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發源

刑法發源

發布時間: 2022-11-02 03:01:26

㈠ 清朝(水缸里放人)名字叫什麼刑法

烹煮,本為烹飪方法之一,即將食物放入大鍋沸水中煮熟。現多指古代時一種酷刑內,即將犯人投入裝容有沸水、熱油的大鑊、大鼎中煮或炸以處死的刑罰,也叫烹刑、鑊烹、鼎烹等。
根據歷史記載,周的始祖西伯被囚禁於羑里的時候,西伯的兒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質,為紂王當車夫。紂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鍋里「烹為羹」,賜給西伯。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紂王得意地對別人說:「誰說西伯是聖人?他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羹還不知道呢!」這是古代烹人的最早的事例。

㈡ 歷史重點!!

歷史書最後幾頁應該有這本書的重大歷史編年,你看著歷史編年,然後翻到前面詳細看看,能夠做到以後看到這一年就能想起那一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就行,歷史說白了 不是讓你死記硬背,重要的是 潛移默化,

㈢ 刑法憲法等名詞最早出現於哪個國家

但羅馬法不區分刑事和民事,關於私犯的法律裡面也有很多關於刑罰的內容。
刑法、民法區分主要在於國家調整手段不同,這種區分是近代民主政治理論的指引下出現的。雖然在用詞上沿用了公犯、私犯的詞語外殼,但所指的意思已經和羅馬不一樣了。最早成文化的並列的民法典、刑法典當然是法國了。
憲法這個概念以及語源起於希臘。其詞根是「結構」、「組成」。西方語言裡面,憲法、憲政基本上是同一詞彙。英國是公認的近現代意義的憲法憲政的發源地。因為英國最早通過法律(1215年大憲章)的形式,實現了國王與貴族、民眾之間(其實主要是國王和貴族之間的城下之盟)的政治權力分配,確認了貴族和民眾有國王不可剝奪的個人權利。但具有歷史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最早的憲政國家是目前少有的沒有憲法典的國家,憲法存在於零散的憲法性文件和憲法習慣、判例之中,在英國人心目中,真正的憲法(也就是憲政)並不在於是否有憲法法典,而是是否普遍存在於人的信念和行動之中。
最早的憲法典是美國1787年憲法,這也是一部至今以來很少修改,使用多年的憲法。美國也是憲政最成功的國家之一。而法國憲法法典則不同,在拿破崙時代,憲法典是伴隨民法典、刑法典同時代頒布的。但隨著法國政權更迭,法國憲法經歷了五廢五立,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法國民法典。

㈣ 中世紀發源於英國的普通法是指什麼

英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蘭威爾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論》(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頓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爾頓的《土地法論》。

在中世紀形成了英吉利法的三種基本形式――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普通法是英吉利法的基礎和主要構成部分,體現英國法的基本特點――故稱英國法為普通法)

(一)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

英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蘭威爾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論》(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頓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爾頓的《土地法論》。

上述權威著作被視為英國法的淵源之一,具有約束力成為法院辦案的依據。

(二)產生了英國特有的法律形式-----衡平法:

衡平法產生的原因:

a、普通法的訴訟程式刻板僵化。

b、普通法內容不適應客觀需求。

在英國法中,形成了普通法與衡平法兩種法律,兩種法院和兩種訴訟程序並存的法律體制。

衡平法是彌補普通法的空缺陳舊。

衡平法效力優先原則――公元17世紀確立;

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一起納入「最高法院」-―公元18世紀末――結束兩者對立和沖突。

(三)制定法:

愛德華一世――立法很多――人稱英國的查士丁尼。

《大憲章》(1215年)――是英國中世紀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

英國制定法的特點:

a.在英國法的整個體系中,制定法只居於次要地位,它只起補充、解釋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b.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判例法。

c.制定法只有通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適用才能成為英國法的組成部分之一。英國法將財產分為「物的財產」和「人的財產」兩類。

(三)信託制

信託制是英國法中所特有的一種法律制度。 P104

英國法中的信託制產生於13世紀中葉。1284年第一次《威斯敏斯特條例》才以立法形式明確規定違約訴訟可以用於約束任何協議或諾言。

英國封建時期的簽約形式主要有兩種:

1、正式契約――無對價也有法律效力;

2、非正式契約/或稱簡式契約――無對價無法律效力。(一)家庭法

婚姻被認為是一種宗教上的聖典,一般不允許離婚。到14世紀,英國刑法中逐漸形成了叛逆、重罪、輕罪的犯罪體系――直到資本主義時期仍在沿用。(二)亨利二世對司法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將王室法院分為:

a.王座法院――審理刑事案件

b.普通訴訟法院――審理民事案件

c.棋盤法院(或稱國庫法院)――審理有關國王財政的案件。

(三)大小陪審團的創立

(四)14世紀愛德華三世時建立了治安法官制度

㈤ 大姓的傳說故事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麼,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麼呢?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隻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於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麼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一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於戰國後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㈥ 何為「五復奏死刑制度」,發源於什麼時候

據歷史記載,在隋朝的時候就開始產生死刑復奏制度。
《隋書刑法志》載:「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也就是說,通過三次奏請才能最終處以死刑。
到了唐朝的時候這種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唐太宗為了避免錯殺,於是將三復奏變為五復奏制度。那什麼叫五復奏?其實就是處決前一天兩復奏,處決日三復奏。

㈦ 古時候的儈子手是什麼賺錢的,他們砍一個人能賺多少錢

㈧ 四大文明古國的王權、社會等級、刑法、宗教、等等....分別是什麼 (能答多少是多少)

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發源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文明產生時間約公元前22世紀約公元前3000年[3]�6�7約公元前2500年約公元前2070年社會等級統治階級:奴隸主被統治階級:自由民、奴隸王室、僧侶、貴族自由民、奴隸統治階級:婆羅門、剎帝利被統治階級:吠舍、首陀羅統治階級:國君、貴族被統治階級:平民、奴隸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歷法太陰歷、星期制太陽歷太陽歷夏小正代表性建築空中花園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泰姬陵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數學60進位法計算等腰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圓形的面積;推算出圓周率3.16發明阿拉伯數字和通用計數法勾股定理、十進制計算,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3.1415926—3.1415927醫學�6�7木乃伊的製作�6�7中醫 (分科治病)

㈨ 為什麼很多電視台把邢質斌的邢;打成刑法的刑

嚴重鄙視將「邢」寫成「刑」的人

㈩ 三晉之地為什麼能成為法家思想的發源地

三晉之地,也就是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國,是中國刑名之學的產生之地。為什麼三晉能夠產生刑名之學,這和春秋時期晉國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學和儒學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儒學強調因循守舊的貴族政治,主張維護周代制定的禮樂制度,反對社會變革;而法家則在面對諸侯爭霸的局面下,強調富國強兵,與時俱進。

因而,在周代禮樂制度保存較好的魯國等國容易產生儒學家,而在社會動盪不安的晉國就是法家出現的絕佳土壤。晉國之所以會成為法家產生的最佳之地,還得從晉國早期的歷史說起。周成王時,將武王之弟叔虞分封到唐堯故地,稱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歷史的開端。


《商君書》

韓國建立後,地峽國弱,四面受敵。為了在列強紛爭中存活,韓國必須實行較為徹底的改革。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申不害為相,開始實行變法。申不害是早期法家思想代表之一,是韓國的鄭人。申不害重「術」,也就是十分強調國君統治群臣的方式方法,以加強君權。「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在其思想指導下,韓國消滅了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貴族勢力;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編練了一支新的軍隊,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他也十分重視農業,他說「土,食之本也」。史料記載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當然,該時期出現的最著名的法家人物便是商鞅了。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國人,因而早期名為「衛鞅」。早年曾為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侍從)。公叔痤很早便發現了衛鞅的才能,曾向魏惠王舉薦衛鞅,但是魏惠王沒有接納公叔痤的意見。公叔痤去世後,衛鞅在魏國不受重視,懷才不遇,最終離開魏國去了秦國,發動了著名的「商鞅變法」。關於商鞅的具體思想和商鞅變法的內容,會在其他篇章專門講述,這里便不再陳述。

總結

三晉之所以成為刑名之學和法家的產生地,其重要的原因在於晉國「無公室」的局面為為改革減少了阻力,從而為支持改革的法家思想產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另外,戰國初期惡劣的割據加速了各國的變法運動,同時也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發。在戰國中期以後,改革運動從三晉傳擴展到了吳國、秦國和齊國等,最終演變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改革運動。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