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周祥

刑法周祥

發布時間: 2022-10-20 17:18:33

❶ 紙幣是哪個朝代開始流通的

是宋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回答者:gxy017 - 榜眼 十二級 8-17 21:02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非常感謝
評論者: Levis冬 - 魔法學徒 一級

其他回答共 1 條
錢幣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瑰寶。下據有關專題學習,參考上海歷史博物館傅為群先生所著《圖說中國錢幣》和周祥先生授課等,整合資料成文。試由貨幣史文化解讀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以豐富歷史學習內涵。此文初涉錢幣學,僅供參閱,不周之處供指正。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❷ 涉嫌容留他人吸毒多久能放

不一定。
你說的是「涉嫌」,公安機關給出這個說法就是說有證據表明當事人可能觸犯了容留吸毒罪,但不代表就一定會構成犯罪。打個比方,假設構成這個犯罪需要5個證據,但現在只有1個,那麼就只是涉嫌犯罪,警方應當對其立案偵查,偵查是否能找到剩下的4個證據,如果找到了就構成犯罪,找不到就不構成犯罪。
所以你現在只是涉嫌犯罪,不一定就是犯罪。如果最終警方查到了充分的證據證明你構成犯罪的話,將面臨最高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不過如果情節不嚴重的話,比如只是一幫一起吸毒的毒友在自己家中吸毒,那麼一般不會超過1年,也有可能判緩刑。
如果最終不構成犯罪的話,那麼一般15天就可以釋放,警方會對當事人採取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❸ 【歷史】古代什麼時候錢幣上寫的是「通寶」什麼時候寫的是「重寶」

錢幣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瑰寶。下據有關專題學習,參考上海歷史博物館傅為群先生所著《圖說中國錢幣》和周祥先生授課等,整合資料成文。試由貨幣史文化解讀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以豐富歷史學習內涵。此文初涉錢幣學,僅供參閱,不周之處供指正。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總之,錢幣學是一門學問,結合歷史教學活動初涉古錢幣知識,對於領悟與解讀中國古代歷史變幻開拓歷史視野有助,願此文對你有啟示和借鑒,供指正。

http://www.cnread.net/cnread1/kpzp/y/yiming/zggb/
http://www.gqbsc.net/

❹ 關於中國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❺ 什麼樣的人容易發財

古人雲: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人走運、馬走膘、心不殺家不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心地善良之人容易發財?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之中,容易發財之人,都是心惡膽大之人,與運氣好的人。

運氣是占最重要的原因,發大財之人,都是膽大心黑之人,這樣的人最容易發財,一旦等他運氣好的時候,他膽大心惡,往往這種類型之人,等他一看準了時機,他就敢下大賭注下去,其實發財也是靠膽大碰運氣,人生在世一輩子都是在賭博,並不是說:玩牌九耍麻將那種賭錢的賭博。我從小到大接觸這么多朋友,都是有野心膽大心惡之人,與喜歡折騰之人才能發大財。從來就沒見過膽小心善之人,能發得了一個財出來,發大財的人都有些手段,會拉關系做人也是他的一種經營手段,捨得花錢搞人際關系,那是他的一種經營手腕,我在江湖上接觸怎麼樣多兄弟朋友!都是膽大頭腦聰明冷靜之人才能發財。俗話說:無奸不商,慈不掌兵,善不從政,在現實 社會 之中,完全沒有一點手段的心軟的善良之人是發不了大財的,那是電影電視裡面,或者小說裡面才有的事情,發大財關鍵還是要靠,運氣、膽量、腦子、手腕、肚子里沒有一點干貨是發不了財的。善於搞人際關系的人,並不代表他心是善良,那是他做人的一種手段,老實人與善良人,在現實生活之中,是很難發達起來的?容易發財的人,就是膽大喜歡折騰的人,因為他們心大不怕麻煩,當然腦子與運氣還是最關鍵所在,如果沒有腦子與運氣配合,誰也沒那麼容易發得了財,時運排第一,腦子第二,膽量後面撐腰,就像王健林說的樣,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膽量大的人最容易發財。

說起發財人人都會嚮往,俗話說發財要命,也就是發財是要靠命運,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掌控著,不會受別人的掌控,怎樣掌控命運的人最易發財呢?

有主見有膽量不怕虧本敢於投資的人,是更容易發財的,因為只有投資做生意才會掙到大錢,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發財的,還是要捨得投資利用別人的長處和技術來賺錢,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用錢來顧用別人專業來為自己賺錢就容易多了。

要想賺大錢也就必須有膽量,因為投資大風險也大,怕這怕那把錢看得大重的人是賺不到大錢。好多發財的人都是拼搏出來的,也是用膽量賭出來成功的,但不是講歪門賭博。

發財是要靠機遇,有闖勁的人更易抓住機遇,機遇來了不去闖就會失去發財機會。機遇是成功的基礎,要想成功必須先登踏足。

有著搶先的干勁和賭膽意識高的人容易踏上致富路,前怕狼後怕虎,有幾個錢抓得死死的,不去用錢賺錢怎能賺大錢。除了這些一個人要做到有遠見,有度量,不愛粘小便宜,為人正直,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樣的人更容易與人合作發展,發財的機遇也會增大。

1.膽子非常大的人容易發財,一般膽子比較大的人才敢闖敢幹,敢去創業,他們發財的幾率更高。

2.撈偏門的人容易發財,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很多發財的人剛開始都是撈偏門起家的,很多人的第一桶金都有點說不清,不過做大之後,基本上都不敢繼續撈偏門了,或者主要做其他,撈偏門可能還在做,但佔比較小。當然,有些撈偏門的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建議去搞這類,風險比較大。

3.做什麼事情都做到非常完美,追問極度完美的人容易發財,這種人一般很適合生產產品,並且把產品定位為高端產品來做。

4.想發財又願意為發財去做任何事的人,有目標和規劃,有執行力的人容易發財,這樣的人目的性很強,他們就是純粹的想發個財而已,他們會努力尋找發財的路子,並且願意付出,有規劃,執行力很強,很能堅持。

5.把自己的生意當成事業來做,懂得思考哪裡可以改善的,怎麼把產品做到物美價廉,怎麼讓顧客願意購買,怎麼讓產品在同類產品中變得最有競爭優勢,怎麼提高銷售額,怎麼開加盟店,怎麼擴充店面,怎麼壓縮成本,怎麼提高利潤率等等,當一個生意人,整天都在研究這些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做到非常完美的時候,他就到了要發大財的時候。

6.懂得在紛繁復雜的信息資訊海洋里,看到機會,看到商機,並且願意馬上去做的人容易發財。商機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有很多人看到了商機,但行動力很差,他們行動遲緩或者根本不敢去做,因此,也發不了財。

7.願意接受新事物,喜歡研究新事物,並且在新事物上找到了商機的人容易發財。

8.善於搞人際關系,做銷售的時候業績非常好的人容易發財,這些人不會久居人下,不會長期打工,當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人脈的時候,他們就會自己出來創業,而且成功率非常高。

9.憑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做事非常靠譜、優秀,成功做到了大公司ceo的人容易發財,他們的薪酬有可能就上億,再加上其他收入,比做生意的絕大部分老闆都更賺錢。

大家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

回復誠邀:什麼樣的人容易發財?做人首先要切合實際,發財二字雖然好寫,真心的要落在行動上,要想得以順理成章,不是憑一張不爛之舌就能迎刃而解。

馬到成功需要不懈努力,必須腳踏實地,苦幹實干加巧幹,也就是說要想發財,先得從底層做起,戒驕戒躁,虛心接受不同意見,虛心使人進步,聰明伶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膽大心細,要有足夠強大的心態,不怕輸的勇氣,頑強拼搏的精神!

切忌口氣比力氣大,要拿得起放得下,才最為根本!任何的機會,都是從相信開始的,德行天下,厚德載物…!!

高山流水彩雲追月遇知己,亦師,亦友,也是知己創新與智慧同行,追求卓越,海納百川,諫言慎行,精神大海,揚帆起航,負重前行,任重道遠,才能讓理想照進現實。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

財是養命之源。

容易發財的人,當然是與財緣分大的。跟財若沒有緣分,怎麼會有財呢?

這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財的大小和多少的問題。

人們的生活一天都離不開花銷,離了錢誰玩兒不轉。現在國家提倡全面進入小康 社會 ,不要有一個貧窮的人。既然大家都能吃上飯都能活命,那證明每個人多多少少跟財都有一定的緣分。但大小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所謂的富豪、大亨、中產階級、普通勞動者。或者分什麼大富、中富、小富,普通人,低保戶。

老百姓總說一句話,大富靠命,中富靠德,小富靠勤。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的總結,很是有道理的。

財是人之所好也。

所以最容易發小財的,就是靠勤勞。起早貪黑,摸爬滾打,省吃儉用,用自己的雙手,體力來獲得財富的。現在我們的個體私營業者基本上都屬於這一類。

所謂的中富靠德。這個「 」的意義非常大,它具有誠信、智慧、知識、頭腦、口才等不同方面的能力。他們用一項或者幾項這種能力的組合來達到獲取財富的手段。現在一些中小型私營企業的老闆,以及國企,外企的高管。他們就屬於這一類。

第三,大富靠命。因為大富之人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認知和貧窮會限制想像,所以想像不到的就只能歸於天命了。這部分也的確是佔到了天時,地利,人和,踩到了時代的脈搏,在 社會 的變革中,他們順勢而為。即所謂的抓住了改革開放的紅利,站在了經濟發展的風口。這部分人都代表人物是上市公司老闆,及其股東以及合夥人等。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其實還有第4種,那就是 暴富靠惡 。這部分人比如說靠販毒,賣毒,開設賭場,貪污受賄,制假售假,傳銷,害人的P2P等等。

這些錢來得快,所以有暴富的機會,但是這些都是非法的,我們不提倡這種非法所得,所以做一個合法的公民,遠離這種些違法暴富的行為,否則,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說了以上這些其實跟沒說一樣 ,說句實話,無論大財小財都得靠命。問題是你知道自己的命嗎?

宿命論的觀點是:「命里有偏財運的」最容易發財,這個太玄,我們普通人無法探知,所以說說身邊的真人真事……

原來的一個同事,長相一般,學歷初中,家庭條件就是最普通的人家了,最大的優點就是會做人,為人處事可以說是八面玲瓏,滴水不漏!十六歲出道,搞過傳銷,拎過大勺,開過餐館,包過食堂,可謂經歷傳奇,2003年到我們公司上班,從一名基層員工做起,三個月後,又一次承包公司食堂,承包食堂兩年期間,公司從副總到一線員工,都處的非常好,有事沒事,請領導吃飯,逢年過節,一定給領導送禮,一個月2000多的工資,幾乎都用於人情往來了,後來經領導推薦,培訓後外放廣東負責那片的業務,市場拓開後,辭職創立自己的公司,做原有公司的客戶,幫一些關系戶貼牌,短短六年時間,開辦了四家工廠以及兩家外貿公司,一年純利潤過億……

總結一下,什麼樣的人容易發財,大方,敞亮,會做人,能把花錢當投資的人最容易發財!

現代人對財富的追求已達到空前的渴望,隨著個人巨額財富的曝光,炫富和仇富心裡的驅使渴望發財的心態也越來越明顯。財富不僅可以滿足物質享受的需求而且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所以人人渴望發財。

古語有雲曰:君子求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現代人卻講究: 窮人算命,富人吃葯。

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發財呢?

凡事提前做計劃的人容易發財

做人和做事道理一樣,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做事貴在計劃周祥。

凡事提前做計劃做到心中有數,不僅可以降低風險還能有效調節輕重緩急,即使稍有紕漏也能及時做出相應的補救。

照計劃行事得心應手不說,更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同一件事因計劃比他人付出了更多精力和智慧在其中,通過詳盡的計劃安排按部就班的去實現,在別人眼裡你就有很容易發財的潛質。

執行力強的人容易發財

有一種沖動叫昨夜的打算。

常立志者立長志,立長志者常立志。不輪昨夜的打算如何雄壯心情如何澎湃,可早上死狗般懶床,節操碎了一地。

執行力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做事風格,有人說雷厲風行有人說磨蹭拖沓都是在形容做事的風格。

執行力強的人有一種稱呼叫膽子大,別人還在討論觀看的時候他已著手開干,不計後果不遺餘力的開干。實幹才能出真知,等你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行業的頭排往往都是 游戲 的定製者,你會覺得他沒有發財嘛?

自信自強自律的人容易發財

如果盲目自信等於驕傲,那麼缺乏自信等於驕傲不滿。

自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高昂的頭顱矯健的步伐都是你給人的第一映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秤,自信是砣,你度量別人的同時或許他也在稱量你。

自強是發家致富的根本所在,強大的內心強大的體魄才有強大的自我。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只有自我強大才真的強大。

自律是良好習慣的開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且不論發財不發財其實康健的身體本來就是一生的財富,所以說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也源自自律的自己。

自信自強自律的人同時擁有了,做人的態度強大的內心和 健康 的身體,即使沒有飛來橫財那麼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也會實現小康。

住城郊的人容易發橫財

古人說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這只是上句;下句說 橫財不富命窮人,夜草不肥痱癆馬。

說到這很容易聯想到拆遷,不可否認拆遷確實是容易發財且一夜暴富的現實。卻不曾想,靠祖上蔭德賞賜的福報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此提醒各位拆遷和馬上拆遷的富人們請保持清醒,小心來的快去的也快。

拆遷爆發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發財是拆遷的共識,少奮斗十年、二十年才是夢寐以求的通病。

有一種 社會 現象:住城郊的人往往對上行下效的政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見解。

他們很會將現有的政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看清楚,有效提取和揣測其中的用意,通過信息交流反饋很容易證實自有想法的准確性,得到有效的消息。

當今 社會 什麼最值錢,消息。

你懂了嘛?

老九想說

老人講:三十不發四十發,四十不發窮根扎,到底一個人能不能發財什麼時候發財歸根結底都是懸而未決的科學偽命題。

老九想說,很容易發財的人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有人說過掙錢的行當都寫在刑法里。

當官的容易發財面對的是窮途末路;做生意的容易發財少不了坑蒙拐騙;男人發財容易不長久,女人發財容易入歧途。

只要勤勞肯干至於發不發財的日子都過得去,別人發財了和你又有什麼關系呢,所以人應該活在當下,如果你覺得幸福,那你離發財也不遠了。

古人雲:「修德以養身,修仁以聚財」。人皆存發財之念,以豐裕生活,改變現狀。但財神不會自臨門,聚財仍需大智慧 ,是修為積淀所賜,仁厚秉性所得,個性敢為人先,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而達巔峰。終讓人舉目仰望,不知來由。其實,聚財者自有其道,發財者自有其仁,終將贏得財富,富甲一方。

一是儉省持家。「愛財者,財會愛人」。財迷者,心念財道,心系財路,易發財。而揮霍無度,大手大腳者,不能聚財,財到財散,終將不名一文。懂得節儉,勤儉持家,以小財聚腋成丘,雪球滾大,資本厚實,方能以本搏大,贏取更多財富。

二是立德立人。德是聚財之根,情是發財之道。有情有義,有樹德之根,方能久遠,有財而不散,財運自亨通。無德聚財,無情無義,不能久遠,聚財而財散,財多自招災。春秋戰國范蠡,經商有道,富甲天下,齊王召見范蠡,想委以重任,范蠡散盡家財,以助眾人,方得善終。而西晉石崇,白手起家,聚財富裕,顯擺無度,重金建宅,招人嫉妒,終因財多而遭殃。

三是敢字當先。敢於試敢於創,不甘寂寞而平庸,不因挫敗而放棄,堅持始終,因市因時而動,因勢因情而行,不畏艱難險阻,不怕失敗流汗,不達目的勢不擺修。終將財運降臨,生意興隆日盛,財源自會滾滾來。如果敢想不敢幹,理想很豐滿,現實被羈絆,終將與財無緣。

四是家和有教。家庭和睦,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方能助家興旺,財運天降。如夫妻不合,常存二心,即使籌千金,也不能常保。教育好子女,家生方長久。「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以耕讀之家,傳五六代;以孝仁之家,傳八十代。足以知曉,子女有教,方得久遠,家庭方有長遠興旺。否則,一代聚財,後人揮霍,終不能長久。

發財容易守財難,常思節儉能久遠。願人人聚財,人人幸福,人人生活安康幸福。

什麼樣的人容易發財?

我認為有 三個字非常重要:通、合、和 ,具備兩個字條件的肯定就能發財,再好的就是發大財了。

一、通,流通生財。會溝通,懂變通

首先是流通。 誰見過守死財的人?那叫坐吃山空。去觀察一下就能發現,財都是在流通中賺的,所以你選擇的行業必須有可持續性和循環性,今天做了明天沒了或今天過了不知道明天財從哪來的,那肯定發不了財。而且已經賺到的錢必須去市場流通起來才能增值保值,所以有錢人最喜歡找人借錢或找銀行借錢,因為他們明白流通的價值。也只有流通起來才會源源不斷,才能發起來。


其次是會溝通和變通。 去觀察一下就發現發大財的人都特會溝通和變通,那腦瓜子不是一般的靈光,他們從不墨守陳規,他們都是懂變通會溝通的人,所以我們常說商人都精明,其實他們精明就在於腦子活,懂變通。

可以說流通、溝通、變通,此「三通」是發財必備。

二、合,合天時合地利,財富自然來

小富靠勤,大富靠天。 勤奮能帶來財富,但絕對不能讓人大富。 民間有富不過三代之說,這說法雖然絕對但很有道理。我們仔細看一下就發現世界富豪榜榜是經常變化的,就是首富都是經常變的。洛克菲勒是第一個擁有超過10億美元資產的美國人,他靠的是石油。亨利·福特,福特 汽車 公司的建立者,他靠的是工業化的到來。比爾蓋茨,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他靠的是電子時代的到來。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者,他靠的是金融投資。扎克伯格所創造的facebook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網站,他靠的是信息化的到來。喬布斯是蘋果創始人,他靠的是移動信息時代的到來。 每一個富豪都很厲害,但會不斷被人取代就是因為時代變了。所以追求財富必須把握時代脈搏,這就是合於天時。

至於合於地利更好理解,財富機會常在不同國家轉移,如從日美到四小龍,從四小龍到中國,從中國開始轉向東南亞等,在中國也是在區域轉移從深圳到上海,從沿海到沿江,從東部到西部…… 財富機會是在地域間不斷轉換的,因此想抓住財富就要合於地利。

三、和,以和為貴,和氣生財

「和」可以歸入第二條,但因為天時地利的運氣成份較大,就算我們明白也不是誰都能抓得住,但第三條我們人人可以學習和應用。所以對我們芸芸大眾來說第三條最有現實意義。

「和」最好理解,你見過到哪買東西或吃飯經常受臉色你還會去的嗎?所以和氣生財絕不是說說而已。我們也能發現所有的老闆(不能說百分百,但至少百分之九十)都是一團和氣,尤其服務業,而服務業發展是經濟發達的象徵,所以服務業老闆更是會笑臉迎人。

相信我, 學會和善,就算一時不能給我們帶來財富,但肯定能給我們增加好運和人緣,而好運和人緣早晚有一天能給我們帶來利益。 (我是三甲,歡迎大家專注交流)

聰明膽大,有魄力的人容易發財。我們村上有個人一開始跟著別人打工,做防腐,就是給電廠,化工廠等工廠的設備,鋼結構除銹刷油漆的那種活,又臟又累又危險。就是 社會 底層的農民工。這個人呢很聰明,能說會道,腦子轉的快,膽子也大,臉皮厚,花錢如流水。幹了些年認識了個老闆,和老闆關系處的不錯,就從老闆手裡包點小活,找幾個工人。雖然發不了財,但是不用幹活了。幹了幾年也沒發財。有一次在福建的一個電廠里幹活,膽子大到啥程度,電廠里還沒安裝的電纜,就是純銅的,大概碗口那麼粗的,整盤還沒拆封的那種,一盤值幾十萬,他從市裡租了一輛貨車開到廠里,自己用起重機把電纜吊到車上,直接開出廠門,結果被保安發現了,報了警。警察當時就把他弄走了,後來通過他以前跟的那個老闆找關系,大概花了十幾萬把他弄出來了。出來還是包小活干,就在四五年前他抓住機會了,因為他最捨得送禮,會來事,接到了大工程,當時投資沒錢,就到處借,給別人承諾的是只要借錢給他,他翻倍還。結果那一年就掙了上千萬,他所有借的錢真的是翻倍還了,有個人借給他二十萬,過年的時候他還了那個人五十萬。然後第二年又接了大工程,比第一年掙的還多。現在他成立了公司,這個人就是聰明膽大,很有魄力,花錢不心疼。這樣的人一抓住機會很容易發財。

❻ 周祥民,以強制性視遠法讓別人用力眯眼傷害別人眼睛行騙為生,這樣的騙子應該受到什麼懲罰

騙子周祥民已經臭名遠揚了,在網路上搜索,顯示騙子周祥民的條目多的不可勝數。
騙子周祥民說,普通的議論文都必須具備: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謹、有嚴密的邏輯性。而自稱為「近視康復方面的世界權威」的周祥民編造的「周祥民強制性視遠訓練法」這個歪理邪說,只有一個論點,卻無任何論據、論證,甚至沒有一絲半毫的邏輯推理,就無中生有得出一個荒謬透頂的結論--它是近視的剋星,它簡單高效。騙子周祥民還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所有用周祥民騙人方法的人沒有一個視力恢復了,而所有人眼睛都練出了散光、飛蚊或其它眼部問題,這些實踐者發現受騙了就出來揭發騙子周祥民行騙行徑,周祥民就狗急跳牆,反咬一口,說受害人是騙子,像潑婦罵街一樣,對受害人長期進行辱罵。
十多年來騙子周祥民直接騙取了1400多人的錢財並傷害了這些人的眼睛,間接受害人不計其數。
現在騙子周祥民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現在騙子周祥民像瘟神一樣,無人理睬,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騙子周祥民傷害別人,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果騙子周祥民繼續行騙,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制裁,他將會遭受牢獄之災。

❼ 周敦頤到底是入仕還是出世啊

他是我國繼孔孟之後的第二代大儒,由於在哲學上的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位世界文化名人。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寫了中國歷史上經典不朽作品《愛蓮說》的宋人是一位廣西人。染世蓮花芳九州廣西賀州市所轄桂嶺鎮位於湘、粵、桂三省(區)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三國時屬吳地,始設縣治;是秦修蕭賀古道必經之地。北宋大中祥符年(1016年),湘楚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周輔成考取進士,是年被委任為廣西賀州桂嶺縣縣令。周輔成到任後,桂嶺當年即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桂嶺有大片荷塘,這年臘月, 一般在夏季開放的蓮荷,卻開出滿塘五色荷花,整個冬天都盛開不敗。第二年,即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輔成縣令的夫人鄭氏在縣衙中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周縣令為兒子取名敦實,字茂叔,後因避宋英宗皇帝舊諱而改名敦頤。周輔成縣令出身於書香門第,為官開明勤勉,「務行政德澤,人人久而不忘。」他在桂嶺掌政多年, 深得百姓擁戴。兒子周敦頤受家庭熏陶,常年耳濡目染,從小便喜愛讀書,加之天資甚慧,過目成誦,在家鄉桂嶺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周敦頤出生於桂嶺荷塘邊,整個童年和求學階段都離不開荷塘,由此對荷塘情有獨鍾,特別青睞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他一生愛蓮詠蓮,以「出淤泥而不染」來激勵自己。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在廬山蓮花峰下創辦了濂溪書院。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酷愛蓮花,還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蓮池」,種植蓮荷。在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寫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愛蓮說》以生動精練的文采表達了周敦頤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潔白品貌和正直向上的精神,來抒發寄託自己灑落的胸襟和堅貞的意願。《愛蓮說》中提倡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已構成中國優秀人文精神中的寶貴要素之一,它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人們處世立命的一桿標尺,影響源遠流長。家鄉後人為紀念這位在賀州桂嶺誕生的「愛蓮者」,在桂嶺立有「周子祠」。清朝時,桂嶺縣丞周端曾撰《重建周子祠序》雲:「考賀志桂嶺有周子祠,祠前有塘,塘中有蓮,先生……志有蓮池,大都本愛蓮一說。自宋迄今,塘蓮尚在。」現周子祠尚存,民國時代作桂嶺區署址,今為桂嶺鎮糧所用房。富川縣還有一個位於蕭賀古道旁叫福溪村的唐宋古寨。現仍存有名為「濂溪祠」的周氏宗詞,祠中供奉有濂溪先生周敦頤的塑像,祠壁上還書有濂溪先生的名著《太級圖說》全文及《愛蓮說》的語錄。古寨周氏族譜雲:「先祖周敦頤在道州為官路過此地時,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便留一子在此定居,繁衍至今。」清廉高潔總無私周敦頤入仕後曾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桂陽和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等職。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他曾任南安軍司理參軍,即主管政法的軍州級官員,他「為政精密,務盡道理」,因公正執法在南安軍和政界獲得很高的聲譽。有個犯人依法本不該判死刑,但轉運使王逵卻要定死罪。王逵是周敦頤的頂頭上司,為人嚴厲、武斷,下屬官員無人敢提出異議。但周敦頤卻挺身而出,與王逵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當即辭官曰:「以亂殺人來討上級喜歡,我不幹了!」幸好王逵胸懷較開闊,不但未動怒,反而被周的行動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死囚得救……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光為周濂溪作傳時,對此事贊譽有加。周敦頤一生大多任監察官,從事辦案,他的大舅子蒲宗孟在他的墓碣中稱他「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無留」。後來他到桂陽、南昌任縣令,富家大姓、黠吏惡少,聞其名聲,為之收斂。他的官做得不大,但很敢說話,剛直不阿,在百口交毀的情況下,仍我行我素。連當時與包拯齊名的趙忭聽了對他的譖言也一度誤解,對他很嚴厲。但趙忭畢竟也是個正直的人,周敦頤當虔州通判時,趙忭正好為該州太守,認真地調查了周敦頤的所作所為後,大悟,拉著周敦頤說:「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後來,趙忭推薦他當了廣東轉運判官(相當於現時的廳級紀檢書記),他以「洗冤澤物」為己任,不怕瘴厲險遠,自己奔波調查案子。同時代的黃庭堅特別指出,「聞茂叔之風,猶足律貪,則此溪(指濂溪)之水配茂叔以永久,所得多矣。」前人評周敦頤「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蘇軾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詩,對他甚為推重。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據《周敦頤年譜》載:「先生素貧,初入京師,鬻其產以行」。《濂溪先生墓誌銘》也有記載:周敦頤在洪州南昌做官時,得了一場大病,同僚潘興嗣去看望他,見他所有家中衣物,只能裝滿一破筐,錢不過百文。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的俸祿,常用以周濟貧困的族人、朋友,自己卻拿的很少,到晚年甚至連稀飯都喝不上。這些都是周敦頤朴實、正直、平淡的性情使然。公元1066年,周敦頤50歲時曾作自況詩一首,詩雲:「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水,舉著半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春陵只一般。」宋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頤病逝,終年五十七歲,葬在九江南門外的栗樹嶺,距濂溪書堂約五六里。墓側有其母親、妻子和繼配的墓葬。開山理學融三教周敦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周敦頤認為,天下之眾,本在一人。一是倡導禮樂,二是修身齊家。「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於身而已矣」(《通書·家人睽復無妄》)。身修而家齊,家齊則天下治。三是明刑法。「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通書·刑》)。統治者不僅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漢代是「經學」著稱、魏晉是「玄學」、隋唐是「佛學」、宋代以後是「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的創始人就是周敦頤。所謂「理學」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論,三家合一,最後通過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流派。周敦頤是把世界本原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起始者。他繼承《易經》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聖人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他的學說對理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所著《太極圖說》,被宋儒推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簡的說明,後經朱熹發揮,遂成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其主要著作有《通書》。後人將其著作合編為《周子全書》。宋明理學是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從南宋起,歷經700年不變。宋明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性與天道」是理學討論的中心內容。是哲學問題,同時也涉及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許多領域。《宋史·道學傳》說:「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幾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顯而易見,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孟子以後到宋朝中葉都無人傳承,以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千有餘載」,是周敦頤融合了儒、佛、道教的哲學思想,首次為儒學創建了宇宙論體系。黃百家曾評價:「孔孟而後,漢儒止有經傳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聖學大昌。故安定、組徠卓乎有儒者之規范,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學案·濂溪學案》)。當代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認為,周敦頤的學術思想,以儒家為主,第一個「有意識地吸取佛教和道教中的關於宇宙萬物起源的學說,而以儒家(中庸)唯心主義神秘主義作為思想體系的骨幹。……自從周敦頤以後,我國以儒家相標榜的理學才建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宇宙觀。」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成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宋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宋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周敦頤開創的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由於周敦頤在哲學上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列為第三十六位世界文化名人。

❽ 我的錢幣到底值多少錢

100元

❾ 綁架罪至少要判幾年,沒傷人命.150萬到200萬

綁架罪沒傷任命要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犯前款罪,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9)刑法周祥擴展閱讀:

案例:

2011年魏力平在周漢祥的裝修施工隊幹活。3年多里,魏每月只領到少量生活費,周說:「你貼瓷磚線路走歪了害我掏錢重貼,這錢得從你工資里扣。」魏的工錢總被扣得所剩無幾。一氣之下,他離開工地,但一直將欠薪的事記在心裡。

去年9月,魏邀約塗某、秦某,要搞周漢祥一下,要到錢人人有份。當月一天上午,塗某、秦某用刀將周漢祥挾持至漢口一出租屋內,威逼其拿出50萬元。遭輪番打罵後,周漢祥打電話向朋友借50萬。其朋友聽出不妙,遂報警。很快3人被抓獲。

法庭上,魏力平解釋,綁架的起因是由周漢祥無理欠薪引起,即使犯罪也屬比綁架罪輕的非法拘禁罪,而不是檢察院指控的綁架罪。

檢察官反駁:口供中,塗、秦兩人是在被抓後才從警方口中得知欠薪一事。拘禁期間,魏並未露面,二人也從未提及索要工資,目的就是沖著巨額勒索金而去。就算周漢祥拖欠工資,也只幾萬元,與50萬元相去甚遠。

法院以綁架罪判處魏力平10年6個月刑期,塗某、秦某也分別被判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