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唐律刑法適用原則

唐律刑法適用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9-20 17:48:10

Ⅰ 簡述唐代刑法適用的主要原則

(一)區分公罪和私罪
唐律規定,官員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屬於公罪還是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如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之託,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公罪與私罪的區分目的在於保護各級官吏執行公務,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同時,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
(二)老幼廢疾減免刑罰
唐律將老、幼、殘疾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年七十以上、十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允許收贖;第二等為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等應死者,上請皇帝裁決;盜及傷人,允許收贖;其他犯罪勿論。第三等為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承擔刑事責任。唐律還規定,犯罪時沒有達到老、疾而事發時老、疾的,按老、疾對待;犯罪時幼小而事發時長大者,則依幼小論。
唐代立法還將殘疾人分為殘疾、廢疾、篤疾三等。唐律規定殘疾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廢疾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者,篤疾除重大犯罪外,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老幼殘疾減免處罰的規定,體現了儒家的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學化的傾向,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同居相隱不為罪
唐朝立法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完全繼承了封建法律禮法結合的這一傳統,不但沿襲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而且擴大了相隱的范圍。唐律規定:凡同財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親屬、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隱瞞,部曲、奴婢也可以為主人隱瞞犯罪,即使為犯者通報消息,幫助其隱藏逃亡,也不負刑事責任。小功以下親屬相容隱者,減凡人三等處罰。唐律規定這一原則,目的在於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於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准則,通過維護封建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唐律同時規定,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不得適用這一原則,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自首減免刑罰
《唐律疏議•名例》規定:「犯罪未發而自首,免其罪。」即犯罪行為尚未被發覺之前,就主動到官府坦自認罪,構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已被人告發,才去自首,只能減輕刑事處罰。自首可以免除刑罰,但贓物仍須如數歸還物主或國家。對自首不實或不盡者,均有相應的處罰。這一原則的規定是對前代同類規定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自首減負刑罰的原則更加完備。
(五)共犯區分首從
按唐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即為"共犯"。共犯以造意為首,亦即以主謀為首犯,處重刑;隨從者減一等。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長;監主與常人共犯,以監主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為首犯。這一規定有利於區別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重點打擊首犯。但對於如謀反、謀大逆、謀叛(已行)及強盜等之類的嚴重犯罪,則不分首從,一律嚴懲不貸。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Ⅱ 列舉唐律中規定的刑罰原則

(一)五刑
1、死刑。唐律只規定絞、斬兩種死刑,較前代輕緩了很多。
2、流刑。唐律規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規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還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即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杖刑。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5、笞刑。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十惡」制度
是指嚴重威脅專制君主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血緣倫理關系的犯罪。唐律「十惡」按性質劃分,可以歸為三類:
1、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主要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大不敬。
2、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手段殘忍的犯罪。主要包括:不道。
3、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主要包括: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六殺
唐律區分了殺人罪的六種情形,即謀殺(預謀殺人)、故殺(臨時犯意)、斗殺(斗毆中激憤殺人)、誤殺(因為種種原因殺錯殺人對象)、戲殺(以力共戲,殺人)、過失殺(由於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而殺人)六種情況。根據殺人主觀故意、客觀行為表現等,唐律給予不同的處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備和立法技術的進步。
(四)六贓
就是指六種非法獲得公私財物的犯罪。包括(1)受財枉法:收受財物枉法。(2)受財不枉法:收受財物,即使不枉法,也要處刑。(3)受所監臨: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管轄范圍內百姓或者下屬財物。(4)強盜: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5)竊盜:隱秘手段竊取公私財物。(6)坐贓: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職權收受財物的行為。
(五)保辜
對於手足傷人和器物傷人等犯罪,唐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對於傷害後果不是能夠立即顯現的,特別規定了保辜制度。也就是規定一定的觀察時期,在限定的時期內死亡的,傷人者承擔殺人的責任;在規定的期限外死亡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責任。唐律規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有不科學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個進步。

Ⅲ 唐律在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中規定

法律分析:凡同一個國家的外國人相侵犯。則按該國法律處理。凡不是同一國家的外國人或外國人與唐朝人發生糾紛,則按唐律處理。

與中國現行刑法屬地屬人原則有相似之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Ⅳ 刑法適用原則

"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作為最嚴厲的一種法律,其目的實現與否及實現程度,取決於該法能否得到很好地適用.刑法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與程序,將刑法適用於具體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活動.刑法適用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刑法適用,是指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安全機關)和辯護律師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把刑法付諸實施的一切活動,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辯護,行刑等一系列實施刑法活動.狹義刑法適用,則是指人民法院在一定的刑法理論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對具體被告人適用刑法規范的思維活動,它是刑事審判權的一項基本內容.
罪刑相適應,在刑法中體現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由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根據該原則,在適用刑法時,應將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在制刑、量刑、行刑各個環節均應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
中國刑法適用范圍
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2、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3、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4、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Ⅳ 唐律中的刑法原則有哪些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Ⅵ 唐律的基本制度和法律原則

二十二、《唐律疏議》的體例結構及各篇主要內容

唐朝刑事立法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唐律疏議》上,狹義上的唐律,便指《唐律疏義》這部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議》共十二篇,500條,其篇目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篇目的排列有內在的規律,體現了立法者對各項內容及其關系的認識。
《唐律疏議》中,名例律例於全律之首,相當於現代刑法中的總則,是統率其他各篇的大綱、貫徹全律始終的核心,在十篇中居於首要地位。它集中規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惡、八議等各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罰制度及適用於各分則的刑法原則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則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其後九篇為分則,規定了各種具體的犯罪及其相應的刑罰。最後兩篇規定有關追捕逃犯和審判、執行方面的內容,在現代法律中多屬於程序法的范圍。《唐律疏議》中所確定的這種總則在前、分則在後、實體在前、程序在後的體例結構,與中國早期的法律和封建社會初期的法律相比,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大大加強,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技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十二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 名例律57條"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體例",規定了唐朝的刑法和刑罰原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部分,集中體現了唐律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則。具體包括:五刑、十惡、八議、請章、減章、贖章、官當、劃分公罪與私罪、犯罪自首的要件、對老幼廢疾者犯罪的減免等等。
第二篇 衛禁律33條是有關警衛宮殿和關津要塞的規定。宮殿是皇帝居住與朝臣議政的場所,邊防關卡及城鎮牆垣,事關國家主權和城鎮的安全,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是法律重點保護的對象。該篇設有闌入宮殿太廟、向宮殿射箭、沖撞皇帝車駕、私渡關津、走私禁物等罪名。
第三篇 職制律59條是關於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法律。唐朝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行政法律制度,從機構設置、官吏職責,到行政程序、公文遞送,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對於違反行政法律制度的官吏,輕者予以行政上的處罰、重者則以刑罰制裁。該篇列有置官過限、貢舉非其人、上書奏事誤等罪名。同時,對於行政官吏的非職務性犯罪,職制律也作了相應的規定。
第四篇 戶婚律46條"戶口、婚姻"。唐朝的土地分配、賦稅徵收及徭役攤派,均以戶籍為依據。戶婚律規定了對違反戶籍、土地、賦稅及婚姻家庭制度行為的處罰,包括脫漏戶口、逃避賦役、盜耕種公私田、違律為婚、立嫡違法等。
第五篇 廄庫律28條是有關公私牧畜飼養、管理和官府倉庫管理方面的規定。在農業社會中,馬牛等牧畜既是生產工具,又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因此,故殺官私馬牛、乘官損傷或載私物以及損敗倉庫物品,都要受到刑罰處罰。
第六篇 擅興律24條,擅為擅發兵,興為興造。擅興律是對違法興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為進行處罰的規定。軍隊的控制與指揮,事關政權的鞏固與社會的安定,興造工程,關繫到整個社會人力物力的消耗。擅自調兵遣將,差遣丁夫,造成兵馬糧草和軍事裝備供應不足等,都屬於違法犯罪行為。
第七篇 賊盜律54條是關於懲治侵犯封建政權和人身、財產等方面犯罪的法律規定。盜與曲是歷朝法律的重點打擊對象,唐代也不例外。賊盜律明確規定了對謀反、謀大逆、謀叛、造妖書妖言等政治性犯罪的處罰。同時,還規定了對謀殺、殺害、強盜、竊盜等重大刑事犯罪的處罰。
第八篇 斗訟律60條,是關於毆斗傷人和控告申訴方面的法律。斗毆類包括斗毆傷、半毆致死、不同身份者相鬥毆致傷害及幾種殺傷罪;告訴訟類包括一般性起訴程序及對於特定犯罪、特定身份人的起訴禁令。
第九篇 詐偽篇27條,偽即偽造,詐即詐騙,是關於懲治偽造和詐騙的法律。前者限於對皇權或政權產生直接危害的行為,包括:偽造皇帝玉璽及各級官印,偽造宮殿門符和發兵符等。後者涉及某些特定的欺騙行為,包括身份性欺騙和行為性欺騙。
第十篇 雜律62條雜律所包含的內容,涉及面較寬。主要包括涉及市場管理、債權債務、犯奸失火的以及其他一些輕微危害杜會秩序和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
第十一篇 捕亡律18條是有關捕捉逃亡罪犯和其他逃亡者的規定。其他逃亡者包括:出征在營的兵士、服役的丁夫雜匠、入籍的官戶奴婢,甚至也包括無故私逃的現任各級行政官員。
第十二篇 斷獄律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獄政方面的法律。包括審判原則、法官責任、拷訊囚犯、刑罰執行以及監獄管理等方面的確定。
綜上所述,《唐律疏議》以保護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的宗法制度為核心,全面地維護封建剝削階級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及人身安全;其刑罰適用的基本原則之嚴整、概括,其犯罪種類以及其他各種法律關系規定之詳盡、細密,在封建法典中是無與倫比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行政、司法、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堪稱封建製法典的代表,充分顯示了唐代立法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古代立法的里程碑。

二十三、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1)

(一)司法機關
在唐代,中央一級設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個主要司法機關,稱為"三法司",分別負責行使審判、復核和監察等項司法職能。大理寺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機關重審,或進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上述三大司法機關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同時又互相監督,彼此制約,有利於司法效能的充分發揮和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旦遇到全國性的重大疑難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和御史台御史共同審理。這種由三法司主要長官會審重大疑難案件的制度稱作"三司推事"。地方若有重大疑難案件不能審斷,但又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中央派"三司使"即三法司的官員前往當地審理,稱為"小三司推事"。
在地方,司法審級與地方行政區劃一致,分為州、縣兩級,司法事務的管理仍沿襲舊制,由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州有刺史,縣有縣令,京都長安設置京兆府,分別負責審理本轄區的刑、民案件。
(二)訴訟制度
在唐代,訴訟的提起主要有告訴、告發和舉劾三種方式。
1.舉劾和告發
由封建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稱為舉劾。唐朝設有專門的監察官舉劾瀆職的官吏;各級長官對屬下犯罪也負有舉劾之責,知所部犯法而不舉劾者,治罪。此外,在唐代對一些重大犯罪,有強制告發的義務。如對反、逆、叛等罪,人人有告發之責,家屬也不例外;對強盜、殺人等罪,親屬與同伍也要告發;放火、失火,知情者須要告發。告發的方式為糾舉、密告,知而不舉者,或杖一百,或徒一年。
2.告訴
告訴分自訴、越訴、直訴和親屬代訴。唐朝對平民的告訴設有許多限制。如,除反、叛、大逆等罪,卑幼不得控告尊長,貧賤不的控告尊貴;在押犯人與年80 歲以上、10歲以下以及篤疾者,一般無控告權。一般訴訟須自縣、州逐級陳告,禁止越訴,違者笞四十。有重大冤屈,可"擊登聞鼓"或"邀車駕"申訴,主管官吏應該受理,不受理者治罪;但申訴不實者,杖一百,事重者從重論。訴訟須要有"訟牒",寫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發生的年月"不得稱疑",違者笞五十。
(三)審判制度
1.迴避制度
為了防止司法官在審訊過程中因親故仇嫌關系而抱私舞弊,妨礙司法公正,唐律確定了審判迴避制度,當時稱為"換推"。凡主審官與當事人系五服內的親屬或姻親,系師生關系,曾為本部都督、刺史、縣令者以及此前有仇嫌關系者,均應換推。另一種是同職連署連判的官員之間,如果是大功以上的親屬,也應迴避。
2.證據與拷訊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審訊採取"糾問式",定案主要依據口供。而口供的獲取則主要依靠刑訊逼供。唐朝雖然在審訊中仍沿用拷訊制度,但在"寬仁""慎刑"思想的指導下,總結和繼承了以往有關證據與刑訊方面的經驗,審判中重視證據的使用,並對刑訊作了一系列嚴格的限制。
唐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要求在拷訊之前,必須先通過"五聽"的方法審核口供的真實性,然後反復查驗證據證據是否確鑿,仍狡辯否認的,經過主審官與參審官共同決定可以使用刑訊;未依法定程序拷訊的,承審官要負刑事責任。
唐律關於刑訊的規定還有刑訊必須使用符合標准規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亡者,承審官要負刑事責任。拷囚不得超過三次,每次應間隔20天,總數不得超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超過所犯之數。若拷訊數滿仍不招供者,必須取保釋放。凡有違犯,承審官須負刑事責任。
唐律還規定對兩類人禁止使用刑訊,只能根據證據來定罪。一類是具有特權身份的人,如應議、請、減之人;二是老幼廢疾之人,指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一肢廢、腰脊折、痴啞、侏儒等。
3.判決及法官責任制度
唐律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即要求司法官在判決時,必須全面、正確地引用法律條文。若司法官不依律斷罪,適用法律錯誤,以致造成"出入人罪"的,要依律追究司法官的刑事責任。其中,"出罪"是指把有罪判為無罪或重罪判為輕罪,所謂"入罪"是指把無罪判為有罪或輕罪判為重罪。
4.上訴制度
徒刑以上的案件審結後,唐律要求必須向當事人及其家屬宣讀判決。如不服判決的,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審機關重審。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級上訴,唐代受理上訴的機關有州司、尚書省、三司和皇帝四級。向皇帝申訴的方式有上表、擊登聞鼓等。但上訴一般不得越級。
5.審判管轄制度
唐律根據犯罪發生的區域、罪行的輕重、被告的身份劃分了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審判管轄採取基層初審、逐級判決的制度。所有的刑事、民事案件,都必須先到最基層的州縣衙門立案、審理。"凡有犯罪者,皆從所發州縣推而斷之"。對一般民事案件和笞、杖等輕微的刑事案件,縣一級就有權作出生效判決;對於徒以上犯罪案件,審理後提出判決意見,上報州府復審後,州府即可對徒罪案件作出有效判決,但該判決以及對流罪案件的判決意見還應送到尚書省刑部復核。經尚書省刑部復核無誤的徒刑案件,即可以執行,而流刑案件還要送中書門下詳復;死刑案件奏請皇帝裁定。如有冤假錯案,徒流案件駁回重審重判,死刑案件轉送大理寺重審。

二十三、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2)

(四)刑罰執行制度
唐律中刑罰執行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死刑復奏制度和秋冬行刑等。至於笞刑、杖刑,縣級司法機關判決後即可執行。 死刑的執行,必須經過三復奏程序,即在對死囚行死刑之前,三次奏請皇帝審慎考慮是否立即執行。唐太宗就曾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將京城死刑改為五復奏,但各州的死刑案件仍三復奏。如果"不待復奏報下而決者,流二千里"。死刑執行的時間限制在每年秋分以後、立春以前,這段時間每月的朔、望日、上下弦、二十四節氣等,均不得奏決死刑。但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拘此限。
(五)監獄管理制度
唐代在京師、州、縣普遍設置監獄。京師、州、縣監獄設典獄官,大理獄設獄丞、獄吏。唐代統治者很重視獄政,刑部每年正月要遣使巡覆。唐代的監獄可分為三種:在中央設有大理獄,關押皇帝敕令逮捕和朝廷犯罪的官吏;在京師設有京兆府獄和河南獄,關押京城地區的罪犯;在地方,各州縣設有自己的監獄,關押當地的囚犯。監獄的管理有一整套嚴格詳密的制度,如依男女、貴賤不同分別關押,何種囚徒應戴何種械具,囚犯的衣食、醫葯要依律予以保障,若因獄官的失職或管理不善造成囚徒死傷的,獄官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等等。體現出唐朝監獄管理制度的完備。
(六)監察制度
在唐代,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加強,監察制度也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日趨系統和完備,監察官員的職責更加明確,機構進一步擴大,作用也愈加重要。唐代的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為最高長官,御史中丞二人為輔佐,其下並設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組成部分,設侍御史若幹人,執掌糾彈中央百官,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殿院設殿中侍御史若幹人,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並巡視京城、郊祀、朝會等,以維護皇帝的尊嚴為主要職責。
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幹人,執掌監察州縣地方官吏。唐分全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每道設監察御史一人,稱巡按史,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察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侍御史和殿中御史的主要職責是糾察中央的各級官吏,監察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官吏中的違法失職行為。雖然監察機關也參與刑事案件的審判,但和大理寺、刑部不同,它不是司法機關,而是法律監督機關。它參與審判活動的目的,在於糾正官吏的審判中的違法行為。所以,監察機關與其他機關不同,其主要對象是整頓吏治,以保證吏治清明。
由上可知,唐代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整頓吏治、提高國家機構統治效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監察制度。

Ⅶ 唐律的刑法適應原則

《唐律.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即同國籍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屬本國法律處理,實行屬人主義原則;不同國籍僑民在中國犯罪的,按唐律處罰,實行屬地主義原則。在當時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同時也比較妥善地解決了因大量外國僑民前來所引起的各種法律糾紛問題。

Ⅷ 刑法適用原則

刑法適用原則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未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適用刑法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刑法作為最嚴厲的一種法律,其目的實現與否及實現程度,取決於該法能否得到很好地適用.刑法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與程序,將刑法適用於具體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活動.刑法適用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刑法適用,是指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安全機關)和辯護律師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把刑法付諸實施的一切活動,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辯護,行刑等一系列實施刑法活動.狹義刑法適用,則是指人民法院在一定的刑法理論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對具體被告人適用刑法規范的思維活動,它是刑事審判權的一項基本內容.
罪刑相適應,在刑法中體現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由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根據該原則,在適用刑法時,應將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在制刑、量刑、行刑各個環節均應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
中國刑法適用范圍
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2、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3、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4、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Ⅸ 論述唐律的刑法原則

唐代的刑事法律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之中。唐律的刑法原則分為三類:第一是十惡重懲原則,第二是皇親、官僚減免原則,第三是其他刑法原則。
1.十惡重懲原則。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並「特標篇首」。十惡的具體內容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上述十種犯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大不敬,這是十惡的核心內容;第二類是嚴重危害封建社會秩序的犯罪,如不道;第三類是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總之,這十種犯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權的根本利益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關繫到封建政權的生死存亡,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予以重懲。
對十惡犯罪重懲表現在:第一,凡預謀者,即構成犯罪;第二,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第三,株連親屬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第四,不可得到寬免,死刑必須立即執行。
2.貴族、官僚減免原則。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確定了對於犯罪的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制度,包括議、請、減、贖、官當等。
「議」,即「八議」,是對八種特權人物犯死罪,在審判處罰時適用的特殊程序。這八種特權人物為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賢人君子,有突出品行者)、能(有傑出才幹者)、功(有卓著功勛者)、貴(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政務,有突出貢獻者)、賓(前朝皇室後代)。
「請」,是奏請皇帝、進行裁決的特殊程序。
「減」,是減一等刑罰。
「贖」,是以銅贖罪。
「官當」,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流兩種刑罰。
這項原則充分暴露了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但是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封建特權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限制了貴族、官僚的恣意妄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權,將貴族、官僚的生殺予奪集於己手。
3.其他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
(2)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但是唐律為了防止該項原則的適用影響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唐律明確規定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隱不告。
(3)自首減免刑罰。
(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原則。
(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的原則。
(6)數罪並罰的原則。
(7)累犯加重的原則。
(8)類推原則。
(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註:以上只是唐律刑法原則的一個概述,如你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站內聯系)

熱點內容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