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責任民法
⑴ 民法上的過錯責任、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這三者的區別是
民事責任四要素,一、
行為的違法性
二、
損害事實的存在
三、
因果關系回
四、
行為人主觀答上有過借
。一般民事侵權要求是過錯責任,但對於民法特別規定的幾種侵權是無過錯責任,還有兩種是過錯推定。主要區別是,過錯責任要求你舉證要證明對方主觀上有過錯。無過錯、過錯推定你就不需要證明對方有過就行了,主要因為雙方的地位不同,你很難證明對方有過錯,所以
對環境污染、飼養動物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等幾種例外情形,主觀上有過錯你不需證明即可,但你要證明其他三個要素。
⑵ 民法中是否要求民事人也承擔嚴格責任
民法中有承擔嚴格責任的相應規定.
嚴格責任不依賴於實際加害人的過失或故意,但專以違反保證他人安全的絕屬對義務為基礎。嚴格責任常適用於高度危險活動或產品責任案件。也稱為絕對責任、無過錯責任
民法之所以要規定嚴格責任,是基於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⑶ 民法中是否要求民事人也承擔嚴格責任
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本質上是一種歸責原則,並非在此歸責原則下實現的責任主體所承擔的一種法律責難後果與狀態。現代意義上的刑法嚴格責任產生於英美法系刑法理論中,它作為一種刑法制度為英美法系所獨有,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一般不承認嚴格責任。
英國法院通過帕拉代恩訴簡和阿利恩(Paradine v. Jane,Aleyn,1647 )一案,確立的違約責任就是嚴格責任。嚴格責任原則是指不論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只要其不履行合同債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傷害,就應當承擔合同責任。嚴格責任原則意味著在違約發生以後,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約方的行為已經構成違約,而不必證明違約方主觀上出於故意或過失。 在這里有必要對嚴格責任的含義做一下界定:我國學者雖大都認為《合同法》第107條規定規定的:「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採用的是嚴格責任原則,但在對嚴格責任的理解上則見解不一,有的認為嚴格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有的則認為是絕對責任。依筆者意見,嚴格責任是一種既不同於絕對責任又不同於無過錯責任的一種獨立的歸責形式,與其他歸責原則相比,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嚴格責任的成立以債務不履行以及該行為與違約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為要件,而並非以債務人的過錯為要件,這是其區別於過錯責任的最根本的特徵。因而在嚴格責任下,債權人沒有對債務人有無過錯進行舉證的責任,而債務人以自己主觀上無過錯並不能阻礙責任歸加。在這一點上,似乎有理由認為嚴格責任與過錯責任中的舉證責任倒置——過錯推定相一致。但是,過錯推定的目的在於確定違約當事人的過錯,而嚴格責任考慮的則是因果關系而並非違約方的過錯。例如,在嚴格責任下第三人的原因導致違約並不能免除債務人的違約責任,而此種情形無論如何不能推定債務人存在過錯。因此,二者仍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第二,嚴格責任雖不以債務人的過錯為承擔責任的要件,但並非完全排斥過錯。一方面,它最大限度地容納了行為人的過錯,當然也包括了無過錯的情況;另一方面,它雖然不考慮債務人的過錯,但並非不考慮債權人的過錯。如果因債權人的原因導致合同不履行,則往往成為債務人得以免責或減輕責任的事由。可見,雖然嚴格責任往往被我國學者稱為「無過錯責任」,但其與侵權行為法中既不考慮加害人的過錯,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的無過錯責任(當然,我國對無過錯責任的適用還是有嚴格限制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第三,嚴格責任雖然嚴格,但並非絕對。這一點使之與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區別開來。所謂絕對責任,是指債務人對其債務應絕對地負責,而不管其是否有過錯或是否由於外來原因。在嚴格責任下,並非表示債務人就其債務不履行行為所生之損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負責,債務人得依法律規定提出特定之抗辯或免責事由(例如不可抗力等)。
⑷ 民法中的無過錯原則是什麼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失,不問其主觀上是否有版過錯而都應承擔的權責任。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與侵權法上的特別侵權的歸責原則即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在違約責任中,在違約責任發生後,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約方的行為已經構成違約即可,而不必證明其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對於違約方而言,通過舉證自己無過錯來免責是徒勞的,但可以通過證明違約行為是發生在不可抗力和存在特約的免責條件下而獲得免責。同理,特別侵權人也只能通過證明法定的免責事由的存在而獲免責。
⑸ 民法通則中關於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內義務的,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指損害的發生既不是加害人的故意也不是受害人的故意和第三人的故意造成的,但法律規定由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歸責原則;它是一種基於法定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有效彌補受害人因特殊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
(5)嚴格責任民法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的相關要求規定:
1、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2、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
3、對承擔民事責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責任的,應當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對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⑹ 民法總則無過錯責任指的是什麼
您好:
一、民法總則無過錯責任指的是什麼?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無過錯責任適用於損害後果的發生為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所導致的場合。在無過錯責任中,任何一方當事人在主觀中並不存在故意或者過失,這是適用該責任的前提,如果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事由就屬於過錯責任。
第二,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並列的責任形式,當然並不意味著對等,從法制發展進程看,該責任又可稱為過錯責任的補充,是否承擔責任由法律特別規定,在大陸法系國家,由於肯定了過錯責任是違約和侵權的一般和基本形式,為了防止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發生不必要的重疊,有的通過民事基本法確定了這種無過錯責任,有的通過判例加以規定,至於法律規定於何種場合下發生無過錯責任取決於法律基於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所作出的明確表態。
第三,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損失。過錯責任的發生根據是違反合同的當事人具有主觀過錯或侵權人具有主觀過錯,因此要求有過錯的當事人承擔責任可以同時實現懲罰功能和補償功能。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由於當事人並無過錯,懲罰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標,而只能保留其補償功能,在合同領域「無過錯責任的基本思想只在於合理分配不幸損害,而不在於懲罰不履行合同;因而它只具有補償作用而無懲罰作用」。
第四、無過錯責任限制了一般免責事由的適用,在過錯責任情況下,當事人可以提出法定免責事由,免除其對損害後果的責任,如不可抗力為過錯責任的一般免責事由,但在無過錯責任情況下,包括不可抗力在內的法定免責事由的適用都受到限制。<<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現在沒有特別法對除外規定作特別解釋,但該規定乃順理成章,且不悖於國外實踐。
第五,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要件,在過錯責任的前提下,行為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最終取決於他有無過錯,而在無責任情況下,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並不取決於他有無過錯而取決於他的行為和物件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而在合同領域只要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最終導致合同的不能履行,且不論該行為的發生原因如何,行為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即法律已認定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間有直接聯系。
二、其他特徵
1、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基本要件,即以損害事實與責任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為前提,若沒有因果關系則不能承擔無過錯責任;
2、並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歸責的要件,若以過錯為歸責的構成要件,那就成了過錯責任原則;
3、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這也是許多國家為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設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原因所有;
4、由被告就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它不同於過錯責任中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在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原告只要舉出損害事實及損害事實和被告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的法定免責事由進行舉證,被告不能僅僅證明他已盡到了注意義務或沒有一般的過失就可以被免除責任;
5、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必須有法律的特別規定,也就是針對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侵權行為才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適用范圍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
(一)合同關系中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
(1)遲延後的不可抗力,
(2)轉質之質權人對於轉質物損失的責任,
(3)出版人接受作品後因不可抗力而遺失或毀壞,
(4)民用空中運輸之旅客和財產損害。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有學者認為,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僅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在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責任,這種觀點與史尚寬的觀點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值得懷疑。
這種情況下的責任歸結為過錯責任,而不是不可抗力下的無過錯責任。筆者非常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債務人逾期履行債務,債務人已經有了過錯,相應的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是指債務人已經具有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可抗力,而不是沒有過錯情況下的不可抗力,法律規定債務人承擔逾期履行期間不可抗力所致後果,不是對不可抗力下無過錯責任的規定,而是對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前已構成違約責任的認可。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可抗力的民事責任,是指債務人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責任的情況。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類似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至少現行法律在一定程序上對該情況予以承認。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的除外條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該法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採用無過錯責任,但顯然也為我國確立某些情況下無過錯責任創立了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對於不可抗力的發生,也不是唯一的免除責任。
有些不可抗力發生的場合下仍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在性質上應為無過錯責任,如在種類物之債中,即使遇有天災,但因為標的物為非特定物,賣方仍然可以在市場中買到該物交由買方,這種情況下,並不能免除債務人實物交付之義務,但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變動。當然各國法律對不可抗的范圍認識不一。理論並通常認為不可抗力為事變的一種,事變的其他情況如情勢變更第三人原因等也構成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條件。
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只有在某些不可抗力情況下才能免責,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現行合同法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也有學者認為違反合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最終是因為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所引起的,即在質上還是一種過錯,只是這種過錯並不顯得直接、明顯,學理上對過錯范圍的界定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這種觀點採取了客觀說。這和延遲中的不可抗力下的責任是基本類似的。當然,對於債權人來說無需考慮債務是否具有過錯。因為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合同法的一般原則。
(二)《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5條)。
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⑺ 下列不屬於民法基本原則的有A.情勢變更原則B.嚴格責任原則C.公序良俗原則D.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法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屬於民法基本原則進行排除即可。
⑻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中無過錯責任賠償標准
賠償標準是賠償的一種定額的方式,有賠償標準的前提是要有賠償,而無過錯責任是歸責原則,決定你是否有賠償的義務,這兩個東西,你覺得有交集嗎?
⑼ 英美民商法中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和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的區別最好能舉例子 謝謝
兩者有以下區別:
1、程度不同
絕對責任的嚴格程度大於嚴格責任,只認定事件結果,不考慮其他因素
2、責任人對事件的影響不同
嚴格責任的造成是有責任人的一定行為造成的,絕對責任的後果是不論責任對與事件的干涉,只要發生就會被追究
3、在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時候有誤辯解
嚴格責任在判定的時候允許責任的抗辯,絕對責任在判定的時候不允許責任人抗辯
絕對責任的例子如下:一些國家的勞工法規定,雇員在工作中受到的意外傷害,不論僱主有無過失,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又如美國法律對產品造成消費者的損害事故,以及許多國家法律對核電站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等損害事故,均實行絕對責任
產品製造人、核電站所有人在產品製造或電站運行過程中,不論有無過失,均須對受害人負經濟賠償之責
英國法院通過帕拉代恩訴簡和阿利恩一案,確立的違約責任就是嚴格責任。嚴格責任原則是指不論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只要其不履行合同債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傷害,就應當承擔合同責任
嚴格責任原則意味著在違約發生以後,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約方的行為已經構成違約,而不必證明違約方主觀上出於故意或過失
(9)嚴格責任民法擴展閱讀:
絕對責任,英美侵權法上的概念。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特定的禁止性義務造成侵害後果時,無論其是否具有過錯,履行了何種程度的注意,依法均須承擔的侵權責任。.絕對責任的構成標准嚴於嚴格責任;司法上通常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程度及其採取的預防措施,行為人也不能提起免責抗辯。
嚴格責任又稱「結果責任」。英美刑法中的一種無罪過責任。即只要行為人實施了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不論其是否有罪過,均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刑事普通法中無嚴格責任的規定。嚴格責任的犯罪是特定的,由刑事制定法加以明確規定,主要是違反工商業或交通管製法規的罪行,大多屬於輕微的犯罪,處以較輕的犯罪
另外,現代刑事制定法中,姦淫幼女的犯罪和重婚罪也屬於嚴格責任的犯罪。嚴格責任的立法理由是為了全力打擊某些特定的危害行為,解除起訴證明行為人罪過的舉證責任。嚴格責任的擁護論者認為,嚴格責任的規定比罪過責任更具有威嚇力,它可以促使人們在從事有關社會活動時更加小心謹慎
嚴格責任的反對論者認為,不根據行為人的罪過定罪,是不公正的,在行為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的情況下,不能表明行為人需要被施以刑罰,如果對無罪過的行為人施以刑罰,那麼刑罰的適用是無效的。
英美侵權法上的概念,行為人的不法行為造成了侵害後果時,只要其不能提出免責抗辯,即使其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依法仍須承擔的侵權責任
根據英美各國的判例法,嚴格責任要求的過錯'標准嚴於過錯責任,但又寬於絕對責任;在此案行為人可提出有效的免責抗辯時,則不承擔嚴格責任。該原則確立於1868年美德訴弗萊徹案例。
⑽ 民法中 過錯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 嚴格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 舉證責任倒置。它們之間都是什麼關系啊
嚴格來說,只要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後面那三個可以歸入過錯責任回,這樣從字面意思就可答以理解了,不要想太復雜了,舉證責任倒置就是個規則,法律強制規定由容易獲得證據的一方提交證據以便法院弄清事實,其實就是被告的意思,弄清他們,只要每種責任舉個法條例子就可以了。其實這些詞都是學者吃飽了沒事做弄出來的,真正理解的是法條的規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