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分低
A. 民法典分為幾個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B.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嗎
有,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主要是對國家權力的實現方式、運作及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范確認。
民法、刑法、行政法都是屬於部門法,其調整的法律關系的領域不同。刑法是國家對觸犯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是國家利益的行為給予最嚴厲的制裁,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主要是對行政權的存在及行使進行明確規定。
(2)民法分低擴展閱讀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 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是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是我國當前現行憲法。
C. 辨析: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一樣,都是屬於部門法,但憲法和其它法律的地位並不一樣,憲法屬於地位最高的法律,是其它法律的母法。
D. 民法原則有哪些,舉例說明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
5、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一、民法原則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原因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功能的基本行為准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
2、民法的基本原則既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也是裁判者法官對民事法律適用的基本依據。因此,民法的基本原則當然可以直接作為法官的判案依據。
二、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有不同的界定。
1、民法基本原則是否必須適用於全部民事領域?如,契約自由原則僅適用於約定性民事關系,不適用於非約定性即法定性民事關系。
2、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民法,有不同的基本原則。
3、民法各基本原則之間是否可以存在派生關系,即一個基本原則是否可以為另一個基本原則所派生。
三、民法的適用具體原則: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從立法的等級效力看,某一個位階高的法律的效力優於位階低的法律的效力,則前者被稱為上位法,後者被稱為下位法。
2.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根據適用領域、主體、對象的不同,民法分為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後法優於前法原則)。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對於同一民法關系,如果前後有兩部以上的法律予以調整時,原則上適用後頒布的法律即新法的規定。
4.強行法優於任意法原則。籠統地說,法律規范都有法律強制性、都有約束力,但是,具體說來,不同的法律規范的強制性程度並不相同,存在強弱之分。因此,法律規范根據其強制 性強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強行法與任意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E. 法律碩士考試科目的分值各是多少
法律碩士考試的科目有政治、外語、專業基礎課(刑法、民法)、專業綜合版課(法理學、憲權法學、中國法制史)。
政治分值為100分,外語分值為100分,專業基礎課分值為150分(刑法:75分、民法:75分),專業綜合課分值為150分,其中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綜合課中,法理學59分,憲法學47分,法制史44分,法律碩士(法學)專業綜合課中,法理學60分,憲法學50分,法制史40分。
(5)民法分低擴展閱讀:
法律碩士的種類:
1、全日製法律碩士(非法學):這是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主力軍,國家設置法律碩士的目的就是培養這一類人才。要求本科不是13個指定的法學專業的學生才能報考。學制三年。
2、全日製法律碩士(法學):這是2009年新設置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類型,是為本科法學專業的同學開設的。學制一般2年,有的學校是2.5或者3年。
3、在職法律碩士:2017年法律碩士在職考試有了最新的變化,即和全日製法律碩士一起參加統考,考試科目都是一樣的;具體授課方式根據各個招生院校來定,畢業後是雙證,即畢業證學位證都有,但是會在證書中標注是非全日制的。
F. 民法的適用原則是什麼
民法的適用具體原則: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
從立法的等級效力看,某一個位階高的法律的效力優於位階低的法律的效力,則前者被稱為上位法,後者被稱為下位法。
2.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根據適用領域、主體、對象的不同,民法分為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後法優於前法原則)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對於同一民法關系,如果前後有兩部以上的法律予以調整時,原則上適用後頒布的法律即新法的規定。
4.強行法優於任意法原則
籠統地說,法律規范都有法律強制性、都有約束力,但是,具體說來,不同的法律規范的強制性程度並不相同,存在強弱之分。因此,法律規范根據其強制 性強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強行法與任意法。
G.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嗎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的說法是錯誤的。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主要是對國家權力的實現方式、運作及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范確認。
H. 辨析題: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
「憲法復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制律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的說法是錯誤的。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主要是對國家權力的實現方式、運作及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范確認。
民法、刑法、行政法都是屬於部門法,其調整的法律關系的領域不同。刑法是國家對觸犯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是國家利益的行為給與最嚴厲的制裁;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主要是對行政權的存在及行使進行明確規定。
I. 民法的基本原則及如何運用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體現民法精神、指導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對我國民法的原則做了規定,概括其內容,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民法內容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審判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如平等、自願等原則;還有一些是適用於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原則,如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原則。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J. 民法的性質
論民法的性質
【內容提要】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關 鍵 詞】民法/性質
【 正 文 】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二)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這一判斷在今天已是學界之共識,然而這一共識的取得在我國卻經歷了艱難的過程。當然,在認識上有一個發展過程, 這是完全正常的。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盡管向無統一的標准,有利益說、效力說、主體說、統治關系說、意思說等,但自羅馬法以來人們都承認將法作這樣的劃分,查士丁尼在《法學總論》中即指出:「法律學習分為兩部分,即公法和私法。公法設計羅馬帝國的政體,私法則設計個人利益。」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公法就是關於政治權力的結構、 行使、效力等的法,而私法就是關於市民權利的取得、行使、效力、保護等的法。一般認為,私法即指民法或民商法,公法則包括憲法、刑法、行政法、各種訴訟法等。究其實,私法乃關於私權利與私人利益之法,正如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指出的:「私法是關於個人相互間的關系的法,所以觀察個人相互間享有某種特定權利和負有之司法是否適合法律的秩序,就是私法規定的立法著眼點。私法所保護之法律的秩序,主要是該關系當事人之個人利益。
(三)民法是實體法 實體法與程序法也是法律的基本分類方法之一。其劃分標准在於法律的內容是規定法律主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本體性權利義務還是規定法律主體在以司法機關為主導的訴訟關系中的程序性權利義務,如屬前者則為實體法,如屬後者則為程序法。是故,實體法乃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常態交往時的具體權利義務,程序法則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異態交往時即糾紛狀態時的訴訟權利義務。民法之內容在於規定私法主體在市民社會交往中具體的財產與人身方面的權利義務,所以民法屬於實體法。
與民法這一實體法對應的程序法是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學者多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看作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或主法與助法的關系,自不無道理,然須注意,程序法自有其價值與生命,而程序公平與程序正義本身即為法律公平與正義之應有之義,切不可以主助關系而犧牲程序價值以求實體價值。
(四)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按照經典經濟學家的分析,可以綜合出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即:社會分工;身份獨立;交換自由。而民法既是直接在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最直接地促進了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所以說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的首要條件,正如經典經濟學家所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民法的所有權制度就是私有制的法律反映,所有權是市民社會主體獨立人格的物質前提和保障。而由所有權演變而成的他物權制度又進一步豐富了所有權的實現途徑,促進了社會分工。
交換不僅須有身份平等的主體,而且須有貫徹這種平等身份的形式或媒體,使人們能將自己的自由意志充分體現在交換的形式與內容中,從而使產品和社會財產的流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們的利益追求,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最大可能地接近價值規律的要求。這便是民法的契約自由制度。
由此觀之,民法的確是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