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133條
Ⅰ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商法133條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
Ⅱ 論述我國商法的基本原則
商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四點: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一、商法保障交易安全提供的制度主要有:
1.強行主義;
2.公示原則;
3.外觀法則(客觀主義);
4.嚴格責任;
5.保護善意買受人(第三人)。
二、公司法與商法的異同是什麼?
1、公司法與商業法之間的區別在於公司法是一個以法人實體形成和管理為重點的法律體系。商業法是涵蓋幾個法律領域的一般類別,如就業法,合同,稅收和商業交易。所有這些領域都會影響企業和企業。商業實體的例子可能包括合夥,有限責任公司(LLC)和獨資企業。公司和商業法涉及,因為公司是一種商業實體。
2、要了解公司法和商業法之間的區別,有助於分別查看每個類別。
3、公司法涉及公司的運作,管理職責,股東權益以及主要適用於公司的其他問題。法律將公司視為與其所有者的獨立實體。公司擁有進入合同,提起訴訟或起訴的各種權力。公司所有者為股東,根據公司法具有一定的權利。
三、商法的特點:
1、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
2、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
3、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
4、商法的公法性;
5、商法的國際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八十一條 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的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期貨業協會或者證券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或者偽造、變造、銷毀交易記錄,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Ⅲ 133合同是什麼
《合同法》第133條: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由於本條涉及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所以本條在買賣合同一章中顯得尤為重要。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是指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在出賣人和買受人之間的移轉,是標的物上的所有權主體的變更。
因為買賣合同是指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合同,買受人的目的是支付價款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出賣人的目的是讓與標的物的所有權以取得價款。所以,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是買賣合同的基本問題,關系著當事人切身利益的實現。一旦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到買方後,買方拒付價款或者遭遇破產,賣方就將受到重大的損失。除非賣方保留了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者在標的物上設定了某種擔保權益。否則,一旦買方在付款前破產,賣方就只能以普通債權人的身份參與破產財產的分配,其所得可能會大大少於應收的價款。因此,討論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主要就是弄清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一、當事人有約定的,依照其約定。
本條關於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不是強制性規定。合同當事人可以依照合同自願的原則,在合同中約定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當事人對此作了約定的,除非有關法律針對特殊領域的所有權轉移問題有專門的規定之外,在合同履行中以及發生爭議時的處理中就要依照當事人的約定。各國對此問題也同樣允許當事人自由作出約定。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也就是說,當事人的約定也是允許的。本條的規定承繼了民法通則的這一規定,對此問題的態度應當是不言自明的。當事人對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另外約定,可以是約定特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合同成立時起轉移,或者約定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買受人支付標的物的價款後轉移等等。"法律另有規定",在我國目前主要指的是有關法律規定一些特定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辦理完法定手續後,才能轉移,如不動產產權過戶登記等。
二、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法律要確定一個一般性的原則。
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有關法律也沒有特別規定的時候,就要適用這個一般性的原則。本條的主旨也即在此。
三、關於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在國外的立法模式:
(一)英國貨物買賣法的規定
在英國的貨物買賣法中,貨物所有權的問題與貨物的的風險承擔、對貨物的保險利益以及發生違約時可能採取的救濟方法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它區別特定物的買賣與非特定物的買賣這兩種不同情況,對所有權轉移的問題加以規范。
1.特定物的買賣。前面提過,特定物或者已經特定化的貨物買賣中,貨物的所有權應當在雙方當事人意圖轉移的時候轉移於買方。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此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則法院可根據合同的條款、雙方當事人的行為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訂約雙方的意圖。一般來說,法院應依據的規則是:(1)凡屬於無保留條件的特定物買賣,如果該特定物已處於可交付的狀態,則貨物所有權在合同訂立時即轉移於買方;至於付款時間或者交付標的物的時間是否在其之後,則是無關緊要的。(2)如果賣方還要對貨物做出某種行為,才能使之處於可交付的狀態,或者該物定物已處於可交付狀態,但賣方仍須對貨物進行稱重、丈量、檢驗或者其他行為,才能確定價款,則要等到以上這些行為完成並在買方得到有關通知時,貨物所有權才轉移於買方。
2.非特定物的買賣。非特定的貨物通常是指僅憑說明進行交易的貨物。按照英國貨物買賣法的規定,凡屬於說明買賣未經指定或者未經特定化的貨物,在將貨物特定化之前,其所有權不轉移於買受人。所謂特定化就是把處於可交貨狀態的貨物無條件地劃撥於合同項下的行為。一般地說,如果按照合同的約定,賣方以把貨物運交買方為目的而將貨物交給了承運人;而又沒有保留對貨物的處分權,則可以認為賣方已經元條件地把貨物劃撥於合同項下並將貨物的所有權轉移給買方。
(二)美國統一商法典的規定
美國在此問題上不區分特定物與種類物的買賣。統一商法典確立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在把貨物確定在合同項下以前,貨物的所有權不轉移於買方。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貨物所有權應當於賣方完成其履行交貨義務時轉移於買方,而不管賣方是否通過保留貨物所有權憑證(如提單)來保留其對貨物的權利。因為按照統一商法典的規定,賣方保留貨物所有權的憑證,一般只起到擔保權益的作用,即以此作為買方支付貨款的擔保,但這並不影響貨物所有權按照該法典的規定轉移於買方;可見,美國確立的所有權轉移的原則是以標的物的交付為標準的。
按照統於商法典的規定,貨物所有權轉移於買方的時間主要應當區別以下兩種不同的情況
1.貨物需要賣方運交買方。當合同要求或者授權賣方將貨物發送給買方,但並未要求賣方將貨物運送至目的地時,所有權在交付發運的時間和地點轉移至買方。當合同約定在目的地交貨時,所有權在賣方於目的地提示交付時轉移於買方。
2.不需要移動貨物即可交付的。有時賣方可能已經把貨物交給第三人保管,如已把貨物存入倉庫而讓買方到指定的倉庫提貨。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賣方應當交付所有權憑證,則貨物的所有權就在賣方交付憑證時轉移於買方。如果合同訂立時貨物已特定化,且無需交付所有權憑證,則貨物的所有權就在合同訂立時轉移於買方。
(三)德國民法典的規定
德國法認為,所有權的轉移是屬於物權法的范疇,而買賣合同則屬於債法的范疇,買賣合同本身並不起到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效力。依照德國法,所有權的轉移必須符合下列要求:如讓與動產的所有權,必須由所有人將物交付於受讓人,並就所有權的移轉由雙方成立合意。在賣方有義務交付物權憑證的場合,賣方可以通過交付物權憑證(如提單)而把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於買方。如受讓人已佔有此動產者,僅須讓與所有權的合意,即生效力。但是,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或者變更的,非經登記不生效力。
(四)國際條約
對買賣合同影響最大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條規定,該公約不涉及買賣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公約對所有權轉移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以及買賣合同對第三人貨物所有權產生的影響等問題,一概沒有作出規定。這主要是因為各國關於所有權轉移問題的法律分歧較大,不容易實現統一。所以,在擬訂公約的過程中,各國代表都不同意對所有權轉移的問題作任何具體規定。
(五)國際貿易慣例
在國際貿易慣例中,只有國際法協會制定的關於CIF合同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對所有權轉移的時間與條件作了規定。該規則至今仍然沿用。其他國際貿易慣例,包括國際商會制定的公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都沒有涉及所有權轉移的問題。根據《華沙--牛津規則》條規定,除賣方依據法律對貨物享有留置權、保留權或者中止交貨權外,貨物所有權的轉移時間,就是賣方將有關單據交到買方掌握的時刻。這里的單據指的主要就是提單。雖然該規則只是針對CIF合同的特點制定的,但一般認項原則也可以適用於賣方有提供提單義務的其他合同,其中包括合同與賣方有義務提供提單的FOB合同。
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到,國際上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移這個重大問題的規定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各國的規定都受著國社會經濟狀況以及法律背景的影響。我國合同法對此問題在考借鑒其他國家規定的同時,根據我國的情況作出規定。
Ⅳ 商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商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四點: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1)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2)誠實信用;3、 促進交易迅捷原則:(1)交易簡便;(2)短期時效;(3)定型化交易規則;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具體規則與抽象的商法價值的交匯點,是現代商法性質的集中體現。現代商事活動,隨著交易標的額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風險日益加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八十一條 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的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期貨業協會或者證券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或者偽造、變造、銷毀交易記錄,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Ⅳ 中國有幾條法律
並沒有看到這方面完全的統計,內容太多了。
中國現行法律目錄
(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36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8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年)
2.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1954年)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79年,1982年修正、1986年修正、1995年修正、2004年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79年,1982年修正、1986年修正、1995年修正、2004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79年,1983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1979年,1983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1980年)
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82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82年)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1983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年,2001年修正)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1984年)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1986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1987年)
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1988年)
附: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1989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1989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89年)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0年)
附件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附件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
附件三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1990年)
2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1990年)
22.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1990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1991—年)
24.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1992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1992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3年)
附件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附件二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附件三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2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1994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1995年,2001年修正)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1995年,2001年修正)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1996年)
31.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1981年,1996年修訂,修改為現名稱)
3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1996年)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1998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1999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
(二)民法商法(30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79年,1990年修正、2001—年修正)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年,2001年修正)
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年,1993年修正、2001年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4年,1992年修正、2000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1985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1986年,2000年修正)
8.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1986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1988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988年,2000年修正)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年,2001年修正)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1年,1998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992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993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3年,1999年修正、2004年修正)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1995年,2003年修正)
1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995年,2004年修正)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1995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1995年,2002年修正)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1996年,2004年修正)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1997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1998年,2004年修正)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1999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1999年)
27.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2001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003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2004年)
(三)行政法(76件)
1.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1954年)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的決議(1957年)
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1957年)
附: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的決議(1957年)
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1958年)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
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
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1979年)
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
8.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0年,2004年修正)
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1980年)
附: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1999年修訂)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年,1991年修正、2002年修訂)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1996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4年,1998年修正)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1984年,2001年修訂)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人境出境管理法(1985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5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86年,1994年修正)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6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1987年,2000年修正)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1995年修正、2000年修訂)
22.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1987年,1996年修正)
2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88年,1994年修正)
24.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1988年)
25.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2004年修正)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2004年修訂)
2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1990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1990年,2000年修正)
3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1992年)
32.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1992年,2002年修訂)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1993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1993年)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1994年)
37.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1994年)
38.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1994年)
3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1995年)
4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
4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1995年)
42.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1995年)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2004年修訂)
4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1995年)
4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1996年)
46.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1996年,2001年修正)
47.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年)
48.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
49.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1996年)
5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1996年)
5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1996年)
5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1997年)
5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1997年)
5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1997年)
55.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1997年)
5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年)
57.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1998年)
58.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1998年)
59.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
6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年)
6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年)
62.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1999年)
6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
64.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1988年,1994年修正、2000年修正,修改為現名稱)
6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2001年)
6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2001年)
6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2001年)
68.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2年)
69.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年)
7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
7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
7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2003年)
73.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2003年)
74.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7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2003年)
76.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
(四)經濟法(51件)
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1955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1958年)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1980年)
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1993年修正、1999年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1983年,1996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1998年修正)
8.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85年,1993年修正、1999年修訂)
9.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1985年,2002年修訂)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1985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986年,2000年修正、2004年修正)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6年,1996年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6年,1988年修正、1998年修訂、2004年修正)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1986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2002年修訂)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988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1989年,2002年修正)
18.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990年)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1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1991年)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
22.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1991年)
2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1992年,工995年修正、2001年修訂)
24.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1993年,2000年修正)
2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1993年)
2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1993年,2002年修訂)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1993年)
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1993年)
29.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1994年)
30.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1994年)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1994年,2004年修訂)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1994年)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1994年)
3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1995年,2003年修正)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1995年)
36.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1995年)
37.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1996年)
38.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1996年)
3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1997年,1999年修正、2004年修正)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1997年)
4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97年)
42.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1997年)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1997年)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0年,2004年修正)
4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
4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2002年)
4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2002年)
48.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2003年)
49.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2003年)
(五)社會法(13件)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
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1981年)
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2001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2年)
刑法類: 423條;
民法類:263條;
行政類:193條;
經濟法類:663條;
財務稅收法規:773條;
醫療醫葯衛生法規:683條;
道路交通法規:133條;
海洋法規:53條;
房地產及建築法規:593條;
勞動法類:443條;
公務員相關法規:123條;
知識產權::73條;
個人所得稅相關法規:60條;
環保類:65條;
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2條;
廣播電視政策法規:13條;
煙草法規:11條;
工商行政管理:159條;
信息化類:17條;
其它類:.....
Ⅵ 商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我國並沒抄有完整的商法,以下內容都屬於商法范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Ⅶ 中國法律有多少種
中國法律是大陸法系
一般大體分為:民法,刑法,行政法(以上三個為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這三個是程序法)
國家法律法規共1109部,其分部情況如下:
憲法及憲法性法律:2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3條;
刑法類: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423條;
民法類:2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63條;
行政類:5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93條;
經濟法類:84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63條;
財務稅收法規:5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773條;
醫療醫葯衛生法規:5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83條;
道路交通法規:2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33條;
海洋法規:4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53條;
房地產及建築法規:104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593條;
勞動法類:4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443條;
公務員相關法規:1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23條;
反腐倡廉(黨內):2部;
知識產權:22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73條;
個人所得稅相關法規:1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0條;
環保類:60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5條;
新聞出版:19部;
司法訴訟程序類:3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2條;
勞動教養法規規章:6部;
文物保護法規:8部;
廣播電視政策法規:2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3條;
煙草法規:1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1條;
宗教法規:6部;
工商行政管理:11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59條;
信息化類:2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7條;
其它類:52部,涉及其它類司法解釋:3條;
非典專題法規文件:134部;
Ⅷ 股東身份存疑存在以下哪些情形
股東身份認定若干問題分析
收藏本文章關鍵詞: 股東身份/股東權/認定/章程 內容提要: 公司股東身份的認定關繫到投資人在以公司為聯結點的法律關系體系運作過程中的權利配置與責任負擔。股東身份產生股東權而不是相反。對於股東身份判斷的標准,必須要有一個一元的、最終的標准。在公司成立的情況下,簽署公司章程意味著投資人對公司承擔了股東的責任,應當成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身份認定的標准。在存在爭議的情況下,股東資格的確認只能由司法的權力加以解決。有必要在公司制度上設計專門的股東身份確認的程序。 眾所周知,公司股東身份(資格)的認定關繫到投資人在以公司為聯結點的法律關系體系運作過程中的權利配置與責任負擔。除了股東身份確認之訴外,各類股東權(如表決權、知情權、利潤分配請求權、派生訴訟權等)的行使、股東會各類決議效力之異議等多類糾紛案件中,股東身份的認定標准都是一個重要的先決問題。新《公司法》的實施,仍未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擬就公司股東身份與股東權的關系、股東身份的認定標准、股東身份認定的權力歸屬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股東身份與股東權 有學者認為,股東即股權所有人。凡擁有股權者即為擁有股東資格,凡失去股權者即為失去股東資格。因此,凡可依法證明其股權有效存在者,即為股東。反之,凡可被依法證明其股權為無效或者是喪失者,即不為股東。依照不同的公司形態以及不同的資本表現形式,證明股權有無的方式可為協議、公司章程、出資證明、股份證書、股票、股東名冊以及公司注冊登記等。總之,不管以何等方式來證明,只要證明其為股權所有權之人,即可主張其股東資格之擁有。[1]
在確認股東身份(資格)問題上,簡單地把股權享有作為股東身份的判斷依據可能會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在判斷股東身份與股東權享有的邏輯關繫上,應當是由股東身份產生股東權而不是相反。股東權的定義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股東權是股東基於其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取得經濟利益並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2]否則當我們在討論股權擁有的標准時,就會陷入循環論證的境地。 其次,協議、公司章程、出資證明、股份證書、股票、股東名冊以及公司注冊登記等文件對於股東身份問題的證明指向未必是一致的。他們能夠證明什麼,取決於我們對於股東身份確認標準的選擇。
以出資證明為例,在以出資作為股東身份確認標準的情形下,出資證明無疑可以確認股東身份;但如果股東身份確認是股東名冊登記,股東身份的取得可能是在出資證明取得之前,換言之,出資證明或許可以證明股東身份,但他不能作為股東身份取得的標准。此外,出資證明書的功能主要是證明股東已向公司真實出資,本身並無設權性效力。只要股東持有出資證明書就應當認定其已合法出資,但不能僅以出資證明書即認定持有人具有股東資格。[3]
第三,股權本身是一種權利體系,而不是單一的權利體。在很多情況下,投資人的股權是不完整的,投資人取得完整股權有時是一個動態的甚至是變化的過程。在這些情況下,股東身份的取得並不能反映具體股東權能(利)的取得。
第四,導致審判實踐中把股東權的行使作為股東身份的判斷依據,而股東權行使在外在形式上並不具有排斥效應。如股東享有查閱賬簿的權利,並不排斥其他不具有股東身份者查閱賬簿;在存在名義股東情況下,名義股東違背實質股東意思的表決行為或參與利潤分配的行為也未必就能用來確認其股東身份。
第五,把股權享有作為股東身份(資格)的判斷依據會造成對案件性質或證明方式的判斷失誤。 〔案例〕孫某的兒子在A公司求職,A公司是由股東5人組成的有限公司,該公司股東張某告知孫某:公司准備擴張,如果孫某出資5萬將成為公司的股東,年終分紅,其子工作也一並解決。孫某依約交納了5萬元,A公司發給孫某股東卡,其子也在A公司謀得一個職位,第1年孫某分紅得紅利4300元,但之後兩年不見公司分紅。在此情況下,孫某向法院起訴,要求A公司返還股本並兩年股東紅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是股東身份的確立問題,即公司的投資者在何時以及怎樣在法律上確立起股東的身份,股東身份確立的標志是什麼? 就該案而言,應從「股東卡」人手,如果「股東卡」基本上反映了出資證書的記載事項,應認為孫某的股東身份,反之則認定孫某的債權人身份,進行相應的處理。[4]
事實上,該案涉及兩個層次的爭議,一是股東身份問題,二是股東的利潤分配請求權問題。解決了第一個層次的問題並不能必然解決第二個層次的問題,而該案的訴訟請求是利潤分配請求權問題,法院選擇「股東卡」是否反映出資證書的記載事項作為案件判斷的關鍵也是要解決股東的利潤分配請求權問題,而不僅僅是股東身份問題。法院之所以會錯誤地將利潤分配請求權糾紛置換為股東身份糾紛,原因可能就是簡單地將股東身份與股東權等同起來。而在未確定股東身份的前提下,出資證書並不能證明存在股東的出資行為,最多隻是證明了行為人對公司投入了資產。因為出資權是股東的權利(同時也是義務),非股東的出資行為不能產生公司法上取得利潤分配請求權、表決權等效果。非股東的出資行為充其量能夠產生的是債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只有在確認股東身份的前提下,出資證明才可以用來證明股東權體系中利潤分配請求權、剩餘分配請求權、表決權等股東權利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釋》(草稿)第1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出資人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股權受讓人受讓股權之後,公司未向其簽發出資證明書或者未將其記載於公司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公司履行簽發記載義務。但公司或者其他股東有證據證明未與出資人達成出資協議,或者未承諾接受股權受讓人為股東,主張公司不應承擔簽發記載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事實上也是對此作出了區分的。
二、股東身份確認的標准 那麼股東身份確認的標准應該是什麼呢?有的學者提出了「股東資格形式特徵與實質特徵分析路徑」,認為公司登記機關對公司股東的登記、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的記載屬於股東資格的形式特徵,簽署公司章程、實際出資、取得出資證明書及實際享有股東權利屬於股東資格的實質特徵。形式特徵的功能主要是對外的,是為使相對人易於判斷和辨識,它在與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爭議中對於股東資格的認定比實質特徵更有意義,而其中公司登記機關的登記公示性最強,又優先於其他形式特徵。實質特徵的功能主要是對內的,用於確定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在解決股東之間的爭議時其意義優於形式特徵,而其中簽署公司章程反映行為人作為股東的真實意思表示,其又優先於其他實質特徵。在個案中,可以抽象地說,當在案件中發現與股東上述特徵相關的證據相互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應當按照爭議當事人的具體構成,優先選擇適用相應的證據,對股東資格進行認定。[5]
這種分析方法在結果上很可能導致在不同的案件中由於當事人的不同,同一個主體在股東身份確認上的不同結果。這對於一個相對民事法律關系而言,由於判決既判力的相對性,或許可以接受。但是對於確認身份關系的訴訟,其既判力往往具有向一般第三人擴張的效力,這就容易引發裁判權之爭,因為先作出的判決會具有確定股東身份的效力。此外,由於商法上的外觀主義原則,股東身份是和一系列登記、記載制度相關聯的,而這些登記、記載又是向公眾開放以取得公示的效力。如果允許在股東身份確認上根據內外法律關系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判斷,當事人依照不同的判決要求進行登記、記載的時候,以哪一份判決為准呢?我認為,對於身份判斷的標准,必須要有一個一元的、最終的標准,多元主義、分別討論的路徑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對外在關繫上,只需從信賴保護原則出發給予救濟,並不需要賦予這種信賴以設權的效果。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一元的、最終的標准落腳於何處。
按照我國《公司法》(2006)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06)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依次參與下列與股東身份的認定有關的程序:(1)依照《公司法》第二十五條簽署公司章程,在公司章程上被記載為股東;(2)依照《公司法》第二十八條繳納首期出資,經驗資機構驗資並出具證明;(3)依照《公司法》第三十條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在公司登記機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公司設立登記,公司登記簿上記載為公司股東,供社會公眾查閱;(4)公司成立後依照《公司法》第三十二條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5)公司依照《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置備股東名冊,記載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股東的出資額以及出資證明書編號。在這些程序中,哪個程序能夠作為認定股東身份的標准?
目前, 各國公司法的理論與規則關於股東身份的界定有兩類標准, 即出資標准與記載標准。
而股東在簽署章程後的出資行為則與股東權有密切聯系。股東權是一個集合性權利體,而非單一的權利。股東身份的取得能確保股東享有出資權和信息權(如查閱賬冊的權利),而諸如利潤分配請求權、表決權和剩餘財產索取權等權利則取決於出資行為的完成情況。因此,可以說股東身份的取得是一個時間點的問題,而股東權的取得有一個逐步完備的過程。正如所有權在設立抵押後其權能受限相似,股東權也會受制於出資狀況等因素。如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4條2項的規定:「在全部支付投資款後,表決權才生效。章程可以規定,在支付了法律或章程所規定的更高的最低投資款後,表決權才生效。在這種情況下,已支付的最低投資款只保證一票;在支付了更多的投資款後,表決的比例關系也根據所支付的投資數額進行調整;如果章程中沒有規定,表決權是在全部付清投資款後才生效,並且對任何一份股票都還沒有付清投資款,那麼選票的比例關系根據已支付的投資數額加以調整;已支付最低投資款的保證一票。只有當票數的一小部分是為有表決權的股東提供全票時,對該部分選票才予以考慮。」[19]在股東出資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限制其股東權的行使是完善我國公司制度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股東身份認定的權力歸屬 誰來確認股東身份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有學者提出,股東權的確認,是法律賦予的公司權力之一,是公司的內部事務,屬於公司自治的范圍,根據私法自治原則,股東權的確認標准首先要看公司自己的意思表示,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公司承認這個人是公司的股東,他就可以成為公司的股東,國家不能強行干預,也沒必要強行干預,只有在公司自身不能確認的時候,才可由法院來進行確認。[20] 筆者認為,這一論斷同樣把股東權等同於股東身份,對這一問題不再贅述。事實上這里是在討論股東身份問題。股東身份的確認,恰恰不是純粹的公司內部事務,且不說基於股東身份產生的出資責任與公司債權人的關系已經不是公司內部事務,即使在公司與股東關系以及股東與股東關繫上,股東身份的確認也絕不是公司自治能夠解決的問題。在存在爭議的情況下,股東資格的確認是一個公共問題,只能由司法的權力加以解決。事實上所謂公司自己的意思,在涉及股東資格問題上,主要是多數股東或控制股東的意思。因此,這是基本權利保障的要求對公司民主的限制,是防止在資本多數決制度基礎上形成多數資本的暴政,防止大股東利用公司架構下形成的優位對小股東赤裸裸的剝奪的需求。股東資格是股東權利的基礎,把股東資格(或者股東權)的確認交給公司自治等於把公民的基本權利交給政府(行政機關)來判讀一樣危險。 對於這個問題,域外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思考。英國公司法上要求對於公司細則的變更不得剝奪法院給與股東的權利。在Dafen Tinplate Co v Llanelly Steel Co (1907) Ltd 一案中,Llanelly Steel Co試圖通過修改公司細則,使得公司能夠以普通決議的方式強制任何股東按照董事會所確定的合理價格將股份轉讓給其他股東,並以此擠出公司股東Dafen Tinplate Co。法官Peterson. J認為,多數股東強制轉讓的權力的行使不能輕易地取決於多數股東的意願。[21]在另一個方向上,德國法上認為股東的成員資格是一種主體性權利。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有限責任公司開除股東,不僅要求股東大會作出開除決議,要求向股東宣布,而且要求類比適用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61條、德國《商法典》第117條、第127條、第133條和第140條的規定,提起開除之訴。這樣就由法庭審查開除的理由,並通過法院判決來確認開除決議。[22]因此,筆者認為,公司對於股東身份認定的權力,只能是建立在公司管理和契約履行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契約上的權利,而不帶有任何裁判、判斷的意義。股東資格確認是一個身份判斷的行為。股東資格確認的標準是一個法律規則問題而不是什麼私法自治。股東資格確認的權力只能由司法機關享有。對此,有必要在公司制度上設計專門的股東身份確認的程序。在程序設計上建議採用公司內部機制與司法確認機制兩個層級。在內部層級,由投資人向公司提出確認股東身份請求,對於確有依據的,公司應當在一定時間內召開臨時股東會明確其股東身份。對於公司拒絕確認,或股東會決議認為不具有股東身份的,投資人可以啟動外部層級機制,提出股東身份確認之訴。對於股東會決議認為具有股東身份的,持有異議的股東也可以啟動外部層級機制,提出股東身份確認之訴。
Ⅸ 商法包括哪些具體法律
法律分析: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包括商主體法和商行為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企業法、保險法、票據法、破產法、海商法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保險活動,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保險業的監督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第一條 為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