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王天若

刑法王天若

發布時間: 2022-10-06 09:56:11

『壹』 兩道刑法學案例分析

由於使用汽油與火災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因此這是「意外」事故。
可能有人認為直接導致火災的就是使用汽油,因此存在因果。但這是把事故性質表面化理解了。事實上只有在不當使用汽油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火災的,因此使用汽油與事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而從肇事人的年齡以及可能的社會閱歷看,不懂得汽油的正確使用方法,不懂得汽油發生爆燃情況下的猛烈程度這也是在情理之中。
從帶隊老師角度看,也沒有預想到肇事人尋找汽油引火的行為,因此也是「意外」。
抓住了以上各點,火災的性質就可以確定為是一種意外事故,而不是過失或者故意。且由於損失程度未達到嚴重,因此校方、肇事者僅承擔民事責任而非刑事責任。
肇事人不滿法定年齡,就本案考察,不是決定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僅為參考依據。

金冬的行為存在故意殺人的嫌疑。不屬於防衛過當,更不屬於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的范圍是侵害人在侵害的過程中,而防衛過當則是指防衛行為超過了必要的程度。在魏受傷失去侵害能力後,注意:魏某在王某刀砍其頭部下也沒有反抗,證明已經完全失去了繼續實施侵害的能力。以此為界,可以認為金某的行為都是屬於正當防衛,而王某在魏某放棄侵害蹲地後繼續用刀砍,且在兩個人對一個已經因傷停止侵害的人這種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採取的行為,屬於防衛過當,但可免予刑事追究。
注意:
這種情況下,金又讓王某為他「找來」扎槍(存在著時間過程,意味著魏某持續放棄了侵害)。而致命的是這扎槍導致,可以確認是在魏某持續放棄反抗且失去侵害能力後發生的。那麼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防衛」,哪裡來的「防衛過當」?
鑒於金某與魏某之間的問題,不排除金某利用這次魏某對他的暴力侵害而故意殺人的嫌疑。

『貳』 古代十大刑法是哪十大刑法 能講講十大刑法的具體內容嗎

滿清十大酷刑(轉載)

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
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
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
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
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
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
里。。。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
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
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
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車裂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
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
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
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
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
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
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
活活嚇死。。。凌遲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
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
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
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
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
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
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
(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
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
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
斷氣。。。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
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烹煮即「請君入瓮」那
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
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
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
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
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
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宮刑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
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
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
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
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
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
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
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叄』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說而從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為貴也。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說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洪範》曰「天子作民父母,為天下王」聖人取類以正名,而謂君為父母,明仁、愛、德、讓,王道之本也。愛待敬而不敗,德須威而久立,故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聖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動緣民情,而則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禮,「則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罰威獄,以類天之震曜殺戮也。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也。《書》雲「天秩有禮」,「天討有罪」。故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討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來者上矣。

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定水害。唐、虞之際,至治之極,猶流共工,放讙兜,竄三苗,殛鯀,然後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故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備具,是謂乘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萬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謂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此諸侯之大者也,是謂千乘之國。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故稱萬乘之主。戎馬、車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閱以狩,皆於農隙以講事焉。五國為屬,屬有長。十國為連,連有帥。三十國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四為州,州有牧。連師比年簡車,卒正三年簡徒,群牧五載大簡車、徒,此先王為國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墮,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公問行伯用師之道,管仲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國亦將修之,而小國設備,則難以速得志矣」於是乃作內政而寓軍令焉,故卒伍定歑,而軍政成歑。連其什伍,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故夜戰則其聲相聞,晝戰則其日相見,緩急足以相死。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內尊天子,以安諸夏。齊桓既沒,晉文接之,亦先定其民,作被廬之法,總帥諸侯,迭為盟主。然其禮已頗僭差,又隨時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制。二伯之後,浸以陵夷,至魯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賦,搜、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春秋》書而譏之,以存王道。於是師旅亟動,百姓罷敝,無伏節死難之誼。孔子傷焉,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稱子路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國,攝歑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其賦兵教以禮誼之謂也。

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中矣。雄桀之士因勢輔時,作為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當此之時,合縱連衡,轉相攻伐,代為雌雄。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世方爭於功利,而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時唯孫卿明於王道,而非之曰「彼孫、吳者,上勢利而貴變詐。施於暴亂昏嫚之國,君臣有間,上下離心,政謀不良,故可變而詐也。夫仁人在上,為下所卬,猶子弟之衛父兄,若手足之扞頭目,何可當也。鄰國望我,歡若親戚,芬若椒蘭,顧視其上,猶焚灼仇讎。人情豈肯為其所惡而攻其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猶有巧拙。以桀詐堯,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詩》曰: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言以仁誼綏民者,無敵於天下也。若齊之技擊,得一首則受賜金。事小敵脆,則偷可用也。事巨敵堅,則煥然離矣。是亡國之兵也。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嬴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如此,則其地雖廣,其稅必寡,其氣力數年而衰。是危國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狹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厄,狃之以賞慶,道之以刑罰,使其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戰無由也。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有數,故能四世有勝於天下。然皆干賞蹈利之兵,庸徒鬻賣之道耳,未有安制矜節之理也。故雖地廣兵強,鰓鰓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軋己也。至乎齊桓、晉文之兵,可謂入其域而有節制矣。然猶未本仁義之統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故曰「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蠻夷猾夏,寇賊奸軌」,而刑無所用,所謂善師不陳者也。湯、武征伐,陳師誓眾,而放擒桀、紂,所謂善陳不戰者也。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所謂善戰不敗者也。楚昭王遭闔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秦人為之出兵。二國並力,遂走吳師,昭王返國,所謂善敗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斯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至於末世,苟任詐力,以快貪殘,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任蕭、曹之文,用良、平之謀,騁陸、酈之辯,明叔孫通之儀,文武相配,大略舉焉。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外有樓船,皆歲時講肄,修武備雲。至元帝時,以貢禹議,始罷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鞭撲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輕典。二曰,刑平邦用中典。三曰,刑亂邦用重典。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所謂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殺人者踣諸市,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積。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舂槁。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齔者,皆不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時作刑,以詰四方。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蓋多於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謂刑亂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時,王道浸壞,教化不行,子產相鄭而鑄刑書。晉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閑之以誼,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怾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征於書,而僥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貨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歑子產報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材,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偷薄之政,自是滋矣。孔子傷之,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陵夷至於戰國,韓任申子,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亨之刑。

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當孝惠、高後時,百姓新免毒蠚,人慾長幼養老。蕭、曹為相,填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淳於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休,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來者久矣。陛下下明詔,憐萬民之一有過被刑者終身不息,及罪人慾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於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謹議請定律曰:諸當完者,完為城旦舂。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罪人獄已決,完為城旦舂,滿三歲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歲,為隸臣妾。隸臣妾一歲,免為庶人。隸臣妾滿二歲,為司寇。司寇一歲,及作如司寇二歲,皆免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歲而非禁錮者,完為城旦舂歲數以免。臣昧死請」制曰「可」是後,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景帝元年,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獄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詔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丞相劉舍、御史大夫衛綰請「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猶以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輕,民易犯之。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內盛耳目之好,征發煩數,百姓貧耗,窮民犯法,酷吏擊斷,奸軌不勝。於是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

宣帝自在閭閻而知其若此。及即尊位,廷史路溫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語在《溫舒傳》。上深愍焉,乃下詔曰「間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決獄不當,使有罪興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傷之。今遣廷史與郡鞠獄,任輕祿薄,其為置廷平,秩六百石,員四人。其務平之,以稱朕意」於是選於定國為廷尉,求明察寬恕黃霸等以為廷平,季秋後請讞。時上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獄刑號為平矣。時涿郡太守鄭昌上疏言「聖王置諫爭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立法明刑者,非以為治,救衰亂之起也。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若開後嗣,不若刪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無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聽怠,則廷平將招權而為亂首矣」宣帝未及修正。

至元席初立,乃下詔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今律、令煩多而不約,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斯豈刑中之意哉。其議律、令可蠲除輕減者,條奏,唯在便安萬姓而已」

至成帝河平中,復下詔曰「《甫刑》雲五刑之屬三千,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今大辟之刑千有餘條,律、令煩多,百有餘萬言,奇請它比,日以益滋,自明習者不知所由,欲以曉喻眾庶,不亦難乎。於以羅元元之民,夭絕亡辜,豈不哀哉。其與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習律、令者議減死刑及可蠲除約省者,令較然易知,條奏。《書》不雲乎。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務准古法,朕將盡心覽焉」有司無仲山父將明之材,不能因時廣宣主恩,建立明制。為一代之法,而徒鉤摭微細,毛舉數事,以塞詔而已。是以大議不立,遂以至今。議者或曰,法難數變,此庸人不達,疑塞治道,聖智之所常患者也。故略舉漢興以來,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

至高後元年,乃除三族罪、襖言令。

孝文二年,又詔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論,而使無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議」左、右丞相周勃、陳平奏言「父、母、妻、子、同產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來久矣。臣之愚計,以為如其故便」文帝復曰「朕聞之,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於民,為暴者也。朕夫見其便,宜熟計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於天下,使有罪不收,無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謹奉詔,盡除收律、相坐法」其後,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由是言之,風俗移易,人性相近而習相遠,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周官》有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八議:一曰議親,二曰議故,三曰議賢,四曰議能,五曰議功,六曰議貴,七曰議勤,八曰議賓。三刺: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三宥:一曰弗識,二曰過失,三曰遺忘。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蠢愚。凡囚,「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以待弊」高皇帝七年,制詔御史「獄之疑者,吏或不敢決,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自今以來,縣道官獄疑者,各讞所屬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當報。所不能決者,皆移廷尉,廷尉亦當報之。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上恩如此,吏猶不能奉宣。故孝景中五年復下詔曰「諸獄疑,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其後獄吏復避微文,遂其愚心。至後元年,又下詔曰「獄,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獄疑者讞,有令讞者已報讞而後不當,讞者不為失」自此之後,獄刑益詳,近於五聽三宥之意。三年復下詔曰「高年老長,人所尊敬也。鰥、寡不屬逮者,人所哀憐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朱儒當鞠系者,頌系之」至孝宣元康四年,又下詔曰「朕念夫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逆亂之心,今或羅於文法,執於囹圄,不得終其年命,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至成帝鴻嘉元年,定令「年未滿七歲,賊斗殺人及犯殊死者,上請廷尉以聞,得減死」合於三赦幼弱、老眊之人。此皆法令稍近古而便民者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善人為國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矣」言聖王承衰撥亂而起,被民以德教,變而化之,必世然後仁道成焉。至於善人,不入於室,然猶百年勝殘去殺矣。此為國者之程式也。今漢道至盛,歷世二百餘載,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間,斷獄殊死,率歲千餘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餘。古人有言「滿堂而飲酒,有一人鄉隅而悲泣,則一堂皆為之不樂」王者之於天下,譬猶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為之凄愴於心。今郡、國被刑而死者歲以萬數,天下獄二千餘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獄不減一人,此和氣所以未洽者也。

原獄刑所以蕃若此者,禮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貧窮,豪傑務私,奸不輒得,獄犴不平之所致也。《書》雲「伯夷降典,哲民惟刑」,言制禮以止刑,猶堤之防溢水也。今堤防凌遲,禮制未立。死刑過制,生刑易犯。飢寒並至,窮斯濫溢。豪傑擅私,為之囊橐,奸有所隱,則狃而浸廣:此刑之所以蕃也。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聽獄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今之獄吏,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功名,平者多患害。諺曰「鬻棺者欲歲之疫」非憎人慾殺之,利在於人死也。今治獄吏欲陷害人,亦猶此矣。凡此五疾,獄刑所以尤多者也。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禍,人有樂生之慮,與高、惠之間同,而政在抑強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傑之俠。以口率計,斷獄少於成、哀之間什八,可謂清矣。然而未能稱意比隆於古者,以其疾未盡除,而刑本不正。

善乎。孫卿之論刑也,曰「世俗之為說者,以為治古者無肉刑,有象刑、墨鯨之屬,菲履赭衣而不純,是不然矣。以為治古,則人莫觸罪邪,豈獨無肉刑哉,亦不待象刑矣。以為人或觸罪矣,而直輕其刑,是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輕,民無所畏,亂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將以禁暴惡,且懲其未也。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寬惡也。故象刑非生於治古,方起於亂今也。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刑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誅悖,治之威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故重,犯亂之罪故輕也。《書》雲刑罰世重世輕,此之謂也」所謂「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屨赭衣者哉。

孫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說而論之曰「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於唐、虞故也。今漢承衰周暴秦極敝之流,俗已薄於三代,而行堯、舜之刑,是猶以鞿而御駻突,違救時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歲以萬數,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窬之盜,忿怒傷人,男女淫佚,吏為奸臧,若此之惡,髡鉗之罰又不足以懲也。故刑者歲十萬數,民既不畏,又曾不恥,刑輕之所生也。故俗之能吏,公以殺盜為威,專殺者勝任,奉法者不治,亂名傷制,不可勝條。是以罔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勝殘,誠以禮樂闕而刑不正也。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大辟。其餘罪次,於古當生,今觸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傷人與盜,吏受賕枉法,男女淫亂,皆復古刑,為三千章。詆欺文致微細之法,悉蠲除。如此,則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專殺,法無二門,輕重當罪,民命得全,合刑罰之中,殷天人之和,順稽古之制,成時雍之化。成、康刑錯,雖未可致,孝文斷獄,庶幾可及。《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天」。《書》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為政而宜於民者,功成事立,則受天祿而永年命,所謂「一人有慶,萬民賴之」者也。

『肆』 我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刑法思想有何影響如何評價

1、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面板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面板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面板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面板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頭頂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有人認為方孝孺是被腰斬的,但事實上他是被凌遲處死的。
3、車裂
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因為作為頭是最先掉得,其次就是雙臂,等只剩雙腿連著軀乾的時候,拉力會拉斷其中一條腿,軀干就會留在另一條腿上。不過根據了寫的說法來看,不一定肢體就會從既定的部位斷掉,因為手腕和腳腕都比根部脆弱的多。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噴濺出來的血液才是其恐怖之處。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不尊崇朱棣的旨意,而被凌遲。(最終還是被滅十族!本來只有九族,朱棣就把方孝孺的一些學生和朋友一起殺了。)

『伍』 從殘酷到人道——讀羅翔《刑法的歷史》

從商紂王的炮烙之刑,比乾的挖心,到商鞅被五馬分屍的車裂刑法,從遭受屈辱的宮刑的司馬遷,到西伯利亞流放的囚徒。古今中外的刑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用其極。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羅翔著作《刑法的歷史》歷數種種酷刑,講述刑法從殘酷走向人道的過程。

本書共有八章,前一章追本溯源,講述刑法的起源與發展,接著從肉刑、笞杖、流放、死刑、株連等方面介紹歷代酷刑,並輔以徒刑知識,發展、意義等內容,涵蓋面廣,內涵豐富。

本人一書生,一向「君子遠庖廚」,最怕做外科醫生和交通警察,因為會經常碰到血淋淋的場面,一生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不隨心所欲,不逾矩。對刑法的歷史知之甚少。這本書普及了很多知識。

一、法律的發展折射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嬗變

古代的刑罰可以分為奴隸制舊五刑和封建制新五刑。舊五刑曰:墨、刖、宮、大辟。新五刑曰:笞、杖、徒、流、死。單看字眼已觸目驚心,令人發指。

這些刑罰樣樣針對身體進行折磨和摧殘,意在給當事人和家族以恥辱和痛苦,有的讓受罰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的讓人體無完膚,身首異處。

秦朝的法令是最嚴苛的,據說商鞅把太子的老師臉上刻了字,動不動剁去別人的腳,割去人家的鼻子,震懾了整個朝廷,沒有一個人敢違抗。

由於推崇儒家「教化為先」原則,漢文帝下昭廢除肉刑,墨刑首當其沖。兩晉南北朝時期,墨刑又死灰復燃,並變本加厲。接著唐代又廢除,五代又恢復,連後周皇帝郭威年輕時受過墨刑。北宋時期的犯人一律刺配,先把你打一頓,臉上刺幾個字,再流放邊遠地帶,「一人之生,一身之犯,而兼受三刑。」可謂殘忍至極。將廷杖推向極致的是明代,打得傲骨盡失,脊樑盡折,噤若寒蟬,統統臣服淫威。

單就廢除殘酷的肉刑這點來看,漢文帝真是個好皇帝。可是他廢除了,總有人從歷史的垃圾堆里再翻出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我們在近代影視劇里看到的絞刑,推出午門斬首,魯迅筆下看客們像鵝一樣伸長了脖頸瞧熱鬧,喝彩,令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直到近代,人道主義和民主制度逐漸完善,刑罰才與世界文明接軌。馬丁·路德·金說過:「 手段,代表著形成中的正義和正在實現中的理想。人無法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實現正當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而目的是樹。」

二、刑罰的歷史是黑暗人性逐漸收斂的過程

作者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小故事,展現了各種刑罰,每一個都滴答著淋淋的血淚。讓人毛骨悚然,人類居然能夠想得出這樣的手段,人類居然能夠這樣殘忍地對待同類。

權力一旦沒有邊界,慾望一旦躍出,貪婪膨脹,無法無天,那些慘絕人寰的舉止就是用眼過一遍,用筆寫下來都是煎熬,讓人胃裡翻江倒海,幾欲作嘔。

隋朝的陽光命令文武百官從死者身上割下肉來食之。

醢刑是把人剁成肉漿的酷刑,孔子的得意門徒指路就承受此刑,孔子得知後悲痛欲絕,為了避免觸景生情,把自己家裡的肉醬也倒掉了。

被腰斬之後的人不能立即氣絕,有的仍以肘撐地爬行。

被流放的人大多被野獸或飢餓的同伴分食。

株連九族,婦孺難免,哀鴻遍野。

不一而足,不提也罷!

歷代統治者大多把重刑伺候當做統治的法寶寶,因此也不可能有現代社會通過刑法限制國家刑法權的法治精神。刑法人道主義在當時根本就沒有滋生的土壤。

必須把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里!

正如作者所言,古代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刑罰只是各種社會控制政策最後的無奈選擇。並不能真正改變亂世的局面。

其實,從現代社會來看,最好的社會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黑格爾有些悲觀,他有一條黑色警示:歷史給人類提供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教訓。克羅齊也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洞悉一切,避免悲劇重演。

『陸』 請問古代的一種刑法

人彘來
彘是指把人變成自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割去鼻子,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暗葯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里。
http://ke..com/view/282299.htm?fr=topic

你說的那種應該是網路流傳的誤傳,「先把其手腳砍下,勾其舌頭,放進一個裝滿鉛的罐子里,天天放在外面日曬雨淋,讓其如此終其一生。」明顯不可能實現。。

『柒』 夏商的刑法殘酷嗎

中國最早的刑法,是夏朝制訂的《禹刑》和商朝制訂的《湯刑》,它們都是以這個朝代的第一位帝王來命名的。

這兩部刑法的全文雖然已經失傳,但它的有些條文還散見於許多古書中。從這些條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統治者制訂刑法的用心和它的嚴厲程度。

商湯清楚地認識到:社會的細胞是家庭,孝敬父母是維護家庭穩固的基礎;只有家庭穩固了,社會才能安定,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再從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來看,只有孝順父母的子女,才能敬其他長輩,才能盡忠於君王,報效於國家。因此,「孝」對社會和國家來說,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把「不孝」列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是商湯高瞻遠矚的決策。

傳說商湯的刑法中還有這樣的規定:「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在公共場所亂拋垃圾,看起來是小事,但它影響公共衛生,污染市容環境,有時還會引起鄰里糾紛,甚至打架斗毆。

商湯有鑒於此,才給「棄灰於公道者」以「斷其手」的嚴重刑罰,懲一儆百,對維護社會公德具有極大的震懾作用。這條刑法看上去似乎重了一些,但它是有長遠的考慮的。由此看來商代較夏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

《禹刑》和《湯刑》是中國歷史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最初的兩部刑法。這兩部刑法中的不少規定,對於今天的法制建設,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捌』 古代刑法~~

滿清十大酷刑 ]刑法介紹<剝 皮>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頭頂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腰 斬>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有人認為方孝孺是被腰斬的,但事實上他是被凌遲處死的。<車 裂>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因為作為頭是最先掉得,其次就是雙臂,等只剩雙腿連著軀乾的時候,拉力會拉斷其中一條腿,軀干就會留在另一條腿上。不過根據了血的說法來看,不一定肢體就會從既定的部位斷掉,因為手腕和腳腕都比根部脆弱的多。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噴濺出來的血液才是其恐怖之處。<俱五刑>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凌 遲>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不尊崇朱棣的旨意,而被凌遲。(最終還是被滅十族!本來只有九族,朱棣就把方孝孺得一些學生和朋友一起殺了。)<縊 首>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烹 煮>及請君入瓮,典故是:武則天的兩名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績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系不錯,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計。一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飲酒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麼新絕招?」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瓮,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頑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瓮,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後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瓮了!」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宮 刑>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而後寫了不朽作品《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相對的女性為"幽閉"。<刖 刑>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有人說是把腳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而第三個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插 針>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活 埋>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活埋應該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常用的招數。<鴆 毒>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鴆」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鴆止渴」便是源自於此。常用於賜死情況。<棍 刑>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鋸 割>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斷 椎>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灌 鉛>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232℃,鉛的熔點是攝氏327.4℃,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刷 洗>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先用開水澆人,再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彈琵琶>彈琵琶十分的簡單,而且易行。這里指的不是樂器琵琶,而是用利刃把人的琵琶骨(肋骨)一根一根剃下來,最早應該是在明朝使用。<抽腸>明初,朱元璋曾對死刑犯人施行抽腸。具體做法是把一條橫木桿的中間綁一根繩子,高掛在木架上,木桿的一端有鐵勾,另一端縋著石塊,像是一個巨大的秤。將一端的鐵勾放下來,塞入犯人的肛門,把大腸頭拉出來,掛在鐵勾上,然後將另一端的石塊向下拉,這樣,鐵勾的一端升起,犯人的腸子就被抽出來,高高懸掛成一條直線。犯人慘叫幾聲,不一會就氣絕身亡明末張獻忠抓到的明朝官吏使用的酷刑也有抽腸這一項。做法是,先用刀從人的肛門處挖出大腸頭,綁在馬腿上,讓一人騎著這匹馬猛抽一鞭向遠處跑去,馬啼牽動腸子,越抽越長,轉瞬間抽盡扯斷,被抽腸的人隨即一命嗚呼。<騎木驢> 是古代專門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據《二十四史演義》說,明末的騎木驢是這樣的: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道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下墜,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玖』 經典刑法格言

通過法律課程的學習,讓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為以後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我們所學的法律知識來維護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權利。以下是我整理的經典刑法格言,歡迎閱讀。

經典刑法格言 篇1

1、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畢達哥拉斯

2、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3、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哈耶克

4、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斯賓諾莎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6、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漢密爾頓

7、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8、用道德的示範來造就一個人,顯然比用法律來約束他更有價值。——希臘

9、實際上,我們想要的不是針對犯罪的法律,而是針對瘋狂的法律。——馬克·吐溫

10、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羅曼·羅蘭(法)《哥拉·布勒尼翁》

11、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柏拉圖(古希臘)《法律篇》

12、法律不可能使本質上是道德的或純潔的行為變為犯罪行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為又變成純潔的行為一樣。――雪萊(英)《人權宣言》

13、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羅伯斯庇爾

14、法律吸吮窮人的膏血,而富人卻掌握著權柄。——哥爾德斯密斯

15、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拉倫茨

16、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

17、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龐德

18、上帝把法律和公平湊合在一起,可是人類卻把它拆開。——查·科爾頓

19、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列寧

20、如果法律是非正義的,它就不能存在。——奧古斯丁《論自由意志》

21、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英國)柯南·道爾爵士

22、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政府論》

23、法律應該是鐵的,像鐵鎖那樣。――高爾基(蘇)《我的大學》

24、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地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邁克爾·D·貝勒斯

25、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要比處罰已經發生的罰罪行為更有價值,更為重要。——李斯特

26、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孟德斯鳩

27、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28、沒有哪個社會可以制訂一部永遠適用的憲法,甚至一條永遠適用的法律。——傑斐遜

29、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30、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2、法律是社會的習慣和思想的結晶。——托·伍·威爾遜

33、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美)凱爾森

34、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羅

35、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36、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37、沒有永恆的法律,適用於這一時期的法律決不適用於另一時期,我們只能力求為每種文明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柯勒(德)《法律概念》

38、人民應該為法律而戰斗,就像為了城牆而戰斗一樣。——赫拉克利特

39、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韓非子·守道》

40、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古希)索福克勒斯

41、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

42、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製法律的任務》

43、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勞倫·卻伯

44、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亞里士多德

45、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古希臘)西塞羅。

46、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馬丁

47、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威·皮物特

48、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49、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50、凡是解釋越簡單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馬斯·莫爾(英)《烏托邦》

經典刑法格言 篇2

1.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2.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4.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術上》

5.法立於上,教弘於下。《三國志·魏書·鍾會傳》

6.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7.如平直必以准繩。——《呂氏春秋·分職》

8.法不阿貴,繩不繞曲。——韓非《韓非子有度》

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韓非子有度》

10.寧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桓范《政要論·為君難》

11.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上不行法則民不從彼。——《管子·法法》

12.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3.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漢書》

14.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

15.憲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6.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17.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8.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啟超

19.其知而犯之謂之故,意以為然謂之失。——張斐

20.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清)

21.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22.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經典刑法格言 篇3

關於法律意識的名言(最新篇) 1) 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

――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2)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

――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3) 如果我們的法律只是自然規律的幼芽,它毫無疑問是好法律。

這樣的法律可以抑惡揚善。

――大仲馬(法)《馬希里選集》 4) 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

――羅曼·羅蘭(法)《哥拉·布勒尼翁》 5) 法律規定得愈明確,其條文就愈容易切實地施行。

――黑格爾(德)《法哲學原理》 6)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7)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

――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8)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9)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10)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11)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12)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13)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14)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15) 全部歷史就是利益的斗爭,而法是那些佔了上風的利益的權威性的表現。

――拉布里奧拉(意)《關於歷史唯物主義》 16) 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

――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17) 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

――盧梭(法)《社會契約論》 18)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

――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19) 所謂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種方策,使生命與國家皆得安全。

――斯賓諾莎(荷)《神學政治論》 20) 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經典刑法格言 篇4

(1)法律不是嘲笑的對象

(2)沒有法律就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

(3)任何權力都不得位於法律之上

(4)罪責越重,刑罰越重

(5)任何人不因他人的非法行為受處罰

(6)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

(7)法律不理會瑣細之事

(8)沒有刑罰就沒有犯罪

(9)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

(10)不作為也是行為

(11)原因的原因的結果的原因

(12)幼年人無異於精神錯亂者

(13)無犯意則無犯人

(14)不知法律不免責

(15)法律不強人所難

(16)緊急時無法律

(17)得到承諾的行為不違法

(18)受強制實施的惡行應當歸責於強制者

(19)因為有犯罪並為了沒有犯罪而科處刑罰

(20)刑罰與其嚴厲不如緩和

(21)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再度受罰款

(22)存疑時有利於被告

『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之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10)刑法王天若擴展閱讀:

基本案情

被告人董某某、宋某某(時年17周歲)迷戀網路游戲,平時經常結伴到網吧上網,時常徹夜不歸。2010年7月27日11時許,因在網吧上網的網費用完,二被告人即夥同王某(作案時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到河南省平頂山市紅旗街社區健身器材處,持刀對被害人張某某和王某某實施搶劫,搶走張某某5元現金及手機一部。後將所搶的手機賣掉,所得贓款用於上網。

裁判結果

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人民法院於2011年5月10日作出(2011)新刑未初字第2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人董某某、宋某某犯搶劫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同時禁止董某某和宋某某在36個月內進入網吧、游戲機房等場所。宣判後,二被告人均未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被告人董某某、宋某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威脅方法劫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鑒於董某某、宋某某系持刀搶劫;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且均為初犯,到案後認罪悔罪態度較好,宋某某還是在校學生,符合緩刑條件,決定分別判處二被告人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

考慮到被告人主要是因上網吧需要網費而誘發了搶劫犯罪;二被告人長期迷戀網路游戲,網吧等場所與其犯罪有密切聯系;如果將被告人與引發其犯罪的場所相隔離,有利於家長和社區在緩刑期間對其進行有效管教,預防再次犯罪;被告人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平時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其適用禁止令的期限確定為與緩刑考驗期相同的三年,有利於其改過自新。因此,依法判決禁止二被告人在緩刑考驗期內進入網吧等特定場所。

熱點內容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