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24講

刑法24講

發布時間: 2022-11-02 10:02:45

① 犯罪未遂 犯罪既遂 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的含義和區別是什麼最好詳細點一一羅列。

犯罪的中止和未遂是兩個概念,它們均屬於故意犯罪的形態類型,極易混淆。如何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界似乎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實踐中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溯及理論上的爭議有悖於法治的基本精神。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並不具備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因而如何正確區分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對行為進行正確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犯罪形態
要區別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我們首先要了解犯罪的四種形態,即:犯罪預備、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
1、犯罪預備
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犯罪預備的特徵:
(1)、主觀上為了犯罪。「為了犯罪」是指為了自己實行犯罪和為了他人實行犯罪。
(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犯罪預備行為」包括准備實行犯罪工具與製造一切為實行犯罪的條件。
(3)、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未能著手實行犯罪,包括「預備行為沒有完成而不可能著手實行犯罪」和「預備行為雖已完成,但由於某種原因未能著手實行犯罪」兩種情況。
(4)、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行為人自動放棄預備行為或者自動不著手實行犯罪,則不成立犯罪預備,而成立犯罪中止。
我國《刑法》第22條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具有:中止的時間性、中止的自動性、中止的客觀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個特徵
(1)、中止的時間性;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即:犯罪中止既可以發生在犯罪預備階段,也可以發生在犯罪實行階段;犯罪還沒有形成結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犯罪既遂後自動恢復原狀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後也不可能出現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動性;即行為人認識到客觀上可能繼續實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願放棄原來的犯罪犯罪意圖。
(3)、中止的客觀性;
(4)、中止的有效性。犯罪中止,必須是沒有發生作為既遂的犯罪結果,否則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成立並不要求沒有發生任何犯罪結果,而是沒有發生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結果。
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3、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犯罪未遂的特徵:
(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犯罪行為進入了實行階段。
(2)、犯罪未得逞。通常表現為沒有發生犯罪結果,但並不是凡是發生了犯罪結果的都是犯罪已經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種情況:抑止犯罪意志、抑止犯罪行為和抑止犯罪結果。
我國《刑法》第23條規定:「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即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態,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已經具備了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
犯罪既遂的類型又可以分為:行為犯、結果犯和危險犯。
對故意犯罪的既遂犯,應當直接按照刑法分則所規定條文的刑罰規格量刑處罰。
需要說明的是,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上述犯罪形態,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形態,也就沒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對它們而言,只有犯罪成立與否的問題。

二、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
在了解了故意犯罪的四種形態之後,我們再來探討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區別。如何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界似乎已成定局,即判別犯罪中止或是犯罪未遂的根據是行為人是否自動停止了犯罪行為的實施。而在司法實踐中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溯及理論上的爭議有悖於法治的基本精神。
1、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立法區別
在英美法系中,對犯罪中止通常作未遂罪處理,在處罰上也不作任何特別的考慮。在大陸法系中,對於未遂犯大多規定得減或必減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但是,對於中止犯,各國刑法的規定幾乎是一致的,即不是免除其刑,就是減輕其刑。如日本刑法第 43 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減輕其刑,但基於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刑罰」。①義大利刑法典第 56 條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分別規定:「未遂犯處罰之程度如下,法定刑為無期徒刑時,未遂犯應處 12 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情形,以依本刑減輕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處罰之」,「如果犯罪人自願中止行為,只有當以完成的行為本身構成其他犯罪時,才處以該行為規定的刑罰」,「如果自願阻止結果的發生,僅處以犯罪未遂規定的刑罰並減輕三分之一至一半。」②我國刑法第23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第24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也同許多國家的刑法一樣,對未遂犯和中止犯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規定。對未遂犯,是「可以」從寬;對中止犯,是「應當」從寬。並且,從寬的內容也差異極大,中止犯至少可以得到減輕的待遇,而未遂犯卻是原則上至多得到減輕的待遇。顯然,各國對犯罪中止的處罰均輕於對犯罪未遂的處罰。然而,是什麼因素促使各國立法者不約而同地給予中止犯如此寬宥的處罰呢?
從客觀歸罪到主觀歸罪,再到主客觀相統一的定罪原則,人類在刑法思想史上經歷了相似的路程。從刑罰目的論研究的角度我們不難找到答案。人的活動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但這並不等同於意志的絕對自由,人的認識和活動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受客觀存在和客觀規律制約的,人只有在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時才獲得意志的相對自由。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是根據本人的意志選擇的,這種選擇使自己處於與社會公眾相對立的地位,其意志產生的行為必然要受到刑法的否定評價與制約。所以,犯罪人應該對本人意志產生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立法中對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不同規定是出於刑罰目的論研究和對刑事政策的考慮,判別中止犯與未遂犯的關鍵在於犯罪行為人實施犯罪時的意志在立法上是否有值得表彰之處,這也是判斷中止犯與未遂犯最根本的標准。運用這種標准,不僅可以解決許多在犯罪論注釋層面爭議不休的問題,而且簡便易行,便於司法實踐操作。例如:在一起故意殺人犯罪案件中受害人為了脫身向犯罪人許諾日後滿足其要求的條件,犯罪人信以為真便停止犯罪,該種情形應該如何定性呢?從注釋層面看:一方面,犯罪人放棄其犯罪意圖時,不存在外界致使其行為無法完成的障礙,他完全可以將犯罪進行下去,這種因己意而停止犯罪的情形只是基於犯罪人一種「犯罪已不必完成」的想法而已。另一方面,犯罪人得到受害人的假意許諾後停止犯罪的情形,與犯罪人誤以為有障礙(但實際上這種客觀的障礙並不存在,乃是其認識上的障礙)妨礙其犯罪行為實施而致犯罪未遂的情形一樣,只不過後者以為犯罪已不能完成。但其共同點是犯罪人因為對事實認識錯誤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並且基於這種錯誤的判斷而放棄了犯罪行為,違背了犯罪人真實意圖的,在這種情形下的行為人並沒有真正放棄犯罪意圖,也無悔罪的表現,不存在法律上可倡導之處,所以我認為這種情形應該定性為犯罪未遂。又如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時遇到受害人是熟人而放棄犯罪的情形,我個人認為應該將這種情形定性為犯罪未遂。因為以熟人為侵害對象會使犯罪人感到將會面臨身敗名裂以至鋃鐺入獄的危險,這種情況下放棄犯罪的行為並非出於犯罪人真誠悔悟和對法律價值的重新承認,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停止的犯罪行為是有悖於立法中所設立的中止制度本意的。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相比較,前者是出於己意而停止,後者則是因障礙而停止,犯罪人所表現的主觀惡性不同,人身危險性的差異也不盡相同,刑法為了更好地完成尊重人權與社會防衛的功能,必然對其規定不同的待遇。立法之所以規定「中止犯應當免除處罰或減輕處罰」、「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是基於刑罰目的的研究,以此鼓勵行為人懸崖勒馬,放棄正在實施的犯罪行為或積極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完成立法本意中的規范、保護和教育的功能。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2、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心理區別
犯罪是一種由行為人心理支配的必然要受到刑法的否定與制約的行為活動,而《犯罪心理學》則是一門研究犯罪活動與心理學關系的學科,雖然對《犯罪心理學》僅僅是淺嘗輒止,但法律工作實踐使筆者認為,犯罪與心理學的關系如同疾病與發病機理。通過這門學科我們知道:失衡的心理導致犯罪。反而言之,我們可以得出:犯罪行為和行為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中止與未遂作為故意犯罪的兩種形態和犯罪行為人的心理活動唇齒相依。
在撰寫這篇論文時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通過借鑒前人的經驗我認為,雖然對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有很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論斷,但我本人認為:幾乎所有這些論斷僅僅是從表象,以各國刑法典對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所做出的定義之間的比較上,以一種類似於「數學歸納法」的模式作出論斷,而忽視了犯罪作為受行為人意識支配的活動的心理基礎。雖然通過對各國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不同立法規定可以探尋出兩者不同的立法本意,但我認為:尋求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並不僅僅在於探索兩者在「法的性格」上的不同,因為犯罪的產生是以行為人為基礎的,行為人實施故意犯罪行為時擁有的被動或主動的不同心理狀態也必然對犯罪的形態產生不同的結果。或許這種平行於其他學者論斷的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探索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新思路並不完善,但我本人更願意以一種「投石入水觀漣漪」的心態期待著這樣一種新的觀點能在司法實踐中帶來有益的思考和幫助。
我國刑法第 23 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第 24 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此,我認為從心理角度出發:犯罪未遂成立的前提依賴的是犯罪行為人所面對的客觀因素阻礙了犯罪行為的實施,而且這種客觀因素的出現和存在不能使行為人自己的心理和意識進行主動地支配,而且也不受其心理和意識地支配,這種客觀的因素包括實施犯罪的客觀環境、客觀條件、現實結果以及犯罪人實施犯罪過程中遇到的心理上對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和現實結果的認識障礙、錯誤評價等。犯罪行為人此時的主觀意識並不是一種完全主動停止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狀態,是一種被動接受客觀因素出現或者因客觀因素出現後而改變其初衷的情形;但犯罪中止成立的前提依賴的卻恰恰是犯罪行為人本身所擁有的主觀因素,而這種主觀因素是受行為人心理和意識支配的。此時的犯罪行為人是一種以主觀意識支配而自主地停止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狀態,是一種主動改變其犯意的情形。顯然,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行為人實施故意犯罪行為時擁有的被動或主動的不同心理狀態也必然對犯罪的形態產生不同的結果」的含義。通過比較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在行為人心理上的區別,我們不但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中止制度設立的鼓勵向善的立法本意,還能將其應用於一些不易定性案件的司法實踐中。
以前面所舉例的故意殺人為例:受害人為了脫身向犯罪人許諾日後滿足其要求的條件,犯罪人信以為真便停止犯罪。從現場的實際情況而言,犯罪行為人意志以外所不能控制的受害人的假意許諾造成的客觀因素成為了致使犯罪人無法完成犯罪行為認識上的障礙,也就是說犯罪未遂所依賴的阻礙犯罪實施的客觀因素的成立,另外也正是這樣一種客觀因素的出現從而改變了行為人原本的主觀意識。所以該案應以故意殺人(未遂)來定性。再來講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時遇到受害人是熟人而放棄犯罪的情形。犯罪人本欲實施犯罪行為,但碰巧受害人正是犯罪人的熟人,這種情形是出乎犯罪人的意料的,這種客觀因素的出現使得行為人在心理上不得不被動的接受,並且由於犯罪人感到繼續實施犯罪行為將會面臨身敗名裂以至鋃鐺入獄而改變了其原本要實施犯罪的主觀意識。再以一起故意殺人為例:犯罪人持刀將被害人砍成重傷,犯罪人自知實現其殺死被害人的犯罪意圖所必要的行為尚未實行完畢,被害人尚未死亡而且也不是必死無疑,他完全可以將殺死被害人行為實施完畢,即此時犯罪行為尚未實行終了。但是,被害人這種情形若得不到及時搶救,極有可能會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在這種犯罪行為尚未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行為人要成立犯罪中止,就不能僅僅停止殺人行為的繼續實施,而是要進一步採取措施,以主動積極的行為來防止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實踐中,只有避免被害人死亡的發生才能認定行為人犯罪中止的成立;如果行為人只是消極地停止了犯罪行為,不去積極地避免被害人的死亡,或者自認為被害人不至於死亡而未採取搶救等避免死亡的措施,使得被害人死亡,那麼行為人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既遂。這不是對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的苛求,而是犯罪中止制度所應有的本意。如果在本案中,犯罪人將被害人砍成重傷後認為被害人必死無疑而離開現場,但卻沒有料到被害人因群眾及時送往醫院搶救活了下來。那麼,依據本人的觀點,該案應定性為故意殺人(未遂)罪,因為被害人沒有死亡的結果並不是出於犯罪人的本意,這種結果也是行為人在心理上不得不被動接受的現實。
無疑,在司法實踐中以「立法上是否有值得鼓勵之處」為標准來區別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是十分便捷有效的。但德國刑法學家耶林曾說:「刑罰如雙刃劍,用之不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而且我國也一貫堅持「慎殺」的政策,所以當這一標准與具體行為相比較而顯得模糊或行為性質模糊使得很難判斷犯罪行為在立法上是否有值得鼓勵之處時,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以一種新的模式去衡量,因為人們建立的概念系統的灰色永遠不能窮盡生活的色彩。

② 關於刑法的幾個問題

1.李某在自選商場購物時,商場保安見其形象猥瑣卻選購了許多高檔貨物,產生懷疑。剛好停電,保安怕其乘機逃走,忙上前拉住李某,並喝令:把東西放下。李某前幾天聽說過商場盜賊較多,方法也多種多樣,見此情形,誤認為保安是盜賊,一邊喊放開,一邊提起右拳便打,同時轉身想走。保安被擊中頭部後對自己的判斷更深信不疑,不但不放手,反而抓得更緊,李某隨手那起貨架上的水果刀刺中保安的心臟,搶救無效死亡。
問:李某的行為是正當防衛?意外事件?故意殺人?過失致人死亡?
這應該是故意殺人。
首先,他是假想防衛。因為正當防衛是有幾個必要條件的,起因條件:要有侵害行為,時間條件:要有正在進行的侵害行為,對象條件:要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條件:要有必要的限度。
其次他不是過失殺人,成年人有對刀具的認識嗎,李某應該能夠明白刀具會導致人死亡的事實可能性,也就是說他是明知行為會造成損害後果而實施,構成故意的條件。
2. 以下案例分別是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和既遂?為什麼?
A.大學生吳某溜進鄰居家,拿了兩張蓋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擔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動放回原處。其實,他若想那走也無法得逞,因為他的行為早已被窗外的鄰居何某發現。
犯罪中止,行為人自動有效的放棄實施犯罪的行為。不以其有自動悔過為前提,可能是因為害怕或是受到法律追究等原因造成中止犯罪的均可以認定為中止。
B.被公司開除的張某潛入原公司財務室,把保險箱打開,看見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
犯罪未遂。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犯罪未得逞。
C.李某出獄後生活無著落,計劃搶劫附近的銀行,他制訂了計劃,並買回土製手槍一把。後被房東發現私藏的手槍,並報警,警察將其抓獲
犯罪預備,為了實施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
3.劉某(男)與陶某(女)談戀愛,不成,劉某遷怒其父親,想殺他。劉某糾結王、趙、錢商議,計劃某日行事。某日上午,四人商量計劃,王某思前想後,反悔,提出退出,被劉某打一耳光,與之絕交。劉、趙、錢另行計劃。當日晚上,三人同往陶家。路上,錢某邊走邊害怕,但又不敢公開說,借口上廁所一去不回。劉、趙等不到錢某,兩人先走,劉某讓趙某上樓殺陶父,自己在樓下把風。劉某把著風,越想越害怕,走了。趙某殺了陶父後下樓,不見人,獨自走了。
問:劉、王、趙、錢哪些人是共犯?分別屬於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既遂?
均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以實行犯的犯罪形態為共同犯罪的整體形態。
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中止,必須符合有效中止犯罪或是有效撤銷自己先前的犯罪行為,單方面消極推出不成立犯罪中止。

希望高手能夠詳細的為我解答啊,這些題目很急啊.!!!!謝謝啦!!

③ 犯罪終止!犯罪未遂!這都啥意思啊

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行為未得逞的狀態。其特徵是:1、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是指行為人開始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作為某種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2、犯罪沒有得逞,指犯罪的直接故意內容沒有完全實現,沒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對於結果犯,行為人僅僅實現了其實施犯罪的故意,沒有實現其犯罪的目的或犯罪結果的故意。對於實行犯,其實施犯罪行為的故意也沒有完全實現,即行為人慾實施完畢的行為沒有實施不論行為和結果,都是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客觀方面要件的必要組成部分;3、犯罪未得逞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為人沒有預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觀原因。《刑法》規定,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三條?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④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的司法解釋

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定義、量刑】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本條規定的犯罪是在簽訂合同或者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的。這里所講的「合同」主要是指受法律保護的各類經濟合同,如供銷合同、借貸合同等,只要行為人在訂立、履行合同中,其行為特徵符合本條規定,即構成合同詐騙罪。
根據本條規定,構成合同詐騙罪具有以下特徵:(一)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這是構成本條規定之罪的主觀要件。非法佔有的目的,一般來說,這種目的是可以從行為人的行為判斷出來的,如行為人自始就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條件,也沒有去創造履行合同的條件或者無意履行或者攜款潛逃等。(二)行為人實施了本條規定的詐騙行為。本條共列舉了五項犯罪行為: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即虛構合同主體的情形。其中「虛構的單位」是指採用根本不存在的單位的名義訂立合同;「冒用他人名義」,是指未經他人允許或委託而採取他人的名義,即冒名訂立合同的行為。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即虛構擔保。在簽訂合同時,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或者對方當事人的要求,出具合同擔保,是減少合同風險和保障合同履行的常規做法。這里所說的「票據」主要指的是匯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據。「產權證明」包括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以及能證明動產、不動產權屬的各種有效證明文件。採用虛構的擔保文件的方式欺騙對方當事人而與其簽訂、履行合同,是合同詐騙中一種常見的方式。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與其簽訂合同的。這是通常講的「釣魚式合同」。即行為人先以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為誘餌,騙取對方當事人的信任後,繼續與其簽訂合同,以騙取更多的財物的情況。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這是指行為人一旦收受了對方當事人按合同約定給付的上述財產後,一逃了之的行為。這里的「逃匿」即指行為人採取使對方當事人無法尋找到的任何逃跑、隱藏、躲避的方式。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這一項規定是指採取上述四項規定以外的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也是為了適應這類犯罪的多樣性、復雜性而規定的。
本條關於處刑的規定為三檔。第一檔刑為「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第二檔刑為「數額巨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第三檔刑為「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⑤ 如何用法條分析刑法第24條

第二十四條 【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回果發生的答,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條文注釋

犯罪中止應當同時具備以下特徵:第一,犯罪中止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它可能發生在犯罪的預備階段,也可能發生在犯罪的實行階段。犯罪既遂後的任何主動彌補
損失的行為都不是犯罪中止,只是悔罪的表現。第二,犯罪中止必須是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自動放棄犯罪」是指犯罪分子
放棄犯罪意圖的行為是主動地而不是被迫地。第二款是關於對中止犯處罰原則的規定,它體現了我國《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原則。由於犯罪中止避免了犯罪結果的發生,減輕了其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因此,法律對中止犯的處罰,採取了「應當免除」或「應當減輕」進一步從寬的原則。這也利於對犯罪分子的改造。同時,規定較輕的處罰,有助於鼓勵犯罪分子中止犯罪,以減少犯罪的社會危害。

以上出自於我在大律師網看到的法律知識

⑥ 刑法包括哪些

有期徒刑,是刑罰的一種,是我國《刑法》規定的五大主刑罰之一(其他四種分別回是管制、拘役、無答期徒刑、死刑(其中死刑又分為死緩和死刑立即執行)。它指在一定期限內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監禁於一定場所的刑罰。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要送交監獄執行,在被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罪犯被交付執行刑罰的時候,應當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在判決生效後十日以內將有關的法律文書送達公安機關、監獄或者其他執行機關。有期徒刑,也是比較常見的刑罰,刑法規定的四百多個罪名中,基本上都可以適用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⑦ 簡述犯罪中止概念及其特徵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
刑法
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 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一)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犯罪的決意。行為人在客觀上能夠繼續犯罪和實現犯罪結果的情況下,自動作出的不繼續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結果的選擇。首先,行為人明確認識到自己能夠繼續犯罪或實現犯罪結果;其次,中止行為的實施是行為人自動作出的選擇;再次,中止犯罪的決意必須是完全的、無條件的、徹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條件的或暫時的。中止犯罪的主觀原因,有的是懼怕受到刑罰的懲罰;有的是由於他人的勸說而改變了原來的犯罪意圖;有的是良心發現,幡然悔悟,改變了自己的犯罪意圖;有的則出於對被害人的憐憫,轉而防止犯罪結果的出現。犯罪中止的主觀原因,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 (二)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中止犯罪的行為。第一,中止行為是停止犯罪的行為,是使正在進行的犯罪中斷的行為。第二,中止行為既可以作為的形式實施,也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第三,中止行為以不發生犯罪結果為成立條件,但這種結果,是行為人主觀追求的和行為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三)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中,而不能發生在犯罪過程之外。這里的犯罪過程,包括預備犯罪的過程、實行犯罪的過程與犯罪結果發生的過程。不在這些過程之內實施的行為,不屬於犯罪中止行為。 (四)犯罪中止必須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結果。
編輯本段分類
犯罪中止
(一)預備中止和實行中止行為人在犯罪預備的過程中,著手實行犯罪之前而停止實施犯罪行為的,屬於預備形態的中止。當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在實行犯罪的過程中中止犯罪行為的,是犯罪實行形態的中止。例如甲攜帶凶器去殺乙,路上遇到幾名治安聯防隊員,治安聯防隊員並不知道甲的目的,走了。後來,甲內心悔悟,打消了殺人的意念,返回家去,因而未著手實行殺人行為。甲的行為構成預備階段的中止。 實行階段的中止,是指在犯罪的實行過程中,自動地中止了實行行犯罪中止
為。例如,甲在殺乙的過程中,見乙痛苦呻吟的慘狀,產生了憐憫之心,中止了殺人行為。甲的行為構成實行階段的中止。又如,甲攜帶凶器攔路搶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實施暴力,乙發現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聽便住手,還向乙道歉說:「對不起,認錯人了。」甲的行為屬於實行階段的犯罪中止。 (二)實行終了的中止和未實行終了的中止 實行終了的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實施完畢犯罪行為,但在犯罪結果出現以前,行為人自動有效地避免犯罪結果發生的行為。未實行終了的中止,是指行為人在犯罪犯罪中止
的實行行為尚未實施完畢時中止了犯罪行為的實行,當然也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例如,劉某欲去某倉庫行竊,之前劉某去倉庫周圍「踩道」,決定行竊及出庫路線。某夜,劉某按照預先觀察好的路線進入倉庫行竊,在搬東西時,碰翻了堆放在倉庫中的水桶,水桶發出巨大響聲。劉某大恐,急忙逃走。劉某的行為屬於盜竊犯罪的中止形態。劉某在行竊的過程之中,將倉庫中水捅碰翻,發生巨大聲音,這的確是他意志以外的現象。但是,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之中出現意志以外的現象而使犯罪人停止繼續犯罪,是構成犯罪中止還是犯罪未遂,還要考察這種現象對犯罪人的影響,如果意志以外的現象發生,但並不足以阻止犯罪的犯罪中止
繼續實施,而犯罪人基於這種不利條件而主動放棄犯罪的,應為犯罪的中止;如果意志以外的現象發生且足以阻止犯罪人繼續實施犯罪的,應當為犯罪未遂。在本案中,劉某在盜竊的過程之中, 碰翻水桶,發出巨大的聲音,只是為他繼續實施盜竊行為製造了不利條件,並不足以阻止盜竊行為的繼續實施。這種情況下劉某應以未實行終了的犯罪中止論處。又如,甲男因有了第三者,即覺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贅,便想毒死某乙。一日,某甲乘某乙去廚房之時,將事先准備好的砒霜倒入某乙吃飯的碗中,某乙吃過含有砒霜的飯食後,腹痛難忍,全身抽搐,痛苦萬分。某甲見狀後心中不忍,趕忙將妻子送進醫院搶救。經醫院搶救,其妻轉危為安。某甲的行為屬於實行終了的犯罪中止。在中國刑法中,犯罪中止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動放棄犯罪行為實施的中止,另一種是犯罪行為已實施完畢,但在犯罪結果出現之前,行為人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犯罪中止
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中止。在本案中,行為人某甲的投毒殺人行為已經實施完畢,但是,在其妻死亡的結果發生之前,觀其妻服毒後痛苦萬分,心中不忍,積極主動地將妻子送往醫院搶救,使其妻轉危為安,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結果的發生,符合中國刑法中行為實行終了的犯罪中止的特徵。
編輯本段犯罪過程
犯罪中止
刑法第24條規定的「在犯罪過程中」,是指從犯罪預備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過程。 其中包括犯罪的預備、著手、實行和行為實施完畢之後追求的結果發生之前。如果犯罪已經既遂,即犯罪分子追求的結果已經發生,則無中止,即理論上所說的「既遂之後無中止」。例如,陳某趁珠寶櫃台的售貨員接待其他顧客時,伸手從櫃台內拿出一個價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後繼續在櫃台邊假裝觀看,幾分鍾後售貨員發現了少了一個戒指並懷疑陳某,便立即報告保安人員,陳某見狀,速將戒指扔回櫃台內後逃離,關於本案,陳某的盜竊行為已經既遂,陳某將犯罪過程
戒指扔回櫃台內不屬於中止行為,陳某將戒指扔回櫃台內屬於犯罪既遂後返還財物的行為。就盜竊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於行為人是否控制了財物,而在於被害人是否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為人沒有控制財物,但只要被害人喪失了對財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盜竊既遂。?
編輯本段犯罪放棄
自動,即自己主動,放棄,即拋棄、丟掉的意思。所謂「自動放棄」,是指行為人出於自犯罪中止
己的意志停止可以進行下去的犯罪活動。它表現為行為人認為自己有可能完成犯罪的情況下,自行停止犯罪的進行(即「能達目的而不欲」)。如果行為人在自己認為不能將犯罪進行到底的情況下而放棄犯罪,則不是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即「欲達目的而不能」)。例如,甲深夜攔住一下班女士,正要強奸時,該女一回頭,甲發現是小學老師,扭頭就跑。有學者認為,在這種場合中,行為人並非出於已意而停止犯罪,因為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實狀況已發生了改變,由於這種改變才導致行為人行為的停止,故認為甲遇熟人而放棄罪行並非出於行為人真誠悔悟,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以熟人為侵害對象會使自己面臨極大的身敗名裂乃至鋃鐺入獄的危險,故此種停止行為應認定為犯罪未遂;而有學者卻認為屬於犯罪中止,理由是這一情形雖是犯罪人意料之外的,卻根本不足以阻止犯罪人去實施和完成犯罪行為,犯罪分子完全可以不顧倫理將犯罪進行到底。也就是通常說的「能達目的而不欲」是犯罪中止,「欲達目的而不能」為犯罪未遂。「是熟人」是不能阻止犯罪繼續進行的,而停止犯罪行為非不能而是不欲,因此是犯罪中止。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則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得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作為故意犯罪過程中的兩種末完成形態其區別的關鍵在於犯罪未完成是否出自行為人自己的意志。若犯罪未得呈出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非不願為,實不能為也」的情形,屬於犯罪未遂;反之,若犯罪未得逞是出於行為人自己的意志,即「非不能為,實不願為也」,則屬於犯罪中止。所以本案是犯罪中止。
編輯本段犯罪防止
犯罪中止
「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是指犯罪行為實施完畢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 犯罪分子主動採取措施,成功地阻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例如,張某將毒物放入李某的水杯中想殺死他。之後,張某悔悟,主動將水杯中的毒物倒掉,或者主動地將李某送入醫院搶救,避免了李某的死亡,張某的行為是犯罪中止。如果李某未被醫院搶救過來,還是死了,這是犯罪既遂而不是犯罪中止。因為張某隻有中止行為而沒有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屬於中止無效。又如,楊某與張某長期通姦,犯罪中止
為達到結合為夫妻之目的,預謀要殺害楊某的丈夫王某。他們共同商定由張設法搞來毒葯,由楊伺機下毒。張找到在醫院工作的錢某要砒霜,錢問張干什麼,張講出真情,錢拒絕。張便以揭發錢的隱私相要挾,錢無奈,給張一包硫酸銅(一種會引起嘔吐而不會致命的葯物),張將葯交給了楊。某日,楊在王的飲食中下了葯,王吃後翻胃嘔吐,十分痛苦,楊觀察了一段,見王仍在痛苦之中,便後悔,遂急送王到醫院搶救,王很快恢復了健康。楊某的投案殺人行為已經實施完畢,雖未發生行為人所預期的死亡結果,但這是由於行為人所採取的手段—投放的是不能致人於死命的硫酸銅所致,而非行為人所採取的送醫院搶救措施。換言之,楊某盡管主觀上徹底放棄了犯罪意圖,客觀上做了積極努力,但這種努力並非有效地避免預期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即這種努力在主觀上是自動的,在客觀上卻是無效的。它雖然符合犯罪中止的自動性條件,但卻不具備中止的有效性特徵。因此,只能以未遂犯論處,而不能以中止犯論處。當然,這種為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所作的努力,在量刑時應當作為酌定的從輕情節加以考慮。
編輯本段中止處罰
在英美法系中,對犯罪中止通常作未遂處理,在處罰上也不作任何特別考慮。對於中止犯,各國刑法的規定幾乎是一致的,即不是免除其刑,就是減輕其刑。例如,日本刑法第43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減輕其刑,但基於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刑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刑法典第24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自動中止犯罪或主動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處罰。如該犯罪沒有中止的行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行為人主動努力阻止該犯罪完成,應免除其刑罰」。義大利刑法典第56條規定「如果犯罪人自願中止行為,只有當以完成的行為本身構成其他犯罪時,才處以該行為規定的刑罰」,「如果自願阻止結果的發生,僅處以犯罪未遂規定的刑罰並減輕三分之一至一半」。 從中國刑法的規定來看,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顯然,中國刑法也同許多國家的刑法一樣,對中止犯,是「應當」從寬,並且,從寬的內容也差異極大,中止犯至少可以得到減輕的待遇。各國對犯罪中止的處罰均遠輕於對犯罪未遂的處罰。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東西方文明的激烈沖突,各國法文化傳統以及刑法價值觀的巨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都煙消雲散。各國立法者庄嚴宣布:對中止犯就應大幅度從寬處理。尤其在中國刑法中,犯罪中止不僅比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的處罰輕,而且與整個刑法所規定的其他法定從寬情節相比,也是獨一無二屬於最輕的。

⑧ 刑法問題:犯罪形態里,為什麼擔心當場被捕而放棄的,不是中止

犯罪形態里,擔心當場被捕而放棄的,不是中止。因為該行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構成要件,行為人主觀上並不具有中止犯罪的決意,並沒有放棄犯罪,而放棄是由於客觀原因引起的。
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定了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其構成要件中包括時間性、自動性、有效性要件。實踐中更常的說法是:能為而不欲是中止,欲為而不能是未遂。怕當場被捕屬於欲為而不能。根據常理,有警察出現的話,實施者停止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沒有警察的話,肯定會繼續下去的。所以行為人不具有自動性。

⑨ 刑法第24條是什麼

第二十四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