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
Ⅰ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時期為多少年
一般情況下是三年,特殊的還有一年的,最長時效是20年
Ⅱ 現在審理中的案件,到10月1日可使用新訴訟時效嗎
今年10月1日起,《民法總則》將正式施行。《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為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民法總則》的立法宗旨和適用標准,今天小編繼續針對《民法總則》備受矚目的重大修改條文,推送「民法總則重大修改立法解讀」系列文章,權威解讀《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的修改情況。
《民法總則》重大修改條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釋解與適用: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一、普通訴訟時效期間
本條第一款規定了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在《民法總則》起草過程中,關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究竟規定多長比較合適,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有的認為,為了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建議維持《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的規定不變,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個人與組織的身份、資格都很明確,財產變化與流轉速度加快,2年的期間已經能夠保障權利人實現權利。二是《民法通則》實施30多年來,社會公眾對《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已經比較熟悉,實踐中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三是訴訟時效制度應有利於穩定相關法律關系和社會秩序,減少法院訴累,延長普通訴訟時效期間不符合已經形成的法律觀念和訴訟時效制度的價值目標,2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能夠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
有的認為,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應將訴訟時效期間延長至5年。主要理由是:《民法總則》草案一審稿至三審稿均規定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這一規定具有進步性,但與實際需要相比還是較短。現在社會關系很復雜,訴訟時效期間的長短對權利人行使權利非常重要。時間太短,比較復雜的法律關系的權利人沒有辦法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的認為,應當將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延長到10年或者更長。主要理由有:一是中國是熟人社會,實踐中老百姓發現權利被侵害,往往不會馬上到法院起訴。到決定起訴時,可能已經經過一兩年,再請律師准備訴訟材料又需要一段時間,3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太短了;二是訴訟時效期間過短會造成權益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充分保護,被義務人或者侵權者鑽了法律的空子;也與我們提倡的「風正氣順」社會風氣要求不相符,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經研究認為,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期間屆滿後,發生義務人可以拒絕履行其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制度。該制度有利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需要符合一國的傳統,考慮社會百姓的可接受程度,都要具體地、歷史地進行分析。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傳統是避訴的,當事人為了親情和友情,為了社會關系的維持,往往不願提起訴訟,在婉轉表達的權利要求不能實現時,才提起訴訟,因此時間上常常比較晚。此外,近年來,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也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要求權利人在2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已不適應中國社會現狀與司法實踐,不利於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不利於建立誠信社會,因此,適當延長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是必要的。
但是,同樣應當看到,除了督促權利人在合理期間內行使權利,公平分配權利義務關系等也是訴訟時效制度的重要功能。訴訟時效期間過長,可能使權利人主觀上產生錯誤認識,出現「躺在權利上睡大覺」的情況。在整個社會的宏觀面上降低解決糾紛的效率,使得權利義務關系較長時間地處於不穩定狀態,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看,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往往都比較長。如法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違法行為發生時起算30年;瑞士、義大利、墨西哥規定為10年;日本規定為5年;德國規定為3年,但允許當事人在3年至30年之間自行約定;俄羅斯規定為3年。我國台灣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規定為15年。應當看到的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規定製定於18、19世紀,其時代背景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當時的立法理念和對經濟生活的判斷是從自由主義出發的,強調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行使和行為後果的承擔,不太關注對債務人的保護。此後的一百年間,西方國家的民事立法在堅持自由主義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義務。例如,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德國民事立法注重在合同中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德國把債務人理解為弱勢一方),在勞動法中保護雇員的利益,在租賃合同法中保護承租人的利益。反映在訴訟時效制度上,就是重新分配權利義務雙方的負擔,縮短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加強了對債務人的保護。因此,2002年1月1日,《德國債法現代化法》將《德國民法典》規定的30年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縮短為3年。經過反復研究和調研論證,《民法總則》將《民法通則》規定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從2年延長為3年,大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司法機關、法律專家學者等對此表示贊同。
本款規定的「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是允許特別法對訴訟時效作出不同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市場經濟要求加快經濟流轉,通訊手段和交易方式的創新使得行使權利更加便利。因此,在商事領域可能存在需要短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在法律另有規定時,根據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原則,優先適用特別規定。
二、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本條第二款規定了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規則,主要有兩種規定模式:一種是客觀主義起算規則,即從請求權可以行使時,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起算。例如,《義大利民法典》第2935條規定,消滅時效自權利得主張時起算。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28條規定,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以不行為為目的之請求權,自行為時起算。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法典第299條第1款規定,催告後時效受益人經過一段時間才須履行義務的,則訴訟時效期間在該段時間經過後起算。另一種是主觀主義起算規則,即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侵害時,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起算。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99條規定,普通消滅時效自滿足下列兩個情形時起算:(1)請求權產生的當年結束之時起;(2)債權人知道或在不具有重大過失的情形下應當知道產生請求權的事由及債務人時起。《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200條第1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當事人獲悉或者應該獲悉自己的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起算。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可見,《民法通則》採取了主觀主義的起算模式。本款規定延續了《民法通則》的立法模式,亦採取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主觀主義起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兩點考慮:
一是在立法技術上,訴訟時效期間與期間起算點相互影響,二者互為牽制,突出了訴訟時效制度的正當性和各價值目標的平衡。客觀主義起算點可以實現訴訟時效制度追求經濟效率和社會安定性的價值目標,但在權利人不知道其權利受到損害、不知道向誰主張權利時,即開始時效的進行,不能為社會公眾所接受,也有悖於訴訟時效制度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的目的。主觀主義起算點權利人考慮權利人行使權利的可能性,能更好地保護權利人,但也存在權利義務雙方的關系與法律地位過多依賴權利人的擔憂,可能會削弱訴訟時效制度的可預期性與安定性。因此,各國在立法上往往採取兩種組合,即採用較長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配合以客觀主義起算點;採用較短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配合以主觀主義起算點。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實現訴訟時效制度的各項目標。《民法總則》起草過程中,有的意見認為,3年普通訴訟時效期間仍不夠長。採取主觀主義的起算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這一期間。
二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一種主觀狀態,很多情況下,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受害人不一定能夠馬上知情。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社會經濟生活差異較大。立法應當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採取主觀主義起算點是較為公平的。因此,本款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這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義務人」兩個條件應當同時具備。
三、最長權利保護期間
採用較短普通訴訟時效期間並配合以主觀主義起算點的訴訟時效制度立法模式中,考慮到如果權利人知悉權利受到損害較晚,以致訴訟時效過分遲延地不能完成,會影響到制度的穩定性和宗旨。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從權利被侵害的事實出現到權利人知道這一事實,超過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的情況。因此,有必要配套規定客觀主義起算點的最長權利保護期間加以限制。應當指出,這種最長權利保護期間並非一種獨立的期間類型,是制度設計上的一種補足,在性質上是不變期間。本款規定的「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即為客觀主義的起算標准。「二十年」的最長權利保護期間,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中已經有規定。考慮到一是《民法通則》頒布實施30多年來,出現適用20年最長權利保護期間的情況極少;二是從《民法總則》規定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長度、我國社會生活的實際及訴訟程序的客觀情況,規定20年已經足夠;三是本款規定了20年期間仍不夠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本款仍然延續了《民法通則》的規定,將最長權利保護期規定為20年。適用最長權利保護期間時,需要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人民法院才能決定。
Ⅲ 民法總則施行後,人身損害的訴訟時效是三年還是一年
民法總則施行後,人身損害的訴訟時效不是三年,仍然還是一年。
因為民法總則沒有回對人身損害的答訴訟時效進行規定,而民法通則仍然有效,所以,仍然執行一年的訴訟時效。
《民法通則》
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3)民法典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
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第一百九十七條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
Ⅳ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訴訟時效期為幾年
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有效期為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專院請屬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Ⅳ 民法典規定的訴訟時效適用行政訴訟法期限的規定嗎
你發去規定的。才親十校使用行政。才簽發。期限的規定啊。也有規定,年年拆遷是規定多少天你必須嚴得。唉人家的說法去做
Ⅵ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還是三年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回一百八十八條答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6)民法典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
Ⅶ 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為幾年。
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7)民法典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擴展閱讀
中國大陸的訴訟程序一般實行兩審終審制度(注意用詞變化,兩審不等於二審),分為一審和二審,但部分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如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訴訟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是指法庭處理案件與糾紛的活動過程或程序;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訴訟」一詞是由「訴」和「訟」兩字組成的。
「訴」為敘說、告訴、告發、控告之意,「訟」為爭辨是非、曲直之意。兩個字連用即為向法庭告訴,在法庭上辯冤、爭辯是非曲直。如果就「訴訟」一詞從法律角度下定義,可以簡要地概括為:訴訟就是國家專門機關在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據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解決具體案件的活動。
Ⅷ 民法典遺產繼承訴訟時效
民法典規定的訴訟時效是3年,,但目前民法典還未生效,現行《繼承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為2年。
Ⅸ 訴訟時效改為三年同樣適用於勞動爭議嗎
訴訟時效改為三年不適用於勞動爭議,因勞動爭議適用於勞動仲裁法,且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9)民法典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