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刑法
『壹』 元代法規的《大元通制》
仁宗延三年,由樞密院、御史台、翰林、國史、集賢院諸宰臣,根據元世祖(1260~1294在位)以來的條格、詔令和斷例,加以釐正編纂,英宗至治三年(1323)二月完成(《元史·英宗本紀》二),名曰《大元通制》。這部法典的大綱有三:一曰詔制,二曰條格,三曰斷例。又仿唐、宋舊律篇目,分為名例、衛禁、職制、祭令、學規、軍律、戶婚、食貨、大惡、非、盜賊、詐偽、訴訟、斗毆、殺傷、禁令、雜犯、捕亡、恤刑、平反,共20篇,凡2539條。其中斷例717條,條格1151條,詔制94條,令類577條。該律的主要內容保存在《元史·刑法志》內。
『貳』 中國歷史各朝各代對男女通姦的刑罰
秦朝:
早在秦朝,便已立有極刑懲處的有關條款。
《史記·始皇本紀》中便有:
「有子而嫁,倍死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浩誠,夫為寄之,殺之無罪……」。 在這個刑法中,僅對「私通」定以極刑,且可「人人得以誅之」,格殺勿論。可以不告而殺,私刑亦合法。
漢朝:
到了漢朝,亦延續秦的法律,犯奸必殺。而漢文帝似乎又仁慈了些,除了殺頭,又添了較「和緩」的肉刑:宮刑。而對於男人來說,這和死刑差別不是很大。
唐朝:
而唐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國人的文明程度也在進步。於是,在對待「私通」的問題上,從重罪交成了輕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按唐律: 「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 疏議曰:「和姦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二年。」
宋朝:
宋朝延續了唐朝的法律。
元朝:
元朝的皇帝在中國的皇帝中,更欣賞秦始皇。於是,他來了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以揚「國粹」,嚴打重罰。於是他又重新允許私刑,本夫不僅可以捉姦,且可當場殺死「姦夫淫婦」。除這些之外,還有一些新的補充規定,如《元史》一百零三卷《刑法志》中說:「諸和姦者杖八十七。」 看來忽必烈的後裔們更喜歡肉刑,他們從肉刑中能獲得更大的滿足。並且還規定,女人在挨打時,要剝光衣服打。(「去衣受刑」)以示羞辱。也就是說,對於常處於被動的女人的懲罰,比男人更重。行刑者、監刑者和觀刑者在這種場合一定是很愜意的。
明朝:
通姦罪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政治上和經濟是都作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處罰「私通」上卻望而卻步,沿襲了元朝的法律,除允許本夫捉姦(《問刑條律》刑律二人命)外,並可在當場殺人無罪。(《明律集解附例》九·刑律一,人命「殺死姦夫」)。而通姦的處罰: 「無夫奸杖八十,有夫奸杖九十。」 比元朝還多加了三杖。不僅如此,還沿襲了對女人的「去衣受杖」。 「其婦人犯罪,應決杖者,奸罪去衣受刑。」1542年2月13日一國外女人犯通姦罪遭斬首
清朝:
清兵入關,明朝覆滅,大清代替了大明。盡管中國這塊神州大地天翻地覆,神器易主,改朝換代,然而自秦漢以來的「國粹」卻依然故我,巍然不動,這倒也是一個罕見的奇跡。清朝的法律沿襲明朝和元朝的法律,允許私刑,允許捉姦,並可當場殺死通姦男女,(《大清律例》二六、刑律,人命,「殺死姦夫」)。 通姦也和明朝一樣,「杖九十」( 《大清律例》三二、刑律,「犯奸」)。一杖不少。
這里還須補充一筆的是,自明朝以來,又多了一種「刁奸」罪。如將其譯白,大約與現代的「誘奸」一詞含意相近。明朝規定:「刁奸者,杖一百。」多了十下板子。清朝的規定是:《清律小注》「刁奸者,不論有夫無夫,俱杖一百。既有夫有棄而外淫,故加一等(即有夫者加二十杖)」。罰後,奸婦可由丈夫轉賣,卻又標明不準買給姦夫。在這一點上,明、清兩代是一致的,是不準「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經查,這條法律,兩千年來,中國無異其理論的基礎還是《禮記》中的「既嫁從夫」、「從人者也」。或劃歸班固所著《白虎通》中所謂:「妻者,齊也,與夫齊體。」
女人絕不能有其獨立的人格,不能有其自己的好惡,更不用說獨立的意志了。她的丈夫(即她的主人)可以把她賣給任何一個人,唯獨不能給她喜歡的人! 隨著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的退位,中國總算有了一點覺醒。
民國:
通姦罪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之後,那年三月頒布的《暫行新刑律》第二百八十九條,關於「通姦罪」作了如下規定:「和姦有夫之姓者,處四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其相奸者,亦同。」 所謂「有夫之姓者」,即有夫之婦。而這個法律規定巧妙地利用「法定有罪」的原則,形成了「網開一面」,即不規定地規定了未婚女子不存在通姦罪。這不能不視為如同中國人剪辮子一樣,是一個可以嚇得那些道學先生們屁滾尿流的叛逆行動。中國畢竟沒有皇帝了,一九二八年七月的《刑法》又作出了新的規定:「有夫之婦與人通姦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奸者,亦同。」此罪的處罰又減了一半。直到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頒布的《刑法》中才在「通姦」上出現了對等的處罰:「有配偶而與人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與其相奸者,亦同。」
台灣地區目前沿襲民國法律的規定。
新中國:
然而,直到解放後,新的《刑法》頒布之後,才真正地廢除了「通姦罪」。而將「通姦」的問題納入道德范疇予以制約。但這並不意味著對這一問題認識的終結。中國人對這一問題本質的認識花費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時至今日,「持刀捉姦」仍然是中國人處理這件事的形象。
至今也還有人大代表呼籲在《刑法》中應寫進處罰「通姦」的條款。
『叄』 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分別是哪十惡
開宗明義,「十惡」,最早出現於佛經中,是佛教用語。佛經被翻譯傳播之後,「十惡」開始進入律法正式成為一個法律名詞。
據《高僧傳》記載,早在前秦苻堅建元年間(公元386年),竺佛念就譯出了《增壹阿含經》;在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以前,僧伽提婆也譯出了《長阿含經》,這些翻譯的經文中就出現了「十惡」一詞。隨後,直接以「十惡」為名的佛經也被翻譯到中國。
而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曰(1911年1月25曰),頒布的《欽定大清新刑律》則是一部半殖民半封建性的刑法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部刑法典刪除了「八議」等封建特權法內容,最終取消了存在於中國封建社會一千多年來的「十惡」條款。
至此,「十惡」在律法中的具體含義消失。
如今,我們雖然經常還會說「十惡不赦」這個詞,但其中的「十惡」,再也沒有封建社會中十大惡罪的那層含義了,它一般借指重大的罪行。
回答完畢。
『肆』 4年沒有死刑犯,史上死囚最少的朝代,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蒼天有好生之德,但是要治理國家,嚴酷的刑法通常是必要的。一般來說,在一國建立不久,為了休養生息,通常會放寬刑罰,以表寬厚。
但是讓統治者頭疼的是,放寬刑法就會導致犯罪增多,社會動盪。而為了讓社會穩定,就要嚴酷執法,這就與修養生息的目的相違背了。這種「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矛盾始終困擾著皇帝們。
但神奇的是,有一個朝代,他們的放寬了刑法的處罰,但是社會卻沒有因此動盪,反而接連4年全國沒有一起死刑發生。
這個朝代就是元朝。
這么看,元朝有些制度真的非常先進。對於元朝,我i們大家的了解都非常少,通常都來自一些傳聞和傳說,比如「四等人」「10戶人用一把菜刀」「初夜權」。但其實,這些都是一些傳聞和誤解,和根本沒有現實依據。
比如初夜權,在明朝修訂的《元史》中根本沒有記載。如果「初夜權」真的存在過,那麼作為敵對的明朝必將對此大書特書。最早出現於清朝太平天國時期發現的一本據說是由南宋遺民寫成的小說中提及。
而「四等人」最早則出現在清朝末期一本小說《蒙兀兒傳記》中,可信度更是低得可憐。
每當提到元朝時,大家印象里都是殘忍暴虐的樣子。但是現在來看,元朝或許遠沒有現在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殘忍。
『伍』 牛馬肉在元朝時期為什麼很少見,吃的時候要小心什麼
元朝是蒙古族南下建立的王朝,也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一個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內蒙古草原上的馬匹存欄量是非常之大的。草原上養牛、養馬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吃牛馬肉自然也非常正常。可是元朝的時候,人們吃馬肉或者牛肉的機會都非常之少。
元朝統治者是在馬背上拿下的江山,因此他對於馬非常的診視;而他要統治農耕文明的中原,牛又變得更加重要。而且,中國歷代都有禁止殺牛的傳統。漢代殺牛是死刑,唐朝需進監獄一年,因此元朝這么做只是延續歷史上的做法而已。所以元朝很少有人能吃上牛馬肉,即便已經有了,吃的時候也要很小心。
另外在規定中,明確說如果馬、牛正常死亡,還必須上交筋角都交給官府的原因是,這兩樣東西都是製作傳統弓箭,最重要的原材料。
『陸』 《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2)
殿庭笙十,延祐間增制,不用孔雀。
琵琶,制以木,曲首,長頸,四軫,頸有品,闊面,四弦,面飾雜花。
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弦。
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
方響,制以鐵,十六枚,懸於磬虡,小角槌二。廷中設,下施小交足幾,黃羅銷金衣。
龍笛,制如笛,七孔,橫吹之,管首制龍頭,銜同心結帶。
頭管,制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竅七。
笙,制以匏為底,列管於上,管十三,簧如之。
箜篌,制以木,闊腹,腹下施橫木,而加軫二十四,柱頭及首並加鳳喙。
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
簫,制如笛,五孔。
戲竹,制如籈,長二尺餘,上系流蘇香囊,執而偃之,以止樂。
鼓,制以木為匡,冒以革,朱漆雜花,面繪復身龍,長竿二。廷中設,則有大木架,又有擊撾高座。
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綉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札鼓,制如杖鼓而小,左持而右擊之。
和鼓,制如大鼓而小,左持而右擊之。
闉,制如箏而七弦,有柱,用竹軋之。
羌笛,制如笛而長,三孔。
拍板,制以木為板,以繩聯之。
水盞,制以銅,凡十有二,擊以鐵箸。
樂隊
樂音王隊:(元旦用之。)引隊大樂禮官二員,冠展角襆頭,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同前服。次樂工八人,冠花襆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後隊進,皆仿此。)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展角襆頭,紫袍,隨樂聲進至御前,分左右相向立。次婦女一人,冠唐帽,黃袍,進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發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襕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披金甲,執叉,從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紅袍,執斧。次五隊,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龍王面具,綉氅,執圭,與前隊同進,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飛天夜叉之像,舞蹈以進。次七隊,樂工八人,冠霸王冠,青面具,錦綉衣,龍笛三,觱栗三,杖鼓二,與前大樂合奏《吉利牙》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廣翠冠,銷金綠衣,執牡丹花,舞唱前曲,與樂聲相和,進至御前,北向,列為九重,重四人,曲終,再起,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金梳翠花鈿,綉衣,執花鞚稍子鼓,舞唱前曲,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花髻,服銷金桃紅衣,搖日月金鞚稍子鼓,舞唱同前。次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梵像,搖日月鼓。次一人,作樂音王菩薩梵像,執花鞚稍子鼓,齊聲舞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壽星隊:(天壽節用之。)引隊禮官樂工大樂冠服,並同樂音王隊。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唐巾,服銷金紫衣,銅束帶。次婦女一人,冠平天冠,服綉鶴氅,方心曲領,執圭,以次進至御前,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冠服舞蹈,並同樂音王隊。次四隊,男子一人,冠金漆弁冠,服緋袍,塗金帶,執笏;從者二人,錦帽,綉衣,執金字福祿牌。次五隊,男子一人,冠卷雲冠,青面具,綠袍,塗金帶,分執梅、竹、松、椿、石,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烏鴉之像,作飛舞之態,進立於前隊之左,樂止。次七隊,樂工十有二人,冠雲頭冠,銷金緋袍,白裙,龍笛三,觱栗三,札鼓三,和鼓一,板一,與前大樂合奏《山荊子》帶《妖神急》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鳳翹冠,翠花鈿,服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佩,各執寶蓋,舞唱前曲。次九隊,婦女三十人,冠玉女冠,翠花鈿,服黃銷金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佩,各執棕毛日月扇,舞唱前曲,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服雜綵衣,被槲葉、魚鼓、簡子。次男子八人,冠束發冠,金掩心甲,銷金緋袍,執戟。次為龜鶴之像各一。次男子五人,冠黑紗帽,服綉鶴氅,朱履,策龍頭濆杖,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禮樂隊:(朝會用之。)引隊禮官樂工大樂冠服,並同樂音王隊。次二隊,婦女十人,冠黑漆弁冠,服青素袍,方心曲領,白裙,束帶,執圭;次婦女一人,冠九龍冠,服綉紅袍,玉束帶,進至御前,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冠服舞蹈同樂音王隊。次四隊,男子三人,皆冠卷雲冠,服黃袍,塗金帶,執圭。次五隊,男子五人,皆冠三龍冠,服紅袍,各執劈正金斧,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童子五人,三髻,素衣,各執香花,舞蹈而進,樂止。次七隊,樂工八人,皆冠束發冠,服錦衣白袍,龍笛三,觱栗三,杖鼓二,與前大樂合奏《新水令》、《水仙子》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籠巾,服紫袍,金帶,執笏,歌《新水令》之曲,與樂聲相和,進至御前,分為四行,北向立,鞠躬拜,興,舞蹈,叩頭,山呼,就拜,再拜,畢,復趁聲歌《水仙子》之曲一闋,再歌《青山口》之曲,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車髻冠,服銷金藍衣,雲肩,佩綬,執孔雀幢,舞唱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冠翠花唐巾,服錦綉衣,執寶蓋,舞唱前曲。次男子八人,冠鳳翅兜牟,披金甲,執金戟。次男子一人,冠平天冠,服綉鶴氅,執圭,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說法隊:引隊禮官樂工大樂冠服,並同樂音王隊。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禪衣,皂絛;次婦女一人,服錦袈裟,余如前,持數珠,進至御前,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冠、服、舞蹈,並同樂音王隊。次四隊,男子一人,冠隱士冠,服白紗道袍,皂絛,執麈拂;從者二人,冠黃包巾,服錦綉衣,執令字旗。次五隊,男子五人,冠金冠,披金甲,錦袍,執戟,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金翅雕之像,舞蹈而進,樂止。次七隊,樂工十有六人,冠五福冠,服錦綉衣,龍笛六,觱栗六,杖鼓四,與前大樂合奏《金字西番經》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珠子菩薩冠,服銷金黃衣,纓絡,佩綬,執金浮屠白傘蓋,舞唱前曲,與樂聲相和,進至御前,分為五重,重四人,曲終,再起,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薩冠,服銷金紅衣,執寶蓋,舞唱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銷金衣,執金蓮花。次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次一人,為文殊像,執如意;一人為普賢像,執西番蓮花;一人為如來像;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凡吉禮,郊祀、享太廟、告謚,見《祭祀志》。軍禮,見《兵志》。喪禮五服,見《刑法志》。水旱賑恤,見《食貨志》。內外導從,見《儀衛志》。
『柒』 在古代,首次判定「殺嬰」為犯罪行為的朝代是什麼時候
殺嬰(溺嬰、棄嬰)一般指剝奪親生嬰兒生命的行為。造成殺嬰的社會原因很多,有的出於迷信,有的迫於輿論的壓力,有的則出於圖利,被害者有男有女,但以女性為多。殺嬰是古代家長對子女實行無限支配權和重男輕女的顯著標志。
應當注意的是,太平天國革命政權嚴厲禁止殺嬰,《資政新篇・法類》:
“禁溺子女。不得已難養者,准無子之人抱為己子,不得作奴視之。或交育嬰堂。溺者罪之。”
又說:“生女難養,准為女伺,長則出嫁從良”。太平天國運用法律和社會救濟手段來杜絕殺嬰,是難能可貴的。
『捌』 元朝的酷刑有什麼
元朝時代刑法的最大特點是寬刑慎法。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開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並著重提出寬刑慎法作為元朝刑法的指導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而且忽必烈還屢屢告誡臣下:「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回一兩日乃復奏。」 在至元二十二又再次強調說:「人命至重,今後非詳獄,勿輒殺人。」忽必烈的後繼者們也遵循他的訓導,秉持寬刑慎法的思想,如成宗大德四年中書省發布詔書說:「切惟國朝最以人命為重,凡有重刑,必須奏覆,而後處決,深得古先謹審刑辟之意。」
與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寬了許多,是中國法制史上的巨大進步,對犯罪處罰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種,而且在具體實行這五種刑罰手段時司法機關也格外慎重。《元史》對此評價是「蓋古者以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備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蓋亦仁矣。」
『玖』 古代如何處罰「強奸罪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強奸更是淫之首惡,強奸行為令受害人身心俱損。現代懲治「強奸罪」,輕者判幾年刑期,重者無期徒刑。那麼古代呢,古代如何處罰「強奸罪」?
「強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
「強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律中,《唐律疏議名例》中的「若被強奸,後遂和可者」中的「強奸」,便是性犯罪。唐代之前,只有和姦罪、居喪奸罪一說,到了唐代才出現了「強奸」「輪奸」罪名。
唐代:判刑較輕,但重者處死
唐代把奸罪分為通姦、強奸和媒奸三種,對強奸罪更是「罪加一等」,從重懲處。
《唐律疏議》規定:「和姦(通姦)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徒兩年;強者各加一等」。也就是說通姦男女雙方各判刑一年半,如果是有夫之婦要判刑兩年,強奸罪在通姦罪上加一等。唐代徒刑分為五等,從一年半到三年,一等就是半年,強奸罪加一等就是判刑兩年,比通姦罪多半年。
唐代也有判處死刑的,宋人鄭克編撰的《折獄龜鑒議罪》就記載了一則發生在唐代的強奸案例:竇參是中唐名臣,剛做奉先縣尉時,北衙禁軍曹芬兄弟倆喝醉酒後竟然強暴親妹妹。竇參接到案子後,判處曹芬兄弟死刑,立即執行。
宋朝:首創強奸幼女罪
宋代的法律基本上沿襲《唐律》,但對強奸罪的處罰比唐代更嚴,對強奸罪的處罰力度。《宋刑統雜律》規定:「應有夫婦人被強奸者,男子決殺,女人不坐罪」,即強奸有婦之夫,殺之,婦女不受懲罰。如果婦女被強暴時奮起反抗、殺死施暴者,也不坐罪。
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龍圖公案》中的《強奸反噬》就記載了北宋包拯如何斷強奸案。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人,見朋友的老婆長得漂亮,企圖強奸,未遂,被告到官府。但他們反誣朋友,稱朋友縱容其妻賣淫,欲騙取他們錢財,被明察秋毫的包公識破,遭從重懲處。包拯的「從重處罰」等同於唐代的「罪加一等」。
另外,南宋創立了強奸幼女罪,南宋的《慶元條法事類雜門》規定:「諸強奸者,女十歲以下雖和也同,流三千里,配遠惡州。未成,配五百里。折傷者,絞。」即性侵幼女,流放3000里,強奸未遂,流放500里,造成重大傷害者,判處絞刑。
元朝:加重處罰,凡是犯強奸罪一律處死
元朝把姦淫幼女罪或一般強奸罪分開,加重處罰力度,無論是姦淫幼女罪還是一般強奸罪,都一律處死。《元史刑法志》明確規定:「諸強奸幼女者,處死;雖和同強,女不坐」。
清朝:強奸男童也是犯罪
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清朝封建禮教觀念極其嚴格,非常注重貞操,對懲治「強奸罪」極為重視。為懲治「奸罪」,《大清律例》設立十個罪名來懲罰各種犯奸之人。
清朝時期,犯一般強奸罪,既遂的判處絞刑,秋後再審是否執行死刑;未遂的,杖責一百,流放三千里。清朝把幼女的標准提到了十二歲,規定:「強奸12歲以下10歲以上的幼女,判死緩(秋後問斬),即便雙方自願也同樣。如果強奸10歲以下的幼女,斬立決。」
古代歷來重男輕女,但是單獨為男童立法的幾乎沒有,直到清朝。《大清律例》規定,強奸十歲以下男童者斬,強奸十歲到十二歲之間男童者,判斬監候。
除此之外,清朝還規定了「同性性犯罪」,將強奸男性的犯罪行為列入刑法。強奸男性被稱為雞奸罪,《大清律例刑律犯奸》中就記載:「惡徒伙眾,將良人子弟搶去,強行雞奸者,無論曾否殺人,仍照光棍例,為首者擬斬立決,為從者若同奸者俱擬絞監候,余犯發遣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全文完)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拾』 元朝十戶一把菜刀,大家平時是怎麼做飯的呢
導語:菜刀基本上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工具了,平時做菜做飯都是需要用到的,在古代大部分時候也會是這種情況,但是元朝時期就很不一樣了,朝廷限制人們擁有菜刀的數量,每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對於人們的生活來說其實是非常不方便的,那元朝為什麼有這樣一個規定呢?是真是假呢?
元朝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說法真實性極低。
總結: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光靠殘酷鎮壓是行不通滴,也難怪民間會有「十戶一把菜刀」的流傳,恐怕更多的是老百姓的諷刺意義吧。只有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短命的元朝九十多年匆匆滅亡,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