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講刑法
1. 戰國七雄里的所有統治者的名字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後所生。初立為太子,後為幽王廢而改立寵妃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幽王死後,宜臼在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下即王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東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鄭庄公
鄭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鄭國國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亂,繼武公之後,為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為了削弱鄭的力量,分政於虢,任虢公忌父為右卿士,由鄭庄公為左卿士,於是周、鄭之間發生了矛盾,雙方互派人質。不久,周平王死去,繼之者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結果雙方發生爭執,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了鄭庄公左卿士之職,鄭庄公進行報復,不去朝見周王。於是桓王率領蔡、衛、陳三國之師伐鄭,戰於葛,被鄭軍打得大敗。到了公元前701年,鄭庄公居然召齊、衛、宋會盟於惡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幾乎當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東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繼續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依然保持「宗周」之餘烈。是時,衛國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晉國內亂,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於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鄭國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奪鄭伯政,鄭庄公不朝。桓王還能率諸侯之師伐鄭,雙方戰於葛,但被鄭軍打得大敗。從此,王室轉衰,雖一度得志於虢,但桓王已無力振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業已形成。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齊襄公在位時,昏庸暴亂,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齊國高氏幫助下,取得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使齊國經濟、軍事力量大增,對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極高的威信,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經鮑叔牙的推薦,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實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徵」,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從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開始,管仲輔佐齊桓公先後「存邢救衛」,伐蔡、伐楚,觀兵於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時,又多次為王平戎難,甚至徵集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召來葵丘(今河南蘭考)開會,使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甙。
管仲作為齊國的政治家,其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是,他畢竟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孔子說:「(無)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當是事實。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時晉國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的貴族。他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他和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尋不到,還曾以綿山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後世遂稱綿山為介山。又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
趙衰
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成季、孟子余,春秋時晉國的卿。他曾隨從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並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原(今河南濟源北)大夫,亦稱原晉。後任新上軍之將和中軍之佐,還曾推薦先軫、欒枝等人,幫助文公創建霸業。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俘去,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後出走到楚,為楚人所執,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用為大夫,稱為五 大夫。他與蹇叔等大臣共同輔佐秦穆公,建立了霸業。
蹇叔
春秋時秦國大夫。有賢名,為百里奚所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晏嬰
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吳王僚
吳王余之子,或說庶兄,名州於,春秋時吳國的國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屢次興兵伐楚,後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求助勇士專諸所殺。
專諸
一作設諸,春秋時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吳王闔閭
吳王壽夢死後,子諸樊即位,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繼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讓位不受,本應將王位回傳於諸樊之子公子光,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於,即吳王僚,公子光極為不滿。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兵伐楚,吳軍陷入包圍,進退不能,公子光趁機奪權,派專諸刺死王僚,登上吳王寶座,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國力大振,數敗楚國,並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極一時。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闔閭負傷而死。
越王勾踐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踐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敗吳師。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投降,勾踐做了吳臣僕。此後二十年間,勾踐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任用賢臣,繁息人口,發展生產,重建武裝,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482年起,越開始攻吳。前473年,滅掉吳國,統一了東南一帶。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吳王夫差
吳王闔閭之子。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報復。數年後,夫差大舉伐越,越軍大敗,向吳降服。夫差不聽伍員滅越的勸告,卻聽信佞臣太宰與越議和,失去了統一東南的時機。服越以後,夫差日漸驕橫,北上爭霸中原,連年用兵,導致國力空虛。此時越經過多年積聚,力量增強,不斷攻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過宋、鄭等國入吳。後幫公子光(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於申,又稱申胥。後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後吳王賜劍命他自殺。
孫武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申包胥
楚君冒的後代,申氏,名包胥,也稱王孫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他和伍子胥為知交,公元506年吳用子胥之計,攻破楚國。他到秦國求救,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終使秦國發兵救楚。
伯
楚大夫伯州犁之孫,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時吳國的大臣。初,楚誅伯州犁,其孫伯 出亡奔吳,後以功升任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吳王夫差的寵信。吳破越後,他受越之賄賂,許越媾和,並屢進讒言,譖伍子胥。吳亡後,降為越臣。一說他被越王勾踐所殺。
文種
楚國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國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吳擊破,困守會稽(今浙江紹興)。他獻計越王勾踐,到吳賄賂太宰,得免亡國。勾踐回國後,授以國政,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范蠡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為越大夫,越為吳王所敗時,曾赴吳為質二年。回國以後,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後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他認為天時、氣節隨著陰陽二氣的矛盾而變化,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轉化。對付敵人要隨形勢變化制定計策,強盛時應戒驕,衰弱時要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使轉弱為強。他又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繫上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漢書·藝文志》著錄《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見於《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明梁辰魚據此故事,編為傳奇《浣紗記》。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孫,名斯,戰國時魏國的第一代國君,為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他曾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向北越過趙國攻滅中山,又率領韓趙聯軍向東方開拓,大敗齊軍至齊長城,並且還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為戰國初年的雄主。
齊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齊,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齊國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齊威王大刀闊斧地採取實際措施。他任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整飭吏治,改革弊政,「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即墨大夫),誅一人(阿大夫)」,不數年間,國力漸強。公元前341年,齊大敗魏軍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迫使魏惠王於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互尊為王,史稱「會徐州相王」。同時,他還繼承其父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任其講學。
韓昭侯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趙武靈王
趙肅侯之子,名雍,戰國時趙國的國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即位之初,由於年少,未能聽政。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識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攻破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楚懷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戰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於楚懷王昏庸貪利,任用親信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國事日非。其後,又誤信張儀之言,為秦給商於之地六百里所誘,不能堅持聯齊制秦的對外政策,與齊絕交。後索地不成,先後與秦戰於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藍田(今陝西藍田西),為秦所敗,失去大片國土。後又遭齊國攻擊,國勢日衰。時而靠秦,時而靠齊。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再次受騙,入秦被扣,最終死於秦。在位期間,曾乘越國內亂,攻滅越國,設立江東郡。
燕昭王
燕王噲之庶子,名職,戰國時燕國的國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曾經流亡於韓,公元前315年,齊國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隨後,他被趙國護送回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為郭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趨燕,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來,劇辛自趙至。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又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樂毅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聯合伐齊,大敗齊於濟西。燕兵深入齊地,齊人大亂,泯王出走,佔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強盛時期。
秦孝公
秦獻公之子,名渠梁,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國君之一。於公元前361年二十一歲即位,是時諸侯力政,相互並爭,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孝公行布憲、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實行了第一次變法,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車裂而死,但是,卻為日後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異母弟,名則,一名稷,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睢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鬼穀子
戰國時人,亦稱鬼谷先生,不詳其姓名,隱居鬼谷,因以為號。《史記·蘇秦列傳》司馬貞索隱:「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相傳為張儀、蘇秦之師,後人歸之於縱橫家。又傳其著有《鬼穀子》一書,始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今本《鬼穀子》三卷,系偽托。
李悝
戰國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余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慎到
戰國時趙國人,又稱慎子。學黃老道德之術,與田駢齊名,曾在齊稷下學宮講學,受上大夫之祿。主張法治,提出尚法必重勢,立法雖可因循自然,而行法必賴於威勢,其「任勢」學說,被韓非所吸收繼承。因而後世將其歸於法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其「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法家類著錄《慎子》四十二篇,現僅存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諸子集成》。
申不害
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龐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軍圍困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採用孫臏的策略,誘使魏軍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龐涓大敗。後公元前342年,魏軍攻韓,次年齊又救韓,還是採用孫臏的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魏軍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龐涓自剄而死。
孫臏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樂毅
樂羊的後代,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戰國時燕將。初,燕昭王即位,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至公元前284年,又以樂毅為上將軍,授相國印,率燕及秦、楚、魏、韓、趙之兵伐齊,先後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於昌國(今出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後,與樂毅有矛盾,互相不信任,結果中齊國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他出奔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後死在趙國。
田單
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戰國時齊將。初,田單為市吏,並不出名。燕軍攻佔臨淄時,他將全家撤退到即墨城(今山東平度東南),參加即墨的防守工作。後來即墨長官戰死,他被推薦出來作將領,堅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改用騎劫為將,又用火牛陣擊敗燕軍,一舉收復七十多城,創造了戰國後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封安平君。齊王建元年,即公元前264年,入趙,被任為相國,封平都君。
蘇秦
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出任縱約長,並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陝西東部)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即公元前325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 end of content -->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索「和氏璧」,宦官繆賢推薦手下門客藺相如出使。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九年後,秦又派使臣去趙國,約會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見,他又隨趙王同行,在筵席上,沒有使趙王受屈辱,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結果使廉頗很不高興。為避免和廉頗相爭而誤了國事,他每次出門,避讓廉頗,常常裝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頗排地位高低,最後使廉頗很受感動,十分慚愧,兩人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和衷體國,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攻打趙國。
廉頗
戰國時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長平之戰,他堅壁固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致遭大敗。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老死於楚。
吳起
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戰國時兵家。初任魯將,屢建戰功,被魏文侯任為西河守。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國,初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不久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明法審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統治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收揚越,取得蒼梧(今廣西西北)。楚悼王死,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當系後人所託。
白起
一稱公孫起,(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名將。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官升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得韓、魏、趙、楚的很多土地。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後為相國范睢所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86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