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剖析民法典

剖析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2-09-23 09:54:36

Ⅰ 傳統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對作為民法存在基礎的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根本要求的體現,它貫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則在內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貫徹始終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規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補救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則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統帥和指導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內部矛盾,從而保持民法體系的和諧一致,藉以實現民法整體功能。

第二,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釋准則的功能。由於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規則對具體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規則對無限客體之局限性,模糊規則對確定事項之局限性,穩定規則對發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規則對豐富內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經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1)剖析民法典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民法的"精神脊樑"

平等原則。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意味著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具體表現為:一是民事主體資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開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體資格,並且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應該經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三是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如若受到侵害,有權請求相對人採取補救措施,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和救濟。

公平原則。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而司法機關在裁判民事糾紛時,也應該本著公平的觀念和要求。

基於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充分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民事活動;民事主體在訂立合同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時,若是過錯責任,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若是無過錯責任,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法院在處理民事案件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適用明確規定的條款,沒有明確規定或者無規定,且當事人也無約定時,則應依照公平原則作出裁判。

Ⅱ 民法有什麼作用

核心內容:民事權利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等。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自己直接支配其權利客體

2、並有權排除他人妨礙其支配的權利。

3、請求權是指權利人有權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4、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

5、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

6、絕對權是指效力及於一切人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人,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一切人。

7、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僅及於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是特定的人。

8、主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

9、從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10、既得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已全部實現的權利。

11、期待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實現,將來有可能會實現,也有可能不會實現的權利。

12、原權利是指在合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13、救濟權是指在原權利受到侵害時,或有受到侵害危險時而發生的權利。

Ⅲ 都是成年人的情況下,非交易的性關系屬於違法行為嗎

「成年、非買賣、你情我願」,你以為這樣就不違法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出於對良好社會習尚的引導、出於對特殊人群的維護,即使是在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狀況下發作的關系,有些也是違法的,以至是立功行為。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成年、非買賣、你情我願」也違法的5種狀況,有些是為了維護特殊人群,比方軍人、肉體病人,有些是為了引導良好的社會習尚,而有些則是防止一些疾病的傳播。

Ⅳ 離婚申請書也申請是7月13但是不是一個月冷靜期嗎怎樣是7月14至8月13和9月13

摘要 不一定需要一個月的冷靜期,離婚冷靜期並沒有強制,婚姻生活中的離婚冷靜期是在議案、搜集建議的環節,並沒有法律,因而它是沒有強制的,將來離婚冷靜期是不是會執行也必須依據具體情況來剖析。離婚冷靜期的法律規定,是根據《民法典》(草案)第一千零七十七條規定,自登記機關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間屆滿後三十日內的,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Ⅳ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8篇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 作文 有哪些?「民惟邦本、法系根基。」民法典的出台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將深刻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一起來看看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8篇,歡迎查閱!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1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8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的「民法典時代」終於到來了。這是中國歷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在於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頒布以後,我院以多種形式組織大家開展學習,並要求中層以上的幹部在「微課堂」上主講其中一部分。我認為,學好《民法典》,要做到知行合一,邊學習邊實踐,在實踐中加強學習、深化學習。

一、加強學習,深刻領會《民法典》的意義

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 文章 《充分認識頒布事實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已經充分闡釋了《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頒布施行《民法典》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指導工作開展。

二、加強學習,深刻領會《民法典》的法律意義

作為一個司法工作者,特別是民商事法官,《民法典》的理解、運用關繫到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的保護,關繫到公平爭議的實現,因此,在《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前,一定要認真學習,學明白《民法典》的體系、法條內容,以便更好地運用到司法工作中。

三、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法律素養

法律的理解和運用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升華,作為法官,通過司法實踐,發現問題,修正問題,更好更快地實現公平正義,以法治的陽光、公平逐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信服、尊崇與敬畏,從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2

《民法典》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呼應了我國國情的現實需要,通過具體規范,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民法典》的頒布,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保護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的頒布,讓公民更有尊嚴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婚姻自由權,還有各種各樣的財產權利等等,標志著我們國家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標志著我國依法治國邁上新台階。

正所謂「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護人民的法典,它關系著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 網路 全書。她很溫柔,守護陪伴著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台之後,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將不再保留。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因為它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給出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生活相關的點點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也將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給制度保障,發揮基礎性作用。

時過境遷,生活變化反映社會發展,生活進步得益於科技發展,《民法典》為中國創新創造保障開路。《民法典》也是市場經濟基本法,伴隨著民法典的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制度優越性不斷顯現,「中國名片」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中國車、中國橋、中國路等中國奇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創造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一躍而上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成果來之不易,其中和諧安定、科學規范、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是關鍵,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體現,為中國創新創造提供了不斷成長壯大的優渥環境。民法典的出台,彰顯了「中國之治」的力量,記錄著中國法治的改革歷程,是中國人民一生守護的人民情懷。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3

《民法典》就如一塊千錘百煉,無比堅固的「磐石」,鋪就在「復興號」列車帶領人民駛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來可能還要面對更多更大的風浪,但只要人民群眾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的這塊「基石」在,就能讓列車穩穩地全速前進。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許多問題,民法典作出了明確回應,如:《民法典》中對各種「人肉搜索」、非法盜取他人信息的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突出的特色規定有「離婚冷靜期制度」、「繼承人寬恕制度」、「自助行為制度」,確立了「自甘風險」規則,同時對遺體器官捐獻、 職場 和校園性騷擾、非法從事與人類基因、人體胚胎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嚴格規范。因此,《民法典》將在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來越復雜,這部包羅萬象的《民法典》就像一個無形的天網,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每一條法律規定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共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法制建設更加深入人心。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即將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頒布實施,開啟了我國公民權利保護的嶄新時代,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權益,用權利本位構建起整部法典的邏輯主線,必定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座「大廈」的重要支柱,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築牢根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4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有利於推進民事法律體系化,有效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製度保障,為執法和司法提供基本遵循,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有關政府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系和諧有序。紀檢監察組織作為政治機關、專責監督機關,應當主動走進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工作貫穿監督全過程,以務實高效有力的監督推動和保障各項民生政策落地落實,督促有關主責單位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積極主動、設身處地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在紀檢監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貫徹好《民法典》精神,進一步彰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筆者認為,各級紀檢監察幹部要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要立足自身職能職責,進一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曝光一起。要嚴格依紀依規依法辦事,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的能力。要慎用嚴用審查調查 措施 ,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格權」。要履行好高度注意義務,切實保障審查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要搞好實名舉報回復工作,讓信訪舉報人的知悉權監督權反向推進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堅決懲治侵害群眾合法權益及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加大民生監督力度,讓群眾平等地享受國家政策紅利。要強化作風建設,進一步暢通干群間的「連心橋」。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5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正式步入民法典時代。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 文化 ,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充分標志著人民至上原則,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增加了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能力和水平,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深度貼合中國法治的法典,新增了遺囑繼承人、高空拋物、 房屋 租賃合同 以及商品房共有部分經營收益歸業主共有等諸多解決民生問題,步入幸福小康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2020年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民法典的頒布凸顯了在領導下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山航空保支隊始終牢記黨的囑托,引導支隊黨員骨幹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立足崗位做貢獻。支隊注重下沉,切實了解需要幫助的隊員同志,各中隊各班組成立黨員互助小組,由互助小組組長確保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組員談心談話工作。不定期聽取各職能單元工作部署開展情況,鼓勵支持創新工作 方法 。定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嚴格落實各級文件指示精神。同時深入基層調研,採取問卷星等多種方式收取隊員意見建議,提升隊員隊伍認同感,深度剖析隊伍問題。山航空保支隊將持續推進各項法律、《民法典》的宣貫普及工作,保證全體隊員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將法治與工作深度結合,營造一個和諧團結、科學規范、風清氣正的優良環境。

建設法治社會,無論對國家和對單位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讓民法典的規章與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融入日常生活,實現法盛人和,使事業永葆生機活力。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6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就談不上保障人民權益,要保障人民權益,建立法治國家、依法治國,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將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向縱深推進。

民法典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民法典的誕生不僅整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長期實踐以來形成的民法規范,還吸收了中國民族優秀的法治 傳統文化 內涵,並且具有強烈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基本屬性,是充分結合了中國國情和社會民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集大成者。

民法典通過固根本、穩預期促進發展。人心定才能事竟成,要定人心就要提供好的法治環境,要充分保障人民權益,要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首先要固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以法律形式再次強調市場對經濟的決定地位,強調我國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決心;其次穩預期,用法典的形式保障權益,用更深入的法制化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消了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供堅強的法律支持。

實施好民法典,要廣泛開展民法典宣傳 教育 工作,將其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抓住機會加強普法教育宣傳,提升公民法律素養,要宣傳好法典條文、闡釋好法律精神、運用好法律實踐,明確社會主體權、責、利的邊界,堅決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能力,讓民法典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普法惠民。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7

民法是萬法之母。孟德斯鳩說,「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充分認識民法典頒布能夠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為保障個人合法權利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也為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新興權利、新型案件的審理提供了法律依據。我國之所以要編纂一部統一的民法典,是因為從建國至今,我國頒布了大量的民法單行法規,這些法規內容龐雜,分散廣泛,不僅存在一些法規相互之間不夠協調的問題,而且老百姓使用起來也不是很方便。

民法典彌補體系缺漏、去除體系重復、消解體系沖突。民法典進一步完善了民商事領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和市場秩序、促進公平正當競爭、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范圍和界限。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開展工作要考慮民法典規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有關政府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系和諧有序。民法典問世,意味著我們國家形成了完備的民事權利體系,規范的民事行為准則,完善的權利保護機制和有效的權利救濟規則——我國法制的體例框架由此豐實延展、枝繁葉茂。

民法典充分反映人民意志,提高依法治國水平。民法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實到民事法治領域,充分賦予民事權利,保障權利不受限縮、不被侵犯。民法典聚焦民生發展問題,處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所謂「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體現出我們國家以良法促進發展、保證善治。民法典草案對於民事權利類型規定更豐富,行使權利規則更清晰,權利保障更完善。「民法典對公民權利類型及其行使方式規定得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限制公權力的濫用,越能起到規范公權力的作用。」民法典的出台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依法治國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對行使公權提出了邊界限制。同時,還將切實影響人民生命利益,解決現代社會困擾人們的問題,在私權保障上更進一步。「這最終將促成相關部門更積極施政,公民更遵守法律。」

「法者,治之端也。」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法治是最重要的邏輯起點之一。民法典的頒布蘊含了民事權利保障、法律義務強化、社會秩序穩定等多重價值,是以良法推進善治的重要抓手,自然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8

民之所期,國之重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1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民法典制定從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民法典到2021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前後歷經數十年,曲折而漫長的制定過程,讓我們也感受到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上的堅守和執著。數十年法制建設中,我國民法領域一直沒有一部統一法典作為參照。本次民法典的制定和頒布,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推行具有里程碑意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巨大鼓舞和激勵作用,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中國的法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和進步,開啟了中國法治新時代。

從2021年3月份民法典提上工作日程,歷時五年,完成龐大而復雜的編纂工作,凝聚了黨治國理政思想理念和法學領域專家學者的心血,反映著老百姓的心聲。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尊嚴,對國民來說是一種驕傲。與現行民法單行法相比,民法典的內容並不是推到重來,更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單行法基礎上的修正和完善,及對單行法進行的一次系統化整理。民法典共分七編,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附則,共1260條。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基本法,關系民眾生活方方面面,大到太空梭、蛟龍入海、港珠澳大橋等,小到民眾生活柴米油鹽、雞毛蒜皮小事,相較刑法而言,其與民眾的生活關系更為緊密。

民法典的頒布對於法院來說,在民事案件審理中有了統一的法律依據,給法官審理案件一個明確的指引,有助於加強司法審判的統一性,可有效避免同案不同判情況發生。對於從事法律職業人來說,無異是最激動人心的一件大事,是作為法律人的驕傲。當然,法律頒布後是需要諸多法律解釋配合實施,目前還沒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法院正式發布民法典該如何適用、審判中該如何引用以及現行的法律解釋等置於何種法律地位等問題的解決辦法。眼下當務之急就是做好民法典的學習工作和為審判中正式適用民法典做好准備工作,把現有工作完成好,為民法典的正式適用打下堅實工作基礎。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作文8篇相關文章:

★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作文

★ 2022關於「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的活動方案

★ 愛讓生活更美好優秀作文5篇

★ 學習民法典心得體會個人感受作文摘選【5篇】

★ 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民法典宣傳月活動總結十篇

★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月活動總結十篇

★ 民法典對社會生活影響作文5篇

★ 2022開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活動總結簡短十篇

★ 民法典制定的作用和意義作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Ⅵ 具體人格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基於人身自由

不是,它還包括好多。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生命權是指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的權利或得到保護以免遭傷害和殺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須的權利。也是人權最基本的權利。身體權是指自然人對保持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完整而依法享有的權利。身體權有其獨特的保護范圍,對身體權的侵害行為,不以對身體的侵害造成生命、健康的損害為必要。健康權是指自然人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技能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權利姓名權是指公民決定其姓名、使用其姓名和變更其姓名並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權利,是以姓名利益為內容的權利。主要包括姓名的命名、使用、變更並排除他人的妨礙和侵害。
名稱是指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參與民事活動時,為區別於其他組織而為自己確立的一個特定標志。法人的名稱應能反映其營業性質、業務活動及隸屬關系。肖像是指公民身體的外部表現,並通過傳統美術和現代科學將人身體的外部表現在客觀上再現,如通過雕塑、攝影、畫像等。肖像反映的是肖像者的真實形象和個性特徵,所以肖像與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離。所以肖像權是公民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並排斥他人侵犯的一種人身權利,是以公民的形象、特徵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名譽是指社會或他人對特定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商譽、資歷、功績等方面的評價和總和。名譽權就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有關自己的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犯的一種人身權利。隱私權又稱個人生活秘密權,是指自然人不願公開或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所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所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和法人,都依法享有信用權,其他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徵信機構也不能侵害這種權利。
人格權具有什麼特徵
1、主體普遍性。一般人格權的主體,是普遍主體。一般人格權僅自然人享有,法人或其他組織不享有一般人格權,且公民和公民之間之間一律[平等]。但必須注意的是,在法學學術的現實意義上,個體人格權與群體人格權分離並縝密剖析,個人與公民的人格權概念區分和個人與法人的人格權區分,他們在實質意義上沒有平等性。具體人格權應該從具體法律細則中探究或加以評測,而不能從抽象且不具體的人格權獨立、自由和尊嚴加以掩飾,這樣只會將現實法律與人格權疏遠,並且加劇社會個人主義彰顯和罪責形態的意識出現,事實上,人格權的實質並不能以高度概括和以「獨立自由尊嚴」的幌子的形式出現。
2、權利內容極具廣泛性。對此,學者有精闢的論述。德國學者拉倫茨認為,一般人格權具有概括廣泛性。萊普迪則認為一般人格權不僅涉及國家和個人關系,而且也涉及德國《民法典》第823條所包括的具體人格權,在我國,其實本質上應該採取具體人格權意識的表達涵義,即包含具體人格權權益意識的修飾。人格權法需要在現實的法律意義上大膽加以修飾、詮釋以及表達。而從法學角度,人格權法也不能以一般和具體形式加以闡述,人格權法的權力標的的本質應該是侵權法主體中的群眾和個體,以正向推動的條文需求及完善目的而加以詮釋和闡述是大勢所趨。
3、人格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一般人格權相對於具體人格權而言,是基本權利。一般人格權雖然對具體人格權有概括的作用,但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民事權利,是人身權中的基本權利。一方面,它決定著和派生著各種具體的人格權,另一方面,它更為抽象和具有概括性,成為人身權中最具抽象意義和典型性的基本人格權。法學人格權的最終目的是將人權與人格權的意識形態完全詮釋和區分開來。人格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尊嚴,這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一種權利,其中又具體包括了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以及人格尊嚴三部分,而包括的權利則由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身體權、健康權等等。若是故意對他人身體實施傷害行為的,那就是對其身體權的一種侵犯。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第一款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Ⅶ 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中民法處於什麼地位

中國是法制文明發達很早的古國,已有四千多年沒有中斷的歷史,在漫長的法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諸法並存,民刑有分」的封建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刑法是主幹,歷朝代表性的法典基本是刑法典,這是由於中國古代重公權、輕私權,以及其他的國情因素所決定的,但決不是說中國古代只有刑法和刑法史,而沒有其他法律和其他的法律史。相反,由於社會關系是復雜多樣的,法律調整的方式也是復雜多樣的。根據法律調整對象的特殊性和具體性,形成了除刑法以外的其他部門法,如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和訴訟法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民法逐漸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而易見。
一、民法的概念
(一)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二)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 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 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 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 法,而不是特別法。
(三)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二、民法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是保障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的主體制度使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能夠作為獨立平等的主體進入市場;法律行為制度賦予當事人以廣泛的行為自由和活動空間;物權制度控制著主體對各種物品的權利限度,同時也保護著主體對特定物品的正當權利。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的利益沖突,引導他們開展正當競爭。民法不僅有效地穩定市場秩序,而且能夠推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交換的高速運行提供方便。債權制度的確立,實現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在信用制度的擔保下,跨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有力地推動了商品交換的進行。民法的代理制度,有助於避免事必躬親;居間制度使得人們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行紀制度使憑借專業組織為自己謀利成為可能。時效制度則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力,從而加快商品流通。簡言之,民法為現代化市場提供一般規則與市場主體的基本行為規范,使他們可以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活動,並使市場秩序獲得保障。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
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要求劃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劃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在市民社會和市民生活中,實行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隨意介入、干涉,這有利於抑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與膨脹。權力機關不法或不當侵害民事權利,也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必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綜上所述,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自其誕生以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與作用無疑是讓人震撼的。由此,人們對於民法社會作用和地位的認識和探究就應該不斷地深化與提高。而且,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具體內容的揭示,更要深入剖析制約或促進其功能發揮的諸要素,以民法的功能研究為切入點,洞察民法與社會其他現象的互動規律,實現民法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Ⅷ 宏觀上我國民法對整個社會的作用

關鍵詞: 民法 私權 政治文明 市場經濟 精神文明 社會秩序

內容提要: 作為民法功能之下位概念,民法的社會功能是指民法通過其自身運行而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與效能。它和同位階的民法的規范功能相比,具有目的性與根本性、獨立性與變遷性;而與其他部門法的社會功能相比,則更具基礎性。民法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從而構建並維護社會的基礎秩序,以促進人的自我解放。而它又具體表現為:民法孕育了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推動民主政治與法治的發展;民法維護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促進財富的增長與有效利用;民法鼓勵和保護精神文化產品的創新與利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民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婚姻家庭秩序。

在我國目前的民法研究中,學界對於民法的社會功能這一重要問題缺乏系統而又深入的梳理,甚至鮮有學者明確提及「民法的社會功能」這一概念。至於民法社會功能的本質特性分析、具體內涵的深刻揭示更是未有人探究。一些學者忽視了對法理學上法的功能、法的社會功能的基本理論的鏈接,將「民法的功能(或作用、職能)」與「民法的社會功能」混同,題為「民法的功能」,實則對民法社會功能的具體內涵的歸納,但這種歸納本身也不夠全面與深入。而事實上,深入地研究民法的社會功能,對於推進民法本身的學術構建和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均有著重大的意義。故撰此文,以求教於專家。
一、民法社會功能的本質特性
社會功能,是指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功效和作用。這一概念由孔德、斯賓塞最早提出,以此作為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之間的類比。他們認為社會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彼此根據不同的需求,執行不同的社會功能。 [1](P4490)在我們看來,所謂民法的社會功能,是指民法通過其自身運行而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與效能。顯然,民法的社會功能應是民法的功能之下位概念,與民法的規范功能並列。它與民法的規范功能以及其他部門法的社會功能相比,具有以下本質特性:
1.與民法的規范功能相比,社會功能具有目的性與根本性、獨立性與變遷性
首先,與規范功能相比,民法的社會功能具有目的性與根本性。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應當建立在對民法發揮其功能的過程分析之基礎上。毫無疑問,民法要通過其自身的運行發揮其社會功能,實現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首先必須規范人的行為(主要是人的民法意義上的行為),即實現民法的規范功能,經此才最終實現對社會的影響,即民法社會功能的實現。因為社會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社會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它是經由人的活動才產生的,沒有人的活動則無從產生社會關系。 [2](P253)那麼,法律要實現對社會的影響,最直觀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規范人的行為。由此,我們說民法規范功能是實現社會功能的手段,而社會功能則是規范功能存在的終極目的。所以,民法的社會功能具有目的性,在層次上高於規范功能,具有根本性。
其次,較之於規范功能,民法的社會功能還具有獨立性。依法理,法的規范功能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法(或者哪一個部門的法)都具有的。所以,當論及某個部門法的規范功能時,我們往往都以指引、預測、評價、教育、懲戒等為其內容。由此,民法在規范功能方面與憲法、刑法、行政法等主要部門法的規范功能是基本趨同。反觀民法的社會功能則表現出很強的獨立性,在具體內容上與其他部門法的社會功能是不同的。當然,這種差異不僅僅存在於民法,實際上各個部門法的社會功能都是不同的,它源於不同的法律部門有不同的調整對象。如:刑法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預防和懲治犯罪,而行政法則主要是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實施,等等。
最後,民法的社會功能還具有變遷性,即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民法的社會功能也在不斷的調整、變化。筆者認為,民法社會功能的變遷,導源於民法價值的發展,民法本位的轉換。以所有權制度的演進為例:近代民法是資本主義自由商品經濟的反映,由此奉行所有權絕對原則,這使得私人財產和個人意志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從而極大地調動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時,民法的社會功能就表現為確認和保障「私權的『絕對』自治」。
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商品經濟的弊端逐步顯現,並最終導致了壟斷商品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近代民法也開始向現代民法轉型。同時促成了所有權制度的價值變化,所有權社會化思想得以出現,強調所有權的行使不以滿足個人利益為限,同時也應為社會公共利益。由此,現代民法的社會功能除了堅定不移地強調「私權神聖」外也承認「私權的行使不能損及社會公共利益」。這無疑是民法社會功能的一次成功調整。這種變遷性顯然是民法的規范功能所不具備的。無論是近代民法,還是現代民法其規范功能都基本體現為五種,即指引、評價、教育、預測與懲戒。民法的規范功能之所以表現恆定性,主要源於法的規范功能是手段,體現了法的技術性,而法的技術性是趨於穩定的。
2.與其他部門法的社會功能相比,民法的社會功能更具基礎性
如前所述,各個部門法由於有不同的調整領域所以其社會功能存在差異。如果將各個部門法所具有的不同的社會功能視為一個體系,那麼,在該體系中民法的社會功能是基礎性的。首先,民法調整的民事生活就具有內容的廣泛性與基礎性。民事生活是人們每天都在經歷的最基礎的生活,相對於政治生活而言與人們更為貼近。由此,民法在這一領域發揮功能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具有基礎性;其次,民法的社會功能突出表現為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這一功能的存在與發揮是其他部門法功能發揮的前提,如:刑法等保護型實體法,其功能的發揮是以民法等調整性實體法確認了權利的合法性為依據的。所以,民法被譽為萬法之基,其社會功能具有極強的基礎性。
二、民法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
深刻、全面地揭示民法社會功能的具體內涵,是研究民法的社會功能所必須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們看來,民法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剖析其具體內涵應從「核心內容」以及「核心內容的具體展開」兩個層面進行。所謂「民法社會功能之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從而構建並維護社會的基礎秩序(即「私人」生活的秩序),以促進人的自我解放。這是對民法社會功能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相對於下文的「具體展開」而言,它具有本源性。「具體展開」只是「核心內容」在各個領域所必然產生的影響。實質上,通過解讀民法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我們會發現其本身也是呈遞進關系,逐步深入,互為因果。「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這是民法對社會產生影響的第一步,更是它對整個人類社會劃時代的影響。私權,即私法上之權利。它「體現了人對自然的認識與超越,是人類個體對群體的抗爭與和諧一致,是人類整體對個體生存價值的承認與尊重。」 [3](P114)可以說,私權是人的基本生存手段,民法對它的「確認」就是對人的法律主體地位的確認。簡言之,民法通過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樹立了「私權神聖」的觀念,實現了「人真正為人」,彰顯了民法是人法,是權利法的本色。「平等地確認私權」是民法通過創設「權利能力」的概念,並強調民事主體在獲得權利能力上的平等地位,而得以實現的。
所謂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主體得以享有權利的資格,其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一切民事權利(即一切私權)。而任何人在民法未賦予其權利能力之前,都只是生物意義上的人,而非法律意義上的人。當其無法成為法律上之主體時,他的生存狀態也是缺乏保障的,如:在民法未賦予其生命、健康、名譽等人身權時,他的這些人身利益都是處於危險狀態的,至少是缺乏公力保護的。誠然,現代民法在追求實質正義的目的性價值時,會形成對具體人格的構建,造成權利能力范圍上的局部「不公平」,如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勞動者與僱傭方之間,法律往往賦予消費者、勞動者等處於弱勢地位的民事主體更多的特殊權利,但這種局部的私權的「不平等」卻主要是針對已經失衡的利益關系,是現代民法面對近代民法由於其制度設計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尷尬的一種功能上的調整。即使要將其稱為「不平等」也僅僅只是表象上的,而非實質意義的。值得一提的是,民法並沒有止步於「平等地確認」私權,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民法還有私權「保障」的相關制度跟進。民事主體行為制度的構建基本解決了私權實現問題,而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則實現了對私權的全面救濟。這樣的私權體系才可謂完整,才真正樹立了「私權神聖」的理念。私權才真正具備了對抗公權的能力。
民法在實現了私權體系的成功構建後,實質上就已經完成了「私人」生活秩序的和諧構建與維護,即:「私人」生活秩序的形成是民法確認和保障私權的必然結果。在此,我們只需要闡釋「為什麼『私人』生活的秩序就是社會的基礎秩序?」眾所周知,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維護的是市民社會的基本秩序(但並不能說對政治國家就毫無影響,實質上民法對政治文明的影響十分深遠,下文詳述),而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范疇。
在一個權利本位的現代社會市民社會是優位於政治國家的,它的健康有序對整個社會而言具有基礎性與根本性。「促進人的自我解放」則可謂民法社會功能最高層次的實現。民法是人法,它通過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一方面要構建和維護「私人」生活秩序,而另一方面它也在整體上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準的人的模板。這是一個理性的、賦予公共精神的人,他將民法所確認的一切尚處於客觀權利狀態的私權積極地實現為現實的主觀權利。試想如果人人深受民法的這種引導與影響,並像那位民法所樹立的標準的人一樣,「最大限度地獲得了法律規定的全部權利,那麼他就達到了法律規定的那個標准民事主體的境界,不僅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主體,而且也是一個極為豐富和高尚的主體;如果全社會的人都最大限度地獲得了法律規定的全部權利,那麼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4](P70)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為人類展示了一條自我解放的「大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由於條件的不同,人的差異是很大的。在龐大的民事權利體系中,任何民事主體或多或少都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現實地享有某些民事權利」。 [4](P70)民法全面地確認和保障私權的目的應在於鼓勵每個民事主體盡可能多的甚至全部實現這些權利。基於此,筆者在抽象民法社會功能之核心內容時,所運用的是「促進」人的自我解放,而非「實現」人的自我解放,更不是「實現」人的「全面」解放。
三、民法社會功能的具體展開
1. 民法孕育了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推動民主政治與法治的發展如前所述,本文
並不探討民法的階級統治功能,但並不意味民法與人類的政治生活毫不相干。相反,民法對於政治的影響應是極其深遠的。關於「政治文明」的概念和范疇,國內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它的基本要素和結構做出了研究和探討,也提出了見仁見智的觀點。其中,有學者認為,從政治文明的要素和結構來看,它在橫向上是由民主政治和法治兩個方面,在縱向上是由組織、制度觀念和設施等幾個不同層次的政治文明構成的一個文明系統。 [5]就此盡管學界還有其他劃分,但大多遵循這一思路,尤其強調政治文明與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必然聯系。所以,筆者認為,民主政治與法治應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或重要內容)。以此為基點,我們展開論證。
首先,民法與民主政治。所謂民主政治,就是指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主決定事關自己福祉的事情,真正平等地普遍地參與一切國家事務。雖然「人民當家作主」似乎只是一個憲政理念,但它卻與民法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對此學者曾有過經典的概括,「在一個沒有民法傳統、沒有民法文化的國度,民主政治只能是烏托邦。」 [6]因為:第一,民主政治的實現是以承認個人人格獨立、平等,肯定社會個體有其各異的、獨立的利益訴求,並且充分地相信人們能夠理性、自主地決定自己事務為前提的。簡言之,民主政治是以確認社會普通個體主體地位為基礎的。而縱觀人類歷史,民法無疑是確立這一民主前提的「第一人」。它通過賦予個體平等的權利能力,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了「人真正為人」,並通過構建和維護龐大的「私權體系」,肯定了個體各異的、獨立的利益訴求。不僅如此,民法還以理性人的假定前提及意思自治等相關制度設計承認和保障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鼓勵人們獨立自主地爭取權益。獨立、權利、平等、自由、意思自治等民法精神直接培養了社會成員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決策的民主觀念和思維。 [7]
第二,民主政治的基本規則是「社會契約」理念。它是「平等選舉」、「政治監督」與「政治責任」等制度設計的思想依據。而「社會契約」理論正是古老的民法契約理論不斷沉積演化而形成的歷史結晶。就這一問題,梅因專門指出「社會契約」理論應源於民法契約理論而非其所預設的「自然狀態」。他在研究早期的契約形式「耐克遜」時指出:「在一個契約合意下的人們由一個強有力的約束或連鎖連接在一起,這個觀念一直繼續著,直到最後影響著羅馬的『契約』法律學,並且由這里順流而下,它和各種現代觀念混合起來」「羅馬『契約』法律學提供了一套文字和成語,充分正確地接近當時對於政治責任問題所具有的各種觀念。」 [8](P178,195,176,174,156)這實際已經說明,民法上的「契約」制度流傳到後來,就已向社會文化與政治領域浸潤與擴展;第三,民主政治中最可怕的是社會成員的政治冷漠和消極,它需要社會成員具備良好的公共精神。而培育參與政治的公共精神的途徑,當然不在政治領域,不在於空洞的政治號召,而在於民法所調整的並表現於民法文化的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民法要求人們以公益精神嚴格履行尊重他人權利的義務,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從而實現私益與公益的平衡。它還以返還遺失物、無因管理、建築物區分所有人的共同所有、共同管理等制度直接指導和鼓勵人們關心他人、關注公共事務。 [7]綜上所述,民法應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作為一種「基石」其「發力」的方式仍是「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所以,我們將「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抽象為民法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這種對民主政治的作用仍然只是核心內容在人類政治生活領域所帶來的一種必然的客觀後果。
其次,民法除孕育了民主政治外,更是政治文明的另一要素「法治」的根本。政治文明的根本是法治文明,而法治文明的實質與核心乃是私法文明。私法即民法,由此民法為法治之根基或者說支點。這源於:
第一,法治以權利為核心,保障權利是法治目標。而民法是權利法,它以權利為其構建的基礎,所以民法應是法治權利精神的發祥地。民法的權利觀念引起了整個法律的革命。在權利旗幟的指引下,憲法成為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聖經;刑法的罪刑擅斷主義被改變為限制司法權、保障公民私權利的罪刑法定主義;刑訴法的有罪推定被改變為無罪推定;控制行政權濫用的行政法問世,等等。一切法律的延續或誕生都要經過民法權利觀念的洗禮; [9]
第二,民法價值最充分地體現了現代法治價值。而最能反映民法本質特徵的價值是:秩序與安全、自由與效益、公平與正義三組價值構成,科學認識民法的價值體系是現代法治價值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10]
最後,民法孕育政治文明要素的過程實質就是一種推動民主政治與法治的過程,對此無需贅述。當然,這方面的功能並不是現代民法所獨有,它更多的來自於從近代民法發展至現代民法的積累與沉澱。
2.民法維護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促進財富的增長與有效利用對於民法社會功能在政治生活領域能得以施展,也許人們還存在理解上的困難。這歸因於民法對政治文明的影響往往是隱性的,非直觀的。與此相對,民法的社會功能在經濟領域的實現則絕對是顯性的、直觀的。民法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是市場經濟在法律上的反映,它為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提供法律保障,維護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它的基本法律制度全面地反映了商品經濟運動中主體之間的獨立性、財產所有權的自主性、相互經濟交往的協商性、損害經濟利益的補償性,為現代市場經濟活動提供了行為規范。如:民事主體制度、物權制度以及債權制度(主要限於合同領域),分別反映或者說規制了,商品交換中的當事人、交換客體以及交換規則。而民法中的商法從其產生到不斷的壯大無疑更加直觀地體現了民法與商品經濟之間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如:保險法、金融法等商事法律的誕生,就與保險市場、金融市場的出現密切相關,是人們對這些市場產生法律調整的訴求之落實。一部「正義」的民法,就應該是對整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狀況的「准確」把握。究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是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有序和發展。當民法通過前述的一系列具體制度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後,其必然的結果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實現了對財富增長的促進之後,民法仍然通過巧妙的制度設計,來進一步實現對已有財富的有效利用,其目的不單單只是防止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實現「物盡其用」,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啟動又一輪的財富增長。所以「增長」與「充分、有效地利用」是互動的。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他物權的創制、對於物的交換價值的開發、取得時效制度的設立等等都是為了促進物的有效利用,可以預言這樣的制度在民法未來的發展中還會越來越多。
3.民法鼓勵和保護精神文化產品的創新與利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現代社會文明可以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民法對精神文明的推動與影響同樣十分深刻。這種影響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民法鼓勵並保護精神文化產品的創新與利用。精神文化產品,包括各類作品、專利技術、商標等智力成果。就其「量」的方面是否豐富,「質」的方面是否體現創新,是衡量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而民法在這一領域發揮著其他法律所無法替代的根本性作用。民事權利人對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等知識產權,無疑是整個私權體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正是有了民法對於知識產權的確認和保護,才有了智力成果的創造者的權利主體地位,才有了對侵犯創造者權益的侵權行為人予以法律制裁的法律依據。當然,民法決不僅僅停留於對創造者權利的確認和保護,它還確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償使用和轉讓,鼓勵創造者推廣應用其成果;承認和保護智力成果傳播者的權益,規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強制使用。由此形成了對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積極影響,即:精神文化產品的數量極其豐富多元,而獨創性不斷增強,最終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試想若無民法(主要是其中的知識產權制度)在知識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我們可以斷言:人類絕不可能如此快速的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民法對於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的影響相對前述的第一層次更為深層,可以總結為:民法用民法文化熏陶人、用民法精神培養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精神與靈魂。民法文化是市民社會的文化基礎,而倡導民法精神是這一文化的核心。
究竟什麼是民法精神?筆者認為,它至少應包括權利、理性、平等、自主、誠信、協作、責任等要素。盡管「民法精神」在文字表述上是抽象的,但決不是無法認識和感知的;「民法文化」也不是虛無縹緲的,二者都是可以通過對民法本身所蘊含的價值和評價標準的分析而認識的,都是可以在各項民法制度中得以體現的。第一,民法精神是權利精神,這一點從民法是權利法的基本性質即可得以詮釋,組成各項民事法律制度的民事法律規范以授權性規范為主,義務性規范所佔比例極為有限;任意性規范居多,強制性規范較少,其目的也是給予個人行使權利、實現意思自治保留廣闊空間;第二,民法對民法精神的平等、誠信要素的體現則主要是通過民法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和實施來加以貫徹;第三,民法的具體制度也融入了民法文化中倡導協作的內容,如:民法直接以債、合同、物權的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等制度鼓勵引導人們通過與他人協作獲得利益,實現自我發展;最後,對於民法精神中責任意識的培養,民法的具體制度體現得更為明顯。以合同責任為例,不僅有違約責任的設立,倡導或者說威懾當事人履約。更加周延的是,還有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實現了對合同從磋商締約到全面履約的全程監控,這無疑是民法在具體制度的設計方面,強化主體責任意識的最佳體現。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一個社會凝聚了濃厚的民法文化,每一名社會成員都深受民法精神的熏陶時,這個社會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應是程度很高的。
4.民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婚姻家庭秩序
民法的社會功能之核心內容其具體表現是全方位的,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平等地確認和保障私權」,當然包括人們在婚姻家庭中的各項權利,如:配偶權、繼承權等等;「構建並維護『私人』生活的秩序」,婚姻家庭秩序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最後,「促進人的自我解放」,筆者認為,婚姻家庭生活中人的自我解放應是整個人的自我解放的基礎。尤其是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自我解放,這方面現代民法較之近代民法是有顯著進步的,功能調整明顯,主要表現為對一些歧視性條款的廢除。從具體制度的角度,民法主要是通過親屬制度(含婚姻家庭)、繼承製度來建立和維護健康的婚姻家庭秩序,對此不再詳述。
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自其誕生以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與作用無疑是讓人震撼的。由此,人們對於民法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探究就應該不斷地深化與提高。而且,筆者認為民法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具體內容的揭示,更要深入剖析制約或促進其功能發揮的諸要素,以民法的功能研究為切入點,洞察民法與社會其他現象的互動規律,實現民法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Ⅸ 以民事權利為核心來分析民法體系

一 體系建構的範式(模式)
在民法學體系中建構一個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無論是對當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和民事司法實踐,還是對於法學研究和教育,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當前,民法典的制定正在進行中,民法典的草案已經提交九屆人大常委會討論。無庸置疑,民事權利的類型及保護手段的規定是民法典的核心,並將最終決定民法典的優劣成敗,正所謂「權利是私法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對法律生活性的最後抽象。」[1]然民事權利種類、名稱紛繁復雜,內容變化不斷,對此,我們既不能不加辨析地「一網打盡」,將其全部納入法典之中,又不能固步自封地「抱殘守缺」,死守《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幾種有限的權利類型。因此,對民事權利進行體系建構與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我們在宏觀把握權利框架的前提下,具體分析每項權利設立與否的實益,進而在民法典中予以科學體現,對於我們制定一部法意久遠的偉大法典至為重要;同時,摒棄權利體系之外的非權利類型,對於在司法實務中抵制和遏制「泛權化傾向」與「權利濫用傾向」,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對於法學研究、教育和學習來說,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初學民法的人,對民法中的各種權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就比較容易了解民法的全貌」[2],對於順利跨入民法的殿堂意義重大。

筆者認為,從法哲學角度看,對權利的劃分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從而認清權利的三種最基本形態及其相互關系。首先,權利的最初形態是「應有權利」或「習慣權利」,即人們基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產生的權利要求,或公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條件下和可以預見的范圍內應當享有的一切權利。應有權利是利益和需要的自發反映,是「自在」的權利。馬克思稱之為「已有的權利」或「習慣權利」,並認為法定權利即來源於這些「習慣權利」或「已有的權利」。「各種最自由的立法在處理私權方面,只限於把已有的權利固定起來並把它們提升為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而在沒有這些權利的地方,他們也不會制定這些權利。」[3]亦即: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權利,而只是在表達權利。可見「應有權利」比「法定權利」在內容和范圍上要豐富和廣泛得多。「法定權利」是權利的第二種基本形態,它是通過立法對「應有權利」的規定和確認,對「應有權利」的選擇和整理以及對「應有權利」進行的認定和分配,是集中化處理和系統化了的「應有權利」,是對人們利益和需要的自覺認識和概括,所以是「自為」的權利。權利的第三種形態,即處於最後發展階段的「實有權利」。「實有權利」是人們對法定權利的真正享有,是人們權利和利益的實現和完成形態。[4]從「應有權利」到「法定權利」再到「實有權利」,是權利實現的一個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法定權利」是聯結「應有權利」與「實有權利」的中間橋梁,是最重要的一種權利形態。

在對「權利」的基本形態作出簡略說明之後,接下來就涉及「民法上權利」的形態問題。「民法上權利」是法律上「權利」的種概念,因此「民法上權利」也應具有應然權利、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三種形態,當無疑問。但在現實的法律語境中,「民法上權利」則往往僅指法定權利,這點可由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看出。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既是大陸法系的學術傳統,也是支撐大陸法系民法法典化的基石。大陸法系的立法理論認為,只要通過理性的努力,法學家們就能設計出一部作為最高立法智能而由法官機械適用的完美無缺的法典。[5]基於這種對法律制度「邏輯自足能力」的確信,實證主義法學家和分析法學家認為,實在法制度乃是一種全面的、詳盡的、在邏輯上自恰的規范體系,而且該規范體系為法院所可能面臨的一切法律問題都提供了答案。[6]由上述觀念所決定,大陸法系對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其對象也只能是制定法上的權利,即法定權利,而不可能涉及應有權利和實有權利的劃分問題。

很顯然,「立法者萬能」的神話在社會的法律現實中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現在我手裡拿著的這本Code Napoleon(拿破崙法典)並沒有創立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相反地,產生於18世紀並在19世紀繼續發展的資產階級社會,只是在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現。這一法典一旦不再適應社會關系,它就會變成一迭不值錢的廢紙。」[7]社會生活瞬息萬變、變動不居,舊的利益形態在消亡,新的利益形態在不斷涌現,法律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時間差」是不可彌合的。因此,制定法不可能將一切的民事權利網羅無遺。這就決定了在制定法所確認的權利(法定權利)之外,必然還存在著尚未為立法者發現的、或雖發現但尚未納入制定法中的大量「法外權利」,即應有權利。立法者一方面應大力探尋和發掘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從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項社會活動中所出現的諸種「應有權利」,以擴大「法定權利」的基礎和來源,另一方面又應加強立法工作,以科學地確認這些「應有權利」,使之上升為「法定權利」。[8]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對「民法上權利構成」(民事權利構成)的剖析不局限於「法定權利」,而是擴大至「應有權利」。如此界定有以下兩個方面考慮:首先,由法定權利與應有權利的關系可以看出,應有權利先在於法定權利,法定權利僅是對應有權利的確認、選擇和歸結,應有權利是法定權利的屬概念。因此,對應有權利構成的研究,必然內含著對法定權利構成的研究,二者並不矛盾。若依大陸法系通行的立法理論,法律先存於權利,權利經由法律創設,並由「法律之力」予以擔保,任何利益只有經過法律的確認才能上升為權利,[9]則沒有「應有權利」的存在餘地,凡權利皆是法定的。由此,權利的發展為法律所設定和阻滯,亦步亦趨,權利將得不到保障,「法律專制」乃至「權力暴政」將由此形成,人類「法治國」的追求和大同的「自由國」理想也將是一個泡影。其次,應有權利是一個開放的權利體系。人類權利感情、權利意識、權利觀念皆發軔於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同步,不存在滯後性問題;並且由於人類對幸福美好生活有本能的追求,往往會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未來權利要求,從而推動權利與法律的進步和發展。與此相反,法定權利則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滯後性是其固有品質。在某一既定歷史時期,法律規范體系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由此決定了法定權 利體系的不易變動性和封閉性,這對權利與法律的發展進步都是一個障礙。

明確以上前提後,則此時問題的關鍵在於依據何種標准來構建民事權利體系,欲解決此問題,必須回到「權利」本身,從研究民事權利的本質入手。而就本文論題而言,若僅談法定權利,而非應有權利,那權利的類型界定與權利的泛化等問題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本文的論述以應有權利為主線,同時評述法定權利類型,適當論述實有權利。

我們認為,權利種類的界定、權利內容的擴展、權利體系的構建、權利體系的分析,權利泛化的遏止,莫不受制於權利的本質,無不以此為前提和出發點。傳統民法學雖對民事權利有諸多分類,卻無一以權利的本質入手,或雖然分析了權利的本質的各種學說,也論證了自己的觀點,但在界定權利的種類時,卻又將權利本質置於一旁於不顧,沒有以權利本質為指導原則,而是採用了雖較直接但有失科學的標准和方法對權利進行分類,如依權利之內容將權利分為財產權與人身權,依權利之效力所及范圍人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依權利之客體所屬分為公權利和私權利;依權利之作用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梁慧星教授對此認為還應包括可能權,並統稱變動權],以權利之間的因果關系分為原權利和補救權利等等。這樣分類的最大缺陷是無法容納全部應有的權利類型,且僵化,導致一些權利游離於此權利與彼權利之間,如社員權、知識產權,它們的內容,權利特點及行使方式,保護手段都顯著不同。本文試圖以權利之本質入手,構建一科學和諧之權利體系。

權利的本質,可以說,是一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據粗略統計,西方思想史上關於權利概念的定義不下數十種」[10],特別是素以抽象思維見長的德國法學自19世紀以來,對權利本質的探究尤為突出。今從諸種學說,扼其要者,進行分析評釋,進而得出本文的觀點,為民事權利體系構建做好基礎論證工作。

一、「意思說」。此乃德國法學家溫德賽和薩維尼所倡導,該說認為權利的本質是個人的意思,即個人意思所能支配的范圍。其不足之處相當明顯,故該說一產生便遍遭批評。

二、「利益說」。此乃德國法儒耶林所倡導?又可稱為利益保護說。耶林認為,權利乃是法律承認、確定並加以保護的一種利益,授予權利就是為了滿足特定利益,無論權利客體是什麼。應該說,耶氏的論述是相當深刻的,他「通過使人們注意到權利背後的利益,而改變了整個的權利理論」[11],並且這種觀點直到今天仍在我國一些學者觀念中根深蒂固,如有學者認為「其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為權利,……」[12]「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都由立法機關確認為權利……」[13]但,這種深刻性卻包含著極大的片面性。我們認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並非完全表現為權利,或者說並非完全以權利的形態出現,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是一般法益,所謂法益,是法律上主體得享有經法律消極承認之利益。所謂消極承認,一方面應肯定其合法性,他方面則提供相對薄弱的之保護。另外,法益作為一種手保護的利益,法律上主體僅處於得享有的狀態,實際上是否享有,視情況而有不同。而權利乃是從法益中脫離出來,而成為法律特別規定和保護的一種法律上力量,這種力量彰顯著一種利益,並最終依靠這種力量保證某種利益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設立的基本思想的實現,用圖可簡單表示如下:

一般利益——法益
法律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利益——權利

在法律規定中,一般來說,一般法益保護規定具有倡導性,不具有強制性,為一般法律主體一般性享有,或者說是法律主體所享有的由法律消極承認的利益;而權利之保護規定,常有強制性的規定伴隨以保證權利的實現,如義務的設定、責任的設定。在法律規范方法上,對於權利,法律提供完整而周到的保護,對於法益,提供局部而薄弱的保護!在以下「法力說」中,將有進一步的論述。因此,「利益」說,實質上將權利和法律所保護是利益等同,是片面的。

三、「自由說」。此乃黑格爾和費希特力倡之。黑氏認為「法定的權利,不論是私人的還是國家的,市鎮的等公共的,原先就稱之為『自由』……每一個真正原權利就是一種自由[14]」費希特認為權力就是行為的自由,但是,權利主體的權利如何體現這種自由,『自由』說並沒有給予關注,這是『自由』說明顯的缺陷」。
四、「法力說」。此乃梅克爾等倡導,又稱法律實力說。該說認為權利乃權利主體享有特定利益之法律上之力,即權利之本質是法力,而利益是權利的目的;權利可分解為兩個構成要素:「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我們認為,這種對權利的本質的分析和界定是相當科學的,「特定利益」要素貫徹了權利設定的基本思想——將某種利益從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主體);「法律上之力」要素實質上是一種保障,它是一種法律上的強制力,表現為義務和義務的保證---責任,它的功能在於通過使權利相對人或稱之為義務主體負擔某種不利益,進而保障權利主體「特定利益」的實現。從法理上說,權利的這種本質構成也是符合權利、義務運行關系及其規律的。如前所述,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分為法益和權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法益和權利的基本區別在於有沒有強制力保障,即權利有無義務和責任作保障,另外,法益之存在與權利也有不同,法益幾無固定村的處所,而權利則截然不同,「遍地都是」,所謂民法為權利法!實際上,法益和權利之區分也是法律所保護利益在位階上的層次區分,之所以有這種區分,實乃法律上利益衡量和價值分析之結果,二者共同決定了法律應該採取何種規范,何種手段、何種程度在一般法益和特定利益(權利)間作出區分性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於權利的極端重要性。而權利之極端重要性,自不待言。[15]

搞清楚權利之本質後,我們便可依「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為基本依據來構建我們的民事權利體系了。我們認為,權利之「特定利益」實乃權利的內容,且為目的性內容,;權利之「法律上之力」實乃義務和責任,表現為權利的效力所及的范圍,從權利的視角觀察看,就是權利的行使方式和范圍。進一步說,是借利益受法律保護之程度不同,用以界定范圍和設定行使方式的!所以,我們以「特定利益」為一級標准,以「法律上之力」為二級標准,我們將民事權利的體系試圖構建如下圖:

一般民事利益——民事法益
民法一般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民事利益——民事權利:財產權 人身權 知識產權 社員權
民法特別保護的利益

以上四項民事權利類型及其所包含的子項權利共同構成了本文的民事權利體系。將民事權利依照權利內容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乃傳統法學之分類,雖有重大貢獻,但缺陷已如前述。知識產權兼具財產性和人身性,特定利益故可表現為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這種利益特點財產權或人身權均無法單獨涵蓋,這是從特定利益上說的;從法律上之力來說即權利行使方式和范圍上看,知識產權中與財產權、人身權中最相似的權利類別上仍存在重大差別,如署名權與姓名權,商標權與名稱權等,因此,將知識產權獨立出來,而不是將其認作「邊緣性權利」,有利於民法理論的科學發展和民法理論體系和諧、邏輯嚴密。社員權包含的權利特點更是如此(此點將在社員權中論述),故也宜獨立出來。

熱點內容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