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斬刑法蘭西

斬刑法蘭西

發布時間: 2022-10-21 04:51:50

① 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是怎樣被處死的A送上斷頭台B槍斃C盯十字架D砍頭

應該選A

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的領袖人物羅伯斯庇爾在「熱月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

還有著名的羅蘭夫人(Manon Jeanne Phlipon,1754年3月17日-1793年11月8日),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吉倫特黨領導人之一。她的丈夫羅蘭也是吉倫特黨的領導人之一。羅蘭夫人於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台。

又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93年1月18日,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被送上斷頭台。

② 法國會不會恢復斬首死刑

1972年至1981年,法國經參議院通過法案,無條件徹底廢除死刑
在西方國家廢除死刑被當成一種保護人權的舉措,屬於政治正確。
想在在法國恢復死刑極端困難,恢復斬首刑這種殘忍血淋淋的刑罰執行方式更是沒有可能。

③ 斬刑和梟首有什麼區別

砍頭。砍頭是中國最經典的處決方式,甚至可作為死刑的代名詞。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當場致命,保險,快捷,還可以把頭示眾。正規的叫法是「斬「,嚴顏被張飛俘虜後說:「剁頭便剁頭。「反正也是這意思。上古時代,斬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為青銅畢竟軟些,不夠鋒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不過刀雖然鋒利,卻也容易磨損,用起來更需要技巧,一些職業祖傳的劊子手也應運而生。所謂技巧,就是要瞄準犯人頸部的脊椎骨空隙,一刀下去,身首分離,要是砍得不準,就不一定一下子砍斷,砍得半死的犯人掙扎呼號,場面自然顯得尷尬,有時圍觀的人群會嘲笑劊子手的。有一種傳說,講清代要求對官位較高的犯人用鈍刀,讓其多受痛苦,那是不確切的。
歷史上誰最早被砍頭,恐怕無法考證了,被砍頭的知名歷史人物,也枚不勝舉,《聊齋》里講到一個即將砍頭的犯人,聽說某劊子手的刀特別鋒利,千方百計要由他來執行,一刀下去,人頭飛起,在空中還喝彩道:「好快刀!」話又說回來,身首分離,沒有了呼吸器官,光一顆人頭是沒法說話,蒲松齡的《聊齋》本是講些狐仙鬼怪故事,做不得數的。但真正行刑時,有時因為人的神經還有反應,飛出去的人頭把某個看客一口咬住的事也有發生,挨上這種事,那就自認晦氣吧。進入清朝之後,男人留了辮子,給行刑帶來了方便,那時一般讓犯人跪下,一人按住他身體,一人揪著辮子使勁拉,盡可能使犯人的脖子伸長,方便劊子手執行。另外,一名侵華日軍士兵記載說,他們在無數次殺頭後發現,原來跪著的死囚在被斬下腦袋的一瞬間,兩腳自然伸直,身體會向前跳躍,所以他們故意讓被殺的人面向河流,好讓他們「自己跳下去」。
斬刑中還有一類,那是腰斬,反正也是切斷主要器官使人喪命,比較起來,腰斬死得慢一些,更痛苦一些。傳說清朝有一知識分子被處以腰斬,臨死前蘸著自己的血,在地上寫了十三個「慘」字,寫到最後,字已難以辨認。有人說那是金聖嘆,甚至說那是他腰斬《水滸傳》的報應,但金貪嘆臨刑前又說:「殺頭,至痛也,而聖嘆於無意中得之,豈不快哉?」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他是給砍頭而不是腰斬的。
除了刀、斧可以使用在斬刑中,鍘刀也是很順手的工具,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技術要求比較低,可古代除了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很少有這樣的記載和傳聞,想必是鍘刀*作起來太簡單,又沒有人頭飛起的轟動效應,在講究藝術和唯美的古代官員和觀眾看來,既是很不過癮的,也難體現殺一儆百的宗旨。
死刑進入工業化時代,出現了斷頭台,那是法國人的發明,也成為法國的一個象徵,盡管其他國家也有採用。我上大學時,碰到一個法國電影周,一場電影夜市看了四部法國片,結果其中三部出現了斷頭台,一部是反映大革命的,一部是講拿破崙的,還有一部乾脆片名就叫《走向斷頭台》。一個通宵看下來,回到宿舍看著門框也象斷頭台。不過話說回來,法國人發明斷頭台,一個目的是讓人死得不那麼痛苦,另一個目的是普及斬刑,因為法國在君主專制時代,只有貴族犯了死罪才可以享受斬首的待遇,而平民百姓只能絞死,現在不分貴賤都是上斷頭台,也是平等精神的一種體現。後來,斷頭台同三色旗、馬賽曲一起,成了法國大革命的象徵,路易十六及皇後、丹東、夏洛蒂、羅蘭夫人,一個個走上短頭台,一度主張廢除死刑的羅伯斯庇爾,在他執政的四十七天里,有1373顆腦袋「象瓦片一樣落下」,在這四十七天結束後不久,他也加入了走上斷頭台的行列。
「梟」就是把頭砍下來掛在木頭上示眾。「梟首」後面一般掛著「示眾」二字,因此又稱「梟示」。從漢朝開始,「梟首」寫進法律,以後朝代的法律里一般都有。「梟首」比「棄市」嚴重,犯法的程度也相對惡劣些

④ 古代酷刑之斬刑:行刑時犯人一般嚇得尿褲子么

這跟斬刑沒有多大的關系,主要是看受刑者的承受能力和某些社會因素。打個比方:一個因為不滿無罪之人的無辜被捕繼而去劫獄卻被捕的人,倘使他要受刑,也會是慷慨就義的那種人,又何來嚇成那樣?或許這個例子舉偏了,但也只是要來打個比方而已。相反,一個膽小如鼠的人因犯了大罪而受刑,他肯定會害怕,甚至推脫罪名,至於會不會嚇成那樣,我只能說有這個可能!因為我們沒有嘗試過,不能妄下定義。但如果那個膽小者服用了某種有催眠作用的葯物的話,情況便會逆轉,他更有可能會在睡夢中身首異處了。。。

⑤ 斬刑是什麼意思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古代簡史:

斬首的歷史相當長,古代多國均有斬首的刑罰,與絞刑一類有相當長歷史的刑罰一樣。

常用的斬首工具有:斧、劍、刀。在法國大革命時,當時的人發明了專門用來斬首的機器:斷頭台。

在古代的中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斬首均會公開進行,民眾會圍觀劊子手如何執行有涉刑罰。由於中國傳統上會在午時三刻問斬,並將首級懸掛在城池的午門上,又稱「午門問斬」。

古代中國的斬首,劊子手必須接受過嚴格訓練,原因有二,首先斬首之時必須斬在骨節之間,另有一說指劊子手必須完全砍斷而不可讓首級與身體的皮尚有連接。

當今的情況:

斬首的刑罰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原因是其場面過於血腥,且難於清理,亦有不少人認為違反人權。

中國歷史上,清末的北洋軍人受到西化影響,就流行以槍決代替斬首,民國建立後,1912年法律廢除斬首。

法國從法國大革命起,直到1981年廢除死刑前,死刑都是以斷頭台執行,除非是犯下危害國家罪行的罪犯,才會被槍決。法國最後一個死囚在1977年用斷頭台斬首。

現時只有沙烏地阿拉伯以斬首作為處決囚犯的其中一種合法方式。雖然合法,但並不常用。

到了21世紀,斬首被部分人士,如恐怖分子等當作私下處決人質或俘虜的方式,甚至成為恐怖攻擊的手段。而且恐怖份子喜以小刀或匕首,慢慢將人頭顱鋸下,使得被害人受盡痛苦而死,毫無人道,嚴格而言應為「割首」。

2004年便有多名外國人,多數是一些伊拉克戰爭參戰國家的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恐怖分子擄為人質,並在退兵要求得不到該人質之國家政府允諾後,在錄影機前以割頭處決。

2014年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連續以割頭方式處決了多名外籍人士,以恫嚇美國等國家停止對於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

⑥ 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大約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被斬首的嗎這受害者都是巴黎人嗎

法國大革命,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在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多達7萬人。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獨裁統治。這些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有不少是非保皇黨成員,他們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國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了深刻廣泛的影響。

【當年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⑦ 為什麼中國古代很多朝代殺人都喜歡斬頭顱

首先要糾正一點,古代王朝的死刑也是分很多種
由於中國古代受儒家文化影響巨大,因此「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即便是死刑,也分很多種,並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斬首。
斬首在古代叫斬刑,屬於死刑的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刑罰。之所以要斬首,斬首幾乎都是公開處刑,一般在菜市口問斬,而斬首時老百姓是可以圍觀的,通過斬首形成的威嚇效果,讓老百姓有所畏懼,進而對國家和法律產生敬畏,不敢輕易的犯罪,因為犯罪的情況下自己有可能是下一個被斬的犯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斬首,實際上斬在死刑范疇里只能是第二檔,在古代刑罰里,最低檔是絞,勒死或者讓其上吊,以保留全屍,然後是斬,只砍下首級,之後可以收屍,再高就是五馬分屍(車裂),最高的則是凌遲,即一刀一刀將犯人刮死,有一種叫「魚鱗刮」,要在犯人身上割360刀,非常殘忍,犯人甚至死無全屍。
根據犯罪的身份和情節不同,死刑的方式也不同:一般高官被殺,多用鴆或絞,而且不公開處死,是秘密處死;普通官員或老百姓的嚴重犯罪,通常用斬,不過官員一般不公開處斬,而老百姓基本都是公開處刑;而特別嚴重的,如謀反,弒君,投敵等,則有可能用到更嚴苛的刑法,如商鞅是以謀反被除以車裂,而袁崇煥更是被扣上十大罪而被凌遲。
當然,刑罰發展到明清,更出現剝皮充草等更加殘酷的刑罰,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⑧ 目前用的刑具和古代刑具

夏代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具體有:凡當完者,完為城旦春;當黥者,髡鉗為城旦春;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這樣就改變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現問題:1、斬右趾,改為棄市,擴大了死刑范圍;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斬左趾,結果受刑者「率多死」。後,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第一次是笞五百減為三百,笞三百減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減為二百、笞二百減一百。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到東漢初,明帝詔中又提到斬右趾,說明又以此刑代替棄市,把文帝時由輕入重的一項又回來,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唐刑罰比以前各代均為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唐律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社會「得古今之平」的刑罰中的典範。

宋創設了一些新的刑罰制度。1、刺配刑。宋太祖為寬貸雜犯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對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種代用刑。但後來則成了常用刑種之一。2、凌遲刑。宋時將五代的法外刑凌遲作為法定刑種,初時適用於荊湖之地所謂以妖術殺人祭鬼的犯罪。但後來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3、折杖法。宋太祖創立折杖法,作為重刑的代用刑。但因存在不足,即「良民偶有抵冒,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所以,在徽宗時又對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數重作調整,減少對輕刑犯的危害。

元法初為習慣法,成吉思汗時有斬決、流放、責打條子等刑罰,後逐漸向漢代的五刑體制過渡,並最終實行。但其死刑中無絞刑,凌遲為法定死刑。

元朝仍保留許多習慣法,包括不少肉刑。一般人犯盜竊罪,除斷本罪外,「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即須刺項」,只有蒙古人可不受此刑。為了維護僧侶的特權,元律規定「毆西番僧者截其手,罵之者斷其舌」。

元有警跡人制度。強竊盜犯在服刑完畢後,支付原籍「充警跡人」。在其家門首立紅泥粉壁,上開具姓名,犯事情由,由鄰居監督其行止,且每半年同見官府接受督察。五年不犯者除籍,再犯者終身拘籍。

明清主要有:死刑 充軍 發遣 枷號

⑨ 什麼是梟首刑,斬首刑

梟首:

梟是一種動物,傳說長的和貓頭鷹極為相似。當梟的孩子出生後會把父母吃掉,剩下一個頭顱。所以後來中國有一種刑法叫做梟首,即把人頭砍下掛在城門上示眾。

斬刑又稱斬首:

斬首,原理是割斷脖子,也就是說將頭和軀干分離。這種極刑並不是要造成受刑人肢體殘缺,而是因為被截去部分相當重要,能導致立即死亡。縱觀各種極刑的多樣性和殘酷性,斬首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死刑。

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割頭後,梟首還要把頭懸掛起來,以示侮辱。

拓展資料:

滿清十大酷刑(古代刑法)

滿清十大酷刑包括: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棍刑,鋸割,斷椎,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

十刑並不一定都是滿清所發明,但卻是滿清所用最為頻繁,主要用於滿清大屠殺,尤其是對漢、蒙及其他南方民族 。「十大酷刑」也只是一個名目,其涉及的酷刑數量也並不一定是十個。

網路-梟首 網路-斬首

⑩ 明清時期斬刑和絞刑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加嚴重

斬刑有兩種,
第一種是腰斬,這是非常殘忍而非常痛苦的刑法。第二種就是斬頭,雖然也屬於非常殘忍的刑法,但是相比腰斬要痛快很多。
絞刑實際上分成兩種,
一種是縊死和勒死,縊死是指以繩索將人的脖子吊在半空而死亡的方法,基本就是瞬間死亡。勒死是指以繩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死亡的方法,是非常痛苦的。
如果非要在這兩者之間選一個最嚴重的,肯定是腰斬,在沒有死之前親眼看著自己身體分開…這種痛苦估計無法想像。

熱點內容
國際經濟法中尊重國家主權原則 發布:2024-11-08 13:49:38 瀏覽:848
方誌平民法模擬題 發布:2024-11-08 13:41:01 瀏覽:235
經濟法要約收購記憶 發布:2024-11-08 13:37:37 瀏覽:731
初級會計經濟法的做題技巧 發布:2024-11-08 13:15:29 瀏覽:846
勞動合同法試用期無效情形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6
新浪2014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0
美司法部最近消息 發布:2024-11-08 12:49:04 瀏覽:11
05年一建法規答案 發布:2024-11-08 12:47:15 瀏覽:8
湖州道德模範錢素春 發布:2024-11-08 12:25:23 瀏覽:79
員工法律知識培訓講座PPT課件 發布:2024-11-08 12:11:2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