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罪刑法定法律

罪刑法定法律

發布時間: 2020-12-26 23:57:17

A. 什麼叫罪刑法定原則

該條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褫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到了17、18世紀,歐洲大陸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並以三權分立說和心理強制說作為其理論基礎,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加豐富。法國大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嚴格的、不容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定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權力。這一立法思想反映在刑法立法上就形成了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法立法和司法現狀來看,早期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已受到嚴峻的挑戰,代之而起的相對罪刑法定原則,成為各國刑法改革的發展方向。

B. 名詞解釋: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2)罪刑法定法律擴展閱讀: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中,並不存在罪刑法定這一原則,君主可以任意給人定罪處刑,這便造成了許多冤案和悲劇的發生。例如宋代名將岳飛,便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被逮捕、處死。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治水平的提高,許多國家紛紛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我國亦不例外。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罪刑法定原則還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定罪的法定,二是量刑的法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罪刑法定原則

C.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辭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條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3)罪刑法定法律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的相關要求規定:

1、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

2、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傳統上認為是自然法理論、三權分立學說及心理強制說,但現在通說認為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思想,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民主主義要求刑法法律主義,即刑罰必須由法律事先規定,不可濫刑。

3、罪刑法定原則不是一條法律標准,在刑法中確認下來就萬事大吉了。較之在刑法典中確立罪刑法定原則更為重要的是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刑事立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則要付諸實現,有賴於司法機關實際的執法活動。

D. 罪刑法定怎麼解釋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內"法無明文規容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罪刑法定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

E. 罪行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來:法律明文規定為自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F. 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

(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

(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

(6)罪刑法定法律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

G. 罪刑法定是否要求刑法明文規定嗎,其他法律規定的犯罪是犯罪嗎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版關制定的權成文的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怍為刑法的淵源。(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所以說,罪刑法定里的法必須是刑法,這是由刑法的最嚴厲性決定的。其他法律規定的只能是違法或者亂紀,而不能說是犯罪。

H. 罪刑法定原則體現了法律的什麼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規定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宣告了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法典化,表明我國刑法由偏重於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與保障人權並重轉變的價值取向,標志著我國刑事與法的一個重大發展。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罪刑法定原則,我國只將罪刑法定原則規定在刑法中。97年刑法修訂以前,我國憲法規定法和刑法對於罪刑法定原則都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立法精神,我國刑法是傾向於罪刑法定主義的。97年刑法在第三條中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這一規定無疑是我國刑事立法活動的又能一重大成果。我國刑法典自始自終體現著這一原則,下面從總則與分則兩個方面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總則方面看。刑法規定了犯罪的概念。97年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它權利,以及其它危害社會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從根本上回答了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為什麼這些行為是犯罪的問題,它是劃分罪與非罪的總的標准。這一定義強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同時又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規定為違反刑法的行為,使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使犯罪概念具有以下積極意義;首先在立法者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有選擇地賦予刑事違法性的屬性,使社會危害性在刑法規范中得到明確具體的反映,這就是為追究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司法工作人員認識危害性起到了指示作用。其次,通過刑事違法性反映社會危害性,應以刑法的規定為准繩。司法人員只能依法定罪量刑,不能依司法工作人員的好惡而任意出入人罪,這就為無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起到了保障作用。最後,立法者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確認為觸犯刑律的行為,使之在刑法中得到不定的法律評價,這就為人們提供了一張應受刑罰的行為的清單,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行為模式,對人們的行為起著指引作用。
刑法還有對犯罪主體的規定。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不僅規定了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還對精神病人以及醉酒的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作了規定。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除了對自然人主體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外,97刑法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刑法第30條:「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樣刑法就為處罰單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解決了因對單位定罪無法可依而不得不不了了之的問題,寸步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刑法對刑罰種類也做了明確規定。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等。我國刑法不僅規定了刑罰種類,而且同時對適用某一種的條件作了限制,例如死刑,刑法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刑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不僅如此,刑法對量刑原則也作了明確規定。刑法第61條:「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在量刑方法上不僅對量刑的總的原則作了規定,還對量刑的具體原則作了規定,(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原則,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原則,犯罪預備、未遂與中止的量刑原則,主犯、從犯、脅從犯與教唆犯的量刑原則,累犯、自首的量刑原則,等等)。
此外,我國刑法總則對故意犯罪、過失犯罪、刑罰以及具體的刑罰刑罰制度都作了明確規定,不僅如此,新刑法還廢除了類推制度。這些都是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具體體現,此處不再作贅述。
(二)從分則方面看,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光靠犯罪概念是不夠的,要具體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離不開犯罪構成。總則中規定了犯罪構成的主體要件,而另外三個要件-------主觀方面、客體和客觀方面則須要從分則中才能找出。比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這一規定,構成本罪,主觀上必須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必須實話了殺人的行為,並且可以推出該行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再聯繫到刑法總則第17條的有關規定可以確定:犯罪主體是年滿十四周歲的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根據上述要件,就可以正確地認定故意殺人罪了。不僅如此,上述故意殺人罪的罪狀還規定了該罪的法定刑。對具體犯罪的法定刑規定的形式,從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存在著三種情況:第一是絕對確定的法定刑;第二是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第三是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我國採取的是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的立法例,即在法律條文中規定一定的刑種、幅度,並確定其最高和最低期限。這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它體現了相對罪刑法定的精神。
由上而論述可以看出,從什麼是犯罪到對犯罪人定罪量刑,我國刑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再加上我國廢除了類推制度,可以說基本貫徹了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法典化,將有利於我國刑法立法司法和行刑活動,有利於我國奉行依法治國,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和打擊犯罪的政策思想,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走向成熟與完善的新階段。

I. 罪刑法定原則屬於哪一部法律的原則

刑法。
刑法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罪刑法定。我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專為的,依照法屬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原則的價值內涵和內在要求,在刑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熱點內容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
民法析理 發布:2025-02-14 05:33:07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133條 發布:2025-02-14 05:30:51 瀏覽:985
夫妻只有一個人工作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5:03:10 瀏覽: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2-14 04:25:21 瀏覽:700
北京李華律師 發布:2025-02-14 04:20:19 瀏覽:423
中介官司法規 發布:2025-02-14 04:17:01 瀏覽:647
財經法規案例分析無紙化練習 發布:2025-02-14 04:15:32 瀏覽:325
合同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14 03:59:49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