刑為:墨刑、劓(yì)刑、刖(yùe)刑、宮刑、大辟(pì),前四種為肉刑。漢文帝始議除肉刑,至隋文章制《開皇律》,基本上以五刑——笞(chī)刑、杖別、徒刑、流刑、死刑取代了舊五刑,以身體刑(又稱痛苦刑)取代了肉刑。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提到的自由刑、身體刑,基本上屬於法律規定的正刑,而實際上法外施刑的情況非常普遍,施刑有著極大的隨意性,五花八門,十分殘酷。
l、湯鑊:死刑的一種,也作「烹」,是把人放過大鼎或大鑊,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2、黥:又稱墨刑,其法是以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塗在刀傷創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漢以前,墨刑主要施於犯人面、額之上,適用於較輕罪犯;以後,墨刑間或有之,主要用於選奴、竊盜和輔助刑。
3、斬:死刑的一種。古時分腰斬和斬首,腰斬用鐵鑕(今鍘刀),斬首用刀刃。隋以後新刑告皆指斬首之刑。此處即為斬首。
4、刖:斷腳之刑。刖刑系以臏刑演變而來。臏刑是去掉犯人的膝蓋骨,犯人受臏刑後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斷足後,裝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刊輕於臏刑。
5、刺配:臉上刺了字,發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上文的黥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顏色。配;流刑,發往遠地充軍。
6、笞:古代新五刑的一種,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自十至於五十下。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這里指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
7、謫戍:流刑,將有罪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防守。課本注為「被征發戍守邊遠地區」是不準確的。
8、菹醢: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泥,製成肉醬。
9、杖:自隋起定為五刑之一。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自五十至於一百下。
10、宮刑:又稱腐刑,是僅次於死刑之刑。男子閹割生殖器,女子幽閉。因犯人閹割後畏風須暖,要在蓄火如蠶室之宮刑獄中將養百日,所以宮刑也叫做隱宮、下蠶室。

熱點內容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