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刑法
Ⅰ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木匠醫生發明家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木匠醫生發明家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的150位事業著名祖師
1、孔子:教育業——春秋魯國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劉伶:賣酒業——西晉竹林七賢之一,最為著名的酒徒,一醉整三年。
3、蘇武:放牧業——西漢時出使匈奴,蘇武牧羊。
4、七仙女:紡織業——神話人物,牛郎織女。
5、神農氏:農業和葯業——嘗百草;鹽業——火神,燒制井鹽必用火。
6、杜康(少康):釀酒業——上古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7、魯班:竹木泥瓦匠、石匠、繩匠、棚匠、攢筲匠、張羅匠、雕刻匠、制傘業、風箏業——公輸班,春秋魯國人,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鳥等。
民間多有神化。
8、宋江:強盜業——宋朝梁山英雄好漢。
9、麻衣仙:命相業——麻衣道者,宋初人,曾以《正易心法》授陳摶。
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10、風後氏:人相業——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11、鬼穀子(王詡):堪輿五術業、眼鏡業、製鞋業——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是其兩大弟子。
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
12、柳敬亭:評書業——明末傑出說書藝人,人稱「柳評書」。
13、黃道婆:織布業——元代棉紡革新家,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
14、宗澤:火腿業——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15、李隆基:戲曲業——翼宿星君,召集藝人在梨園學藝,親自擊鼓奏樂。
16、葛洪(抱朴子):印染業、洗衣業——東晉道士和中醫,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鹽業——煮鹽、曬鹽和煉丹有相似之處。
17、蔡倫:造紙業——東漢太監,湖南郴州人,造紙術的發明人。
18、蒙恬:制筆業——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19、扁鵲:中醫業——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四診」醫術。
20、劉安:豆腐業——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
21、范蠡:商業——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制陶業——稱陶朱公;養殖業——在定陶還從事農業和牧業。
22、趙公元帥:商業武財神、銀行業、典當行——趙玄壇,名公明,道教神話人物,秦時得道終南山。
其名始見於晉干寶《搜神記》,能保病禳災,主持公道,買賣得利。
23、太上老君(老子):冶鑄業、鐵匠、煤窯匠、補鍋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金銀匠等——鑄造八卦爐(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24、豬八戒:妓戶業——唐代玄奘徒弟,好於女色而名。
25、易牙:餐飲業——春秋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26、嫘祖:蠶絲業、綢緞庄——黃帝妻子,教民養蠶治絲。
27、黃帝:裁縫\弓匠\估衣鋪——教民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
28、後稷:農業——土神和穀神,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
29、張飛:屠宰業、鹽業——三國蜀將,發跡前是賣肉的。
30、劉備:編制業——三國蜀帝,發跡前以編織草鞋為業。
31、石遷:小偷——《水滸》中的人物,最厲害的小偷。
32、文昌帝君:文具書店業、文財神——黃帝之子,名揮,善於造弦張網故以張為姓,累世托生為儒,曾輔佐周公,留心經典,文采斐然。
33、女媧:燒窯業、泥塑業、麵塑行——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
34、倉頡:印刷業——倉頡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
35、子路:硯墨業——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36、姜太公:漁業、命相業——隱居渭水釣魚,遇周文王奉為國師,擅占卜。
37、韓熙載:乞丐叫化業——唐末進士,後逃往南方避亂。
能歌善舞,縱情聲色,奢侈好客。
顧閎中作有反映其荒縱生活的《夜宴圖》。
38、陸羽:茶業——唐代茶聖,著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39、李漁:美容業——清戲曲家,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40、劉海:針業——晚唐五代人,道教神仙。
額頭常垂有頭發,後世稱作劉海。
在戲蟾時,有「線過金錢眼」動作,遂成為針業的保護神。
41、東方朔:相聲曲藝業——西漢辭賦家,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
性格詼諧,言詞敏捷;燈具業——設計救出宮女,並引出正月十五元宵燈節的活動,從而形成習俗。
42、樂毅:豆腐業——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把黃豆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此說多有附會。
43、羅祖:理發業——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舊歷七月十三是羅祖誕辰日,理發業舉行盛會。
44、孫臏:製鞋業——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薪炭行——師鬼穀子令其尋找「無煙柴」,最終發現了木炭。
45、孟嘗君:旅店業——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
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逃犯,食客數千人;口技業——雞鳴狗盜之徒模仿公雞叫幫助其逃出秦國。
46、陶侃:收廢品——東晉荊州刺史。
少年家境酷貧,養成勤儉節約習性,小到竹頭木屑和雞毛蒜皮,都絕不浪費。
47、陸毒:玻璃業——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8、呂洞賓:理發業——唐末道教八仙之一,號純陽子。
傳說曾理過發,為雍正治癩疤,以飛刀變剃刀制伏座下之柳木;娼妓業——為妓女治療惡疾;制墨業——道士煉丹。
49、彭祖:飲食業——名鏗,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與堯。
著名壽星。
50、劉伯溫:風水業——劉基,朱元璋謀士,善神機妙算,民間多有神化。
51、諸葛亮:糕餅業、饅頭行、樂工——三國蜀謀士,用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祭祀而受尊崇。
52、詹王:廚業——詹鼠,隋文帝廣貼黃榜征御廚,其告知隋文帝,最好吃的菜餚是"餓"。
待隋文帝飢腸轆轆,乃奉上「金雞報曉」,悟出治國安邦之道。
雞粉調味料的先驅。
53、盧全:茶館業——唐代詩人,以品茶、論茶著名,著有《茶譜》。
54、馬鈞:爆竹業——三國魏國人,火葯發明人,把連發弩改造成拋石機。
55、吳道子:繪畫業——唐朝道士,擅詩畫;扎彩業——尊為百代畫聖。
56、管仲:鹽業——首創鹽業專賣,即國家壟斷經營;娼妓業——多見明清筆記小說,謝肇浙《五雜俎》雲,「管子之治齊,為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佐軍國」。
57、蚩尤:鹽業——蚩尤是銅業的代表,又管理著鹽池,為鹽業的代表;雜技業——源於角抵,又名蚩尤戲,蚩尤乃角抵英雄。
58、孫雲球:眼鏡業——清初科學家,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59、帝予:制醋業——杜康之子,杜康造酒兒造醋。
相傳杜康發明酒後躲避,帝予模仿父親造酒,21天酉時無意中發明了醋。
60、何五路:五路財神——元末抵禦外寇而死,吳地信奉的財神。
實為五通神,五路乃東西南北中,財貨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
61、龔遂:牛行——漢郎中令,長期與車馬奴僕和炊事人員飲酒作樂。
62、孟昶:樂器業——後蜀末帝,沉湎酒色,與花蕊夫人皆工聲曲。
63、蔡邕:醬園業——東漢文學家,諧音「菜佣」。
又以顏真卿(史稱顏魯公,諧音鹽鹵)、劉邦(善於將將,諧音醬醬)為祖師。
64、郭璞:風水業——西晉文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
65、雷海青:戲劇業——唐玄宗宮廷樂師,善彈琵琶,俗稱田公元帥,被安祿山肢解示眾。
有戲神之譽。
66、濟小塘:魔術戲法業——明嘉靖道仙,肉體凡身成仙的第一人。
雲游四海,得遇野人傳授法術,廣行善事,終於羽化飛升,稱「道教濟公」。
67、造父:制車業、交通業——姓嬴,周穆王時人,伯益13代孫,「趙」姓始祖。
特別善於架馬車,天上有「造父變星」。
68、高元:建築業——黃帝的建築家,高姓始祖。
以木為架,以土為被造屋。
69、盧眉娘:刺綉業——唐朝綉女,手工精巧無比,在一尺絹上綉出七卷《法華經》。
更善製作傘蓋,人物山水多而不失細致,稱為神姑。
不吃東西,每天只飲二三合酒。
死時滿屋香氣,乘著紫雲游於海上。
70、仙娘:娼妓業——殷商女巫,其時妓女並不恥辱,稱為「巫娼時代」。
71、伊尹:餐飲業——商初宰相,以烹飪滋味說服商湯致力於王道政策。
成語中「割烹要湯」、「調和鼎鼎」、「治大國若烹小鮮」等均由伊尹輔佐商湯成其大業而來。
72、孫思邈:制葯業——唐代葯王和壽星,著《千金要方》。
各地有祠廟。
73、華陀:醫業——三國神醫,精通各科,尤擅外科,通曉養生術。
74、馬王爺:車行、牲口牙行——即馬神,天上的天駟星,稱「三眼華光」。
又說是漢武帝時的匈奴王子金日磾,擅長養馬。
生日是六月二十三,民間舉行祭祀活動。
75、牛王爺:牛行——姚離,牧牛出身,力大無窮,東周時斷臂刺慶吉,忠烈感人,後人尊為牛王爺。
牛頭、黃衣、戴竹笠,四月初八為祭祀日。
76、徐霞客:旅遊業——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著《徐霞客游記》。
77、智公禪師:澡堂業、修腳匠——相傳他禪杖上掛有修腳刀具,曾為佛祖釋迦牟尼、達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過腳、治過足疾;扎彩業——起於唐代,致公禪師倡導結綵,後來形成扎彩業。
(智公與致公不知是否同人)。
78、陳七子:澡堂業、修腳匠——幼年拜羅祖學藝,因貪玩師傅摔壞了他的剃刀,只好用半片剃刀為人修治腳疾,後來得真人指點手藝愈精,由此創下修腳一行;梳篦業——發明了篦子,解決了梳子齒疏的問題。
79、伏羲氏:占卜業——上古遠祖,畫八卦以推演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漁業、牧業——開創了中國遠古的漁牧業。
80、丘處機:玉器行——金、元道教全真七子之一,法術超人,隱居棲霞山,曾西行見成吉思汗。
道教奉玉皇大帝為祖師,故玉器行和道士稱兄弟。
丘處機是制玉大師。
81、聞仲:糕點業、米糧店——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82、畢升:印刷業——北宋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83、童賓:燒窯業——明代窯師。
太監潘相在景德鎮督造青龍缸,久不成功,便殘害窯工,童賓縱身入窯抗議,不料龍缸燒煉成功。
尊為風火神。
84、寧封子:制陶業——龍蹺真人,原為黃帝陶正,神人過其處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連掌其法。
後授黃帝《龍蹺經》被封為五嶽真人。
85、儀狄:制酒業——夏禹時,帝女為進獻品,令儀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贊賞,因而蔚成造酒之風氣。
86、韓康:葯業——東漢葯師,常到深山采葯,口不二價,三十多年風格不變,不想這樣倒出了名,朝廷幾次徵聘也不去。
87、海龍王:漁業、水產業——不言自明。
88、關羽:典當、腳夫、算命、香燭、蠶業、絲織、糕點業、武財神——取其忠義,民間多有附會;豆腐業——發跡前賣過豆腐;鹽業——關公戰蚩尤;剃頭業——耍刀的。
89、桑弘羊:會計業——西漢經濟家,參與推行鹽、鐵、酒官營專賣政策,設均輸、平準官平抑物價,擅長會計和財政計算。
後因與霍光爭權被殺。
90、扁鵲:按摩業——戰國齊醫家,秦越人,擅長各科,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長於針刺法、熱熨法和服湯葯法。
民間多有神化和附會。
91、王母娘娘:水果行——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逐漸女性化為慈祥的女神。
相傳王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里種有蟠桃,食之長生不老。
92、達摩老祖:鏢行、匪行——南天竺國三太子,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並創「達摩拳法」。
由於精通武功,被鏢行和匪行視為祖師;修腳業——足壯力健,步行到中國。
93、月下老人:婚介業——月神,最初出現在唐人李復言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
相傳「天下姻緣一線牽」,是指月神月老的功績。
94、井母:給水業、打井業——井神,原是童養媳,打井時救了化身小青蛇的東海龍子,龍王獎她鞭子,在水缸里一攪就能出水,遂被尊為水母娘娘。
95、比干:商業、文財神——商紂王叔父,因直諫被挖心。
傳說他的心有七個孔竅,吃了仙丹並未死去。
因為沒有心,就無偏無向而保持公正;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曾射殺一隻九尾狐,乃妲己原形,妲己死後現形,比干將其剝皮抽筋,漚在污水裡熟成皮筒。
96、范丹:乞丐行——他與孔子比智,孔子讓子路向范丹借糧,范丹出題為難子路,並只借一籃糧,還時又被風颳走,結果孔子敗,成為永遠欠范家糧食的人。
范丹弟子以唱蓮花落(數來寶)為標志,遂成為乞丐祖師。
這一行人乞討時都打竹板說蓮花落;扎柳行——由於仗義疏財,後來只好以扎掃帚,修笸籮、簸箕度日。
97、伍子胥:乞丐行——從楚國逃到吳國都城(蘇州)時曾吹簫乞討。
後來,在修姑蘇城時用糯米作牆磚,使百姓能扒出糯米磚渡過荒年。
98、姬君:吹鼓行——大耳金光仙。
商紂王殺伯邑並讓其父姬昌吃下去,父含淚而為,出宮吐向原野,變成無數兔兒奔向遠方。
又稱「兔仙」,乃「吐子」成仙。
吐又有吹意,俗稱吹鼓手為「吐字的」就從此來。
99、五道真君:扎彩行——楊角哀和左白桃進京趕考,只有一人路費,楊角哀凍死野外,把盤費留給左白桃。
左用扎紙來祭奠楊,成了這一行的先人。
而五道真君代表著人死後的靈魂,指地獄、餓鬼、畜牲、人和天。
100、馬頭娘:養蠶業——古時一老者出門,家裡留下一匹白馬,女兒思父,承諾白馬尋回其父便嫁給它。
可當馬兒馱回老父,父卻將馬殺掉。
一日大風,馬皮將女兒捲走,父找到女兒時已變成了馬皮裹著的蠶,又稱馬頭蠶。
反映了早期人類與馬和蠶的依賴關系。
101、鐵拐李:膏葯鋪——道教八仙之一,身世由來傳說頗多。
他教給一個姓王的膏葯老掌櫃一個絕活,用狗皮貼膏葯,從此而得名。
102、馬上皇帝:磨刀行——少時家境貧寒,靠磨刀維持生計,後造反奪得帝位(不知所指)。
騎的板凳叫穿朝玉馬,板凳上的「幾釘」叫馬鞍。
103、泰山:竹篾業——魯班的的徒弟,因與師娘不和離開單干,凡是魯班用木頭做出來的東西,他都可以用竹子做出來。
104、張班:竹篾業、梳篦行——魯班的師兄,善做竹活,發明了竹篾子。
105、赫連:梳篦業——被黃帝俘虜關在牢里,蓬頭垢面,做了一個簡易梳子解癢。
嫘祖見後以為稀奇,開創梳子製作。
可惜赫連已經被斬殺。
106、魯班夫人:油漆業——用紅土加漿糊漆刷門窗,乃原始油漆業。
107、胡頂真人:白鐵業、小爐匠、興秤匠、錫匠——據說「胡打亂釘,打壺興秤」都是他留下的。
業務范圍廣泛,幾乎無所不會,農歷四月十八拜佛堂、拜師收徒。
108、白頭佛:修鞋業、皮匠——某貧家女子拾棉花,將一條白頭小蛇帶回家悉心照料。
小蛇變成人形教女子修補鞋子,開創了這一行。
此小蛇是小白龍,人稱白頭佛。
109、鄒和尚:製糖業——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
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110、真武大帝:屠宰業——又稱玄武神,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北宋降於終南山。
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為觀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111、樊噲:屠宰業——漢大將,發跡前出身狗屠,殺狗、賣狗肉。
112、二郎神:賭博業——楊戩,玉皇大帝外甥,驅哮天犬,傳說中天界的第一戰神。
民間各類人等皆尊其為保護神,並祈福佑,尤其是賭博業。
113、觀音:化妝業——取其眉清目秀,端莊慈祥,風雍華貴,落落大方。
114、花王神:花業——姆六甲,從花朵中生出來。
她的屋後是一座花園,每個來世的人都是由其花傳世。
沒有生育的婦女,農歷二月十二「花朝」都到野外求花。
115、李昂:年畫業——唐文宗,恭儉儒雅,喜歡讀書,引發「甘露之變」。
李昂首印歷書下發民間指導農耕,年畫等應運而生。
116、張小泉:剪刀業——明末安徽黔縣人,在杭州生產祖傳剪刀,乾隆年間為貢品。
117、周莊王:說書業、曲藝行——東周國君,傳說他的母親病了,他為母講賢。
118、韓毒龍:糧店業、米行——封神榜中的增福神,商紂上大夫楊任的部下。
與薛惡虎都有能夠變出糧食的法器。
119、韓信:糧倉、米行——投靠劉邦後,曾任糧倉管理員的頭頭「治粟都尉」。
120、伯樂:獸醫業——春秋時代掌管畜牧獸醫的官員,還是一位善用針灸治馬病的獸醫。
與他齊名的還有相馬能手九方皋和相牛能手寧戚。
121、張王、陸相公:孵化業——宋代高郵人,他們在打葦草時發現一隻正在抱窩的野鴨被蛇纏死,就把鴨蛋放在懷中孵出小鴨,養成家鴨,從此鴨就不會抱窩了。
122、馬援:當鋪業——東漢軍事家,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過著清簡的生活。
123、媽祖:航運業——工拜天上聖母為護航女神
124、哪吒:自行車行——神話英雄,托塔天王第三子,風火輪是其法器。
125、大禹:水利業——姓姒,上古治水英雄,五帝之一。
126、伯益:牧業、狩獵——黃帝後裔,擅長畜牧狩獵,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管理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
後來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封他為侯爵,賜封「贏」姓。
127、孔武子:武術業——《金枝欲孽》里御前侍衛,其實取意「孔武有力」,表示甚武而有力,並不是指人。
128、趙慨:燒窯業——東晉時人,傳說是景德鎮制瓷師主、瓷祖。
143、胡令能:秤匠、錫匠、銅匠——唐詩人,圃田(河南中牟)隱者,少為負局鎪釘之業(修補鍋碗盆缸),人稱「胡釘鉸」。
129、葛梅二仙:染業、紡織業、變戲法——葛玄,三國吳人,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苦修成仙,稱葛仙翁;梅福——西漢南昌縣尉,王莽篡政乃遁避塵世求道。
葛梅二仙傳葛洪。
130、皋陶:法官——皋城(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東夷族首領,偃姓。
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
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先於禹而亡故。
131、祝融:花炮業——相傳帝嚳時,在有熊氏之墟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
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132、灶君:飯館茶樓業——灶王爺,臘月23各地都有朝拜。
133、李畋:花炮業——唐瀏陽人,世代花炮飲水思源,始祖李畋功照千秋。
134、鍾三郎:僕役業、服務業——玉皇大帝封的神仙,專到凡間普救開店鋪、做生意的長隨。
清朝偽稱前明「朱三太子」的人拉起了一個鍾三郎教。
135、白衣觀音:玉器行——觀音菩薩化身之一,身穿雪白衣裳。
以此取意白玉無瑕。
136、柳庄:星相業(八字)、算命業——清朝袁柳庄,名袁珙,編《柳庄神相》。
137、青苗神:菜商——形如大布袋,每次翻折乃一頭著地,行動緩慢沉重,邪魔妖魅,保護田苗。
古書無記載,見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138、周靈王:珠寶行——來自「碧血丹心」傳說,靈王把萇弘放逐到楚國,萇弘為表忠心剖腹自殺。
蜀人哀其忠烈,將其血用木匣收藏埋在地下,三年後打開已化為碧玉。
139、有巢氏:建築業、手工業——上古神化人物,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由穴居到巢居。
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
140、昆吾氏:制陶業——祝融後代陸終的長子,居楚國,傳說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
《說文解字》中說,「昆吾,圜器也」。
141、孟公孟姥:行船業——或雲冥公冥姥,因玄冥也,冥孟聲似。
卜吉,即以肉祠船神,呼為「孟公孟姥,其來尚矣」。
《船神記》雲,船神名馮耳,下船三拜三呼除百忌。
142、堯、丹朱:圍棋業——丹朱是堯的兒子,知其不肖而讓位於舜。
傳說堯看到兒子丹朱不夠聰明,便發明圍棋,教他圍棋以啟智。
143、蕭何:衙門胥吏——漢代劉邦相,制定各種律令,成為文官楷模。
144、宋慈:法醫——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145、白虎神君:磨坊——白虎天性屬水,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
146、師曠:吹鼓手——春秋時期晉國樂師,《陽春》、《白雪》出其手。
147、盜跖:強盜小偷業——指一個名叫跖的大盜,莊子《盜跖》寫了三個寓言故事,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
148、梓潼帝君:刻字印刷——晉朝張亞子,道教主宰功名、祿位之神。
玉帝命梓潼帝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稱梓潼帝君。
有功名則金榜題名,刻字印刷而告之。
149、和合二仙:扇子商——唐代人,寒山和拾德,雍正封寒山為「和聖」,拾德為「合聖」。
民間將其神化,主婚姻和合。
婚姻和諧則善子,諧音「扇子」。
150、西施:香粉店——春秋美女,其意不言自明,多有附會。
追問
一半兒是神話,再發點兒史實人物
Ⅱ 朱元璋時期,文字獄多嗎﹖
還算是比較多的。文字獄開始大興,正是從朱元璋開始的。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做過乞丐、和尚、並參加過農民起義軍。
所以他對文字特別敏感,疑心非常重。對賊、寇、禿之類的字眼有異乎尋常的敏感,總懷疑別人在罵他,進而殺人。
不過朱元璋的文字獄與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不同。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更多的是傾向於族與族之間的文字獄,而朱元璋傾向於個人的文字獄。
舉例如下:
最著名的當屬徐一夔祝賀朱元璋即位的賀表。
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朱元璋大怒:「『光』意思是沒有頭發,『生』與『僧』同音,意思是罵我做過和尚。『則』與『賊』音近,意思是我做過造反的賊。」於是殺了徐一夔。
其他案例:
翰林編修高啟作詩:「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腰斬。
御史張尚禮作詩:「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下獄死。
僉事陳養浩作詩:「城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兗州知府盧熊把「兗」錯寫成「袞」,被明太祖視為不敬,斬。
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門」字少最後一勾,被視為阻礙納賢,斬。
僧人一初作詩:「見說炎州進翠衣,羅網一日遍東西」「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被懷疑抨擊明太祖刑法太苛,斬。
僧人來復作詩:「金盤蘇合來殊域,...自慚無德頌陶唐」,「殊」字被視為「歹朱」並罵太祖「無德」,斬。
朱元璋私游一寺,見壁上有詩「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大怒,將全寺僧人都殺了。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則」與「賊」同,被視為罵太祖起兵當過賊,斬。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斬。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斬。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
澧州學正孟清作《賀冬表》中有「聖德作則」,斬。
陳州府學訓導周冕作《萬壽表》中有「壽域千秋」,斬。(《朝野異聞錄》)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作《謝賜馬表》中有「遙瞻帝扉」,被視為「帝非」,斬。
祥符縣教諭賈翥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象魏」,斬。
台州訓導林雲作《謝東宮賜宴箋》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法坤」與「發髡」同,「藻飾」與「早失」同,斬。
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同,斬。
Ⅲ 古代女子的頭飾變化
古代漢族婦女頭發都挽成髻。髻形有雙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飛天髻等類。具體名稱則有數十種,如叢梳百葉髻、雙環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寶髻、花髻等。發髻上的飾物則有梳、篦、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細、搔頭、珠箍、珠冠、鳳冠,以及金銀珠玉精製的鸞鳳、采翟、珠滴、珠牌等。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12樓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13樓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以前看到的著名的「王菲髻」就是來源於此。
14樓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 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15樓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17樓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Ⅳ 古裝是什麼樣子
冠服制度大約初步確立於夏商時期,至周趨於完善,在此之前,男子一般都長發披肩,或稍加系束,或梳成辮發,頭戴冠巾。而女子發式略同男子。至於剃發,則是一種刑法,叫髡。此時的冠服制度已成為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分別等級尊卑的東西,標志著權力和等級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種飾品逐漸成為服飾發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冠服制度進一步納入禮治范疇,成為禮儀的表現形式,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等級制度。這個時期的衣服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多為小袖,長至膝蓋,下裳為前後分制,兩側各有一條腰間用絛帶系束。但在戰國時期,服飾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岀現。深衣在漢網上看了許多模特所穿的範例,就無需多言。胡服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游牧與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軍力,首先改胡服作戎裝,由此胡服一時相沿成風,這便是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一次大變革。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靣深刻影響,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服飾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二次大變革。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主要是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當時一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醉心於褒衣博帶式的漢族服飾,開始穿著漢族服飾;同時在北方少數民族遷居中原、民族雜處的現實情況下,廣大漢人也逐漸穿著少數民族服飾。從此,原有的深衣形制在民間日益消亡,胡服開始盛行。用巾帛裹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受衣袪約束的衫。少數民族男子則是緊窄的褲褶和裲襠。漢族婦女服裝初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流行假髻。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衫裙外,也穿褲褶和裲襠。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與常服同時並行。法服即傳統的禮服,冠、冕、衣、裳之類的;常服又稱公服,即一般性的正式場合所穿著的衣服,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品色衣至此已形成制度。平民則多著白衣,婦女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角梳篦的。貴族婦女面部化妝成額黃、花鈿、妝靨等。女服主要為裙、衫、帔。由於唐代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文化交流中採取廣采博收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所以我們經常能在影視中欣賞到唐朝貴族婦女那種以展示女性形體和氣質美的薄、露、透特點。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南北交流)不同,這次是東西交流。
宋朝服飾大體沿襲隋唐舊制,但因宋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之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的軟腳襆頭這時已演變為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與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則戴頭巾。宋代男子服飾仍以圓領袍衫為主。婦女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蔚然成風,女裙較唐時窄,且有細褶,「多如眉皺」;衫多對襟,覆在裙外。
遼朝服飾與漢服並行,契丹族男子髡發,穿皮袍皮褌,女子面部常飾佛妝,著直領左衽團衫,拖地長裙。金大體保持女真族服飾,盛行保護色裝。男子通常梳辮發,裹皂羅巾,身穿盤領窄袖衣,烏皮靴。女子辮發向上盤髻,服裝以襜裙為主,法定服飾初承遼制,後吸納宋朝服飾特點,形成女真、契丹、漢族三合一的特色。元滅南宋後,等級森嚴,在服飾上多有禁制。帝王、大臣朝會時,一律穿同一顏色連體緊窄的質孫衣,以質地精粗不同區分等級。夏服、冬服也各有定製。貴族滿身紅紫細軟,以寶石裝飾為榮。婦女一般戴皮帽,穿左衽窄袖織錦女袍,著靴。其最具特色的便是姑姑冠。它上寬下窄,像個倒置的花瓶。蒙古族男子皆剃婆焦,戴皮帽,著右衽翻領皮襖,穿靴。此三朝戎服以便於騎射為特色。
明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法服大體同於唐朝,祗是進賢冠改成了梁冠,並增加了忠靜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並以其所綉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不同,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岀等級限制的嚴格。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額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兩朝,但內衣有小圓領,頸部加紐扣。衣身較長,綴有金玉墜子,外加雲肩、比甲(大背心)等。
清兵入關,為鞏固其在中原統治計,強制施行「剃發令」,那句名句「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也就是在此時誕生的,並相繼制定了官民服飾制度、服色制度。結果導致了傳統冠服制度最終消亡的開始,形成滿族服飾的一統地位,從而岀現了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四次大變革。清代男子一律剃去額發,後拖長辮,服裝有袍、襖、衫等形制。官員穿開衩箭袖長袍,外著朝褂,胸背各綴一塊補子,上綉文飾用以區別官員品級。此外,還用帽頂飾物質地的優劣來表示官員品級的不同。女子則滿漢並存,滿族女子梳辮或髻,或「兩把頭」、「大拉翹」。著旗袍,外加坎肩,穿高底鞋。漢族女子仍上著衫、襖,下著裙、褲。這一形制到辛亥革命爆發,男子紛紛拋棄長袍馬褂,剪掉長辮而著中山裝或西裝,婦女蜂起剪去長發而穿起西洋化的旗袍,長不過膝的裙裝,從而掀起中國服飾史上又一次更大的變革。至此服飾的發展重新回到了自由的狀態。
你也可以看一下沈從文先生編著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Ⅳ 古代美女的頭飾(描寫)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我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發,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國古代女子,很會裝扮自己,僅就頭飾一項,精巧、華美、漂亮的飾品就數不勝數。展開2005年9月發行的《洛神賦圖》郵票細細欣賞,就可以看到,畫面上的洛神和路間的女子們,都是「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干」,綽約漂亮,風采迷人。不說別的,僅就古代女子那一頭閃著金光、搖晃珠色的釵簪步搖,就夠讓現代的人們好好看看的。
古代女子將頭發綰成髻鬃,就要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鬃鬆散墜落。這種辦法既實用,也美觀,久而久之,這些用來固定頭發的東西,就漸漸演化成一種飾品,美化著古代女子。在表現我國古代繪畫、文學、民間傳說、戲劇等題材的郵票上,這些形式繁多的頭飾,盡管不可能一一細分出來,形成清晰的感性認識,但都可以窺斑見豹,有所認知和了解,如T69《紅樓夢——金陵十二釵》、T82《西廂記》、T87《京劇旦角》、T89《簪花仕女圖》、1995-8《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等。
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頭飾就是簪和釵。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1984年發行的T89《簪花仕女圖》郵票上,那些雍容華貴的古代女子頭上的花飾,就是用這種簪固定的。
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的,其形制在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可以較清晰地看到。此外,其它一些有古代女子出現的郵票畫面上,如T82《西廂記》、T99《牡丹亭》以及《聊齋志異》等郵票上,釵也常常隱約可見。五代五鎬《中華古今注·釵子》記載:「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T82《西廂記》小型張的邊飾上,墜於釵上之物,即為步搖。「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給人以無限遐想和神思。
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除簪和釵之外,梳頭用的梳和蓖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頭上的飾品。梳、蓖是用竹木、玉石、象牙、金銀等材料製成的梳頭工具。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早在四干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了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非常重視,梳蓖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蓖不離裹,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插蓖的風氣,自魏晉至唐代尤盛。對此,元稹《恨妝成》中的「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中的「歸來別施一頭梳」,唐代詩人李賀《秦宮》中的「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等名句,均可謂最有力的佐證。
古代女子十分講究美容,鈿花便是她們美化頭部的時髦飾品。「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鈿通常用金、銀、玉、貝等做成花朵開狀,用時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就能起很好的美化裝飾作用。
鳳冠是最為華貴精美的古代女子頭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其上一般都鑲滿珠寶、鑽石,價值連城,非一般人家的女子所能用,大多為皇宮貴族的後、妃們佩戴。鳳冠的形制,我們可以從紀94《梅蘭芳舞台藝術》郵票及小型張、T87《京劇旦角》等郵票有所了解。
總之,古代女子頭飾是我國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現在,崇尚簡潔的女子們雖然早已不再佩戴像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揚棄地發展成現代簡單、樸素、大方的「簪釵」發夾了。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頭飾也將會不斷發生新變化,將頭飾文化繼續繁榮發展與傳承下去。
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圖1)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圖2)
圖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鑲玉步搖(右下為步搖上所鑲玉片紋飾)
圖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銀步搖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圖3)
圖3—1唐代銅梳(湖南長沙紙圓沖出土,根據殘物復原)
圖3—2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圖4)
圖4—1琉璃制寶鈿(江蘇新海連市海州東門外五代墓出土實物拓片)
圖4—2團花金鈿(傳世實物,現藏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4—3折枝花形金鈿(廣東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Ⅵ 古代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師爺
我們經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其實這里的「三百六十」肯定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只是古人經常使用的一種指代,用來形容行業很多的。而很多行業其實也一直都延續到了現代,依然存在,有些行業則是古代沒有的,是現代環境之下逐漸發展出來的。那麼你知道,在一些很古老的行業當中,它們各自的祖師爺分別是誰嗎?三百六十行每一行在古代的祖師爺分別是誰,他們又是如何成為這一行的祖師的呢?
「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據《清波雜錄》所載,我國唐代社會的主要行業為「三十六行」,即:肉肆、宮粉、成衣、玉石、珠寶、絲綢、紙、海味、鮮魚、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鐵器、顧綉、針線、湯店、葯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驛傳、棺木、皮革、故舊、醬料、柴、網罟、花紗、雜耍、彩奧、鼓樂、花果等。
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由此可見,「七十二行」是一個虛指數,今天人們常說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並非具體數字。事實上,社會行業的分工已遠不止七十二行。
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各行的祖師爺都有誰,說起來都是有歷史的。
建築業(竹木泥瓦匠):春秋魯班。
公輸氏,名般,春秋時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故稱魯班。曾創造攻城的雲梯和磨粉的石豈 ,又相傳曾發明木作工具。舊時建築工匠尊奉為祖師。
農業:神農氏(後稷)。
神農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
裁縫業:軒轅氏(黃帝)。
軒轅為復姓,即黃帝。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祖師。
蠶絲業、紡織業:嫘祖(黃帝妻子)。
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織布業:黃道婆。
黃道婆又稱黃婆,元代女紡織技術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染坊業、洗衣業:梅葛二仙(西漢梅福、東晉葛洪)。
梅葛,就是梅福與葛洪的合稱。他們都曾是煉丹的方士,而煉丹與印染原料有些關系,據說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冶鑄業(鐵、銅、銀匠):春秋老子(太上老君)。
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教育業:孔子。
孔子,春秋魯國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商業:趙公明、(春秋范蠡)。
趙公明即趙玄壇,亦稱趙公元師。道教所奉的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餐飲業:春秋易牙。
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也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
釀酒業:夏朝儀狄、(夏朝杜康)。
傳說中儀狄或杜康皆為酒的創始人,如果非要說個區別就是: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則是高梁酒創始人。
火腿業:宋朝宗澤。
抗金名將宗澤是浙江金華義烏人,他一次帶著家鄉腌制的豬腿進獻給宋欽宗,咸豬腿肉色、香、味俱全,因為色澤鮮紅如火,宋欽宗就賜名「火腿」,從此火腿成了貢品。
豆腐業:西漢淮南王劉安。
劉安為劉邦之孫,襲封淮南王。在其熬制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鹹菜業:秦始皇。
據說修築萬里長城時,秦始皇想出將青菜變鹹菜的辦法,解決了民工長期吃菜的問題。
饅頭業、糕餅業:三國諸葛亮。
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征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麵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糕點業:聞仲。
武王伐紂,紂王派太師聞仲率兵抵禦,聞仲製作了一種甜味糕餅,作為行軍干糧。後來這種餅傳到民間,就被叫做太師餅。聞仲也因此被糕點業供奉為祖師。
烤鴨業:朱元璋。
話說朱元璋稱帝後定都南京,他酷愛吃鴨肉,但水煮、紅燒、清蒸的鴨子吃多了便覺得膩煩,整日悶悶不樂。宮廷御廚們絞盡腦汁,改變了傳統烹制方法,採用果木炭火掛爐烘烤,使鴨子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
涮羊肉業:忽必烈。
據說忽必烈南下作戰,戰斗間歇時忙著吃飯,廚師來不及做傳統的燉羊肉,就將羊肉切薄片用沸水涮,發現味道甘美異常,從此流傳開來。
飯館茶樓業:灶君、塋惑真君。
旅館業:三國關羽。
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理發業:呂洞賓。
八仙之一。相傳唐京兆人,因曾在江淮斬蛟,後人尊其為理發業祖師。
澡堂業:智公禪師。
志公,又稱智公,史有其人,是南朝時高僧寶志禪師,世稱志公和尚。北京澡堂業為修腳匠所創,修腳匠奉志公為祖師,故澡堂業也奉志公為祖師。
旅遊業:明末徐霞客。
徐霞客,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
中醫業:戰國扁鵲、三國華佗。
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
中葯業:明朝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明代傑出醫學家。著成《本草綱目》等多部醫書。
中醫內科:唐朝孫思邈。
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葯王」。
中醫外科:三國華佗。
華佗名甫,字天化,曾創制麻沸散(麻醉葯)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
中醫針灸:北宋王唯一。
王唯一,宋代針灸學家,又名王惟德,設計並主持鑄造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合可分,體表刻有針灸穴位名,用於教學和考試。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醫婦產科:唐代陳靖姑。
陳靖姑,小名陳十四,福建省漢族民間稱之娘奶、奶娘、夫人奶、臨水夫人、陳奶夫人、順天聖母等。陳靖姑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膏葯行業:李鐵拐。
八仙之一,因為傳說他背上的大葫蘆里保存著神奇的丹葯。所以後來中國社會上從事膏葯行業的人就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師。
獸醫行業:春秋伯樂(孫陽)。
孫陽是春秋中期伯樂,善相馬。
制筆業:秦朝蒙恬。
蒙恬,秦名將。傳說曾改良過毛筆。
造紙業:東漢蔡倫。
蔡倫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印刷業:北宋畢升。
畢升,中國古代發明家,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
畫畫業:唐朝吳道子。
唐朝開元道士,擅長作詩作畫。
文具書店業: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黃帝之子,名揮,善於造弦張網因而以張為姓,累世托生為儒,曾輔佐周公,留心經典,文采斐然,深受天下學子文人崇敬。
硯墨業:春秋子路(孔子學生)。
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堪輿數術命相業、算卦行:春秋鬼穀子。
因鬼穀子精於占卜算測,便被算命先生奉為祖師爺。
人相業:風後氏。
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業:麻衣仙。
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相面行:明朝劉伯溫。
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風水行:東晉郭璞。
郭璞,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
燒窯業:女媧娘娘。
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漁業:西周姜尚。
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水產業:龍王。
美容業:清代李漁。
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娼妓業:管仲
管仲首創市妓和妓院, 成為娼妓制度的創始人。
叫化業:五代•南唐韓熙載。
韓熙載愛扮作乞丐,到各妻妾房前乞討。
僕役業:鍾三郎。
銀樓業:歐岐佛。
銀行業、典當行:趙公明。
茶業:唐代陸羽。
陸羽,唐復州竟陵人,字鴻漸。性詼諧,閉門著書,不願為官。以嗜茶著名,並對茶道很有研究,視為「茶神」。
針業:劉海。
爆竹業:馬鈞。
玉石業:白衣紳。
玉器行師:丘處機。
丘處機是中國古代琢玉名人。
檳榔業:唐代韓愈。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屠宰業: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 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竹篾業:綠衣人。
竹匠:泰山、張班。
銅鐵業:氈探老祖。
白鐵匠:白雲老祖。
皮鞋業:戰國孫臏。
孫臏雙腳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撐起來。於是就設計了一種類似於高腰皮靴的鞋,也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
修腳匠:智公禪師陳七子。
相傳,智公禪杖上掛有修腳刀具,曾為佛祖釋迦牟尼、達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過腳、治過足疾。
陳七子幼年拜理發業祖師羅祖學藝,因貪玩嬉鬧使師尊大為發火,一怒之下摔壞了他的剃刀,並罵道:「你玩呱嗒嗒去吧」!陳七子只好用半片剃刀為人修治腳疾,後來得真人指點手藝愈精,由此創下修腳這一行。
皮匠:白頭佛。
磨刀匠: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扎彩匠:置公禪師。
制陶業:寧封子。
油漆業:虞氏。
雕漆業:俞伯牙。
泥塑、麵塑業:女媧。
裘皮行、熟皮業:比干。
梳篦行:赫連、陳七子、張班。
糖坊:鄒和尚。
牲口牙行:馬神。
花行、花農:花王神。
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花炮行業:祝融。
干鮮果行:王母娘娘。
果農果商們要供奉王母娘娘,是因為說她有兩件寶貝,一是不死之葯;一是吃了能長生不死的仙桃。
糧倉祖師:西漢韓信。
歌藝業:唐代老郎神。
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戲曲業: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也因此,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評(說)書業:明末柳敬亭。
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曲藝行:周莊王。
相聲行:西漢東方朔。
東方朔因幽默詼諧,敏捷機智,善於調笑娛人被相聲界後人供奉為祖師爺。
說唱道情:張果老。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游四方,宣唱道情。
音樂行:洪涯(白眉神)。
戲法、雜技行:呂洞賓。
皮影戲祖師:西漢李少翁。
木偶戲祖師:西周偃師。
吹鼓手祖師:春秋師曠。
武術行:明朝張三豐。
小偷祖師:北宋時遷。
時遷在梁山被封為軍中走報機密步軍頭領,人們說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為「地賊星鼓上蚤時遷」,難怪盜賊要奉他為祖師爺了。
媒婆祖師: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傳說中的神仙,是專管人間婚姻之神。
司法、牢獄祖師:皋陶。
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的長子少昊(玄囂)的後裔,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Ⅶ 求成語名和解釋!!
1.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招展:迎風擺動。常用來形容婦女打扮得十分艷麗。
2.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 黯然神傷:形容心中傷感,情緒低落。
5. 故弄玄虛: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騙手段
6. 嘔心瀝血:形容費盡心思。
7. 想入非非: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實際,胡思亂想。
8. 不速之客:指沒有邀請自己來的客人。速:邀請。
9. 人聲鼎沸:人聲喧鬧的意思。鼎:古代一種三足兩耳的鍋。沸:水開。鼎沸:本意是鍋里的水燒開了,發出響聲。
10. 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考慮的意思。
11. 流光溢彩:形容色彩豐富,光亮奪目。
12. 人跡罕至:少有人來。跡:足跡。罕:稀少。
13. 隨聲附和:別人說什麼,自己跟著說什麼。形容沒有主見。
14.奔走相告:一邊奔跑,一邊告訴別人。
15.一張一翕:形容呼吸時一張一合。
16.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際。
17.相映成趣:互相襯托。
18.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19.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裡感到悲傷。懷: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22.手足無措:形容舉動慌亂或沒有辦法應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襲發生,來不及防備。
24.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覷:看
25.飢腸轆轆:形容非常飢餓。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28.碌碌無為:平庸,沒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風:指戰爭的可怕與殘忍。
30.取義成仁:即捨生取義,取:選取。義:正義。
31.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十分珍惜。敝:破舊。珍:貴重愛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當作幕,把大地當作席。
33.天壤之別:比喻差別極大。壤:地。
34.彈指而過: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彈一下手指頭就過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
36.才華橫溢:形容很有文藝才能,並顯露出來。
37.深惡痛疾:厭惡、痛恨到極點。惡:厭惡。疾:痛恨。
38.振聾發聵:發出很大的響聲,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聵:耳聾。
39.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
40.溘然長逝:突然死去。
41.抑揚頓挫:形容聲音高低轉折、和諧悅耳。
42.自出心裁:出於自心的創造和裁斷。
43.杳無消息:遠得不見蹤影,沒有消息。
44.巧妙絕倫:靈巧高明,超過尋常的,沒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形容描繪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優美而不粗俗。雍:和諧。
47.錯落有致:交錯紛雜,富有情趣。致:情趣。
48.渾然一體:完整不可分割地構成一個整體。
49.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
50.錯綜復雜:形容頭緒繁多,情況復雜。
51.千頭萬緒:形容事情頭緒很多。緒:事情的開端。
52.不無裨益:不是沒有益處。
53.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54.孜孜不倦: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
55.無邊無垠:寬闊沒有邊際。垠:界限;邊際。
56.坦盪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坦盪:寬廣平坦。
57.潛滋暗長:暗暗地不知不覺地生長。滋:生出。
58.旁逸斜出:(樹枝)從樹乾的旁邊斜伸出來。
59.縱橫決盪:縱橫馳騁,沖殺突擊。
60.盪然無存: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消失,一點也不存在。
61.不可名狀:不能用語言形容。名:說出。
62.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63.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
64.改邪歸正:不再做壞事,走向正路。
65.氣勢恢宏:形容氣勢極其雄偉。恢宏:廣大,寬廣。
66.心腹之患:比喻致命的禍害。心腹:喻要害。
67.生靈塗炭: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塗:泥沼;炭:炭火。
68.放盪不羈:行動隨便,不受約束。放盪不受拘束;羈:約束。
69.安然無恙:平安無事,沒有遭到損害。恙:病。
70.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曠:空闊;怡:和悅愉快。
71.撲朔迷離:比喻事物錯綜復雜,難於辨別。
72.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73.開卷有益:讀書就有好處。
74.躍然紙上:形容活躍地呈現在紙上。
75.無精打采:形容不高興、不振作。采:精神;神色。
76.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來談論或看待。
77.大事渲染:大力誇張形容。事:作;渲染:繪畫方法,引申為誇張形容的意思。
78.聲名狼藉:形容名聲壞到了極點。狼藉:亂七八糟。
79.習以為常:長期都這樣,就把它當成了常規。
80.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81.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82.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比喻事情終止。偃:放倒。
83.甘拜下風:真心佩服。比喻自願承認不如人家。甘:甘願、樂意;下風:風向的下風。
84.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
85.拈輕怕重:接受工作時挑揀輕易的,害怕繁重的。拈:用手指拿東西。
86.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87.見異思遷:看到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本課指不安心工作,事業心不強。異:另外的;遷:變動。
88.精益求精:好了還要求更好。益:更加。
89.滔滔不絕:形容話很多,連續不斷。滔滔:波浪滾滾。
90.投機取巧:指用狡猾的手段謀取個人利益。
91.通宵達旦:從天黑到天亮。
92.為富不仁:有錢而心狠,殘酷地剝削、壓迫窮人。
93.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94.不輟勞作:不停止勞動。輟:停止。
95.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可想。
96.無獨有偶:形容罕見的事物不只一件,居然還有和它同時出現的。
97.見微知著:看到一點苗頭,就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微:微小;著:明顯。
98.司空見慣:表示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99.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沖:要沖。(重要道路會合的地方)
100.包羅萬象:內容豐富,應有盡有。
101.老態龍鍾: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102.嗟來之食:今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03.拍案而起:拍著桌子憤怒地站起來。
104.懲前毖後:把以前的失敗作為教訓,使以後不再重犯。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105.屢見不鮮:多次見到,已經不新奇了。鮮:新奇。
106.不攻自破:不用攻打,自己就潰敗了,形容防禦薄弱,不堪一擊。
10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腐臭,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戶樞:門軸;蠹:
108.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盡管意見不完全正確,提意見的人並沒有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錯誤,也可以拿聽到的話來警惕自己。
10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這個缺點就改正,沒有就在以後注意。
110.奼紫嫣紅:形容各種好看的花。 奼:美麗。 嫣:嬌艷。
111.(精神)矍鑠: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樣子
112.挑撥離間:在人與人之間搬弄是非,製造隔閡,使互相猜忌,產生矛盾。 挑撥:搬弄是非,引起糾紛。離間:拆散,隔開。(課文中:搬弄是非,引起糾紛,破壞團結。)
113.聲色俱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顯得非常嚴厲
114.秉燭夜談:點著蠟燭深夜交談。 秉燭:拿著點著的蠟燭。
115.才疏學淺:見識不廣學問不深。 疏:粗,空虛。
116.深居簡出:平日老在家裡呆著,很少出門。 簡:少
117.終南捷徑:指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118.自命不凡:自以為不平凡。形容高傲自負的樣子。 自命:自認為。
119.循序漸進:按一定的順序逐漸推進。 循:按照
120.舉一反三:舉出一件或一方面已知的事理,可以退之與其同類的許多事理。 反:推演
121.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得危險的事
122.風燭殘年:比喻臨近死亡的晚年(風燭:風中之燭)
123.不可救葯:病重到不可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得沒有法兒挽救(葯:治)
124.大步流星:形容腳步邁得大,走得快。
125.月朗星稀:月光明朗,星星稀少。
126.無緣無故:沒有什麼原因,平白無故
127.變賣典質:典質:用土地、房屋或其它東西作為抵壓向人借錢。
128.碌碌無為:平庸無能,無所作為。
129.成群結隊:指聚集到一起,形成了隊伍
130.就地取材:在當地選取材料。就當地選用人才。
131.鄭重其事: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132.世人矚目:世界上的人都注視(目)。
133.逞強施威:顯示自己能力強,施展威風。
134.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也說懸心吊膽。
135.滿腔義憤:充滿心中,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
136.節衣縮食:省吃省穿,泛指節儉。
137.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138.報仇雪恨:採取行動,打擊仇敵,洗雪仇恨。
139.妄自尊大:狂妄的自高自大。
140.不攻自破:不用攻打,自己就潰敗了,形容防禦薄弱,不堪一擊,也指論點活情節漏洞百出,經不起反駁。
141.百廢待舉:許多荒廢了的事情都等待著去做。
142.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拒絕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143.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極點。疾首:頭痛。
144.疾風知勁草:疾:急速,猛烈。
145.荼毒生靈:殘害人民。荼毒:毒害、殘害。生靈:人民。
146.富貴不能淫:不為金錢地位所迷惑。淫:迷惑。
147.貧賤不能移:不因貧窮低賤而改變志向。移:改變(志向)。
148.威武不能屈:在權勢、壓力面前不屈服。屈:屈服。
149.旁徵博引:為了表示論證充足而廣泛地引用材料。
150.振振有辭(詞):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說個不休。
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知道哪些祖師爺呢
古語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
「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
現在我們說的「三百六十行」是從唐朝對社會行業的分工發展而來。唐朝將社會行業分為三百六十行,包括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葯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綉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采輦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等。
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各行的祖師爺都有誰?
94、小偷祖師:北宋時遷
時遷在梁山被封為軍中走報機密步軍頭領,人們說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為「地賊星鼓上蚤時遷」,難怪盜賊要奉他為祖師爺了。
95、媒婆祖師: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傳說中的神仙,是專管人間婚姻之神。
96、司法、牢獄祖師:皋陶
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的長子少昊(玄囂)的後裔,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Ⅸ 文言文禮論的翻譯
原文出自《荀子·禮論第十九篇》,即:
原文大意:
禮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人生下來就有慾望,如果不能滿足他的慾望,就會有所索求,如果索求無度,沒有標准,就會發生爭斗。有爭斗就會產生混亂,混亂就會導致窮困。古代的聖王厭惡混亂,就制定禮儀,劃分等級,節制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慾望不會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而物資也不會因為滿足人們的慾望而消耗殆盡,為了物資和慾望兩者相互制約,保持長久的協調發展,這就是禮的起源。
所以禮,就是用來滿足人們的慾望的。肉類和糧食,五味調和,這是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各種香木、香料,是用來滿足人門的嗅覺需要的;精美的器物和華麗的服裝,是滿足人們視覺的需要的;各種樂器奏出動聽的音樂,是滿足人們聽覺的需要的;各式各樣的房屋,這是滿足人們身體的需要的。所以,禮是用來滿足人們的慾望的。
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給養,又要區別給養的差別。這種差別是什麼呢?貴與賤有一定的等級,長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貧與富、卑與尊各有相應的規定。所以,天子乘坐寬闊的大輅車,那蒲席,是用來舒適身體的;放置的各種香草,是滿足嗅覺需要的;塗金的橫木,是滿足視覺需要的;那鈴聲,車子慢行時,合乎《武》、《象》的節奏,車子快行時,合乎《韶》、《護》的音律,這是滿足聽覺需要的;天子龍旗掛有九根飄帶,是顯示天子神氣的;車輪上的卧犀、蹲虎,鮫魚皮製做的馬肚帶,絲織的車簾,車耳上龍圖,是顯示天子威勢的。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輅車的馬匹必須是訓練有素,而且一定要非常馴服,這是為了保護天子的安全。誰懂得那捨生以求名節的人正是用來保養生命的呢?誰懂得花費錢財正是為了保養錢財的呢?誰懂得恭敬謙讓正是用來為了實現安定不亂的呢?誰懂得那禮義規范和儀式是用來培養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們只看見生,這樣的人就一定會死;如果只貪圖私利,這樣的人—定會遭到禍害;如果只是喜歡鬆懈懶惰,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危險;如果只喜歡縱情享樂,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滅亡。因此,如果人用禮義規范自身,那麼,禮義與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隨性而為,那麼兩者都會喪失。所以,儒家可以使人兩者兼得,而墨家則會使人兩者兼失,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區別了。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國的根本。沒有天地,人怎麼生存?沒有先祖,人從哪裡來?沒有君主,天下怎麼太平?這三者缺少一個方面,天下就無法安寧。所以,禮上用來祭天,下用來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這是禮的三個根本。
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把開國之君與天一起祭祀,諸侯不敢毀壞始祖的祀廟,士大夫有永恆的宗法,這是用來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郊外祭天是天子的許可權,社祭只有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則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這是用來區別尊貴卑賤的,只有尊貴的才能祭祀尊貴的,卑賤的只能祭祀睥賤的,應當大的就大,應當小的就小。所以擁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擁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擁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兩代的祖先,靠雙手維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廟祭祀祖先。這是為了區別功績大的,他流傳給後人的恩德大,功績小的流傳給後人的恩德小。
在太廟祭祀祖先,要在樽里盛上清水,俎上放置生魚,獻上不加調味的肉湯,這是尊重飲食的本源。四季時的祭祖,以清水樽為最高祭品,供上清水,再獻上薄酒,先獻上五穀雜糧,而後再供上熟米飯;每月的祭祀,進獻不加調味的肉湯,供上各種美味的食品,這既尊重飲食的本源,也是便於祖先食用。尊重飲食的本源叫做禮的形式,便於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禮儀制度,從而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這就叫做最隆重的禮。所以,酒杯里供上清水為酒,俎上放置生魚,豆中先獻上不加調味的肉汁,這都是上等的祭品,這種做法與太古時代的情況是相一致的。祭祀完畢,樽里的酒不倒盡;喪禮結束後,俎上的生魚不品嘗;三餐之後,不進食;這也是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舉行大婚還沒有去迎親時,祭祀太廟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還沒有進入太廟時,人剛剛死去還沒有換上壽衣時,這些都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天子祭天時大車上素色的絲簾,郊祭時用的麻布帽,喪服中腰間系的麻帶,這也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三年服喪,哭聲沒有曲折,唱《清廟》頌歌,—個人領唱而三人和唱,奏樂時懸掛一口鍾,也崇尚使用拊、膈、瑟等樂器,還在瑟底通孔,使瑟音低沉。這也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
一切的禮,開始時簡略,以後逐漸比較完備,最後達到令人稱心如意的地步。所以,最完備的禮,能夠使感情和禮的儀式發揮的淋漓盡致;其次的是,或者感情勝過儀式,或者儀式勝過感情;再其次,就是又回到了太古時代的情況,它就只注重質朴的感情了。天地由於它而和諧,日月由於它而明亮,四季由於它而更替有序,星辰由於它而運行正常,江河由於它而奔流不息,萬物由於它而繁榮昌盛;人的喜好憎惡由於它而有節制,喜怒由於它而表現適宜;用它來治理臣民,就可以使臣民順從,用它來規范君主,就可以使君主通達英明;世間萬物怎麼變化也不會混亂。但違背了它就會喪失一切。禮的作用難道不是最高的准則嗎?建立完備的禮制,作為最高的准則,天下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對它進行損益。這種禮制的根本原則和具體規定之間互不抵觸,禮的終結和開始互相呼應;禮義制度十分完備,但也有明確的貴賤等級差別,禮義制度極其細密而又合情合理。這樣,天下的人順從它,國家就治理的好,就能安定,不順從它,國家就會陷入混亂;順從禮的人,就能平平安安,不順從禮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遵循禮的國家就能安定,得以保全,不順從禮的國家就會危險,將會滅亡。禮的這些作用,小人是不能深刻理解的。
禮的道理實在太深奧了,那些「離堅白」「合同異」的詭辯,遇到了禮,就把它淹沒掉了;禮的道理確實太偉大啊,那些擅自編造的法制和邪僻淺陋的學說,遇到了它消亡了;禮的道理確實是崇高啊,那些傲慢、放盪不羈,把輕視習俗當作高尚的人,遇到了它就要失敗。所以真正把繩墨放在面前,就不能用曲直來欺騙人了;把秤懸掛在那裡,就不能以輕重行欺騙了;把圓規曲尺放置在那裡,就不能以方圓欺騙人了;君子如果明察禮的內容,就不能用欺詐虛偽的手段來騙人了。所以繩墨是取直的標准;秤是取平的標准;圓規曲尺是方圓的標准;禮,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最高准則。不遵循禮,不實行禮,就叫做沒有原則人;遵循禮,又實行禮,就叫做有原則的士人。用禮指導思考,這叫做能謀慮;能夠堅持禮不動搖,這就叫堅定。既能謀慮,又能堅定,又愛好禮,這就是聖人了。所以,天是最高的;地是最低的;無窮無盡,是寬廣的極點;聖人是道德的極點。所以求學的人,原本就是為了做個聖人,而不是要學做不走正道的人。
禮,以財物作為行禮的費用,用貴賤的不同作為禮儀制度,以祭物的多少不同區別上下,把隆重和簡省作為要領。禮節儀式繁多復雜,表達的情感慾望和所要起的作用簡約,這是隆重的禮。禮節儀式簡單,表達的情感豐富和慾望繁多,這是簡約的禮。禮節儀式和表達的情感相互配合,並行不悖,這就是禮適中的表現。所以,君子隆重大禮,簡省小禮,中等的禮適中。不論是行走、疾飛還是奔跑,君子的一切行動都不應超出禮的范圍,這是君子的范圍界限。如果人的活動都符合禮的要求,就可以稱為士君子了;超越了禮的范圍,就只是普通民眾;如果遵循禮而又能隨意地活動,又都符合禮的要求,就是聖人了。因此,君子品德敦厚,是靠了禮的積蓄;君子心胸寬廣,是靠了禮的深廣;君子品德高尚,是靠禮的高大;英明的君子,是因為禮的透徹。《詩經》中說:「禮義完全合符法度,言行就能適當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禮,對待生死是很嚴謹的。生,是人生的開端;死,是人生的終結;能夠按禮正確的對待生和死,那麼為人之道也就完備了。所以,君子嚴謹的對待生與死,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原則,這是禮義的具體規定。重視人的生存但輕視人的死亡,這是尊重他有知覺,而懈怠人沒有知覺,這是邪惡的人的原則,這是一種背叛。如果用這種行為來對待奴僕和小孩,君子尚且感到羞愧,更何況是侍奉君主和父母呢!死亡,只有一次而不能再來一次,臣下所以敬重君主,子女敬重父母,在這里得到最充分的體現。所以,活著的時候,侍奉不忠厚、不恭敬有禮,這叫做粗野;死去後,喪葬不忠厚、不恭敬有禮,這叫做輕薄。君子鄙視粗野,而以輕薄為恥辱。天子的棺槨有七層,諸侯的五層,大夫的三層,士的二層;其次,他們的衣服被子的多少、厚薄都有明確的規定,棺材上的裝飾也都有所差別,用這些恭敬的裝飾死者,使其生死始終如一,一切都適合人的願望,這就是先王的原則,忠臣孝子的准則。天子的喪事驚動天下,諸侯都來參加喪禮。諸侯的喪事驚動友好國家,大夫都來參加喪禮。大夫的喪事驚動同朝的官吏,士人中的上層人物都來參加喪禮。土人中上層人物的喪事驚動整個鄉里,朋友們都來參加喪禮。普通百姓的喪事,驚動本地方的人,本族的人來參加喪禮。受到刑罰制裁而受赦免的人的喪事,不準聚集同族親屬來送葬,只准許妻子兒女來治喪,棺木只能三寸厚,衣被只用三件,棺材也不能裝飾,只能在黃昏時候埋葬,而不準在白天,下葬時候,親屬的穿戴要和平常一樣,返家,沒有哭泣的禮節,也不穿粗麻布喪服,也不按親疏關系進行守喪,埋葬後,他的親屬都要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埋葬完畢,就好像沒有喪事一樣,這就是最大的恥辱。
禮,謹慎地對待吉凶,兩者互不混淆。當人垂危的時候,用新棉絮在他的鼻子前試探是否還有氣息,就是忠臣孝子也就能確定人的生命垂危了,但這時候,還不能去准備斂葬的物品;雖然他們流著眼淚驚慌害怕,但是仍然希望他能活下來,侍奉活人的准備也沒有停止;人死了,然後才開始准備。所以,即使有準備的人家,也一定要過一天才能入棺,到第三天才能穿喪服服喪。然後就可以去遠方報喪,辦理治喪的物品了。所以,停柩最長不能超過七十天,最短也不能少於五十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遠方奔喪的人才能趕到,許多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各種事情才能夠完成。這樣人們的孝心就盡到了,也表達了子女的孝節,禮節儀式也就完備了。然後,白天通過占卜確定安葬的日期,晚上確定葬地,然後就可以安葬了。在這個時候,那道義上推行的事,誰又能禁止它呢?如果適宜這樣做,誰又能要求停止不做呢?所以,三個月期限的葬禮,它是用三個月的時間仿效生前的陳設來裝飾死者,這並不是為了留下死者來安慰活著的人,而是為了表達尊重懷念的意思。
喪禮要注意:人死以後,就要對他加以整飾,從殯殮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來越遠,時間長了,心情就會逐漸恢復。所以對於死者,如果不加整飾,屍體就會變得醜陋難看,這樣人們就不會哀痛了,距離死者近了,人們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產生厭棄,厭棄了就會怠慢,怠慢了就會不敬重。君主或父母死了,送葬的人既不哀痛也不恭敬嚴肅,那就近似於禽獸了,君子認為這種是可恥的。所以,整飾屍體,是為了避免變形難看;從殯殮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來越遠,就是為了表達尊敬的;喪禮時間長,哀痛的心情才能逐漸平復,這是用來協調活著的人的。
禮,是要做到取長補短,減少多餘的,彌補不足的,既表現出愛慕崇敬的儀式,又養成按禮行事的美德。所以,禮節的隆盛與簡略、音樂與哭泣、安詳愉悅與憂傷哀戚,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禮儀能夠同時採用他們,並能隨時變換使用。所以處理平安吉祥的事情,就儀式隆盛、演奏音樂、安詳愉悅;處理險惡凶災的事情的時候,儀式就簡略、哭泣、憂傷哀戚。所以,禮儀隆盛但不流於妖冶,簡略但不刻薄,音樂禮儀使人安詳愉悅但不放盪懈怠,哭泣哀傷但不傷害身體。這樣的禮儀就恰到好處。所以,人們情感臉色的變化,能夠區別吉祥凶險,辨別貴賤親疏的差異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這樣,就是姦邪的人的行徑了。即使做起來很困難,君子也瞧不起他。這樣就好象要根據飯量吃東西,根據腰的粗細扎腰帶。通過毀傷自己的途徑追求更多的名利,這不是君子所為的,不符合禮義的儀式,不是孝子的真實情感,姦邪的人這樣做,只是另有所圖罷了。所以高興歡樂時候,就容光煥發,憂傷悲苦時候就面色難看,這些都是吉凶喜怒哀樂的情感外在的表現。歌唱時候就歡笑,哭泣的時候大聲啼號,這些聲音反映的是吉凶哀樂的情感。各種食品、飲料的不同,這是飲食所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各種衣服、服飾的不同,這都是衣著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敞亮的房子、深遠的宮室、各種居住設施,這些都是人們居處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吉凶哀樂這些情感,是天生的,至於取長補短,持續它,發展它,增加他,削減它,同類事情,按照慣例盡量辦好,使豐盛完美,使文理情感協調一致,完全可以用來作為千秋萬世的法則,這就是禮。如果不是精心的整飭它,學習它,實行它的君子,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所以說,人的天性,是自然的材質;後天的行為,是隆盛的禮法條文。如果人沒有質朴的天性,那麼人為的加工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加工,人的天性就不能自行完美。人的天性與人為加工相互結合,然後才能成就聖人的名聲,這樣就可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所以,天與地相配合就產生了萬物,陰陽二氣相結合就有了千變萬化,人的天性與人為加工結合就能治理好天下。上天能產生萬物,卻不能治理萬物;大地能養育人類,卻不能治理人類;世間萬物和人,必須依靠聖人才能安排好。《詩經》上說「安撫所有的百神,以及大河與高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喪禮,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來裝飾死者,大致模仿他的生前來為他送別。所以,對待死亡就像對待出生,侍奉死者就像侍奉他還活著一樣,都是遵循禮的規定的。在剛剛死去的時候,要給他洗頭、洗澡、束發、剪指甲,嘴裡放著貝、玉等,就像他活著時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洗頭,就要用沾濕的梳篦梳發三次,如果不洗澡,就要用沾濕的毛巾擦拭三次。在耳朵里塞上新棉,把生米、貝殼放進死者的嘴裡,這些做法與他活著的時候相反。給死者穿好內衣,再加三套外衣,身上系著插笏的腰帶,但不再用鉤束帶。用絹帛蓋住死者的面目,用黑絲巾蒙上死者的眼睛,束起頭發來,是男的不戴帽子,是女性就不插簪了。把死者的名字書寫在旌旗上,放在木做的神主牌前,那麼死者的名字在別處看不見,僅出現在靈柩前。陪葬的有帽子,但沒有包頭發的絲巾,陶制的器皿里不放東西,棺內有席子,但不設床墊,木器不雕刻完全,陶制器物不作成成品,竹葦器物也不能使用,笙竽具備,但不能發出聲音;把喪車埋掉,把馬要牽回,表示這些東西都不再使用。准備生前用的器具送到墓地,就像活著時搬家一樣。那些器具都很簡略,且不齊備,只具粗略的形貌,不需要精細加工,趕著車把這些器物送去埋掉,但拉車的馬及其它東西不埋,這表示那些隨葬的物品不再使用。就像活著的時候搬家一樣,也表示不再使用,這些都是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這些器物只起禮儀作用而沒有實際功用,隨葬品只是貌似而不實用。凡是禮儀,侍奉生者,是為了表達歡樂之情;送別死者,是為了表示哀痛之情;祭祀,則是為了表示恭敬之意;軍事禮儀,是為了顯示威武之勢,這些都是歷代帝王都相同,古今一樣,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是從什麼時代傳下來的。所以墳墓外看像房屋;棺槨就像乘坐的車子;棺木上和喪車的裝飾物就像死者生前使用的門簾帷帳;抗折的外貌,就像人的牆壁、屋頂、籬笆和門戶。因此,喪禮並沒有其他的含義,它是用來彰明生死的意義的,它是用悲哀恭敬的心情送別死者的,最終把死者周全的埋葬。所以,埋葬是為了更好的掩藏死者的軀體;祭祀是為了恭敬地侍奉死者的靈魂;那些銘文悼詞、家譜世系,是為了恭敬地傳送他的名聲。侍奉生者,是為了表示生的開始;送別死者,是為了表示生命的終結。人的生命的開始和終結都侍奉好了,那麼孝子應該盡的義務就算完畢了,這樣也就具備了成為聖人的條件了。
對死者刻薄而厚待生者,就叫做昏暗不明,對生者刻薄而厚葬死者,就叫做惑亂,用活人陪葬,就叫做殘害。大致模擬他的生前來祭送他的死,使人的生與死、終結和開始沒有不盡善盡美的,這就是禮義的標准,儒者就是這樣做的。
要服喪三年,這是為什麼呢?喪禮的規定是由哀情的輕重決定的,區別人們等級,親疏貴賤的禮節,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所以,這是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能更改的原則。創傷巨大的,服喪的時間就要長一些;哀痛更大的,服喪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服喪三年,就是根據哀情的輕重來制定的,它是用來給極其悲痛的感情所確立的最高期限。身穿喪服、手拄喪杖、陋屋守喪、喝稀飯、柴草為席、土塊為枕,這些都表示心情哀痛到了極點。服喪三年,實際只有二十五個月,但哀痛並沒有隨之結束,仍會思念死者,但喪事就要到此而止了。這難道不是因為送別死者要有個終結,活著的人的生活要恢復正常嗎?天地間的萬物,凡是有血氣的,—定都有知覺;然而,有知覺的生物,沒有不愛他的同類的。那些大的飛禽走獸,如果丟失了同伴或是配偶,在一段時間里,必然會反復尋找,經過舊地,就會在那裡徘徊不前,鳴叫不休,然後才離開那裡。小的如同燕雀也會有悲傷的鳴叫一會,才捨得離去。有血氣的生物,沒有再比人聰明得了,所以人對自己父母的感情是不會窮盡的。要依從那些愚蠢、鄙陋、邪惡的人嗎?他們的父母早上死去,晚上就忘掉了;如果放縱他們,那就連禽獸都不如了,他們同人在一起,哪能不發生混亂呢?要依從那些注重道德修養的君子嗎?那麼服喪三年二十五個月就完畢了,時間快得好像快馬從空隙中飛跑過去—樣,可是按照心願去做,服喪就沒完沒了了。所以,古代聖王規定了服喪年月的限制,只要人們合乎禮的規定,就可以除去喪服了。
既然這樣,為什麼有的喪期只有三年的一半呢?對於最親近的父母本來就是以周年作為終止喪禮的時間的。這是為什麼呢?一周年後,天地已經變遷了,四季也循環一次了,天地間萬物都開始重新生長了,所以古代的聖王就以周年來象徵它。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還要服喪三年呢?這是為了使喪禮更加隆重,因而使喪禮加倍,所以就過了兩周年了。然而,還有服喪少於九個月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為了表示這些喪禮不如父母的喪禮隆重。所以最隆重的禮就是服喪三年;其次是中等的喪禮,服喪一年,九個月;三個月或五個月是簡省的禮。上等的禮取法於天,下等的禮取法於地,中等的禮是取法於人的情感,這樣不同等級的人所以能和諧相處的道理就完全體現出來了。所以服喪三年,是為人之道的最高的禮儀。這叫做最隆重的禮義,這是歷代帝王所共有的,也是古往今來都一致的。
君主的喪期是三年,這是為什麼呢?君主是治理天下的主宰,是禮義的本源,是真摯感情和恭敬禮貌的最高的典範,人們都互相遵循而極其推崇他,這難道不可以嗎?《詩經》中說:「和藹可親的君主,就是百姓的父母。」那些君主本來就有為民父母的說法了。父親能生子,但不能養育自己;母親能哺育自己,但不能教誨自己;君主既能養育自己,又善於教誨自己,所以為君主舉行三年的喪禮是很周到的啊!乳母,是喂養自己的人,因此可以為她服喪三個月;養母,是保護自己的人,可以為她服喪九個月;這些君主都已具備,所以要享受三年的喪禮啊!如果這樣去做,國家就能治理好,就會安定,不這樣做,國家就會混亂,這是最完美的禮法制度。這樣去做,國家就會平安,不這樣做,國家就會危險,這是最充分的表達了情感。如果這兩者都具備了,服喪三年來侍奉君主還不滿足,但也無從增加了。所以,社祭就只是祭祀土神;稷祭就只祭祀穀神;郊祭則是把歷代帝王和上天合並在—起進行祭祀。
入殮後要停柩三個月,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為了使喪禮盛大、隆重,以此表達最真摯的感情,同時還要安放死者,遷移死者,使他離開宮室而埋葬到陵墓中去,所以先王恐怕行事匆忙不符合禮儀,因此延長出殯的時間,這樣就會時間充足。所以,天子停柩為期七個月,諸候停柩為期五個月,大夫停柩為期三個月,這樣在他們待葬期間,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辦理相關的各種事務,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辦好喪事了,從而各方面都很完備,禮儀周全。那麼,喪事各方面完備周到就叫做喪禮的原則。
祭祀,是人門思慕感情的真實表達。心情郁悶不舒暢,又不能隨時抒發。所以,在歡欣團聚的時候,那些忠臣孝子就會感動起來,思念君主,想念親人就會表露出來。他們這種思君念親的感情非常強烈,可是由於沒有祭祀禮儀,那它的飽滿的真情就要惆悵地表現不滿足;這樣,他們的心意和思慕的情感就會悲哀而不愉快,他們在禮節方面也是欠缺而不完備。所以,古代的聖王就為此制定禮儀,於是尊敬君主,孝敬父母的禮義就產生了。所以說,祭祀就是人們思慕感情的真實表達,是忠誠信愛的極點,是禮儀制度的最高表現。如果不是聖人,是不能懂得這一點的。聖人明確地了解它,士君子安心地實行它,百官把它作為職守,百姓把它形成風俗。君子,把它作為治國之道;百姓,用它侍奉鬼神。所以,鍾鼓管磐,琴瑟竽笙等樂器和《韶》、《夏》、《護》、《武》、《溝》、《桓》、《箭》、《象》等古樂、古歌,這是君子用來表達感情變化的禮儀形式。穿喪服、拄喪杖、住陋屋、喝稀飯、柴草為席、土塊為枕,這是君子用來表達感情變化和悲痛的禮儀式的形式。軍隊中有一定的制度,刑法有一定的等級,沒有不與罪名相稱的,這是君子被他所憎惡的事情感動了從而用來表達這種感動的禮法制度。占卜算卦,觀察日期的吉凶,整潔身心,擺好祭祀的席位,獻上犧牲的祭品,向神靈禱告訴願,好像鬼神真來享受一樣。各種物品都取一點來奠祭死者,好像鬼神真的在品嘗一樣。不讓助食的人舉杯向受祭者敬酒,主人親自勸受祭者敬酒,好像鬼神真的在喝酒一樣。賓客離去,主人拜送,返回後換上喪服,歸回原位,哭泣起來,就如同鬼神真的離去了一樣。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樣,侍奉亡者如同侍奉活著時一樣,所祭祀的雖然無形無影,但是這就是禮儀制度。
Ⅹ 七十二行祖師爺(續)
七十二行祖師爺(續)
36、糕點祖師爺——聞仲
聞仲,《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是商朝末代君王紂王朝中的太師。武王伐紂時,聞仲隨軍出征。他用飴糖與炒熟谷粉製作糖餅,風干後作為士兵的軍糧,這是我國糕點的雛形,後來這種餅傳到民間,就被叫做太師餅。聞仲因此也就成為糕點行業的祖師爺。
37、饅頭祖師爺——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好卧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相傳在七擒孟獲平定西南之時,諸葛亮率軍渡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用蒸成麵皮包裹牛羊肉餡的「蠻頭」,以代替「南蠻」俘虜的首級祭祀亡靈。因此成為製造「饅頭」行業的祖師爺。
38、廚師祖師爺——詹王
詹王,相傳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廣水市(原名應山縣)人,出生於戰亂紛飛的南北朝時代,從小機智聰明;長大後擁有精湛的廚藝和仁愛的情懷,為救廚師,詹鼠憤而揭榜上諫隋文帝,讓隋文帝悟出治國安邦之道。為感念詹鼠,隋文帝封詹鼠為詹王,民間尊詹王為廚師福星,餐飲業敬詹王為祖師爺。
39、飯館祖師爺——灶君、春秋易牙
灶君,也稱灶王、灶神、灶王爺、東廚司令,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司飲食之神。民間認為灶君會在舊歷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意願,所以家家都會祭拜灶君,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也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
40、旅店祖師爺—— 孟嘗君
孟嘗君(?—前279年),性田名文,「戰國四公子」之一,以輕財下士著稱。他先任齊相,發展合縱抗秦勢力,後任魏相,轉而聯趙、燕等國,附秦攻齊,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權變之臣。因門下食客數千人,遂成後世旅店業的祖師爺。
41、飲食祖師爺——彭祖
彭祖,一作彭鏗,或雲姓?名鏗,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人。原系先秦傳說中的仙人,後背道教奉為仙賓被帝堯封於大彭。相傳他活了八百多歲。彭祖善於調制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被尊為飲食業的祖師爺。
42、旅遊祖師爺——明末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好霞客,名南直隸(今江蘇)江陰人。先後游歷了十六個省,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他將旅行期間觀察所得,均作詳細記錄,著為《徐霞客游記》。是我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被稱為「千古奇」。
43、木匠祖師爺(建築業)——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約生於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魯國人。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多有發明,如攻城雲梯、磨粉的石豈、曲尺、墨斗、鋸子、刨子,鑽子等,我國的土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爺。
44、玉器祖師爺——丘處機
丘處機(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金朝末年,全真道第五任掌教。著有詞集。據傳說,他早年就掌握了全套琢玉五技藝,故被後人奉為玉器的祖師爺。
45、裁縫祖師爺(裁縫業)——軒轅(黃帝)
軒轅為復姓,尊稱黃帝。中國古代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播百穀草木,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中華文明承前啟後的先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被裁縫業敬為祖師。
46、稱匠祖師爺——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詩人,唐貞元、元和時期人。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因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戥稱為生,人稱「胡釘鉸」。後被稱匠奉為祖師爺。
47、屠宰業祖師爺——張飛、 真武大帝****
張飛(?—221年),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早年以殺豬為業,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排行第三,是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因從事屠宰業,故被該行業奉為祖師。
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48、扎彩業祖師爺——五道真君
五道真君,陰間的神,代表著人死後的靈魂。扎彩藝術起源於喪俗,他講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故扎彩業奉五道真君為始祖。
49、針業祖師爺——劉海
劉海,傳說是晚唐五代人,曾位至宰相。因道士提醒,佯狂歌舞,遠游秦川。最後修道成仙,被道教奉為「北宗五祖」之一,號海蟾子,又被稱為劉海蟾。「劉海戲金蟾」的故事中,有「線過金錢眼」的動作,劉海從此成為針業的保護神。
50、鏢行祖師爺——達摩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被奉為鏢行祖師。
51、紡織祖師爺(織布業)——黃道婆
黃道婆又稱黃婆,松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人,生活在宋末元初。十多歲被賣為童養媳,婚後不堪家庭虐待,隨黃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島崖州。在崖州隨黎族人學習紡織。後回到故鄉教當地婦女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棉紡業的始祖。
52、制陶祖師爺——寧封子
寧封子,又稱龍蹺真人,為古代仙人。據《列仙傳》載,他原為皇帝陶正。其時洪水泛濫,人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無盛水器。寧封偶於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後授黃帝以《龍蹺經》,被封為五嶽真人。
53、梳篦祖師爺——赫連
赫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他琢磨創制梳理頭發的工具,被認為私造「怪物」而問成死罪,因得到獄首相助,把木梳送呈嫘祖娘娘,從而使軒轅黃帝洞察冤獄,赦赫連無罪。從此人們尊崇赫連為梳篦業始祖。
54、窯匠祖師爺(治鑄業)——老子(太上老君)
老子,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曾任周朝藏宣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現今社會多個行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
55、竹編業祖師——張班
張班,傳說魯班有個小徒弟張班,既調皮又不用心學藝,魯班一氣之下,把他趕出家門。他只得在竹林邊的洞穴中住下,還用竹子編出了各種生活用品,並編一隻精美的籃子送給師娘,魯班因此傳授給他獨門技藝,後人遂尊張班為竹編祖師。
56、剪刀祖師爺——張小泉
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他使用聞名的「龍泉」銅為原料製成的剪刀,用鋼均勻,磨
57、花炮祖師爺——祝融
祝融,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以火燒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也有人說祝融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58、泥塑祖師爺——女媧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用泥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因此也被傳為婚姻女神。女媧石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
59、會計祖師爺——桑弘羊
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西漢政治家,洛陽人。出生於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後任治粟都尉、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是著名的理財家,被後人敬為會計行的祖師。
60、鹽業祖師爺——蚩尤
蚩尤,山西運城解州人,為九黎部落的酋長。他率領眾多先民開發鹽池,冶銅造器,發展農業耕作,研造軍械,富甲一方,名揚天下。皇帝和炎帝聯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內外夾攻,破了蚩尤的堅固堡壘,蚩尤終不敵而殞。
61、皮匠祖師爺——比干
比干,商代人。商末野獸橫行,鬧得民不聊生。傳說比干為了救民於水火,調軍隊剿滅了所有的野獸。獸肉被分吃後,比干集思廣益,發明了用硝鞣製的方法,使獸皮柔軟而不變質,他還把制裘技術都傳授給人們,因此被皮匠業奉為祖師。
62、車運祖師爺——馬王爺
馬王爺,傳說馬神原是上天的房星,又稱「天駟」。他原為王母駕車,蟠桃會時,被留在天門外,由於發牢騷後被貶下人間。在趙州,張果老與魯班鬥法,魯班氣得摳下了一隻眼睛,被馬王爺安在自己頭上,於是就成了三隻眼。
63、水運祖師爺——楊泗將軍
楊泗將軍,宋代湖南長沙人氏。傳說他曾經除掉河中興風作浪的孽龍。因其能斬除蛟龍,平定水患,故被水運行業敬為保護神。
64、商業祖師爺(典當、銀行)——趙公明、春秋范蠡
趙公明即趙玄壇,亦稱趙公元師。道教所奉的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他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國,功成後棄宮經商,游齊國稱鴟夷子皮。與西施泛舟五湖,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 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後人尊稱「商聖」。
65、倉儲祖師爺——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韓信因計謀不能被項羽採納而離開楚軍,投奔劉邦,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
66、絲織祖師爺(紡織業)——嫘祖(黃帝妻子)
嫘祖,中國古代就有「絲綢之國」之稱,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傳說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後人都尊奉她為「蠶神嫘祖娘娘」。
67、鞋匠祖師爺——戰國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賽馬」和「圍魏救趙」聞名。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後因龐涓陷害而遭臏刑。傳說孫臏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雙腳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撐起來。於是就設計了一種類似於高腰皮靴的鞋,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後世的鞋匠於是把孫臏尊為保護神。
68、理發祖師爺——羅祖
羅祖,關於羅祖,有三種傳說。一說為唐明皇時人;一說為武則天時人;一說為清代人。傳說雍正皇帝頭上害「癩瘡」,其頭無人敢剃,羅祖扮為道人,給皇帝剃完頭,還用中草葯治好了皇帝的「癩瘡」,於是龍顏大悅,封道長為「剃發師祖」。
69、當鋪祖師爺——馬援
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馬援視錢財富貴如糞土,他將萬貫家財,散給了親友族人及邊塞上的百姓。後世當鋪業尊他為祖師爺。
70、刺綉祖師爺——盧媚娘
盧媚娘,唐代廣東人。據史籍記載,她幼而慧悟,工巧無比,曾在宮中綉制宮廷用品,唐順宗稱她為「神姑」。她能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綉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
71、染業祖師(染坊業)——梅葛二仙(西漢梅福、東晉葛洪)
梅葛,是梅福與葛洪的合稱,他們曾是煉丹的方士,而煉丹與印染原料有些關系,據說曾在煉丹中發現和發明了黃、藍、綠燈好幾種染布的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遂被後世的染織者尊為祖師爺。
72、澡堂業祖師(修腳)——智公禪師
智公禪師,一說志公,俗稱「智公禪師」和「志公祖師」,史有其人。相傳,他禪杖上掛有修腳刀具,曾為佛祖釋迦摩尼、達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過腳,治過足疾。北京澡堂業為修腳匠所創,修腳匠奉志公為祖師,故澡堂業也奉志公為祖師。
以上只是眾多行業中的一部分,其實行業的工種決不止「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過「七十二行」只是概括數,是個統稱,多年來習慣成自然,說起來方便,聽起來順耳,所以說起行業還是籠統地稱「七十二行」。比如還有如下。。。。
司法、牢獄祖師:皋陶
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的長子少昊(玄囂)的後裔,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火腿祖師——宋朝宗澤
抗金名將宗澤是浙江金華義烏人,他一次帶著家鄉腌制的豬腿進獻給宋欽宗,咸豬腿肉色、香、味俱全,因為色澤鮮紅如火,宋欽宗就賜名「火腿」,從此火腿成了貢品。
烤鴨祖師----朱元璋
話說朱元璋稱帝後定都南京,他酷愛吃鴨肉,但水煮、紅燒、清蒸的鴨子吃多了便覺得膩煩,整日悶悶不樂。宮廷御廚們絞盡腦汁,改變了傳統烹制方法,採用果木炭火掛爐烘烤,使鴨子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
鹹菜祖師——秦始皇
據說修築萬里長城時,秦始皇想出將青菜變鹹菜的辦法,解決了民工長期吃菜的問題。
涮羊肉祖師---忽必烈
據說忽必烈南下作戰,戰斗間歇時忙著吃飯,廚師來不及做傳統的燉羊肉,就將羊肉切薄片用沸水涮,發現味道甘美異常,從此流傳開來。
竹篾****祖師--- 綠衣人****
教育祖師---孔子
孔子,春秋魯國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中醫針灸祖師---北宋王唯一
王唯一,宋代針灸學家,又名王惟德 ,設計並主持鑄造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合可分,體表刻有針灸穴位名,用於教學和考試。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醫婦產科祖師---唐代陳靖姑
陳靖姑,小名陳十四,福建省漢族民間稱之娘奶、奶娘、夫人奶、臨水夫人、陳奶夫人、順天聖母等。陳靖姑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膏葯祖師——鐵拐李
八仙之一,因為傳說他背上的大葫蘆里保存著神奇的丹葯。所以後來中國社會上從事膏葯行業的人就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師。
文具書店祖師——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黃帝之子,名揮,善於造弦張網因而以張為姓,累世托生為儒,曾輔佐周公,留心經典,文采斐然,深受天下學子文人崇敬。
人相祖師——風後氏
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祖師——麻衣仙
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燒窯祖師——女媧娘娘
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美容祖師——清代李漁
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娼妓祖師——管仲
管仲首創市妓和妓院, 成為娼妓制度的創始人。
叫化祖師——五代·南唐韓熙載
韓熙載愛扮作乞丐,到各妻妾房前乞討。
檳榔祖師——唐代韓愈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干鮮果祖師——王母娘娘
果農果商們要供奉王母娘娘,是因為說她有兩件寶貝,一是不死之葯;一是吃了能長生不死的仙桃。
歌藝祖師——唐代老郎神
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說唱道情祖師——張果老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游四方,宣唱道情。
小偷祖師——北宋時遷
時遷在梁山被封為軍中走報機密步軍頭領,人們說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為「地賊星鼓上蚤時遷」,難怪盜賊要奉他為祖師爺了。
僕役祖師——鍾三郎
銀樓祖師——歐岐佛
玉石祖師——白衣紳
銅鐵祖師——氈探老祖
白鐵祖師——白雲老祖
磨刀祖師——馬上皇帝
扎柳祖師——范丹
牲口牙祖師——馬神
花行、花農祖師——花王神
孵化祖師——張五、陸相公
音樂祖師——洪涯(白眉神)
武術祖師——明朝張三豐
七十二行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