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

發布時間: 2020-12-26 16:10:07

民法自由人定義是什麼

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專人之間、公民屬和法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1. 人身關系(不可拋棄和轉讓)
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
人格關系:自然人主體性要素的總稱。包括身體、生命、健康等物質性要素和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精神性要素。
身份關系:自然人基於彼此間身份形成的相互關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財產關系
財產人們可以支配的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和物品。財產關系是人們基於財產的支配時交易而形成的關系。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具有:(1)強調當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質。不是上下級間或者與國家之間等(2)可以被支配。(3)人身的物質要素不能作為財產。如器官。
分為兩類:支配型和流轉型。
支配型指財產歸何人所有,對物的支配民法上謂之物權,對智力成果謂之知識產權。
流轉型財產關系反應商品交換中的財產關系,表述財產在交易中即財產因買賣、租賃、借貸、承攬等行為而發生的轉移狀態。民法上謂之為債的關系。

⑵ 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

1、人身自由
2.、人格尊嚴
3、人格獨立
4、人格平等

⑶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就是身份關系對嗎

不是。

人身關系是人格和身份所產生的法律關系總和,即自然人基於相互之間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關系,是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中人法的調整范圍。

人格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成為法律上人的狀態,即國家賦予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以權利能力。

人格要素有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兩部分:物質要素包括生命、身體、健康;精神要素包括姓名、肖像、名譽、自由、隱私、信用、貞操等。

(1)人格權:

A.概念:人格權是指存在於權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權利。

B.性質:

a.非財產權:人格權與身份權相對,是人身權的重要構成部分。屬於非財產權,不具有物質財富內容。

b.支配權:權利主體直接支配其自身人格並享有其利益;權利主體支配自身利益無須他人行為的介入。

c.絕對權:人格權可以對抗任何人,且無需藉助他人的行為即可實現其人格權;

d.專屬權:既不能轉讓,也不能繼承;人格權與權利主體不分離,任何人不得代位行使。

(2)身份權:

A.概念:身份權是指自然人基於其身份所享有的權利。以一定的人格的存在為前提。

B.性質:身份權雖名為權利,實際上是處於權利與許可權的中間狀態,包含義務的成分,對某些身份權而言,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如監護權。

(3)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即民法調整的對象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財產是人們可以支配的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和物品,財產關系是人們基於財產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發生於平等主體之間的。其特點是:

(1)強調當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質。這與發生於上下級之間或與國家之間的調撥、沒收、稅收、罰款等截然不同。這類具有服從性質的財產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2)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資源,如日月星辰、氣流風暴,不能作為財產。、

(3)人身的物質要素不能作為財產,如人的器官、血液。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可分為兩類:支配型與流轉型。支配型財產關系表述的是財產歸何人控制的狀態,回答財產「是誰的」或「由誰利用」這樣的問題。

在支配型財產關系中,對物的支配,民法上謂之物權關系;對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謂之知識產權。流轉型財產關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換中的財產關系,表述財產在交易中即財產因買賣、租賃、借貸、承攬等行為而發生的移轉狀態。

流轉型財產關系民法上謂之債的關系。

財產還可以分為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前者指物權、知識產權和債權等;消極財產僅指債務。

⑷ 民法的六大原則是什麼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標志。民法的平等原則是指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並要求所有民事主體同受普遍性法律的約束。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二,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第四,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這一原則是由民法調整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平等原則必然貫穿我國民法始終。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有權依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自主自願,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藉助於經濟優勢或行政權力強迫他人進行某種行為或不進行某種行為。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在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方面,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第二,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為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公平原則實際上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法律化。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公平合理,不能隨意抬價壓價,損害對方利益,不能乘人之危,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規范要求民事主體在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上,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第二,該原則主要是作為當事人在合同關繫上應當遵循的原則。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的,應當遵循這一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中,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這一原則體現在合同關系中,具有很高的效力,起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作用,並且具有禁止權利濫用的功能。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第二,民事主體在不履行義務造成他人損失時,應當自覺承擔責任。第三,民事案件的裁判人員處理民事案件,應當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平衡當事人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這一原則在《民法通則》的第七條中有明確規定。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饜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同時,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在法律上,濫用權利的行為是被禁止的,因』為這一行為有損於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構成濫用權利的條件一般包括:當事人有權利存在;當事人有行使權利的作為和不作為:當事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權利人行使權利在法律上是應當的,但是,如果濫用權利,就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危害,因此,行使權利應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⑸ 狹義的民法調整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人身關系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民法就是調整平等的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人身關系就是人格權和生專份權屬,比較容易.但財產關系就難了,財產關系就是物權和債權.一般也就是動態的財產關系和靜態的財產關系.
其實就是要下苦工夫了,沒有什麼事可以難倒我們的法律人!

⑹ 多項選擇8.下列社會關系屬於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的有( )

1,民法調整的人格關系的有: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稱權、肖像權、名專譽權等關系。屬
2,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