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調整目的

民法調整目的

發布時間: 2022-10-16 17:47:57

民法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民法典立法的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律分析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保障私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充分保護私權,才能全面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並有利於規范公權。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新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反映出一個民族對生存發展民生關鍵問題的基本立場。縱觀世界法制發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的,凝聚起這一時期社會發展要求的廣泛共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工作堅持以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為根遵循,結合民生實際,密切關注人民發展要求,體民情、聚民意、保民生,創造性地做好立法工作,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更加深刻地回答了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在總則第一條中明確提出「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㈡ 《民法典》第十九條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條是由民法通則第十二條修改而來,還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內容。其中將民法通則「十周歲以上」修改為「八周歲以上」,「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吸收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內容。同時,民法典則在第三編合同編中刪除了原合同法第四十七的內容,避免重復。

一、本條目的和含義
本條確立了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限制行為能力,又稱為不完全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獨立地或者說一定性質的民事法律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法律設定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主要是為了規定自然人不能完全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應如何參與民事交易,以保護未成年人及辨認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被劃分為兩類,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本條規定了未成年人享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最低年齡界限或者說年齡時間節點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他們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如何參與民事交易,及未成年人可以例外地獨立實施哪些民事法律行為。

本條所解決的問題是,未成年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在哪些情形下是有效的,在哪些情形下只有經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才能產生法律約束力。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規定從十周歲以上降到八周歲以上
年齡是衡量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的標准,自然人達到一定年齡後才能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且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但是,如何設定未成年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標准呢?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立法規定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為七歲;俄羅斯、越南等國為六歲。都低於我國對於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為十周歲的規定。而我國規定這個十周歲的年齡下限是基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我國的經濟、文化的現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的。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進程加快了。特別是學前教育的大量普及以及多媒體的發展,兒童接觸世界、理解事務的能力大大提高。現在的未成年人的心智與《民法通則》立法之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兒童與青少年的成熟年齡普通提前,認識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此情況下,民法典的這次調整,是對未成年人一定程度自主決定自由的尊重,符合現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特點,有利於未成人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的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三、民法典是如何限制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一個介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類型,具有緩沖全有與全無的極端性的規范功能。相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意味著未成年人不是完全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是可以有限地獨立實施某些民事法律行為,即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有限度的,是受法律限制的。

民法典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限定在兩種條件下:一是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二是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限定條件不是對民事法律行為范圍的限制,而是對民事法律行為性質的限制或限定,也就是說這種限制,並不是限定未成年人在多大范圍內享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是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哪種性質或者類型的民事法律行為。

(1)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那些純粹獲得法律上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純粹事實上獲得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純獲利益的行為,是指能夠獲得利益但不負法律上的負擔。如無負擔的贈與、無須賦稅的得利等,如果是有負擔的贈與、即使負擔相對於獲贈相當微小,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純獲利益關鍵在於「純」字,所以只要設定有任何義務,不論是財產義務還是人身義務,也不論其義務大小或義務的內容是作為或不作為,均不算是純獲利益。贈與關系中,贈與人對未成年人的贈與雖不讓未成年人有任何負擔,卻讓未年人的監護人直接或間接承擔,那未成年人的純獲利益就演變成交易了。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2)「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屬於一種概括、靈活的規定。一律否認未成年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效力實無必要,也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在我國實際生活中,未成年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民事活動,即所謂有「打醬油」行為,就不能否定其效力與合法性,否則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反而是對行為自由的不當限制。特別是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年齡很小的兒童也能熟練操作購買、支付等行為,而交易的相對方無法知曉,更不能一概否定上述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因此,賦予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既有利於保障未成年人的行為自由,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這一規定仍有參考價值。

(3)除了上述兩類民事法律行為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通過途徑參與其他民事法律行為:一是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二是自己實施之後經過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所謂同意,主要指在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前,表示允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與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所謂追認,是指在民事法律行為實施之後,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表示認可。當然,事後追認也是一種同意。

㈢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

《民法典》第一條對本法的立法目的做出了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備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㈣ 民法典對民法通則的修改

民法典對民法通則的修改有:(一)增加綠色原則
《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將綠色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二)在特定情形下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
根據《民法典》第十六條規定,在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情形下,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同時明確了胎兒在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將擴大繼承人的范圍,為在胎兒未出生時對其贈與的行為效力判斷提供了可適用的規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調整范圍】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條 【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㈤ 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務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務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來規范各種法律行為、身份行為,被人們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它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民法典重在保護民事權利,從合同簽訂、公司設立、繳納物業費、離婚等民事活動,都涵蓋在民事法典範圍。
民法的基本原則具體如下:
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實質,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3、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4、誠實守信原則,所謂誠實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場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
5、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公序包括政治的公序和經濟的公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
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熱點內容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