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和民法的關系
① 思考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1. 定義不同
①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內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容;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 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民法總則對民法通則進行適當的修改,並增加了相關規定。例如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② 民法典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同意啊。一樓在抄說什麼夢話……
我國襲的民法之所以叫做民法通則,得從它的出台背景來分析。
民法通則80年代就出台了,而我國有關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爭的結束卻是90年代後才真正劃上句號。依法治國方略更是98年左右才提出。民法的制定開始就是為了應付對外開放經濟交往的實際需要,先由通則再來合同最後是知識產權、人身權就可以看到,制定民法通則的法學家確實很想畢其功於一役,但卻又力不從心。
畢竟時間緊迫,與其出台一部名不副實的民法典貽笑大方還不如本著自謙和實用的態度就叫民法通則,給我國的民法理念定下大方向,餘下的留給後人慢慢完善。。
學習西方法制史,我們也可以看到被視作經典的德國民法典從醞釀到最後半醒過了100年!!!幾代法學家的努力才達到了其留存後世的輝煌。
從這個層面看,我國的民法通則沒有妄稱民法典,是很客觀的。
不過隨著物權法出台,我國最終將形成完備的民法體系,那麼一部民法典的出台也並非不可期待之事了。
③ 民法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啊
民法是一個大的法律部門,是和憲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內訟法容、民事訴訟法商法相並列的。也有把民法和商法合稱為「民商法」的,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法體系又包括總論、物權(包括所有權)、債權(包括合同)、人身權、親屬和繼承五部分。
商法是用來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由於它的調整方法和民法一樣,都是商品經濟條件下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此許多國家都把商法(包括《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破產法》)和民法合在一起合稱民商法。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民法通則》是關於更細分的民事法律法規(比如合同法、繼承法、婚姻法....)在立法、司法方面的總的指導原則。《民法通則》是一個過渡性的法律,今後要被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樣的法律替代。
④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之間的區別
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⑤ 民法典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法版典,是一個國家調整民事法律權關系的所有法律的綜合大典,又有「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兩種體例,著名的民法典有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等。 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而民法通則通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從1986年開始,《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
綜上所述,民法通則,特指我國目前民事法律關系的總則。就立法而言,民法通則還只是一部臨時的基本民事法律。 民法典,是立法成熟、周全時所有民事法律的總結晶。
⑥ 民法通則和民法的關系是什麼
民法來和刑法、行政法等自等,同屬於法律體系中的部門法。目前很多國家都有民法典,即民法的法律規定和表現形式。但我國目前尚未制定民法典,只有民法通則,作為民法領域的法律適用。
也就是,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體系的組成部分,規定了民事權利義務的方方面面。
我國民法領域的立法除了民法通則,還有物權法、侵權法、婚姻法等等特殊法。
⑦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7)民法通則和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⑧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而於2017年3月份通過的《民法總則》基本上吸收了《民法通則》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同時做了補充、完善和發展。
在效力方面,《民法總則》通過後,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的效力。二者是一種並行適用的關系,但是在二者規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應適用《民法總則》。
例如: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
(8)民法通則和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立法機關目前考慮分編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民法總則就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進一步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民法總則通過後,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民法總則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⑨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通則》中須以合法性為要件,《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為此,後來學界產生所謂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矛盾」。
因此,《民法總則》中取消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要件。即《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一般認為,「合法性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存在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問題混淆了。但關於這一問題是非常復雜,推薦朱慶育教授的《民法總論》,對此有詳細精闢的論述與分析,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