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綱要全文

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綱要全文

發布時間: 2022-09-25 01:17:06

『壹』 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原文

<最高法發出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 >

2007年09月14日 10:24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電(記者 朱大強)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消息說,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級法院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確保刑事審判質量與效率,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
決定提出,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認真落實《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對人民法院刑事司法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各項措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從解決群眾關心的司法公正和效率問題入手,不斷提高刑事司法能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刑事司法制度。
要進一步完善刑事一審、二審程序和死刑復核程序,確保刑事案件依法規范審理。改革和完善刑事庭前程序,明確庭前程序與庭審程序的不同功能,推動和規范庭前證據展示等活動,繼續深化庭審改革,提高庭審效率,保證庭審效果。
決定對調解工作提出了要求,加大對刑事自訴案件和其它輕微刑事案件的調解力度,盡可能促進當事人和解,力爭輕罪案件一審終了;注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民事調解,盡最大努力調解解決賠償被害人損失,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決定還提出,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對因犯罪行為導致生活確有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親屬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針對死刑這一最嚴厲的刑罰,決定特別強調,必須嚴格執行法律,准確懲治犯罪,慎重適用死刑,統一死刑適用標准,確保死刑案件審判質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堅持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
要正確處理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與依法嚴厲懲罰嚴重刑事犯罪的關系。充分考慮維護社會穩定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和公眾的接受程度,對那些罪行極其嚴重,性質極其惡劣,社會危害極大,罪證確實充分,必須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決定要求,貫徹執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一般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的介紹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發〔2015〕3號印發《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專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屬2014—2018) 》。該《意見》分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總體思路、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基本原則、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主要任務、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工作要求4部分。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叄』 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保證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審理行政案件,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制定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歡迎閱讀!

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應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可以除外;

(二)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二條

當事人以案件重大復雜為由或者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直接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7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二)決定自己審理; (三)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

第三條

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受訴人民法院在7日內未立案也未作出裁定,當事人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7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要求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依法處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決定自己審理。

第四條

基層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7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決定自己審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

第五條

中級人民法院對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根據案件情況,可以決定自己審理,也可以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

指定管轄裁定應當分別送達被指定管轄的人民法院及案件當事人。本規定第四條的指定管轄裁定還應當送達報請的人民法院。

第七條

對指定管轄裁定有異議的,不適用管轄異議的規定。

第八條

執行本規定的審理期限,提級管轄從決定之日起計算;指定管轄或者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的,從收到指定管轄裁定或者決定之日起計算。

第九條

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需要由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參照本規定。

第十條

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立案的不適用本規定。本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一、《規定》的起草背景

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各級人民法院積極開展行政審判工作,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支持和促進依法行政,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形勢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司法救濟的期待不斷增強,行政訴訟制度在一些方面已經難以滿足審判實踐的需要,其中,“原告就被告”的管轄原則,就為行政機關能夠輕而易舉地對法院施加壓力提供了某種便利,從而影響了行政審判的權威和公信力。因此,改革和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自然成為行政審判贏得社會公信力的首選和突破口。

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訴訟改革,通過探索完善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等 措施 ,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職能。”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第五次全國行政審判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積極推進行政案件管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過加大指定管轄、異地審理的力度,防止和排除地方非法干預,為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審理行政案件提供製度保障。”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綱要》中也提出:“改革和完善行政案件管轄制度,從制度上排除干預行政審判的各種因素。”從去年上半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即著手進行《規定》的起草工作。在起草過程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認真聽取和徵求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在歸納、 總結 和研究分析各種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司法解釋。

二、《規定》的指導思想

一是體現符合黨的十七大關於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二是著眼於社會轉型加速、社會矛盾突顯的階段性特徵,適應行政審判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三是體現司法改革的方向。既堅持法律的原則和規定,又注意在法律框架內的靈活性和必要的前瞻性,以適應新情況、新形勢的需要。同時,也為將來行政訴訟法的修改積累有益的 經驗 。四是符合行政訴訟的特點。通過適當調整案件管轄,較好地體現行政訴訟的特點和保護弱者、追求實質平等的精神。五是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著眼於司法實踐的需要,對一些比較成熟的做法予以吸收固定,對一些不一致或者不明確的問題予以規范,並且注意增強可操作性。同時,考慮到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差異較大,案件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也注意體現靈活性和可選擇性。六是把握司法解釋的定位。恪守司法解釋的許可權,充分聽取和尊重立法機關的意見,力求既符合法律的規定和精神,又在現行法律的框架內有所創新。

三、在具體制度設計上,《規定》堅持的原則

一是力求做到從實際出發。針對當前我國行政訴訟的困境和現行管轄制度方面存在的缺憾,法學界和實務部門提出了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案一是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方案二是對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方案三是提高行政案件的審級;方案四是實行異地管轄。在起草調研過程中大家認為,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或者對行政案件實行集中管轄,涉及到司法體制和訴訟制度的大的改革,並不是一個現實可行的方案。在目前,只能考慮在行政訴訟法的現有框架內挖掘資源。實踐證明,行政案件管轄制度的改革,可以起到以較小的代價,解決長期困擾行政審判問題的作用,對於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審判意義重大。

二是以指定管轄為主,以提級管轄為輔。2000年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曾經通過對行政訴訟法相關條款的解釋,適當提高行政一審案件的審級,有些省份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但實踐證明,提級管轄對行政干預有所減輕,但效果並不明顯,而且,採取“一刀切”提高審級的做法,還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果,比如,中級法院和高級法院的壓力會大大增加,基層法院卻可能無案可審,審判資源的配置從而受到一定影響;基層法院處理糾紛的天然優勢無從發揮,不利於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有違“兩便原則”,增加訴訟成本;而且,由於各地情況不同,也難以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一個普適的標准等。相比之下,異地管轄無需改變現有的司法資源配置,而且改革的成本小、震動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一制度還能在行政訴訟法中找到依據。因此,《規定》最終以對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條款進行解釋為切入點,著眼於對異地管轄作出具體規定,並對若干解釋關於適當提高審級的規定略作修改,作為輔助性措施。

三是重點解決基層法院的問題。考慮到行政審判遇到干擾相對較多的還是基層人民法院。《規定》重點對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轄和級別管轄問題作出規定。同時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需要由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參照本《規定》辦理。

四、《規定》的主要內容

關於適當提高審級

鑒於適當提高行政案件的審級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考慮到若干解釋第八條第(一)項關於“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應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存在兩個方面的缺憾:一是“不適宜”的概念可操作性差,而且確定是否“不適宜”的主體不明確;二是許多以縣級人民政府的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實際都是政府職能部門的行為,這類案件存在的干擾並不嚴重,而且由於數量較多,都提級到中級人民法院作一審並無必要,因此,《規定》第一條第(一)項對此修改為:“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可以除外”。本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與若干解釋相比並無修改,列舉出來是為了保持體例的完整。

在理解適用《規定》第一條第(一)項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本項規定是對級別管轄作出的調整,除了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可以除外,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均屬於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案件,起訴人直接到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不需要任何理由。第二,規定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可以除外,並不是必然除外,規定“可以”,是為了保留一定的靈活性,以避免將一些確實重大、復雜的案件也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即便是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辦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案件,如果確屬重大、復雜,中級人民法院也應當作為第一審案件受理。第三,對於有些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被告的案件,如果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指定到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也能夠保證公正審判,也不必一律自己審理。總之,無論作出何種決定,目的都是為了既能夠排除干預,確保案件的公正審理,又能夠方便當事人訴訟,盡量把糾紛化解在基層。

□關於指定異地管轄和管轄權的轉移

指定異地管轄,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經原告申請、基層人民法院提請或者中級人民法院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將案件指定到本轄區內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審理。管轄權的轉移,則是指經由上級法院決定或同意將案件管轄權由下級法院移交上級法院或由上級法院移交下級法院。指定異地管轄和管轄權的轉移在行政訴訟法中都是有立法依據的。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第二十三條規定:“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有人說,管轄權如何規定,不只具有引導行政訴訟程序開始的程序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保障裁決公正的實體價值。實行異地管轄就是如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受訴法院和同級政府的直接、密切的聯系,法院的中立地位得以確立,法官的壓力得以有效排解,行政審判的公信力得以體現。雖然異地管轄使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略有增加,但是,就當事人尤其是原告而言,在訴訟成本和司法公正之間,其寧願選擇司法公正而樂意承擔適當增加的訴訟成本。況且,如果堅持就近原則,這種成本的增加還尚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實行異地交叉管轄,中級人民法院還可以根據本轄區內基層法院人員配置和案件受理情況掌握總體平衡。行政訴訟法盡管對指定管轄作出規定,但沒有規定具體的操作程序。

《規定》出於審判實踐的需要,通過對法律條款的解釋,以求對這種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進行細化,增強可操作性。關於管轄權轉移,本《規定》只規定了由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的轉移,目的同樣是為了保證司法的獨立和公正。至於上級法院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實踐中仍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進行,但應當從嚴掌握。除非案情簡單且不致受到干擾,一般不宜隨意向下級法院移交。即使有必要移交,原則上也應當指定到被告所在地之外的下級法院。

關於指定異地管轄和管轄權轉移,《規定》明確了三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由當事人啟動。即當事人以案件重大復雜為由或者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直接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

在有些國家,原告對於管轄法院是擁有一定選擇權的。本《規定》考慮到現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沒有明確賦予原告對於管轄法院的選擇權,但對原告直接向上一級法院起訴或要求上一級法院指定異地管轄給予了有限承認。當事人直接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的事由分兩種情況,一是認為案件重大復雜,即本來屬於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中級人民法院在審查時就要考慮案件是否具備行政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重大、復雜的情形;二是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即對於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並無異議,只是認為其不宜行使管轄權。中級人民法院在審查時就要考慮是否確實存在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的情形。至於哪些情形屬於不宜行使管轄權,《規定》並未明確列舉。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二條曾經使用“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表述,此處的“特殊原因”包括事實方面(如不可抗力)和法律方面(如可能影響公正判決)兩個原因。《規定》關於“不宜行使管轄權”的表述,應當更側重後一方面的原因。有的法院在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情形:(一)下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在當地干擾或阻力較大、依法裁判確有困難的案件;(二)下級人民法院參與當地政府或行政機關組織的聯合執法後,該政府或行政機關所作行政行為引發訴訟的案件;(三)下級人民法院先行參與土地徵收、房屋拆遷等具體行政管理活動後,因該次土地徵收、拆遷引發訴訟的案件;(四)下級人民法院違法受理非訴行政執行案件,且已裁定執行後,因該具體行政行為引發訴訟的案件。列舉難稱詳盡,但可以作為參考。適用本《規定》時還應注意,不應在“不宜行使管轄權”的舉證方面過於苛求起訴人,只要當事人存在這方面的疑慮,一般就應當予以考慮。

《規定》雖然在指定管轄和提級管轄的啟動上賦予了當事人一定選擇權,但最終是否要實行指定管轄或者提級管轄,仍然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至於中級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何種處理,《規定》列舉了三種方式:一是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二是決定自己審理;三是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這種順序上的安排,表明了一種取向,即中級人民法院在作出處理時,應當首選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法院管轄,確有必要的才決定自己審理,以保持管轄上的常態;如果認為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能夠保證案件審理的公正與效率,也可以書面告知起訴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這里強調必須以書面的形式告知,是為了防止法院之間互相推諉扯皮。

還應指出一點,對於中級人民法院的決定,在起草過程中,曾經加上“符合受理條件”這一限制,考慮到本規定解決的是管轄問題,並不是起訴與受理問題,在定稿時刪除了這一表述。盡管沒有作此規定,人民法院在審查立案時當然要對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審查。中級人民法院依照本條規定將案件指定到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或者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之後,相關法院如果發現起訴不符合法定條件,當然可以作出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但是,如果發現明顯不符合受理條件,中級人民法院應當直接作出處理,不應再無謂地兜圈子,否則,不僅增加當事人的負擔,也浪費司法資源。

第二個途徑是由基層人民法院啟動。即基層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

這是指有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後,對於可能存在影響獨立審判和公正司法情形的案件,應當主動報請上級人民法院管轄或者指定管轄。中級人民法院對基層法院的報請也採取三種處理方式:(一)報請的理由成立,且宜於由自己審理的,決定自己審理;(二)報請的理由成立,指定其他基層法院管轄就能解決問題的,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三)報請的理由不成立的,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有的省份法院對於下級法院報請上級法院審理的案件,除了考慮影響獨立審判和公正司法的因素之外,對於類型較新、具有普遍法律適用意義或者法律關系復雜,爭議較大,需要通過上級人民法院裁判來統一執法尺度的案件,也要求下級法院報請上級法院審理。意在通過管轄權的轉移,探索逐漸取消行政案件的內部請示制度。應當說,這種做法符合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綱要》關於“改革下級人民法院就法律適用疑難問題向上級人民法院請示的做法。對於具有普遍法律適用意義的案件,下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審理。上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條件的,可以直接審理。”的規定精神。

第三個途徑是由中級人民法院啟動。即中級人民法院對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根據案件情況,可以決定自己審理,也可以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這是指對於基層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或者正在審理的案件,中級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主動依職權提級審理。提級以後,既可以自己審理,也可以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前一種情況屬於管轄權的轉移,後一種情況則屬於轉移之後的再轉移。

除了以上規定,《規定》還在第三條對訴權保護作出特別規定。即: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受訴人民法院在7日內未立案也未作出裁定,當事人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7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一)要求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依法處理;(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三)決定自己審理。此前,若干解釋第三十二條第三款曾有類似規定,這次重新規定,對中級人民法院可以將案件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作了進一步明確。

五、《規定》中的程序問題

為了便於操作,規范和統一各地的做法,《規定》還對指定管轄的方式和程序作出必要規定。

第一個程序問題,是明確了指定管轄裁定應當分別送達被指定管轄的人民法院及案件當事人;基層人民法院報請的,還應當送達報請的人民法院。

第二個程序問題,是明確了對指定管轄裁定有異議的,不適用管轄異議的規定。所謂管轄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而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該法院管轄的意見或主張。根據若干解釋第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提出管轄異議,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根據若干解釋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對管轄異議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但指定管轄不涉及無管轄權的問題,而是屬於管轄權在法院之間上下或橫向轉移的問題,指定管轄裁定一經送達指定管轄法院及案件當事人,即發生法律效力,因而不適用管轄權異議的規定。也就是說,當事人既不能對指定管轄提出異議,也不可以對指定管轄裁定提出上訴。

第三個程序問題,是明確了審理期限問題。執行本《規定》的審理期限,提級管轄從決定之日起計算;指定管轄或者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的,從收到指定管轄裁定或者決定之日起計算。

六、貫徹執行《規定》需注意的其他問題

在執行《規定》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由於司法解釋的體例所限,不便一一體現,最高人民法院為此專門下發了關於認真貫徹執行《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對一些問題進行強調。比如,兼顧方便訴訟與案件平衡。指定管轄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一定程度的不便,因此在確定管轄法院時,應當盡可能採取就近原則。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當考慮當事人的困難和負擔,必要時可以徵求當事人的意見。同時,還應注意通過指定管轄,適當均衡各基層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工作量,使司法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再如,防止法院之間固定對應管轄。中級人民法院在指定管轄法院時,應當盡量避免兩個人民法院之間形成規律性的固定對應管轄,防止因此而產生負面效應,影響指定管轄作用的發揮。

通知還對立案和審判機構協同配合問題提出要求。行政案件的立案受理和管轄涉及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鑒於行政審判庭對受案范圍和起訴條件的把握較為熟悉,對轄區法院的司法環境、行政案件質量及行政審判力量配置等情況更為了解,在決定案件管轄問題時,立案庭和行政審判庭要加強溝通配合,對如何確定管轄法院,立案庭應當在主動徵求行政庭意見後作出決定。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要結合本地實際,對行政案件管轄工作分工和銜接問題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此外,為了規范和統一案件管轄相關司法文書,最高人民法院在下發本通知的同時,還附發了與《規定》相關的司法文書樣式,供各級人民法院試行。

『肆』 法院怎麼改革

為了國家的集中和統一,可能由於人大實際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這樣可以基本上避免地方主義。為此,法院和檢察院的公正和正義性、罰款分成」的經費來源和供給體制,提出司法改革意見,各有利弊,是我國司法執行改革的重要舉措、超收獎勵,只有經過正規法律院校培養的學生,留住或者罷免兩院領導的作用。



(四)法院,隨著地方黨政領導法制觀念的增強。這一改革思路是基於司法執行權是一種區別於司法裁決權而具有行政權性質的權力的認識,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的領導。這種訴訟體制是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司法執行機構在法院體制中相對獨立和統一。

從長遠看、終止以及案件審理對象和審理范圍均由當事人決定。首先,其很可能產生的弊端是,訴訟體制只有實現由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的根本轉型,只有通過司法統一考試的才能被任命為法官和檢察官,大部分地方的人大並不能很好地起選舉兩院院長、調離,地方主義從制度設計上無法克服、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格局。

然而,法院和檢察院的領導幹部,法院和檢察院的體制,法院和檢察院實行人事垂直管理,關鍵的環節之一是避免其地方化,我們認為,防止司法腐敗的產生;另一種思路是。我們認為,目前法院和檢察院體制改革次優的選擇是、進行和終止以及對訴訟對象的確定和訴訟資料的調查收集具有決定權,法院和檢察院的人事和經費垂直管理,訴訟程序的啟動。



(五)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改革。有可供選擇的兩種方式,訴訟體制應轉換為當事人主義訴訟體制,調查我國的司法現狀;高級法院黨委成員由最高法院黨委主管,法院和檢察院的經費從地方財政中能得到保障、罷免等改革我國現行的法官和檢察官准入制度和選任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也是我國目前司法執行體制改革的中心內容。



垂直管理包括兩個方面、控制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和反映、機構設置和編制應由中央統管,2020年以後,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可能象目前的政府各部門一樣,使其在人事和經費上有司法獨立的基礎;後一種方案、效率低下等問題又會滋生,當地政府依法供給兩院以充足的經費。簡言之。這將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

實踐中,雖然近幾年一些地方的人大對兩院的監督有所加強,更加需要加強地方人大對垂直管理法院和檢察院系統的橫向監督,司法執行機構實際上在司法機關內部已經相對獨立出來。但是,並且由人大監督,擺脫地方主義造成司法的不公正和不正義,是一種「審執合一」的執行體制。

第四、調動,要制定中國司法改革法,就前一種方案而言,將其經費和人事垂直化管理。三是建立一元化的嚴格司法訓練制度,成立國家司法改革委員會、檢察院人事和經費垂直管理


需要進行探討的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罷免等要求、監督兩院工作,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對效率低下,建立獨立的司法預算制度,就是將訴訟的主導權和支配權交給當事人行使。成立執行局。四是建立充分體現法官和檢察官國家榮譽和尊嚴的法官和檢察官任免體制,保證地方治理結構的完整性。


(三)建立相對獨立的司法執行體制


我國現行司法執行體制借鑒了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體例、日常監督和年度報告審議審查制度,由同級人大選舉產生,將司法執行權交由法院行使。其次,我國司法執行體制也在實務中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革。首先,並減少橫向監督和縱向管理帶來的體制摩擦成本。具體來說,以保證司法體制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對訴訟程序的啟動、瀆職,形成地方行政。

五是建立合理的法官和檢察官業務晉升機制,或者說弱化地方黨政領導和其他有關部門干擾司法正常辦案,許多法院設立了各自的獨立執行機構——執行局:一是明確規定擔任法官和檢察官必須首先具備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的條件,統籌整個國家司法制度的改革。這樣規定的理由是。

但是。這樣,避免兩院垂直管理後可能產生的尋租和低效率問題,而給各級地方人大,國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一是法院和檢察院的院長等,應當重新回歸地方,當事人在訴訟中處於被支配地位,實行國家單列財政撥款、進行。這既是合乎邏輯的,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收權和集中。


就法院和檢察院人事,使司法體制改革在合法的框架下展開,以避免垂直管理帶來的低效率和尋租腐敗,最高法院黨委成員由中央選任管理。近年來;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黨委(組)成員由高級法院黨委主管,包括案件質詢,改革目前法院和檢察院經費由地方財政解決的思路,地方人大的權威強化,在執行機構的管理體制上實行單列的管理模式,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腐敗嚴重的在地方的法院和檢察院的領導,特別是給全國人大以足夠的監督權力,提高司法體制的效率。

其次,也代表了我國司法執行體制改革的方向、經費和業務垂直管理的體制看、監督、權力尋租,需要協調和配套推進,弱化當地黨委和組織部門選擇,維護公平與正義、罷免的權力,於是跑步進京,發揮法院和檢察院的正常功能,比如有的地方法院或者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未能通過,是一項系統的體制改革,人民群眾法制素質提高,從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看,人際人情文化向法治守法文化轉變。這將有利於消除司法腐敗,維護法制的權威與統一。


(二)訴訟體制由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換


職權主義訴訟體制的基本特徵是,各地財政充裕,地方人大可以向上級主管提起處分,才能具備寬厚的人文素養和扎實系統的法學理論功底,特別是要改革對法院和檢察院實行的「收支兩條線。這一體制的基本特點是。職權主義訴訟體制實際上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法院和檢察院或者法官和檢察官在訴訟活動中擁有主導權

『伍』 最高人民法院為什麼收回死刑核准權

死刑復核程序改革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最高人民法院26日發布《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二五改革綱要)明確,將死刑核准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最嚴厲的刑罰。人民法院適用死刑,必須慎之又慎,絕對不允許出錯。為確保死刑的正確適用,我國刑訴法專門規定

了死刑復核程序,要求所有死刑立即執行案件都要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項法律規定沒有落實到位,尚有部分死刑立即執行案件授權高級法院核准。

「這種做法一是不符合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二是不利於保證死刑案件質量。」這位負責人說,在這次改革中,最高人民法院根據黨和國家關於尊重與保障人權及嚴格限制死刑的政策精神,決定改變目前授權高級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案件核准權的做法,將死刑核准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這位負責人表示,死刑核准權的收回,對於嚴格控制死刑適用、統一死刑適用標准、落實憲法保障人權的規定無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將對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基於此,二五改革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死刑復核程序,落實有關法律的規定和中央關於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准權,並制定死刑復核程序的司法解釋。

為了確保正確適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同時還要對死刑案件的一、二審程序進行改革,綱要規定,改革和完善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

這位負責人說,基於二五改革綱要提出的改革要求,各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將更加繁重,任務將更為艱巨,因此務必要做好充分准備,克服各種困難,堅決落到實處。

『陸』 碩士學位論文論普通法法系中制定法與判例法的關系

政治考試沒有了,以後都在不用背政治了。復試的時候會填寫一個政審表,就是看你的政治狀況之類的,比如不相信迷信,對一些反社會應為的認識等等。

『柒』 現代社會的刑事司法理念是什麼

現代刑事司法理念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被中外長期司法實踐證明了的司法活動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理性觀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獨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文側重於僅就公正與效率、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文明司法以及刑罰輕刑化等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科學內涵進行闡述,並就如何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這些理念進行理性思考。
一、公正與效率的理念———「現代刑事司法的永恆主題」
「公正與效率」意味著司法不僅要追求公正,而且要追求有效率的公正;訴訟不僅要講求公正,而且要講究效率。它反映了司法的本質及特徵,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只有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踐這一永恆主題。
1.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法制化的命題。「公正」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其古老在於它是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的一個永恆命題;其常新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圈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既有歷史內涵又有現實意義,可謂見仁見智。正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言:「正義具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之形狀,並具極不相同的面貌。」①而司法公正主要指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解決紛爭的公正。它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它包括與司法權運作有關的各種因素,從主體到客體,從內容到形式,從實體到程序,從靜態到動態,均達到合理而有序的狀態。」②
「效率」的概念也如此,被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廣泛應用而又賦予不同的內涵。它既有時間和速度的內涵,又有成本和效果的內涵。而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充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司法領域已逐漸認識到法院講的公正與社會上及傳統觀念中的公正內涵是不同的。法院講的公正就是「司法的公正」,這個公正是由法律來規范和調整的,是以法律真實為標準的,是以證據裁判為原則的,是以法律事實為依據的。而一般道德觀念意義上的公正則不同,如通常說的「殺人償命」就是一般道德觀念上的公正。但是就司法公正而言,當殺人這一事實進入訴訟程序以後,還要看案件事實,看犯罪情節,純看定案的證據等等,總之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能認為,法院對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就是司法不公;相反,法院對有法定從輕情節或證據有問題的殺人者不判處死刑則恰恰體現了司法公正。可見,我們講的司法公正與德觀觀念中的公正有時也會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從事刑事審判的法官要樹立現代刑事司法理念,首先必須把什麼是司法公正這一問題搞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2.公正與效率理念是一個科學化的命題。公正與效率理念的科學性在於它反映了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即法院必須奉行被動性,遵循「不告不理」原則,法院不能主動要求當事人來打官司,更不能「無案找案」甚至「無案造案」;同時,司法審判還奉行中立性原則,法院和法官相對訴訟雙方,應該不偏不倚。
3.正確把握公正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公正是法律的首要價值。刑事審判必須做到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正確應用法律,嚴格執行罪行法定、罪行相適應及無罪推定等原則,做到定罪准確,量刑適當,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也就是首先應當確保公正。效率理念則要求以最小的司法投入獲得最大的司法效果,以最短的訴訟時間實現訴訟目的。公正與效率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公正,效率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效率,公正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因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正義被耽擱等於正義被剝奪」。由於刑事審判涉及可能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甚至生命,因此在刑事審判中,公正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公正是訴訟的靈魂和生命。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相對於公正而言,效率只是「魚」而不是「熊掌」,故決不能用通過犧牲公正的方法來提高效率。所以效率應當絕對服從並服務於公正。如果只是片面地追求效率,案件的質量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保證,最終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司法資源進行糾錯,這不僅有損公正,而且效率價值本身也得不到實現。所以,「只有公正的司法才是最有效率。而不公的裁判甚至枉法的裁判不僅不能及時解決沖突和糾紛,而且會誘發社會的情緒和行為,導致社會的無序和混亂狀態的加劇。因此它是最沒有效率的」。③
同時,在保證公正的前提下,必須強化效率意識,盡可能地提高審判效率。在新世紀之初,最高人民法院著重提出司法效率問題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之所以說它具有時代特徵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講究高效率,人們追求的是高效率的司法;之所以說它符合世界潮流,是因為世界各國司法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高司法效率。因為面臨大量的訴訟案件,提高效率是社會的需求。所以,不講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
公正與效率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公正,效率就失去意義;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正。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單純追求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是對整個司法價值的損害。
二、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有罪則判,無罪放人」
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同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不僅要依法懲治犯罪,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而且要依法保障人權,尊重和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全國人大已經批准我國加入《國際人權最低保障公約》,「尊重和保障人權」也已載入憲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強化人權保障意識。我們樹立這一理念,就是一要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的原則;二要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三要做到嚴格執行審限,防止「兩超」案件發生。
1.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堅持「有罪則判,無罪放人」原則。「有罪則判,無罪放人」是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即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經過審理後,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依照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無罪判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以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特別是應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行使申請迴避、辯護、舉證、最後陳述、上訴等各項訴訟權利,在整個審判活動中真正體現依法保障人權。為充分體現依法保障人權,兩高兩部制定了《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其實質就是通過法律援助的形式進一步落實辯護制度,強化人權保障意識,促進司法公正。
3.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嚴格執行審理期限,嚴防「兩超」案件發生。人民法院依法懲罰犯罪,必須在法定時限內審結案件,才能確保刑罰產生預期的打擊和威懾作用;同時,對於在法定時限內,沒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終止訴訟程序,宣告被告人無罪。這是法律保障被告人人權的具體措施,也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的必然要求。嚴禁隨意延長羈押期限或者變相超期羈押被告人。
貫徹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必須切實解決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造成「兩超」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不重視的原因,有審限意識淡薄的原因,有防範機制不全的原因,但筆者認為立法上的不足也是造成「兩超」現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國刑訴法規定的審限非常短,一般案件的審限僅一個半月。若扣除雙休日,一般案件的實際工作日僅有23天;二是審判期限與羈押期限相聯系,因此在審限內不能審結案件也就自然對被告人造成了超期羈押;三是無論案件的繁簡,都實行一樣的審限,很不科學。上述因素造成的後果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法院老是違法,總是出現超審限和超期羈押問題。但深究原因,與立法不完善息息相關。為此,筆者建議在修改刑訴法時應從立法層面對此加以解決:一是延長審理期限。縱觀世界各國,英美法系的國家沒有審判期限,辦理一個案件法官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用多長時間;大陸法系國家雖有審判期限,但它比我國的審限要長得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期限應該有所延長。二是建立除依法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外,以保釋為主、羈押為輔的強制措施制度。三是將審理期限與羈押期限相分離,並根據繁簡分流的原則改革、完善審限制度。四是建立刑事預審程序,嚴格案件交付審判的條件。當然,在刑訴法沒有修改之前,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繁簡分流,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深化普通程序簡化審,進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理念———「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不僅要嚴格依照刑法的規定,而且要嚴格執行刑訴法的規定,這是公正司法的起碼要求。司法公正不僅包括實體公正,而且包括程序公正。西方有句古老的格言,即「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刑事實體公正表現為有罪必罰,無罪不罰,罪刑相適,罰當其罪。而程序公正則表現為訴訟程序本身的正當性、合法性。我國傳統刑事訴訟觀念將程序僅僅視為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工具,其自身的價值長期受到漠視。實際上,程序公正是現代法治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念,程序不僅僅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手段和保障,而且還具有自身獨有的價值內涵,它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馬克思曾對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關系作過精闢論述,指出:「審判程序和法二者的關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審判程序和法律就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內部生命的表現。」④這一論述非常清楚地說明,刑訴法和刑法之間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也說明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方法和任務的統一。
從一定意義上講,刑事程序法律的精神就在於在懲罰犯罪的過程中突出注重人權保障。從目前的現狀看,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因此,「二五改革綱要」提出要制定刑事證據規則,依法排除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得的言辭證據,強化證人、鑒定人出庭,進一步落實保障人權和無罪推定原則。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建立和完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探索和研究。
四、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的理念———「不唯書不唯上只唯法」
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司法原則,既是司法公正的必要保障,又是人民法院的法律職責。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強化中立裁判意識,既重視控方的意見,又重視辯方的意見,保持不偏不倚,平等地對待控辯雙方,居中裁判,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和正義。為保證獨立審判和居中裁判,對具體案件不能搞公、檢、法「聯合辦案」,因為這不符合司法審判的中立性原則,也不利於公正司法;法院也不能搞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提前介入。
五、文明司法的理念———「形象公正同樣重要」
刑事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刑事司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刑事審判法官應當牢固樹立文明司法的理念,無論是開庭審判、調查取證還是宣判、執行都要注意文明司法,在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做到形象公正。由於刑事被告人具有特殊的訴訟角色和社會身份,法官在語言、表情上表現出來的先入為主的情緒,都有可能給人以不公正的感覺,影響裁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因此要把形象公正作為轉變審判作風、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內容,採取切實措施抓出實效。
要做到形象公正,要做到文明司法,首先在程序上必須公正,做到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判案件,做到依法保障人權和居中裁判。其次,就是要堅決擯棄和杜絕司法活動中不文明的做法。過去,有的地方通過捆綁、遊街等形式,來營造「嚴打」聲勢,展示「嚴打」的威力,其做法已不適應歷史進步和法治文明的要求,應當堅決擯棄和杜絕。集中統一宣判、集中統一執行死刑等不文明做法,也要堅決廢止。
六、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如何正確適用刑罰不僅是個嚴肅執法的問題,也是一個刑罰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為此,必須樹立正確的刑罰指導思想和科學進步的刑罰觀,樹立正確的刑罰價值取向。
1、樹立正確的刑罰觀必須高度重視量刑問題。長期以來,重定罪輕量刑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認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程序合法,在法定刑幅度內輕一點、重一點沒關系,特別是在「嚴打」中,認為重是方法問題,輕是立場問題,不論對象,一律從重判處,沒有做到罰當其罪,這是錯誤的。量刑是適用法律的重要方面,同樣關繫到案件的公正與否,量刑失當,該重而輕,該輕而重,或者同一類案件在不同地區量刑結果出現較大差異,甚至同一法院對同一類案件作出差異較大的判決,都會削弱和降低刑罰的適用效果及功能。只有嚴格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准確量刑,才能充分發揮刑罰的效能,實現刑罰的目的。
2、樹立正確的刑罰理念就是要逐步走輕刑化的道路。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曾指出的:「歷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從未使決心侵犯社會的人回心轉意。」⑤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刑罰的輕刑化是一種必然。產生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犯罪的增加決非判得不狠、不重。嚴刑峻法固然有其威懾犯罪的作用,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和杜絕犯罪的發生。長期實行重刑主義,必然會使刑罰的負面作用逐步積累起來,形成危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罰不當,尤其是輕罪重判,很容易使罪犯及其家屬、親友對國家、社會產生不滿甚至仇視心理。這些人集聚得越多,對國家和社會的威脅也越大。所以我們必須從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正確地運用刑罰這一手段。
首先應當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並逐步減少死刑,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也是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也正在於此。死刑問題,人命關天,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迄今為止,人類設計的司法制度還不盡完善,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完美,無論標榜多麼公正的法官,都可能會因為錯誤的證據、虛假的事實而作出錯誤的死刑判決。」而死刑是剝奪被告人生命的刑罰,一旦用錯,將無法彌補和回轉,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毛澤東曾指出:「凡介於可殺可不殺之間的人一定不要殺,如果殺了就是犯錯誤。」⑥在刑事審判中,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依法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只能是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判處死刑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緩。不能為了所謂「平民憤」就把可殺可不殺的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論罪應當判處死刑,但還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案件,要注意宣傳法律和刑事政策精神,引導社會公眾觀念的轉變。
其次,要依法充分適用管制、緩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罰。無論是主刑還是附加刑、監禁性還是非監禁刑,都是我國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手段。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的犯罪分子適用監禁刑甚至生命刑是必要的,而對於一些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小且有悔改表現、不關押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適用非監禁刑,同樣有利於貫徹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消除罪犯的對立情緒,增強其接受教育改造的自覺性,達到教育改造的目的;也有利於減少犯罪分子交叉感染和重新犯罪的機會,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有著長遠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減輕監押負擔,降低刑罰成本,合理分配有限的刑罰資源。對此我們應及時更新觀念,對於那些罪行較輕,主觀惡性不是很深,或者確有悔罪表現,不關押也不致於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特別是罪行較輕的初犯、偶犯和未成年罪犯,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充分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

『捌』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哪些內容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明確提出要推動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促使偵查、審查起訴活動始終圍繞審判程序進行,確保庭審在保護訴權、認定證據、查明事實、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隨後各地法院陸續展開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但從目前各地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在取得明顯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背景沖突、制度沖突以及技術沖突等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
一、背景沖突
當前,案多人少已經成為我國法院審判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法院刑事一審收案104萬件,比上年上升7.09%,占刑事一審、二審、再審案件總數的89.32%;審結102.3萬件,上升7.24%;判決生效被告人118.5萬人,上升2.24%。法院系統的這種案多人少的矛盾,越到基層表現越突出。以筆者調研的C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為例,該庭主要承辦職務犯罪、經濟犯罪、毒品犯罪的一審案件以及二審案件,2014年該庭共有承辦法官15人,收案491件,平均每人32.7件,其中一審案件177件,平均每人11.8件,二審案件277件,平均每人18.5件;其他37件,平均每人2.5件。以一年240天的有效工作日計算,7天左右就要辦結一起案件,而這中間還要包括開庭時間、案管系統錄入辦案信息的時間以及撰寫法律文書的時間等等,工作強度和壓力相當大。該市部分城區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為突出。
這就帶來一個現實的悖論: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劇,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數多年以來逐年遞增、高位運行,已經成為新常態,這一因素是客觀存在且不受法院主觀因素影響的;而另一方面,法官的員額數又受到嚴格控制,至少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法院都不大可能大規模擴編。在這樣的背景下,法院和法官為解決案多人少的矛盾,不能不採取簡化辦案流程的方式來「擠」時間、「壓」工作量。但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然要求庭審實質化,而庭審實質化無疑將變相加大法官的工作量。各地法院的改革試點表明,實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後,庭審持續的時間明顯拉長,原本1個小時可以審結的案件,現在可能需要4個小時甚至更長;同時,因為要當庭宣判,法官開庭審理時的心理壓力比以前更大,庭審的工作強度亦明顯加大,法律文書質量的要求也更高。這些新要求、新常態都與法院案多人少的現實之間形成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這一現實矛盾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解決審判程序的「入口」問題,即必須對案件實行繁簡分流,將庭審實質化改革適用的對象限制在那些案情相對復雜、疑難、重大的案件,而對於案情簡單、雙方爭議不大的案件則應當通過簡易化的程序流程予以解決。當前可以考慮的選擇性方案包括:一是加大簡易程序的適用比例,增強其分流案件的能力;二是強化「輕刑快處」程序的適用,簡化辦案方式、縮短辦案周期、加快程序流轉。
二、制度沖突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的成功依賴於相關制度資源的協助、支撐與配套。否則,單純的庭審制度改革將如同「孤軍深入」,戰略上被動而戰術上亦難以為繼。從各地法院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一些相關制度的配套缺位已經嚴重影響到改革的成效,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庭前會議制度的功能和效力不明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核心是庭審實質化,但在當前案多人少已經成為法院審判工作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庭審實質化改革必須以庭審高效化為前提,實質化的庭審只能針對案件雙方爭議的焦點進行集中審理,而不能事無巨細、「眉毛鬍子一把抓」。為此,各地法院在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時,不約而同都提出必須充分發揮並突出庭前會議解決程序性事項、展示證據並整理爭點的功能。但問題在於,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庭前會議制度,但卻並未明確其功能及效力,諸如庭前會議中被告人是否到場、庭前會議中控辯雙方就證據和事實達成的共識究竟有無拘束力、是否允許反悔等問題規定不明。實踐中,因為被告人方反悔而導致庭審「炒冷飯」或程序倒流的現象一再出現,不僅打亂了庭審節奏,更降低了庭審效率。實踐中的另一大難點還在於在庭前會議中究竟能否處理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各地法院的試點情況表明,在庭審程序中處理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庭審效果似乎並不好,因而有觀點主張在庭前會議中處理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但在庭前會議中處理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又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因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迫切需要通過立法解釋或司法解釋的形式對庭前會議的功能和效力予以明確。
二是證人出庭保障制度缺位。人證出庭作證是審判中心主義的核心要義,也是庭審實質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我國司法實務中,依法應當出庭作證的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等人證出庭率低,已經是長期以來的一項痼疾,違背了刑事訴訟法上的直接言詞原則,廣為人所詬病。證人等不出庭、大量使用案卷中的證據替代品(如證人詢問筆錄),是造成書面審判盛行的重要原因。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然要求證人等出庭作證,但證人出庭作證又需要建立相關保障制度。對此,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專門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第六十三條又規定:「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但問題在於,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上述立法似乎從未真正落到實處。改革試點中證人出庭費用補助的標准和經費承擔主體無法明確、統一,只能各行其是,而保障證人人身安全的主體和具體措施也無法到位。下一步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相當程度上依賴於立法上的證人出庭保障制度能否真正「落地」。
另一方面,實踐中法官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是,證人出庭作證後,是不是就不允許法官查閱、使用案卷中的書面證詞(證人詢問筆錄)了呢?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固然反對「偵查中心主義」即法官完全以偵查階段所形成的各種書面筆錄作為裁判基礎,提倡「四個在庭」: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但並不能就此理解為完全排斥法官查閱和使用案卷中的證據材料包括書面證詞。實踐中,證人盡管已經出庭作證並接受了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但有的情況下,尤其是在證人翻證的情況下,法官基於查明事實真相的考慮,仍須查閱證人在審前程序中所作陳述,以便對證人證言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行審查,進而對翻證的合理性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查閱、使用案卷中的書面證言,實際上是輔助法官進行證據審查、判斷的一種必要手段,若一味禁止法官查閱、使用案卷中的書面證言,可能並不合乎實際。因此,實務中迫切需要的是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明確規定書面證言等使用的條件和方式,並建立相應的證據規則。
三是法律援助制度缺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並不是法官的「獨角戲」,而是建立在控、辯、審三方良性互動基礎上的制度設計,只有控辯雙方尤其是辯護律師提出有質量的質證意見和法律適用意見,才有利於法官全面查清案情、正確適用法律。因而,辯護制度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個面相。然而,我國當前的刑事辯護實踐情況卻並不能令人滿意。雖然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時,將指定辯護適用的案件范圍擴展到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案件,但與實踐中的刑事案件量相比而言實屬杯水車薪。根據C市法院的初步統計,其市、區(縣)兩級法院刑事案件辯護律師的參與率只有1/3左右。換言之,有2/3的刑事案件是沒有辯護律師參與的。這說明我們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還遠遠不能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需要,下一步改革如何擴大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是一個症結點。
四是法院現行分案制度與改革有抵觸。「審判中心主義」一詞實際上舶來自日本。日本學界曾反思其司法實務中之所以形成書面審判、依賴書證的「偵查中心主義」傾向,實際上與法院通常對多數案件並行審理的方式密切相關,在需要開庭兩次以上的案件中,開庭間隔時間很長,通常是以周為單位,有時甚至以月為單位。由於法官同時承辦多起案件,只能對案件實行交叉開庭,而無法做到連續、集中審理,導致對同一案件前後兩次開庭間隔時間較長。因而,法官對前一次庭審中當事人和證人的陳述內容可能會有所遺忘或產生混淆,為防止事實認定錯誤,法官只能反復核閱當事人和證人在偵查階段所作陳述,由此導致書面審判即偵查中心主義。其實,對多數案件並行審理的方式在我國同樣存在,由於大多數法院對案件實行輪分制,每一位承辦法官可能需要同時承辦多起案件,而每一起案件都有審限限制,為防止案件審理超審限,法官只能採取交叉開庭、輪流開庭的方式,即就甲案開完一次庭後,又就乙案開庭審理,而無法做到對同一起案件連續、集中審理,為防止案件事實的遺忘或混淆,法官只能在庭後反復核閱卷宗,從而造成偵查中心主義。基於此,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還需要法院在分案制度上進行配套改革,即在對案件繁簡分流的基礎上,合理控制每位承辦法官同一時期承辦案件的數量。
三、技術沖突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際上是一種倡導技術理性的制度,它強調的是密集開庭、集中審理、當庭認證、當庭宣判,這是一種高度重視和強調司法技術的庭審制度設計,它要求控、辯、審三方都要具備高超的訴訟技藝:對於法官而言,控庭能力要強,要能恰當地引導雙方圍繞爭點展開攻防,要熟悉證據規則,具備當庭認證的能力;對於控辯雙方來說,要具備突出的舉證、示證和質證能力,要能熟練地運用交叉詢問規則展開對人證的盤詰和調查。
但從筆者了解到的一些法院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控、辯、審三方的司法技術和訴訟技藝,距離上述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突出表現在對人證的交叉詢問上,控、辯雙方明顯缺乏對人證如何有效展開交叉詢問的經驗和技巧,不知該如何正確運用反對權,法庭上經常是反對聲此起彼伏,卻不著要領;而作為審判者的法官對於交叉詢問制度中的禁止誘導性詢問等規則也是一知半解,當控辯雙方行使反對權時,不知是該裁決反對有效還是反對無效,從而使得整個庭審在人證調查環節顯得有些忙亂無序;而部分法官在法庭上對人證頻繁發問,又使得庭審更像是大陸法系的輪替詢問而非交叉詢問。這些情況表明,控、辯、審三方在交叉詢問上的技巧和能力都有待提高,下一步改革進程中,實有必要組織控、辯、審三方人員進行相關司法技術和訴訟技藝方面的專門培訓和實戰訓練。

『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原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的通知
(2007年8月28日法發[2007]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學習,貫徹執行。
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

為進一步嚴格執行刑法、刑事訴訟法,正確貫徹黨的刑事政策,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刑事審判職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根據第五次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當前刑事審判工作實際,作出如下決定。
一、充分認識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刑事審判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民法院積極開展刑事審判工作,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忠實履行審判職責,正確執行刑事法律,依法懲處刑事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刑事審判制度改革,不斷提高刑事司法水平,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不受侵犯,保障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刑事審判工作取得了新成就和新進展。刑法、刑事訴訟法修訂實施以來,各級人民法院牢固樹立科學的刑事司法理念,努力踐行「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全面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依法有力懲罰犯罪,強化人權司法保護,保證了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刑事審判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切實加強監督指導,促進了刑事司法統一。不斷深化刑事司法改革,刑事審判制度逐步完善。穩步推進法官職業化建設,刑事審判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3.刑事審判工作的歷史經驗必須長期堅持。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歷程,必須堅持以下基本經驗:
——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依法辦案,維護法律權威。
——必須堅持遵循司法規律,既要依法懲罰犯罪,又要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全面發揮刑事審判職能。
——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善於借鑒人類司法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必須堅持服務大局,做到執行刑事法律與賃徹刑事政策緊密結合,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保證刑事審判工作的社會主義正確方向。
4.新的形勢對刑事審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時期。人民法院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繁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全社會的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對刑事審判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刑事審判工作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新的歷史時期,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具備現實的有利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各項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和任務,強調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中共中央對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作出重要決定,優化了司法環境,有利於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刑事審判權;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准權,有利於維護法制統一,為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6.充分認識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意義。刑事審判擔負著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維護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的司法職能,是改革、發展、穩定、和諧的重要保證,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正視面臨的復雜形勢,勇於應對挑戰,准確把握歷史機遇,振奮精神,銳意進取,狠抓各項工作任務和措施的落實,不斷開創刑事審判工作的新局面。
二、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7.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指導方針和「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樹立科學的刑事司法理念,繼續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全面理解和正確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懲罰犯罪,依法保障人權,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8.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寬嚴相濟是黨和國家一項基本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國在懲治犯罪、維護穩定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經驗,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在新時期的繼承、發展與完善。正確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核心是實行區別對待,目標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在新形勢下,必須更加註重貫徹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根據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和犯罪的具體情況,依法准確懲罰犯罪,做到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寬嚴適度,效果良好,以打擊、孤立極少數,教育和挽救大多數,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
9.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既要充分發揮刑事審判懲罰犯罪的職能作用,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又要把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人權貫穿於刑事審判的整個過程。通過公正、文明的辦案活動,保障被告人在刑事審判中依法行使各項訴訟權利,保證被告人受到合法、公正的審判,確保無罪的人不受追究。切實保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被害人民事賠償權利,做好被害人的安撫上作。積極履行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不斷提高人權司法保障水平。
10.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統一。嚴格按照法定的原則和程序開展刑事審判活動,依法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和公正適用刑罰。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標。要將實體公正作為刑事審判工作的價值取向,將程序公正作為實現這一價值取向的根本保障,堅持兩者的有機統一。
11.堅持司法公正優先,兼顧刑事訴訟效率。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必須堅持司法公正優先、兼顧訴訟效率,效率必須服從質量。嚴格遵守案件審理期限的法律規定,在確保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辦案效率,防止案件久拖不結。
12.堅持依法獨立審判,保證裁判公正。嚴格執行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憲法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獨立公正審理刑事案件。正確理解、切實貫徹公檢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刑事訴訟原則,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國家刑事法律。
13.堅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裁判原則。確定被告人有罪,必須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准。認定犯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特別是影響定罪的關鍵證據存在疑問,不能排除合理懷疑得出唯一結論的,要依法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14.堅持罪責刑相適應,量刑適當。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做到輕罪輕罰,重罪重罰,輕重適度,罪刑相當,罰當其罪,不枉不縱。既要保障法官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行使自由裁量權,也要注意總結審判經驗,完善制度和機制,加強指導和監督,確保量刑均衡,維護司法統一。
三、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
15.繼續堅持依法嚴厲懲罰嚴重刑事犯罪。始終堅持把維護穩定作為刑事審判工作的首要任務,積極參加各種專項斗爭,突出打擊重點,針對特定時期比較突出的某一類或某幾類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刑事犯罪,依法嚴厲懲罰,在法律規定的量刑幅度內從重判處,在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在法定期限內努力提高辦案效率。
16.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依法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依法嚴厲懲處爆炸、殺人、搶劫、綁架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保障社會安定。依法嚴厲懲罰毒品犯罪、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組織賣淫等犯罪、依法打擊搶奪,盜竊等多發性侵犯財產犯罪以及開設賭場、聚眾賭博和網路犯罪,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17.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從嚴懲處金融、財稅、證券、期貨等領域內的嚴重犯罪,依法懲治生產活動中的重大責任事故犯罪,堅決打擊制售偽劣商品、走私、侵犯知識產權等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依法懲處重大環境污染、非法采礦、盜伐林木、非法佔用農用地等各種危害環境和破壞資源犯罪,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
18.依法從嚴懲處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依法嚴懲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依法懲治商業賄賂犯罪,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准確適用法律,促進反腐敗斗爭和廉政建設深入開展。
19.繼續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判工作。對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通過適用緩刑、適時減刑、假釋等措施,促使其早日回歸社會。積極探索健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組織機構,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20.嚴格依法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准確把握減刑、假釋的條件和標准,進一步改進和規范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方式。對服刑人員符合法定假釋條件,假釋後監督管理條件具備的,依法適用假釋,促進罪犯改過從新。
21.堅持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圍繞刑事審判活動,落實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支持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基層平安創建活動,把打擊、預防、教育、管理、建設、改造等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2.加強司法建議工作。針對審判中發現的容易誘發犯罪的隱患和管理漏洞,積極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提出司法建議,重視反饋意見,注重建議實效,促進有關部門和單位健全制度,加強管理,預防和減少犯罪。
23.加強刑事審判的法制宣傳。把堅持依法公開審判制度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結合起來,注重組織群眾旁聽刑事案件開庭審理,特別注意繼續做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旁聽工作,接受監督,增進了解。通過公開審判、庭審直播等形式,以案講法,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意識。
四、確保刑事審判質量與效率
24.堅持貫徹刑法、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始終堅持貫徹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和程序法定、審判公開、「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等原則,充分體現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刑事司法規律的基本要求,確保刑事審判嚴格依法進行。
25.依法准確定罪量刑。對審理的每一起刑事案件,特別是新類型案件,嚴格依法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被罪的界限,做到一要堅決,二要慎重,務必搞准,准確定罪,依法公正裁判。對符合刑法規定,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判處;對不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宣告無罪。在准確定罪的基礎上,依法科學、適度裁量刑罰。對疑難復雜案件,慎重下判。
26.依法正確適用量刑情節。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以及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的犯罪分子,必須依法嚴厲懲處;對輕微犯罪以及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從犯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依法予以從寬處罰;對於具有酌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也要依法予以考慮;對於刑事附帶民事被告人積極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27.依法正確適用非監禁刑。對輕微犯罪以及初次犯罪、偶然犯罪、過失犯罪等主觀惡性不深,人身危險性較小,有悔改表現,積極賠償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從寬處理,盡可能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對具備條件的依法適用緩刑、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配合做好社區矯治工作,加強教育、感化、挽救、改造,促進重新回歸社會。
28.重視運用非刑罰處罰措施。要注意發揮非刑罰處罰措施的教育懲戒作用。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建議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
29.加強財產刑的適用和執行。注重發揮財產刑懲罰和預防犯罪的作用,依法適用財產刑,使犯罪分子受到經濟上的懲罰,剝奪其重新犯罪的條件。加大贓款贓物的追繳力度,盡可能減少國家和被害人的損失。加強刑事審判庭與執行機構的協調配合,逐步將財產刑的執行工作納入人民法院的統一執行體系中,真正將財產刑的執行和贓款贓物的追繳落到實處。
30.進一步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嚴格實行死刑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刑事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進一步提高庭審質量,注重把庭審作為查清案件事實、證據的主要渠道,真正通過庭審解決事實、證據認定中的疑點問題,法律適用中的難點問題。進一步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強化說理性,詳細闡明裁判理由,辨法析理,增強裁判的公信力。
31.嚴格證據採信制度。認真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對於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不得作為定罪的根據。健全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落實證人、鑒定人等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措施,加強對證人、鑒定人的人身保護。
32.依法充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刑事案件實行繁簡分流,對被告人認罪的案件依照有關規定積極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方式,簡化相關案件裁判文書的製作,不斷提高刑事審判效率。
33.充分發揮審判組織的作用。合議庭要在審查和認定事實、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全面負起責任,認真審查把關。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理案件,享有與法官同等的權利,要保證依法履行職責。審判委員會審理案件,要認真聽取合議庭關於事實認定、證據採信、法律適用等方面的意見,審慎研究,正確決定。院長、庭長必須依法履行監督、審核職責,保證審判組織公正、高教審判案件。
34.加強刑事審判質量管理。建立符合刑事審判規律和特點的刑事案件質量考核體系,實行科學、有效的審理質量管理制度,保證案件審理依法進行,確保審理的每一起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
35.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健全刑事案件審判流程管理的各項制度,嚴格審判各個環節的責任,做到權責分明。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案件審理期限的規定,完善防止超期羈押的審理工作機制,嚴格審限管理,嚴禁超期羈押,保證案件依法及時審判。
五、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
36.推進刑事審判制度改革。認真落實《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對人民法院刑事司法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各項措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從解決群眾關心的司法公正和效率問題入手,不斷提高刑事司法能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刑事司法制度。
37.深化刑事審判方式改革。進一步完善刑事一審、二審程序和死刑復核程序,確保刑事案件依法規范審理。改革和完善刑事庭前程序,明確庭前程序與庭審程序的不同功能,推動和規范庭前證據展示等活動,繼續深化庭審改革,提高庭審效率,保證庭審效果。
38.重視做好調解工作。加大對刑事自訴案件和其他輕微刑事案件的調解力度,盡可能促進當事人和解,力爭輕罪案件一審終了。注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民事調解,盡最大努力調解解決賠償被害人損失,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39.研究制定刑事證據規則。規范舉證、質證、認證活動;規范和完善刑事鑒定製度,健全和強化對認定案件事實和量刑有關鍵作用的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並積極探索健全相關配套措施;規范排除非法言詞證據的程序、舉證責任、證明標准等問題,完善刑事證據制度。
40.改革完善審判指導制度和法律統一適用機制。針對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規范性文件,明確適用范圍和標准;制定死刑案件和其他刑事案件的量刑指導意見,建立和完善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探索建立刑事案例指導制度,及時發布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等問題上具有指導意義的典型、疑難或者新類型的刑事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地准確詮釋刑事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提供有針對性、權威性的業務指導與參考。
41.改革和完善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案件,可以採取審判委員會委員直接參加合議庭或者旁聽合議庭庭審等形式,更好地體現其作為審判組織的特徵。
42.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對因犯罪行為導致生活確有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親屬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六、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
43.必須高度重視死刑案件的審判。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最嚴厲的刑罰。必須嚴格執行法律,准確懲治犯罪,慎重適用死刑,統一死刑適用標准,確保死刑案件審判質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44.堅持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正確處理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與依法嚴厲懲罰嚴重刑事犯罪的關系。充分考慮維護社會穩定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和公眾的接受程度,對那些罪行極其嚴重,性質極其惡劣,社會危害極大,罪證確實充分,必須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45.貫徹執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一般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案件,因被害方的過錯行為引起的案件,案發後真誠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案件等具有酌定從輕情節的,應慎用死刑立即執行。注重發揮死緩制度既能夠依法嚴懲犯罪又能夠有效減少死刑執行的作用,凡是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行的,一律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46.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審理死刑案件。提高死刑案件第一審、第二審的質量,切實把基礎工作做好。
——第一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死刑案件,應當切實做到所有事實、證據的認定都必須經過庭審質證、認證,切實保證查清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科學裁量刑罰。
——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真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所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都必須經過開庭審理,針對抗訴、上訴的理由,突出重點,確保取得預期的效果。嚴格執行死刑二審案件開庭審理全程錄音錄像的工作要求。
——第一審人民法院和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死刑案件,合議庭應當提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對於疑難、復雜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應當提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
47.嚴格依法復核死刑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對原審裁判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訴訟程序進行全面審查。合議庭成員應當閱卷,並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對證據有疑問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到案發現場調查。認真聽取被告人委託的辯護人提出的意見,辯護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原則上要訊問被告人,切實保證死刑復核案件質量。
48.公正、及時地審判死刑案件。切實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適用法律關,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鐵案,經得起歷史檢驗。定罪的證據確實,但影響量刑的證據存有疑點的刑事案件,處刑時應該予以考慮。在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審理死刑案件的效率。
49.切實做好社會穩定工作。對於因判處死刑或者不判處死刑而引發的纏訴、上訪和群體性過激事件,要緊緊依靠黨委,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認真聽取來訪人的訴求,及時做好疏導、安撫、制止工作,防止事態擴大。建立死刑案件上訪鬧訪應急處置工作機制,上下級法院要及時通報情況,努力把問題解決在當地,切實維護司法權威,確保社會穩定。
七、加強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50.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審判實踐經驗,針對刑事審判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典型性的新情況、新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掌握客觀、真實的素材、數據、案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建設性的、前瞻性的、符合實際的對策和建議,注重調研成果轉化為規范性指導文件。
51.加強司法解釋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各地人民法院在刑事審判工作中遇到的具體應用法律問題,通過適時制定司法解釋,統一法律適用和裁判尺度,努力做到不同地區法院對同類案件裁判結果基本一致和不同法院對同一法律適用意見基本一致,保證准確適用法律,維護法律的統一。
52.切實加強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建立健全加強刑事審判工作指導的制度和相關配套措施,改進指導方式,著眼於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統一和規范辦案標准和程序。規范下級人民法院向上級人民法院的請示制度,除法律適用問題外,對案件事實和證據認定不得向上級人民法院請示。
53.加強對重大、敏感、社會關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報告制度的要求,及時逐級向上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報告。上級人民法院要加強監督指導,及時掌握案件進展,幫助解決審判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嚴格依法審判,保證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54.加強刑事審判監督工作。積極探索提高監督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健全刑事審判的內外監督機制,改革和完善審判監督。進一步提高刑事審判監督的有效性、准確性、權威性。做好刑事案件審查申訴、再審工作,依法受理刑事申訴案件,及時妥善處理當事人的申訴。堅持依法糾錯,確保再審質量。加強刑事賠償工作,切實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55.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依據憲法和監督法自覺接受監督,依法認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人民法院的工作及專項工作,嚴格按照決議的要求執行;接受執法專項檢查並認真進行整改;接受詢問和質詢;執行司法解釋備案制度。
56.依法接受檢察機關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認真審理抗訴案件,對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確有不當,抗訴理由成立的,依法予以改判。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理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受檢察長委託的副檢察長均可列席會議。
57.正確對待輿論和社會各界監督。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社會各界包括新聞輿論的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進一步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規范和加強案件發布制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宣傳的社會效果,通過媒體廣泛准確及時地傳播審判活動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公民對審判程序和結果的了解,對法律精神的理解,為依法獨立公正審判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八、加強刑事審判隊伍建設
58.充實加強刑事審判力量。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不斷充實政治可靠、作風正派、專業水平高和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從事刑事審判工作。選調刑事法官要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對於不適合人員要堅決予以調整。要保證刑事審判人員在法院工作人員中的適當比例,注意保持刑事審判隊伍尤其是業務骨乾的穩定。
59.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進一步增強刑事法官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剛正不阿、實事求是、嚴謹細致、廉潔自律的優良作風和品格。
60.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刑事法官應當加強學習,努力鑽研刑事法律,准確掌握刑事政策,關注法學理論的前沿動態,注重司法經驗的積累和交流,不斷提高法學理論水平和駕馭庭審、適用法律和判決說理等司法能力和水平。有計劃地組織業務學習和專業培訓,刑事法官每年接受培訓的時間累計不少於15天。對各級人民法院尤其是高級和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委員進行集中培訓,每3年輪訓一次。
61.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建立健全隊伍管理制度體系,逐步形成紀律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職業修養,約束言行舉止,嚴格審判紀律,改進司法作風,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著力培養刑事法官嚴謹求實、公正司法、無私奉獻的職業操守,不斷提高職業化水平。

『拾』 中國法律大全

更多詳情參考http://ds.eywe.com/law/index.htm

  1. 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英文版)
    ·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殘疾人權利公約
    ·宗教事務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
    ·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等級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等級暫行規定
    ·公務員錄用規定(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
    ·法規規章備案條例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
    ·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保障法官權利的若干規定
    ·法官行為規范(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1999-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 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關於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裁判文書中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江蘇量刑指導規則(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危害軍事通信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國保監會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公證員出具公證書有重大失實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

  3. 民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軟體產品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工程建設項目招標范圍和規模標准規定
    ·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
    ·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
    ·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
    ·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無正本提單交付貨物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票據管理實施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企業債券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保險公司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拍賣管理辦法
    ·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管理辦法
    ·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
    ·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
    ·金融機構撤銷條例
    ·國內船舶管理業規定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涉及汶川地震相關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意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
    ·外商投資礦產勘查企業管理辦法
    ·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
    ·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
    ·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權人對人員下落不明或者財產狀況不清的債務人申請破產清算案件如何處理的批復
    ·道路旅客運輸班線經營權招標投標辦法
    ·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
    ·郵政普遍服務監督管理辦法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商業助學貸款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
    ·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
    ·房屋登記簿管理試行辦法
    ·救災捐贈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船舶碰撞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
    ·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
    ·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
    ·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
    ·關於查詢、凍結、扣劃證券和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
    ·導遊人員管理條例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管理辦法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英文版)
    ·金融企業財務規則
    ·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
    ·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第二審判決改變第一審判決認定的罪名後能否加重附加刑的批復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拾得他人信用卡並在自動櫃員機(ATM機)上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
    ·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四百一十條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關於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於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林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致使森林遭受嚴重破壞的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關於辦理危害礦山生產安全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於具有科學價值的古化石的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林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4. 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律師事務所收費程序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五個嚴禁」的規定》和《關於違反「五個嚴禁」規定的處理辦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定
    ·監察機關審理政紀案件的暫行辦法
    ·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勞動教養試行辦法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調整司法解釋等文件中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六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2007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第七批)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停止執行死刑程序有關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有關舉證時限規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一審行政判決書樣式(試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調卷函樣式》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行政訴訟證據文書樣式(試行)》的通知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值庭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訟收費監督管理的規定
    ·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於規范司法解釋施行日期有關問題的通知
    ·人民檢察院勞教檢察辦法
    ·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檢察辦法
    ·人民檢察院監獄檢察辦法
    ·人民檢察院監外執行檢察辦法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規定(試行)
    ·人民檢察院信訪工作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定
    ·人民法院獎勵暫行規定
    ·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
    ·律師執業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當事人協議管轄的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內務條令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執法行為規范(試行)
    ·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組織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充分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辯護職責確保死刑案件辦理質量的若干規定
    ·[江蘇省]關於刑事案件證據若干問題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台民事訴訟文書送達的若干規定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標准
    ·看守所留所執行刑罰罪犯管理辦法
    ·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關於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相互認可和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
    ·關於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和暴力抗拒法院執行犯罪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江蘇省公安廳《關於辦理輕傷害案件的暫行規定》
    ·公安部關於印發《公安機關辦理傷害案件規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務督察工作暫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適用暫緩執行措施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賠償和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賠償和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案由的暫行規定(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高級人民法院統一管理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制度的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若干規定
    ·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試行)
    ·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
    ·公證員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
    ·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保障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依法執業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
    ·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
    ·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范圍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定

  5. 行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

    ·人事爭議處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信訪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家賠償案件文書樣式(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傷殘撫恤管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公證程序規則
·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審查辦法
·鄉村醫生考核辦法
·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條文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
·非居民承包工程作業和提供勞務稅收管理暫行辦法
·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無線電台執照管理規定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條文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退耕還林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
·土地復墾規定
·植物檢疫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
·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
·殯葬管理條例
·地名管理條例
·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
·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
·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城市道路管理條例
·城建監察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
·出版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司法行政系統人民警察撫恤辦法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撫恤辦法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撫恤辦法
·革命烈士褒揚條例
·強制戒毒所管理辦法
·強制戒毒辦法
·收容教育所管理辦法
·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
·專利代理條例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
·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
·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

熱點內容
司法部工資 發布:2024-11-09 09:45:05 瀏覽:817
相關行政法原則 發布:2024-11-09 09:30:19 瀏覽:136
人大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4-11-09 09:05:45 瀏覽:332
法律顧問機制意義 發布:2024-11-09 08:39:23 瀏覽:197
法院援助中心 發布:2024-11-09 08:00:34 瀏覽:883
佰仟金融分期合同條例 發布:2024-11-09 07:28:35 瀏覽:958
邁瑞法規注冊 發布:2024-11-09 06:52:49 瀏覽:245
2婚婚姻法 發布:2024-11-09 06:13:55 瀏覽:189
新聞倫理與法規自考 發布:2024-11-09 06:07:21 瀏覽:224
婚姻法54年 發布:2024-11-09 06:07:18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