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張明指

刑法張明指

發布時間: 2022-10-31 01:02:33

Ⅰ 武漢大學有哪些傑出校友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查全性 1925.4.11 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1980年當選
楊弘遠 1933.9.26 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院士 1991年當選
卓仁禧 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1997年當選
李德仁 1939.12.31 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1994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鑒衡 1925.1.3 國內外著名泥沙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5年當選
張蔚榛 1923.10.5 著名農田水利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7年當選
寧津生 1932.10.22 著名大地測量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5年當選
劉經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1999年當選
張祖勛 1937.6.5 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03年當選)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茆 智 1932.9.20 著名農田水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2003年當選
朱英國 1939.11.1 植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院士 2005年當選
【著名社會科學家】
韓德培: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法學
譚崇台: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馬克昌: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刑法學家
彭斐章: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圖書館學家
陶德麟: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李 龍: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法學家
馮天瑜: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歷史文化學家
劉綱紀: 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名哲學家、美學家
楊小凱:世界著名經濟學家,1982年,被武漢大學聘為助教、講師。後留學海外,在業界飽受好評,曾任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CID)研究員、澳洲莫納什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辭世,享年五十六歲。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國當代著名國際法學家。上海市人。1928年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1936—1939年在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研究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回國後歷任武漢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
【各界名人】
各級人大代表名錄 (以姓氏筆畫為序)
職 務 姓 名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郭生練 顧海良 彭富春
第十屆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 黃仁濤
第十屆湖北省人大代表 邊馥苓 孫雲蓮 劉經南 辜勝阻
各級政協委員名錄

職 務 姓 名
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王少階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辜勝阻 王長德 張俐娜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王少階 郭生練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副秘書長 陳 鋒
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常委 毛宗福 王祥三 呂應堂 李仁真 汪存信 陳 鋒 楊占秋 段亞輝 柯亨玉
各級政府部門任職情況

政府部門名稱 職 務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郭生練
湖北省司法廳 副廳長 李仁真
武漢市市政府 市長 阮成發
各民主黨派成員任職情況
黨 派 職 務 姓 名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民革中央委員、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顧問 馬衛之
中國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練
民盟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張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亞輝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運蓮
中國民主建國會 民建中央名譽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階
民建中央委員 陳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進中央委員、民進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進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國農工民主黨 農工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長德
農工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主委 楊占秋
中國致公黨 致公黨湖北省委副主委 黃介生
九三學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黃仁濤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陳 鋒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禮華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楊 菁
其 他 任 職 情 況
有關部門名稱 職 務 姓 名
工商聯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辜勝阻
共青團中央 書記處書記 盧雍政
共青團中央 書記處書記 汪鴻雁
【傑出校友】共5屆51人
第五屆傑出校友9人2007年
胡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縣人。1940年——1944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經濟系。1953年以後,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並兼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1988—1993年任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經委員會委員。還曾擔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會長(現任名譽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現任顧問)。
何煉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瀏陽人,1947年底參加地下團組織,195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7年——195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到西北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現任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導師,兼任國內20所大學兼職教授,日美德4所大學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讀於武漢大學電機系,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兼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張家鋁,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贛州人,天體物理學家,1955年——1959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物理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天體物理中心主任。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長沙人,1977年——198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執教,1992年到廈門大學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廈門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城市規劃委員會顧問,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推委會委員,中央電視台《魅力中國》推委會委員和評委會委員。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1985年—1987年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首屆作家班。現擔任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兼文學藝術院院長等職務。
張曉剛,男,1954年出生,遼寧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讀於武漢大學金屬物理專業。歷任鞍鋼鋼鐵研究所所長助理,鞍鋼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部長,鞍鋼副總工程師,鞍鋼新鋼鐵公司副經理、總工程師,鞍鋼總經理助理兼新鋼鐵公司總經理,鞍鋼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鞍鋼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現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國際鋼鐵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十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漢人,1983年至1986年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專業作家,現任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兼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省文聯副主席。
卡里姆·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於哈薩克,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習,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現任哈薩克政府總理。
第四屆傑出校友7人2005年
陳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天文大地測量專業,1967年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副主席,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執行局執委,是全國政協第七、八、九屆委員。現任國家測繪局科技委主任。
陳善廣,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東人,工學博士。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兼任《航天員》和《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雜志主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宇航學會理事,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名校的兼職教授。
陳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畢業於經濟系,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於美國著名文理學院瑪瑞塔學院(Marietta)經濟系,武漢大學兼職教授,國務院外國專家局成員。曾獲「海外中山學會」授予的「學貫中西」 獎牌、「全美名人傳記協會」頒發的美國榮譽金獎章。
方輝煜,男,研究員,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畢業於物理系。1957年由防空軍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航天事業,主要從事系統總體、系統試驗、系統模擬等工作。歷任航天二院總體設計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長、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總設計師等職務。中國系統模擬學會常務理事、《航空學報》常務編委、哈工大兼職教授。
林宗堅,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習工作,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常務理事兼信息網分會主任,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圖像圖形學會理事長,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委員,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系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業大學校長,中國林學會第五、六屆常務理事,第七屆副理事長。現任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兼任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林學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林業專業評委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常委。
游效曾,男,無機化學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獲武漢大學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組評委,《無機化學評論》國際編委,《中國科學》化學部編委,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報》主編。
第三屆傑出校友18人2003年
陳東升,男,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金融保險專家。1983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96年獲博士學位。
范雲六,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學家。國際水稻遺傳工程委員會委員,亞洲植物技術中國項目負責人,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化系。
付向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會員,RNA協會會員、白血病與淋巴癌協會委員、美國生物醫學科學RayWu協會會員。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病毒學學系。
江元生,男,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中國化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兼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計算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理論有機化學家聯合會特別理事。1953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雷軍,男,金山公司總裁。199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李方華,女, 195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著名單晶體電子衍射結構分析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
李京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位被評選為「兩院」院士的社會科學專家。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人文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組副組長,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經濟與管理評審組組長。1951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1953年選派留學蘇聯,畢業於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獲碩士學位。
李連和,男,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市科協副主席,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辦公室主任。曾任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長。1970年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水利系。
李銳,男,中組部原副部長。中共黨史專家、毛澤東研究專家、政治家、作家。歷任水利部副部長,電力部副部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組織部青年幹部局局長、常務副部長,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繫,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劉家恩,男,生殖醫學專家。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單精子注射實驗室實終身主任,美國馬里蘭州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生育醫學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醫科大學婦產科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
劉西堯,男, 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前教育部部長,革命家,政治家。
劉先林,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導,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航測專家。1962年8月畢業於原武漢測繪學院。
田源,男,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誠通董事長,實業家,期貨、物流專家。全國青年常委。 199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獲博士學位。
顏澤賢,男,華南師范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學系。
於剛,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邁康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運籌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
張明高,男,青島海洋大學教授、電波傳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ITU—R電波傳播研究組主席。196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
張學知,男,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1969年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農田水利系。
趙耀東,男,曾任台灣經濟部部長、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繫。
第二屆傑出校友10人1999年
張培剛,男,經濟學家,華中理工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方 成,男,漫畫藝術家,《人民日報》高級編輯,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黃孝宗,男,航天科學家,曾任美國航太推進系統公司總工程師,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繫。
張效祥,男,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總參58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194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系。
陳榮悌,男,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劉詩白,男,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曾任西南財經大學校長,194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
王梓坤,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
董輔礽,男,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
鄒節明,男,全國優秀企業家和中醫葯專家,桂林三金葯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黨委書記、集團公司研究所總工程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6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
第一屆傑出校友7人1997年
黃彰任,男,著名的美籍華人實業家,曾任美國國會顧問、泰國森美實業公司總經理、泰國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長、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長。1938年畢業於武大土木工程學系。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學家,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42年畢業於武大政治學系。
鍾期榮,女,著名的法學家,香港樹仁學院校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推委會委員,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1944年畢業於武大法律學系。
歐陽予,男,著名的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武大電機學系。
王佛松,男,著名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畢業於武大化學系。
庹震,男,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經濟日報》副總編。1982年畢業於武大經濟學系。
陸長生,男,全國外經貿優秀企業家,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上海公司總經理。1982年畢業於武大中文系。

Ⅱ 雙11預售的茅台酒,咱為啥總是搶不到因為對手可能是「機器人」

「快快快!看著時間,不要錯過了。」隨著11月1日的零時即將到來,肖蘭一邊緊張盯著電腦屏幕,一邊仔細對照著旁邊電子鬧鍾的秒針。

「支付寶可以打開,余額還有錢,花唄也有額度,網路到底4g快還是無線快?」

「還有10秒!」肖蘭自顧自絮絮叨叨。

「5秒了!5秒了!馬上就到了。」隨著時間的迫近,肖蘭的身子不自覺地從椅子上綳了起來。

「5、4、3、2……」時間歸零,肖蘭一陣狠擊滑鼠後,放鬆下來,倒吸一口涼氣。

但別看操作猛如虎,結局實在不樂觀。面前電腦屏幕上的茅台搶購頁面赫然顯示:「對不起,你選購的商品已提前售空,當有人15分鍾內未支付尾款或者是取消訂單時,我們將會以簡訊的方式來提醒您。」

雙11預售來臨,不少大牌商家紛紛給出優惠,推出限量版新品,甚至平時加價都難求的正品茅台,也在電商平台里被原價擺上,引起肖蘭這樣的消費者熬夜搶購。

但是,優惠甚至是半價的搶購商品,肖蘭們為什麼往往難以搶到?

【現象】

一家老小齊上陣,定鬧鍾只為搶搶搶

今年的雙11「預熱」顯得要比往年更為熱烈些。除了提前三天進行預售,定金尾款等活動模式,真正讓肖蘭們徹夜難眠的是電商平台上一系列吸粉操作:原價搶飛天茅台,原價搶生肖鼠年茅台,半價搶購限量版球鞋……在這個時節,搶搶搶已成很多人的習慣。

李琳今年已經50多歲,活了大半輩子的她,對年輕人正時興的牌子完全不懂,但是她已經養成了每天早上8點59分定一個鬧鍾,9點59分定一個鬧鍾的習慣。

李琳介紹,之所以定兩個鬧鍾,並不是說要起床健身或者是給孩子做飯,而是起床打開一款搶鞋軟體准時搶鞋搶衣服。「大多數鞋子的發售時間都是在9點或者是10點。」如果搶到後通過第三方平台進行出手,可以賺取差價。「李琳說,有時候還要喊兒子兒媳婦一起搶,過程其實也挺開心的。雖然鮮有戰績,但也樂在其中。「雖然接連抽了三天了,哪怕更換到偏遠地區的收獲區,依然一無所獲,不過還是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嘛!就當省錢了。」

這種情況,在大學生群體顯得更為「熱烈」些。大學生馬遠和他的朋友們除了活動時期在網上「搶搶搶」之外,還會在網上通過看帖子和查詢報名人數來決定去其他城市排隊抽簽搶購。「人少一點中的概率就大,不中就當出去 旅遊 了。」雖然大多時間都處於「陪跑」的狀態(沒有抽中商品),但馬遠和他的小夥伴們早已習以為常,「不中是常態,經常中反而擔心價格達不到自己的預期」。

據馬遠介紹,雖然每天都有抽簽的活動,甚至一天兩次到三次抽取。但是,自從去年參與線上抽鞋,長達一年的時間,只中過一次。

【和你搶茅台的不一定是人,他的機器人3天搶到13瓶茅台】

「根本搶不到,如果能搶到的話,也不是說不可能,不過你還不如去買彩票。」資深的「商品販子」李華(化名)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李華從2013年開始就接觸各種商品的搶購以及再買賣。

他說,一些普通消費者搶不到商品,其實並不是因為運氣不夠好,手速不夠快,「只是因為,和你競爭的對手,有可能不是人,而是由一串編碼構成的『機器人』。」

李華一邊介紹一邊熟悉地打開自己的操作界面。

李華介紹,市面上常見的搶購「機器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網頁插件版,一種是軟體版。」其中網頁插件版需要搭配谷歌瀏覽器甚至是接入外網才可以使用。「因為有時候需要去搶購非亞太地區的商品,所以需要用到外網。」

而這些插件或者軟體的價格目前的市場價格在4000元左右。「但是這些都是幾經轉手的插件的價格,一般情況下是很難買到一手的插件。」除了價格昂貴沒有售後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可以接觸到直接寫代碼的人。

「所以現在用的基本都是轉了好幾手的,幾個人一起用一個伺服器的那種。」但是電腦插件如果不帶虛擬IP的話很容易造成賬號禁用的情況。「而且也要看實際運行的效率以及操作的速度,網速慢也白搭。」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搶購者們都會使用千兆網或者就是租借騰訊、阿里的伺服器,只不過這種情況下,「投資成本」會增高。

「現在能搶到茅台或者是限量版鞋子的,基本上都用的是『機器人』,你能搶得過『機器人』嗎?人的手速加上下單的時間通常在1秒到2秒左右,但是哪怕是1秒,擁有『機器人』的大佬們早就把商品拿下了。」

隨後李華向河南商報記者展示了如何操作「機器人」下單。

首先需要將商品的鏈接導入,然後選擇好配置,設置時間,再同步下北京時間,如果是帶掛的情況下,需要現查明IP然後找到一個或者是買一個相應IP。就可以卡點操作靜等下單。「最好是要一台高配置高寬頻的電腦,高配版在上面用軟體不會卡。這樣一來你的商品就可以下單成功啦。」

「一般如果是10點搶購的商品,我9點30分定個鬧鍾,提前把電腦打開設置好,然後洗洗臉刷刷牙,等到10點10分的時候我去付款就行了。」

11月1日當天,整個杭州地區一共上架30餘瓶茅台 ,運用搶購「機器人」的李華,戰績是「2瓶貴州茅台酒(庚子鼠年)醬香型和一瓶53度陳年貴州茅台酒」。

截至到11月3日, 李華通過「機器人」,以原價搶到了13瓶茅台」。

【搶購的貨如何賣,難不住「搶搶黨」】

像肖蘭這樣,准備在雙11大展身手的年輕人不少。但看似充裕的貨量,每次都沒有自己的份。實在想要,只能通過「毒」「閑魚」「stockx」「nice」等二級市場,以高一些的價格進行購買。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賣家在第三方app平台出售貨物,平台只收取買家的快遞費用,而賣家則需要給平台支付相應的手續費,商品售價越高,手續費就越高。

「比如我這雙鞋子,發售價格是1499元,但是現在的二級市場我這個尺碼的價格已經在8499元左右,而如果我出手的話,可能到手就是在8000元左右。」鄭州大學生張明指著自己的耐克airforce1xclot說。

對於加價如此嚴重的二級市場是否合理,張明和他的朋友也表示了默認的態度。「想買就買不想買就不買唄,畢竟都是供求的關系。」

50多歲的韓梅,雖然將近花甲之年,但也是「搶搶黨」的生力軍之一。

「我其實也不太懂,只是聽兒子說搶了這個能賺錢,所以就沒事賺個外快。」她一邊說一邊給記者展示她的「戰利品」,從出售的數據看,她今年出售的鞋子和衣服已經賣了10516元,而正在上架沒有售出的鞋子衛衣從2000元到6000元不等。

「鞋子的成本價就是在1300元左右,阿迪可能貴一點,都是原價搶購,然後兒子給我發價格我就在網上賣,平均一件能賺1000元左右。」

網路搶物之外,韓梅還會定期和自己的「姐妹」,一起前往鄭州的各大商城進行排隊抽原價鞋子,「我這還不算啥呢,聽說他們有的人都是跨城抽鞋,前幾天還有人去南京玩順便中了雙鞋子。從中賺取的差價直接把 旅遊 的費用都包了。」

其實韓梅的現象並不是個例,據阿迪達斯大衛城店的工作人員介紹,每逢有限量版球鞋或者衣服上架,前來排號的老年人並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專門的收鞋販子在門口等候問價收鞋的。

而這些「搶搶黨」除了自己搶然後出手之外,他們還會在網上幫別人進行搶購代拍,價格在50元到幾百塊不等。河南商報記者在一些電商平台進行搜索發現,不少商家均聲稱「支持一切貨品的搶購」「全網最低價」「我們幫你熬夜」「花最少的錢」等等。

而最近雙11的來臨,鞋子不再是「搶搶黨」們的心頭好,限量茅台等緊俏產品成了他們的「新獵物」。

「電商平台每天都限量發的有,一瓶可以賺1000多吶。」李華說。搶購到貨後,他都是直接和外邊收煙酒的人進行合作銷售。「基本都是當天拿到快遞,那些販子就在小區樓下等著收,現在茅台的收價基本在2650塊每瓶。」

而河南商報記者隨後聯系一些煙酒商行的老闆,以及國貿附近打有「回收高檔煙酒』字樣標牌的商家,詢問是否可以回收茅台時,得到的回復都是要求「未拆封,發票齊全,價格可以商量。」

【電商平台:機器人搶茅台不符合搶購規則,顧客若投訴會處理】

使用「機器人」來搶購茅台等限量產品,讓靠手指靈活度的普通用戶有些難以競爭,那麼「機器人」搶貨,究竟是否為電商平台所允許呢?河南商報記者聯繫到多家有茅台搶購活動的電商平台進行了詢問。

T平台客服回復稱:使用「機器人」搶茅台不符合搶購規則,如果顧客進行投訴的話他們會上報核實。「但具體怎麼處理,這邊無法判斷。」

河南商報記者隨後聯系W平台,該平台客服稱:「如果您這邊有這種情況的發生,請及時通知我們,關於您說的問題,我們這邊會記錄下來反饋給運營同事去改進。」

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秦明律師認為,利用「機器人」搶購貨品的行為與早年玩 游戲 使用外掛的行為相類似,BOT「機器人」的原理是通過干擾正常的網頁搶購程序,以達到搶購目的。製作BOT「機器人」程序的人員以及利用BOT「機器人」搶購限量貨品的人員,若行為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

秦明律師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第三款規定: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後果嚴重。

因此,搶購「機器人」的製作者、使用者,如果違法所得達到五千元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行為,或將面臨刑事處罰。(除律師外,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熊子文 首席編輯 華麗娟)

Ⅲ 關於刑法文章的讀書筆記 2000字左右

你好。

最近,我讀了張明楷教授的《刑法的基本立場》一書。這本書於2002年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全書共31萬4千字。按照本書的內容提要的說法,本書旨在促進中國刑法學派之爭的形成,作者以刑法規范為根據,以學派之爭為主線,對刑法學的重大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基本立場:客觀主義、實質的解釋論、結果無價值論、客觀的未遂犯論、部分犯罪共同說、並合主義等。

在通讀全書之後,總的感覺是這本書是刑法學界很有特色的一部理論著作。它的主要特點在於比較全面的闡述了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從自己堅持的基本立場出發去解釋具體的法律條文,討論具體的疑難問題。在論證自身具體觀點的合理性時,非常注重前後立場的一致和自身理論體系的和諧,避免出現立場對立的具體結論。這在國內刑法學者中是不多見的。大多數學者在研習刑法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就事論事,首先形成一系列的具體觀點,在各方面的知識儲備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而這種體系又很少被自身刻意疏理,顯得模糊而雜亂,甚至窮其一生也不能形成統一的刑法立場。張明楷教授在這方面受德日刑法的影響比較深,注意總結自己的根本出發點,重視對刑法學領域中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的研究,思想相對成熟之後即表明自己的理論傾向性,因此在學術研究的高峰期就有了理論的歸宿,這在刑法學界是領風氣之先的。當然,是否需要明確的理論立場,在研究到什麼階段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我國的刑法學界是否象德日那樣需要有對立的刑法學派,這些問題都尚無定論,還需要歷史的檢驗。

在讀過了張明楷教授的書之後,我對上述這些問題沒有形成自己的看法。結合幾年的學習經歷,隱約感到,一個刑法學者採取什麼樣的基本立場,是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反復的思考的,在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下,恐怕能總結出自己的基本立場的學者不會很多,應該是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理論體系的少數資深學者。對一個剛剛入門的年輕學者來說,似乎不宜先入為主,給自己設定下主觀主義或者是客觀主義的框架,這樣可能會束縛手腳,反而不利於開拓思路,找到自己真正認同的基本立場。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刑法學界的舊派與新派的比較和分析。同時,作者對中國刑法學界的理論研究特點作了必要的論述。作者認為,從總體上看,雖然我國刑法理論一直聲稱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在事實上卻與重視主觀內容與心態的主觀主義觀點沒有本質的區別。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犯罪論當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比較和分析。在權衡兩者的利弊得失的同時,作者表明了自己傾向於客觀主義的基本立場。並且認為,從我國新舊兩部刑法的立法思路的變遷來看,舊刑法更多地體現了主觀主義的刑法理論,而新刑法則有意的向客觀主義傾斜。作者對新刑法向客觀主義傾斜的立法態度表示了贊賞,同時對傳統理論當中包含的比較濃重的主觀主義色彩,提出了學理上的批判。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論述如何解釋犯罪構成要件的問題。作者全面論述了形式的解釋論與實質的解釋論,表明了自己傾向於實質的解釋論的立場。在作者看來,實質的解釋論側重於犯罪的本質,有利於確定犯罪的合理范圍,這樣研究時也更有深度,也是更接近立法原意的。從作者前後的刑法立場來看,作者提倡實質的解釋論,這與作者認為犯罪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在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實質概念之間,顯然作者更看重的是犯罪的實質概念,即法益侵害。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關於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的比較和分析。因為作者堅持客觀主義的立場,認為法益侵害為犯罪的本質特徵,所以在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之間理所當然地會選擇結果無價值論。作者認為,提倡結果價值論,有利於合理控制犯罪的范圍,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使得沒有發生實際危害結果的行為不受刑法的制裁。此外,在判斷正當行為是否成立時,其客觀的危害結果是重要的判斷指標。在緊急避險當中,受到損害的法益和被避免發生損害的法益相同時,根據結果無價值理論,這樣的結果是法益並沒有受到損害,因此不能認為是犯罪。對於傳統理論當中一直主張按照犯罪未遂處理的對象不能犯和工具不能犯,作者認為,根據結果無價值理論,這些行為根本不可能造成實際的客觀危害結果,根本沒有任何法益受到損害,因此不能作為犯罪處理。

本書的第五部分,是客觀的未遂犯論與主觀的未遂犯論。作者認為,從實質上看,新刑法採取的是客觀的未遂犯論。作者在兩者之間傾向於客觀的未遂犯論,基於這一基本立場,作者提出了在犯罪停止形態的認定方面的一系列的新觀點。作者主張的既遂和未遂的認定標准,更多的包含了客觀行為,特別是實際的危害結果和危險性的要素,與帶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的傳統理論差別很大。

本書的第六部分,是關於共同犯罪的理論。作者論述了犯罪共同說和行為共同說,表明了自己贊同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立場。作者認為,在數個行為人基於不同的犯意同時對某一法益實施侵害行為的情況下,不同的犯罪構成之間的重合部分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在教唆犯教唆之罪與被教唆者所犯之罪不一致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教唆之罪與實際實施之罪的重合部分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

本書的第七部分,是共同犯罪理論中的共犯從屬性與共犯**性。作者論述了共犯從屬性理論和共犯**性理論的含義,並且評價了中國刑法學界某些學者主張的共犯從屬性與**性兩重性理論和共犯**性理論。作者認為,這些理論不符合刑法的從屬性理論和**性理論的基本含義,是不可取的。作者在共犯理論上堅持既非**性,也非從屬性,更非兩重性的立場。

本書的第八部分,是關於刑罰的基礎理論。作者論述了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以及作為折中理論的並合主義,表明了自己傾向於並合主義的基本立場。並且認為,1997年通過的新刑法體現的正是作為折中理論的並合主義。

讀完此書之後,我認為其中最值得贊賞的是作者論述基本理論問題時和諧統一的思路,以及研究具體問題時表現出的大局觀。當然,這不是說有了統一的嚴密的基本立場作基礎,就足以保證具體結論的科學性。事實上,在作者為說明基本立場而列舉出的諸多具體問題的論述中,時常可以見到抽象理論指導下的簡單推理,這就直接影響了最終結論的科學性。這些現象主要出現在作者簡要論述的一些問題中,而對諸如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停止形態中的未遂犯等問題的論述還是相當細致的,經得起推敲。

從我自身的理**底和學術心得來看,對本書作一個整體性的評價是非常困難的。對於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各種刑法基本范疇,雖然偶有心得,但是似乎還沒有能力深究其利弊得失,在自己的頭腦中也尚未形成自己確信的所謂基本立場,在考慮具體問題時常常在兩級之間搖擺,以求實現某種體現公正的平衡,然而心中又不免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種理想狀態下的平衡是否存在,如何才能實現?因此,就我自身的學力而言,只能對其中的某些問題作一番評論,這些問題主要是我自己平時也曾經考慮過的一些問題。在作者論述的各個刑法基本范疇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法益理念。作者極力推崇法益理念,將其作為犯罪的本質特徵,並且直接指導刑法解釋的推理過程,甚至在諸如工具不能犯的評價等問題上都堅決貫徹法益理念。對此,我是非常贊同的。我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包括在去年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都在思考法益(犯罪客體)在刑法理論中的重要性的問題,深感理論界對客體,特別是個論中的具體犯罪的客體研究得很不夠,而且在研究構成要件諸問題時一般也很少考慮法益的意義。張明楷教授宣揚的法益理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值得提倡的。張教授在書中寫道:「由於犯罪的本質是侵害法益,故對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解釋,意味著發揮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解釋目標的機能。即對犯罪構成要件的解釋結論,必須使符合這種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確實侵犯了刑法規定該犯罪所要保護的法益,從而使刑法規定該犯罪、設立該條文的目的得以實現。」(第128頁) 我覺得,在司法實務界和刑法理論界都存在著輕視法益的風氣。司法實務界輕視法益,其實無可厚非,畢竟實務中依據的是現有的規范,自由發揮的空間似乎不大,而且法益本身過於抽象,理論研究不充分,立法上也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規定,所以難於取捨,只好敬而遠之。而刑法理論界應當承擔起這個任務,多從法益的角度考慮具體問題,似乎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例如訴訟欺詐問題,理論界討論的比較多,在研究究竟應當認定為何種犯罪時,似乎更多的是依據慣常的思維方式,先找出可能構成的犯罪,然後在分別分析是否符合其構成要件。這種思維方式在實務部門中是很有效的,有利於快速的解決具體的案件。

但是,在作純粹的超然於立法之外的學理研究時,不妨先從這種行為的本質特徵入手,分析其主要侵害的是哪些社會關系,然後對這些社會關系的重要性作出權衡,根據重法益來確定犯罪的性質。經過不太成熟的思考,我認為訴訟欺詐行為侵害了敗訴一方的財產所有權,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更嚴重的法益侵害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行為人的虛構事實、編造偽證的行為直接侵害了司法機關的司法權威,應當屬於妨害司法罪的范疇。對民事訴訟中的誣告和偽證行為,也許現有的條文中沒有對應的規定,但這是立法完善的問題,不應成為否定其犯罪性質的依據。[1]當然,我作出這樣的論斷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恐怕經不起推敲。

當然,對張明揩教授提倡的法益理念,也應當作具體的分析和甄別,其中一些結論在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在論述緊急避險中的法益衡量問題時,張明揩教授認為:「當價值一百萬元的甲利益與價值一百萬元的乙利益發生沖突,保護甲利益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損害乙利益時,從整體上來考察,行為人所實施的避險行為對法益實際上沒有造成新的損害。即使行為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了他人的同等利益,也只是道德上與民法上的責任,不能因此追究刑事責任。」我認為,這段論述從推理的過程到最終的結論,都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張教授倡導的法益理念的。法益的衡量應當是具體的,因為每一個具體的法益受到侵害之後,都有一個具體的承擔者,這是不能抵消的事實。提倡法益保護,其基本出發點正是充分保護社會個體的具體法益免受侵害,因此對法益受侵害的情況作總體的評價是不符合法益理念的。在緊急避險中,最終受到侵害的法益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因同時避免了同等的法益就認為沒有法益受到侵害。因為作為無辜的第三方,他的法益受到刑法的保護,侵犯其法益的行為均有可能構成犯罪。緊急避險最終不構成犯罪,並不是因為行為人沒有侵害任何法益,而是事出有因,考慮到行為人不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所以法外施恩,這是刑法對人性弱點的容忍。因此,犧牲他人的同等法益,實質上仍然是侵害了他人的法益。此時的行為是刑法難以容忍的,既然損害他人法益並不能在總量上減少損失,為什麼還要損害他人的法益呢,自己承受同樣的損失即可,因此法外施恩的理由並不充分,原則上還是應當作為犯罪處理的,只不過在處理時從輕發落。如果按照張教授的觀點處理,在同等法益是人身權利時其不合理性則更為明顯。一個人為了避免自己死亡而殺死另一個人,難道不是犯罪嗎?被害人的生命難得不是受到侵害的法益嗎?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有什麼權利將死亡的結果轉嫁於他人?如果此時行為人的殺人行為是緊急避險的話,被害人就無權對殺害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當防衛了,保護自己生命的行為反而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刑法的公正性價值又從何體現呢?

在這本書中,讓我比較感興趣的理論問題是張明揩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理論。這種理論以犯罪共同說為基礎,認為「二人以上雖然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但當這些不同的犯罪之間具有重合的性質時,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共犯」(第262頁)。這種學說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同時犯的刑事責任問題和共同犯罪中各個行為人最終罪名不一致時的刑事責任問題。我從總體上對部分的犯罪共同說持否定態度,下面分別加以分析。部分的犯罪共同說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數人同時實施類似犯罪行為的情形。「甲以殺人的故意、乙以傷害的故意共同加害於丙時,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犯。但由於甲具有殺人的故意與行為,對甲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第262頁)這種行為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同時犯。按照傳統理論,同時犯由於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分別定罪量刑。事實上,行為人的行為對其他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實施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數個行為之間的相互補充、配合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僅僅依照各自的行為分別定罪,似乎不能表明這種共同侵害的嚴重性,也不利於打擊實踐中的趁火打劫的現象。但是,我並不認可部分犯罪共同說。我認為,應當運用犯罪共同說對同時犯進行全新的審視。所謂的同時犯,可分為事先預謀的同時犯和臨時起意的同時犯。對於有預謀的同時犯,雖然數個行為人沒有就某種具體犯罪達成共同犯意,但是對對方的意圖是了解的,也明知自己實施的另一種犯罪行為對其的幫助作用。因此可能在實施一罪的同時構成另一罪的幫助犯,除非數個犯罪行為之間不具有客觀上的關聯性,即數個行為之間沒有相互幫助的實際作用。而部分犯罪共同說所指的具有重合的構成要件的數個犯罪,肯定是具有這種關聯性的。此時行為人對幫助他人的結果所持的心態,應當是放任的。這樣,在每一個行為人身上存在著兩個犯罪,本罪的實行犯(直接故意),他罪的幫助犯(間接故意),成立想像競合。對於沒有預謀的同時犯,也可能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形成幫助故意,成立他罪的幫助犯;或者是為了實施自己決意下的犯罪行為而放任幫助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結果,此時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對片面幫助之罪的心理態度是間接故意。在最終的罪數形態上,有可能構成想像競合。

實際上幾種理論得出的結論是幾乎相同的,都是行為人實施的本罪是最終的定罪罪名。區別在於推理過程不同,罪數形態不同。當出現不同於典型的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時,差別就表現出來了。例如,甲乙二人分別以殺人和傷害的故意打擊丙,甲朝丙的頭部重擊一下,打偏,乙朝丙的大腿打擊,擊破股動脈,導致丙因失血過多而死。甲的行為實質上是殺人未遂,乙的行為實質上是故意傷害致死。如果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理論,兩罪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在哪呢?重行為只導致了輕結果,輕行為卻導致了重結果。究竟在什麼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呢,恐怕只能在故意傷害(排除致死結果)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可是這個共同犯罪的罪名對甲和乙來說都不合適。我認為,還是認定為甲構成殺人未遂和故意傷害致死的幫助犯的想像競合,乙構成故意傷害致死和殺人未遂的幫助犯的想像競合比較合適。

2、存在轉化犯的情形下。「甲邀約乙為自己的盜竊行為望風;乙同意,並按約定前往丙的住宅外望風;但甲在犯盜竊時,為窩藏贓物……而當場使用暴力,乙對此一無所知。……如果採取部分犯罪共同說,那麼,甲與乙便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對乙就必須追究盜竊罪的刑事責任,但由於甲的行為另成立搶劫罪,故對甲的行為只能認定為搶劫罪。」(第269頁)對此結論,我是完全贊同的。但是,我認為,並不是只有部分犯罪共同說才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傳統的犯罪共同說也同樣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刑法第25條規定的共同犯罪不僅可以表現為最終的定罪罪名,同樣可以表現為犯罪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共同犯罪形態。在上述例子中,乙的幫助行為和甲的實行行為成立盜竊罪的共同犯罪,無論從主觀方面的共同盜竊故意來看,還是從客觀方面的共同盜竊行為來看,都不存在任何問題。之所以最終沒有認定為同一罪名,是因為甲在構成了共同盜竊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從而使自己先前的盜竊行為轉化為搶劫行為。從發展過程來看,甲的入室盜竊行為與乙的室外望風行為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甲之後實施的暴力行為屬於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行為,單獨對此承擔責任。只是一般情況下的實行過限導致行為人成立數罪,對因實行過限行為而轉化為重罪的則少有論述。而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是盜竊罪與搶劫罪的重合部分,因此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這實際上是把甲的先盜竊後轉化為搶劫的行為和乙為協助甲盜竊而望風的行為看成是兩個**的行為,否認客觀上曾經存在過的共同盜竊的事實,然後在抽象意義上比較兩個罪的構成要件,認為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是其中的重合部分,進而認為兩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這是不符合案件發展過程的實際情況的。此外,判斷兩個罪的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際上盜竊與搶劫僅僅是行為方式不同,不能簡單的得出盜竊加暴力等於搶劫這樣的結論。

3、教唆未遂的情況下。這主要是指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不是教唆之罪,而是與之有關之罪。「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只要被教唆的人所犯之罪,在規范意義上包含了教唆犯所教唆之罪,那麼,教唆犯與被教唆犯便在兩罪性質重合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一方面,對教唆犯不能適用刑法第29條第2款;另一方面,對教唆犯應當適用刑法第29條第1款,即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第283頁)作者認為,甲教唆乙盜竊,結果乙在盜竊過程中轉化為搶劫,則搶劫包含了盜竊,因此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對甲認定為盜竊罪,乙認定為搶劫罪。我同意這樣的結論,但是認為依據傳統的犯罪共同說的理論完全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理由與上述第2種情況相同。由於在乙的行為發展到盜竊階段時成立了共同犯罪,甲教唆的內容得以實現,對此時的甲乙都可以認定為盜竊罪。因此盡管最終甲乙兩人被認定的罪名不同,仍然應當認為乙曾經實施過甲教唆的犯罪,因此,對甲不能適用第29條第2款。

反過來看,如果教唆之罪包含被教唆人實際所犯之罪的話,如何處理呢?根據張明楷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說,在被包含的實際所犯之罪的范圍內仍然成立共同犯罪,對實行犯以該罪論處,對教唆犯則認定為重罪。「如果甲教唆乙犯搶劫罪,而乙僅犯了盜竊罪,那麼,雖然也可以認定甲與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但由於應當認定甲的行為構成搶劫罪,而乙的行為並不包含搶劫,故對甲仍應適用第29條第2款。」(283頁注1) 我同樣同意這樣的結論,但不認可論證的依據。部分犯罪共同說所說的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構成共同犯罪沒有任何依據,已經完全脫離了共同犯罪存在的基礎。從主觀上看,雙方沒有就盜竊達成共同的犯意,客觀上,僅僅是乙實施了盜竊行為,甲對此毫不知情。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何來盜竊罪的共同犯罪?張明揩教授依據的僅僅是觀念上的各個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共同犯罪的認定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而且會產生許多矛盾。既然認定甲和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必然得對兩者都以盜竊罪論處,同時又因為甲教唆的是搶劫罪,所以對甲認定為搶劫罪。那麼甲身上的盜竊罪哪裡去了呢,為什麼僅以搶劫罪論處?在甲的身上只有一個搶劫教唆行為,根本不存在盜竊向搶劫轉化的情形。因此,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理論,甲似乎應當構成搶劫與盜竊的想像競合,這樣的結論顯然更讓人難以接受。可見,部分犯罪共同說中所指的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是觀念上的,虛無飄渺,有時可以決定教唆者的具體罪名,有時又可以決定被教唆者的罪名,莫衷一是。

我認為,在上述情況下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是單獨的以教唆形式構成的此罪和以單獨實行行為構成的彼罪,對教唆犯應當適用第29條第2款。這也是該款規定的初衷,第1款規定的是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而第2款規定的就是個人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教唆人與被教唆人的行為沒有本質聯系,不具備構成共同犯罪的客觀基礎和主觀基礎,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教唆犯因**的教唆行為符合了該罪的修正構成而成立該罪,適用第29條第2款[2]。被教唆人以其實際實施的犯罪定罪。

綜上所述,我認為,張明楷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說,主要缺欠有二:一是對共同犯罪的認定過於理想化,只考慮不同犯罪之間構成要件的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忽視了犯罪行為實施的實際過程;二是認定構成要件之間的重合部分有時難以界定,前文提到的故意殺人未遂與故意傷害致死之間的重合部分,就很難取捨,此外,說搶劫包含盜竊還算差強人意,那麼盜竊與詐騙、敲詐勒索等侵犯財產罪之間,又是怎樣的包含關系呢?恐怕一時之間很說說清楚。

--------------------------------------------------------------------------------

[1] 從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來看,我也認為訴訟欺詐不能構成詐騙罪。在詐騙活動中,常見的是被害人與實際控制財物的人是同一的。當然,也可以是不同一的。在不同一的情形下,我認為,要成立詐騙罪,必須在財物的實際控制人和受騙人之間存在委託關系或者是類似的人身關系,使得他們形成利益集合體。也就是說,實際佔有人按照被騙人的指示交付財物,自身不承擔損失或者有權向被騙人索賠,或者與被害人共同承擔損失。訴訟欺詐則不具有這些特點,法院依據國家強制力從被害人手中取得財物,實際上就是受了行為人的欺騙憑借自己的公權力強行剝奪被害人的財產權。而法院並不實際佔有財物,與被害人之間沒有任何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和這種行為相類似的是,作為**第三方的甲受了乙的蒙蔽,要求丙向甲償還並不存在的欠款,並發出威脅,最後強行從丙處取走財產,這恐怕很難被認定為詐騙罪,因為受騙的甲和受損失的丙處於不同的角色之中,相互之間沒有任何的管理財產的委託關系,財物與其說是被騙走的,不如說是被受騙的人搶走的。

[2] 此時的停止形態,我認為應當是教唆之罪的預備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在沒有該罪的實行行為的情況下,單獨追究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從犯罪預備的構成要件來看,教唆他人就是尋找共同犯罪人的過程,是在為犯罪創造條件,理應認定為犯罪預備。29條第2款的處理原則實際上也與犯罪預備的處理原則近似,只是略嚴,不能免除處罰,不妨將其視為刑法對以教唆形式實施的犯罪預備行為的從嚴處罰的特例。所以應當僅適用29條第2款的處理原則,不必再適用第22條第2款關於犯罪預備的處理原則。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Ⅳ 一個法學理論成立的可能性可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劉 鵬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一期
作者簡介:劉鵬,男,1957年生,1983年7月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現為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副院長,法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貴州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貴州省人民政府法律專家咨詢委員,貴州省社科院法研所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刑法學、犯罪法學術成果:已出版專著、主編、參編教材、學術文集共10部,完成省部級課題兩項,在研兩項,在省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專業論文40餘篇。成果中,有兩項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一項獲四等獎,一項獲貴州省公安科技強警獎二等獎。
內容摘要:期待可能性是指對於某一定之行為,欲認定其刑事責任,必須對於該行為人能期待其不為該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之情形。大陸法系期待可能性理論自創立以來已發展成為一項極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論,但仍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標准等方面存在爭議。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將導致我國刑法學犯罪基礎理論的一場革命,在刑法實務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大陸法系 期待可能性 評介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Liu Pe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refers to a condition that an actor is expected not to commit the
act but another legal act instead when the act o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ing the act is determined.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charming theory full of vital power since it was created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on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s of the theory and so
on.Introc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is to revolutionize the
basic criminal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and it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iminal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Continental
Law System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evaluation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初,一般認為其發端於1898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對"馬尾繞韁案"①所作的判例,該案一經公布後,很快引起了德國刑法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針對此案紛紛著文,力圖從理論上尋求根據與突破,其中最具影響的如邁耶的《有責行為與其種類》(1901年發表),弗蘭克的《責任概念之構成》(1907年發表)。邁耶作為規范責任論的首創者,指出:責任要素除心理的要素外,還必須有"非難可能性"存在。弗蘭克亦指出:當時通說將責任的本質視為心理的要素並不妥當,「責任」是除心理要素之外,尚須以「責任能力」及「正常的附隨情狀」為要素的復合概念。並且,他認為責任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附隨情狀之正常性」。這里所謂的「附隨情狀之正常性」即期待可能性。故一般認為弗蘭克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首創人。之後,一批德國刑法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推進了這一理論,使之逐漸成型、成熟,並很快傳入日本。經過日本學者的傾力推介,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影響,並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獲得了日本刑法學術界和實務界的普遍認同。該理論在我國台灣地區也受到很大的推崇,在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等國已成為一項極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論②。
一、待可能性的含義及其理性評價
「所謂期待可能性者,乃對於某一定之行為,欲認定其刑事責任,必須對於該行為人能期待其不為該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之情形也。亦即依行為當時之具體的情況,如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犯罪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其竟違反此種期待,實施犯罪行為者,即發生刑事責任之謂也。故若缺乏此種期待可能性,則為期待不可能性,而成為阻卻責任之事由,即不能使該行為人負刑事責任。」[1]期待可能性,從其產生的背景即可看出,該理論的核心或實質在於「法不強人所難」,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之中,客觀外部環境迫使他只能實施違法行為解困,或難以選擇適法行為時,對其無奈的選擇就不應加以譴責,既使其行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成立的條件,也不應該成為刑事非難的對象,或者至少,應當對其減輕處罰。
人們常說「法不容情」,當法與情不能兩全時,唯一的選擇就是依法辦事,即所謂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司法的角度而言,這一命題無可指責,存在的問題是,制定法律時,立法者應當如何考慮盡量減少和防止情與法的沖突,亦即如何考慮「法要有情」這一命題。刑法的制定與實施,應當體現人道的精神,如果一個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違背其本意選擇違法行為,並且為此而承受刑事追究的重負,如此做法「無疑於與人情相背,是在製造國民與法律的讎隙。」[2]刑法作為一種表相的「惡」,要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忠誠,使社會容忍這種「惡」的存在,就必須經常不斷地對其正當性和合理性進行拷問,使表現為「惡」的刑法包含「善」的前提和因素。{3}日本學者西原春夫對此評價到:「刑法的結果是程度如此嚴重的『必要的惡』,我們就不得不推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性,我們的國民因一部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明確的法律,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違法時就被處以刑罰,重要利益受到侵犯,並被打上犯人的烙印,這一切都令人難以忍受。」[3]我國學者陳興良教授指出:「刑法是以規制人的行為為內容的,任何一種刑法規范,只有建立在對人性的科學假設基礎上,其存在與適用才具有本質上的合理性。」[4]正是基於此,日本刑法學家大冢仁對期待可能性理論作了如下的評價:「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對在強大的國家法規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的同情之淚的理論。」[5]一切科學與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6]期待可能性的提出,無疑地為刑法的理性回歸提供了一條歸途,因此我們說,對人性的深切關懷,不僅是期待可能性合理存在的倫理學基礎,而且是其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價值不僅在於其體現了刑法人道主義原則,充分表達了對人性的尊重,而且它迎合了刑法內縮,後隱而非外張,前置的價值立場。現代刑法理念十分崇尚刑法在干預社會活動中的謙讓和抑制,刑法的謙抑原則除了追求刑法啟動成本的最小化,而達致刑法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抑制國家可能不斷擴張的刑罰權。一個社會,如果到處充滿了刑法的觸須,其結果必然導致犯罪化和刑罰的濫用,從而也就難以得到社會公眾的心理認同,難以培養公眾對刑法的忠誠,故刑法只能作為終極的手段,在採用其他的方式無力或無效時,才能最後動用刑法的力量,期待可能性理論正好符合刑法的這一精神,它不但使期待不可能成為刑罰消滅的正當理由,亦使期待值不大的情形成為刑罰減輕的事由,從而大大地抑制了刑罰權的擴張,起到了「調節現實與法律正面磨擦的安全活塞功能」[7]之作用。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存在的爭議問題
期待可能性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初,由於在整體刑法學理論體系中出現較晚,故一直存在著諸多的爭議,這些爭議或者說不同見解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
所謂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質,是指當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時,該情形能否成為一種超法規的責任免卻事由,抑或只能在刑法明文規定的范圍內使用?對於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見解:德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應當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適用加以限制,所謂限制就是僅在刑法上有規定的場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確認的免責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規定范圍運用該理論來否定罪責,會產生無原則的諒解和寬恕,導致責任非難的虛無化,甚至會流於泛道德主義的傾向,不利於犯罪判斷的統一性和科學性。{4}相應地,德國的刑事立法也貫徹了這一主張,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國刑法草案中,就體現了這一思想,而在1973年10月施行的德國新刑法第35條第1項更是明確規定:「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親屬或其他密切關系者之生命、身體或自由現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險,所為之違法行為,不構成責任。行為人依其情況,如其自行招致危險,或具有特別法律關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經歷危難者,本項規定不適用之。」對此,日本刑法學界持不同看法,其通說將期待不可能解釋為一般的超法規的免責事由,因為「立法者及其實定法都不是萬能的,實定法不可能沒有遺漏地規定了責任阻卻事由,因此盡管沒有法律的規定,但從具體情況考慮缺乏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時,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過失犯都應承認阻卻責任。」[8]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責任,使不幸的被告人從責任的羈絆中解放出來,亦符合有利於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違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否定刑事責任的理論,不是基於刑法上的明文,而應解釋為所謂超法規的責任阻卻事由」。[9]昭和31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個判決中,亦有這樣的判詞:「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為理由,而否定刑事責任之理論,並非僅依據刑法上的明文規定,而應解釋為系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故原審判決未明示其法條上之依據,而將其根據求諸條理,雖此種理論之當否另當別論,但不能謂之違法。」[10]

關於上述爭論,在我國刑法學界同樣存在,如否定論者提出: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將不利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國,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超法規的阻卻責任事由,刑法的弱化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容易導致罪刑擅斷是最現實的問題,這是非常可怕而必須堅決杜絕的。{5}而肯定論者則指出:否定說禁止在法律規定之外考慮期待可能性阻卻責任問題,認為只能依據法律的明文規定確定阻卻責任情形。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圓滿信念基礎上,過於信賴了立法者的技術與能力。然而事實上立法者在立法時,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為無遺漏地得以詳盡規定,至於阻卻責任情形並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6}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論者在主張期待可能性超法規適用的同時,亦強調基於我國目前的司法環境和司法人員素質,認為應從嚴適用。這里所謂「從嚴」,應理解為程序上的從嚴控制,如過去我國刑法關於適用類推的限制性規定,現行刑法關於酌情減輕處罰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為設計期待可能性超法規適用的參考。
(二)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所謂期待可能性的標准,是指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行為人具有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也就是在具體案件中究竟以什麼為根據來評判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從而得出責任的有無與大小的判斷。由於涉及到如何具體認定期待可能性有無及大小的操作問題,引起的爭論亦較激烈,見解各異,歸納起來大體包括:行為人標准說或曰個人標准說。主張應以行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為當時的具體狀況,分析評價其在倫理上,道義上是否值得非難,從而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實施其他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平均人標准說,或曰社會標准說。主張以社會一般人為標准,根據社會平均認識能力和認識可能來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法規范標准說,或曰國家標准說。該說是對前兩種學說的否定,認為期待可能性的標准既不能在行為人中,也不應該在平均人中去尋找,其標准應建立在國家的法律秩序基礎上,以國家法律期待行為人採取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的要求作為標准。
我國學者大多對法規范標准說持否定態度,對前兩種學說各有不同的肯定,也有人提出綜合標准說,認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應兼顧行為人標准和平均人標准。對於如何兼顧,亦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張以行為人標准為主,兼顧平均人標准,也有人主張以平均人標准為主,兼顧行為人標准。還有人提出,首先要兼顧行為人標准和平均人標准,在少數情況下,也要參照國家標准。理由是雖然從期待可能性理論本來的追求看,行為人標准說較妥當,因為創立期待可能性的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種具體的惡劣環境中的人從刑事懲罰中解救出來,但是,如果貫徹行為人標准說,結果會是理解一切,就允許一切,使責任判斷成為不可能,並且隨意性太大。故應以行為人的主觀的、個人的事實為基礎,再根據處於行為人地位的平均人標准進行判斷,這樣才能兼顧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同時,正如日本學者木村龜二所說:由於行為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而是生活在一個被確定設立的社會之中和一個被確定設立的國家之中,這就使得行為人必須接受某種強制和不能減輕對這種強制所承擔的責任。所以,在某種情況下,也應以國家標准認定有無期待可能性。{7}上述分析有其合理性,不足之處在於參照的標准太多,容易引起判斷上的混亂和無謂的紛爭,並可能導致適用中的不統一。本文的看法是:基於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是緣於特殊的個案,並且其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種具體的惡劣環境中的人從刑事懲罰中解救出來,則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有無,自應以行為人標准為依據,只有當採用行為人標准確實明顯有違社會一般正義時,才可考慮平均人標准。至於國家標准,原則上不予考慮,但並非完全排斥,即當行為涉及國家重大利益時,可以通過國家標准進行判斷,如有人所列舉的,戰爭中的士兵,並不應該對他們因為恐懼死亡而開小差的行為予以免責。
三、期待可能性的借鑒
在國內,由於受前蘇聯刑法學說,特別是犯罪構成理論的影響,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未引起重視,基本上很長一段時間無人問津。只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才有為數不多的文章論及於此,或在一些研究外國刑法的著作、教材中偶有涉及、介紹。2002年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從重視刑法基本理論研究的角度,將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列入當年年會的一個主要議題,由此展開了一次集中的討論。但總的來講,該項研究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討論主要停留在對國外現有研究成果的認識、分析、評價等方面。從目前總的認識來看,學者們對將期待可能性理論引入我國刑法的必要性看法是一致的、肯定的。引進的理由除了對其價值判斷的肯定外,不少學者還從刑事司法的角度尋找理由,如有人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入將因其能夠科學檢驗行為人罪過之有無而對我國刑事司法做出重要貢獻。在我國刑法中一直存在著如何科學地判斷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罪過這一難題,由於主觀要件的內容是心理態度,故主觀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相當困難的,但如果引進期待可能性,則可根據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來證明行為人罪過的有無,根據行為時的具體情況,如果存在行為的可選擇性,行為人竟不選擇有利於社會的行為而選擇了實施造成損害結果的行為,則說明其主觀上具有反社會性,存在主觀罪過。反之,如果不存在行為的可選擇性,行為人只能如此,說明其失去了意志自由,罪過也就不復存在。{8}所以張明楷教授認為:以期待可能性理論來檢驗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罪過,這是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在刑法實務上的最重大意義。[11]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雖然人們都認為應該引入該理論,但在具體問題上則存在眾多分歧,這些分歧除了前文所涉關於判斷標準的爭議,關於能否超法規適用的爭議,以及期待可能性在責任論中的地位之爭外,較多的集中在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現行刑法有關條文規定的聯繫上。肯定論者認為,雖然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中未見明文宣示,但在一些具體條款中已有所體現,比如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關於緊急避險、不可抗力、脅從犯的規定,以及分則的有些規定等。否定的意見則指出,我國刑法某些條款是否隱含了期待可能性,應在讀懂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條款立法旨趣的分析而得出。如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乃是因為法律擬制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人為無責任能力人,而適用期待可能性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責任能力,對於無責任能力人,其無責任能力本身就是不負刑事責任的理由,無須再以其對行為缺乏辨別、控制能力而無法期待其為適法行為來解釋。又如緊急避險在我國是法定的合法行為,而期待可能性解決的是違法行為的責任問題。在有的國家,如德國刑法中,對緊急避險的定性採取二分法,即在保護較大法益損害較小法益時,緊急避險屬於違法阻卻事由,在兩種法益的價值相等時,緊急避險屬於責任阻卻事由。在作為違法阻卻事由時,由於本來就不具有違法性,自然就不成立犯罪,此時根本就無需用無期待可能性來解釋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理由。在作為責任阻卻事由時,緊急避險具有違法性,但此時不能期待行為人採取其他方法來避免危險,因而阻卻了責任,因此期待可能性不是一概用於緊急避險的任何情形,而是僅適用於緊急避險作為責任阻卻事由的場合。當然就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雖然緊急避險是法定的合法行為,其合法性本來就是免責的理由,與期待可能性無關,但我國刑法同時又規定了避險過當的,應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之所以減輕責任,可以理解為此時期待行為人不採用過當避險的方式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作為部分阻卻責任事由是成立的。至於不可抗力則是由於身體上的強製造成的不負刑事責任的事由,而期待可能性解決的是精神強制的問題,等等。分歧頗多,見解各異,不一一述及,總而言之,期待可能性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理論魅力,將之引入我國刑法中,將導致我國刑法學犯罪論基礎理論的一場革命,可以解決刑事司法中很多的疑難案例,故需要我們對之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2頁。
[2]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6頁。
[3]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顧有榮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序章第4頁。
[4]
陳興良:《刑法的人性基礎》,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5]
[日]大冢仁:《刑法論集》(1),有斐閣昭和53年版,第240頁。
[6]
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頁。
[7]
黃丁全:《論刑事責任中的危機理論――期待可能性理論》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評論》(第四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頁。
[8]
[日]內滕謙:《刑法總義總論》(下),有斐閣1991年版,第1103頁。
[9]
[日]木村龜二:《刑法學詞典》,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頁。
[10]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03頁。
[11]
張明諧:《刑法學》(上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頁。
①即所謂的"癖馬案"。該案被告系一名馬車夫,受雇駕駛一輛雙轡馬車,其中有一匹馬素有以其尾繞韁並用力下壓的癖習,此舉極易造成馬車失控而引發事故,被告就此向僱主提出更換此馬,然僱主拒絕採納,並以解僱相威脅,迫於無奈,被告只得屈從。某天,被告駕駛該輛馬車上街時,癖馬惡習發作,以馬尾繞韁並用力下壓,被告雖極力拉緊韁繩制御,但未能奏效,馬車失控狂奔,最後將一路人撞倒骨折致傷。案發後,檢察官以過失傷害罪提起公訴,一審法院判決宣告無罪,檢察官遂提起上訴,案件移至德意志帝國法院,帝國法院經審理後,最終駁回上訴,理由是:要認定被告人具有過失責任,僅依據其認識到該馬有以尾繞韁之習慣並可能導致馬車失控傷人還不夠,還必須考慮被告人基於此認識而向僱主提出拒絕駕駛此馬為必要條件。然而事實上無法期待被告人不顧失去工作的危險而拒絕駕駛此馬,故被告人不應負過失責任。(參見蔡墩銘主編《刑法總則論文集》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4頁。)
②參見武玉紅《評說期待可能性》、張亞軍《期待可能性理論芻議》。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頁、第519頁。
{3}參見游偉、肖晚祥《論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哲學倫理基礎》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頁。
{4}參見武玉紅《評說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420頁。
{5}參見李立眾:《立足我國刑法學研究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頁。
{6}參見鄭麗萍:《我國刑法理論對期待可能性理論之吸收和借鑒》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頁。
{7}參見周光權:《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理論的借鑒》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77頁。
{8}參見李立眾《立足我國刑法學研究期待可能性》載:陳明華等主編《犯罪構成與犯罪成立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頁。

Ⅳ 在張明和楊洋的意見中,我們都同意他的說法。修改病句

這句話的語病是指代不明,句中的「他」可以指張明,也可以指楊洋,所以這句話可以改為:在張明和楊洋的意見中,我們都同意張明/楊洋的說法。

Ⅵ 【原創小說】秋婷

(一)

現在,張明一定很後悔。

他不該報案,不該買手提電腦,不該開那張發票,不該回家鄉過這個長假,不該約秋婷,不該開那個玩笑,不該……到底有多少不該,肯定他自己也數不清道不明了。

幾天前,小蘭來看她,告訴她:張明有個美滿的小家庭,自己在省城一家小有名氣的電腦公司當主管,妻子既漂亮又能幹,在一家企業當會計,兒子很聰明也很乖。不過,這一切都已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妻子已不是他的妻子,兒子雖然還是他兒子,跟他,但永不可能再象以前的那樣活潑可愛了。

但秋婷覺得這些並不能抵消自己心中的怨忿,是他讓自己失去三年的自由和青春,而這個債他永遠無法還清。

(二)

秋婷與張明是一年前認識的。一年前張明為了開高中的同學會,特地從省城趕回到家鄉。那天晚上,和幾個同學喝高了後,張明被同學拖進了一家美容院,為他冼頭和敲背的正是秋婷。張明說,從秋婷的氣質和言談舉止看出,她很有文化修養,無論如何不該呆在這種地方。

類似的話秋婷聽多了,有很多老闆曾許諾過給她找好工作,還有的說要送她上大學。她很清楚:他們這樣說,不過是逢場作戲,為了多從她的身上占點便宜而已。

然而,張明卻沒有。張明那天沒碰過她一個指頭,這是她到美容院上班以來從來沒遇見過的男人。就因為這,秋婷覺得,張明是個與眾不同的男人。

所有的一切就從她覺得張明是一個不同於普通男人的男人時開始,而所有的一切又是在她覺得張明不過是跟其他男人一樣的男人時結束。

那天,他們交換了手機號碼,還有真實名字。以後,他們在無聊時就會想到對方,經常通過簡訊聊天。秋婷愛看書,張明寫得一手好文章,兩個漸漸就有了說不完的知心話。

幾個月後,張明回家鄉談一筆業務,約秋婷吃晚飯。秋婷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然後也是想也沒想跟他到了賓館,然後想也沒想跟他擁抱,然後想也沒想就……對於這一切,秋婷都感到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張明做夢也沒有想到秋婷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竟然一直守身如玉,而那晚,她把第一次毫無條件地給了他。

沒有山盟海誓,張明只是久久地擁著秋婷,不斷地重復一句話:如果自己沒有結婚,就一定把秋婷娶回家。

秋婷覺得真正的愛可以不計較一切,只管開始,而不管有沒有結果,正如歌里所唱的,不要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她只想給予和付出,除了愛,她不要張明另外的回報。

(三)

同伴小蘭大笑秋婷幼稚,不該不拿張明離開時留給她的那幾千塊錢,這價也比清倉大處理低多了。並大嘆,知道今日,又何必當初呢?

秋婷說,當初是當初,如今是如今。愛啊,就是稀里又糊塗,你不懂的。

當初秋婷也是在廣東東莞的一家美容院里認識小蘭的。

當初秋婷的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為家裡窮,高中沒讀畢業就輟學從四川老家到廣東打工了。

當初她跟老鄉在一家制衣廠做。那裡上班很辛苦,天天加夜班,每天得干十六個小時以上,但工資很不錯,除了平時支的生活費,過年時大家都可帶一筆可觀的工資回家。不料,黑心的老闆到年底時突然攜款逃跑,不知所蹤,而廠房和設備都是租的,大家雖然到勞動部門投訴了,但也都沒拿到一分錢。秋婷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而時近年關,很少有廠再招工,為了生計,秋婷只好進了小蘭所在美容院當洗頭工。

當初秋婷以為,自己是做正規洗頭工的,只要自己心意堅,無人可以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可是要在進來尋求刺激的色迷迷的男人中間全身而退,又談何容易。

幸好有小蘭在。小蘭的年紀雖然還被秋婷大幾個月,但她已經在這美容院做了一年多,按她自己的說法,是個久歷風塵的女子了。有時,秋婷看著小蘭抹著口紅,穿著袒胸露背裝,跟形形色色的男人打情罵俏,真的覺得她有些不可救葯了。但是小蘭對秋婷很關心,處處象個大姐姐似的護著她。

有次一個常到美容院洗頭的傢伙看上了秋婷,願意出一萬要她的初夜,秋婷不答應,老闆就軟硬兼施,想迫她就範。未能得逞後,老闆竟在飯菜里給秋婷下葯,恰巧被細心的小蘭發現,便幫著秋婷逃了出來。怕老闆對自己報復,小蘭也不敢回去,兩人就一起來到浙江,在張明的家鄉這座小城的一家美容院上起了班。

小蘭不相信愛情,她認為,男人和女人之間,只有性和錢的交易。愛情通常只是掩蓋交易真相的借口。借愛情來玩弄女性的男人,實在比嫖客可惡的多。她不像秋婷,她時刻保持著頭腦清醒,她也有情夫,但沒有一次忘記過收錢。在小蘭看來,男人和男人不會有多大區別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該有免費的午餐,最好她拋出的每個媚眼,也能標出個價來。

以後,張明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出差回家鄉這座小城好多次,次次約秋婷。每次,秋婷就象含苞的鮮花突然綻放出異彩,全身都象根弦,就是坐著,也不停地鳴放著快樂。

秋婷的理想是,等自己賺足錢,開一家小小的迷你飾品店。

張明沒有問過秋婷的理想。和張明在一起的時候,秋婷也不會去想將來。

小蘭不再說什麼,盡管她知道,秋婷遲早要後悔,她只希望這時間來得遲點,再遲點。秋婷在做著夢,她醒著,她不願吵醒秋婷。因為有時她覺得自己連夢也沒有,何嘗不是更可悲。

(四)

十一長假前,張明打電話給秋婷,說要過來帶秋婷到一個海濱小城玩幾天,把秋婷興奮個要死,成天想著要把那個長假過得更浪漫和難忘。上班時,秋婷會突然就跑到街上去買什麼,有時來客人了也找不到她,惹得老闆娘老大不高興。十一前一天,秋婷又突然跑出去買什麼,回來時被老闆娘罵了一頓,而後又碰到一個極粗野的男人,叫她洗頭卻在她身上亂摸,她跟那個男人吵了一架,還差點打了起來,幸好小蘭勸阻了。

那天下午,秋婷很早就回到了住處。晚飯是小蘭給送過去的,可是小蘭第二天發現秋婷根本沒吃。

張明是在那天晚上九點半多到的,他在東方大酒店開好房間時,打電話給秋婷時已是十點了。秋婷帶了瓶紅酒,她剛到房間門口還沒按門鈴,張明突然開出門將她拖進去緊緊地抱住了。一番纏綿之後,秋婷打開紅酒跟張明喝起來。意猶未盡的張明一邊愛撫著秋婷,一邊讓秋婷用嘴含了酒喂他。他們就這樣喝著,親著,游戲著。這之中,小蘭給秋婷來了個電話,張明趁著幾分醉意對秋婷說:「叫小蘭過來一起喝,一起玩,比比誰更豐滿啊……她不是三五百一夜嗎,我照付就是。」當時秋婷正含了口酒准備喂張明,聞言就自己咽了下去,拿瓶直接灌了他一大口,嗆得他放開她趕緊往洗手間跑。回來時,秋婷拿著他的手提電腦玩游戲不理他,他也不在意,隨意哄了她幾句,就躺倒在床上,因為交了歡喝了酒,他很快睡熟了。

當他醒來時,天已大亮,秋婷卻早已不見人影,他的手提電腦不翼而飛了。床頭櫃上留著一張紙條,是秋婷寫的:「天下的男人都一樣,沒有一個好東西。花心的男人記住了,老娘不是好惹的,今天就給你個教訓!」他趕緊去翻自己的錢包,裡面有四千多元錢,秋婷拿了八百。

張明打秋婷的手機,但提示已關機。上午九點一刻張明報了案,下午五點半時,秋婷給小蘭打了個電話,第二天凌晨五點許,秋婷在張明和她約好的那個海濱小城裡的一個賓館中被抓獲。秋婷不知道,張明報了案後,自己和小蘭的手機都已被監控。

秋婷否認了當晚曾和張明發生過關系,張明也一樣。

(五)

很快秋婷以涉嫌盜竊罪被刑拘了。公安機關委託物價部門對手提電腦和手機進行了估價,總價值為一萬零五百。

小蘭為秋婷請了律師,律師告訴秋婷,盜竊價值超過一萬,屬於盜竊數額巨大,按刑法規定將被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秋婷沒有自首、立功等可以減輕處罰的法定情節,最輕也得判三年。如果盜竊價值低於一萬,哪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元,因為秋婷拿張明的東西事出有因,認罪態度好,已退贓,可能判個二年左右就差不多了。

秋婷告訴律師,張明以前曾跟她說過,他的手提電腦是九成新的二手貨,半年前買來時只化了九千八。律師打電話給了張明,但張明說電腦是新的,是化一萬三千八買的,當時市場就這價,他還有原始電腦購貨發票,已向單位報銷了,公安機關就是從他單位會計處拿去作為估價的參考依據的。

無奈之下,律師還是為秋婷提出了重新鑒定申請,但是張明沒有改變陳述,估價結論也沒被改變,最終秋婷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律師為秋婷感到冤屈,法官也十分同情她,但法律無情,他們都愛莫能助。

讓秋婷更感到冤屈的是,秋婷被判幾個月後,盜竊數額巨大的標准由原來的一萬調到了二萬,也就是說,如果秋婷的事遲幾個月發生,她只要被判一年左右就好了。

(六)

酒後吐真言,言為心聲,可秋婷多麼希望張明說的那句話純粹是玩笑。

為了考驗愛,她願意把自己的自由作賭注。

在她拿走張明手提電腦和錢時她就想好了,只要張明二十四小時內不報案,她就叫他到海濱小城完成他們預約好的浪漫遊。

即使在她被刑拘後,她依然不肯放棄幻想:如果是他為她請了律師;如果他能如實講手提電腦是二手貨,發票不過是為多從單位報點款而虛開的;如果在她被判刑後他能來看她一眼,並痛哭流涕表示悔意……她一交又一次降低了自己可以原諒他一切的要求,但是他沒有任何錶示。

秋婷並沒後悔,她終於看清了張明,他跟別的男人並無不同,最終只把她當成玩物。

在小蘭一次來探監時,她要小蘭將自己的判決書寄一份給張明的妻子。小蘭第二次來時,如秋婷所願地帶來了張明離婚的消息。

(七)

秋婷在裡面表現很好,被減了刑。

現在,只要再過個半年,秋婷就可以出來了。

這是個有著可愛臉蛋和迷人身材的女人,這是個不會再相信愛情的女人。

她會給這世界帶來什麼?

(八)

小心了,男人們!

Ⅶ 犯罪心裡學一般有多少頁

道格拉斯的頂級懸案 變態殺手 動機剖析 是根據真實的案例寫的 希望你會喜歡1、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2、犯罪心理學
3、犯罪心理學(第五版)
4、犯罪心理學
5、 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
6、犯罪心理學導讀
7、犯罪心理學
8、犯罪心理學 1、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巴特爾 等著,楊波,李林 等譯/2009年0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尤其從罪犯的認知方面綜述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罪犯的知覺、推理、信念、決策和態度;此外。還分析了犯罪行為的原因、分類、預測、預防、干預和治療。
書中作者引導讀者全面正確地對待復雜的犯罪行為,以避免對犯罪問題作簡單、片面和武斷的結論。本書可供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2、犯罪心理學
梅傳強 主編/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書是本書是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來,多次重印,廣受贊譽。
本次新版,匯集了本學科領域的優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銳,知識體系完整。本書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還在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矯正等方面都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3、犯罪心理學(第五版)
羅大華 主編/2007年07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經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審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於1997年出版後,各政法院校和大學法律系、法學院廣泛採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廣大讀者也對本教材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根據讀者的意見,我們於1999年和2003年兩次作了部分修訂。由於近年來社會犯罪類型和與犯罪作斗爭形勢的發展變化,也由於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亟待對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補充和修正,我們於近日再次對《犯罪心理學》教材作了修訂,出版了2007年修訂本。借修訂本出版之機,我們也同時改正了原教材中由於校對不細和撰寫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為16章,為了較深入地研究刑罰懲罰的社會心理效應和對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設了一章「刑罰心理」;同時,將「罪犯心理矯治」納入犯罪心理學的視野,作為特殊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學
熊雲武 編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法學精品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犯罪心理學的相關問題,涵蓋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性質、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機制、環境與犯罪、人格與犯罪、犯罪動機、犯罪心理情境、各種類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預防、犯罪心理矯正等內容,具有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的特點。本書所選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並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5、 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
王銳 編著/2010年03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犯罪的本質、犯罪心理的實質和價值追求,以及犯罪行為預防與控制的內在聯系等。這些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解答犯罪行為具體現實問題的基礎,是破解現代犯罪行為心理原因的鑰匙,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犯罪行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新型犯罪行為心理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思考,力求在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方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6、犯罪心理學(第二版)
劉邦惠 主編/2009年07月/科學出版社 《犯罪心理學》自2004年出版以來,至今已經重印6次,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此次修訂,除了完善原有的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犯罪動機、犯罪人格、不同犯罪主體的犯罪心理分析、各種犯罪類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學應用技術、罪犯心理矯治等內容外,還增加了流動人口犯罪心理分析,罪犯描繪技術,變態性犯罪、戀物性偷竊癖、縱火犯的心理動機分析等內容,理清了多導測謊技術的概念,並在相關章節介紹了國內外出現的重大疑難案件,希望引起讀者的思考。
《犯罪心理學》(第二版)一如既往重視注重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在犯罪領域中的運用和犯罪心理學實證研究資料的採集,並對近年來犯罪心理學理論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影響較大的兩個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各章設有專欄,以幫助讀者理解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政法院校、警察院校以及其他院校學生學習犯罪心理學的教科書,又可作為心理學科、犯罪學科理論工作者以及司法實踐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7、犯罪心理學導讀
水利水電出版社

8、犯罪心理學
張保平,李世虎 編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在修訂中,還是保持了原書的篇章結構和主要特點,同時重點對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節作了修訂。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現將該章內容加以拓展,並將章標題改為流動型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加強應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的修訂,使得全書的體例更趨統一和科學,同時,修訂者也注意到,網路犯罪作為一種全新的犯罪樣式,是需要學術界加以認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點又是青少年、網路犯罪,對此,本書的修訂者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9、犯罪心理學
魏建馨,張學林 著/2003年02月/南開大學出版社 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向學生們介紹當今犯罪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現狀,同時向他們展示犯罪心理學家在嘗試提示犯罪心理時所感受到的興奮和面臨的挑戰。或許有人會問,現在諸如犯罪心理學的教材比比皆是,還能寫出什麼樣的內容而令人更加激動嗎?然而事實是,在這樣的一段時間里,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的理論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可以說凡是與犯罪心理相關聯的問題都成為人們探索的課題,人人都想標新立異,都想具有不同凡響、獨到之處。這種學術競爭的態勢,可以使人們開闊視野,去偽存真,找尋到真正歸宿。當前犯罪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天性與教養是如何相互作用促成個體的犯罪心理與行為的,犯罪人格的本質是什麼,個體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存在著的差異性,怎樣才能預防、減少直至消除犯罪等。如果能夠從對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人們的問題的探討過程中,激發出些許人類智慧的閃光,使我們獲得令人欣喜的想法和有效的犯罪控制系統的設計,這也就是作者最大的期待。

10、犯罪心理學(第四版)
張保平,李世虎 編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

11、青少年犯罪心理-變態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系列叢書
張理義 主編/2009年05月/人民衛生出版社 本書保持了原書的篇章結構和主要特點,同時重點對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等章節作了修訂。第九章原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心理,這是因為,偷越國(邊)境犯罪只是流動型犯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且流動型犯罪是當前,一定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種突出的犯罪形態,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中加強應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修訂,使得全書的體例更趨統一和科學,同時,修訂者也注意到,網路犯罪作為一種全新的犯罪樣式,是需要學術界加以認真研究的,而其中的重點又是青少年、網路犯罪,對此,本書的修訂者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12、犯罪心理學(第二版)
栗克元,呂瑞萍 主編/2009年09月/鄭州大學出版社 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心理及其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心理學依據的一門學科。犯罪心理學自從20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通過犯罪心理學移植、本土化過程已經從單一的理論構建逐漸向服務於司法實踐方向發展。現階段司法實踐更強調整體和功能的研究、強調增加社會心理學的元素以及與刑法融會貫通,形成跨學科的視野,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沖突與矛盾。實踐證明,這門學科對於揭示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進而遏制犯罪、減少犯罪,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該書力圖在理論架構、心理技術以及應用研究諸方面出新。

13、犯罪心理學/21世紀心理學教材系列
2004年02月/科學出版社

14、犯罪心理學(警官高等職業教育系列教材)
張曉真 編著/2008年02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在警官高等職業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學》(張曉真主編、楊揚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主要為適應高等警官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需要而編寫。
根據警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的教學要求,依據犯罪心理學的學科發展現狀及教學需要,本次修訂對原書的有關章節進行了增刪。

15、犯罪心理學習題集
嚴圭,吳寧 主編/2005年10月/中國林業出版社 原來我們周邊的生活中充滿了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去看待、去分析的問題,一旦學會用心理學的觀點去審視問題,我們就多了一個視野,多了一種方法,也多了一份與人與己交往的自由。當然習題的回答,有一些...

16、現代法學教材:犯罪心理學
梅傳強 主編/2007年02月/中國法制出版社 本書是在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的《犯罪心理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本次修訂,除了對原來相關內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補充外,我們還根據近幾年筆者對犯罪心理學問題的思考,增加了一些新的章節;同時,也借鑒和參考了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能夠反映犯罪心理學發展的最新動態。

17、犯罪行為研究方法--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哈根(Hagan,F.E) 著;劉萃俠,羅震雷,黃婧 等譯/2009年0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特色在於:
整體思路:用有關犯罪行為的具體研究實例來說明研究方法,把普遍應用的研究原理和刑事司法領域的特色相結合。
組織結構:以學生或研究人員從事研究的一般步驟、過程為順序來組織內容,易於學習。
內容呈現:涉及內容詳盡全面,包括研究的步驟、研究倫理中所涉及的重要問題、研究設計與實驗模型、收集和分析數據以及各種測量和評估方法等。

18、犯罪心理學閱讀材料
嚴圭,吳寧 主編/2005年10月/中國林業出版社 為犯罪嫌疑人畫像——用於案件偵查的心理分析方法閱讀材料之五 楊新海心理畫像與剖析——犯罪人格與社會化缺陷閱讀材料之六 在加沙感受「哈馬斯」 相關鏈接 「少年肉彈」震驚世界閱讀材料之七 一起由...

19、走向歧途的心靈:犯罪心理學
張明 主編/2004年04月/科學出版社 「圖解現代人心理新話題」是一套從心理學的入門開始,全面地對心理所涉及的領域進行介紹的叢書,其內容充實,圖文結合,深入細致地探求心理學的內涵,旨在解決人們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對人們的現實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
本書是這套叢書之一。犯罪行為的產生於當事人內心世界的形成,發展、變化等因素有關,所以我們不能只看錶面來判斷各種犯罪行為和作案人員,而是要了解罪犯人心理變化,做到防患於未然,本書針對現代社會常見的青少年犯罪,吸毒、搶劫、性犯罪等各種行為的原因和對策進行相應的分析,幫助讀者及早洞察犯罪發生的可能性,保護生命財產免受損失,同時還有助於挽救失足者。
本書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對於心理咨詢人員以及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20、犯罪心理學
林少菊 主編/2008年09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為提高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犯罪心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培養適合新形勢下社會要求的合格人才,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犯罪心理學老師根據我國公安教育的特點及需要,結合長期教學實踐,編寫了這本《犯罪心理學》教材。
本教材運用犯罪學和心理學基本原理,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犯罪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揭示不同類型犯罪心理及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探索公安等司法實踐中打擊犯罪及預防犯罪的對策心理。教材內容既遵循學科發展淵源,注重學科體系的理論闡述,同時又著眼於當前社會刑事犯罪的新特點及公安等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新舉措,將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力求做到教材體系編排的科學性、教材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21、解讀心理學與犯罪透視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犯罪學譯叢)
(英)馬吉爾 著,張廣宇 等譯/2009年03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一個普遍的假設認為心理學存在許多缺陷而不適合用於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從業者描述他們自己是經受過嚴格訓練的,像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化學家一樣採用這類「硬」科學同樣的調查方法。當其他社會研究學科已...

22、青少年犯罪行為分析與矯治--司法心理學系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3、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分析入門
(美)特維 著,李玫瑾 等譯/2005年04月/公安大學出版社 本書試圖建議一個參考課本用於犯罪心理畫像演繹方法的應用。它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關的專業術語和專業核心觀念的同時,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對這種方法加以介紹。此外,另一個目標是,建立刑事物證、行為證據和犯罪心理畫像之間聯系的牢固基礎。
本書的內容共有28章,分別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的歷史,犯罪心理畫像的基本方法,還有如何從犯罪現場、證據、傷害形態、被害人、犯罪行為、犯罪動機、犯罪人特徵等角度進行犯罪心理畫像。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對一些常見案件類型如殺人、強奸、變態犯罪和網路犯罪的心理畫像研究。
24、審訊和供述心理學手冊
(英)古德瓊森(Gubjonsson,G.H.) 著,樂國安,李安 等譯/2008年01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書重點是心理學知識與原理在法庭審訊和供述中的應用,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心理學技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警察、心理學家和法律職業工作者對供述證據的收集和評估。

Ⅷ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哪些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張明鍇、高銘暄等。

1、高銘暄

高銘暄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名譽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高銘暄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國際刑法研究開創者。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高銘暄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馬克昌教授合稱為中國刑法學界「北高南馬」。

2、張明楷

張明楷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將出版第5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獨立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參加過聯合國預防犯罪委員會科研項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國家重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

(8)刑法張明指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1、規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銘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明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學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