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義務本位民法

義務本位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9-19 12:18:35

民法典與合同法的區別

民法典與合同法的區別是性質不同、權利本位不同、對待勞動力的態度不同、兩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民法屬於純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為理念,當事人之間處於平等的地位。勞動法屬於社會法。勞動合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關於給付和對等給付的債權合同,相反它是一種帶有很強人身權色彩的,關繫到雇員生存基礎的法律關系,因此無論如何應該被寄予希望給予生存和社會保護。權利本位不同,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對待勞動力的態度不同。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合同法屬於什麼法
合同法屬於民法。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合同法是調整民事主體之間合同關系的基本法律,規定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終止和違約責任等一般性規則,也規定了一些典型的合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㈡ 權利本位和義務本位分別是什麼啊

權利是人類文明社會所具有的一種實質性要素,它既是人的基本價值追求,也是社會文明演化進取的不可少的力量。在歷史上,人類對權利的探求也可謂是一個艱苦而富有成效的過程,在這種艱苦的探尋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提到三位啟蒙思想家,即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他們對人類認識自己的權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洛克是以「自然法」作為分析權利的邏輯起點。洛克認為,根據自然法,每個人生來就有追求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或者說,自由、平等和所有權,是人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因為「自然狀態有一種為人人所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①然而,這畢竟是一種自然權利狀態,處於這種自然權利狀態之中,每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如果每人的這種自然權利全部得到實現的話,就會不可避免地侵犯他人的權利,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於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和社會的存在就在於以維護個人的這些自然權利,或者說,人類需要組織一個公民社會和一個民治政府,以保障這些自然權利的實現。當某些人在實現其權利而侵犯他人的權利(或利益)時,此時,就需要政府出面加以干預和防止,而政府出面干預的方法就是運用政府權利和法律。然而,政府的權利和法律的來源又是什麼呢?洛克認為,這就是「社會契約」。即人們為了在社會中相安有序,各自自由地實現自己的權利,每人就必須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權利,並把這部分讓渡的權利共同交給一個機關未管理和行使,這樣就組成了一個公共機關,即政府。不可否認,在洛克的這種假定之下,政府當然可以運用權力和法律來保護自然權利,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既然政府擁有了權力,但誰又能保證政府就不運用這些權力來侵犯自然權利呢?洛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並試圖加以解決,但是,洛克冥思苦想之後,似乎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答案,而最終是由孟德斯鳩幫助為其解決。

㈢ 民法為什麼是權利本位法

正文民法從來就是而且只能是權利本位 摘要:民法本位問題是民法哲學的首要問題和基礎問題。概括起來,存在三種角度與模式:從民法的主體觀察,主張民法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從民法的內容觀察,權利義務是其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民法權利本位與義務之爭;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角度分析,則存在權利本位或權力本位之說。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關鍵詞:民法本位;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社會本位
一、關於學界民法本位之界定
何謂民法本位?學界觀點不一。梁慧星先生認為,民法的本位即民法的基本理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曰民法以何者為中心,民法基本理念之演進可分為三個時期:義務本位時期、權利本位時期、社會本位時期[1]。李錫鶴先生認為,所謂法律的本位問題,其實是指法律的直接依據即立法理由:法律根據何種理由而立?或者說,由何種觀念派生[2]?李開國先生認為,權利本位抑或義務本位是在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比民法本位(即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下一位的問題,因此他主張民法應以個人為本位而不提社會本位[4]。龍衛球先生認為,民法應當以權利為本位,並認為現代民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這是由民法的維護私人利益的目的所決定的,是民法賴以立足的基石[3]。
以上學說皆認為民法本位是民法的立足點、根本出發點、基本立場。但民法本位觀說法不一,乃是由於觀察角度分析模式不同。
二、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
民法作為統一法體系中相對獨立的法部門,其本位是民法的指歸、重心、根本立場、根本地位。喪失了本位,民法則失去了在統一法體系中存在的基礎。因此,研究民法本位必然要求我們將民法置於統一法體系中考察其基本立場和定位。民法得以獨立的現實生活基礎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區分與對立。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從法律關系的內容上分析,法律本位存在權利——義務、權利——權力、權力——權力三種分析模式。其中,權力——權力的分析模式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相違背,不可能採用權力——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法權關系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關系問題是民法的基本問題。但是,在私法范圍內,權利義務關系是而且僅僅是權利——權利關系的外化形式,故在權利義務關系中講權利本位同講義務本位內容完全相同,因而沒有以哪一個為本位的問題。在我國法律生活和法學研究中的權利本位說,從形式上看是在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范圍內針對義務本位提出來,而實質上卻是在權利與權力關系的范圍內針對權力本位展開的。以權利為主導的權利——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社會個體主動行使權利,國家機關被動行使對應的權力(職權)。以權力為主導的權力——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國家機關主動行使權力,社會個體被動履行義務,以履行有關義務為代價來換取與這些義務相對應的權利的實現。當前學界權利本位論者所主張的是權以利為重心處理權利——權力關系。權利本位論者所針對和否定的實際上是以權力為主導處理權利——權力關系。因此,綜上所述,在學界對民法本位的種種分析模式中,權利與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運用權利——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其結果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
三、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之反思
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說的經典表述見於梁慧星先生的《民法總論》,其文是;「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研究古代法,認為社會之進步,有其不移之軌跡。其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局限於家族,各成員均有其特定身份,而整個社會秩序,即以此身份關系為基礎。故不論在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均以家族為單位,個人不具有獨立地位,從而亦不能有其獨立意思之表達。此種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的法律,稱為義務本位的法律。法律的基本觀念,在於使個人盡其特定身份上之義務,是謂義務本位之法律」[1]。
古代民法的存在是討論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的前提。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梁先生分析的對象是古代法律而非古代民法。何謂古代民法?民法分為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古代社會沒有形式民法,但存在實質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此標准對古代民法亦然。如不按此標准則將導致民法概念及體繫上的混亂。古代社會等級森嚴,但是法律主體之間也存在平等的交易關系(只是法律上的主體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與近代民法相比較,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小很多。其原因是在古代等級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很少。梅因在考察了古代法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只要觀察民法刑法在該國法律中的比例和地位。梅因在《古代法》中認為民法的調整范圍存在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梅因先生也是認可並堅持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本文認為,既然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的性質相同,近代民法權利本位已被公認,為何古代民法是截然相對的義務本位(權力本位)?其實,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一樣皆為權利本位,只是在統一法體系中兩者的調整范圍和地位有天壤之別。近代民法在近代法律體系中不僅成為獨立的法部門而且取得了基礎性地位,古代民法則夾雜於刑法、行政法的洪流中。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混淆了古代法律與古代民法,其觀點不成立。根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古代民法是權利本位。
四、現代民法社會本位觀之評析
19世紀中期以後,現代社會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經濟方面出現了壟斷,出現勞資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社會方面,貧富分化嚴重,自然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加劇。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法律制度特別是民法制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從注重民法制度的安定性向注重民法制度的妥當性轉化。它表現為由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變為重視社會公共福利。法律加強了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民法也更多地體現為對社會利益的平衡。梁慧星先生認為:「為使社會共同生活之增進,法律即強使負擔特定之義務,限制或剝奪其權利,是謂之社會本位之法制」[1]。由此可見,民法的社會本位觀,指的是民事立法中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突出對社會利益的考慮,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平衡的民法本位觀。
民法社會本位缺乏邏輯支點。在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中,民法本位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由權利體現的個體利益是同由權力體現的公共利益(其法律表現是國家利益)相對稱、相對立的。從主體上看,與權利本位和權力本位相對應的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而社會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人格,無從享受利益。 因此,社會本位論在邏輯上是沒有根基的。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的民法社會本位的實質就是強調國家權力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干預。無須遮掩,社會本位實質就是權力本位。可見,社會本位的提法模糊了其實質,也缺乏邏輯。最為重要的是,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與民法的根本性質相違背。將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是近代的事,發生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離後。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具有重大意義:在私法領域提倡私法自治,非有正當理由和正當程序國家權力原則上不直接干預;在法治國家,公法之設,目的在於保護私權。因此,法學家基爾克說過,公法和私法的區別是今日整個法秩序的基礎[1]。民法是私法。它以調整私人利益為第一要義,這必然要求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即以個人利益為行為依據。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自由和私權的發展。它既要求公權力的消積保護,但對於權力始終懷抱著高度的警惕,以保護市民利益不受國家的過度干預。將民法定為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勢必導致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萎縮與喪失,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實現,民法也將扭曲甚至蛻變。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權力本位傳統,個人觀念、權利觀念、自由觀念本十分淡薄。加之在建國後民主法制建設走過一段彎路,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社會尚公法而輕私法。有學者指出,民法的社會本位觀(實質為權力本位),不利於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不符合我國的國情[4]。從歷史上看,《魏瑪憲法》所規定的所有權負擔義務,恰為後來的納粹政權上台後肆意剝奪私人財產,提供了憲法依據,此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參考文獻:[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46.
[2]李錫鶴.民法哲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5-78.
[3]龍衛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4.[4]彭熙海.民法的社會本位觀[J].求索,2004,(8):59-62.

㈣ 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民法是權利法,那是不是可以說民法也是義務法

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我國憲法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也規定了公民的義務。
民法是權利法,但不能說民法也是義務法。理論上可以這樣理解,實際上不能這樣說,因為部分人的義務,正是保障一部分人的權利。

㈤ 民法的權利本位,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演變順序是什麼

所謂民法本位,是指民法的基本觀念,其實質是指民法的直接根據,即立法理由,是民法的一種價值取向,具體說來,也即民法的利益選擇問題,特別是當個人利益、家族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民法所表明的一種態度。
一、我國民法本位的演進
(一)中國古代的義務本位
在我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強調倫理等級關系,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個人只是整個家族的一分子。這一時期的民法設計以義務為中心,法律中多為禁止性規定和義務性規定,且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不分,其目的在於對不同身份的人課以不同的義務,以維護社會秩序。所以義務本位觀又可稱為身份本位、等級本位。法律就是通過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義務,來確認他們的不同身份和等級。妻子對丈夫、子女對家長、奴隸對主人、臣民對君王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義務為鏈接。義務本位的法律的實質是:法律之確認少數人乃至一個人享有完全的權利資格,多數人不享有或只享有不完全的權利資格。
(二)清末民初的權利本位
清末,西方處於自由資本主義競爭時期,權利本位的民法盛行。在以沈家本為首的法理派的努力下,以權利本位為原則,制定了一系列民法規范,但沒有真正貫徹下去。雖然這些以權利本位為原則的民法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豐富人的品格內涵為指導思想,它表現為法律是確認和保護權利的基本手段,法律是權利的載體,法律通過規定人的權利實現人的人格。權利本位的法律實質是:法律確認所有的人都享有人的資格,承認所有的人都是人。雖然清末民初的權利本位並不完全體現西方的權利本位,但結合當時的環境,不能不說是一個突破。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社會本位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以國家和社會本位法律觀為理論基礎,受西方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的影響,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任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確立了「社會本位」的立法原則。這一立法思想被充分貫徹到民事立法中去,立法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以謀公共的幸福為前提。傳統民法的三大原則即所有權神聖、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削弱或限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社會本位僅僅是直接從西方移植過來,它所經歷的社會環境變化與西方不同。這或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法實施不理想的原因。
(四)新中國的國家、集體本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進入了計劃經濟時期,對西方權利本位作了深刻的批判。在實際的運行中,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在法律思想上表現為「徹底的社會本位」、「極端的社會本位」。縱觀我國民法的發展史,民法本位多是義務本位,或與義務本位貌異神合的所謂「社會本位」,權利本位缺失,民法衰微,民眾權利主體意識淡薄,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利於法治現代化的建設。

㈥ 怎麼理解民法的本質和本位

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者回說以何者為中心民法本位,答一種是義務本位觀點,認為,自然人在社會中各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形成不同的等級。一種是權利本位觀點,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做人的,自然人各個體都享有做人的資格。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我理解就是人在這個社會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民法的基本內容,給民法奠定基礎的東西.

而民法的本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維護民事關系~來保證統治階級的統治.

㈦ 為什麼說民法是保護人民權力的法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3

㈧ 近代民法的主要特點

法律分析:近代民法的主要特點有:

一、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無論民法在歷史上是以義務為本位還是以權利為本位,或以社會為本位,民法都強調對么私權的充分保護。民法確認了民事認體所享有的人格權,通過對人格權的保護而對主體的人格予以了充分的尊重,同時民法賦予了主體廣泛的財產權利,如債權、物權、知識權、繼承權等等,並為這些權利提供充分保護。

二、民法的內容主要是私法

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標准歷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學說。第一,利益說,此咱觀點為認為規定國家事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私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第二,意思說,此種觀點認為規律權力者及服從者的意思的法律為公法,規定對等者的意思的法律為私法。第三,主體說,此種認為公法主要規范至少有一方是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私法主要規范法律地位平等的私權主體。也有不少學者極力反對公法和私法的區分,認為這種分類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三、民法主要是實體法

民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體的規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業已被確定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而民法又恰好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因而,建立和完善民法,才能為交易當事人從事各種交易行為提供明確的行為規則,使其明確片面上行為的范圍,逾越法定范圍的後果和責任,從而對其行為後果形成合理預期,這就能從制度上保障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從而有利於市場經濁秩序的建立。同時應當看到,民法的規則也是司法審判機關正確處理民事經濟糾紛所要依循的基本准則。在現代社會,法官不得以法無明定而氣絕如此受對民事、經濟等案件的裁判,也不得以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援引法律條文。

四、民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的發展和財產的增長要求市場主體在交易中能夠獨立自主,並能充分表達其意志,法律應為市場主體的交易活動留下廣闊的活動空間,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應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盡可能賦予當事人行為自由的要求,在民法中表現得最為徹底。民法主要是通過任意性規范而不是強行性規范來調整交易關系的,便如,合同法雖然規定了各種有句合同,但並不要求當事人人必須按法律頭等有名合同的規定確定合同的內容,而是聽任當事人雙方協商以確定合同條款。只要當事人協商的條款不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法律即承認其效力。

五、民法強調平等協商和等價有償原則

由於民法規范的對象是財產所有和交易關系,而交易關系本質上需要遵守平等協商和等價有償原則。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交換中,互相對立的僅僅是平等的商品佔有者,佔有別人的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讓渡自己的商品。商品交換必然要求遵循價值規律的原則,實行等量勞動的交換,因此決定了民法十分強調平等協商和等價有償原則。平等原則要求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關系具有平等的地位,在民事活動中能獨立地自餒怕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㈨ 法律的本位是什麼

法律的本位,是指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現代社會內的主容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權利本位指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中,公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的。「權利本位」概括地表達了以權利為本位的法律制度的特徵。

(9)義務本位民法擴展閱讀:

權力本位特徵特徵

1、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沒有人因為性別、種族、語言、宗教信仰等特殊情況而被剝奪權利主體的資格,或在基本權利的分配上受歧視

2、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中,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於保障權利的實現;權利是第一性的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權利是義務存在的依據和意義

3、權利主體在行使權利時,只受法律所規定的限制,這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他人的權利給予應有的承認、尊重和保護

㈩ 民法是義務法嗎

要把你的話分成兩部分來解讀

首先,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有民法是權利法的說法,因為民法歸根結底是私法,以權利保護為本位。
而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是,權利可以放棄,義務必須履行
說民法是義務法這個說法,本身就違背了民法其中居多的權利保護內容和原則
刑法作為公法,對於義務的規定更多,更為符合你說的「義務法」概念

熱點內容
學習新民法典 發布:2024-11-14 23:23:10 瀏覽:821
公司法的結構圖 發布:2024-11-14 23:22:58 瀏覽:906
醫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么 發布:2024-11-14 23:05:45 瀏覽:123
楊新海法治在線 發布:2024-11-14 22:56:58 瀏覽:575
婚姻法分居的標准 發布:2024-11-14 22:24:57 瀏覽:194
岐江司法鑒定 發布:2024-11-14 22:22:23 瀏覽:478
法律服務公正處 發布:2024-11-14 22:06:52 瀏覽:502
勞動法的論文2000 發布:2024-11-14 21:54:17 瀏覽:115
譚芳律師微信 發布:2024-11-14 21:42:18 瀏覽:943
法治賀年卡 發布:2024-11-14 21:39:25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