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終結性

司法終結性

發布時間: 2022-10-24 23:07:54

① 終結執行有幾種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申請人撤銷申請的;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具體如下:
一、申請執行人撤銷申請;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
六、在執行中,被執行人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產的;
七、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在執行實踐中,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經常使用的一種執行措施。扣留和提取是緊密相聯的兩個執行措施,扣留是臨時性措施,是將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暫扣下,仍留在原來的單位,不準其動用和轉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如超過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該項收入交付申請執行人。
執行終結,是指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由於出現了某種特殊情況,使執行程序無法或無需繼續進行,從而結束執行程序。其特徵是
(一)發生了特殊情況,執行程序沒有必要和不可能繼續進行;
(二)執行程序永遠停止;
(三)以後也不再恢復執行程序;
(四)終結執行的權利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
執行終結的作用:
執行終結,是民事執行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適應了中國目前司法實踐的需要。實踐中,不是所有的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都能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執行完畢,這並非法律或司法的缺陷,而是正常的風險。為了更好地完成民事執行工作的目標,我們有必要對那些不能繼續進行或沒有必要繼續執行的案件,裁定終結執行。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 執行終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② 司法的最終性要求

A、司法的最終性要求?不太規范吧,你問的應該是司法終極性原則
1、司法終極性原則,在內涵上包括兩個方面,即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的終極性地位與司法裁判應當具有既判力(已經作出的裁判不允許隨意改變)
(一)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的終極性地位
社會沖突不可避免,人類解決社會沖突的手段也始終是多元的,形成了自決、和解、仲裁、調解、行政裁決、訴訟(司法審判)等既相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沖突解決機制。在這些糾紛解決機制當中,司法居於中心和終極的地位。
(二)司法裁判應當具有既判力
表現於司法裁判本身的不可輕易更改的終局性。具體而言,判決的既判力是指判決在實體上對於當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強制性通用力,表現為判決確定後,當事人不得就判決確定的法律關系另行起訴,也不得在其他訴訟中就同一法律關系提出與本案訴訟相矛盾的主張,同時,法院亦不得作出與該判決所確定的內容相矛盾的判斷。
2、努力方向
司法終極性原則的確立和實行,不僅涉及到諸多制度的改革問題,而且需要國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予以配合。舉其要者,至少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完善:(1)擴大司法機關的司法管轄權范圍,強化其解決社會紛爭的能力。(2)在制度上確保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使其能夠在不受外界影響和干擾的基礎上獨立、公正地裁判案件。(3)構建公正的、科學的司法程序。(4)切實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減少錯案和司法腐敗行為的發生。(5)培育和提升公民對司法權威性的信仰,使公民自覺尊重法院裁判的既判力。

B、必須依題意的話:司法的最終性要求,就是司法追求的至高境界——實現司法的人民性。就是說,司法權要掌握在人民手中,而不能淪為特定階級或集團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③ 中國的法院審級制度是什麼

制度是: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的審級制度:就審判程序而言是兩審終審制;就人民法院體系而言是四級兩審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於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由它審判的第一審案件作出判決或裁定以後,若當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上訴或抗訴案件,經過審理所作出的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的判決或裁定。根據兩審終審制度,人民法院的第二審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得再行上訴。

(3)司法終結性擴展閱讀:

採用此制度的原因:

1、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國家。縣、地區、省三級法院相距甚遠,不宜把過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級法院終審。如果實行三審終審,一個案件從縣、地區、再到省里,勢必使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席法庭,來往奔走,長途跋涉,影響生產和工作。

2、便利群眾。

實行兩審終審制,使大多數案件可以在縣、地區兩級法院得到解決。一般來說,縣與地區比較靠近,辦案人員依靠群眾進行調查核實案情,傳喚當事人和證人接受詢問,出席法庭都比較方便,也有利於審判公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接受群眾監督。

3、有利於及時懲罰犯罪,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既保障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又簡化了訴訟程序,減少了重復審理。

當事人的上訴,不論是認定事實還是適用法律方面的問題,通過全面審查,包括對一審判決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一些法律問題,都能一起得到正確解決。案件的及時處理,對懲罰犯罪,糾正錯誤都有利。

④ 審級制度的我國現狀

公正和效率兩敗俱傷
主流觀點將我國目前的審級制度稱為「兩審終審制」的審級制度,但立法者在制定這一制度時,同時對這一審級制度能否有效運轉懷有深深的疑慮。為了保證兩審終審制能夠有效運轉,立法者又寄希望於中國特有的死刑復核程序與功能強大的審判監督程序。正如上文所述,立法者以及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制度能夠保障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有效運轉,但事與願違。立法者的擔心還是發生了――死刑復核程序以及審判監督程序在實踐中的運行狀況無情地擊碎了立法者的美麗幻想。現實展現給我們的不是前文主流觀點所稱頌的既能懲罰犯罪又能保障當事人權益並且符合中國國情的「兩審終審制」的審級制度,而是「以兩審終審為主體,以死刑復核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為補充」的審級制度。並且,更讓立法者難堪的是,即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級制度在實踐中的運行也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僅僅成為「話語描述」,而不能成為現實運作。
目前中國審級制度的運行現狀可以概括為兩審終審無法終審,死刑復核程序名存實亡,審判監督程序導致無限申訴,無限再審,終審不終,導致公正和效率兩敗俱傷。
(一)兩審程序:流於形式
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一審判決之所以不是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的判決、裁定,主要在於人們普遍相信,法官的認識能力屬於有限理性,作出的判決、裁定不可能完全正確。為了給當事人提供一個救濟機會,更重要的是通過程序吸收當事人的不滿,達到消弭糾紛的目的。各國普遍設立上訴制度,力圖建構完備的審級制度,使得下級法院作出的可能錯誤的判決、裁定能夠通過上級法院的復查得到糾正。
審級制度要求上級法院作為上訴審法院要承擔「勘誤」的職責,要審慎地對待下級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決、裁定,要通過司法權運作的過程達到糾錯與救濟的雙重功效。但事與願違,審級獨立的缺失使得中國的上訴審法院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司法獨立是現代化司法運作的核心理念。根據其包含的內容,可將司法獨立劃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是司法權的獨立。這是近代司法獨立的最初含義。近代司法獨立概念源於洛克、孟德斯鳩、漢密爾頓等人的權力分立學說,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在各新興國家得到實踐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行。司法獨立的第二層含義是指法院的獨立。在現實的制度安排中,司法權的獨立體現為司法機關也就是法院的獨立。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的理論,也就通過法院獲得不受立法、行政機關控制的地位而得以實現。司法獨立的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的獨立。司法過程的特徵決定了它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只能依賴法官個人的獨立判斷,公正才可能實現。因此,一些國家對司法獨立的規定直接表述為法官的個人獨立。
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的一個關鍵環節,它包括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獨立以及同級法院之間保持獨立,不存在隸屬關系。法院獨立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使上下級法院之間形成一個「隔音空間」,使得上下級法院之間能夠產生「間離效應」,以發揮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之間的雙向制約作用,給當事人提供最大化的審級利益。
我國目前的絕大多數終審的判決和裁定由中級人民法院做出,即基層法院一審,中級法院二審,也就是終審。但目前在初級法院與中級法院的關繫上,存在的是等級化的行政關系。這種行政化的運作方式無情地擊碎了立法者力圖通過審級制度來實現司法公正的努力。
依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上下級法院的關系是監督關系,但目前這種關系已經發生了異化,行政化的傾向十分嚴重。這主要源於體制建構之初對法院功能認識不清以及對司法特性的認識不清,沒有遵循司法體制建構的普遍原理來設計我國的法院建構體制,將中國的司法體系設計成與現代法治國家相去甚遠的統制型的司法體制,使得法院走向了行政化或官僚化的道路。遵循行政化的方式來建構司法體制,使得法院行政機關化,上下級法院之間行政層級化。上訴審法院成為行政意義上的對下級法院實行單向監督與控制的「上級」法院,初級法院基於法院司法等級制的定位使得其甘於從屬的地位。這種行政化的司法體制建構,導致中級法院權力過大不受制約以及基層法院自決權喪失,審級獨立盪然無存,司法獨立更是無從可言。
這種司法體制下的下級法官為了自己的生計、升遷,不得不放下「法官」神聖的尊嚴,與上級法官進行所謂的交流、溝通,希望上級法院能夠提供「指導意見」。上級法院基於權力欲也樂於為下級法官提供指導,這樣上下溝通、未決先請,使得一審法院作出的判決實際上成了上下級法院「合謀」的結果。更為嚴重的是,「錯案追究制」加劇了這種司法運作中的「潛規則」,這導致下級法院法官在遇到比較復雜或者當事人有可能上訴的案件時就不得不向無論才學還是經驗都有可能遠遜於自己的上級請教,盡管極不情願,但迫於無奈其還是屈尊、迎合。
我們不能苛責甚至不能指責下級法官或者上級法官應該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法官, 而在於統制型的司法運作體制,是這種體製造成了上級法院法官權力膨脹,造成下級法院法官權力限縮、謹小慎微。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說,上下級法院之間存在的非司法化的關系已經給上訴制度存在的實效性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粉碎了當事人試圖通過審級來獲取正義的念頭。
與法院審級的行政化相伴而行的是法院的地方化。目前,地方法院已經蛻化為地方的法院。依前文分析,司法獨立、司法權獨立要求法院在整個國家權力結構體系中處於獨立的地位。而中國法院行政區劃式的設置使得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地方黨政機關控制著法院的人事、財政體制,法院的生存、法官的升遷系於地方。在審判實踐中,地方權勢部門往往利用各種正當的或者非正當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法院的審判活動,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壓力,尤其是在當地影響重大的案件,其判決往往取決於地方領導的基調。如若省級法院或者最高法院作為終審法院,則可以利用身處高層,對地方復雜的熟人社會中的人事關系有一定距離的特點,擺脫干擾、促進司法公正。
(二)死刑復核程序:名存實亡
2002年轟動全國的陝西「槍下留人」案, 隨著槍聲響起,也塵埃落定。但它卻留給我們巨大的反思空間,使得我們不得不審慎地思考死刑復核程序的價值取向和存在的意義。
死刑復核程序,是對判處死刑案件的判決和裁定進行審查核準的一種特殊程序。 如果仔細分析對於死刑復核程序的定義,我們認為這一程序的主旨在於強調「審查核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這一程序的內核在於「監督」未生效的死刑裁判。死刑復核程序的設立初衷在於控制死刑數量,統一死刑適用標准,貫徹少殺慎殺的刑事政策。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死刑復核程序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死刑復核程序名存實亡,流於形式。
第一,目前,普遍存在死刑復核程序與二審程序合而為一,使得死刑復核程序名存實亡。依照現行法律規定,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復核部分死刑立即執行案件以及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案件。實踐中,這兩類案件往往是由中級人民法院作為一審法院審理的,高級法院作為二審法院,當中級法院作出判決後,如果當事人上訴,那麼高級法院就啟動二審程序,同時也就啟動了死刑復核程序,由同一審判庭進行二審與死刑復核,兩個程序合而為一。這樣立法者希望通過死刑復核程序來「復查核准」死刑案件的願望也被實踐中的對策無情地粉碎了。
第二,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除少部分死刑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一審、二審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死緩的案件)外,都必須經過死刑復核程序。但實踐中,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案件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而被告人不上訴的案件才有幸得到真正有效的復核。因為,其他死刑案件都被上文所述的「合而為一」的二審程序消化掉了。這樣就使得大量的死刑案件名義上進入了死刑復核程序,而實質上並未得到復核。
第三,死刑復核程序的運作是行政化的,其審理方式是書面審、秘密審。這種行政審批式的運作方式難以確保死刑判決的公正性。司法不同於行政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於司法強調多元參與,強調「看得見的正義」,而目前的死刑復核程序中當事人卻無從參與其中,律師也被排除在外,死刑復核程序中被告人的辯護權受到極大的限制,社會公眾更是無法得知程序的具體運作。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第282條之規定,「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或者核准死刑(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必須提審被告人。」然而,這一司法解釋對於最高法院進行死刑復核時是否提審被告人沒有作出規定,即最高人民法院完全可以通過書面審的方式進行死刑復核;並且,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被告人享有比最高法院核准死刑的被告人享有更多的權利。
當然,我們必須充分地肯定死刑復核程序這種行政化的運作方式使得訴訟效率大為提高,滿足了司法機關快速打擊犯罪的目的,但公正卻難以保障。
(三) 再審程序:功能擴張
針對有學者提出的兩審終審制能否保障判決公正的質疑,主流觀點往往將再審作為反駁的有力武器,認為我國的審判監督程序完全可以糾正兩級審判中的錯誤。殊不知這種觀點犯了致命的邏輯錯誤。再審程序只能作為生效裁判的救濟程序,相對於二審、三審來講是非常救濟程序,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應當備而不用,克服裁判不公,糾正錯誤判決應當在審級制度中解決,動輒就使用非常救濟程序,就會使非常救濟程序演變為普通救濟程序。
依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為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審判監督工作中人民法院敢於面對錯誤,勇於糾正錯誤,這無疑需要巨大的自我否定的氣魄。但法院主動提起再審程序卻備受質疑,因為其違背了訴訟法理,如司法的被動性、應答性,「法院不得對當事人未有所訴求的事項有所作為」等。 這使得司法機關苦苦追求的司法公正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在審判監督程序的啟動上,人民檢察院的抗訴也是重要的動力之一。而與人民檢察院――控方角色相對應的辯方――被告人卻僅有與之明顯不對等的申訴權(不如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享有的申請再審權)。人民檢察院抗訴帶來的是再審程序的必然啟動,而當事人的申訴往往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司法之不公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畢竟申訴權還是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只要申訴,案件就有被再審的一線希望。再審的制度設計激發了當事人纏訟求勝的慾望,為了實現「為權利而斗爭」的權利,申訴者們如愚公移山,生命不息,申訴不止。 這就源於救濟機制不暢,發泄不滿情緒的途徑缺失所致。
為了應付或者為了穩定民心,予民以救濟,無奈之下,程序外的救濟大行其道。各級人大、信訪部門以及黨的政法委員會設專人從事申訴接待工作。如果申訴者萬幸,得到領導關注或者媒體曝光,案件就有被再審的機會,否則當事人只能繼續在漫漫的上訪、申訴道路上前行,長此以往,或許有些當事人基於對司法制度信心的喪失就會真正「無訟」,那將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莫大悲哀。
再審功能的極大擴張嚴重破壞了司法的終結性。更為惡劣的是,經過再審的案件也無法終結。終結性是司法的重要特徵,司法是國家為解決社會沖突、保障社會主體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法治原理假設了這個活動的權威性並依規律設計了保障其裁判正確的司法程序, 如果司法機關作出的裁判被隨意否定,社會將無正義可尋。基於此,大陸法系國家據此確立了「一事不再理」 原則,自羅馬法以來就被作為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由於再審的頻繁發動,這一原則在我國遭到毀滅性打擊。
由於再審發動的任意性,司法終局性的喪失,隨之而來的是司法權威的喪失。司法界權威人士指出「司法無終審權,不可能保證司法公正,更不可能樹立司法權威。最高法院的裁判可任意申訴,其權威性如何體現。我國現階段的司法權威,從歷史上來看,已降到了最低點,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制度設計,以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誤讀、對實體公正的盲目崇拜,再審制度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自我否定,因為根據我們的申訴和再審制度,任何判決都可動搖。當然,精神可嘉,但司法絕不應當適用這種精神。況且,司法過程的性質決定了即使案件經過再審也未必能夠保證質量,未必能夠做到司法公正。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審判監督程序有時候並不能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相反其有可能帶來更大的裁判不公、資源浪費。

⑤ 司法裁判具有終局性的特徵

法律分析: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認為應由其管轄的所有司法性質的爭議享有最終裁判權。

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司法機關和法官作出的判決,除了由上訴法院經過二審程序或再審人民法院經過再審程序依法撤銷的以外,具有終極效力,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得非法撤銷該裁判,終止其效力,即司法裁判的既判力,禁止人們隨意宣告終局裁判無效和擅自加以改動,只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撤銷該判決,再以新判決加以取代。二是指在解決爭議的諸多方式中,只有司法裁判是終局性的,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任何糾紛的解決,只要走完了司法程序,就再也沒有別的途徑可走了,即解決糾紛的其他裁判形式都不具有司法的這種終局性。這意味著將糾紛轉化為訴訟,建構為受司法規制的法律辯論對象之法律問題後,當事人就要接受司法判決的終局性權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⑥ 簡述司法的特徵和功能

法律分析:1、司法的特徵

獨立性:在組織技術上,司法機關只服從法律,不受上級機關、行政機關的干涉。

被動性:司法程序的啟動以及裁判范圍,要以當事人的訴請為前提。

交涉性:各方參與,相互論辯。

普遍性:最普遍的糾紛解決方式,最主要的糾紛解決主體。

終極性: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終局性。

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一經作出即生效,訴訟活動即告終結,也是終局性的體現。

2、司法的功能

應然功能:定紛止爭、實現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校正正義等。

實然功能,包括:司法具有解決糾紛的直接功能。我國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要延伸到案結事了的程度,強調實體效果。

調整社會關系、解釋和補充法律、形成公共政策、秩序維持、文化支持等間接功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二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第一百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第一百四十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⑦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價值體現

1、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需要。

小股東所佔公司股份較少並且比較分散,基於資本多數決原則,無法在公司股東會決議上占據優勢。因此,當小股東期望通過公司決議來解散公司以實現自我權利救濟時,其目的往往難以達到。此外,公司的由建築於投資回報率與風險承擔系數相一致的基礎上,就使那些擁有控制權的大股東在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決議中處於支配地位,在缺失限制的權力下,小股東的權益必定暴露在大股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惡性驅逐下。公司司法解散是通過立法或判例,給予小股東在無法實現其合理的期待的情況下的司法救濟手段。

2、有利於對公司僵局問題的解決。

公司僵局是公司運行過程中股東之間、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管理層之間發生激烈沖突,導致公司運行機制失靈,公司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各個機構無法正常運行、履行職責,公司處於癱瘓狀態、無法形成有效的經營決策的一種描述。公司正常運營的對立面,主要表現有因股東間或公司管理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導致公司的有效運行機制失靈,股東會或董事會因對方的拒絕參會而無法有效召集,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即使能夠舉行會議也無法通過任何議案,公司的一切事務處於一種癱瘓狀態。

股東出資設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公司這一形式來實現資本的增值,獲取利潤。因此在公司僵局的情況下,股東藉助司法救濟制度解散公司就成為股東退出公司、收回投資有效途徑。

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由於每個股東都不可避免地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還是依靠公司內部的協商解決方式不足以解決問題。一旦問題擴大化,既有可能導致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公司財產流失,公司信譽受損,甚至威脅到社會的穩定,長此以往,不但公司股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且也是對社會整體資源的一種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處於閑臵狀態,無法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因此,股東訴諸於外部司法救濟手段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外部司法手段救濟不僅維護公司本身和股東的利益,也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井井有條,健康發展。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呈現了司法性、強制性及終結性特徵,司法解散制度,其實質是個人權利即解散請求權和社會權利即企業生存權的拉鋸戰。司法解散制度的初衷是是為了解散公司僵局,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公司一旦解散,將不可逆轉的消失,其是一種徹底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對公司還是股東都是兩敗俱傷。要軟化這項維護權利方法的激烈本性,法庭應有權選擇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另一舒緩措施。從各國公司法的情況看,可供替代公司司法解散的其他救濟措施包括命令變更公司章程、撤銷或變更公司決議或行為,派生訴訟和允許股東請求公司回購股份。

3、實現投資者的合理期待。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為小股東保護自己的權益提了法律依據,使小股東在請求公司解散時不僅只有內部解決機制更有外部司法途徑來解決這類問題,使得原本的制度更完善。

⑧ 一審、二審、三審、終審都是怎麼回事

沒有三審。

1、一審是指法院對案件的最初一級審判。一審的程序可以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兩種。在中國,普通的第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性質較嚴重、問題較復雜、影響較廣大的第一審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別由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就是終審。

2、二審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3、終審是法院對案件的最後一級審判。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二審案件,或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都是終審,當事人不能再上訴。

(8)司法終結性擴展閱讀

我國兩審終審制的現狀:

第一,基層法院本身的法官素質結構的組成不合理,還要承擔大部分的案件審判,難以符合現代審判的精神。例如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案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認為由本院審理的案件。也就是說,我國四級法院均有權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是通常由基層法院來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大部分上訴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使到當事人的正義需求的具有程序局限性。

⑨ 民事訴訟執行終結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法律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程序終結的情形,包括以下三類:

(一)因申請執行人的原因而致執行程序終結

1、申請執行人撤回執行申請的。強制執行程序,依當事人的申請而開始,也依當事人的申請撤回而結束。撤回執行申請與放棄權利撤銷執行申請,都是權利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執行法院應予尊重。所不同的是,撤銷執行申請,是權利人拋棄自己的實體權利,致執行程序實體終結;而撤回執行申請,權利人拋棄的僅是該次執行程序性權利,結束的也是只是本次執行程序,其實體權利和強制執行請求權並未消滅。

申請執行人撤回執行申請應以書記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口頭表示撤回申請的,應記入筆錄附卷。

2、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權利人享有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的權利是基於其與義務人有某種特定的身份關系,這種基於特定的身份關系享有的權利,具有人身專屬性,不能轉讓,也不能繼承。因此,享有追索「三費」權利的權利人死亡後,其專屬享有該項民事權利亦隨之消滅,被執行人無需再對任何他人繼續履行該項特定義務,人民法院因而應裁定終結執行程序。

3、作為權利人的公民死亡,沒有繼承人的。作為權利人的公民死亡,除該項權利是專屬於權利人本人的之外,按照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的理論,其享有的權利可由其繼承人行使,其繼承人可以成為申請執行人。但是權利人死亡,沒有繼承人的,其權利則無人承受,被執行人也就失去了履行義務的對象。此時,執行已成為不必要,人民法院應依法終結執行。

4、作為權利人的法人終止後,無權利義務繼受人的。這類案件也因無接受執行人履行義務的主體,而依法終結執行。隨著我國企業法人制度的健全,這類情況最終將不會存在。

(二)因被執行人的原因而致執行程序終結

1、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依照法律規定,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其所負的債務也不能被免除,而應以其遺產償還債務,或者由其義務承擔人作為被執行人來履行義務。但是,如果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即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時,執行程序則無法繼續進行,執行法院應及時依法結束執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無遺產」,包括沒有現實存在的財產,也包括沒有將來可取得的財產和第三人的債權,否則,應繼續執行。

2、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終止後,無遺留財產可供執行,又沒有權利義務承受人的,對這類也應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理由同上。隨著企業法人制度的健全,這類情況也將不復存在。

3、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被依法宣告破產的。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被依法宣告破產還債,其財產在被各債權人分配清償後,剩餘債務被豁免,沒有得到清償的債權,不再清償。因此,在被執行人被宣告破產後,執行程序不能繼續進行,執行法院應裁定結束執行程序。

4、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喪失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又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在這種情況下,被執行人雖未死亡,但其既現實的財產可供執行,又失去了潛在的償還能力,實現上永久地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因此,執行程序根本無法進行,執行法院應終結執行,以使雙方當事例都得到解脫。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五條對此作了一個限定,即「無力償還借款」,也就是說,除借款外的其他債務,不能終結執行。這一限制,顯然與債權平等原則相悖。執行終結,是因為被執行人已永久地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不論是借款,還是其他債務,被執行人都根本無力履行,執行也都毫無實際意義。所以將被執行人的債務只限定在借款上,是沒有理論依據的,也是不可行的。

5、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現有財產經執行不足清償債務,經債權人同意或由執行法院依職權發放再執行權利憑證的。這種情況是指經實施強制執行無效果而言,據此終結執行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雖有財產,經強制執行後,執行所得金額,不足清償其債務。這里被執行人已經執行法院強制執行是前提,未經強制執行的,不適用終結執行。二是須經申請執行人同意,或由執行法院發給再執行權利憑證後,始得終結執行。再執行權利憑證是權利人日後申請重新執行的執行依據,發放債權憑證應遵循當事人自願為主,執行法院依職進行為輔的原則。

實施強制執行無效果,在執行實踐中經常遇到,如何解決,實是執行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因為「強制執行,原則上以債務人之財產為標的,拘提管收,權為強制之手段,並非強制執行之目的。債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雖有財產,經強制執行後,所得數額不足清償債務者,強制執行之目的,實際上已無從實現,雖用其它方法執行,亦無實益。然而因此免除債務人之義務,亦非事理之平。」[2]為此,我國台灣地區強制執行法規定,執行法院「經債權人同意,得命債務人寫立書據,載明俟有咨力之日償還」。「如債權人不同意時,應於二個月內續行調查,經查明無財產,或命債權人查報而到期故意不為報告,執行法院應發給憑證,交債權人收執,載明俟發見有財產時,再予強制執行。」[3](台灣強制執行法第二十七條)。

我們認為,台灣地區關於強制執行無效果時,由被執行人寫立再執行書據或由執行法院發放再執行憑證後,終結執行程序的規定,我們可以借鑒。建立強制執行無效果,發放再執行權利憑證,終結執行程序制度的益處有三:首先,保留了申請執行人私法上的強制請求權,符合我國法律關於債務人的不豁免原則和繼續執行制度,即離債權人的權益,也體現了程序正義。其次,有助於解決「抓人質促執行」等執行亂問題,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後,有助於減輕法院未執案件居高不下的壓力,緩解法院的執行難問題。

(三)因執行依據的原因致執行程序終結

1、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生效法律文書是人民法院的執行依據,執行依據被撤銷,其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即歸於無效,執行法院尖停止對該法律文書的執行,裁定結束執行程序。執行依據被撤銷包括法院製作的法律文書經審判監督程序被撤銷,也包括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被仲裁機關或公證機關撤銷。

2、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裁定不予執行的。裁定不予執行的法律文書只能是仲裁裁決和公證債權文書。法院製作的法律文書不適用不予執行。仲裁裁決或公證債權文收被裁定不予執行後,即失去了法律效力,其所確定的內容亦歸於無效,執行法院應在不予執行裁定生效後,即裁定結束該執行程序。

熱點內容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