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非法佔有民法

非法佔有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14:29:09

1. 非法佔有他人財產,多少可以構成犯罪

1、司法解釋標准1萬,部分地方立案標准5千。、侵佔罪的起點數額是指構成侵佔罪所需行為對象的最低價值,它是侵佔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由違法向犯罪過渡的分界點。依刑法第270條的規定,侵佔罪需侵佔數額較大的財物方可構成。3、由於財物的價值隨耗損、市場波動而變化,那麼如何確定行為對象的價值?價值的計算方式主要有二:(1)重置價值,即在市場上購買同質同量財物所需的貨幣量;(2)折舊價值,即按一定的折舊率計算得出的財物價值。原則上應依行為人拒不退還、拒不交出之時的重置價值確定行為對象價值。(1)非法佔有民法擴展閱讀:一、侵佔的構成特徵:1、侵害的客體是他人財物的所有權。本罪的犯罪對象為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2、客觀方面表現為將他人的交由自己代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4、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二、侵佔罪的處罰: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2. 非法佔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多少條

民事訴訟法並沒有對非法佔有進行規定,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

3. 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是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

如果是合法佔有他人財產,如代為保管等,但拒不歸還,構成侵佔罪。但侵佔罪是自訴案件,受害人自己向法院起訴才會產生刑事責任。

4. 民事糾紛非法佔有如何追究刑事責任

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構成非法佔有罪,要承擔刑事責任,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5. 民法中得非法佔有和刑法中得非法佔有的區別

侵佔罪(刑法第270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侵佔罪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你這樣的情況還是向對方打張欠條。

6.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6)非法佔有民法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7. 財產被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可否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現實困惑

文某是某黑社會團伙的老大,一直橫行霸道,強買強賣,做了很多違法的生意。在政府的一次打黑行動中,文某被逮捕並被提起公訴。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許多曾受他迫害的人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文某返還強占他們的財產並賠償損失。請問,這些受害人的請求能否得到滿足?律師點評

在刑事案件中,受害人不但在人身損害時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財物被毀壞的時候也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受害人的財物不是被毀壞而是被侵佔或非法處置,是不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關於這一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五條規定:「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也就是說,如果被告人只是非法佔有、處置受害人的財產而不是毀壞受害人的財產的話,受害人只能要求被告人退賠。如果無法退賠,則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而不是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

第五條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特別提醒

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只能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受害人如果真的有損失想要求賠償的話,則可以另外提起民事訴訟。

8. 非法佔有為目的是詐騙罪的主觀方面嗎

一、詐騙犯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非法佔有目的」之有無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當事人利用欺騙方式從對方當事人獲取財物、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其中,有的屬於詐騙犯罪,需要對當事人追究刑事責任,有的則屬於民事欺詐行為,應以經濟糾紛加以處理。因為涉及罪與非罪,所以詐騙犯罪與民事糾紛尤其是與民事欺詐糾紛的界定與處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問題,也是一個長期困擾司法、頗為棘手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我國刑法學界就如何區分詐騙犯罪與民事糾紛尤其是與民事欺詐糾紛的界限,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盡管表述各有不同,但無不將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作為區分詐騙犯罪和民事糾紛的界限,把行為人主觀上「非法佔有目的的有無」之判定作為定性的關鍵。
二、詐騙犯罪「非法佔有目的」的司法困境與「推定」出路
我國刑法理論通說和實踐部門均認為,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犯罪。然而,非法佔有目的是人的主觀上的心理活動,除了被告人本人供認以外(但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即使具有「非法佔有目的」,也往往辯稱自己沒有非法佔有目的,所以依靠供述來直接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方法運用場合非常有限),其餘場合無法直接運用證據來證明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活動,大量的案例顯示,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具有智能性、職業性、反偵查、反審判能力強等特點,往往通過各種手段或狡辯來模糊司法人員審查的視線,籍此證實或表明自己主觀上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企圖逃避法律的追究。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日趨復雜多樣,各種詐騙犯罪手段花樣不斷翻新,越發增加了司法實踐中證明、認定的難度。因此,在辦理具體的詐騙案件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均面臨非法佔有目的有無的認定難題,行為人非法佔有目的的有無,也往往是控辯雙方爭論的焦點。有無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難,導致了此類案件的改判率、發回重審率長期居高難下。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理論與實踐部門不少人均提出運用刑事推定的方法對付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正如英國著名法學教授克羅斯和瓊斯指出,事實的推定「由於它往往是能夠證明被告心理狀態的惟一手段,因而在刑事司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官應該對陪審團作出這樣的指示,即它有權從被告已經實施了違禁行為的事實中,推斷出被告是自覺犯罪或具有犯罪意圖,如果被告未作任何辯解,推斷通常成立」。在詐騙犯罪的司法認定中,刑事推定的適用被我國一些學者所提倡:如著名刑法學者陳興良教授認為,「所有金融詐騙罪都可通過客觀行為推定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從而認定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於1996年12月頒布的《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及2001年1月印發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也全面肯定了刑事推定在金融詐騙罪的非法佔有目的司法認定中的運用。
筆者認為,運用推定、轉換思路,通過與主觀心理密切聯系的外在表現即行為人本身實施的一系列外化客觀行為來推定其主觀故意,認定非法佔有目的的方法是可取的,符合詐騙犯罪主觀目的形成、存續的心理機制。
三、詐騙犯罪主觀目的外化行為要素探究
(一)探究外化行為要素的刑法意義
推定的一般機理表現為根據基礎事實的存在推斷推定事實也存在,非法佔有目的的存在是一種推定事實,其基礎事實應包括哪些內容?這顯然是推定賴以進行的前提。如果基礎事實都不清楚,其推論勢必失真。因而,有必要對基礎事實的范圍和情形作進一步研究。就「非法佔有目的」的推定而言,基礎事實的范圍和情形的確定,是推定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根據非法佔有目的形成、存續的心理機制,盡管「非法佔有目的」屬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但它必然通過一系列外化的客觀行為表現出來,在判斷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時,必須以其外化行為要素作為基礎事實。對外化行為要素的確定,必須以其實施的活動為基礎,應當綜合考慮行為人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整體判斷,從行為人的詐騙技術過程、各個行為環節著手,綜合所有事實,經過周密的論證,排除其他可能,才能得出有無「非法佔有目的」的正確結論。據此,如果說明行為人「非法佔有目的」的外化行為要素越多、越全面,則推定的准確度自然越高。由此可見,對詐騙犯罪主觀目的外化行為要素展開較為系統、全面的探究,不僅是推定得以進行的基礎,更是保證推定結論擺脫或然性達致唯一性、真實性的關鍵,具有十分重要的刑法意義。
(二)合同詐騙罪主觀目的的外化行為要素
刑法學界關於合同詐騙犯罪非法佔有目的的外化行為要素即推定的基礎事實問題認識並不統一、全面,至少有三種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依行為人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來判斷。第二種觀點認為,以實際履行能力作為基本出發點,再結合行為人的履行態度以及對合同標的物處理情況等因素分析。當然,也有無履行能力卻不構成犯罪的例外。第三種觀點認為可從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積極行為、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造成損失的真正原因三個方面來判斷。上述觀點都看到非法佔有目的作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具有抽象性、主觀性和可變性特點,所以基本上都主張以行為的客觀表現去分析行為人有無非法佔有目的,有的強調行為方式,有的強調行為後果,有的強調行為前的能力,有的強調行為後的表現。
筆者認為,對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不能過分強調某一點,而應綜合考慮,這樣才能排除因不確定因素所致的例外情況。根據合同詐騙犯罪的特點,在訴訟證明和司法認定非法佔有目的過程中,須綜合考慮、審查分析以下幾個外化行為要素:
1.合同主體資格是否真實
合同法》第2條規定了合同的概念。根據該概念,合同主體系平等地位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正常的經濟交易活動中,交易主體簽訂合同,目的是為了履行合同,達到交易的預期目的,而交易的安全、順利進行並最終完成勢必首先要求交易的主體必須真實存在。即使是合同民事欺詐,由於行為人的目的是通過履行合同而謀取不當或非法利益,因而在主體資格上一般也不會弄虛作假。反之,行為人在簽約時如果是以假的面目出現,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假冒他人的名義簽訂合同,即可說明其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虛構合同主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是盜用合法主體的名義;二是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主體;三是利用已被撤銷的單位;四是一些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的承包者、租賃經營者,明知企業沒有履約能力,而以企業名義訂立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有些甚至在承包、租賃期滿後利用原業務單位對他的信任繼續簽訂合同騙財。審判實踐中,行為人往往借用單位的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盜竊單位的上述材料;或者在企業承包、租賃經營合同屆滿後,仍保留原單位的上述有關材料,與被害人簽訂經濟合同,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以上情況都可以是行為人非法佔有目的的一種體現。
2.行為人有無履約能力
履約能力是指合同主體具有按合同約定適當、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能力。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只有部分履行能力或者沒有提供真實有效的擔保,卻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與他人簽訂大大超過自己履約能力的合同,騙取他人財物,可以視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因為其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從一開始就有風險轉嫁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判斷行為人有無履約能力,不能簡單地看行為人在簽約時是否具備履行合同的實際條件。有的情況下,如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行為人雖不具備實際條件,但其在履行期限內具有相應的生產經營能力,履約有可靠的保障,同樣應認定其具有履約能力。所以,履約能力應當包括現實性和可能性兩種情況。但是,這種履約能力的可能性在簽約時就有充分證據證實,不同於虛假的或抽象的可能性,關鍵在於行為人在簽約時必須具備履約能力的充分依據,包括可靠的貨源或資金擔保,以及與合同交易額相適應的注冊最近、生產條件、責任能力等。另外,履約能力的有無與大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生產、交易等經濟活動中具有動態變化發展的特點,所以對履約能力的判斷,須適時、全面地考察。
3.行為人有無採取詐騙的行為手段
非法佔有目的是主觀心理內容,缺乏可視性和可把握性,須通過具體行為方式及行為的實踐效果去判斷。手段的非法性是認定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對詐騙犯罪而言,行為人非法佔有的目的是與實施了詐騙行為聯系在一起的。若行為人沒有實施任何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即使最終沒有履行合同,也不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值得注意的是,合同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合同糾紛中的民事欺詐行為,都含有欺騙的成分,有欺騙成分的不一定就構成合同詐騙犯罪,還須進一步區分民事欺詐與刑事欺詐。區別二者,首先要看欺騙的內容,如果一般認為行為人只是在合同標的的數量和質量上欺騙了對方,還只是民事欺詐的話,那麼,在合同標的的有無上欺騙了對方,就已超出了經濟欺詐的范圍。另外,還要看欺詐的程度,即欺詐手段在合同中作用。在刑事欺詐中,行為人完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行為,欺詐手段起全面的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而民事欺詐只是在合同履行內容的某些內容或部分事實採取了欺騙手段,如誇大數量、質量或自己的信譽、履約能力,對合同最終適當、全面履行的影響不是根本性、全面的影響,也既它追求利益的獲得是企望通過實際履行實現,屬於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屬於一種履約前提下的欺騙。
4.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動
行為人完全有履行能力,但沒有履行合同的任何實際行動,顯然仍表明其非法佔有的目的,所以僅看行為人有無履行能力,還不能說明其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合同雙方簽訂合同旨在通過履行各自的合同義務,行使合同權利,實現各自的經濟目的。合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或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沒有履行或繼續履行合同的誠意,目的在於利用合同這一手段騙取對方財物,一般沒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或為履行合同作出努力。即使有一些履行合同的行為,那也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決不是誠心誠意地按合同規定完全徹底地履行合同,履行一小部分合同的目的是為騙財作掩護。上述的實際履約行為不能混同於搪塞應付行為,若以少量的有償付出而進行更大的無償攫取,從整體上看並不影響其行為的非履約性和詐騙性。實踐中,有一種被稱之為「拆東牆補西牆」的連環詐騙手法,表面上看似行為人履行了合同,但實質並非履約,而只是在當事人追償下行為人以後手騙取的財物償還前手所騙財物,不具有履約的實質意義。其所實施的履約行為,實際仍是以騙取的財物履行後手的義務,其前手獲得財物已侵犯了他人財物的所有權。因此,「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不是一種履約行為,而是一種詐騙行為。
5.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原因
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在合同詐騙犯罪和合同經濟糾紛都會出現,並非客觀上沒有履行合同,就一定是合同詐騙,還需具體分析其沒有履行合同的原因。造成合同沒有履行的原因可歸結為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在合同糾紛的情況下,當事人是由於種種客觀原因(如經營決策錯誤或者由於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而合同詐騙,行為人由於本身就具有詐騙財物的故意,是由於其主觀原因造成合同沒有履行。易言之,要看其主觀上是否為履行合同而進行了努力。如果其能履行而不履行如不及時組織生產、聯系貨源等,致使到時而不能履行,這便說明其主觀上不希望履約。
6.行為人的履行態度是否積極
其實,這一點與行為人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緊密相連,作為分析問題的一個角度,有單獨提出的必要。合同生效後,如果行為人沒有不法佔有對方財物的不良企圖,都會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若合同最終未履行也只是由於意外、不可抗力或第三人的原因。倘若行為人在合同生效後不作任何努力,能履行而不積極履行,則說明其有詐騙故意。

熱點內容
2016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2-13 05:58:26 瀏覽:886
公司規章制度太嚴 發布:2025-02-13 04:59:32 瀏覽:823
海淀區法院微博 發布:2025-02-13 04:13:04 瀏覽:495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